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新时代的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素材_第1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新时代的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素材_第2页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新时代的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素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新时代的古代文学学科建构学术乃天下公器,因此学术可以也理应参加人类文明的建设和对话。但出于学科的特性,各个学科的参加程度不一,参加方式也各不相同。比如传统的中国古代文学,相对于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学科,由其学术传统、探讨方法、治学理念、文献资料等方面的本土性所确定,较少受到国外其他人文学科的干脆影响,一直自足性特别强。这里的自足性,或称学术历史传统,是就中华传统文化内部而言的,比如文学经学化倾向(即把文学经典经学化,使文学成为解经之学,对文学经典进行经学阐释、章句考证等),意识形态工具化倾向,以及宋明以来理学心学思潮对文学探讨的影响甚至是主导作用等。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文学这个自足的领域内,其传统的学科形态,要么是以主流意识形态(如儒家思想)为中心建构的阐释体系,如《文心雕龙》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明诗》等,是从本体论到文体论,再到创作论;要么是依存于其他学科或学问,如经史之学的附庸。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自足性,客观上制约了其进入世界学术话语体系,参加世界文明建设和对话的进程。当然,受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也在渐渐变更其形态,但其学术现代化的历程是比较缓慢的。因此,相对于其他中文学科,就时代性特殊是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而言,中国古代文学恰恰是最须要仔细反思的一个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的现代化历程和内在建构事实上从近代已经起先。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鲁迅、闻一多、钱钟书等人的学术思想中,都不乏文化使命感和世界意识。而20世纪80年头兴起的"走向世界"社会思潮,更引起本事域有识之士的学理自觉,他们纷纷从西方学术思潮中找寻学理依据,进行新的理论体系建构探究,如傅璇琮对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理论的采纳、袁行霈用意象意境概念分析中国诗歌艺术的尝试、罗宗强对文人心态中介作用和文学思想内涵的解析等,渐渐推动形成了古代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社会学等交叉融通的局面,其影响直至今日。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现代化和内在建构的另一个突出标记,是"文化的馈赠"理念的提出。它是与以往"拿来主义"立场相对而言的。在对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思想进行反思之后,袁行霈提出了"文化的馈赠"思想。在1998年北京高校举办的汉学探讨国际会议上,他对"文化的馈赠"作了如下的阐释:"文化的馈赠是极富活力和魅力的文明创新活动,各个民族既把自己的好东西馈赠给别人,也乐意接受别人的馈赠。馈赠的看法是彼此敬重,敬重别人的选择,决不强加于人。馈赠和接受的过程是取长补短、融会贯穿。馈赠和接受的结果是多种文明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以形成全球多元文明的高度旺盛。因为多元的文明原来就各具本色,吸取外来文明的内容、重量和方式又不相同,交融之后出现的人类文明仍旧是千姿百态,我们的世界仍旧是异彩纷呈。"表明白对于中华文化的自尊、自信立场,显示了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姿态。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最终体现在创新实力和创建实力上,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因此保持文化自信,就是保持中华民族独立自强的更基本、更深厚、更长久的力气。新时代古代文学学科内在建构的特征,首先体现在以历史的眼光、敬畏的看法、科学的理念,对中华文学与中华文明进行整体观照和重新认知,以古今中外文化通观、人文社科内部学科的交叉融通、文献大数据与人类文明共享互通的意识,参加世界文明的建设与对话。从实际情形来看,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经验了从被动加入到主动参加,从部分引领到全面主导的过程。这体现在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从轮番主办到以中方主办为主,也体现在学者的关注点从"汉学"到"国学"的转变,更体现在话题、方法、视角、阐释、理念诸方面从借鉴外国逐步过渡到中方主导。而相关学术成果的世界影响,也经验了从"海外中国探讨丛书"(作者为汉学家)到"中华学术外译丛书"(原作者为中国本土学者)的变更。其次,以"中华文学"为名,重新建构文学史。汉族文化、文学在大多数时期是居于主流的、强势的文化和文学,因而以往的文学史探讨,经常将汉族文学和其他民族文学割裂对待,以至于那么多部中国文学史事实上被写成了汉族文学史。树立中华民族充分的文化自信,对于建构中华文学大文学史观、重写文学史尤为重要。例如,每每到了"五四",学术界就会面临如何评价新文化运动的问题。事实上,正如现代文明的进程不行逆转一样,现代学术的发展进程也是不行逆转的。否定新文化运动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必定性要求。新文化运动的某些因素已经在宋元明清时期有所孕育,只是"五四"时期借助外力发生了突变。谁也不能阻挡已经发生的历史,更不能假设历史,或者以此为名置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于不顾。敬重文化传统,以复古为革新是中华文明古今通变的一般原则,但因尊古而泥古甚至复古,则被历史证明是行不通的。再次,主动走出去找寻中华文学传播和影响的印记,同时客观上增加本土文献资料的库存。在这方面,王小盾的汉喃文探讨、从敦煌学到域外汉文学的探讨,张伯伟的《东亚汉文学探讨的方法与实践》,童岭的《六朝隋唐汉籍旧钞本探讨》,卞东波的《域外汉籍与宋代文学探讨》等,都致力于利用域外新材料,将古代文学置于东亚汉文化圈内,从而对中华文学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