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答案】1.D2.B3.C4.①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5.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A.只是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C.“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D.“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⑧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A.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B.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D.“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知,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结合“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结合“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可知,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①结合“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可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结合“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可知,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结合“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可知,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木雏林斤澜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化学。”“化学……”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B.老师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着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使人感慨。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人物语言中透露出文中的老师与农村的老百姓之间有点格格不入。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老师的“我”再见他时,老师的变化之大带给“我”的震动。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是表明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答案】6.C7.D8.——★参考答案★——:①“奇崛”在叙事视角上,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本文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②“奇崛”在叙事方式上,回忆与现实相结合。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③“奇崛”在情节叙述安排上,巧设突转。结尾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一系列的奇怪表现。9.——★参考答案★——一,加入甲组:①“怪异”: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参考答案★——二,加入乙组:①村民的“伤痛”: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错,文中只是客观呈现老师的形象特点,没有对比。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含义相同”错误,三处的含义不尽相同,前两处是说话断断续续,后者表示语犹未尽。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①从叙事视角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此处体现叙事视角“奇崛”;②从叙事方式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文章回忆与现实相结合,叙事“奇崛”;③从情节叙述安排上看,前文提到老师的“木”和“雏”,被农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小瞧;结尾老师“傻”了,“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文章最后才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老师一系列的奇怪表现。情节“奇崛”,巧设突转。【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短评的能力。甲组。①“怪异”:“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轻视,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前后二十多年致力于学,看到鸡瘟最终研究出治疗的配方,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一些心无旁骛、内心执着的知识分子可能有些行为显得怪异,但最终却能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但他们的怪异却不能被当时的社会理解和接受,最终受到巨大伤害,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乙组。①村民的“伤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体现了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老师作为助教来到农村,关注各种农业现象,认真学习,执着研究,后来却被学生打傻……这说明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更没有基本的保护,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6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节选自《屈原列传》)文段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0.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上相应的字母。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同的还有“罢”“夺”“去”“擢”等词语。B.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从”意思不相同。C.质,即作人质,作抵押品,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意思不相同。D.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同。12.下列句子与所给例句句式特点不同的一项是()例句:故内惑于郑袖A.信而见疑 B.方正之不容也C.不获世之滋垢 D.莫不欲求忠以自为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想赴会,但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昭雎与子兰对楚怀王前去秦国一事的态度截然不同,但最终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在秦国人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逃跑却被发现,秦国人封锁通往楚国的路,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怀王最后被秦国人追上。D.楚怀王发病去世后,楚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对其死感到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15.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文段一概括具体事例。【答案】10.CGH11.A12.D13.D14.(1)(张仪)到了楚国,又趁机送丰厚的礼物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说假话。(2)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竟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15.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④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王与太子”作主语,“困”作谓语,“于诸侯”是“困”的后置状语,状语后断开,即C处;“而”连接“倍王命”和“立共庶子”,结构紧密,中间不能断开,“立共庶子”后断开,即G处;“不宜”前省略代词主语,即这种做法不合适,在“不宜”后断开,即H处。故选CG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擢”含义是“提拔”。B.正确。“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跟从,向。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拿着经书向乡里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C.正确。“质”,作人质,作抵押品。/礼物或信物。句意: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D.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儿女亲家。/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是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所以在国内被郑袖迷惑。A.被动句,“见”表被动。句意:诚信却被怀疑。B.被动句,意思上的被动。句意:端方正直的人却不被容纳。C.被动句,意思上的被动。句意:不被世上的污浊污染。D.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莫不欲求忠以为自”。句意:没有不想要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楚国”应为“诸侯国”,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故选D。【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如”,到达;“因”,趁机;“币”,名词作动词,送……礼物;“诡辩”,说假话;“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2)“陵杀”,欺凌杀死;“谢”,道歉;“亡”,逃跑;“诚”,确实。(3)“祸患常积于忽微”,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祸患常于忽微积”;“智勇多困于所溺”,被动句,“于”表被动;“智勇”,智慧勇敢的人。【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楚王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楚王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由原文“泰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楚王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④由原文“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可知,楚王内惑于宠姬郑袖、宠臣靳尚,放走张仪。参考译文:文段一: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第二年,秦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楚王说:“我不愿得到土地,只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说:“用一个张仪来抵当汉中地方,我请求到楚国去。”到了楚国,他又用丰厚的礼品贿赂当权的大臣靳尚,通过他在怀王宠姬郑袖面前编造了一套谎话。怀王竟然听信郑袖,又放走了张仪。这时屈原已被疏远,不在朝中任职,出使在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张仪?”怀王很后悔,派人追张仪,已经来不及了。文段二: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那个主张扣留太子的人说:“不是这样。如果楚国拥立新王,我们就与他们的新王做交易说:‘让给我们下东国,我们替您杀太子。不这么做,(我们)将会联合三国一起立太子为楚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司马光说:秦国真是太无道了,害死楚怀王又威逼他的儿子;楚国不强,忍受杀父之仇而与自己的敌人通婚。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病起书怀①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②父老望和銮③。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备注〗①此诗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时年五十二岁,被罢官后病了二十多天,客居成都浣花村。②京华:京城,这里指旧京开封及广大被金人侵占的地区。③和銮:古代车上的铃铛。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病骨支离”有衰颓之意,言所病之重;“纱帽宽”是自我调侃患病消瘦,连帽子也显大。B.颔联抒情含蓄委婉,“位卑未敢忘忧国”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语意相近,警策精粹。C.颈联宕开一笔,蕴含着对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灵保佑江山社稷的讽刺,对当前国家政局的深切担忧。D.尾联写诗人自己挑灯夜读《出师表》,以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自勉,表达了发奋勤学矢志报国的情怀。17.请简要赏析本诗尾联和《书愤》尾联在感情上的异同。【答案】16.A17.同——对诸葛亮北伐功业的景仰;异——《书愤》尾联抒发了诗人对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的愤懑(或对朝廷求和偏安的愤懑)以及自己不得实现收复失地宿志的悲愤(或壮志难酬的悲愤);本诗尾联抒发了诗人虽然被罢官后久病多日依然渴望北伐收复失地的执着。【解析】【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含蓄委婉”错,颔联抒情并非含蓄委婉,而是直抒胸臆。C.“蕴含着对朝廷寄希望于天地神灵保佑江山社稷的讽刺”,此联寄托了殷切的期望:但愿天地神灵扶持国家,使百姓脱离战火,国家安乐昌盛。D.“表达了发奋勤学矢志报国的情怀”说法错误,可改为“渴望北伐讨贼报国的情怀”。故选A。【1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为: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志,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赞美诸葛亮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表达了自己不得实现收复失地宿志的悲愤。本诗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为: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采用诸葛亮自请北伐典故,赞扬了诸葛亮讨贼报国的诚志,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尾联以诗人挑灯夜读《出师表》作结,表现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总之,这两首诗都用提到了《出师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都用《出师表》诸葛亮自请北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但是用典抒发的情感也有不同之处:《书愤》的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病起书怀》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8分)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中陈胜、吴广虽然没有“兵器”与“军旗”,但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最简陋的武装成就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李凭箜篌引》中以声摹声,极具形象感地描绘出音乐清脆、激越、幽怨等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屈原列传》中写出屈原如莲、如蝉一般的高洁品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指汉武帝刘彻。唐代诗歌中常有以“汉”代“唐”的委婉避讳方式,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3)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4)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上门喂宠、上门代厨、上门理发、上门美容、上门按摩等服务模式日渐流行,“上门经济”甲。“上门经济”在提供便利的同时,A。除了标准化服务品类,有许多都是非标服务品类,存在标准制定难、监管难、维权难等诸多“成长的烦恼”。要推动“上门经济”健康发展,必须要B。首先是安全门槛。“上门服务后,家里丢了财物”“对服务不满意也不敢说,担心被报复”……社交平台上的负面评价,让不少想尝试的消费者乙,从业者同样心存忐忑,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客户。服务平台应该在此环节建立安全准入门槛。一方面,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严格审核上门人员资质,对信息真伪进行审核认证;另一方面,建立完善信用评价体系,让消费者与服务提供者之间开展互评。此外,平台需有足够醒目的入户风险提示,C。其次是质量门槛。服务品质缺乏保障是目前上门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主要矛盾。一些服务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不具备相关资质,业务能力丙。对此,相关部门要积极介入,制定更为明确的法规和标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19.请在文中甲、乙、丙三处填入恰当成语。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9.甲:蔚然成风乙:望而生畏丙:参差不齐20.A.也存在不少问题B.设立相应门槛C.引导双方提高安全意识【解析】【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形容“上门经济”已经盛极一时了,故填“蔚然成风”。蔚然成风:意思是指一个状态变得很普遍或流行,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形容社交平台上的负面评价,让不少想尝试的消费者产生了畏惧心理,故填“望而生畏”。望而生畏:一见之下就产生了畏惧心理,形容人态度威严或事务艰难令人畏惧。形容一些服务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不具备相关资质,业务能力高低不一,故填“参差不齐”。参差不齐:形容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水平不一。【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下文提到“上门经济”诸多的“成长的烦恼”,此处强调“上门经济”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有不好的方面,故填写“也存在不少问题”;第二空,下文提到安全门槛和质量门槛,此处强调要推动“上门经济”健康发展,必须有门槛,故填写“设立相应门槛”;第三空,此处强调平台需有足够醒目的入户风险提示的目的,故填写“引导双方提高安全意识”。四、写作(60分)21.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聪明人把他的生活变得单调,以便使最小的事都富有伟大的意义。——(葡萄牙)费尔南多·佩索阿小时候,幸福是件很简单的事;长大后,简单是件很幸福的事。——(日本)宫崎骏幸福在于生命的单纯和精神的丰富。——(中国)周国平根据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谈你的看法。【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答案】略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说服就是运用语言来对具体的他人作劝说、解释、说明,以期对他们有所影响。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太阳与风》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刮了又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这个故事可以用作“说服强于强制”的寓言。希腊哲学家芝诺对说服有相似的说法,他称说服是一只摊开的手掌,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②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和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这种“说理”观念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③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④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离不开价值判断,包括伦理和政治的判断,尽管它并不专门讨论伦埋和政治。说理面向所有公众,说的是社会群体中的许多人,而不只是专业小圈子里的专家们所能听得懂的道理。说理不只是发生在说话者的头脑里,而且是必须说给公众听的。放在一个人头脑里的论理或推演是否可靠,是否合理,不说出来,别人又如何去检验呢?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⑤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⑥“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于“理智”和“理解力”。亚里士多德称逻辑是存在于证明本身之中的。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一个人哪怕没受过什么教育,别人也可以与他说理,他也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但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⑦说理的第二个因素是“信誉”,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说话者品格中的东西”。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个人是否可信,当然是一种印象,但却是一种合理的印象。一个人因为一贯诚实、言而有信而被别人看成是可靠之人,反之则是一个无信之人。这不能保证可靠之人一定不会说谎,或无信之人就一定不可能说真话。但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信度在说理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人、一份报纸、一个组织、一个政府有说谎的历史,自然也就被人们视为不可信,即便在某个具体问题上说的是真话,也难以取得说服的效果。⑧说理的第三个因素是“情绪”,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存在于听众那里的东西”。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人们常常凭感情接受说服,并不需要先弄清道理,也不在乎说话者可靠或不可靠。哲学家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当然,说理中的情绪需要恰当和适度的把握。⑨在说理中,逻辑、可信度、动情都是必要的手段,但也都可能被滥用或不当运用。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理可讲是战争和混乱发生的必要原因,说理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使人类得以进入文明社会。B.对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进行评估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即使有理由支持,结论也未必就可靠。C.一个人即使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也具有一定的逻辑辨别能力,不会完全弄不明白“说得通”与“说不通”的区别。D.用说故事的方式引导对方想象具有普遍性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A.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通过驳论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这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B.鲁迅发表在《中华日报》的文章《拿来主义》用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说理,呼吁人们正确对待文化遗产。C.霍金在一场TED的公开演讲中为人们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D.冯小刚在微博平台公开回应外界对其新电影的差评,以过往作品的亮点为理据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⑧段观点的一项是()A.法国学者勒庞在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时说,“群体通常总是处在一种期待注意的状态里,因此很容易受人暗示”。B.荀子在《非相》篇里对“谈说之术”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首要的就是“矜庄以莅之,端诚以处之”。C.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指出小说有“可惊可愕可悲可感”作用,提出借小说来说服读者接受新思想的观点。D.孔子有言:“巧言令色,鲜矣仁!”孔颖达解释说,“言君子情貌欲得信实,言辞欲得和顺美巧,不违逆于理,与‘巧言令色’者异。”4.为什么说理只是“可能”具有说服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析。5.《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的评论指出,“张口闭口‘脑残’”是有害的网络表达。结合本文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种表达对言说者本身的害处。【答案】1.D2.B3.C4.①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5.①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这种共识在逻辑上说不通”错,原文“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说故事的说理方式在逻辑上未必说不通。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A.只是针对司马光的说理,不是公共说理。C.“阐释宇宙如何开始、生命如何起源、宇宙中是否只有人类等终极命题”不是“说理”,而是科普。D.“断言影评人‘浅薄’、‘自视甚高’”不是一种平等、理性的交流,不符合公共说理的特征。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⑧段是论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A.分析群体容易兴奋冲动的原因,没有涉及到“情绪”在说理中的重要性。B.荀子这两句话意为以严肃庄重的态度、端正真诚的心面对对方,指向说理中的“信誉”要素。D.“不违逆于理”强调“理”的重要性,没有涉及到说理中的“情绪”要素。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知,说理不限制他人的看法,更不威胁他人不准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有其他看法出现,所以未必会被说服。②结合“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只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可知,说理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不同的意见在说理时处于平等的地位,未必被另一方说服。③结合“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可知,说理提出的“看法”是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为可以再说理,所以未必能说服对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①结合“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只有通过学习,才能获得比较好的说理能力”“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骂和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者要避免逻辑谬误”可知,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比较好地运用逻辑说理能力。谩骂看似使言说者取胜,但这种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言说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②结合“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建立好的信誉和形象”可知,谩骂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言说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③结合“逻辑说理是理性论证的主要力量,但单靠这种力量往往并不能起到预想的说服效果,还需要动之以情”“正确使用打动人心的说理方式,从而增强说服力”可知,言说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用谩骂的方式只会拉开言说者与对话者的距离,很难以情动人。(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木雏林斤澜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树立一天等于20年,一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典型,很招人参观。春天,来了十来个大学生,一个老师带着。这老师是刚毕业的留校学生,顶多是个助教吧。但农民分不清大学里的职称。反正助教也是老师,便戳着脊梁嘀咕道:怎么有这么个老师?还是大学老师?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①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一天早上,我那房东在院子里浇水,巴掌大一块地上,正有新绿钻出来,不到两寸高,几个学生有的说是葱,有说是蒜苗,有的要打赌。房东觉着好玩,说:“想必大学里也修行,忌吃五辣,不知道葱叶儿是圆的,蒜叶儿是扁的。”没想到那位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老师只管写着,全不知觉。我探过头去瞅瞅,不懂,看样子是英文。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②可是房东不清楚英语是什么,更加笑开了,说:“还划洋码呀。”过了两天,房东家里发鸡瘟,十来只鸡死了一多半。房东心疼得吃不下饭,那位老师走来问病鸡和好鸡,怎么认?房东蹲在那里没好气,说:“认屎呗。”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房东没奈何,又说:“溏屎。”“溏?屎?”老师傻着眼,可又摸出小本子来了。房东扭过脸去,六岁的小儿子咧着嘴,唱儿歌一般说道:“一堆儿,一堆儿。带尖儿,带尖儿。下边黑黄黑黄,是红溏,尖儿白花白花,是白溏。”老师往本上写,房东站起来往屋里走,嘀咕道:“一个鸡屎,也划洋码。”他觉着晦气。老师却一边写,一边往地上张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收入论千,从不死鸡,鸡瘟进不了他家的门儿。我顺便去看看,就是那房东家,不过老房东两口子都去世了。当年的小儿子现是当家人,当年种葱蒜的那块地,现在拉上篱笆,养着上百的来亨鸡,血红的冠子,雪白的羽毛,一个个神气活现。正想说几句什么,听见脚步响,那青年当家人扔下我,奔向院门口,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他见老了,眼泡鼓鼓的,腮帮耷拉耷拉的。他不往院里走,定定地望着院外的杏树。正是早春,杏花灰白灰白好像烟雾,青年当家人说:“怕是大年哩,杏花要‘旧’,桃花要‘喧’。”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走过来提起20年前,他望望我,想不起来,我又说起他带的学生,好像想起来了。为什么说是“好像”,因为没有这种时候常有的欢叫,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③不光是“木”了,还透着“僵”来。我还要叙旧,但当家人打断我的话,直跟老师解释,什么“旧”呀“喧”呀,都是方言土语,不知道科学不科学。琢磨着怕跟风啦雨啦有联系,杏花开得早,是起风的时候,桃花在清明前后,清明时节雨纷纷……他只怕解释不细、不全、不当,不留点空子让我说话。我只好探过头去,看看老师写什么,写的汉字不像汉字。这回,我断定是日文。老师写着写着,挪步往杏树那边走了。当家人回过头来,只管去轰他的鸡。我只好跟过去,想想问道:“这老师,现在,是个干什么的?”青年当家人头也不回,说:“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噎了一下。不过这些年也添了些涵养了,不动声色地还问道:“什么专家呢?”“化学。”“化学……”我知道化学里边还分好些专业呢,可又一时使不上嘴。那当家人说:“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④“我当他……他……他老了呢,都张着嘴流口水……”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部分,简单几句话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为下文大学老师在农村的生活故事的展开作铺垫。B.老师随身携带的小本上,认真记录着葱和蒜的区别、病鸡和好鸡如何辨认等,通过细节描写,凸显了人物的形象。C.作者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突出了老师既迂腐可笑又让人敬重和爱戴的形象。D.小说的结尾突转,给人强烈的震撼,这样写让人体会到文中笼罩的痛楚和伤痕,时代对知识分子的影响,尤使人感慨。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句子①解释了“木”和“雏”的含义,既照应了标题,又形象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特点。B.句子②中“还划洋码呀”一句,人物语言中透露出文中的老师与农村的老百姓之间有点格格不入。C.句子③中的“僵”字,传神地刻画出二十年不见老师的“我”再见他时,老师的变化之大带给“我”的震动。D.句子④中三处省略号的含义相同,都是表明语意未尽,目的是要照应上文“我”这些年增添的“涵养”。8.有评论指出,林斤澜的小说在叙事上常给读者以“奇崛”的审美情趣。试以本文为例,简要分析。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执着·怪异·时代;乙组提出了一个关键词:伤痛。请任选其中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的思路。【答案】6.C7.D8.——★参考答案★——:①“奇崛”在叙事视角上,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本文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②“奇崛”在叙事方式上,回忆与现实相结合。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③“奇崛”在情节叙述安排上,巧设突转。结尾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一系列的奇怪表现。9.——★参考答案★——一,加入甲组:①“怪异”: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参考答案★——二,加入乙组:①村民的“伤痛”: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C.“将老师在生活细节上的无知与专业知识上的精钻进行对比”错,文中只是客观呈现老师的形象特点,没有对比。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D.“含义相同”错误,三处的含义不尽相同,前两处是说话断断续续,后者表示语犹未尽。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点的能力。①从叙事视角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我可怜这个知识分子,小声跟房东说,人家会英语……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通过“我”来讲述故事,通过“我”的见证,真实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和伤楚。此处体现叙事视角“奇崛”;②从叙事方式上看,“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圆湖村里‘蹲点’……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文章前半部分是作者的回忆,回忆了20年前在村里“蹲点”所见所闻;“前几天我在晚报上看见圆湖村两个养鸡户……迎着一位中年胖子。细一看,奇了,可不就是那位老师吗……老师摸出小本子,我看见他写着字,可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不光是‘雏’了,还透着‘傻’来。我心里一动”,文章后半部分写现实,写自己再见故人时的疑惑和震惊。文章回忆与现实相结合,叙事“奇崛”;③从情节叙述安排上看,前文提到老师的“木”和“雏”,被农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小瞧;结尾老师“傻”了,“咧开了嘴,口水都要滴答下来了”“只是嘴里咕咕地:‘哦,哦……”。“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文章最后才写“我”从房东儿子口中得知真相,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照应了上文的背景介绍和再见时老师一系列的奇怪表现。情节“奇崛”,巧设突转。【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短评的能力。甲组。①“怪异”:“他比他带的学生大个三两岁吧。可是按农民说,要‘木’十岁。木就是不活泛,见人不会说话,不知道招呼。又说要‘雏’十岁。雏是幼稚”,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被村人称为“木雏”的知识分子,他在当地人眼里幼稚且不活泛。文中通过“老师正经摸出小本子,往上写字,嘴里咕咕着:‘葱,圆的。蒜,扁的’”“老师不懂眼色,追问好鸡的屎什么样”等一系列细节描写,展现了他种种“怪异”的行为。②“执着”:“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一个老专家,不是说空话的人。”“我这儿没死过鸡,仗着‘长效避瘟散’,就是他配的方。”文中的老师当年被村民嘲笑,被自己的学生轻视,在特殊的时代遭到了粗暴对待,但他却扎根农村,前后二十多年致力于学,看到鸡瘟最终研究出治疗的配方,用自己勤学善问、心无旁骛、为民服务的执着获得了敬重与爱戴。③“时代”:一些心无旁骛、内心执着的知识分子可能有些行为显得怪异,但最终却能做出常人做不出的贡献,但他们的怪异却不能被当时的社会理解和接受,最终受到巨大伤害,怪异和执着的反差,指向了关于时代的主题,展现了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的内心的痛楚与伤痕。乙组。①村民的“伤痛”:“小儿子指着一堆叫道:‘这就是,尝尝不?’”“老师只管端详着,随口嘀咕道:‘不尝,不尝。’”“小儿子大笑。屋里他娘叫了声‘哎哟’,一会儿,打发小儿子到红医站给拿膏药,说是笑岔了气”,体现了他们当时的无知,对于满腹才华,扎根农村,致力于学的知识分子不懂得尊重,反而嘲笑他。②知识分子的“伤痛”:“房东撑不住笑起来,那几个学生因为老师的‘迂腐’感觉不好意思,转头跑了”“青年当家人直往屋里走,嘀咕着:‘有病。让造反学生扇的。’”可见他们在当时特殊背景下不被理解、不受尊重,知识无用武之地,甚至遭到粗暴对待。③时代的“伤痛”:老师作为助教来到农村,关注各种农业现象,认真学习,执着研究,后来却被学生打傻……这说明国家对于潜心研究为民服务,身体力行为人民做贡献的知识分子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和公正的对待,更没有基本的保护,这期间的错误决定让国家损失太大。二、古代诗文阅读(共46分)(一)文言文阅读(共2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节选自《屈原列传》)文段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遣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甚哉秦之无道也,杀其父而劫其子;楚之不竞也,忍其父而婚其仇。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0.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上相应的字母。王与太子A俱困B于诸侯C而今又倍王D命E而立F其庶子G不宜H乃诈I赴于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绌,同“黜”,指罢免官职,与之意同的还有“罢”“夺”“去”“擢”等词语。B.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与“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从”意思不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煤炭买卖合同范本大全
- 2024年电子商务云服务合同
- 2024年浙教版选修4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含答案
- 2024年岳麓版必修2化学下册月考试卷
- 办公空间的智能化照明与通风管理
- 2024年岳麓版第二册地理下册月考试卷
- 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 商业视角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设计
- 商业逻辑在数学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 2025中国铁塔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3-2024学年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九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 人教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填空练习版(无答案)
- 业务流程可视化改善
- 期末复(知识清单)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春节:艺术的盛宴
- 矫直机市场洞察报告
- 课文挖空(Unit47)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全册知识点梳理-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 烟草公司化肥采购项目-化肥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4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兴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国开电大 高级财务会计 形考任务4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