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1页
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2页
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3页
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4页
四川省眉山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级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国家的出现一般被视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最重要标志。下列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我国已具备文明社会初始形态的最有力证据是()A.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 B.仰韶文化出土彩绘陶器C.陶寺遗址中有宫城、天文建筑和礼器物 D.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答案】C【解析】【详解】【分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的父系氏族社会,社会贫富分化与不平等开始出现,陶寺遗址中有宫城、天文建筑和礼器物,说明陶寺遗址已出现城市,表明中华文明已经产生,C项正确;姜寨聚落遗址各墓葬的随葬品差别不大,体现的是尚未产生贫富分化的母系氏族公社的状况,排除A项;仰韶文化还处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排除B项;北京人会使用火属于生活方式,与文明产生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2.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勒当政期间推行改革,用汉族士大夫张宾为谋主,攻陷冀州后搜罗当地名士,加以保护。后又设“崇仁里”,供汉族士族居住;下令“胡”人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并恢复九品中正制,广开参政门路。这些措施()A.消除了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隔阂 B.有利于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使得汉族士族成为政权统治支柱 D.助推后赵政权完成对北方的统一【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十六国时期。根据材料“供汉族士族居住”“不得‘侮易衣冠华族’”“并恢复九品中正制”可知,石勒保护汉族和推崇汉族的文化、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这些做法有利于推动北方政权的封建化进程,B项正确;十六国时期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排除A项;材料说明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制度而不是汉族士族被任用成为政权统治支柱,排除C项;后赵没有完成北方的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3.《诗经·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据此可知,出现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与发展C.铁犁牛耕出现促进生产力发展 D.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题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渰(yǎn: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祈祈,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个体农户有能力开垦和耕种更多的土地,进而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这是导致从公田到私田转变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诸侯王的鼓励和重视没有直接涉及到土地所有制的变化,排除A项;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和发展是在商鞅变法之后,排除B项;周王室衰微井田制瓦解是土地制度变化的一个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4.汉武帝采用大商人孔仅和东郭咸阳的建议,决定把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和买卖盐铁等事务。汉武帝的这一措施()A.促进了冶铁技术的普及 B.导致政府财政出现危机C.解决了王国叛乱的问题 D.顺应国家大一统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根据题干“决定把冶铁、煮盐等私营权收归政府,由国家垄断经营,在全国产盐铁的地方设立盐铁专卖署,并任命当地的大盐铁商为盐官或铁官,管理煮盐、制造和买卖盐铁等事务”可知,将盐铁收归官府经营体现的是国家把持了国家经济命脉,这顺应了封建国家大一统的需要,D项正确;盐铁官营并不会促进冶铁技术的普及,排除A项;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5.西汉文帝、景帝、东汉光武帝等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走向兴盛,出现了盛世局面。导致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A.严刑峻法,法家思想治国 B.奖励耕织,曲辕犁的推广C.整顿吏治,严惩外戚宦官 D.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出现了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期间轻徭薄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光武帝时期出现光武中兴,光武中兴期间也是轻徭薄赋,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所以这些盛世局面出现的共同因素是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项正确;两汉时期没有实行严刑峻法,排除A项;曲辕犁的推广是在唐朝时期,排除B项;文景之治时期没有外戚和宦官专权,不存在严惩外戚宦官,排除C项。故选D项。6.下图所示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赋税制度。该税制()A.以均田制为基础 B.分夏秋两季征税C.对农民人身控制加强 D.以货币地租形式为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缴纳的税项庸和调可知,这是唐代的赋税制度,其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A项正确;两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排除B项;通过图中的赋税制度无法看出比较性的结论,即“加强”无法体现,排除C项;租庸调制征收的是实物,排除D项。故选A项。7.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波斯人在唐朝长安、洛阳等地开设店铺,并出卖名酒三勒浆,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马球运动也在唐代开始传入中国,这些现象说明唐朝时期()A.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 B.丝绸之路呈现繁荣景象C.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与日本、朝鲜、印度有密切往来,中国与波斯通过“丝绸之路”也有频繁交往”、“在中国唐墓中不断发现阿拉伯的金币”可知唐朝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密切,D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唐朝吸收很多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成果,并不是强调中国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排除A项;丝绸之路交流频繁只是材料的现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具体的对外贸易数据比较,无法得出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排除C项。故选D项。8.中书、门下两省虽相互制衡,却往往意见相左,互相推诿。于是产生了中书与门下长官共同议事的制度和机构,即“政事堂”。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据此可知,政事堂的发展有利于()A.分割宰相权力 B.体现近代民主议政C.提高行政效率 D.避免出现决策失误【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政事堂初设,仅仅是宰相集体议事的一个场所,而后逐渐成为唐王朝最高决策机关。”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政事堂是唐朝宰相集体的办公地点,有利于协调分歧,提高行政效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与分割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唐朝处于古代阶段,而近代民主议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不可能避免,排除D项。故选C项。9.《步辇图》描绘了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为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情景,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B.唐朝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的正式确立C.中原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具有向心力 D.唐蕃互遣使者维持双方友好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步辇图》描绘了松赞干布的使臣向唐太宗请求通婚的情景,藏族希望通过通婚的方式,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实际上体现了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吐蕃的吸引力,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央政府对西藏地区没有形成有效的管辖,唐政权与吐蕃政权之间,是中原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且唐朝也没有形成对吐蕃赞普册封制度,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使臣觐见求婚的场景,并非互相派遣使臣的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10.对以下大事年表解读正确的是()960年1005年1038年1044年1125年1127年1141年北宋建立宋辽达成和议西夏建立宋夏和议金灭辽金灭北宋绍兴和议A.各民族始终处于战争状态 B.金朝最终完成了国家的统一C.辽与南宋维持和平的局面 D.各民族政权并立与力量消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元时期。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宋金时期,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和议的达成,也有政权之间的攻伐,所以体现了各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力量消长,D项正确;“始终处于战争状态”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金朝没有完成国家统一,排除B项;辽与南宋不在同一时期,没有形成对峙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图是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景龙四年(710年)抄本《论语郑氏注》(部分),12岁的作者在旁边留有小诗:“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咸池(嫌迟)。明朝是贾(假)日,早放学生归。”由此文物可佐证()A.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 B.吐鲁番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C.唐朝人普遍用诗歌表达生活体验 D.汉文化在西北边疆地区有所传播【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710年(中国)。《论语郑氏注》在新疆出土,说明儒家汉文化在新疆地区已经有所传播,D项正确;材料强调汉文化的传播,与唐太宗推行“崇儒尊孔”的国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丝绸之路无关,排除B项;“普遍”说法,以偏概全,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图反映了北宋时期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北宋带来的影响是()禁军人数军队总载A.加速了各阶层人才流动 B.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C.改变了崇文抑武的观念 D.拓展了对外贸易的范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材料柱状图可以看出,北宋的禁军人数和军队总数都在上升,必然导致国家军费开支增加,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B项正确;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没有体现出各阶层人才流动,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列举了军队人数,无法得出改变崇文抑武的观念,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3.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的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图中的变化趋势说明这一时期()A.政府因税制改革财政收入增加 B.海外贸易推动经济繁荣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逐渐提高 D.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唐代到宋代,政府的赋税收入中,钱币占比明显增多,谷物和布帛等实物占比明显下降,结合所学,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依户等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将征收谷物、布帛等实物为主改为征收钱币为主说明,农民为了纳税,需要将农产品拿到市场上交易换取钱币,推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C项正确;材料仅提及钱币与实物收入,这不是政府财政收入的全部,故不能判定财政收入增减情况,排除A项;海外贸易主要影响关税收入和商税收入,排除B项;唐宋时期,小农经济比较稳固、占据主导,鸦片战争后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排除D项。故选C项。14.如图所示左图是大同云冈石窟的佛教居士维摩诘像,头戴尖顶帽,身着窄小胡服,具有典型北方少数民族特征;右图是孝文帝迁都后洛阳龙门石窟的同题材作品,头戴高帽,宽衣博带,与东晋顾恺之所绘维摩诘画像较为相似。这反映当时()A.佛教改变了中原生活习俗 B.石窟艺术已遍布大江南北C.佛教是绘画雕塑唯一题材 D.文化交流呈现交融的趋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题意可知,大同云冈石窟中的佛像带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而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再龙门石窟中雕刻的佛像却带有明显的汉族特征,这体现了少数民族和汉民族之间的文化交融,D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后出现本土化趋向,并没有完全改变中原生活习俗,排除A项;“遍布大江南北”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唯一题材”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15.观察《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对其判断正确的是()A.三司与枢密院分化了宰相权力 B.利于缓解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C.中央决策和地方行政体系高效 D.知州与通判彼此监控形成制约【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为加强皇权,在中央设立负责财政的三司与执掌军政的枢密院,分化了宰相权力,A项正确;北宋分化中央权力导致了官僚队伍的庞大,不利于财政危机的缓解,排除B项;北宋中央权力分配不利于中央决策的高效,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权力分配,并未体现知州与通判的制约,排除D项。故选A项。16.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以社会教化为主要追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仁者丹心”“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医术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这表明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A正确;据材料“医术”、“悬壶济世”是对医者的极高评价,不是道德教化,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但不是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对古代医者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医者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D错误。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0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阶段选拔方式或内容①“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摘编自《续汉书·百官志注》②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摘编自《晋书·段灼传》③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具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抵言》材料二:唐朝通过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来巩固帝国政权⋯⋯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人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即文人学士集团,他们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敬佩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一制度,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写出阶段①②③对应的选官制度及选拔标准。(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答案】(1)制度:察举制,标准:品德、才能(孝廉)。制度: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门第)。制度:科举制,标准:考试成绩(2)影响: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形成稳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束缚思想,遏制创造力。(任答4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①对应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选拔标准是品德、才能(孝廉)。根据材料“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知②对应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选拔标准是家世(门第)。根据材料“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具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可知③对应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其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影响:根据材料“唐朝通过发展一支能管理全国的精干的官僚队伍,来巩固帝国政权⋯⋯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人敞开”可得出扩大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根据材料“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可得出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形成稳定有效的管理制度;根据材料“扼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可得出束缚思想,遏制创造力。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摘编自王双怀《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材料二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具体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答案】(1)具体表现:土地大面积开发;农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有了一定推广;粮食产量迅速提高;粮食产区扩大。(2)原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稻麦双收使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南方统治者的重视。(3)认识: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是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科技的进步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解析】【分析】【小问1详解】具体表现:根据材料一“秦、汉政府鼓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土地大面积开发;根据材料一“……土壤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根据材料一“……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农作物有了一定推广;根据材料一“……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秦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粮食产量迅速提高;根据材料一“……黄河套区、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粮食产区扩大。小问2详解】原因:根据材料二“……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迫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增加了南方劳动力;根据材料二“……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南迁人口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根据材料二“……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根据材料二“……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