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15T 41-2020 宜宾市村落风貌指引导则 _第1页
DB5115T 41-2020 宜宾市村落风貌指引导则 _第2页
DB5115T 41-2020 宜宾市村落风貌指引导则 _第3页
DB5115T 41-2020 宜宾市村落风貌指引导则 _第4页
DB5115T 41-2020 宜宾市村落风貌指引导则 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01.120CCSA00DB51152020-10-19发布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DB5115/T41—2020前言 V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总体思路 24.1要素划分 24.2建设要求 24.3建设指引框架 35自然环境风貌指引 35.1山体风貌保护和利用 35.2水体风貌保护与利用 45.3田园风貌保护和利用 46村落空间格局风貌指引 56.1整体空间形态 56.2整体竖向轮廓 56.3空间序列 56.4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67重要节点风貌指引 67.1村落入口节点 67.2村落公共空间节点 67.3旧村空间节点整治与提升 67.4文物古迹节点 68农房风貌指引 78.1指引思路 78.2要素引导 78.3农房风貌营造 88.4旧村农房改造提升 99公共建筑与生产建筑 99.1公共建筑 99.2生产建筑 910村落道路 10.1车行道 DB5115/T41—202010.2游憩道 10.3村落巷道 11村落细部景观风貌指引 1011.1村落绿化 11.2小品设施 11.3地面铺装 11.4形象识别 12规划管控 12.1规划设计 12.2实施建设 13文明指导 14文化传承 附录A(规范性附录)美丽乡村建设风貌指引示意图则 A.1“五区六廊”布局图 A.2自然环境风貌指引示意图 15A.3空间格局风貌指引示意图 18A.4重要节点风貌指引示意图 22A.5村落农房风貌 A.6旧村农房风貌改造 46A.7公共建筑与生产建筑 48A.8村落道路风貌指引示意图 50A.9细部景观风貌指引示意图 53图1美丽乡村风貌建设指引框架 3图A.1五区布局 图A.2六廊布局 图A.3山体风貌保护与利用 图A.4水体风貌保护与利用 图A.5田园风貌保护与利用 图A.6整体空间形态 图A.7整体竖向轮廓 图A.8空间序列 图A.9历史文化风貌保护 图A.10村落入口节点 图A.11村落公共空间营造 图A.12旧村空间节点整治与提升 24图A.13文物古迹节点 图A.14农房布局 图A.15屋顶形式 图A.16农房立面 图A.17建筑装饰 DB5115/T41—2020图A.18建筑材料 图A.19建筑色彩 图A.20现代型农房风貌 图A.21乡土型农房风貌 图A.22竹材料在建筑上融入示意 39图A.23酒文化在建筑上的融入示意 40图A.24茶文化在建筑上的融入示意 41图A.25苗族、彝族聚居点风貌农房 42图A.26庭院绿化设计 43图A.27庭院小品设计 44图A.28庭院围墙设计 45图A.29农房建筑风貌提升指引示意 46图A.30农房庭院整治示意 47图A.31公共服务建筑 48图A.32生产设施建筑 49图A.33车行路(通组路、通村路) 50图A.34游憩道 51图A.35巷道 图A.36村落绿化 图A.37设施小品 图A.38景观小品 图A.39地面铺装 图A.40形象识别 DB5115/T41—2020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宜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提出。本文件由宜宾市农业农村局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宜宾学院。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尤川宝、杨剑涛、孟宝、张娅。VDB5115/T41—2020《宜宾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提出:构建“五区协同、六廊共舞、多点突破”的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空间格局;提出“党建引领、交通便利、产业成片、设施配套、龙头带动、文旅融合、风貌彰显”的宜宾标准。为践行“文旅融合、风貌彰显”的标准要求,提升村容村貌,突出竹、酒、茶、樟、蚕等主题元素,传承地域民族特色和乡土文化,助力于乡村产业的延伸和拓展,强化村落风貌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的指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村落,根据国家及四川省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编制《宜宾市村落风貌指引导则》。1DB5115/T41—2020宜宾市村落风貌指引导则本导则规定了宜宾市村落风貌的指引细则。本导则适用于宜宾市行政区域内行政村(含自然村)及农村社区(不含城镇规划区内的村落)的村落风貌规划、设计、建设及管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及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内的村落。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32000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50445村庄整治技术标准四川省村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四川农房风貌指引导则(试行)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村落村落是从由地缘、族缘、血缘等关系,在一定区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人类聚居形式,分为行政村和自然村,自然村隶属于行政村,行政村一般由多个自然村组成。3.2五区、六廊、多点综合考虑宜宾城乡资源禀赋,结合“一带一核、三轴三门户”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突出区域特色,构建城乡融合的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空间格局。采取“区、廊、点”的布局模式,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构建的“五区协同、六廊共舞、多点突破”(即“五区六廊多点”)的全域乡村振兴战略空间格局。3.3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的宜宾标准《宜宾市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第十一章第三节中提出了按照“党建引领、交通便利、产业成片、设施配套、龙头带动、文旅融合、风貌彰显”的宜宾标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2DB5115/T41—20203.4空间格局空间格局是村落外部生态基地和内部各风貌要素的整体呈现,由空间形态、历史文化风貌格局、空间序列、天际线、标志物和节点等组成。3.5竖向轮廓村落竖向轮廓是以天空为背景的村落建筑、山体、水体和绿化植被等要素的轮廓线相叠加的效果,由前景,中景、背景组成,反映村落建设与自然人文环境关系。3.6重要节点重要节点是村落结构空间及主要要素的联结点,是人们对村落意象的汇聚点、浓缩点,如主要街巷、村口、广场、公园等。3.7传统建筑“三段式”传统民居建筑一般都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组成,这种样式结构称为“三段式”。3.8视觉识别是以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完整、体系的视觉传达体系。分为基本要素系统和应用要素系统两方面,基本要素系统主要包括:名称、标志、标准字、标准色、象征图案、宣传口语、市场行销报告书等。应用系统主要包括:建筑环境、产品包装、旗帜、招牌、标识牌、橱窗、陈列展示等。4总体思路4.1要素划分村落的风貌要素宜细化为:自然环境、村落空间格局、村落重要空间节点、农房风貌、公共建筑与生产建筑、村落道路、村落细部景观等七个层面。4.2建设要求4.2.1契合“五区”形象主题4.2.1.1“最美竹海”产业融合发展区村落风貌建设应注重林竹水源涵养地的保护,以林竹山水为基底,通过各风貌要素的营造,重点突出“林竹山水、田园人家”村落风貌。4.2.1.2“诗画山水”绿色生态发展区3DB5115/T41—2020村落风貌建设应注重保护生态屏障,以原生山林和库区水域为基底,通过各风貌要素的营造,重点突出“山水相映、林团乡居”的村落风貌。4.2.1.3“乌蒙云田”乡村产业发展区该区域地处川南盆地周山区域,应注重生态保护,以山地林团、田园梯地为基底,通过各风貌要素的营造,重点突出云田山居、民族风情的村落风貌。4.2.1.4“都市田园”城乡融合发展区应注重现有村落形态保护,通过各风貌要素的营造,重点突出城乡一体、都市花园的村落风貌。4.2.1.5“叙府农耕”特色农业发展区该区域以缓丘地形为主,保护原有的山、水、路、林、湖、田等村落格局,通过各风貌要素的营造,应重点突出林盘聚落、农耕情调的村落风貌。4.2.2助力“六廊”序列构建“六廊”确定了宜宾乡村振兴推进的重点乡镇,未来将会形成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等重 要公共资源的聚集。六廊上各村落的风貌建设应借助区域优势,形成特色风貌示范样板,助力于“六廊”各自风貌序列形成。4.2.3营造各村落特色应结合地域环境、民族文化、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产业文化等因素进行各风貌要素的营造,营造具有宜宾特色的村落风貌,助力乡村振兴。4.3建设指引框架美丽乡村风貌建设指引框架见图1.图1美丽乡村风貌建设指引框架5自然环境风貌指引4DB5115/T41—20205.1山体风貌保护和利用山体林地应根据其位置、地形坡度和植被情况,分类进行保护与利用,可分为保育山体、修复山体、景观山体和可建山体四类。5.1.1保育山体保育山体包括林地保护范围内或其它有特定生态保护要求的山体。应按照生态红线保护要求,禁止擅自挖掘山体、取土采石开矿、建造坟墓、擅自砍伐或移植树木、堆放垃圾等。5.1.2修复山体修复山体包括自然受损山体(荒山或石漠化山体)和工程性受损山体(道路、房屋建设或采石采矿破坏的山体)。以生态修复和恢复植被绿化为主,鼓励采用乡土树种,突出四季季相变化,强化观花、观果、观叶、闻香等效果,培育特色林地景观。5.1.3景观山体景观山体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村落建设规划要求,宜结合休闲、游憩、观景的需要,依托现有山体资源要素建设山体游园、观景台或休闲登山步道。5.1.4可建山体可建山体是处于村落建设用地范围内,可用于建设村民住宅、公共建筑或活动场地的山体。建筑和场地布置应与山体形态相呼应、融合,留出绿化空间,形成村绿相依的生态风貌。5.2水体风貌保护与利用5.2.1保护水体保护水体是处于水源保护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水体。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措施进行保护。5.2.2修复水体修复水体是受到污染,水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的水体。应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等综合治理手段,改善水质、提升景观。5.2.3休闲游憩水体休闲游憩水体是根据村落规划和实际需要,用以建设滨水游憩空间的水体,包括沿溪河建设带状游园、利用池塘建设面状游园形式。休闲水体宜设置滨水步道、亲水平台或休闲小广场,增强亲水性,完善座椅、路灯等休闲设施,满足功能需求;合理采用自然放坡水生植物驳岸,叠石驳岸、生态石笼驳岸、植草护坡驳岸等生态驳岸形式进行处理;保存水上传统石桥、木桥、风雨桥、吊桥等,进行修缮、加固,延续乡村记忆5.3田园风貌保护和利用5.3.1田园应严格保护、谨慎利用,保护和延续村落与田园现有格局,不得随意破坏田园的地形地貌和历史界线,建设活动不得侵入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5.3.2应维护田园耕作功能,不得采用城市型景观手法进行改造;保护和修缮田园既有历史构筑物,比如牛道、水车、碾房、田埂、沟渠等。5DB5115/T41—20205.3.3以竹、酒、茶、樟、蚕等特色元素为主导产业的村落应发挥产业元素的特性,营造大地艺术景观,提升区域风貌特色。6村落空间格局风貌指引6.1整体空间形态结合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可分为:组团状、带状、团块状三种。6.1.1组团状村落主要形成于山地地区,由于地形起伏较大,村落呈立体的小规模、多组团状,整体形态高低错落。村落风貌营造应延续原有肌理,建筑高度、色彩、形态与原村落建筑保持一致,避免出现大体量建筑。6.1.2带状村落主要形成于滨水、河谷地带,村落沿水系或主要道路轴向生长。村落短轴方向应注重与山、水自然环境的协调;长轴方向应注重公共空间序列安排与重点建筑设计,避免长距离单调的建筑布局。滨水型村落应退让滨水区域,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6.1.3团块状村落主要形成于平坝和缓丘地区,呈紧凑布局的不规则形态。村落风貌营造应尊重原有的林、路、田、村形成的肌理和格局,尊重并保留原有公共空间序列,避免分散布局与无序扩张,适度还原并修复村落特色建筑与空间节点,避免大面积呆板的建筑布局。6.2整体竖向轮廓村落竖向轮廓营造应直观反映村落与山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由村落前景轮廓、建筑轮廓、山体背景轮廓、村落标志物等层次组成。尊重自然地形,保护控制由重要空间节点与自然环境要素构成的景观视廊,确定景观制高点、农房建筑与标志性建筑的高度控制要求,划定高度控制分区,明确临水、临田园界面、建筑轮廓与背景山体之间的空间关系。6.2.1前景轮廓村落前景轮廓为前部临水和临田园界面,应严控新建大体量建筑或构筑物,可设置广场、休闲构筑物等设施,丰富前景空间。6.2.2建筑轮廓建筑轮廓一般应低于山体轮廓,严控建筑高度,避免形体和色彩突变,使村落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6.2.3背景轮廓山体背景轮廓应强调保护要求,加强山体绿化种植,村绿相依,虛实有变,丰富空间层次。6.2.4村落标志物鼓励利用村落内部原有鼓楼、塔、阁、碉楼、古堡等构筑物或古树,以及利用景观山体建设观景台、亭廊等,形成村落标志物,显山露水,突出文化特色。6.3空间序列6DB5115/T41—2020宜以主要道路或水体等线性要素串联村落入口、文化活动广场、公共建筑、重要历史建筑和环境要素等,构建空间序列,构成村落特色风貌。空间序列可参照起始、过渡、高潮、结束的空间节奏,强化节点设计,节点设计可结合地形采用步移景异、虚实对比等手法,形成变化,增强趣味性。6.4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民族村寨及一般村落应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乡村记忆。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核心保护范围不得新建农房,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农房及构筑物,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7重要节点风貌指引7.1村落入口节点7.1.1村落入口选址应具有较强的标识性,宜同区域廊道布局相结合,结合村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或产业文化进行设计,突出村落特色。7.1.2村落入口应避免尺度失衡、比例失调,慎用大牌坊、大广场等形式,应充分利用村口的古树、桥、碑、塔等历史环境要素,突出乡村记忆。7.1.3村落入口应注重风貌营造,形成村落门户形象,并助力于构建廊道风貌序列。7.2村落公共空间节点7.2.1村落公共空间应体现功能性、文化性和艺术性,强调党建引领,增强村民文化自信,满足集会或重大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7.2.2村落公共空间的建筑群体宜集中布局,宜结合鼓楼、戏台等历史构筑物或场所,成为公共活动和景观中心;集散广场应尺度适宜,选用造价合理、透水性好的当地材料进行铺装,并具备设计形式感。7.2.3村落公共空间应结合适当的休闲健身设施以供平时的邻里交往,宜设置老年和儿童活动区,配套亭廊、桌椅、健身设施、标识牌、宣传栏等设施。7.3旧村空间节点整治与提升7.3.1旧村空间节点整治中,应拆除违法搭建物,杆线应结合道路整齐排列。墙体部分破损,墙面色彩严重脱落,或多处被改动,应刮掉原有墙面全面整修;可通过主题墙绘增加农村特色。7.3.2旧村空间节点应整治私厕、三堆(粪堆、草堆、柴煤堆)及各种影响环境的违规或临时建构筑物等。粪堆禁止堆放在公共空间,草堆、柴煤堆宜堆放在庭院内,并整齐码放。7.3.3应对公共活动场地的大面积硬化进行改造,增加公共空间绿化,整改人工化绿化方式。硬质铺装地面材料宜就地取材,并结合环境采用渗水型铺装方式。7.4文物古迹节点对于始建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祠堂、牌坊、古井等需进行保护整治修缮,并合理利用。始建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道、古戏楼、祠堂、寨门、古树、古井、古碑、古桥、古碾坊等历史构筑物和环境要素,是重要的风貌感知点,宜加强保护与修缮,并合理利用;周边新建建筑物,在体量、色彩、材质、高度、形式等应与传统建筑风格相协调。对于国家、省级文物保护部门确定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进行保护。7DB5115/T41—20208农房风貌指引8.1指引思路村落农房风貌应以“川南民居”为主要原型,结合地域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现代创造,从而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性。8.2要素引导8.2.1农房布局农房布局应体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建筑基础可分为:一字型、L型、U字型三种,并结合建筑的朝向和围合关系形成庭院或晒坝,形成传统民居的“宅院式”布局。农房平面布局应符合通风、采光和朝向的要求,满足交往居住、生产生活、堆放储藏等功能。8.2.2农房屋顶农房屋顶宜采用坡屋顶形式,传承川南民居特征。通过合理控制屋顶高度,出檐深度、屋顶局部装饰及屋顶材料,使其呈现出灵活多变的屋顶形态。8.2.3农房立面因地制宜,应根据地形高差及周边环境,以空间灵活多变的形式布局建筑,形成退台式、错台式竖向处理。农房建筑立面宜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样式,分为由屋顶、屋身、台基三部分。建筑层数控制在1-3层,住宅建筑的长、宽、高应保持良好的比例关系,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的原则。8.2.4建筑装饰宜在农房屋顶、门窗、檐廊、勒脚等位置融入装饰构建和纹样。构建和纹样宜结合传统样式进行简化和重构,体现出多样的风貌样式。8.2.5建筑材料延续原有民居的肌理,强化乡土材料的使用,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和传统技术;鼓励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注重材料的经济性和环保性。结合宜宾特色产业定位,应强化竹材料和樟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8.2.6建筑色彩建筑色彩和材料选用有密切关系。宜强化传统材料和乡土材料的运用,从而延续地域建筑色调。新村建筑应以当地传统建筑色彩为基调,宜以白色、青灰色、石质原色、土黄色为主色调,以木质原色为辅色调。8.2.7农房庭院农房的庭院的院门和围墙应和农房建筑协调,选用具有乡土气息的材料,其风格和颜色应与院落及建筑风貌协调统一;庭院铺装应满足使用功能,宜选用乡土材料,体现乡村特色;庭院绿化宜花园化、果园化、菜园化,运用乡土植物形成“微田园”景观。8.3农房风貌营造8DB5115/T41—2020本文提出现代型、传统型、乡土型三种类型的农房风貌营造引导,仅供参考,不同地区的村落农房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和营造。8.3.1现代型农房风貌8.3.1.1总体样式总体呈“三段式”样式,建筑色彩应以黑白灰为主基调,可运用竹基纤、塑木、合成树脂、GRC、塑钢等现代新型材料。8.3.1.2屋顶样式屋顶宜采用双坡屋顶,屋顶悬挑深度结合墙面开窗形式和防雨水侵蚀要求而定,屋顶纹样应抽象简约,可不设屋顶装饰纹样,屋顶可选用传统小青瓦或合成树脂瓦,宜以灰色调屋顶为主选。8.3.1.3建筑立面建筑为2-3层,建筑勒脚或一层墙体可用青砖、石材饰面,上部墙身以白色为主,可搭配简化的传统装饰;门、窗、栏杆等主要构件与建筑整体立面的比例尺度协调,可采用横窗或落地窗等形式,样式简约;窗框和栏杆可选用铝合金、不锈钢、木质等材料。8.3.2传统型农房风貌8.3.2.1总体样式总体呈“三段式”样式,建筑色彩应以黑瓦白墙融合木色为主基调。建筑材料青瓦、木材、石材、墙漆等传统材料为主,装饰和细部应体现传统样式特点。8.3.2.2屋顶样式屋顶多采用悬山双坡屋顶的形式,正面可出大挑檐并可设檐廊,呈现传统屋架的形貌特征,屋顶宜设置传统瓦作装饰,民族地区的农房应设置体现民族传统特征的装饰纹样。8.3.2.3建筑立面建筑为2-3层,建筑勒脚或一层墙体可用青砖、石材饰面,上部墙身以白色为主,宜通过线条装饰体现传统穿斗式的形貌特征;门、窗、栏杆、廊柱等构件与建筑整体立面协调,并体现传统特征,宜合理融入传统木作和石作的装饰样式,民族地区的农房设置体现民族传统征的装饰纹样。8.3.3乡土型农房风貌8.3.3.1总体样式总体呈“三段式”样式,建筑材料乡土材料运用为主。建筑色彩体现乡土材料色调。8.3.3.2屋顶样式屋顶多采用双坡屋顶的形式,以青瓦坡屋顶为主选,也可采用覆草屋顶或竹屋顶。8.3.3.3建筑立面建筑为2-3层,墙身可选用夯土、砖、石材、木板等材料,宜对质量和形态较好的废弃材料进行重新利用,可垒砌院墙或作为建筑墙面填充材料,能有效凸显出传统建筑的肌理与彰显传统建筑的文化魅力,达到了经济节能以及环保的作用。9DB5115/T41—20208.4旧村农房改造提升8.4.1农房建筑风貌改造旧村农房风貌改造以建筑安全为前提,应结合前述农房风貌类型要素指引,坚持宜保则保,宜改则改的原则,有条件和有必要的村落或地区,可结合具体情况编制农房方案设计图集,用于农房风貌指导建设,改造提升要点:a)清除农房上违规搭建的构筑物。b)修整屋面,对残破屋面和彩钢瓦屋面进行更新,更换为小青瓦屋顶;c)对残损的墙面进行修复和粉刷,利用木条和木板装饰墙面;更新墙上破损的门窗构建,保持风貌协d)对台基处条石台阶修补、铺砌。8.4.2农房庭院风貌改造庭院环境整治应遵循“修、净、顺、分、美”的整治原则:a)修:修复残旧院墙、拆除私拉乱接、乱搭乱建。推动农户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人畜分b)净:清理院内垃圾、废品及杂草等,清扫地面,维护院内环境卫生。清除墙面张贴、涂污。c)顺:宅前屋后堆物、农具、生活用品等应放置整齐。d)分:人畜分离,家禽家畜养殖设置圈养设施,搞好圈舍采光、通风、防寒、排污等设施,无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散养现象。e)美:多种形式美化整理院墙、院门,房前屋后以及庭院内部栽种花果树木,形成微田园。9公共建筑与生产建筑9.1公共建筑9.1.1乡村的公共服务建筑主要包括:按照“1+6”村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建造的村委会、便民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卫生服务站、社区公厕等建筑;结合乡村旅游发展需要而建造的游客服务中心、休闲驿站、文化展示馆、星级公厕等建筑。9.1.2公共服务建筑宜相对集中设置,形成建筑群,成为公共活动和景观中心;公共服务建筑在建筑形式、材料选择和建筑技术上应融合地方民族特色或历史文化进行设计,体现特色风貌,并与村落农房风貌相协调。9.2生产建筑9.2.1生产设施建筑为产发展需要的仓储用房、检疫用房、育苗大棚、科研用房等建构筑物。9.2.2生产设施建筑根据产业发展和功能需要进行合理设置,建筑布局应满足功能要求,体量适宜,不应对村落整体空间形态、天际线和标志物产生消极影响。DB5115/T41—20209.2.3生产设施建筑风貌应尽量体现乡土特征,并与整体村落风貌相协调。10村落道路10.1车行道新村车行路应顺应等高线,随形就势,避免大挖大填;车行路断面一般为一块板式,结合实际情况修建错车道,有条件的村落可增设步行道或自行车道。路面宜进行沥青黑化,若无条件应建成混凝土路面。10.2游憩道乡村休闲廊道是结合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开辟的游憩休闲空间,宜结合大地田园、农业产业种植、自然水域和特色景观山体进行开辟。乡村休闲廊道应充分利用乡村美景,尊重自然、生态,并配置休憩游玩设施。应尽量结合原有的田埂、机耕道、溪河驳岸等交通流线采用架空方式建设人行步道;骑行道应采用透水材料进行敷设;林地观光应结合原生大树架设空中步道,严禁挖山毁林。10.3村落巷道村落街巷是村民随机交往的自由场所,承载着乡村特有的文化情结。应维护和保持传统街巷空间的形态和尺度,保持街巷与农房及附属设施的高宽比以及公共空间序列的构成方式,形成张弛有序的街巷空间节奏;新村街巷风貌应地方结合实际,深化重要街巷高宽比控制要求,街巷两侧的农房屋顶形式、檐口高度、立面形式、街巷路面铺装、景观小品、植物绿化等要素都应体现乡土风貌和特色。11村落细部景观风貌指引11.1村落绿化11.1.1应尽量保留现有高大乔木。胸径20厘米以上的树木应保留,胸径30厘米以上的树木应重点保护,禁止砍伐,若确因不可规避的原因可就近移栽。11.1.2宜种植适合当地环境、符合农村生活方式及要求的用材类、经济类和观赏类等乡土林木植被,可选用当地具有观赏性的野花野草,生命力旺盛同时易于维护。11.1.3新村绿化不宜采用城市化的配置方式,尽量少用灌木草坪,宜结合树林、竹林、果林等林地发展林下产业,注重植物的综合保护与利用。11.2小品设施11.2.1乡村小品设施主要包括供休息、装饰、展示、照明、环卫等方便人们使用的小型建构筑设施,村落小品设施的选用应满足功能需求。11.2.2小品设施的造型应具有独特创意,应和产业特色、地域文化和乡土元素相结合,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重构、解构和抽象表达,体现小品设施的文化性、艺术性和乡土情调。11.3地面铺装交往集散空间场所的硬质铺装宜采用透水铺装或可复耕的生态施工方式,并与周围环境相结合。铺装材料应就地取材,选用石板、卵石、瓦片、混凝土等,铺装场地应考虑给水和排水的组织,铺地纹样可按当地文化及习俗进行提炼,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图案。DB5115/T41—202011.4形象识别11.4.1为配合各区域的产业发展和提升旅游形象,示范点乡村应设计完善的形象识别系统。11.4.2应具备主要产业产品的品牌符号和乡村形象logo,提出标准色、标准字、象征图、宣传口语等形象识别元素。11.4.3应将形象识别系统在建构筑物、标识牌、导视牌、宣传栏等风貌要素中进行具体运用。12规划管控12.1规划设计12.1.1应按照“先规划、后许可,再建设”的要求,严格实施村落规划设计。村落规划编制中,应明确村落风貌管控要求。结合本导则及村落地形地貌和聚落特征,按照村落类型,对自然环境,空间格局、重要节点、细部景观、农房、公共建筑等要素进行控制和引导。12.1.2村落规划应充分征求村民意见和邀请村民代表参与,及时组织规划方案的技术审查,主要内容应由村民委员会保存并在村公共场所公布,供村民查阅咨询,保障村民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同时将风貌管控相关要求纳入村规民约一同执行,强化村落规划风貌管控的约束力。12.1.3涉及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等重要村落风貌须符合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及相关上位规划要求。世界自然遗产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各类资源保护范围内的村落风貌设计,应征求行政主管部门意见。12.1.4村落风貌规划设计应融于自然生态环境、传承历史文化、优化村落空间、彰显地方特色,和“五区六廊多点”的空间格局相协调,助力于产业发展和风貌彰显。12.2实施建设12.2.1健全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制度,按照国家、省及地方相关要求,依法加强村落规划管理,规范乡村建设規划许可和宅基地审批管理,建立乡村建设管理秩序。在乡、村落规划区内进行乡村建设的,应当依法申请乡村建设规划许可,重点加强对建设活动较多、城乡结合部、交通沿线以及相关保护区内的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严格执行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和村落规划的风貌管控要求。12.2.2风貌建设要遵守基本建设程序,注重质量安全,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总体按照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思路推进“美丽乡村”风貌营造,重点强化各区县乡村振兴建设示范点的风貌建设。要加强管理,注重维护风貌的整体性,各地应制定相应措施保证既有风貌不被破坏。13文明指导13.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展示。结合村落的形象识别系统,鼓励在建构筑物、标识牌、导视牌、宣传栏等风貌要素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并利用乡村重要空间节点进行宣传展示。13.2积极引导农户对庭院和建筑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整体农房风貌的长效美观,并将风貌维护效果同“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等先进典型评选相结合。DB5115/T41—202013.3加强对村民生态意识的普及和宣传,严禁焚烧秸秆、严禁私自侵占农田和毁坏山林,保护乡村的生态基底。13.4引导农户室内居住设施的现代化改造,积极推进厕所和厨房改造、严控粪污、垃圾和污水乱排,维护乡村生态环境。13.5培育新型农民,涵育文明审美,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农户对家乡的自信,积极主动投入到乡村美丽的风貌建设中。14文化传承14.1鼓励利用公共空间节点积极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和民间体育运动,传承民风民俗。14.2积极推广庭院经济,鼓励传统手工艺和家庭作坊,传承民间工艺;鼓励村民结合乡村旅游开展特色农家乐,形成特色。14.3保护传统村落和特色村落,应注重对乡土建筑和特色节点进行保护修缮。坚持保护和开发有机结合。14.4保护传承传统村落中各具特色的民居、民宿原生形态,积极开展研究,应在保护的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活化利用。14.5鼓励挖掘和展示宜宾历史文化、长江文化、红色文化、哪吒文化和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形成酒文化村、竹文化村、茶文化村等特色村,引领带动特色产业大发展。DB5115/T41—2020(规范性附录)美丽乡村建设风貌指引示意图则A.1“五区六廊”布局图图A.1五区布局DB5115/T41—2020a)沿长江乡村振兴示范走廊b)“宜长兴”乡村振兴示范走廊c)向家坝乡村振兴示范走廊d)“宜高筠”线乡村振兴示范走廊e)宜威线乡村振兴示范走廊f)乐宜线乡村振兴示范走廊图A.2六廊布局DB5115/T41—2020A.2自然环境风貌指引示意图a)受保护山体——对受保护范围内的林地进行保护,禁止任何建设活动,严谨破坏。b)可修复山体——对受损的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恢复形成景观林地。c)景观山体——对于根据村落建设规划要求,可打造具有休闲、游憩、观景功能的景观山体。图A.3山体风貌保护与利用DB5115/T41—2020a)自然水域b)溪河竹桥c)荷塘栈道d)驳岸处理——草坡入水驳岸e)驳岸处理——石滩驳岸f)驳岸处理——块石驳岸图A.4水体风貌保护与利用DB5115/T41—2020a)保留的田埂b)茶山c)利用产业种植形成大地景观d)利用植物组字e)田园肌理田园应严格保护、谨慎利用,保护和延续村落与田园现有格局,不得随意破坏田园的地形地貌和历史界线,可利用茶、矮化香樟、稻、竹等产业元素进行塑造大地艺术景观。图A.5田园风貌保护与利用DB5115/T41—2020A.3空间格局风貌指引示意图带状村落a)新建建筑应退让滨水区域,保留足够的生态空间b)避免过长单团块状村落c)新建建筑应顺应整体肌理自然生长d)不宜分散布置组团状村落e)避免建筑过于集中和出现大体量建筑f)延续原有空间尺度与肌理图A.6整体空间形态DB5115/T41—2020山体背景轮廓建筑轮廓前景轮廓林盘背景轮廓建筑轮廓前景轮廓严控建筑高度,避免形体和色彩突变,使村落利用村落内部原有建构筑物,突出文化特色。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图A.7整体竖向轮廓DB5115/T41—2020空间序列可参照起始、过渡、高潮、结束的空间节奏。图A.8空间序列DB5115/T41—2020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应划定保护范围,制定保护措施。民族村寨及一般村落应注重历史文化传统的保护,传承乡村记忆。图A.9历史文化风貌保护DB5115/T41—2020A.4重要节点风貌指引示意图村落入口节点村落入口选址应具有较强的标识性,应避免尺度失衡、比例失调,注重风貌营造。图A.10村落入口节点DB5115/T41—2020村落集散广场节点村落公共节点戏台鼓楼图A.11村落公共空间营造DB5115/T41—2020墙体彩绘码放整齐的柴堆公共空间改造破损或色彩脱落的墙体用墙绘方法修复;将柴堆草堆等整齐码放在庭院内;公共空间铺装就地取材,增加绿化。图A.12旧村空间节点整治与提升DB5115/T41—2020入口建筑祠堂石碑古街古井对古迹进行修缮保护并合理利用,形成村落的特色节点。图A.13文物古迹节点DB5115/T41—2020A.5村落农房风貌建筑基底类型建筑空间布局图A.14农房布局现代型传统型图A.15屋顶形式DB5115/T41—2020建筑的竖向处理方式因地制宜,应根据地形高差及周边环境,以空间灵活多变的形式布局建筑,形成退台式、错台式竖向处理。建筑体量过大未采用“三段式”样式农房建筑立面宜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样式,遵循“宜小不宜大,宜低不宜高”的原则。图A.16农房立面DB5115/T41—2020现代型简约风格栏杆传统型穿斗木结构乡土型门窗木结构简约落地窗挑廊通风廊木板装饰窗简约坡屋顶墙身穿斗形式木线条美人靠传统雕花屋脊中花夯土墙身宜在农房屋顶、门窗、檐廊、勒脚等位置融入装饰构建和纹样。构建和纹样宜结合传统样式进行简化和重构,体现出多样风貌样式。图A.17建筑装饰DB5115/T41—2020青砖-青色红砖-浅红色琉璃瓦-黄色琉璃瓦-绿色砂岩-黄色石灰岩-灰色黄岗岩-灰白花岗岩-黑白斑点琉璃瓦-蓝色彩陶瓦-浅红色彩陶瓦-灰黄色碌灰土瓦-青灰色木漆涂料-褐色青瓦-灰色木漆涂料-红色木漆涂料-咖啡色木漆涂料-褐色青瓦-灰色沙土-白色竹材石灰岩沙土-黄色沙土-白色竹材石灰岩杉木松木杉木香樟木茅草鹅卵石砂岩青瓦DB5115/T41—2020现代夯土废弃砖瓦利用隔热混凝土模块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轻钢材料塑钢材料塑木材料GRC材料合成树脂传统材料延续原有民居的肌理,强化乡土材料的使用,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和传统技术;结合宜宾特色产业定位,应强化竹材料和樟材料在建筑上的运用。现代材料鼓励使用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注重材料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图A.18建筑材料DB5115/T41—2020新建农房色谱新建农房搭配示意建筑色彩和材料选用具有密切关系。宜强化传统材料和乡土材料的运用,从而延续地域建筑色调。新村建筑应以当地传统建筑色彩为基调,宜以白色、青灰色、石质原色、土黄色为主色调,以木质原色为辅色调。图A.19建筑色彩DB5115/T41—2020示意图01平面形式台基形式屋顶形式本方案层数为两层。台基用水泥浇筑,外墙采用穿斗木结构造型,墙体下部用青砖材质贴面,墙身用白色涂面,保留穿斗木形式结构装饰。屋顶运用坡屋顶木栏杆墙身木作白色乳胶墙镂空墙铝合金窗户立面形式DB5115/T41—2020示意图02平面形式台基形式屋顶形式本方案层数为两层。外墙采用装配式保温一体板,二层墙面为白色。一层墙面为防石砌墙面,栏杆可采用钢,木,竹等与建筑整体相协调的材料与构造形式,山墙面用预制户外竹纤维板屋面部分采用穿斗木。“L”字型平面结构,含生活露台和院落。仿木栏杆穿斗木作石材墙面乳胶墙墙面外墙批檐建筑立面DB5115/T41—2020示意图03平面形式台基形式屋顶形式本方案层数为两层。外墙采用装配式保温一体板,二层墙面为白色。一层墙面为防石砌墙面,栏杆可采用钢,木,竹等与建筑整体相协调的材料与构造形式,山墙面用预制户外竹纤维板屋面部分采用穿斗木。“L”字型平面结构,含生活露台和院落。钢化窗户乳胶墙墙面外墙批檐砖石墙面建筑立面图A.20现代型农房风貌DB5115/T41—2020示意图01平面形式台基形式屋顶形式本方案层数为两层,立面采用传统三段式,台基采用条石和毛石台基,墙身采用青砖墙与木板墙纹理搭配,屋顶为悬山坡屋顶。一层斜坡挑檐墙身木条纹传统木门青砖饰面木色花格窗立面形式DB5115/T41—2020示意图02平面形式台基形式屋顶形式本方案层数为一层。立面采用传统三段式,台基采用水泥浇筑,墙体下部青砖材质贴面,墙身采用新夯土材料,保留穿斗木结构形式造型和斗拱样式装饰。“L”字型平面结构,也可采用一字型和小型三合院型。屋脊中花夯土墙体木门青砖饰面方格窗立面形式DB5115/T41—2020示意图03平面形式台基形式屋顶形式本方案层数为两层。采用传统三段式,台基水泥浇筑,群墙采用石材贴面,墙身采用白灰涂面,保留传统川斗木结构形式造型,或保留青砖材质。“L”字型平面结构,含生活露台和院落。廊檐穿斗木作墙砖乳胶墙墙面小青瓦建筑立面图A.21乡土型农房风貌DB5115/T41—2020图A.22竹材料在建筑上融入示意DB5115/T41—2020图A.23酒文化在建筑上的融入示意DB5115/T41—2020图A.24茶文化在建筑上的融入示意DB5115/T41—2020苗族风貌农房在营造中融入民族特色的装饰元素,如建筑屋顶屋尾部起翘装饰为牛角装饰、中脊设置牛角装饰、墙面融入苗族特色装饰图案等。彝族风貌农房在营造中融入民族特色的装饰元素,如建筑屋顶屋脊融入彩绘和特色中花、尾部起翘装饰为牛角装饰、屋檐下设置牛角拱架、墙面融入民族特色装饰图案等。图A.25苗族、彝族聚居点风貌农房DB5115/T41—2020在房前屋后和其他可利用空间,种植瓜果豆菜,形成一个挨一个、一群又一群的“小菜园”、“小果园”、“小桑园”,既增添了农家情趣,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图A.26庭院绿化设计DB5115/T41—2020图A.27庭院小品设计DB5115/T41—2020竹子原木夯土垒石稻草将本土的材料用不同的组合与编织方式形成独具一格的乡村庭院。示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