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重点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1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重点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2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重点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3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重点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4页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重点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第页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重点知识点考点提纲详细版第一单元: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1.1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思维的含义1.思维的意义: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2.体悟思维: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3.思维的内涵(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区别内容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新修订)形式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阶段认识的初级阶段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间接性和抽象性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特别提醒】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4.思维的方式⑴类型: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新修订)⑵意义: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思维的特征1.思维风格的差异: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2.思维的共同特征:间接性内涵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原因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作用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关键词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举例①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②医生根据对病人的体温、血压、血液、尿液、心电图、脑电图等检查的有关资料,就能确诊病患和病因;③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知今后天气的变化;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推断学生的内心世界;⑤地震工作者可以根据动物的反常现象或其他仪表的数据来分析与预报震情;⑥人们不知道某些疾病与遗传基因的关系,但人们可以根据实验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概括性内涵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作用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关键词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举例①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一类,称之为“枣树”②把枣树、苹果树、梨树等依据其根、茎、叶、果等共性统称为“果树”③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④人们认为“凡正常运行的计算机都有中央处理器”能动性内涵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关键词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举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三个特征之间的联系:①思维的概括性是间接性的前提;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②间接性和概括性中都体现有能动性。3.思维与实践的关系(思维的作用):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又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思维能够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特别提醒】思维的间接性特征与思维来源于实践并不冲突①要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就要在实践中接触和变革事物,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科学的加工制作,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②思维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能弄清它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能否真正解决实际问题。1.2思维形态及其特征一、思维的基本形态1.思维形态的分类划分标准类型含义从思维的方向看发散思维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聚合思维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综合思维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分析思维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辩证思维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形而上学思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抽象思维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形象思维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2.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艺术思维)区别含义人们把以概念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思维,称为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人的思维抽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基本单元概念感性形象思维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感觉、知觉、表象主要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联系①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区分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虽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相辅相成;②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③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特别提醒】⑴思维形态≠思维形式①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不同,思维可区别为不同的形态,即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②抽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概念,形象思维的基本单元是感性形象。抽象思维的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⑵感性材料与感性认识不同,前者是客观事物,后者是主观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而非正确、错误之别。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2.1“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多种含义一、“逻辑”的多种含义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逻辑的主要含义归属范围举例规律所有学科的研究对象①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②适者生存,优胜劣汏,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也是市场竞争的逻辑。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①某篇文章逻辑性强②某个说法不合逻辑③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人们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思维方法逻辑学的研究对象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②‘强权即公理’,这就是霸权主义者所奉行的逻辑。③还有人著书《大学的逻辑》,探讨大学管理之道逻辑学或逻辑知识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①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③现代管理人员,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一点逻辑很有必要。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1.含义: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2.推理的结构: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3形式逻辑的研究重点: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着重研究推理的形式结构。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不取决于思想具体内容)4.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5.论证与论辩(推理的应用):①论证: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②论辩: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③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6.意义: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二)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2.内容:①常用公式:A是A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3.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4.运用同一律要注意的问题:①同一律只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即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的情况下才起作用。②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其作用是保证思维具有确定性,它不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因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发展。换言之,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思维中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1.作用: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2.内容:①常用公式:A不是非A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4.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自相矛盾”。5.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辩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矛盾。②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③逻辑矛盾(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矛盾的错误反映。遵守矛盾律的要求是正确把握客观矛盾的必要条件。【特别提醒】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而且是错误的。客观矛盾不是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一种反映,是一种客观存在。㈢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1.排中律的含义: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2.内容:①常用公式:“A或者非A”②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4.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两不可”。5.排中律意义: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1)基本要求: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2)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3)来源:这些基本规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人们通过无数次的社会实践,既认识到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4)必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知识拓展】比较矛盾律和排中律关系矛盾律排中律区别要求不同要求排除人们思维的自相矛盾,强调“A不是非A”,即矛盾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排中律要求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强调“A”与“非A”,其中必有一真错误不同“自相矛盾”“两不可”作用不同运用不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常用于反驳。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常用于证明。联系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人们在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时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则,它们从不同侧面保证思维的确定性【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规律规律名称基本内容公式适用范围要求逻辑错误矛盾律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A并且非A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无矛盾性(不能同真,可以同假,必有一假)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A或者非A矛盾判断和下反对判断明确性(不能同假,可以同真,必有一真)两不可同一律思想自身同一A是A概念和判断确定性(自身同一)偷换概念、偷换论题【逻辑方阵图】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3.1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科学思维的含义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包含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等。【特别提醒】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是相对立的,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2.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正确思维的条件)①任何思维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②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是科学思维的两个基本条件。3.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知识拓展】如何做到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①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它与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不科学思维相对立。②人人都有思维,但只有正确的思维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正确的思维要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的思维能够更加自觉地走向科学思维。③科学思维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内容真实和思维形式正确。【特别提醒】科学思维方法≠科学方法(1)科学方法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的方法问题。它既包括具体的实践活动所采用的方法,如具体的工作方法、科学实验的方法,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等,科学思维方法是指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正确方法。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其外延不同。(2)科学思维方法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逐步总结出来的,它能帮助人们在认识世界的活动中少走弯路,少犯错误,能提高人们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的能力。二、科学思维的特征特征阐释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它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知识拓展】科学思维的特征之间的关系科学思维的客观性、预见性、可检验性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离开客观性,就不会有预见性;正因为有预见性,才有可检验性。3.2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一、思维素养意义1.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2.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二、思想政治意义1.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知识拓展】正确思想、科学思维与社会实践的关系:⑴思想是思维的结果,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思想来自实践,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揭示的思维规律和规则。遵循思维规律和规则是科学思维的题中之义。没有社会实践,没有科学思维,就不会有正确思想。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思想指导下才能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知识拓展】学习科学思维对培养科学精神的意义是什么?①科学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取向。②我们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求直各实的精神。③发扬科学精神,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就是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三、把握科学思维的精髓,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意义1.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2.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知识整合】科学思维的特征与思维素养意义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4.1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1.事物的属性及分类:①属性的含义: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统称为属性。②分类:事物的属性可分为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a.本质属性: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b.非本质属性:并非某类事物特有的属性。2.概念的定义:概念是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特别提醒】概念的性质: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3.概念的表达:①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物质外壳。②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语词与概念不是一对一的关系)a.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例如,红薯、白薯、地瓜是不同的语词,却表达的是同一个概念。水泥、洋灰是不同的语词,表达的也是同一个概念。b.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先生”这个词,可以指称师长、医生、知识界人士,也是对人的一种尊称等。“是”这个词可以指两个事物的同一关系,如鲁迅是《阿Q正传》的作者;也可指两个事物的属种包含关系,如“人是高等动物”。【图示】概念、语词、事物本质属性之间的关系:【易混易错】比较概念与语词(1)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语词是概念的体现者,没有语词,概念就不能存在。(2)概念只有通过语词才能表达出来,但并非一个语词在任何场合都一定表达同一个概念。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同一个语词在不同的场合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3)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并非每一个语词都表达概念。①一般,汉语中的实词都表达概念,而虚词(除连词外)不表达概念。连词“如果……那么……”“或”“而且”“只有……才……”等,虽属虚词,但把它们组合到判断中,却能表达概念。②孤立的助词和叹词则通常不表达概念。二、概念的基本特征1.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它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究竟“是什么”。2.概念的外延(1)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它说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种事物“有哪些”。(2)类型:依据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是否具有相同部分,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分为相容关系和不相容关系。种类含义图示法相容关系全同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属种关系或种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是另一个概念的外延的一部分,外延小的概念为种概念,外延大的概念为属概念(新修订)交叉关系两个概念之间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矛盾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反对关系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特别提示】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4.2明确概念的方法一、明确内涵的方法——定义的方法1.定义的含义:定义是从内涵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给一个概念下定义,就是用简明的语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2.定义的逻辑结构: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3.下定义的方法:定义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种差加属概念。①种差:指同一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差别。即“被定义项”与其同属的其他种概念之间的差别。②属概念:是指被定义项的属概念。③“种差”和“属概念”相加构成定义项,用定义联项将被定义项和定义项联结起来,就构成定义。4.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的要求(1)应该具备相应的科学知识,正确地认识对象,把握其本质属性。(2)应该遵循必要的逻辑规则规则逻辑错误错误原因举例①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定义过宽定义项的外延大于被定义项商品是劳动产品。定义过窄定义项的外延小于被定义项商品是用人民币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同语反复定义项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麻醉就是麻醉剂所起的作用。循环定义定义项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偶数就是奇数加一所得的数,

奇数就是偶数加一所得的数。③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定定义没有揭示它究竟是什么高中生不是社会青年。④定义不能用比喻比喻定义定义含混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二、明确外延的方法——运用划分的方法1.划分的含义:划分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2.划分的方法:它是依据一定的标准,把一个概念的外延分为几个小类。小类是大类的种,大类是小类的属。划分就是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3.划分的构成: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4.作出正确划分的要求(1)必须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对象之间的客观关系。(2)要遵循划分的逻辑规则划分应遵循的逻辑规则举

例逻辑错误①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A-1.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A-2.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拟声词和介词。“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②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B.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划分标准不一③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C.农田里种有棉花、黄麻和粮食作物。越级划分④子项的外延必须为不相容的关系。(补充)【知识拓展】正确把握概念①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准确地把握概念,既要弄清概念的内涵,又要分清概念的外延。②认识对象是变化发展的,反映认识对象的概念也会发生变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可能固定不变。③同时,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和精确。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5.1判断的概述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1.判断的含义: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2.判断的基本特征⑴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⑵判断有真假之分。①真判断: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②假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提醒】两个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有断定就会有真假,判断的这两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的。3.检验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判断来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其正确与否要经受社会实践的检验。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实际的判断就是假判断。【知识拓展】不同领域对判断真假特征的研究①哲学认识论是从主客体关系角度研究判断的真假。②形式逻辑研究判断只是从形式上研究其真假特征,以及判断之间在形式上的真假关系。③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确定某个判断的真假往往需要借助于语境。语境涉及上下文、时间、地点、被指对象等多种因素。二、判断的表达与类型1.判断的表达⑴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的。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⑵有的语句不表达判断①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②一般来说,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不直接表达判断。⑶根据语境确定判断的含义对于含义不明确的语句,我们需要依据语言的具体情况排除歧义,才能准确把握这些语句与其所表达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知识整合】判断与语句的关系①判断都要用语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表达判断。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一般不直接表达判断。②同一个判断可以用不同的语句表达。判断是一种思想,是人们认识事物情况的结果。而语句则是表达完整意义的言语单位,它受社会、习惯的影响。对于同一个判断,在不同民族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语句表达形式。③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在不同的语境里,同一语句表达不同的思想内容,而判断就是语句的思想内容,所以,同一个语句可以表达不同的判断。④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2.判断的分类型: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简单判断复合判断含义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分类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逻辑常项量项、联项、关系项等逻辑联结词(“并且”、“或者”、“要么、要么”、“如果、就”、“只有、才”“当且仅当”)逻辑变项概念(词项)变项判断(命题)变项5.2正确运用简单判断一、正确运用性质判断(直言判断)1.性质判断的含义: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2.构成: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①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②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③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所有”“一切”表示全部对象;“有些”“有的”表示部分对象;“这个”表示一个对象)④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有”“是”或“无”“不是”)例如:3.种类划分标准种类判断的质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判断的量全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特称判断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单称判断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质”与“量”的结合上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知识整合】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类型构成量项主项联项谓项全称肯定判断所有(一切)商品是有价值的全称否定判断所有(一切)理论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特称肯定判断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特称否定判断有些中学生不是球迷单称肯定判断许海峰是运动员单称否定判断这个人不是小学生4.准确地运用性质判断应注意哪些问题⑴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否则判断就不完整。例如:所有的人都认同。(缺谓项);通过学习进步很快。(缺主项)⑵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否则不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状况,容易造成误解。例如:中学生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主谓配合不当)⑶要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以保证判断的“质”和“量”都准确无误。例如:所有的金属都是固体。(断定过量)⑷误用多重否定。例如:没有谁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国家不安定。【特别提醒】全称判断、特称判断量项不能省略;单称判断的量项一般省略。二、正确运用关系判断1.含义: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2.构成: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①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按出现顺序称第一、第二…对于不同关系者项来说,谁在前、谁在后,会影响关系判断的性质。②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③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分类: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①对称性关系。A.对称关系:甲与乙是同学,“同学”关系是对称关系,因为乙与甲也是同学。B.反对称关系:甲比乙大3岁,“大3岁”关系就是反对称关系,因为乙肯定不比甲大3岁。C.非对称关系:甲认识乙,“认识”关系就是非对称关系,因为乙有可能认识甲,也有可能不认识甲。②传递性关系:A.传递关系:甲的岁数比乙大,乙的岁数比丙大,“……岁数比……大”关系是传递关系,因为甲的岁数肯定比丙大。B.反传递关系:甲是乙的父亲,乙是丙的父亲,“……是……的父亲”关系是反传递关系,因为甲肯定不是丙的父亲。C.非传递关系:甲是乙的同学,乙是丙的同学,“同学”关系是非传递关系,因为甲可能是丙的同学,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学。4.意义(1)认识事物,只有既弄清对象的性质,又了解对象之间的关系,才能对对象有较为全面的把握。(2)在社会生活中,弄清不同对象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认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更好地履行应尽的义务、维护合法的权利,具有重要的意义。5.3正确运用复合判断一、复合判断及其种类1.运用复合判断的必要性: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2.复合判断⑴含义: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⑵组成: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①组成复合判断的判断,称为支判断。②联结支判断的词项叫作联结词。⑶种类: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二、正确运用联言判断1.含义: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2.联言判断的逻辑结构:联言判断由联言支和联结项两个部分组成。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⑴联言支:组成联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联言支。⑵联结项:用来联结联言支的词项,叫作联言判断的联结项⑶常用连接项:“并且”“既……又……”“不但……而且……”“也”“虽然……但是……”“不是……而是……”“接着”“一方面……另一方面……”“然后”“于是便”“不仅不……反而……”“尚且……何况……”“尽管……可能……”“然而”“而”“且”【特别提醒】联言判断的语言形式有并列复句、递进复句、转折复句等。在日常语言表达中,联言判断的联结项有时可以省略。例如:“此商品价廉物美。”“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3.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它要求各个联言支的断定都要与实际相符合。【联言判断真假值口诀】一假即假,全真才真。【特别提醒】联言判断不仅要求联言支同真,而且要求联言支之间有联系,不能割裂,否则,就无实际意义。例如,“孔子是春秋时代人,并且光沿直线传播”。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虽然都真,但是该联言判断没有什么真实有效性,即没有实际意义。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㈢正确运用选言判断1.选言判断的含义: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2.选言判断的逻辑结构:由选言支和联结项组成。⑴选言支: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⑵选言判断的联结项:联结选言支的词项。【特别提醒】在日常语言的表达中,选言判断的联结项一般不能省略。3.种类: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⑴相容选言判断①逻辑性质: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选言支中有一个是真的或都是真的,则为真;选言支都是假的,则为假。一真即真,全假才假。②常用联结项:“或者”“或者……或者……”“是……还是……”“也许……也许……”⑵不相容选言判断①逻辑性质: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相容选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为真时,该选言判断为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为真,或都是假的,则为假。有且只有一真才真,多真为假,全假也假。②常用联结项:“要么……要么……”“不是……就是……”“或者……或者……(二者不可兼得)”4.正确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5.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①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②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㈣正确运用假言判断1.条件关系:某一情况的发生会促使另一情况的发生;某一情况不发生,会导致另一情况不发生。事物情况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条件关系。2.假言判断⑴含义: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假言判断是有条件地断定某个事物情况的存在。)⑵组成: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支判断和假言联结项组成。(前件、后件和假言联结项)①前件:表示条件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前件,②后件:表示依赖这一条件而成立的判断叫作假言判断的后件。⑶种类: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条件关系的判断逻辑性质如果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必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充分条件。【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后不定,有前无后必假。常用联结项“如果……那么……”“倘若……则……”“只要……就……”“一旦……就……”“当……便……”“要是……就……”“假使……那么……”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逻辑性质必要条件是产生某种事物情况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前一种事物情况就一定没有后一种事物情况,前一种情况就是后一种情况的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无前必无后,有前后不定,无前有后必假。常用联结项“只有……才……”“必须……才……”“不……就不……”“除非……才……”“……才……”“没有……就没有……”③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含义反映事物情况之间充分必要条件关系的判断逻辑性质有了这种情况,必将产生某种情况;没有这种情况,必不产生该种情况。【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真假值口诀】有前必有后,无前必无后,前后不一致必假。常用联结项“……当且仅当……才……”“只有并且只有……才……”“……当且仅当……”“如果……就……并且如果不……就不……”3.假言判断的真假值特征(逻辑性质特征):⑴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而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条件关系能否成立。⑵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知识拓展】假言判断真假值(1)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①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如果p,那么q。②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q如果p,那么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真假假真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不断定前件是假的时,后件怎么样)例如:如果明天下雨,我就不去。(2)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①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只有p,才q。②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q只有p,才q真真真真假真假真假假假真只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不断定前件是真的时,后件怎么样)例如:只有陈某去过作案现场,他才是本案作案人。(3)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性质①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形式:当且仅当p,则q。②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真值表:pq当且仅有p,则q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真断定一个判断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例如:当且仅当被告人犯罪的证据充分确实,则可认定该被告人有罪。4.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要求:⑴掌握假言判断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关系,是我们正确运用假言判断的前提。⑵对于不具有必然联系的事物情况,不能强加条件关系例如:有人说“不说假话,办不了大事。”主观臆造联系⑶要注意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的区别,准确使用假言判断的不同联结项。5.判断的重要性:⑴判断是由概念构成的,又是构成推理的基本要素。⑵没有判断,就不能明确概念,没有判断,也不能进行推理。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6.1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一、推理的含义和种类1.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⑴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⑵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说明】判断形成的途径有两条,但是来源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2.推理:⑴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叫作推理。推理包括前提和结论。⑵构成:推理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推理所依据的已有的判断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断叫作推理的结论。⑶推理结构:推理的结论是由前提推出来的,前提和结论之间就存在着一种逻辑联系方式,这种逻辑联系方式叫作推理结构。⑷推理的分类标准及种类①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区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类比推理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②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特别提醒】①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特征:前提真,结论一定真。)②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特征:前提真,结论可能真,也可能假)3.形式逻辑的研究对象是推理结构,不研究每个推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具体内容。它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二、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1.演绎推理⑴性质:演绎推理是力求从前提必然地得出结论的推理。⑵含义: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⑶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①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②推理结构正确。(推理结构错误时人们容易找到结构与其相同,前提明显为真而结论明显为假的“反例”。)【提示】这两个条件都是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二者加起来,就成为正确推理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前提是真实的判断,而且推理结构正确,才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2.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的重点: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推理形式)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3.掌握演绎推理的意义: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演绎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演绎推理的无效推理结构:所有M都是P所有M都是P所有S都是M所有S都不是M所以,所有S都是P。所以,所有S都不是P。有效推理结构不管变项代入什么概念无效推理结构犯了“大项不当扩大”的逻辑错误,从真前提一定能推出真结论。不具有普遍有效性,可以为它找到前提为真,结论为假的“反例”。6.2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1.换质推理(也叫换质法)⑴原因:在说话或写文章时,为了使表达更加适当和灵活,我们常常要根据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对一些性质判断的形式结构进行变换。⑵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即将肯定判断形式转换为否定判断形式,将否定判断形式转换成肯定判断形式。)【提示】性质判断的“质”指的是性质判断形式的肯定和否定。⑶换质推理的规则: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②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③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⑷具体方法:换质推理两步法第一步:主项和谓项不变,将联项“是”改为“不是”或“不是”改为“是”。第二步:将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换质推理口诀】换质推理两步成,主项谓项位不动,先把联项来否定,谓项反义推理成。2.换位推理(也叫换位法)⑴原因:为了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事物的认识,我们有时需要将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进行互换。⑵含义: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⑶项的周延性(性质判断换位推理涉及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①周延: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②不周延: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③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性质判断周延情况表】判断种类主项谓项全称肯定判断周延不周延全称否定判断周延周延特称肯定判断不周延不周延特称否定判断不周延周延单称肯定判断周延不周延单称否定判断周延周延【性质判断项的周延性口诀】周延、不周延,质、量来判断,主项看量项,全、单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要看质,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⑷换位推理的规则①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质”不变,即肯定或否定不变)②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③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⑸换位推理的具体方法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特别提醒】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推理。从特称否定判断的前提,不能通过换位法推理必然得出结论,犯了“扩大概念外延”的逻辑错误。【换位推理总结】①全称肯定判断:不能直接进行换位,换位后需转换为特称肯定判断。“所有的A都是B”。换位“有的B是A。”②特称否定判断:不能进行换位。③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可以直接进行换位。“所有的A都不是B。”换位“所有的B都不是A。”“有的A是B。”换位“有的B是A。”【换位推理口诀】换位推理并不难,直接换位两判断,全称否定、特称肯定,特称否定换位难。全称肯定想换位,转换特称位置换。3.换质换位推理的作用⑴换质位推理的含义: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使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换位质推理)。⑵作用:正确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二、三段论推理1.三段论推理的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2.结构:三段论由三个性质判断构成,前面的两个判断是前提,后面的一个判断是结论。组成三段论的三个性质判断各有一个主项和谓项,每个项各出现两次,共有三个不同的概念或词项组成,分别叫大项、小项和中项。⑴项:①“大项”:结论中的谓项;②“小项”:结论中的主项;③“中项”: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⑵前提:①大前提:包含大项的前提;②小前提:包含小项的前提。⑶大项、小项和中项的关系: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知识拓展】三段论推理的公理可以用下图来表示:上图表示:如果M类包含在P类中,那么,M类中的一部分S也必然包含在P类中。下图表示:如果M类和P类相排斥,那么,M类中的一部分S也必然和P类相排斥。这个公理反映了客观事物中的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即属和种的包含关系,它是三段论推理的逻辑根据。3.三段论的基本规则及违反规则所犯的错误⑴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这种逻辑错误叫作“四概念”的错误。举例:物质是不灭的,粉笔是物质,所以,粉笔是不灭的。⑵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举例:共青团员都是青年人,小王是青年人,所以,小王是共青团员。⑶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举例:班干部都要有集体荣誉感,我不是班干部,所以,我不用有集体荣誉感。玉米是高产农作物,玉米是杂粮,所以,杂粮是高产农作物。⑷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三段论中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举例:所有的自然数不是负数,所有小数不是自然数,所以,所有小数是负数。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特别提示】保证三段论推理结构正确的条件:凡是符合基本规则的三段论,其推理结构就是正确的;违反其中任何一条规则,其推理结构都是不正确的。3.三段论的意义:三段论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类型。我们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提醒】⑴在日常说话或写作中,把三段论中众所周知、不言而喻的前提或结论可以省略掉。(2)三段论的省略形式可能隐藏着错误。我们可以按其原意进行恢复,然后依据三段论的一般规则对其进行检查。6.3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一、联言推理及其方法1.联言推理的含义: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逻辑性质:一假即假,全真才真)2.联言推理的方法⑴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⑵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够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3.联言推理的有效推理结构(有效式)⑴合成式:①依据:从联言判断和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②联言推理的合成式:联言推理的前提分别断定了各个联言支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由这些联言支所构成的联言判断是真的。在这种推理形式中,结论是联言判断,前提是联言判断的全部支判断。③用公式表式为:pqp并且q⑵分解式:依据:从联言判断和它的联言支的真假关系来说,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联言支都是真的。②联言推理分解式:联言推理的前提断定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结论就能断定这个联言判断的联言支是真的。这种推理只有两个判断,一个是作为前提的联言判断,一个是作为结论的支判断。③公式表示为:P并且q所以,P【提醒】联言命题真假关系表ABA且B真真真真假假假真假假假假④联言命题的推理规则:A且B为真⇒A真,B真;A真,B真⇒A且B为真A且B为假,A(B)为真⇒B(A)为假。二、选言推理及其方法1.选言推理⑴现实意义:在事物诸多可能情况中作出某种选择。⑵含义(推理依据):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⑶选言推理的分类:相容选言推理和不相容选言推理。①相容的选言推理a.依据:一个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断定其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b.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否定肯定式:一个相容的选言推理的正确的推理结构,只能是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公式表示为:P或者q非P所以,q.c.无效式:肯定否定式。在进行相容选言推理时,如果肯定了判断前提中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不能必然地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②不相容的选言推理a.依据:不相容选言判断逻辑性质,有且只有一个选言支真,不相容选言判断才真。b.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肯定否定式公式表示:要么P,要么q☆否定肯定式公式表示:要么P,要么qP非P所以,非q。所以,q。【温馨提示】相容的选言推理不能用肯定否定式,但不相容的选言推理可以用肯定否定式。【知识拓展】正确运用选言推理,除了要遵守选言推理的规则以外,还要注意以下两点:①选言判断的选言支必须穷尽一切可能。如果选言支不穷尽一切可能,就缺乏得出肯定结论的逻辑根据。②不相容选言推理推理时,小前提不能把一切可能性都肯定(或否定)了。否则就无法推出结论。㈢假言推理及其方法1.假言推理的依据:⑴客观依据: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如果把握了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并且确认了相关事实,就可以运用假言推理推断未知的事物情况。⑵推理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2.假言推理的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3.假言推理的种类: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4.充分条件假言推理⑴推理依据: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反过来看,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⑵有效式(正确推理结构):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肯定前件式公式表示:否定后件式公式表示:如果P,那么q如果P,那么qP非qq非P⑶无效式:①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不能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②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不能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口诀】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5.必要条件假言推理⑴推理依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⑵有效式: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否定前件式公式表示:肯定后件式公式表示:只有P,才q只有P,才q非Pq非qP⑶无效式: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不能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不能否定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口诀】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6.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⑴推理依据: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所断定的前件和后件的关系是: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反过来看,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⑵有效式:①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②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肯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③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④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后件,结论就可以否定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前件。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前件式公式表示:当且仅当P,才qP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公式表示:当且仅当P,才qqP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前件式公式表示:当且仅当P,才q非P非q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公式表示:当且仅当P,才q非q非P⑶无效式:①肯定前件,否定后件;②肯定后件,否定前件。③定前件,肯定后件;④否定后件,肯定前件。【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口诀】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充要推理要记牢,前件后件辨分晓,有效推理同真或同假,真假同在准无效。运用假言推理的意义:①事物情况之间的条件联系体现着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②依据正确反映事物情况之间条件联系的假言判断进行假言推理,人们可以推断出新的情况,可以预见事物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创造必要的前提。8、演绎推理的要求①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是力求从真前提保证推出真结论的推理。②这种“保证”是在遵循演绎推理的规则下得以实现的。演绎推理的规则是人们通过无数次实践认识到的。违背演绎推理的规则,就不能保证从真前提必然推出真结论。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7.1归纳推理及其方法一、归纳推理的含义1.归纳推理的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特别提醒】归纳推理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归纳推理具有概括性。2.归纳推理的类型:不完全归纳推理和完全归纳推理3.完全归纳推理:⑴含义: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⑵特征:完全归纳推理对某类认识对象中每个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都进行了考察,从而推出该类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它不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⑶局限性:①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由于有的认识对象太复杂,人们的精力、能力和认识的条件有限,无法对它们中的每个对象都进行考察。②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没有必要对认识对象的每种情况都进行考察。4.不完全归纳推理:⑴依据: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⑵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归纳推理。⑶特征:①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②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⑷常见类型:简单枚举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提醒】科学归纳推理分析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比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要高。⑸提高可靠程度的方法:①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⑹意义:不完全归纳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意义。【知识整合】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关系完全归纳推理不完全归纳推理区别含义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前提范围某类认识对象的全部对象某类认识对象的部分对象结论范围未超出前提的范围超出了前提范围结论与前提之间的关系必然的,可靠或然的,不可靠联系两者都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前提的一般性程度较小,结论的一般性程度较大【知识拓展】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的关系关系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区别思维进程不同从一般性前提推出特殊性结论从特殊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对前提真实性的要求不同要求前提必须真实没有要求前提必须真实结论所断定的知识范围不同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外,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程度不同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正确,结论就必然是真的除了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与结论间的联系是必然的外,前提和结论间的联系都是或然的,也就是说,前提真实,推理形式也正确,但不能必然推出真实的结论联系①演绎推理如果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演绎推理未必都要以一般性知识为前提),则通常要依赖归纳推理来提供一般性知识②归纳推理离不开演绎推理。其一,为了提高归纳推理的可靠程度,需要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对归纳推理的个别性前提进行分析,把握其中的因果性、必然性,这就要用到演绎推理。其二,归纳推理依靠演绎推理来验证自己的结论二、归纳推理的方法1.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真实可靠的条件:⑴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⑵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2.因果联系——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可靠程度要求寻找因果联系。⑴含义: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⑵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方法含义特点逻辑结构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异中求同a现象出现在A、B、C、D场合a现象出现在A、F、G、H场合a现象出现在A、O、P、Q场合A是a现象的原因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同中求异场合一A、B、C、D——出现a场合二?B、C、D——?A是a现象的原因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种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两次求同一次求异)场合1:A、B、C——出现a现象场合2:A、D、E——出现a现象场合3:A、F、G——出现a现象场合4:?、B、C——?场合5:?、B、C——?场合6:?、B、C——?A是a现象的原因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变化引起变化场合1:A1、B、C——a1场合2:A2、B、C——a2场合3:A3、B、C——a3A是a现象的原因剩余法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已知部分原因、剩余的是未知原因A、B、C、D——a、b、c、dB是b的原因C是c的原因D是d的原因A是a现象的原因【特别提醒】求同求异并用法不是求同法与求异法相继运用,它是通过两次类似求同,然后再用类似求异法得出结论,以解决无法满足求同法与求异法对“其他情况”严格要求的情况的问题。7.2类比推理及其方法一、类比推理的含义1.类比思维方法的特点:用已经认识的某个或某类事物去推断尚未认识的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前提由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构成,结论是或然的。)2.类比推理的含义: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3.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易混易错】并非任何两类事物都可类比,没有内在联系的两类事物不能类比,否则犯“机械类比”的错误4.类比推理的逻辑形式表示为:A对象具有属性a、b、c、dB对象具有属性a、b、c、?所以,B对象具有属性d类比比较比喻区别基础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性质它是一种推理。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得出新知识。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联系类比和比喻都以比较为基础。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5.类比推理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特别提醒】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6.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程度的必要性:由于事物属性之间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从两个或两类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他们在另外的地方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运用类比推理时,我们应该注意提高其可靠程度。二、类比推理的方法1.类比推理的依据: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和功能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2.类比推理的方法⑴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仿生类运用的是模拟方法。⑵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3.提高类比推理的可靠性的要求⑴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前提中确认对象的相同或相似属性越多,意味着它们所属的类别可能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越大。⑵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⑶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一旦前提中出现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就不能推出结论。防止犯“机械类比”的错误。⑷在某些关于“数”或“量”的类比推理中,要尽量采用比较弱或不精确的描述,以提高结论的可靠性。3.类比推理的作用⑴类比推理使人们富于联想,获得创造性的启发或灵感。它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⑵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科学技术人员通过类比推理,开启思路,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⑶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难,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总结】归纳推理与类比推理的实质和作用⑴实质:都是或然推理。都是不能保证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的推理。⑵作用:①归纳推理有助于人们发现认识对象之间的规律,它是发现真理和获取新知的重要方法。归纳推理是说明和论证问题的重要方法。②类比推理在认识客观世界和论证表达思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A.类比推理是探索真理、发现真理的重要方法。类比推理能够启发人的思考,让人产生联想。B.类比推理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方法。③综合运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才能更好地发挥不同类型推理的思维功能。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8.1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一、辩证思维的含义1.形而上学思维方式⑴形而上学思维的含义: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⑵形而上学思维的弊端: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2.辩证思维方式⑴辩证思维的客观基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客观世界的存在方式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就应该按照客观世界的存在状况去反映它,这就需要运用辩证思维。⑵运用辩证思维的必要性:我们认识事物,既要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又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趋势。因此,要正确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就要克服形而上学思维,运用辩证思维。⑶辩证思维的含义: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⑷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3.辩证思维的发展历程:⑴认识应该反映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⑵辩证思维的发展和人们对辩证思维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自发走向自觉的过程。①古代人以朴素的辩证思维方式把握世界的整体发展和矛盾运动。②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人们开始自觉地、系统地研究辩证思维,但这时的研究大多带有唯心主义性质。③在总结人类最新科学成果、批判地继承以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