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1页
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2页
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3页
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4页
古代的商业贸易同步练习-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的商业贸易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1.明朝后期,以王艮为代表的泰州学派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李贽提倡“童心”说,“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出现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儒家伦理纲常崩坏失去活力 B.市民阶层的日益发展与壮大

C.理学趋向实用主义追求私欲 D.重农抑商松动商品经济发展2.如表所示为明代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币材变化。这一变化时间年号主币铺币货币制度货币币材1368~1436年明前朝大明宝钞铜钱钱钞兼行纸币1436年正统元年白银大明宝钞铜银钱钞兼行铜钱1525年嘉靖四年白银铜钱银钱兼行白银1581年万历九年白银铜钱银钱兼行白银A.结束了货币混乱的局面 B.加重了百姓的赋役负担

C.营造了宽松的商业环境 D.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3.宋真宗时,在地方官的协调下,统一由益州的16家富民发行交子,互相连保,以维持信用。交子以铁钱为本,用纸印造,填写钱数,由发行者押字后付给交纳现钱的人。交子的发行()A.便利了榷场间互市贸易 B.推动了商业发展

C.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D.淡化了门第观念4.如图知识卡片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这一朝代是()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5.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至汉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这表明汉初()A.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B.民间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C.抑商政策与社会发展背离 D.抑商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6.如图是唐宋海上交通路线简图此图反映出()

A.中国与天竺、波斯交往频繁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 D.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7.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一家之中祖孙、母女、婆媳、姊妹、姑嫂、妯娌等均系诗人、词人、文学家。她们敢于发声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自著诗话、诗评;一些书坊也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这可反映当时江南地区()A.经济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B.妇女政治地位的显著提高

C.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丰富 D.书院教育摆脱了科举束缚8.庄票又称钱庄票,是清代钱庄发行的一种会票。发行兑换券性质的庄票是钱庄的首要业务,钱庄按寄存户存钱(银)填发存款收据,不记名,不论何人持有,凭票即付,可以代替现金流通。庄票的出现表明清代()A.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B.金属货币的流通量不足

C.资本性借贷有所发展 D.借贷纠纷得以和平解决9.徽商不仅在家乡修建祠堂“祭用朱文公家礼”,而且他们“贾而好儒”,把业儒看得高于服贾,尤对子弟业儒无不寄予厚望,期待甚殷。这说明当时()A.儒学对商业的影响 B.商业行为亟待规范

C.徽商的社会地位提高 D.儒学确立了正统地位10.唐诗“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等描写了唐朝后期夜市的繁荣景象。当时夜市的繁荣表明()A.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 B.江南已成为中国经济重心

C.工商业市镇蓬勃兴起 D.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11.如图为明清时期江浙部分地区的市镇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市镇发展反映了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②明清政府大力支持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推动了市镇繁荣

③明清江浙地区小农经济彻底瓦解是市镇增多的重要原因

④明清新兴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12.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是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到春秋时期,赏赐的物品有车马、衣服、祭品、祭器、戎器;战国时,黄金、锦绣、土地、白壁、爵位演变为赏赐之物品。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A.经济发展使赏赐物品的价值提高 B.赏赐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

C.通过战争掠取的财富大幅度增加 D.赏赐的政治功能让位于经济功能13.从传世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看,这里有许多来自外地的和外国的商品,招牌上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有的写着“川广杂货”,有的写着“南北果品”等。该材料可以用来佐证()A.唐代长安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B.宋东京是“世界富丽名贵之城”

C.元大都是当时北方最大经济中心 D.明南京是商品经济活跃的地区14.辽代墓葬出土的器物上常出现一些使用联珠纹的纹饰,这种纹饰是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常用的样式,这些西方纹饰通过漠北草原进入辽国腹地,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又将其不断地发展、创新,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之中。据此可知()A.少数民族汉化趋势愈发明显 B.辽代政府大力支持外交活动

C.(草原)丝绸之路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D.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15.18世纪,荷兰的银行给商户贷款利率为3%,英国为4%-5%,而同期中国钱庄、票号的利率平均为39.2%。据此可知()A.中国金融业更为发达 B.传统伦理影响中国商业

C.西欧国内市场较狭窄 D.西欧银行经营效益低下16.汉代的一位郎官因其创建的事业与其坚韧不拨的精神,于今日名闻世界,被史地学者称为东方哥伦布。这位郎官是()A.张骞 B.甘英 C.鉴真 D.玄奘17.明初百姓衣着朴素,社会淳朴之气蔚然成风,宴会之时,不过“八八篇,四人合坐为一席,折简不盈幅”。明中后期以后,庶民之家亦“僭用命妇服饰,加以极花银带”,缙绅之家“一席之间,水陆珍馑多至数十品。即士庶及中人之家,新亲严席,有多至二、三十品者”。这表明明朝中后期()A.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B.士农工商社会结构趋于瓦解

C.政治腐败导致世风日下 D.个性自由受到了全社会推崇18.宋代,商人延师课子,令子弟科场得志的实例众多。如潞州商人张仲宾,“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登科,仲安次榜登甲科。”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A.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 B.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社会结构

C.科举制度日趋公平公正 D.“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动19.唐朝后期,兴起了许多农村定期集市,有墟、集、草市等称谓。史书记载,“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唐代宗大历七年(772),“以张桥行市为县”;穆宗长庆年间,“沧州置归化县于福寿草市”。这说明()A.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B.商业发展影响城镇布局

C.城市的经济功能显著增强 D.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20.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黄河中游流通的“布币”,东方齐国的“刀币”,南方楚国的蚁鼻钱。这反映了当时()A.中原各国经济相对发达 B.大型中心城市涌现

C.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 D.工商业主富比王侯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21.海洋既是古代文明交流的障碍,又是近现代文明交融的媒介。

唐中期以后,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忙。宋代积贫积弱,无法经营陆上丝绸之路,“南渡以后,国土日蹙,一切依办海舶”。

据统计,当时一艘海船可载货六七十万斤,相当于2000头骆驼的运输量。(1)根据材料,指出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解题思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近代以来,海洋成为财富的象征,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学者认为,荷兰在17世纪确立海上霸权的经验是:“贸易产生财富;如果政府能够掌握财富,财富就能转化为舰队和军队;如果装备精良、号令严明,舰队和军队就能增强国力。”(2)结合所学,解题思路有利于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因素。

近代以来,中日两国均开始筹划海防。李鸿章认为:“我之造船,本无驰骋域外之意,不过以守疆土、保和局而已”。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认为,兴办海军“用以压制强敌,扩大我国数千年悠久历史之影响,耀皇威于四海,这才是最紧急最重要的国务”;一旦战争爆发,海军将以“歼灭敌舰队,控制敌海面”为首要作战任务。(3)根据材料,概括中日两国关于海防的观点;结合所学,分别说明近代中日两国筹划海防的背景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世纪初,有人认为:地中海时代随着美洲的发现而结束了;大西洋时代正处于开发的顶峰,势必很快就要耗尽它所控制的资源;唯有太平洋时代,这个注定成为三者之中最伟大的时代,仅仅初露曙光。(4)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史实,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列举“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22.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采取过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历史证明,主动融入世界,才是中华民族振兴之道。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马尼拉(菲律宾)返回的广东商船,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当时西班牙殖民者把墨西哥和秘鲁的银元运到马尼拉,以购买广东商船携往的生丝及其他货物。

--摘自《广东对外贸易资料汇编•明清卷》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广东海外贸易有何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解题思路这些变化对当时广东社会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图1为1850~1913年欧洲对外投资趋向图。

(2)面对欧洲经济扩张的巨大冲击,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中国人是如何应对的?

材料三图2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局部)》

(3)据材料三,指出福建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逐步形成的。

材料四近代以来,中国曾错失了很多历史机遇,但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却踏着历史的节奏,一步也没有落空,逐渐融入世界,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中国》(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是怎样踏着“节奏”逐渐融入世界的,并解题思路其原因。

1.答案:B明末清初,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强调日常、对私欲的重视成为一种风气,因此王艮、李贽的主张迎合了当时市民阶层的诉求,B项正确;

A项对于儒家思想的否定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A项;

王艮和李贽的主张是对理学发展弊端的纠偏,而非理学本身的转向,排除C项;

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严格,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情况及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2.答案:D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图表中主币和货币的币材,基本由纸币变成了铜钱、白银等金属货币,同时货币制度也体现了白银化的趋势,这种变化有利于促进国内外的商品交流和流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中明朝的货币不是混乱的局面,排除A项;

材料是货币变化,同百姓赋役负担是否加重无关,排除B项;

材料是货币变化对商品经济的推动,同商业环境无关,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结合1368年到1581年明代的货币制度和货币币材变化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进行解题思路解答。3.答案:B根据材料“交子以铁钱为本,用纸印造,填写钱数,由发行者押字后付给交纳现钱的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具有市场流通交易凭证的功能,交子作为纸币而流通在市场,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商业的发展,B项正确;

榷场是宋、辽、金、元时在边境所设的同邻国互市的市场,交子的流通与榷场间互市贸易无关,排除A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转移完成,不符合题意,并且交子的流通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交子作为纸币在市场上流通,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与门第观念是否淡化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要求学生结合中国货币演进历程的特征及影响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货币的演进历程,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4.答案:D依据题干材料中“十三行”可知,这一朝代是清朝,故D项正确。

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需要掌握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十三行”。

本题考查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B根据材料可知,汉初政府实行了抑商措施,但最终商人日渐富贵,普通百姓弃农经商的也越来越多,说明汉初包括商品经济在内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

商人社会地位在事实上逐渐提高,排除A项;

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封建社会的必然选择,有合理性,并非完全与社会发展背离,排除C项;

材料说明抑商政策的成效有限,排除D项。6.答案:D据材料“唐宋海上交通路线简图”,可以看出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大,说明对外贸易在不断发展,D项正确;

仅从路线图中,可以看出交往,但不能用“频繁”,排除A项;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

仅从路线图,无法得出指南针的应用状况,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让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丝绸之路,考查学生解题思路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7.答案:A据材料“南地区出现了许多女性文学世家”“她们敢于发声否定‘内言不出于阃(内室)’的传统观念,自著诗话、诗评;一些书坊也编选、出版女性诗文总集、选集、别集”及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伦理秩序,因此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推动了女性身份地位的变化,包括女性成为文学世家、打破对女性的伦理束缚和出版女性作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

材料反映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不是政治地位,排除B项;

材料反映女性社会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是市民阶层文化生活,排除C项;

明清时期书院教育与科举制度相结合,该史实错误,排除D项。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业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商业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8.答案:C根据材料“发行兑换券性质”“凭票即付”“代替现金流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清代,庄票的出现促进了资本性借贷的发展,C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票的出现不能表明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票出现与金属货币的流通量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庄票是一种借贷形式,但其不能使借贷纠纷和平解决,排除D项。9.答案:D材料中徽商“修建祠堂‘祭用朱文公家礼’”“把业儒看得高于服贾”,说明儒学观念在徽商中影响极大,故选D项;

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而徽商在西汉时还未出现,排除A项;

材料并没有涉及商业行为规范问题,排除B项;

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故选:D。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解题思路材料予以作答。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点,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掌握理解能力和信息概括能力。10.答案:A“夜市桥边火,春风寺外船”、“沿溜入阊门,千灯夜市喧”均体现了唐朝商品经济的发展,A正确;

南宋经济重心才转移到南方,排除B;

明清工商业市镇兴起,排除C;

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商业,要求学生结合唐朝商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商业,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1.答案:A结合所学可知,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市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而明清新兴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①④正确;

明清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②;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排除③,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2.答案:B根据“上级对下级的赏赐是古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西周到春秋时期,赏赐的物品有车马、衣服、祭品、祭器、戎器;战国时,黄金、锦绣、土地、白壁、爵位演变为赏赐之物品”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下,车马、礼器、服饰是象征身份的最主要的赏赐品,但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礼制遭到破坏,这些物品对于受赏者的意义呈现出下降趋势。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加强了土地的重要性,土地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同时象征财富身份的黄金、白壁等也成为赏赐的内容之一,B项正确;

赏赐物品转变主要体现了社会转型,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影响,排除C项;

“赏赐”本身都是体现了政治功能,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3.答案:D根据材料“东西两洋货物俱全”“川广杂货”“南北果品”和所学知识可知,《南都繁会景物图卷》描绘了16世纪前期的南京城风貌,材料中的内容可以用来佐证明南京是商品经济活跃的地区,D项正确;

南都当时是指南京,与长安、东京、大都无关,排除ABC项。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4.答案:C根据材料“波斯萨珊王朝时期常用的样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辽代,西方的纹饰通过草原,即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汉化,排除A项;

材料没有提及辽代政府,无法得知其对外交活动的态度,排除B项;

材料信息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作答本题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的课本知识进行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的是丝绸之路,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15.答案:B根据材料“18世纪,荷兰的银行给商户贷款利率为3%,英国为4%~5%,而同期中国钱庄、票号的利率平均为39.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荷兰、英国的贷款利率低,是欧洲金融业发达,商业资本活跃的体现;中国利率高,则表明中国资本调用的能力弱,是政治制度与传统观念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所以据此可知传统伦理影响中国商业,B项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金融业较为落后,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西欧国内市场”问题,排除C项;

根据材料无法判断西欧银行经营效益的高低,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需要掌握传统伦理对商业的影响。

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中等。16.答案:A汉代的一位郎官因其创建的事业与其坚韧不拨的精神,于今日名闻世界,被史地学者称为东方哥伦布。这位郎官是“凿空”西域的张骞,A正确;

B与材料无关,排除;

CD为唐朝僧人,排除。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要求学生结合张骞的功绩和地位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丝绸之路,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7.答案:A根据材料明初百姓生活简朴、穿着简单,到了明朝中后期,衣着华丽、生活奢华,并有冲击等级秩序之虞,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带来社会生活的新变化,故选A项;

C项过于表象,B、D项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了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8.答案:D根据材料“尽买国子监书,筑学馆,延四方名士,与子孙讲学,从孙仲容、仲宾同登科,仲安次榜登甲科”可知,宋代商人获得了参与科举考试的权利,这反映出当时“抑商政策”出现了一定的松弛,D项正确;

宋代社会成员地位趋于平等的表现主要是世家大族的衰落以及奴婢等贱民数量的减少和地位的上升,在封建社会,商人基本上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平等的地位,允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在推动社会平等方面重要性不大,排除A项;

宋代商人地位有所上升,但士农工商的传统社会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B项;

科举制从创立一开始就具有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公开公平的特点,因此宋代允许商人参加科举,主要反映的是商人地位的上升,而非科举制的完善,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本题考查宋朝的商业发展,考查学生解题思路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解题思路历史问题的能力。19.答案:B材料表明,唐朝后期农村集市的发展带来人口聚集,城镇兴起。政府为加强管理、征税等而设置县级行政机构,故B项正确;

AC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的意思,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0.答案:C根据材料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形成几个具有明显特征的货币体系:黄河中游流通的‘布币’,东方齐国的‘刀币’,南方楚国的蚁鼻钱。”可见春秋战国时期,货币成体系出现,区域化特征明显,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一定发展,C项正确;

楚国不是中原国家,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中心城市的内容,排除B项;

材料未体现工商业主富比王侯,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来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商业发展,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1.答案:【小题1】变化:海路贸易越来越重要(或对外贸易重心由陆路向海路转移)。

原因:宋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宋代统治者重视发展海外贸易;海运具有明显的优势;宋代航海技术发达。【小题2】荷兰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借助大西洋沿岸有利位置,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建立垄断性贸易公司,推行殖民扩张;依托强大的海军作为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保障。【小题3】观点:中:消极防御,力保和局。日:主动进攻,争夺制海权。

背景: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均被列强从海上打开大门,被迫开展洋务运动;日本遭遇“黑船事件”,被迫向西方开放,并进行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对外扩张的政策。

影响: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日胜中败。【小题4】二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两极格局解体后,出现“一超多强”的局面,美、日、俄、中均侧身其中。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太平洋地区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本题考查古今中外的海洋观。考查唐宋时期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主要变化及其原因;荷兰确立海上霸权的有利因素;中日两国关于海防的观点以及近代中日两国筹划海防的背景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太平洋时代”已经到来的具体表现。涉及的知识有唐宋对外贸易;丝绸之路;甲午中日战争;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明治维新;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清末的海防发展是中国近代军事变革中的重要部分。在战争的刺激下,随着晚清社会总体变迁,海防观念也不断更新。其观念从陆防为主发展为陆防、海防并进,再到最终成型,使海军变为一支独立兵种,并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可圈可点的一笔。但由于晚清政府之腐败没落,政治体制僵化低效,军事思想发展缓慢,与世界总体趋势难以接轨,最终导致海防事业的彻底失败。海防无论对近代还是现代中国,都十分重要,对海防演变进行研究凸显其重要价值。22.答案:【小题1】新变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贸易区域扩大到美洲;开展转口贸易等。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推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得到发展;有利于引进新作物品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促使人们思想观念转变;增加就业等等。【小题2】应对:传播维新思想,掀起变法运动;倡导实业救国,发展民族经济;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开展民主革命等。【小题3】第一步,厦门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第二步,福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第三步,闽南三角洲被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小题4】节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原因: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1.

本题考查明清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考查明清时期广东海外贸易的新变化及其对广东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先进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及其原因。涉及的知识有明清时期的商业发展;维新思想;实业救国;民主共和思想;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的目的,步骤,成效。

1、目的:

是为了引进境外资金、先进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步骤:

第一步开始: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后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第二步: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建立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厦漳泉三角区、环渤海地区等沿海经济开放区(后增设上海浦东开发区)。

第四步:内地。

3、成效: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2.

本题考查明清以来中国对外政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