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手册_第1页
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手册_第2页
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手册_第3页
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手册_第4页
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手册TOC\o"1-2"\h\u5899第一章:绪论 255811.1三农经济发展概述 251711.1.1三农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2301281.1.2三农经济发展现状 354071.2生态保护与三农经济关系 375021.2.1生态保护对三农经济的积极作用 3314221.2.2三农经济发展对生态保护的影响 3174471.3手册编写目的与意义 314258第二章:生态农业发展 4202062.1生态农业概念与特点 4205002.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4252812.3生态农业模式与实践 526701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 5243543.1农业资源概述 5255113.2农业资源保护措施 6237383.2.1土地资源保护 6226673.2.2水资源保护 6325563.2.3气候资源保护 639713.2.4生物资源保护 667823.3农业资源合理利用 6111303.3.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6289083.3.2提高农业技术含量 6196673.3.3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 7133373.3.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7200373.3.5加强农业政策支持 73321第四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7290954.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7184154.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7174244.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728400第五章:农村生态建设 8317325.1农村生态建设现状 8106695.2农村生态建设模式 8269165.3农村生态建设政策与措施 915372第六章: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935486.1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现状 9321276.2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 9290046.3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1014327第七章:生态农业产业化 10325607.1生态农业产业化概述 1049967.2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 1095987.3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与措施 117136第八章:农业生态补偿机制 11102928.1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概述 1160158.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 1294068.2.1补偿主体 12255508.2.2补偿对象 12188508.2.3补偿方式 12268318.2.4补偿标准 12113288.2.5补偿机制运行 1215888.3农业生态补偿政策 12138098.3.1政策制定 12119378.3.2政策实施 13109578.3.3政策创新 1318885第九章:区域生态农业发展 1381509.1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概述 13318449.2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390639.2.1循环农业模式 13116579.2.2生态农业模式 13128129.2.3绿色农业模式 1467819.2.4休闲农业模式 1490089.3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 1459379.3.1政策支持 14215859.3.2技术创新与推广 14182369.3.3产业融合与拓展 14201049.3.4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1415272第十章:生态农业发展前景与挑战 141681710.1生态农业发展前景 15103910.2生态农业发展挑战 151880610.3生态农业发展对策与建议 16第一章:绪论1.1三农经济发展概述三农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农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是在三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资源约束、环境污染和农村空心化等问题。1.1.1三农经济的地位与作用三农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粮食安全、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的基石。发展三农经济,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1.1.2三农经济发展现状我国三农经济发展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1)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粮食产量稳定增长,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2)农村经济日益繁荣。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收入水平不断提高。1.2生态保护与三农经济关系生态保护与三农经济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生态保护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另,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农业面源污染、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等,对生态保护带来压力。1.2.1生态保护对三农经济的积极作用生态保护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业绿色发展。1.2.2三农经济发展对生态保护的影响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以下影响:(1)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可能导致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2)土地资源过度开发。为满足农业发展需求,可能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引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问题。1.3手册编写目的与意义本手册旨在系统阐述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的相互关系,探讨如何在发展三农经济的同时实现生态保护的目标。手册编写目的如下:(1)提高人们对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关系的认识,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2)为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3)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生态保护与三农经济发展的实用技术和管理方法。(4)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通过本手册的编写,有助于实现以下意义:(1)促进三农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2)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3)提高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4)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贡献。第二章:生态农业发展2.1生态农业概念与特点生态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生态农业将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资源、环境、技术与经济等多因素进行综合优化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可持续。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综合性: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农村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优化,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2)可持续性:生态农业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3)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4)环保性:生态农业遵循环保原则,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2.2生态农业技术体系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农业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土地改良、农业设施等工程技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设施水平。(2)生态农业耕作技术:包括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生物防治等,以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3)生态农业施肥技术:推广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缓释肥料等,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使用。(4)生态农业种植技术:优化作物布局、轮作制度、间作套种等,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5)生态农业养殖技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如立体养殖、循环水养殖等,减少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2.3生态农业模式与实践生态农业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生态农业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将多种农业技术、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的生产方式。以下几种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1)生态农业园区:以农业为主导,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科技示范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循环农业: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副产品进行资源化利用,形成产业链,实现农业生产的内部循环。(3)低碳农业:通过降低农业碳排放,提高碳汇能力,实现农业生产的低碳发展。(4)有机农业:采用有机肥料、生物防治等手段,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品质。生态农业实践方面,我国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浙江省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四川省的“五彩农业”等。这些实践为我国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但仍需进一步推广和完善。第三章:农业资源保护与利用3.1农业资源概述农业资源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社会资源主要包括农业技术、资金、劳动力等。农业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资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较低,且耕地质量参差不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南方地区水资源较为丰富。气候资源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种植。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要素。3.2农业资源保护措施3.2.1土地资源保护为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下降。(2)加强土地整理与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3)推广节地技术,降低农业用地占用率。3.2.2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措施主要包括:(1)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2)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3)加强水源地保护,保证水质安全。3.2.3气候资源保护气候资源保护措施有:(1)加强气候变化研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2)推广气候变化适应性农业技术,降低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预警与防治,减少灾害损失。3.2.4生物资源保护生物资源保护措施包括:(1)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2)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3.3农业资源合理利用3.3.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挥地区资源优势,提高农业产值。3.3.2提高农业技术含量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3.3.3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完善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3.3.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利用。3.3.5加强农业政策支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业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四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4.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不当,农业生产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这些问题不仅导致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农民环保知识匮乏,部分地区政策执行力度不足。4.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包括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病虫害防治方法,推广有机农业、低碳农业等技术。(2)加强农业生产废弃物处理。对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发展生物质能、生物质炭等产业。(3)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状况,合理配置农业生产资源,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环保意识,普及环保知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4.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予以支持:(1)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年)》,明确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任务和措施。(3)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支持。设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项目的实施。(4)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引导。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政策手段,引导农民和企业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积极参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第五章:农村生态建设5.1农村生态建设现状农村生态建设作为我国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我国农村生态建设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通过实施一系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二是生态农业发展迅速。各地纷纷推广绿色、低碳、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三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完善。我国逐步建立健全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为农村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四是农民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推进,农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积极参与到生态建设和保护工作中。5.2农村生态建设模式我国农村生态建设模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生态农业模式。通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生态家园模式。以农民为主体,以村庄为单位,整合各类资源,打造具有生态宜居、产业发展、生活富裕的生态家园。三是生态旅游模式。依托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收入。四是生态扶贫模式。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工作相结合,通过生态工程项目,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5.3农村生态建设政策与措施为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态建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一是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各级部门和农民在农村生态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农村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对农村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投入力度。三是优化政策体系。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生态建设和保护。四是加强科技支撑。推广先进的生态建设技术,提高农村生态建设水平。五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六是强化监督考核。建立健全农村生态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对各地农村生态建设情况进行监督考核。第六章: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6.1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现状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得到提升,但总体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尚显不足。许多农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缺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部分农民仍然存在短期行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参与度较低。虽然近年来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行动上存在滞后。这主要是因为农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不足,以及参与途径和手段有限。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地域差异较大。在我国不同地区,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存在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地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强,而欠发达地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相对较弱。6.2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途径为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以下途径值得探讨:(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加大对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激励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设施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条件。(4)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参与途径。摸索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保护参与途径,让农民在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生态环境保护意识。6.3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农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手段,以下措施:(1)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等形式,使农民掌握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素养。(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3)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组织农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让农民在实践中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队伍建设。培养一支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队伍,为农民提供更加专业、系统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服务。第七章:生态农业产业化7.1生态农业产业化概述生态农业产业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生态保护为前提,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合资源,优化生产要素,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旨在提高农业产值,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具有以下特点:(1)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保证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2)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产品质量。(3)以产业链为主线,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4)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提高农民收入水平。7.2生态农业产业链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是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生态农业产业链包括以下环节:(1)种植业:采用生态种植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2)养殖业:推广生态养殖模式,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经济效益。(3)农产品加工:运用现代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4)农产品销售:建立完善的销售网络,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5)农业废弃物处理: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6)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产业链,增加农民收入。7.3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与措施为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我国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1)政策引导:明确生态农业产业化的战略地位,将其纳入国家农业发展规划。(2)财政支持:设立生态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支持生态农业产业链建设。(3)科技创新: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4)市场培育:培育生态农业市场,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5)人才培养:加强生态农业人才培养,提高农民素质。(6)政策宣传:加大生态农业产业化政策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7)示范引导:创建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8)企业参与:鼓励企业参与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产业升级。(9)监管机制:建立健全生态农业产业化监管机制,保证生态农业健康发展。(10)国际合作: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生态农业产业化经验。第八章:农业生态补偿机制8.1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概述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为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对农业生态系统提供物质、能量、信息和服务等补偿,以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核心在于平衡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8.2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构建8.2.1补偿主体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主体包括企业和农户。作为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负责制定补偿政策、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企业作为市场参与者,应承担相应的生态补偿责任;农户则是补偿政策的直接受益者。8.2.2补偿对象农业生态补偿的对象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各类资源,如耕地、水资源、森林、草原等。还包括农业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项目。8.2.3补偿方式农业生态补偿方式分为直接补偿和间接补偿。直接补偿包括资金补偿、实物补偿和技术补偿;间接补偿则包括政策补偿、市场补偿和生态补偿。8.2.4补偿标准农业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应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环境价值:根据生态环境的损失程度,评估生态环境的价值,作为补偿标准的参考。(2)农业生产成本:考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投入成本,保证补偿金额能够弥补农户的损失。(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保证补偿金额与农户收入水平相适应。8.2.5补偿机制运行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运行应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保证补偿政策的公平性,使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户都能享受到补偿。(2)透明原则:补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3)动态调整原则:根据生态环境变化和农业生产发展,适时调整补偿标准和方式。8.3农业生态补偿政策8.3.1政策制定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1)政策目标明确:明确政策目标,保证政策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2)政策体系完整:构建包括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标准等在内的完整政策体系。(3)政策配套措施: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保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8.3.2政策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宣传: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2)政策监管: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保证政策实施到位。(3)政策评估: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为政策调整提供依据。8.3.3政策创新在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实施过程中,应不断摸索创新,以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需要。具体措施包括:(1)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手段,提高生态补偿的效率和效果。(2)跨区域补偿: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区域生态补偿。(3)多元化补偿方式:摸索多元化补偿方式,满足不同农户的需求。第九章:区域生态农业发展9.1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概述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是指在特定区域内,遵循生态规律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构建和谐人与自然关系的农业生产体系。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2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模式9.2.1循环农业模式循环农业模式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业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融合,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该模式具有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等优点。9.2.2生态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模式强调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布局、推广绿色生产技术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9.2.3绿色农业模式绿色农业模式以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为目标,注重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通过实施标准化生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9.2.4休闲农业模式休闲农业模式以农业为基础,结合休闲、旅游、文化等元素,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附加值。该模式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9.3区域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与措施9.3.1政策支持(1)制定区域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2)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生态农业发展的合法权益。(3)加大财政投入,支持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4)优化金融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9.3.2技术创新与推广(1)加强生态农业技术研发,推广绿色、低碳、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2)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生态农业技术水平。(3)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区域生态农业发展中的应用。9.3.3产业融合与拓展(1)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功能。(2)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3)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9.3.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