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湖南省湘潭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即不同的因素处于和谐的状态,事物就能繁荣发展;如果同质的因素简单相加,则事物就陷于停顿或死亡。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是用来保持和谐关系的,先王之道以“和”为美,大小之事无不以“和”为原则。孔子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孔子说做事须“允执其中”。“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归属。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材料二: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这些“象”,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象”都不同。“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象”的不同,即使是美丽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对必反其为”,是说一个一个的“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有反斯有仇”,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仇”字,古代的写法是“雠”,左边一个“隹”,右边一个“住”,中间是个言论的“言”。住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雠”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辩论。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校雠”,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驭。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或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可以“和而解”的。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互相校正的过程。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费老讲的是文化问题。“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说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美美与共”。如此的结果,“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摘编自刘梦溪《“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伯、晏婴两人以不同方式对“和同”关系进行了论述,而且也都认为国家要行“和政”,主张君王应独断专行。B.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了史伯、晏婴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而且在理论上又有新的突破。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强调“和”不是同一,而且找到了达成“和”的中庸之道。D.“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哲学都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因此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B.“校”字是“木”与“交”的联合,表示“棍棒交错”。这个字与“雠”字合成“校雠”一词,彼此的含义是相反的。C.双方如果尊重各自的差异,那么即使发生了争论、辩驳,也不一定就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相反可以走向“和而解”。D.用中华文化里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指导可以避免各种全球性危机、地区性冲突的产生,让世界变得和平美好。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不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B.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C.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中国企业在芯片研发领域加大投入。4.材料二在论述“有反斯有仇”这一观点时,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5.论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这一思想,两则材料具有互补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种互补关系【答案】1.A2.C3.D4.①巧借解释词语“校雠”设喻,借助情境想象,化抽象为具象。
②这样论述,可以避免枯燥说理,使语言生动活泼,激发读者想象,增加阅读兴趣。5.①时间互补。材料一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材料二是宋代至当代,合则构成了“和而不同”思想史。
②内容互补。先秦众人侧重政治,张载侧重哲学,费孝通侧重文化。
③意义互补。材料一讲“和而不同”侧重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意义,而材料二侧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意义。【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主张君王独断专行”错。由原文“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可知“独断专行”是郑桓公西周弊政。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没有依据。原文只说“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并没有说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B.“彼此的含义是相反的”错,应为“彼此的含义是相近的”。“校”字表示“棍棒交错”,暗含彼此争斗D.“避免各种全球性危机、地区性冲突的产生”错,“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帮助解决“危机”“冲突”,但不能避免其产生。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符合材料二第一段“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符合“和而不同”思想。B.“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尊重了香港、澳门的体制差异,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材料一第二段“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可知符合“和而不同”思想,是我国对待香港、澳门问题上的创举。C.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中共和民主党主张不同,我们承认差异,长期共存,我们互相沟通、互相监督,所以“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符合“和而不同”的思想。D.“中国企业在芯片研发领域加大投入”是因为我们受美国制裁后,意识到要有自己的芯片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与“和而不同”的思想无关。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校雠’,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驭”,巧借解释词语“校雠”设喻,借助情境想象,化抽象为具象。“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或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这样论述,可以避免枯燥说理,使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画面感,易于激发读者想象,增加阅读兴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第二段“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可知材料一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由材料二第一段“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材料二后面“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四句话……”可知材料二是宋代至当代,两则材料构成了“和而不同”思想史,时间互补。由材料一第一段“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第二段“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可知先秦众人侧重政治,由材料二前面“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可知张载侧重哲学,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费老讲的是文化问题……”可知费孝通侧重文化,内容互补。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可知材料一讲“和而不同”侧重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意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可知材料二侧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意义,意义上互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批评[德]丹尼尔·克尔曼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口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是。”“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代》,是您主持的吧?”“《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个星期前我们还去看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自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啊不,谢谢。不要。”瓦根巴赫僵住了。“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干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对不起!”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不是?”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吗?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还有您的出场……”“怎么了?”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是让他非常得意的,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被交口称赞。“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感到头晕。“您不舒服吗?”“不……我很好!”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姐连个影儿也不见。“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嘿!”瓦根巴赫叫道。空姐站住了。“一杯咖啡!”“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对不起,这是规定。”“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不知道。”她转身走了。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接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飞机停住了。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门开了,他可以出去了。头还是很晕。他深呼吸,尽量快步走。穿过一条又一条走廊,穿过明亮的大厅,走到提取行李处。传送带送来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箱子。他的箱子到了,他抓住它,提起来,走向出口。两扇门自动开了。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他猛地转身。是飞机上的邻座。“请您,”邻座说,“请原谅!”“什么?”“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尽管……”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汗。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也不舒服。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瓦根巴赫是一档电视栏目的主持人和演员,他在乘坐飞机前往演出地的途中,遭到了邻座善意的批评。B.从邻座一眼认出瓦根巴赫可以看出,邻座是一个十分关注瓦根巴赫演出的人,他对瓦根巴赫的批评句句入骨。C.瓦根巴赫随身携带签名照片,蛮横地要咖啡,与人说话口气很冲,都显示出他没有接纳别人批评的度量。D.小说最戏剧性的一笔是邻座为了掩饰自己坐飞机的胆怯对瓦根巴赫的表演予以批评,却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描写邻座“舔嘴唇,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眼睛”,这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B.瓦根巴赫“被交口称赞”的出场在邻座眼中一无是处,可见瓦根巴赫的周围大都是赞美之音,突然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C.邻座因恐惧坐飞机而不停地与瓦根巴赫交谈,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D.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邻座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8.小说中的瓦根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自负,傲慢。当文中的邻座男人与他搭讪时,他首先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粉丝搭讪的目的是要签名,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②有较强的克制力。在整个过程中,他不愿意说话,即使对方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肆意品评,他只是用少量的语言回应。③懂得反省,及时改正。在经历了这次航班之后,他反省自己的表演生涯,最终对助理提出“毁约”的问题。9.①对话形式简洁直接,描写生动传神,凸显人物性格。这种形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当时的口吻、神态及心理等。②突出矛盾冲突,情节引人入胜。文中邻座男人喋喋不休的批评,瓦根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让情节在紧张有序中向前发展。③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小说以“批评”为题,文中大量的对话都是邻座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的批评之语,而结尾处以瓦根巴赫与助理的对话收束全篇,让人们看到那些在金钱与名利中穿梭的人内心的觉醒,深化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善意”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从批评的内容看,毫不客气甚至有人身攻击。B.“批评句句入骨”不准确,从后文看,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恐惧。D.“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错误,不是“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而是改变了瓦根巴赫对这类活动的看法。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表述有误,文中这个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评价有很强的客观性,虽出于恐惧而言,但并非完全是诬蔑与诋毁,因此谈不上“卑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一杯咖啡”“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给我一杯咖啡吧”“‘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不知道’她转身走了”等分析,不想跟粉丝说话,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姐,想要一杯咖啡,但是空姐拒绝了,瓦根巴赫是自负、傲慢的。结合“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等分析,他的举动,对方的喋喋不休的评论,他极少回应,突出其有较强的克制力。结合“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分析,他反省自己的表演生涯,突出其懂得反省,及时改正。【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本文的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巴赫乘坐飞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对话和神态描写,特别是对话描写简洁直接而又生动传神刻画了巴赫的形象,比如在邻座的男土与他搭讪时,他认为是他的粉丝,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用沙哑的声音问空姐“您知道”“我是谁吗?”,简洁直接而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巴赫是一个自负而有傲慢的人,给人一种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主要矛盾和情节都是在对话中展开,巴赫等上飞机,坐下,打算闭上眼睛来克服他的恐惧感。可是他的邻座的那人认出他是瓦根巴赫,是《音乐时刻》的主持人。巴赫认为自己遇到了粉丝,不想理睬,直接问是不是要签名,且把手伸向外套口袋。可是邻座男士马上表示“啊不,谢谢。不要”,巴赫僵住了。然后邻座的男人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和主持进行了批评,且问巴赫“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而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自己,让故事情节在对话中紧张而有序向前发展。且这里邻座男人喋喋不休的批评正好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批评”。还有文章的结尾以巴赫和助理之间的对话来结束文章,文章的结尾巴赫对助理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说明巴赫接受了邻座男土的批评,在金钱与名利中觉醒过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棰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节选自《明史•熊浃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B.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C.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D.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御史,古代监察官,历来负责纠察弹劾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B.东厂,即东缉事厂,明代设立的特权监察机构,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C.兵部,隋唐至明清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D.谥,古代帝王、官员等死后,按其生平事迹给予的有褒贬意义的称号。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熊浃尽责尽力,忠于朝廷。宁王朱宸濠意图发动叛乱,担任礼科给事中的熊浃与同乡熊兰一起草拟奏章,通过御史萧淮上报朝廷。B.熊浃不畏权势,正直敢言。张杰依仗江彬势力,胡作非为,无人敢言,熊浃却将其抓捕革职;张柱案中,熊浃不惧冒犯龙颜,支持魏应召。C.熊浃坚守志节,仕途坎坷。熊浃年轻时候就有志节,自我要求严格,一生中不结党营私,不苟且违心,多次遭罚,最后被革职为民。D.熊浃富有才华,爱护人才,甚有口碑。熊浃一生在礼部、兵部、吏部等多部门任职,颇有建树,还曾编撰《明伦大典》。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2)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14.在张福状告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案件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尊重了案件的事实,为什么魏应召却被抓进监狱,熊浃被夺去了官职?请简要说明。【答案】10.D11.A12.B13.(1)东厂(向皇帝)上奏说主管法司随意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亲自下诏把魏应召抓进监狱。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2)(熊浃)虽因议论礼制而有名望,但从不与朋党勾结,特别爱护人才。所以他离开吏部后,许多善良的人都思念他。14.魏应召审理案件依据了案情的事实,给犯人张福定了罪,熊浃也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正确,他们二人的做法却违背了东厂的意图,同时也违背了皇帝想要杀死张柱的意旨,所以招来被抓进监狱和被夺去官职的祸患。【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把握语句大意,“居二年”,表时间,独立断开,排除B、C;“帝于禁中筑乩仙台”中,“帝”,是皇帝,“乩仙台”作“筑”的宾语,后边应该停顿,排除A、C。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所以没有立即惩治他”。故选D。【11题详析】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御史,古代监察官”说法错误,扩展了范围。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史”,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国君置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可见选项内容应该加上限制语,“自秦朝开始”。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B项,“熊浃却将其抓捕革职”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张冠李戴。根据原文“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可知,熊浃把张杰的罪状全部揭发出来,张杰于是被夺去官职。故选B。【13题详析】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1)中“妄”,随意;“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执”,坚持。(2)中:“显”,有名声有权势地位;“比”,勾结;“善类”,善良的人。【14题详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内容的能力。“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意思是“京城平民张福状告邻里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东厂把案子向皇帝报告,刑部判处张柱死刑。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向官府哭诉,说母亲是张福自己杀死的,他家邻人们的证词也是这样说的。皇帝下诏让郎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东厂(向皇帝)上奏说主管法司随意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亲自下诏把魏应召抓进监狱。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意思是“在当时,皇帝正深深地痛恨孝后和武后这两家,张柱其实是武宗后家夏氏的仆人,所以皇帝必定要杀掉他”,即他们二人的做法却违背了东厂的意图,同时也违背了皇帝想要杀死张柱的意旨,所以招来被抓进监狱和被夺去官职的祸患。参考译文: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考中进士。朝廷授予他礼科给事中的官职。宁王朱宸濠准备发动篡夺皇位的叛乱,熊浃与同乡人御史熊兰一起写好奏章,交给御史萧淮上交皇帝。朱宸濠仓促之中发动叛乱,最终失败,根源是熊浃、熊兰两人及时揭发的功劳。熊浃调出京城到松潘核查边境上的军饷。副总兵张杰倚仗江彬的势力,赃款累积巨万,诱杀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然后向朝廷表功,挑起边疆的民族矛盾,打死千户以下的人员达五百人之多。又曾率自家兵丁拦击副使胡澧。来边境巡查的巡抚、巡按没有人敢说话。熊浃来到边境,把张杰的罪状全部揭发出来,张杰于是被夺去官职。嘉靖初年,熊浃由右给事中外调任河南参议。因父亲去世回家。嘉靖六年,服丧期满,熊浃被召回编修《明伦大典》。越级提升为右佥都御史,协助管理都御院的政事。第二年四月提升为大理寺卿,不久又升为右副都御史。《明伦大典》编修结束,转任左都御史。嘉靖八年二月就提升为右都御史,掌管都御院的政事。京城平民张福状告邻里张柱杀害了他的母亲,东厂把案子向皇帝报告,刑部判处张柱死刑。张柱不服,张福的姐姐也向官府哭诉,说母亲是张福自己杀死的,他家邻人们的证词也是这样说的。皇帝下诏让郎中魏应召重新审判,改判张福有罪。东厂(向皇帝)上奏说主管法司随意开脱他人罪名,皇帝大怒,亲自下诏把魏应召抓进监狱。熊浃认为魏应召的意见是正确的,坚持魏应召当初的判决。皇帝更加恼怒,夺去了熊浃的官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据理力争,皇帝大怒,把他两人一起抓进监狱。侍郎许赞等人于是判处张柱死刑,魏应召以及张柱的邻人都被判处充军,张福的姐姐被处以杖打一百的刑罚,人们都认为这是一起冤案。在当时,皇帝正深深地痛恨孝后和武后这两家,张柱其实是武宗后家夏氏的仆人,所以皇帝必定要杀掉他。熊浃被削职后在家待了十年。直到皇帝到承天与近臣们谈论过去的那些人,于是召回熊浃让他担任南京礼部尚书,又改任兵部,参与协助军机事务。嘉靖二十一年召熊浃担任兵部尚书,掌管都察院的政事。过了两年,接替许赞任吏部尚书。皇帝在禁宫中修筑乩仙台,暗中用求神问卜得来的话决断祸福,熊浃说这样做太荒唐。皇帝大怒,想给他治罪,因熊浃先前有功所以没有立即惩治他。熊浃任二品官职六年期满,加封为太子太保,因事获罪而两次受到降低俸禄的处罚。熊浃知道皇帝心中对他的怨恨始终没有消除,于是以生病为借口请求退休。皇帝大怒,将他削职为民。又过了十年,熊浃去世。熊浃年轻时有志向和节操,严于律己。虽因议论礼制而有名望,他从不与朋党勾结,特别爱护人才,所以他离开吏部后,许多善良的人都思念他。隆庆初年,朝廷恢复他的官职,给他举办了追悼、安葬仪式,谥号恭肃。(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清平乐(宋)张炎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客里看春多草草,总被诗愁分了。去年燕子天涯,今年燕子谁家?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备注〗张炎生于南宋末年,南宋亡后曾北上大都,因各种原因,第二年即南归,回到临安。本词即作于此时。15.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采芳人杳,顿觉游情少”一写客观环境,一写主观感受。B.“顿觉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到了众芳凋零的春末。C.“草草”说明春末未能仔细观察和欣赏,显然带有一点悔意。D.整首词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层层深入,感情真切。16.这首词下阕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试作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下阕作者以燕子自喻,作者去年飘泊远离家园,如今回到京城却满目萧然,不知归于何处,抒发了飘零无依之愁。②暮春三月那夜间的风雨更令人无限伤心,雨声不催花开,但见遍地落红,融情于景。“休听”中既有惜春伤春之愁,又隐含家国身世之痛。【解析】【15题详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顿觉游情少”的原因就是因为已经到了众芳凋零的春末”错误,错在原因单一,不仅仅是因为客观环境的变化。故选B。【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首词的下阕是如何表达丰富情感的?试作简要赏析”,然后确定手法,结合手法进行具体分析,在写出运用这种修手法的表达效果。下阕由景到人,由人到物,由物到情,借“燕子”比喻自己飘荡无依,借“夜雨”比喻摧花折绿的残暴的元兵,抒发了飘零无依之愁。“三月休听夜雨,如今不是催花。”“夜雨”是暮春急雨。“催花”是摧残花草。此时雨却不是催花的媒剂,而是葬送春花的急雨。融情于景,一“雨”双关,透出家国身世之痛。【『点石成金』】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杜甫在《登高》中因为国难家愁,有无限悲凉,万般愁绪,难以排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随着时代的进步,IT行业出现了很多学生业绩赶超老师的事例,许多人用韩愈的《师说》中两句话发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手机的迅猛发展,广大书法教育工作者在键盘和触屏的夹缝中知难而进,推进了书法教育的逆势发展。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也是时代使然,,但不应以损害书法的文化传统和艺术价值为代价。海内外书法界对于书法之美,在仁智互见的同时,也应当对其哲学及美学的基本内涵具有相对统一的认识,否则,既无益于获取书法理论与实践的真知灼见,亦无助于在全球各地教授书法,弘扬书艺。当前,社会上某些机构对于一些公众场合的所谓书法,蓄意炒作,。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把医用注射器喷墨,吹嘘为现代王羲之之作;甚至把具有裸露之嫌的涂抹行为,美化为标新立异。当今社会“草书”盛行,这同许多学生书写违规逾矩的现象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笔者认为,书法教育应当以启功先生为楷模,坚持对楷书教学的重视,以楷为楷,楷则近本。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视为成名成家的。在这一方面,学校加强早期楷书书法教育显得举足轻重。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我们也值得关注。B.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C.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D.但目前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无可非议指桑骂槐趋之若鹜旁门左道B.无可厚非指鹿为马趋之若鹜终南捷径C.无可非议指鹿为马争先恐后终南捷径D.无可厚非指桑骂槐争先恐后旁门左道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说成气韵生动B.把毫无章法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形神兼备C.把气韵生动、形神兼备说成毫无章法D.把毫无章法、街头涂鸦式的涂写夸耀为气韵生动【答案】18.D19.B20.D【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本题是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语病分析,辨析时要关注前后语境,先找到这个句子,即“但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存在的目前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关心。”,经辨析知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是多层定语排列不当,“目前”应放在“在书法教育与实践中”前;二是搭配不当,“问题”与“关心”搭配不当,应把“关心”改成“关注”。这样就可排除A项,主客颠倒,“对我们”主客颠倒。B项,语序不当。C项,搭配不当。故选D。【19题详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包括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此处是说当下书法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倾向是时代使然的现象,所以填“无可厚非”。第二处,指鹿为马:比喻颠倒是非。指桑骂槐: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那个人。根据语境“蓄意炒作,……把只有幼儿习字水平,牙牙学语式的题词,吹捧为独具一格”,所以填“指鹿为马”。第三处,趋之若鹜: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种事物,多用于贬义。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根据语境“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应选“趋之若鹜”。第四处,终南捷径:指求取官职或名利的最佳途径,也泛指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旁门左道:指非正统的学术派别和宗教派别。也泛指不正当的方法、途径等。根据语境“不应弃楷崇草,对草书……,视为成名成家的……”,应选“终南捷径”。故选B。【20题详析】本题考核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题干要求“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题目要求补写的是第二段的句子,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答题。根据语境,从语意表达的角度是把不好的说成好的,这样可排除C项;再从前后“吹捧”“吹嘘”的照应,可排除A项;最后从句子结构,又可排除B项。故选D。21.下面是-名同学在演讲比赛获奖后发表的感言有多处语言使用错误,请找找出五处并改正。同学们,在下能荣幸地站在这个舞台上,首先要感谢给过我支持鼓励的老师。没有他们,很难想象我今天能一展才华。想起在我紧张的时候,一位老师对我说,你放心上吧,你需要参考书籍,需要资料复印,他一定会鼎力帮助。这些真让我没齿难忘。我务必会以更加优秀的成绩回报你们。【答案】①“在下”旧时用作自称的谦辞.多用于戏曲中。此处改为“我”。②“一展才华”改为“取得成功”或“获奖”。③“他”转述错误应改为“我”。④“鼎力”是敬辞,应改为“全力”或“尽力”。⑤“务必”改为“一定”。⑥“你们”使用不当,因是对同学说改为“他们”。22.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字。近来,一些“吃播”通过展示惊人的食量从而引发围观,以博取很高的点击量,不少“吃播”为此不惜采取造假手段,不仅是对受众的欺骗,也带来了大量食物的浪费,甚至有主播互相攀比食量,为此付出了身体健康受损乃至生命的代价,给个人及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当然,对于“吃播”不能一概而论,还是有不少精心制作、强调口味、营养、卫生等各方面均衡的优质“吃播”作品,让受众感受到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那么,各地视频直播平台所需要做的,就是肩负起应有的平台责任,做好价值引导,推动“吃播”的优胜劣汰。如此方能让“吃播”成为中华优良饮食文化传统宣传载体。【答案】①造假、攀比等劣质“吃播”作品给社会带来极大负面影响;②部分优质作品让受众感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③各直播平台当做好价值引导,推动“吃播优胜劣汰”。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湖南省湘潭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即不同的因素处于和谐的状态,事物就能繁荣发展;如果同质的因素简单相加,则事物就陷于停顿或死亡。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是用来保持和谐关系的,先王之道以“和”为美,大小之事无不以“和”为原则。孔子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孔子说做事须“允执其中”。“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归属。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材料二: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这些“象”,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象”都不同。“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象”的不同,即使是美丽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对必反其为”,是说一个一个的“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有反斯有仇”,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仇”字,古代的写法是“雠”,左边一个“隹”,右边一个“住”,中间是个言论的“言”。住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雠”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辩论。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校雠”,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驭。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或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可以“和而解”的。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互相校正的过程。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费老讲的是文化问题。“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说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美美与共”。如此的结果,“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摘编自刘梦溪《“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伯、晏婴两人以不同方式对“和同”关系进行了论述,而且也都认为国家要行“和政”,主张君王应独断专行。B.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了史伯、晏婴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而且在理论上又有新的突破。C.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强调“和”不是同一,而且找到了达成“和”的中庸之道。D.“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西方哲学都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因此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B.“校”字是“木”与“交”的联合,表示“棍棒交错”。这个字与“雠”字合成“校雠”一词,彼此的含义是相反的。C.双方如果尊重各自的差异,那么即使发生了争论、辩驳,也不一定就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相反可以走向“和而解”。D.用中华文化里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作指导可以避免各种全球性危机、地区性冲突的产生,让世界变得和平美好。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不符合“和而不同”思想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B.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C.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D.中国企业在芯片研发领域加大投入。4.材料二在论述“有反斯有仇”这一观点时,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5.论述中华文化“和而不同”这一思想,两则材料具有互补关系,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这种互补关系【答案】1.A2.C3.D4.①巧借解释词语“校雠”设喻,借助情境想象,化抽象为具象。
②这样论述,可以避免枯燥说理,使语言生动活泼,激发读者想象,增加阅读兴趣。5.①时间互补。材料一是西周至春秋时期,材料二是宋代至当代,合则构成了“和而不同”思想史。
②内容互补。先秦众人侧重政治,张载侧重哲学,费孝通侧重文化。
③意义互补。材料一讲“和而不同”侧重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意义,而材料二侧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意义。【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A.“主张君王独断专行”错。由原文“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可知“独断专行”是郑桓公西周弊政。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没有依据。原文只说“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并没有说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B.“彼此的含义是相反的”错,应为“彼此的含义是相近的”。“校”字表示“棍棒交错”,暗含彼此争斗D.“避免各种全球性危机、地区性冲突的产生”错,“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帮助解决“危机”“冲突”,但不能避免其产生。故选C。【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符合材料二第一段“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符合“和而不同”思想。B.“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尊重了香港、澳门的体制差异,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材料一第二段“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可知符合“和而不同”思想,是我国对待香港、澳门问题上的创举。C.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中共和民主党主张不同,我们承认差异,长期共存,我们互相沟通、互相监督,所以“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符合“和而不同”的思想。D.“中国企业在芯片研发领域加大投入”是因为我们受美国制裁后,意识到要有自己的芯片技术才不会受制于人,与“和而不同”的思想无关。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校雠’,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驭”,巧借解释词语“校雠”设喻,借助情境想象,化抽象为具象。“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或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这样论述,可以避免枯燥说理,使语言生动活泼,具有画面感,易于激发读者想象,增加阅读兴趣。【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材料一第一段“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第二段“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可知材料一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由材料二第一段“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材料二后面“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四句话……”可知材料二是宋代至当代,两则材料构成了“和而不同”思想史,时间互补。由材料一第一段“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第二段“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可知先秦众人侧重政治,由材料二前面“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可知张载侧重哲学,由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费老讲的是文化问题……”可知费孝通侧重文化,内容互补。由材料一最后一段“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可知材料一讲“和而不同”侧重对中华民族自身的意义,由材料二最后一段“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可知材料二侧重对整个人类世界的意义,意义上互补。(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批评[德]丹尼尔·克尔曼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对不起,”他的邻座放下了报纸,开口道,“您是不是瓦根巴赫?”这是个大胖子,蓄着黑胡子,眼镜片后面的黑眼珠瞪得老大。“是。”“啊。”这个男人继续看着自己的报纸。瓦根巴赫向窗外看,明亮的光线让他不舒服。“我经常看到您,”邻座说,“在剧场里,还有电视上。那个节目,《音乐时代》,是您主持的吧?”“《音乐时刻》。”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啊,对,是《音乐时刻》。我太太经常看。两个星期前我们还去看了《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真巧,是不是?”“您是,”瓦根巴赫问,“想要签名?”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他的手自然而然地伸向外套口袋,去掏签名照片。“啊不,谢谢。不要。”瓦根巴赫僵住了。“您要知道,”那男人说,“我并不是粉丝。”“请恕我直言,”那男人说,“我觉得您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的表演太表面化了。您根本演不了这个角色,不是吗?有几次您索性演不下去了,大家都发现了。还有您的手势——干什么要那样胡乱挥舞?对不起!”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那男人抬起头:“对不起!我这样说很没有礼貌!”“没事。”瓦根巴赫说,“每个人都有——这是他的权利——自己的品位,是不是?”那男人耸耸肩膀,又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太业余了,”那声音又说,“我是说两星期前的《华伦斯坦》。老天,您知道吗?您把他演成了一个小丑,您是怎么想的呀?还有您的出场……”“怎么了?”瓦根巴赫喊起来。他睁开了眼睛。那个出场是让他非常得意的,他排练了很久,也因此被交口称赞。“没什么,”那男人说,“没什么。对不起。”他舔舔嘴唇,翻看报纸。“那个出场是我表现最好的一瞬间!不管您信不信!”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恐惧感越来越强烈。他感到头晕。“您不舒服吗?”“不……我很好!”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姐,想要一杯咖啡或是别的提神的东西。但是不知怎的空姐连个影儿也不见。“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挣的钱够多了呀。太多太多了,是不是?我的意思是,何必如此贪心,以声誉为代价,以……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嘿!”瓦根巴赫叫道。空姐站住了。“一杯咖啡!”“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拜托,”瓦根巴赫说,“给我一杯咖啡吧!”“对不起,这是规定。”“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不知道。”她转身走了。瓦根巴赫摸索着把安全带扣好。他感觉到飞机在下降,他看到窗下玩具般的景物越来越接近,房屋在长高,显现出更复杂的形状,发动机的声音似乎更响了,一架直升机在他们下方飞过,飞机摇摆起来。恐惧感扼住了他的呼吸。飞机停住了。他知道自己还活着。他解开安全带,猛地站起身来。地面似乎在摇摆。他头晕得厉害。他的邻座抬头看他:他的胡子闪着湿润的光,他的头发乱糟糟的,他的眼睛又黑又圆。门开了,他可以出去了。头还是很晕。他深呼吸,尽量快步走。穿过一条又一条走廊,穿过明亮的大厅,走到提取行李处。传送带送来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箱子。他的箱子到了,他抓住它,提起来,走向出口。两扇门自动开了。一只手搭在他的肩膀上,他猛地转身。是飞机上的邻座。“请您,”邻座说,“请原谅!”“什么?”“您知道吗,”他说,“我是因为害怕。我害怕坐飞机。真可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所以我有时……您能理解吗?其实我觉得您很不错。没那么差劲。比如在《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里面。当然算不上有多好,不过……在第二幕里您的表演就不是那么讨厌!尽管……”瓦根巴赫转过身,举起一只手。但是没有出租车停下。他觉得很热,他出了汗。一辆出租车停下了。他拉开车门跳上去,说出了酒店的名字。酒店房间太小,也不舒服。他放下箱子,想了想,拿起了电话听筒。迟疑了几秒,他拨了号,凭记忆拨的,是他的助理的号码。“喂,”他说,“是我。我到了。我们的日程是怎样安排的?”他听了一分钟。对他说话的是一个兴奋的被电流扭曲的声音。“好的,”他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瓦根巴赫是一档电视栏目的主持人和演员,他在乘坐飞机前往演出地的途中,遭到了邻座善意的批评。B.从邻座一眼认出瓦根巴赫可以看出,邻座是一个十分关注瓦根巴赫演出的人,他对瓦根巴赫的批评句句入骨。C.瓦根巴赫随身携带签名照片,蛮横地要咖啡,与人说话口气很冲,都显示出他没有接纳别人批评的度量。D.小说最戏剧性的一笔是邻座为了掩饰自己坐飞机的胆怯对瓦根巴赫的表演予以批评,却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次描写邻座“舔嘴唇,翻看报纸”,瓦根巴赫“闭上眼睛”,这是运用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细微的心理变化。B.瓦根巴赫“被交口称赞”的出场在邻座眼中一无是处,可见瓦根巴赫的周围大都是赞美之音,突然的批评让他愤怒不已。C.邻座因恐惧坐飞机而不停地与瓦根巴赫交谈,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D.小说以《批评》为题,不仅指邻座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与价值追求的评判,更引发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考。8.小说中的瓦根巴赫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9.本篇小说叙事都以对话的形式来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C7.C8.①自负,傲慢。当文中的邻座男人与他搭讪时,他首先认为对方是自己的粉丝搭讪的目的是要签名,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②有较强的克制力。在整个过程中,他不愿意说话,即使对方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肆意品评,他只是用少量的语言回应。③懂得反省,及时改正。在经历了这次航班之后,他反省自己的表演生涯,最终对助理提出“毁约”的问题。9.①对话形式简洁直接,描写生动传神,凸显人物性格。这种形式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两人当时的口吻、神态及心理等。②突出矛盾冲突,情节引人入胜。文中邻座男人喋喋不休的批评,瓦根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让情节在紧张有序中向前发展。③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小说以“批评”为题,文中大量的对话都是邻座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表演艺术的批评之语,而结尾处以瓦根巴赫与助理的对话收束全篇,让人们看到那些在金钱与名利中穿梭的人内心的觉醒,深化小说主题。【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的能力。A.“善意”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从批评的内容看,毫不客气甚至有人身攻击。B.“批评句句入骨”不准确,从后文看,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恐惧。D.“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错误,不是“影响了瓦根巴赫演出的心情”,而是改变了瓦根巴赫对这类活动的看法。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甚至不惜诬蔑与诋毁,表现了他的怯懦与卑鄙”表述有误,文中这个男人对瓦根巴赫的评价有很强的客观性,虽出于恐惧而言,但并非完全是诬蔑与诋毁,因此谈不上“卑鄙”。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口气很冲,似乎是有意的”“瓦根巴赫避开他的目光。他不想跟他谈天。他压根儿就不想说话,更不想跟粉丝说话”“一杯咖啡”“对不起,我们正在降落,我不能给您提供任何东西”“给我一杯咖啡吧”“‘您知道,’瓦根巴赫的声音是沙哑的,‘我是谁吗’”“‘不知道’她转身走了”等分析,不想跟粉丝说话,瓦根巴赫转头去找空姐,想要一杯咖啡,但是空姐拒绝了,瓦根巴赫是自负、傲慢的。结合“他又去看报纸了,舔舔嘴唇,翻看着。瓦根巴赫揉着眼睛,微咳了一声。声音很奇怪”“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感觉自己闭锁在温暖的黑暗中”“瓦根巴赫闭上了眼睛。他一动也不想动,他要装出睡熟的样子。他并不想跟人讨论。他并不想与这个人吵架。他只想扛过这次飞行”等分析,他的举动,对方的喋喋不休的评论,他极少回应,突出其有较强的克制力。结合“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分析,他反省自己的表演生涯,突出其懂得反省,及时改正。【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本文的以对话的形式记叙了巴赫乘坐飞机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对话和神态描写,特别是对话描写简洁直接而又生动传神刻画了巴赫的形象,比如在邻座的男土与他搭讪时,他认为是他的粉丝,回答口气很冲;对于空姐没有给他拿咖啡,他认为报上自己的名字对方会破例,用沙哑的声音问空姐“您知道”“我是谁吗?”,简洁直接而有生动传神地表现了巴赫是一个自负而有傲慢的人,给人一种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的主要矛盾和情节都是在对话中展开,巴赫等上飞机,坐下,打算闭上眼睛来克服他的恐惧感。可是他的邻座的那人认出他是瓦根巴赫,是《音乐时刻》的主持人。巴赫认为自己遇到了粉丝,不想理睬,直接问是不是要签名,且把手伸向外套口袋。可是邻座男士马上表示“啊不,谢谢。不要”,巴赫僵住了。然后邻座的男人喋喋不休地对他的表演和主持进行了批评,且问巴赫“您究竟为什么要主持《音乐时刻》那个节目呢……您知道您在那里面显得多么可笑吗?在那弱智的节目里”,而巴赫一再沉默克制自己,让故事情节在对话中紧张而有序向前发展。且这里邻座男人喋喋不休的批评正好照应了文章的标题“批评”。还有文章的结尾以巴赫和助理之间的对话来结束文章,文章的结尾巴赫对助理说“我明白了。有个问题,我们能不能毁约”,说明巴赫接受了邻座男土的批评,在金钱与名利中觉醒过来,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熊浃,字悦之,南昌人。正德九年进士。授礼科给事中。宁王宸濠将为变,浃与同邑御史熊兰草奏,授御史萧淮上之。濠仓卒举事,卒败,本两人早发之力。出核松潘边饷。副总兵张杰倚江彬势,赃累巨万,诱杀熟番上功启边衅,棰死千户以下至五百人。又尝率家众遮击副使胡澧。抚、按莫敢言。浃至,尽发其状,杰遂褫职。嘉靖初,由右给事中出为河南参议。外艰归。六年,服阕,召修《明伦大典》。超擢右佥都御史,协理院事。明年四月迁大理寺卿,俄迁右副都御史。《大典》成,转左。八年二月遂擢右都御史,掌院事。京师民张福诉里人张柱杀其母,东厂以闻,刑部坐柱死。不服,福姊亦泣诉官,谓母福自杀之,其邻人之词亦然。诏郎中魏应召覆按,改坐福。东厂奏法司妄出人罪,帝怒,下应召诏狱。浃是应召议,执如初。帝愈怒,褫浃职。给事中陆粲、刘希简争之,帝大怒,并下两人诏狱。侍郎许赞等遂抵柱死,应召及邻人俱充军,杖福姊百,人以为冤。当是时,帝方深疾孝、武两后家,柱实武宗后家夏氏仆,故帝必欲杀之。浃家居十年。至帝幸承天与近臣论旧人,乃召为南京礼部尚书,改兵部,参赞机务。二十一年召为兵部尚书,掌都察院事。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二品六年满,加太子太保,坐事夺俸者再。浃知帝意终不释,遂称病乞休。帝大怒,褫职为民。又十年卒。浃少有志节,自守严。虽由议礼显,然不甚党比,尤爱护人才,故其去吏部也,善类多思之。隆庆初,复官,予祭葬,谥恭肃。(节选自《明史•熊浃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间用/其言决威福/浃论其妄/帝大怒/欲罪之以前议礼/故不遽斥/B.居二年代/许赞为吏部尚书/帝于禁中筑乩仙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X光检查车相关行业投资方案范本
- 2025中国建筑装饰集团华中公司中建幕墙限公司校园招聘12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信建投证券股份限公司校园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陕西延安事业单位招聘533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浙江台州市仙居县国企业员工和行政事业单位编外人员招聘221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下半年四川眉山事业单位招聘(499人)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上海文学创作中心拟聘人员历年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地坪材料加工定制合同范本3篇
- 2025上半年安徽事业单位联考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期末综合素养评价一(试题)-2024-2025学年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 动车运用所施工组织设计
- 新闻媒体编辑与发布规范流程
- 03S702钢筋混凝土化粪池-标准图集
-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绪论
-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活动·探究 任务一 体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20 狼(教学设计)
- 特朗普第二任总统任期的国际经济影响-2024-10-宏观大势
- 2024年高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复习《项脊轩志》课后练习、探究性阅读含答案解析翻译
- 2024年全国统一高考数学试卷(新高考Ⅰ)含答案
- 2025届浙江省杭州市学军中学高三下学期联合考试物理试题含解析
-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