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评估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评估作业指导书TOC\o"1-2"\h\u19866第一章环境评估概述 284951.1环境评估的定义与目的 2113851.2环境评估的类型与分类 326351第二章环境影响识别 359482.1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 3187422.2识别环境影响的步骤 412372.3环境影响的分类与排序 420161第三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5261993.1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 5154783.2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指标 5114313.3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与内容 526841第四章环境保护措施与减缓策略 683544.1环境保护措施的类型与选择 6153804.1.1生态保护措施 6188264.1.2污染控制措施 6187444.1.3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措施 7152814.1.4环境保护措施的选择依据 747774.2减缓策略的制定与实施 7147894.2.1减缓策略的制定 7232554.2.2减缓策略的实施 795084.3环境保护措施与减缓策略的评估 8111714.3.1评估内容 8240964.3.2评估方法 821039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8315195.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基本结构 8148245.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步骤 9138145.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与审批 910494第六章环境监测与监管 10104906.1环境监测的目的与任务 10127326.2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 103966.3环境监管体系与政策 111865第七章环境评估中的公众参与 11154177.1公众参与的目的与意义 1166287.1.1目的 11242257.1.2意义 11157737.2公众参与的方法与途径 1214707.2.1方法 12307317.2.2途径 1249347.3公众参与的保障措施 1213467第八章环境评估中的法律法规 13233578.1环境评估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13236548.1.1法律层面 13314728.1.2行政法规层面 13301328.1.3部门规章层面 1333138.1.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层面 13206288.2环境评估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3188928.2.1实施主体 13125928.2.2实施程序 13254858.2.3监管措施 14117208.3环境评估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发展 1467388.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4259738.3.2强化公众参与 14149668.3.3提高评估质量 1477218.3.4严格法律责任 1431005第九章环境评估案例分析 1429509.1国内外环境评估典型案例介绍 1426079.1.1国内案例 14198339.1.2国际案例 15253389.2环境评估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15278509.2.1经验 15304849.2.2启示 1533179.3环境评估案例的不足与改进 15269439.3.1不足 1515519.3.2改进 1514412第十章环境评估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62828510.1环境评估的发展趋势 162876610.2环境评估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6711810.3环境评估的未来展望 17第一章环境评估概述1.1环境评估的定义与目的环境评估,作为一种预防性的环境管理工具,旨在系统性地识别、预测和评价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环境评估的定义涵盖了评估活动的过程,即对项目或政策在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以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估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2)促进可持续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3)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优化项目和政策方案;(4)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促进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1.2环境评估的类型与分类环境评估的类型可根据评估对象、评估阶段、评估方法和评估内容等方面进行分类。以下是对环境评估类型的简要介绍:(1)按评估对象分类:可分为建设项目环境评估、政策环境评估、规划环境评估等。(2)按评估阶段分类:可分为事前环境评估、事中环境评估和事后环境评估。(3)按评估方法分类:可分为定量环境评估、定性环境评估和综合环境评估。(4)按评估内容分类:可分为环境影响评估、环境风险评估、环境经济评估等。具体而言:环境影响评估:主要关注项目或政策实施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包括大气、水体、土壤、生态、噪声、放射性等方面的评价。环境风险评估:主要针对项目或政策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价,包括自然灾害、灾难、人为破坏等方面的评价。环境经济评估:综合考虑项目或政策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评估其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通过对环境评估的类型与分类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环境评估的内涵和特点,为实际环境评估工作提供理论指导。第二章环境影响识别2.1环境影响的识别方法环境影响识别是环境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为常用的环境影响识别方法:(1)文献调研: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项目所在地区环境现状、历史变迁及可能的环境影响。(2)现场踏查:对项目所在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状况。(3)专家咨询: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环境专家,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预测。(4)公众参与: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项目所在地区居民、企业、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和建议。(5)类比分析:参考类似项目的环境影响案例,分析本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2.2识别环境影响的步骤环境影响的识别步骤如下:(1)确定评价范围:根据项目特点和所在地区环境状况,确定评价范围,包括项目周边一定范围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2)筛选影响因素:分析项目可能对评价范围内环境要素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3)识别环境影响:根据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分析项目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环境影响,并对可能的环境影响进行详细描述。(4)评估环境影响程度:对识别出的环境影响进行程度评估,包括轻微、中等、重大等。(5)制定应对措施:针对识别出的环境影响,制定相应的预防、减缓、恢复和补偿措施。2.3环境影响的分类与排序环境影响的分类与排序如下:(1)分类:根据环境影响的特点和性质,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自然环境影响:包括地形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2)生态环境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生态景观等的影响。(3)社会环境影响:包括人口、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环境要素的影响。(4)人文环境影响:包括历史遗迹、文化遗址、风景名胜等的影响。(2)排序:根据环境影响的程度和重要性,对各类环境影响进行排序,以确定优先关注和解决的环境问题。排序原则如下:(1)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程度;(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程度;(3)对人文环境的影响程度;(4)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程度。第三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3.1环境影响预测的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是对拟建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进行预先分析和预测。以下是环境影响预测的几种常用方法:(1)类比法:通过对比相似项目的历史数据和环境影响,预测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2)模型法:利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或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3)专家评估法: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4)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大量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环境影响的规律,预测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3.2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指标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指标是评价环境影响程度的重要依据。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标:(1)污染物排放浓度:评价拟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浓度是否满足国家或地方环境标准。(2)污染物排放量:评价拟建项目排放的污染物总量是否满足总量控制要求。(3)环境影响范围:评价拟建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范围。(4)环境影响程度:评价拟建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严重程度。(5)环境风险:评价拟建项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及其对环境的影响。3.3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与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的步骤与内容如下:(1)前期准备:收集项目相关资料,明确评价目的、范围和评价标准。(2)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状况,评价现状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保护要求。(3)环境影响预测:采用类比法、模型法、专家评估法等方法,预测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4)环境影响评价:根据预测结果,分析拟建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风险,评价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5)环境保护措施: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6)公众参与:征求公众对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意见,保障公众的环境权益。(7)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整理评价过程和成果,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8)审批与验收: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相关部门审批后,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验收。第四章环境保护措施与减缓策略4.1环境保护措施的类型与选择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生态保护、污染控制、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以下对各类环境保护措施进行简要阐述,并介绍其选择依据。4.1.1生态保护措施生态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和生态景观保护等。具体措施如下:(1)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实施物种拯救和保护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2)生态系统修复: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包括湿地、森林、草原、河流等。(3)生态景观保护:加强生态景观保护,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环境质量。4.1.2污染控制措施污染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噪声污染控制和固废处理等。具体措施如下:(1)大气污染控制:加强工业废气治理,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空气质量。(2)水污染控制: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能力,保障水环境质量。(3)噪声污染控制:加强噪声源治理,提高声环境质量。(4)固废处理:推广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提高固废处理水平。4.1.3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措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措施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具体措施如下:(1)节能减排:加强能源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2)水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3)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强固体废物处理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4.1.4环境保护措施的选择依据环境保护措施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有效性:措施应能够有效解决环境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可行性:措施应具备实施条件,包括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3)适应性:措施应适应区域环境特点和实际需求。(4)协调性:措施应与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政策和规划相协调。4.2减缓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减缓策略是指针对环境问题制定的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以降低环境风险和负面影响。以下对减缓策略的制定与实施进行阐述。4.2.1减缓策略的制定减缓策略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策略制定应基于充分调查研究,保证措施的针对性。(2)前瞻性:策略制定应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具备一定的预见性。(3)综合性:策略制定应兼顾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4)动态性:策略制定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问题。4.2.2减缓策略的实施减缓策略的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明确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在减缓策略实施中的责任和任务。(2)加强协调: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合力。(3)监督考核:对减缓策略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保证措施到位。(4)及时调整:根据实施效果,及时调整减缓策略。4.3环境保护措施与减缓策略的评估环境保护措施与减缓策略的评估是对其实施效果、环境影响和可持续性的评价。以下对评估内容和方法进行阐述。4.3.1评估内容环境保护措施与减缓策略的评估内容主要包括:(1)实施效果:评估措施实施后对环境问题的解决程度。(2)环境影响:评估措施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3)可持续性:评估措施在长期实施中的可持续性。4.3.2评估方法环境保护措施与减缓策略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1)定量评估:通过数据统计、模型模拟等方法,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定量分析。(2)定性评估:通过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方式,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定性分析。(3)综合评估:结合定量和定性评估结果,对措施实施效果进行全面评估。(4)后评价:在措施实施一定周期后,对其实际效果进行评价,为调整和完善措施提供依据。第五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5.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基本结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作为环境评估的核心文件,其基本结构应当严谨、完整。一般来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封面及目录:明确报告名称、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基本信息,并提供详细的目录以便查阅。(2)总论:概括介绍项目背景、评价目的、评价依据、评价范围等内容。(3)现状调查与评价: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调查与评价。(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项目特点,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进行评价。(5)环境保护措施及治理方案:针对预测出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方案。(6)环境监测与管理: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和管理措施,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的可控性。(7)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总结评价结果,明确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能性。(8)附件:包括项目相关文件、评价依据、评价方法等。5.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步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准备:明确评价任务、收集相关资料、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等。(2)现状调查与评价: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社会经济等方面进行调查与评价。(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项目特点,预测项目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并进行评价。(4)环境保护措施及治理方案:针对预测出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治理方案。(5)环境监测与管理:制定环境监测计划和管理措施,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影响的可控性。(6)编制报告:整理上述评价内容,形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7)报告审查与修改: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5.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与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与审批是保证评价报告质量的关键环节。具体流程如下:(1)编制单位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2)评价机构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3)编制单位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4)评价机构对修改后的报告进行再次审查,直至审查合格。(5)评价机构将审查合格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给部门进行审批。(6)部门对报告进行审批,批准后生效。(7)评价机构将审批通过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送达编制单位,编制单位根据报告开展项目实施。第六章环境监测与监管6.1环境监测的目的与任务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及时掌握环境质量状况,评估环境污染程度,为环境监管、污染源治理和环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1)监测环境污染因子,掌握环境污染动态,为环境预警和污染应急提供数据支持。(2)评估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容量,为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保护规划提供基础数据。(3)跟踪污染源治理效果,为污染源监管和治理提供技术支持。(4)监测生态环境变化,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6.2环境监测的方法与技术环境监测方法与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采样与样品处理:根据监测对象和监测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采样工具和样品处理方式。(2)监测设备:使用高精度、高稳定性的监测设备,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分析方法:采用化学分析、生物分析、物理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对样品进行定性、定量分析。(4)数据传输与处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存储。(5)监测网络:建立覆盖广泛、功能完善的监测网络,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共享。6.3环境监管体系与政策环境监管体系是保障环境监测有效实施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监测内容和监管措施。(2)行政监管: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行政监管体系,明确各级环境保护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3)监测机构:加强环境监测机构建设,提高监测能力和水平,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4)监测标准:制定和完善环境监测标准,规范监测方法、技术和设备,提高监测数据的可比性。(5)公众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环境监测工作,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6)国际合作:加强环境监测领域的国际合作,借鉴先进经验,提升我国环境监测水平。第七章环境评估中的公众参与7.1公众参与的目的与意义7.1.1目的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的目的在于充分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广泛收集和整合各方意见和建议,提高环境评估的全面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具体目的如下:(1)保证环境评估过程中各方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2)提高环境评估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环境政策的理解和信任;(3)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参与和监督,推动环境治理体系创新;(4)发挥公众在环境决策中的积极作用,提高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7.1.2意义公众参与环境评估具有以下意义:(1)提升环境评估质量:公众参与可以弥补专业评估的不足,提高环境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促进环境公平:公众参与有助于保障各方利益,实现环境公平;(3)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公众参与环境评估,有助于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意愿;(4)推动环境政策实施:公众参与有助于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推动环境政策的顺利实施。7.2公众参与的方法与途径7.2.1方法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意见和建议;(2)座谈会:组织公众代表、专家和部门进行面对面交流;(3)专家咨询: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环境评估提供专业意见;(4)公众意见征集:通过网站、报纸、电视等渠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7.2.2途径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种:(1)主导:部门组织公众参与环境评估,保证公众意见得到充分听取;(2)第三方机构:第三方机构协助部门开展公众参与工作,提高公众参与的质量;(3)民间组织:民间组织积极参与环境评估,为公众提供更多参与渠道;(4)媒体宣传:媒体积极报道环境评估相关信息,引导公众关注和参与。7.3公众参与的保障措施为保证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的有效性,以下保障措施应得到重视:(1)明确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将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纳入法律法规体系,保证公众参与的合法性;(2)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的组织、程序和反馈机制;(3)加强公众参与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的能力和水平;(4)保障公众知情权:及时公开环境评估相关信息,保证公众在充分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参与评估;(5)落实公众意见:对公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研究,并在环境评估报告中予以体现。第八章环境评估中的法律法规8.1环境评估相关法律法规概述环境评估作为国家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8.1.1法律层面在法律层面,我国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作为环境评估的基本法,明确了环境评估的法律地位、基本原则和制度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对环境评估的程序、内容、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8.1.2行政法规层面在行政法规层面,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这些法规对环境评估的具体实施进行了规定,为环境评估工作提供了操作依据。8.1.3部门规章层面在部门规章层面,原环境保护部等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等,对环境评估中的公众参与、技术人员管理等进行了规定。8.1.4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层面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层面,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如《北京市环境影响评价条例》、《上海市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对环境评估工作进行了具体规定。8.2环境评估法律法规的实施与监管8.2.1实施主体环境评估法律法规的实施主体主要包括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等。部门负责环境评估的审批、监管和执法工作;企事业单位作为环境评估的申报主体,需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开展环境评估工作;社会公众参与环境评估,对评估结果进行监督。8.2.2实施程序环境评估法律法规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评估机构评审、公众参与、审批部门审查、公示等环节。8.2.3监管措施环境评估法律法规的监管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环境评估审批制度、加强评估机构管理、实施评估报告质量审查、强化执法检查等。8.3环境评估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发展我国环境形势的变化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环境评估法律法规也在不断修订和完善。我国在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评估法律法规进行了修订和发展:8.3.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通过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进一步完善了环境评估法律法规体系,为环境评估工作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8.3.2强化公众参与在修订过程中,加大了公众参与环境评估的力度,明确了公众参与的权利和程序,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8.3.3提高评估质量修订后的法律法规对评估机构的管理、评估报告的质量审查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保证环境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8.3.4严格法律责任修订后的法律法规明确了各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有助于维护环境评估法律法规的权威和严肃性。第九章环境评估案例分析9.1国内外环境评估典型案例介绍9.1.1国内案例(1)案例一: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该项目位于我国某大城市,主要评估内容包括轨道交通线路、车辆、车站、供电系统等方面。通过环境评估,发觉该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较小,但仍需采取一系列措施降低噪声、振动等影响。(2)案例二:某工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该工业园区位于我国某沿海地区,涉及多家企业。环境评估主要关注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方面。评估结果显示,园区内企业需加强污染治理,保证污染物排放达标。9.1.2国际案例(1)案例一:英国伦敦奥运会场馆建设伦敦奥运会场馆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空气质量、噪声、振动、生态等方面。通过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保证了奥运会场馆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2)案例二: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重建项目该项目位于美国纽约,重建过程中充分考虑环境因素。环境评估重点关注空气质量、噪声、振动、生态等方面。项目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如绿化、节能减排等,使重建项目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9.2环境评估案例的经验与启示9.2.1经验(1)全面评估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各个方面,如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等。(2)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特点,制定针对性的环保措施。(3)加强公众参与,保证环境评估的公正性和透明度。9.2.2启示(1)环境评估应贯穿项目全过程,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运营阶段。(2)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觉问题并采取措施。(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