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1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2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3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4页
河南省濮阳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回忆录是以亲历、亲见、亲闻、亲感的名义回忆的,让他人相信回忆内容在过去确实发生过的作品。就“亲历、亲见”而言,不能把现场记录视作回忆录。一篇作品到底是现场记录还是回忆录,关键不在于事情过去多长时间,而在于作者到底是以回忆还是现场记录进行的。就“亲闻”而言,应限定亲闻的内容来自亲历、亲见、亲感的人,否则便应视为道听途说,历史更为久远的则为传说。对于“亲闻”的特殊情况“访谈”是否属于回忆录,人们存在不同看法:事件回忆录同所谓纪实性作品不同,根本的区别在于事件回忆录的作者是事件的参加者,他写的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回忆为主要材料来源;纪实性作品的作者通常不是事件的参加者,或者虽是参加者,但并不掌握多少情况,他们是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和采访当事人来写作。事实上,若以真实性为标准,现有的很多回忆录不同程度地存在史实错误。因此,不将真实性作为回忆录的基本特点。科学研究也表明,客观上很难确保回忆准确无误。记忆歪曲作用是记忆的许多神经网络模型的一个自然的特征。在这些神经网络中,记忆影像是作为它们相互交叠所产生的活动模式而被贮存的。其中某些单个的网络单元,可能涉及数个不同记忆影像的贮存。这就意味着,新记忆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旧记忆影响,从而使记忆歪曲成为一个相对常见的现象。真实性尽管不能作为回忆录的基本特点,却是我们写作时应该追求的目标。毕竟,还原历史是回忆录的最主要价值,反映时代特征和个人情况则属于次要价值,因为可以通过其他材料达到该目的。就回忆者而言,他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让人们相信回忆内容在过去确实发生过——哪怕事实上是虚构的。如果将回忆录认定为小说,也不必遗憾,其史料价值未必消失。回忆录中可能存在的事实错误或虚构内容,并不一定削弱其价值,因为这些内容也可能提供了关于思想、记忆能力等个人特质和所处时代的信息。自传开篇经常是“自传契约”。回忆录的开头通常也是这样一个契约。关于自传契约的形式,作者可有多种方式表明其自传意图,但不论以何种形式,这一声明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尊重作者的选择,如果人们将回忆录认定为小说,也没有必要感到遗憾,因为回忆录难免出错,出错的内容具有虚构的特征,而虚构是小说的显著特征,将这样的回忆录认定为小说并无不可。(摘编自廖久明《回忆录的定义、价值及使用态度与方法》)材料二:关于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我想从两则引文谈起。“真正的作者并不是我,而是我焦躁不安的记忆。”(出自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绝望》)写作是在记忆的迫切要求下发生的。与其说作者记录下了记忆,不如说记忆指挥着笔,让自己得以显现。“记忆是一位诗人,别把他当成历史学家。”(出自法国诗人保罗·热拉迪的《你和我》)记忆并不冷静客观,相反,它带着情绪与好恶在主导写作。记忆的主观性恰恰是它的动人之处。历史著作或许比记忆更可靠更客观,但只有不可靠的记忆才能述说经验。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是记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保罗·利科、皮埃尔·诺阿、扬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大卫·洛文塔尔、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等人在记忆、怀旧、纪念等领域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与其从记忆中寻找客观的真实,不如从记忆中寻找人们的欲望,关于“我们愿意相信什么,我们愿意记住什么”的欲望。记忆常常站在历史的反面。当我们质疑历史时,会诉诸记忆,当我们质疑记忆时,则会诉诸历史。即便如此,记忆又同历史一样,都是文学情节的建构。用海登·怀特的术语描述,记忆与历史都是一种“编序”,一种“文学虚构”。换言之,记忆与历史一样,都是一种写作。思考记忆与写作关系的一条捷径是研究回忆录。我们引入苏联文学学者利季娅·金兹堡的研究。金兹堡认为,我们要将非虚构文体的形式特征理解为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对话关系,这种对话关系被称为纪录文学的“真实性指向”:“真实性指向尽管远不等同于事实的准确性,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对它的感知从不会远离读者。”通过“真实性指向”这一概念,金兹堡首先解决了回忆录究竟是忠于事实还是歪曲事实这一毫无意义的争辩。在金兹堡这里,“真实性指向”不在于它是否真的记录了真实,而在于它的指向、设定,是为了表达对客观世界的判断,并让读者不脱离真实性感受。金兹堡帮助我们发现,非虚构的意义不是在模仿的意义上更接近现实,而是它需要在与现实的对话关系中生效。金兹堡说:“只有纯粹的信息才能在不同的回忆录作者那里吻合。”她认为回忆录中的细节并非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经过作者主观选择和审美组织的。回忆录最大的特点在于提供大量一手事实,保存了被有意识地遗忘、忽略、删改的历史。金兹堡指出,偏差的事实丝毫不影响真实性指向作为作品的结构原则,也不会让认知和情感可能性从中流失。”因此,金兹堡反对那种将回忆录看作是透明的、不过滤现实的观点,她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简化了回忆录的本质,忽视了回忆录作者在构建作品时的主观性和艺术性。通过“真实性指向”理论,金兹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以理解和评价回忆录中的细节选择和艺术表现。(摘编自初金一《记忆即写作:利季娅·金兹堡的非虚构理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神经网络中的记忆影像是作为相互交叠的活动模式贮存的,这会使新记忆受到影响,事实可能在无意识中被扭曲。B.回忆录的开头常有类似“自传契约”的内容,这一契约明确了写作意图,当有这一契约存在时,回忆录不能被认定为小说。C.写作是记忆的反映,是记忆驱使下的一种表达行为,记忆虽不冷静客观,但其主观性对文学创作有重要意义。D.金兹堡提出了回忆录“真实性指向”理论,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解回忆录是否要忠于事实的争议。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追求真实是回忆录的重要创作导向,详尽展现个人情感并非回忆录的首要价值。B.回忆录中如果存有虚构元素,也未必会影响其承载的时代信息和个人记忆的价值。C.记忆与历史虽常被视作相对立的,但二者事实上都是对过去的“编序”与“文学虚构”。D.回忆录具有纪实性,其细节选择和艺术表现都以追求与纯粹信息吻合为核心。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一第一段所述内容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战后幸存者的即时口述历史,不能被看作回忆录,可以视为现场记录。B.古代史籍详细描述了战役,但因作者不是亲历者,这样的内容可以被称为传说。C.传记作家采访传主亲友创作的传记,详细记录了传主生平,应视为回忆录。D.创作纪实文学作品时,作者采访了多位亲历者,这样的作品可归为回忆录。4.材料二第一段在谈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时用了两则引文,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5.材料一认为不应“将真实性作为回忆录的基本特点”,请用金兹堡的“真实性指向”理论解释这一观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狄更斯够奇怪的是,某种人似乎只属于伦敦。你天天在伦敦街上遇见他们,可就是没有任何人在其他地方碰上他们;他们似乎是土生土长的,就像伦敦自己的烟雾或者它的暗黑的砖块和灰泥一样专门属于它。我们可以举出种种例子来证明这种说法,不过在这里我们只打算提出一个阶层作为典型——就是贴切地被称作“穷要面子”的那个阶层。说到衣衫褴褛的人,天知道在哪儿都能找到他们。至于装气派的人在伦敦城外也不少见;可是这两者的混合物——这种穷要面子的人则纯粹是本地产物,一如在查尔琳克劳斯的那尊雕像或者在阿尔德盖特街的那个水泵一样。对于作为本文篇名的词语,我们将尽力解释一下我们的见解。如果你遇见一个男人顺着德鲁利路懒洋洋地荡过来,两手插在一条满是点点油污的、灰黄色的裤子袋里;帽子的两侧皱缩得很厉害,压在右眼上方歪戴着。他不是穷要面子的人。不过,如果你看见一个四五十岁的男人顺着小街匆匆走着,穿的是一套褪色的黑呢旧衣裤,已经露出底子的织线,而且由于经常穿着,发亮得好像涂过蜂蜡似的。如果你还注意到他把泛黄的白颈巾用别针仔细地扣住,为的是要把下面的破衣服遮住,手上戴着一双毛皮已不全的旧獭皮手套,你就可以认定他是穷要面子的人。只要朝他那张抑郁的脸和因自知贫穷而畏缩的模样看上一眼,就会使你痛心——我一直假定你既不是哲学家又不是政治经济学家。我们曾经经常被一个穷要面子的男人缠住。在白昼,他的形体整天触及我们的感官;在晚上,他通宵停留在我们的想象中。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在《魔鬼研究》一文中所提及那个人从自己想象中穿黑丝绒衣服的领路人处所受到的困扰,还及不上我们从这位身穿旧黑呢衣服的朋友处所受到的一半呢。他初次引起我们注意是因为他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里总是坐在我们对面;使这个人更引人注目的是,他面前总是放着两本有气派的破烂书——两本原先是漂亮的但如今书页却已被翻旧的对开本,封面也已发霉,并且被虫蛀坏了。每天早上,时钟刚敲十下,他便在椅子上坐下来;下午,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这房间,走时还带着不知还有什么暖和安静的地方可去的神情。他总是在那儿坐上一整天,尽量紧挨着桌子,为的是要遮住上衣缺了纽扣的部位,把他的旧帽子小心地放在脚边,显然自以为那样人家就看不见它。到了下午两点钟左右,你可以瞧见他咀嚼着花卷蛋糕,或者便宜的面包。他不像一个把它当一顿中饭的人那样,大大方方地一下子就把它从口袋中拿出来,而是先在口袋里把它撕成许多小块,然后偷偷地吃。他心里再明白不过,这就是他的中饭。我们头一次见到这个可怜的人时,以为他的衣服不可能再破旧了。我们甚至竟然还推测他可能很快就会穿着从旧货店买来的一套像样的衣服出现。这个情况我们可弄不懂;他却一天比一天更穷要面子了,他的背心上的纽扣一颗又一颗地掉了;于是他把上衣扣起来;后来上衣一边变得和背心一样之后,他便把这一边扣在上衣另一边上。他在一星期的开始比结束时显得稍微好一点,因为那条颈巾虽然泛黄却并不十分脏。而在这一切不幸的状况中,他没有一次出现时不用皮带、不戴手套。这种情况维持了一两个星期。终于,他上衣背上的一颗纽扣掉了,于是这个人就此不再出现,我们以为他死了。他失踪以后大约一星期,我们正坐在同一张桌子前,目光落在他的那张空椅子上,不知不觉地就他从社会生活中退隐这一问题陷入一连串的冥想中。我们正怀疑他莫非自缢,或者投河自尽。这时候,他本人走进屋来。他的形状起了奇异的变化,而且一直走到屋子中央,神情中显示他已充分认识到自己外表的改观。真是怪事。他的衣服呈现出一种有光泽的好看的深黑色,可是它看上去好像还是同一件衣服。不但如此,衣服上还有我们熟知的那些补丁。还有那顶帽子,由于长期使用已变成红褐色,可是如今却和上衣同样黑。我们突然明白了真相——它们被“复原”过了。那种黑色和蓝色的生色剂是骗人的液体,我们见过它在许多穷要面子的男人身上所起的作用。在本事例中便是如此,那个不幸的人的短暂体面精确地随着那“生色剂”的渐渐消失而下降。裤子的膝部、上衣的肘部和大部分接缝处不久便开始可怕地发白了。那顶帽子又被放在桌子下面,它的主人又像先前一样蹑手蹑脚地悄悄进入他的座位。后来有一星期不停地下小雨,并且雾气迷漫。等到雨止雾散时,那“生色剂”已经全部消失,而那个穷要面子的男人从此不再试图改善自己的外表了。穷要面子的人可能根本没有职业,或者他可能是小麦代理商,或者是煤块代理人,或者是收债人,或者是当铺店员,或者是败落了的事务律师。他还可能是个最低级的职员,或者是与自己等级相同的报刊的投稿人。我们的读者是否像我们一样,常在这些人所从事的行业中见到他们,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个感觉到自己的贫困,而又徒劳地竭力掩盖的可怜人(无论他的不幸是他自己还是别人造成的),是人性中再可怜也没有的人之一。这种人,除了少数的例外,都是穷要面子的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通过对“某种人”特征的描述,突出了伦敦独有的社会阶层多样性,为后文详细描述“穷要面子”的阶层作铺垫。B.“我一直假定你既不是哲学家又不是政治经济学家”的表述,表明“我”认为只有非专业人士才能深刻理解和同情文中描绘的贫困境過。C.文本通过详细描绘主人公吃午餐的情景,批判其生活态度的懒散与自我放弃,又借连绵小雨和浓雾天气预示其未来命运的转机。D.文本用镜头式的笔触对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进行了细致刻画,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更加关注主人公的命运。7.关于文中第四段的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魔鬼研究》中描述的人从想象的领路人处受到的困扰相比,文段中穷要面子男人对“我们”造成的困扰更为深刻。B.文段通过写“时钟刚敲十下”等具体时间,以及穷要面子男人日复一日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的行为模式,营造了强烈的场景感。C.文段通过对穷要面子男人刻意隐藏上衣缺扣和小心放置旧帽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他贫穷的生活状态与对自我形象的极度在意的心理。D.穷要面子男人离开阅览室时的神情,表现了他生活孤独、无处可去的生活状况,同时也表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更明晰。8.小说以“我”或“我们”为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9.小说人物有“圆形人物”,也有“扁平人物”。“扁平人物”性格单调,缺乏变化。小说中穷要面子的落魄绅士是扁平人物,作者这样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多方面的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古者之置正长①也,将以治民也。譬之若丝缕之有纪,而罔罟之有纲也。先王之书《相年》曰:“卿大夫师长,否用佚②也。维辩使治天均③。”此语古者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而错之也。将以为万民兴利除害,安危治乱也。故古者圣王之为若此。今王公大人之为刑政则反此,政以为便辟④,宗于父兄故旧,以为左右,置以为正长。民知上置正长之非以治民也,是以莫肯尚同其上。若苟上下不同义,赏誉不足以劝善,而刑罚不足以沮暴,何以知其然也?曰:若苟上下不同义,上之所赏,则众之所非。曰:人众与处,于众得非,则是虽使得上之赏,未足以劝乎!则是不与“民始生未有正长之时”同乎?若有正长与无正长之时同,则此非所以治民一众之道。故古者圣王唯能审以尚同,以为正长,是故上下情请⑤为通。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惕慄,不敢为淫暴,曰:“天子之视听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视听,使人之吻助己言谈,使人之心助已思虑,使人之股肱助己动作。”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节选自《墨子·尚同》)材料二:权谋倾覆之人退,则贤良知圣之士自进矣。刑政平,百姓和,国俗节,则兵劲城固,敌国自诎矣。务本事,积财物,是使群臣百姓皆以制度行,则财物积,国家自富矣。三者体此而天下服,暴国之君自不能用其兵矣。何则彼无与至也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好我芳如芝兰,反顾其上则若灼黥,若仇雠。彼人之情性也,虽桀,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彼以夺矣。故古之人,有以一国取天下者,非往行之也,修政其所,天下莫不愿,如是而可以诛暴禁悍矣。材伎股肱健勇爪牙之士,彼将日日挫顿竭之于仇敌,我今将来致之,并阅之,砥砺之于朝廷。如是,则彼日积敝,我日积完;彼日积贫,我日积富;彼日积劳,我日积佚。君臣上下之间者,彼将厉厉焉日日相离疾也,我将顿顿焉日日相亲爱也。以是待其敝。安以其国为是者霸。立身则骄暴,事行则倾覆,进退贵贱则举幽险诈故,之所以接百姓者,慢其功劳,好用其籍敛矣而忘其本务,如是者灭亡。(节选自《荀子·王制》)[注]①正长:行政长官。②佚:逸乐。③辩:同“辨”,分也。均:平也。本句意为:是让他们分授职责,按公平之道治理百姓。④便辟:谄媚奉承、玩弄手腕的人。⑤请:通“诚”。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何则A彼无B与C至也D彼其所E与至者F必其G民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安,使动用法,与《五石之瓠》“能不龟手一也”的“龟”用法相同。B.知,知道、了解,与《〈论语〉十二章》“知者不惑”的“知”意思不相同。C.所以,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所以”意思相同。D.致,情趣、意志,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的“致”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先王设立正长,如同丝线有线头,渔猎的网有总绳一样,是为了更好地治理民众,不是为了个人荣华富贵。B.设立官员治理国家却不能有效地劝善止暴,那么这与没有官员治理时相比,国家治理状况将会更加恶化。C.古时圣王善用他人之力来治理天下,做到了上下信息畅通,使民众敬畏不敢作恶、以为天子视听如神。D.统治者应积累财物、重视农业等使国家富强,若有“骄暴、倾覆、好用籍敛”等行为,恐怕国家终将陷入危亡。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此语古者立正长也,非高其爵,厚其禄,富贵而错之也。(2)彼人之情性也,虽桀,岂有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14.两则材料都强调君民关系的和谐与统一,但在实现这一目标的策略上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秋日与张少府、楚城韦公藏书高斋作李白日下空庭暮,城荒古迹余。地形连海尽,天影落江虚。旧赏人虽隔,新知乐未疏。彩云思作赋,丹壁间藏书。楂①拥随流叶,萍开出水鱼。夕来秋兴满,回首意何如?[注]①楂,《韵会》:“楂,水中浮木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日下”“空庭”“古迹”等意象,突出了秋日黄昏时分的宁静与历史的沧桑感。B.“地形”“天影”二句,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能展现出诗人宏大的胸襟和超脱的情怀。C.诗中写藏书高斋环境,寓情于景,既展现了藏书高斋的雅致,也透露出诗人的生活追求。D.本诗语言平实,不事雕琢,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豪放、瑰奇的语言风格不同。16.“楂拥随流叶,萍开出水鱼”具有动态美,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小林请人把《〈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写成书法作品挂在书房,告诫自己“文”与“质”应保持平衡、不可偏重,然后才可能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2)《〈老子>四章》中指出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和成长的两句是:“,”。(3)《大学之道》中,“,”两句讲述的道理是: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做到心不妄动。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本题共5小题,18分)生活中,我们常说“老掉牙”,认为老人会掉牙。但牙齿脱落真是因为人“老”了吗?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8020计划”,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延长牙齿的寿命来保证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若能保护牙齿,人到80岁时,完全可以有20颗珍珠般的牙齿,这绝非A。当然,要变成现实,我们要明白牙齿缺失的元凶。除了牙周组织自然衰退这一不可抗力外,(甲)。“蛀虫”龋病,它悄悄入侵,可把牙齿啃成烂房子。牙周病,它会松动牙龈和牙槽骨这个地基,让牙齿站不稳。在探讨如何有效应对“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