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作业指导书TOC\o"1-2"\h\u25974第1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概述 335201.1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 3238261.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意义 4148391.3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技术途径 46252第2章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 5236992.1固体废物的收集 5298802.1.1收集原则 5135452.1.2收集方法 5305052.1.3收集设备 545802.2固体废物的运输 580482.2.1运输原则 558852.2.2运输方式 5254592.2.3运输设备 5270512.3固体废物收集与运输中的问题及对策 6177642.3.1问题 650022.3.2对策 616347第3章固体废物的预处理 616783.1固体废物的破碎 6244993.1.1破碎的目的 6235483.1.2破碎方法 6250003.1.3破碎设备 6276493.1.4破碎操作注意事项 666673.2固体废物的筛分 728433.2.1筛分的目的 7243373.2.2筛分方法 7255213.2.3筛分设备 7129223.2.4筛分操作注意事项 7219043.3固体废物的分选 735033.3.1分选的目的 7210273.3.2分选方法 729453.3.3分选设备 791243.3.4分选操作注意事项 717713第4章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 8160244.1填埋处置技术 893234.1.1填埋场选址与规划 8307964.1.2填埋作业 8149304.1.3防渗与覆盖 846614.1.4渗滤液处理 8276124.2焚烧处置技术 8187874.2.1焚烧炉选型与设计 815444.2.2焚烧操作与控制 8210884.2.3焚烧尾气处理 983654.2.4焚烧灰渣处理 9115744.3深井灌注处置技术 9115184.3.1深井选择与评价 9231494.3.2灌注操作 9135594.3.3监测与检测 93254.3.4安全与环保措施 915173第5章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9226505.1金属废物的回收利用 9264785.1.1回收利用技术 9282325.1.2应用领域 10185035.2有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1045035.2.1资源化利用技术 1017775.2.2应用领域 10280175.3无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 10304605.3.1资源化利用技术 10125875.3.2应用领域 115215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 11130416.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180166.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1101316.2.1项目概述 11139956.2.2环境影响识别 1186376.2.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1179566.2.4预防和减轻措施 12235636.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 12136196.3.1报告摘要 12114106.3.2项目概况 129316.3.3环境影响评价 12137786.3.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2277256.3.5附件 1218486第7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政策法规 12171777.1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12165217.1.1法律层面 12287077.1.2行政法规层面 13212507.1.3部门规章层面 13227997.1.4地方性法规层面 13286367.1.5规范性文件层面 13209307.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相关法律法规 1355337.2.1危险废物管理 13143627.2.2生活垃圾管理 13180217.2.3工业固体废物管理 13149577.2.4农业固体废物管理 14166507.3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管 1417337.3.1政策法规实施 14255497.3.2监管措施 1420791第8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技术进展 1435578.1国内外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技术现状 14209408.1.1国内技术现状 14159258.1.2国外技术现状 1578898.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新技术发展趋势 15248098.2.1资源化利用技术 15119158.2.2无害化处理技术 1527728.2.3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 15255048.3我国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策略 166326第9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案例研究 16250139.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案例 1666259.1.1案例背景 1651389.1.2垃圾分类与收集 16268339.1.3垃圾处理与利用技术 16241379.1.4案例效果 16106759.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案例 17284679.2.1案例背景 17260939.2.2固体废物处理技术 17124829.2.3案例效果 17299919.3农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案例 17254679.3.1案例背景 17100899.3.2秸秆处理与利用 17108959.3.3畜禽粪便处理与利用 173229.3.4案例效果 1713802第10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产业发展 17872910.1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产业链分析 182502610.1.1废物收集与运输 182818310.1.2废物处理 18802410.1.3资源化利用 18826510.1.4最终处置 182279610.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182020310.2.1产业现状 182151010.2.2发展趋势 183148710.3促进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19第1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概述1.1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分类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科研等活动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内丧失使用价值或者被丢弃的各种固态物质。固体废物来源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工业固体废物:来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如矿渣、炉渣、粉煤灰、尾矿等。(2)城市固体废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污泥等。(3)农业固体废物: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4)医疗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医疗废弃物、医疗废水处理产生的污泥等。(5)危险固体废物:具有毒害、腐蚀、感染、放射性等特性,如废电池、废矿物油、废溶剂等。1.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意义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保护环境:有效处理固体废物,减少对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的污染。(2)节约资源:通过废物利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3)促进可持续发展: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构建循环经济体系。(4)提高经济效益:废物利用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5)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有效处理固体废物,降低环境污染,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1.3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技术途径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技术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源头减量: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措施,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2)分类收集与运输: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和运输,降低处理难度,提高资源利用率。(3)预处理:对固体废物进行破碎、筛分、浓缩等预处理,为后续处理与利用创造条件。(4)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等方法,对固体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5)资源化利用:将固体废物转化为可用资源,如焚烧发电、堆肥、建筑材料等。(6)安全处置:对无法资源化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安全处置,如填埋、固化/稳定化等。(7)环境监测与评价:对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过程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价,保证环境安全。第2章固体废物的收集与运输2.1固体废物的收集2.1.1收集原则固体废物的收集应遵循分类、减量、无害化原则,保证废物在收集过程中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2.1.2收集方法(1)分类收集:按照废物性质、成分、危害程度等进行分类,实行分类收集。(2)容器收集:使用适当的容器收集废物,如垃圾桶、废物箱等。(3)密闭收集:对于有毒、有害废物,应采用密闭容器进行收集,防止泄漏和扩散。2.1.3收集设备根据废物类型和收集需求,选用合适的收集设备,如废物收集车、废物压缩设备等。2.2固体废物的运输2.2.1运输原则固体废物的运输应遵循安全、快捷、环保、经济原则,保证废物在运输过程中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影响。2.2.2运输方式(1)陆运:采用专用运输车辆,如封闭式货车、自卸车等。(2)水运:对于大宗废物,可利用船只进行水路运输。(3)铁路运输:适用于远距离、大批量废物的运输。2.2.3运输设备根据废物特性和运输需求,选用合适的运输设备,如封闭式货车、集装箱、船运设备等。2.3固体废物收集与运输中的问题及对策2.3.1问题(1)废物泄漏:在收集、运输过程中,废物可能发生泄漏,对环境造成污染。(2)交叉污染:不同类型的废物在混合运输过程中可能发生交叉污染。(3)设备损坏:废物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对运输设备造成损坏。2.3.2对策(1)加强监管:对废物收集、运输过程进行严格监管,保证废物安全、合规运输。(2)分类运输:对废物进行分类,实行分类运输,避免交叉污染。(3)提高设备功能:选用高功能、防泄漏、耐磨损的运输设备,减少废物运输过程中的问题。(4)培训人员:加强废物收集、运输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安全意识。(5)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应对废物泄漏、设备损坏等突发事件。第3章固体废物的预处理3.1固体废物的破碎3.1.1破碎的目的固体废物破碎的主要目的是减小废物粒径,增加废物表面积,便于进一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通过破碎,可提高固体废物的处理效率和利用价值。3.1.2破碎方法固体废物破碎方法主要包括机械破碎、冲击破碎、剪切破碎、磨碎等。根据废物性质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破碎方法。3.1.3破碎设备常用的破碎设备有颚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锤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滚筒破碎机等。设备选型需考虑废物类型、粒径要求、处理能力等因素。3.1.4破碎操作注意事项(1)合理调整破碎设备间隙,保证破碎效果;(2)定期检查设备磨损情况,及时更换磨损严重的部件;(3)严格控制进料速度,避免设备过载;(4)做好设备润滑和冷却,保证设备正常运行。3.2固体废物的筛分3.2.1筛分的目的固体废物筛分的主要目的是将废物按照粒径大小进行分级,为后续处理和利用提供适宜的原料。3.2.2筛分方法筛分方法主要包括干筛、湿筛、振动筛分、气流筛分等。根据废物性质和处理要求,选择合适的筛分方法。3.2.3筛分设备常用的筛分设备有振动筛、圆振动筛、直线振动筛、旋转筛等。设备选型需考虑废物类型、粒径要求、处理能力等因素。3.2.4筛分操作注意事项(1)合理调整筛网孔径,保证筛分效果;(2)定期清理筛网,防止筛孔堵塞;(3)控制筛分设备运行参数,保证筛分效率;(4)注意筛分设备的维护保养,延长设备使用寿命。3.3固体废物的分选3.3.1分选的目的固体废物的分选是对废物进行物理或化学性质上的分离,从而提高废物资源化利用价值,降低处理成本。3.3.2分选方法常用的分选方法有重力分选、磁力分选、电力分选、浮选、摩擦分选等。根据废物性质和分选目标,选择合适的分选方法。3.3.3分选设备分选设备包括重力分选机、磁选机、电选机、浮选机、摩擦分选机等。设备选型需考虑废物类型、分选要求、处理能力等因素。3.3.4分选操作注意事项(1)合理调整分选设备参数,保证分选效果;(2)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排除故障;(3)控制分选过程中的各项条件,保证分选质量;(4)注意设备的安全操作,防止意外发生。第4章固体废物的处置技术4.1填埋处置技术填埋处置技术是将固体废物埋入地下的方法,是目前最常见的固体废物处置方式之一。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步骤:4.1.1填埋场选址与规划填埋场的选址需考虑地理位置、地质条件、水资源保护、环境保护等因素。填埋场规划应包括填埋区、覆盖层、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与处理系统等。4.1.2填埋作业填埋作业包括废物倾倒、摊铺、压实等环节。废物需分层堆放,每层堆放一定厚度后进行压实,以减小废物体积。4.1.3防渗与覆盖填埋场底部需设置防渗层,以防止废物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和土壤。填埋完成后,需对废物表面进行覆盖,减少废物分解产生的气体排放。4.1.4渗滤液处理渗滤液是填埋场废物分解产生的液体,需进行收集和处理。处理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4.2焚烧处置技术焚烧处置技术是通过高温氧化固体废物,实现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方法。主要环节如下:4.2.1焚烧炉选型与设计根据废物类型和特性,选择合适的焚烧炉型,如链条炉、流化床炉、回转窑炉等。焚烧炉设计应满足环保要求,保证焚烧过程中排放物达到国家标准。4.2.2焚烧操作与控制焚烧过程中需对炉温、氧气浓度、废物投放速度等参数进行严格控制,以保证废物充分燃烧,减少污染物排放。4.2.3焚烧尾气处理焚烧尾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需进行净化处理。常见处理方法包括布袋除尘、脱硫、脱硝等。4.2.4焚烧灰渣处理焚烧产生的灰渣需进行稳定化和固化处理,以达到环保要求。处理方法包括水泥固化、玻璃化等。4.3深井灌注处置技术深井灌注处置技术是将固体废物注入深井中的方法,适用于特殊类型的废物处理。4.3.1深井选择与评价深井选择需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流动、地震活动等因素。深井评价应包括井筒稳定性、渗透性、孔隙度等指标。4.3.2灌注操作灌注操作包括废物预处理、灌注设备选型、灌注速度控制等。废物需经过破碎、混合等预处理,以提高灌注效果。4.3.3监测与检测灌注过程中需对深井内外的环境参数进行监测,如孔隙水压力、地下水位、气体浓度等。同时定期检测深井的稳定性,保证安全运行。4.3.4安全与环保措施深井灌注过程中应采取严格的安全和环保措施,防止废物泄漏和地下水污染。措施包括灌注井筒的密封、废物固化处理、监测预警系统等。第5章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5.1金属废物的回收利用金属废物作为一种可再利用的资源,对其进行回收利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环境效益。本节主要介绍金属废物的回收利用技术及其应用。5.1.1回收利用技术(1)火法冶炼:通过高温熔炼,使金属废物中的金属及其合金成分得到回收。(2)湿法冶金:利用化学方法,将金属废物中的金属离子提取出来,达到回收利用的目的。(3)电解法:通过电解过程,使金属废物中的金属离子还原成金属,实现回收。(4)机械回收:采用破碎、分选等物理方法,对金属废物进行回收。5.1.2应用领域(1)废钢铁: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机械制造等行业。(2)废有色金属:用于电子、电气、通讯等行业的制造。(3)废稀有金属:回收利用稀有金属,如钴、镍、稀土等,用于高新技术产业。5.2有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有机废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废物,包括生物质废物和化石源有机废物。本节主要介绍有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应用。5.2.1资源化利用技术(1)生物质能:通过发酵、热解、气化等方法,将生物质废物转化为可利用的能源。(2)堆肥化:利用微生物将有机废物转化为肥料,用于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3)厌氧消化:在无氧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有机废物分解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实现能源回收。5.2.2应用领域(1)生物质燃料:用于发电、供热、交通燃料等。(2)有机肥料:用于农田、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土壤改良和植物生长。(3)生物质化工:生产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等绿色化工产品。5.3无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无机废物主要包括矿物废物、工业副产品等。本节主要介绍无机废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其应用。5.3.1资源化利用技术(1)矿物废物的综合利用:通过选矿、冶炼等方法,从矿物废物中提取有价金属和矿物。(2)工业副产品的利用:将工业副产品作为原料或辅料应用于其他行业。(3)建筑材料的制备:利用无机废物制备混凝土、砖、陶瓷等建筑材料。5.3.2应用领域(1)金属回收:从矿物废物中提取有价金属,如铜、铅、锌等。(2)建筑材料:利用无机废物制备的建筑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道路、水利等领域。(3)化工原料:无机废物作为化工原料,生产化肥、硫酸、水泥等化工产品。第6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环境影响评价6.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建设项目及其他规划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识别、预测、评价、提出预防或减轻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一种系统性、全过程的管理活动。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是保证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6.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6.2.1项目概述描述项目的背景、规模、工艺流程、处理能力等基本信息,为后续环境影响分析提供依据。6.2.2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项目在施工、运营、维护等阶段可能产生的各种环境影响,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社会经济等方面。6.2.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1)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项目产生的废气成分、排放量、排放浓度等,评价其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2)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项目产生的废水、渗滤液等对地表水、地下水等水环境的影响。(3)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项目产生的固体废物、渗滤液等对土壤环境的影响。(4)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项目施工、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5)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项目对周围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等。(6)社会经济影响预测与评价:分析项目对当地居民生活、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6.2.4预防和减轻措施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预防或减轻措施,保证项目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6.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成果体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6.3.1报告摘要概述项目的基本情况、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和措施。6.3.2项目概况详细介绍项目的背景、规模、工艺流程等。6.3.3环境影响评价详细阐述环境影响识别、预测与评价、预防和减轻措施等方面的内容。6.3.4环境影响评价结论6.3.5附件包括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所采用的数据、图表、报告等资料。(本章节内容到此结束,未包含总结性话语。)第7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政策法规7.1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体系是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构建的,主要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等五个层次。这一体系旨在规范固体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等全过程,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身体健康。7.1.1法律层面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这些法律为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制度保障。7.1.2行政法规层面行政法规层面主要包括《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对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利用和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7.1.3部门规章层面部门规章层面主要包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如《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等。7.1.4地方性法规层面地方性法规层面主要针对地方实际情况,制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固体废物管理政策法规,如《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等。7.1.5规范性文件层面规范性文件主要包括政策文件、技术指南、标准规范等,如《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技术政策》等。7.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7.2.1危险废物管理《固废法》对危险废物的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和处置进行了严格规定。《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管理办法》明确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的条件和程序。7.2.2生活垃圾管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处置进行了规定。《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提出了生活垃圾分类的目标和措施。7.2.3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技术导则》对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进行了指导。《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污染防治技术导则》提出了固体废物再生利用的污染防治要求。7.2.4农业固体废物管理《农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技术导则》针对农业固体废物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7.3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政策法规的实施与监管7.3.1政策法规实施各级及有关部门应严格执行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等环节的监管,保证政策法规得到有效实施。7.3.2监管措施(1)加强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及时发觉和处理固体废物污染问题。(2)建立固体废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固体废物全过程监管。(3)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非法倾倒、转移和处置固体废物的行为。(4)强化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工作。(5)加强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水平。(6)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资机制。第8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技术进展8.1国内外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技术现状8.1.1国内技术现状我国在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目前主要采用的处理技术包括填埋、焚烧、堆肥、资源回收等。在政策推动下,各项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1)填埋技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数量逐年增加,技术不断优化,渗滤液处理和气体回收技术得到广泛应用。(2)焚烧技术:焚烧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排放标准逐步提高,烟气处理技术逐渐成熟。(3)堆肥技术:堆肥处理技术逐渐完善,有机肥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市场接受度逐渐提升。(4)资源回收技术: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资源回收利用技术不断完善,回收率逐年提高。8.1.2国外技术现状国外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技术相对成熟,以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1)德国: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理念,重视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利用,采用先进的焚烧、填埋、回收等技术,实现了废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2)日本:在固体废物处理方面,采用高温焚烧、熔融炉、厌氧消化等技术,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回收。(3)美国: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多样化,包括填埋、焚烧、回收、生物处理等,重视源头减量和分类收集。8.2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新技术发展趋势8.2.1资源化利用技术资源化利用技术是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1)废塑料化学循环技术:通过化学方法将废塑料转化为原料油,实现废塑料的高值化利用。(2)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利用有机废物生产生物质燃料,如生物柴油、生物质发电等。(3)废渣制备建筑材料技术:将固体废物作为原料,制备新型建筑材料,如再生砖、再生混凝土等。8.2.2无害化处理技术无害化处理技术主要包括:(1)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利用高温等离子体分解固体废物中的有害物质,实现无害化处理。(2)超临界水氧化技术:在超临界水条件下,将有机废物氧化分解为CO2和H2O,实现无害化处理。8.2.3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1)智能分选技术:利用图像识别、光谱分析等技术,实现固体废物的自动分类。(2)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大数据等手段,实现固体废物处理过程的实时监控和管理。8.3我国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技术发展策略(1)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技术创新。(2)强化固体废物分类收集与预处理,提高废物处理与利用效率。(3)发展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利用率。(4)推广无害化处理技术,降低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5)加强智能化与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升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水平。(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第9章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的案例研究9.1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利用案例9.1.1案例背景以我国某大城市为例,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上升。为了解决垃圾处理问题,该城市采取了多种处理与利用方式。9.1.2垃圾分类与收集该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四类。居民在源头进行分类,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率。9.1.3垃圾处理与利用技术(1)厨余垃圾处理:采用厌氧发酵技术,将厨余垃圾转化为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料。(2)可回收物处理:通过回收、加工,将可回收物制成再生资源,如再生塑料、再生纸等。(3)有害垃圾处理:采用安全处置技术,如固化、稳定化处理,降低有害垃圾对环境的污染。(4)其他垃圾处理:采用卫生填埋或焚烧发电技术,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9.1.4案例效果通过垃圾分类与处理,该城市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得到显著提高,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9.2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利用案例9.2.1案例背景以某化工企业为例,该企业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废渣、废料和污泥等,对环境造成一定压力。9.2.2固体废物处理技术(1)废渣处理: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将废渣转化为稳定固化体,降低其对环境的污染。(2)废料处理:通过回收、再生利用,将废料制成新的原材料或产品。(3)污泥处理:采用干化、焚烧等技术,实现污泥的无害化处理。9.2.3案例效果通过采用上述处理技术,该企业实现了固体废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提高了企业的环境效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