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浅析目录TOC\o"1-2"\h\u26475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浅析 121949第一节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损害事实 13624一、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损害类型 113234二、新媒体侵犯隐私权损害事实的认定方式 23042第二节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因果关系 318778一、新媒体侵犯隐私权因果关系要件的功能 37563二、新媒体侵犯隐私权因果关系的认定 57965第三节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主观过错 629730一、新媒体侵犯隐私权主观过错的界定 711092二、新媒体侵犯隐私权主观过错的判定 8第一节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损害事实一、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损害类型“损害事实指的是某些行为导致了权力的主体的人身权利、或者财产权受到了侵犯,并且导致了财产以及非财产利益受到损失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根据此得出结论,损害事实应该不仅包括“权益受损”的情况,还应该包含有“损害结果”的内容,上述损害事实的两个方面缺少了任何一个就不再构成损害事实了。当且仅有侵害了权利人的正当权益同时造成了损害,这种条件下才会对权利人产生侵权责任,而未造成损害的情况下则不会产生侵权责任。常见的一些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方式有窥探他人生活;非法查阅他人邮件或文件等资料;非法对于他人进行监视、监听等;非法公开他人隐私资料、非法搜查他们财务等方式。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在侵权责任之中,因为新媒体的极其强大的影响力,所以一旦新媒体在运作的过程中侵害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往往这个过程便会给当事人带来损害,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多桩牵扯到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案例中、以及新媒体自身的强大的传播能力中得出。并且从多桩案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体对于当事人造成的损害并不一定是直接对于当事人本身造成的,当新媒体对于当事人的隐私权造成侵害的时候,对于新媒体内容的受众往往对于当事人的态度以及心理状态会带来巨大的变化,这通常会导致当事人身边群体对于当事人的做出一系列反常举动,这些很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物质方面的损失以及精神方面的损害。所以通过上述的讨论笔者认为只要新媒体中的内容对于当事人的隐私权造成了侵害即可认定其对于当事人的人格方面带来了损害。给当事人造成的损害最直观的往往是精神方面的损害,比如使得当事人出现情绪失落、焦躁不安、失眠、当给当事人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时,甚至会导致当事人出现抑郁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当时对于当事人造成的损失同样有可能是物质上面的损失,例如由于新媒体对于当事人隐私权的侵害导致当事人被解雇、以及当事人的就医费用、以及由于名誉的损失导致的恢复名誉的额外支出;当然新媒体侵犯隐私权也有可能给精神以及物质两个方面同时带来损失。二、新媒体侵犯隐私权损害事实的认定方式新媒体对于隐私权的侵害行为分为侵权与不作为侵权两种类型,主要表现形式如下所示:(一)侵权根据前文损害类型判断的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情形比较多,具体可以分为下面几种:窥探、偷拍偷拍以及窥探表示的是在没有得到当事人许可的前提下,使用未经法律允许的方法对于他人的私生活进行窥摄。通过非法窥摄得到的影像资料在新媒体上的传播会给权利人带来不同程度的困扰以及伤害。比如近些年来屡见不鲜的公用卫生间等偷拍事件。歪曲事实新媒体从业人员对于新闻的报道理应与客观实际保持一致,新媒体对于事实的不实的报道不仅仅会使得公众存在巨大的误解,同时会给权利人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重大损失。例如2017年“乐天董事长辛东彬说中国人市侩没骨气”事件,正值中韩关系紧张期间,这样一则虚假新闻点燃了国人情绪,给权利人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他人资料的不正当收集对于他人的个人资料的搜集都必须先得到他人或者其法定监护人的同意才可以通过法定的正当的方式对于他人的私人资料进行获取。收集他人个人资料过程中应当告知他人相关资料的使用范围,不应当超出使用范围使用他人资料;并且有义务保证他人资料的安全性,未经权利人允许的情况下,不得传播其个人资料。在新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渠道都有可能导致权利人的个人资料的泄露,例如近期常见的多个网站个人简历等私人信息泄露遭到恶意传播的现象。侵入侵入指未经许可入侵他人私密空间,这里的私密空间包括不仅指权利人的房屋,同样的包括权利人临时居住的住所。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私密空间的定义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实际的空间范围中,虚拟的空间同样也归属到私密空间的范畴内,比如个人电脑数据、邮箱中的邮件以及个人的朋友圈等,因为在现代生活中我们认为只要是侵入了他人的隐私空间便都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安金龙:《媒体监督侵犯隐私权的法律控制》,长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3月,第10页。(二)不作为侵权一般情况下看来,新媒体对于权利人的隐私权的侵害通常发生在作为时,而在某些情形下,不作为仍然有可能导致新媒体产生侵害隐私权的情况。对于这些特定情况下同样存在着相关的规定:(1)行为应当是存在有法律所规定的新媒体的服务关联;(2)在拟定好的合同中、从社会公德的角度来考虑,行为人均应该有着作为的义务。因此从新媒体侵害隐私权的角度来看,由于新媒体的不作为导致其对于隐私权的侵害主要表现在:恶意对于他人的隐私信息进行报道、传播,对于报道的相关信息进行了错误的报道,并且拒绝进行更正等等。第二节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因果关系一、新媒体侵犯隐私权因果关系要件的功能因果关系在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责任判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表示的是某些按着某种顺序发生的行为之间的某种联系,这些行为之间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往往是其中一种行为的存在是另外一种行为发生的前提,这样两种行为之间便是一种因果的关系。这一般认为是哲学上对于因果关系释义,但是从法律角度看来,因果关系并不是与其完全一致,相反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从英美法系中看来,因果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实际事件出发的因果关系;(2)从法律角度出发的因果关系。首先对于从实际事件出发的因果关系看来,英美法系对于这个的判断是与哲学上对于其的判断比较接近,法律角度则主要是表示因果关系在法律上存在引起和被引起之间的联系。因为司法程序可以将其区分为“损害”以及“权力受损害”两个方面,大陆法系则同样是将对于“损害”的概念定义为一个实际事件的判断问题,对于“权力受损害”则视为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因此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都是将其区分为两个方面进行诠释,只是对于某些责任的判断具有不同的着重点。原因与结果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仅仅应用在特别的场合时候才能表现出两个概念的以前的含义。[[][德]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实践中的变革》,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德]恩格斯:《反杜林论:欧根杜林先生在实践中的变革》,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21页。[]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140页。对于因果关系中的原因的概念的解释,学界有着多种说法,其中得到大多数学者支持的观点以行为原因说为代表的魏振瀛认为:对于侵权行为的责任的因果关系的判断主要是由损害的行为和造成的损害结果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决定的,这种观点是从侵犯权利人合法权益的自身性质出发得到。但若是仅仅将“因”简单的认定为违法的行为,可能会缩小损害了行为的囊括范围,换句话说损害的行为和违法的行为并不能直接画上等号,因为损害行为不一定都会造成违法的后果,即损害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片面的将违法行为等同于损害行为实际上是大大缩小了损害行为的范围,因为无过错责任前提之下,其在可能是合乎法律的行为。同时魏振瀛教授还指出,“对于违法行为的自身的违法性看来。同样有着不同的判断的标准,当注意力仅仅集中于违法行为的时候,将会更难给出清晰的理论说明,这对于违法行为的因果关系的说明会带来更多的阻碍。”[[][]魏振瀛:《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689页。与行为原因说不同的是违法行为原因说,杨立新教授认为只要导致了损害结果的行为便存在有违法性,违法行为中作为因果关系中的原因时,就等同于将原因简单的概括为行为,这样就会使得对于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中缺少了“行为”这个构成要件。同样的也不可以将“行为”与“过错”两个概念画上等号,这样就是默认将当事人的客观的实际行为和主观的表达进行了等同,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结果必然是不正确的。直接将违法行为作为侵权中因果关系中的“因”则直接否决了上述的观点,得益于违法行为原因说,可以将违法行为直接作为新媒体侵权的构成要件之一。除此之外学界还有着侵权行为原因说等关于因果关系中原因的理论。二、新媒体侵犯隐私权因果关系的认定“相当因果关系理论”一般指的是某事件的发生了导致了某种可能的结果产生时,不能简单的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我们应当在一般化的条件之下,以一般化的观点看来这个事件与这个结果有着直接的联系,才能够根据这个事实认为两者之间存在有因果关系。“相当因果关系的理论”可以从“充分”与“必要”两个维度对于这个观点进行解释,其中“充分”表示在现在一般化的社会条件中看来这个事件自身必然导致这个结果的产生;“必要”则意味着产生了这个结果必然是有着这个事件的发生。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某A与某B两个人因琐事发生了冲突,随即某A对某B进行了殴打,在殴打期间某B向某A求饶,随即某A停止了对于某B的殴打行为并且驱车将某B送往医院,驱车前往医院的途中遭遇了车祸,车祸中某B不幸身亡;另外一种情况是某A在与某B的冲突过程之中,某A使用一把刀插在了某B的胸口使得某B当场奄奄一息,随机某A同样驱车将某B送往医院就医,在途中发生车祸使得某B身亡。在上述的两种情况中,虽然直接导致某B死亡的原因均是送医途中发生的车祸,但是在送医之前某A的暴力行为导致的后果有所不同,根据现实社会中的通常的经验来考量,在第一个案例中某A对于某B的暴力行为并不会致使某B的身亡,而在第二个案例中某A的行为则存在有使得某B身亡的风险。也就是说第一个案例中车祸的发生这一事件的原因力相比于某A对于某B的殴打较强,因此结束了某A对于某B的殴打行为与某B的身亡事件之间的联系,而在后例之中,这个联系并没有中断,因为某A对于某B的伤害行为的原因力同样很强,所以在第二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认为某B的死亡与某A的行为是具有因果关系的,而在第一个例子中某B的死亡与某A的行为并不具有因果关系。杨立新教授指出:“相当因果关系理论所强调的是和人自身的认识不存在联系的客观的存在。”[[][]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中国方正出版社2010年版,第142页。“相关因果关系”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之中仅仅需要法官去考量在案件发生的客观情况下,遵循社会的一般的观点,对于案例自身做出判读,这种社会一般的观点的发生必然不是主观的而是遵循着客观实际来做出的判断,这种情况之下也就不需要法官超出社会的一般认知对于案例寻找其中的形而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必然是超出社会的一般的认知的,而遵循社会一般观点的根据便是基本这一事实的基础之上导致了极大可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发生,表示的也就是在客观实际、满足的条件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有可能导致这种后果。笔者认为对于“相关因果关系”的理解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出发:(1)从概率论的角度出发,“相关因果关系”属于其中的大数定律,也就是一个事件的发生几乎必然导致另外一个事件的发生,并且这两个事件之间的必然联系是遵循社会的一般的认知,我们就可以认定两个事件的因果联系,也就是前者的发生会导致后者的发生。(2)从理论基础方面分析,“相关因果关系”的基础是客观的社会的一般性观点,但是社会的一般性的观点与当地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同时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因此不同地域的社会的一般性观点不会完全的保持一致,但是大体上不会有太大的出入。(3)从某种意义上看来,“相关因果关系”结合了客观与主观双重因素,客观因素即为根据社会一般性观点推断出的两个事件之间的必然存在的关联,主观因素则为社会的一般性观点。因此“相关因果关系”符合马克思认识论,其将主观的判定与客观的实际相结合。上文中我们提到只要新媒体对于权利人的隐私进行了传播,便可以认为新媒体对于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带来了损害,这是根据新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得到的推论,同时是由于隐私权的特点考量得到的。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新媒体上的内容只要涉及到权利人的隐私,便可以推断出权利人受损害的事实与其之间的因果关系存在。第三节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主观过错新媒体侵犯隐私权主观过错的界定本文中讨论的过错表示的是权利人对于自身的行为以及导致的后果的主观意识上的不完备。包括有故意和过失两大类型,其中故意由认识因素与意志因素相辅相成,认识因素和意志因素对于故意的认定缺一不可,相对于过失,前者能够积极的预知到结果的发生。刑法上认为人对于犯罪事实有着认识并且有意促使其发生的心理状态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对于犯罪事实及其后果有着认识但是却仍然不采取措施制止其发生的心理状态是间接故意。而行为人本应该可以预见产生的后果,由于马虎等原因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使得某种不好的情况发生的心理状态。从本质上看来,这里的过失表示的是对于行为人自己的应尽义务的不履行。从理论上我们将这种义务分为下述几个层次:首先是日常情况下,大多数人可以并且应该做到的注意义务,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注意到水龙头忘了关,一般人见到这种情况应当都知道需要将水龙头关闭,通常将违反了一般人的注意标准,认定为重大过失。但是当发生的事件一般人均难以注意到,这种情况下不能认定行为人存在过失。更深一个层次的是行为人的习惯义务,即行为人在处理日常工作等事务中的注意标准,例如行为人在日常离开公司的时候有紧缩办公室抽屉的习惯。但由于某些原因,行为人因为离开公司匆忙而忽略了抽屉的关闭情况,或者将抽屉关好后忘记将其上锁导致公司某些文件丢失,此时只需要行为人证明自身在处理该事件时并没有违反自身日常习惯标准便可以认为不存在过失,假如在处理该事件的过程中出现了违反日常习惯标准的行为,通常可以认识是“一般过失”。最深层次的是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即在行为人具有较高的素养以及处理相关事务较充足的经验的情况下,以他的日常工作中应该具有的工作能力等作为注意标准,此时对于是否违背了注意标准的判断应当从客观实际的角度来看。比如某次火箭发射过程中,火箭升空后由于飞行姿态突然出现问题,导致火箭连同卫星一起坠毁,后来经过实际的验证证明在某一个环节上某工程师的计算出现了偏差,但是由于火箭的研发是一个先驱性的事件因此在事先计算过程中工程师何难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因此这种情况下应该关注在现实的情况下,工程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能够认识到可能导致的后果,而不是从主观上面来考量。在应该判断在事情发生的条件下行为人是否具有能力能够注意到。而违反了管理人注意标准一般认定为“抽象轻过失”。我们从新媒体侵犯隐私权主观过错来看,通常可以分为下面两种情况进行考虑:第一种是直接故意的行为,比如此新媒体出于扩大影响力等目的在推送中故意报道权利人的隐私的行为。但是新媒体的推文从采写编到最终与受众见面,需要经过很多道审核,所以新媒体的推文中包含权力人隐私信息的内容几乎可以直接判定是直接故意行为。第二种则是过失,也就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新媒体在对于素材的选取、编撰或者剪辑的过程中均没有注意到其中包含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信息。比如在“上海某电视台侵犯李阿姨隐私权案”中,电视台直到播出节目后,仍然没有意识其某一片段侵犯了李阿姨的隐私权,在整个节目的录制、剪辑、审核各个阶段都没有审核对于节目提出异议,因此这种过错很难说明该电视台存在故意侵犯隐私权的行为,这里这种行为更多应当归于过失。新媒体侵犯隐私权主观过错的判定新媒体侵犯隐私权的基础性问题包括有过错的判定。只有确定了过错的判断标准,才能使得法官对于案件的判决有理可依,能够最大程度上避免对于案件的误判、漏判,同时也可以对于自媒体起到警示作用,使得自媒体在日常的工作中尽量避免侵权。对于新媒体这一新兴的特殊行业的从业者,主观过错的判定标准也不同。本文首先根据新媒体的具体内容进行讨论。讨论的新媒体进行内容的广义上分类,在这里我们将其分为下述几个类型:一个类型表示由客观实际进行的表述的内容:比如新媒体的新闻的推送、个人生活纪实等等,另外一个类型则是更具有文学类型的作品,例如公众号中推送的散文、心灵鸡汤等。对于第一种类型中的关于客观实际的报道,所有的新媒体都应当对于作品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因为这种情况下。对于文学化的艺术作品,新媒体并不需要承担保证作品真实性的义务,只有当这种文学类作品已经确定侵权时,且作品的相关当事人明确要求该新媒体将该作品撤回,此时该自媒体应当承担损害的扩大责任。除去作品的类型可能涉嫌的侵权外,新媒体在获取和发布信息的两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由于不当行为导致发生侵权。采集信息的过程中,权利人有着不愿他人了解的私人信息,或者不愿为人入侵的私人领域,这些情况中权利人有权利拒绝接受相关采访,这个过程中新媒体从业者可能存在侵入私人领域或非法获取他人私人信息的侵权风险。很多国家对这方面有着详尽的规定,这也给各个国家的法官对于新媒体从业人员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否存在过错提供了依据:(一)是否有非法入侵他人的私人空间,例如私人家庭这种纯粹的私人空间。美国的《侵权法重述》有着相关的规定,当有人故意入侵他人的独处空间,或者侵扰他人的私人事务。[[]聂生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聂生奎:《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3月第28页。[][美]肯尼斯·S·亚伯拉罕,阿尔伯特·C·泰特著:《侵权法重述——纲要》,许传玺等译,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合众国际社指出:“在新闻内容是真实且合法的基本上,记者们得到新闻的方式也可能存在违法的地方”。这表示的很清楚,即使是获取信息的新媒体人,也不可以使用违反法律规定的方法去得到需要的信息,以非法手段获取的信息一般不受到法律承认,在获取所需信息的过程之中,新媒体工作者们行为的是否具有犯罪性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因此在新媒体工作者合法获取信息的最好的方式便是在获取所需信息之前获取权利方的同意,随后在进行信息的获取,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信息获取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违法行为。《英国新闻投诉委员会的实践准则》则给出了关于某些特殊场所的信息获取的限制:在医院或者其他类似场所进行信息获取时,需要向其表明身份,得到允许后才准许进入隐私区域,且在相关机构对于个人进行采访时,不得有未经他人同意侵入他人私生活的行为”。在新媒体工作者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有不当骚扰的行为,比如为了获取某些信息干扰他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0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2 内能和热量教学设计 (新版)教科版
-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示范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 6 徽 章(教学设计)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专题2 课题3 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1
- 16《宇宙的另一边》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 2023三年级英语上册 Module 3 Places and activities Unit 9 In my room教学设计 牛津沪教版(三起)
- Unit 5 China and the World. Topic 3 Now it is a symbol of England Section D 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英语九年级下册
- 一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课文2 语文园地六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活动6 我的鞋子真干净》(教案)-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劳动北师大版
- 股骨干骨折的护理查房课件
- 青少年税法知识竞赛参考题库(含解析)
- 机场现场运行指挥员(教材章节)
- 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NDI
- 关注素养 知行合一 优化学校课程建设-“快乐五会”之“学会环保”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
- 工程利益相关方的博弈 工程伦理学课件
- 如何落实“三管三必须”完整ppt
- 工程结算表单模板
- DB65∕T 4492-2022 和田玉(白玉)分级
- 超星尔雅学习通《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仁能达教育科技公司)》2020章节测试含答案(下)
- 2019外研社高中英语必修二课文翻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