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信息是否一致。2.客观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主观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作答,答案无效。3.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监考员将答题卡收回。一、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陶寺遗址发现于山西襄汾陶寺村南,距今约4300—4000年。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早期国家已经产生C.开始出现水稻种植 D.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该遗址发现墓地有一千多座,可以分为大、中、小型。大墓墓主使用木棺,棺内撒朱砂,随葬品精美丰富,小墓随葬品很少,有的甚至一无所有。”可见墓葬规格存在较大差异,当时已经出现了不平等现象,社会阶级分化出现,A项正确;早期国家产生的标志是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建立,排除B项;最早种水稻的是河姆渡人,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且材料所述与水稻种植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信息是这时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根据材料现象无法得出这时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排除D项。故选A项。2.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因此他们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而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即“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反映出西周分封制()A.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B.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C.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控制 D.巩固了周王的专制权威【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反映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时常反叛商王的统治”“西周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把众多的诸侯同周政权紧密地结合为一体”可知,相较于商朝的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增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力度,C项正确;西周时期,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统治疆域的变化”,排除B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C项。3.图1、图2、图3所示的青铜器的出土可以说明先秦时期()A.华夏文明源出河南 B.青铜器物种类多样C.青铜工艺世界领先 D.华夏音韵绵延不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本题图片“图1青铜农具”、“图2青铜编钟”、“图3青铜酒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出土的青铜器有青铜农具、编钟等乐器、樽等酒器,体现了青铜器物品种各式各样,B项正确;题干没有说明青铜器出土的地点,排除A项;材料只有中国的青铜器,没有与世界对比,得不出“世界领先”,排除C项;材料图片不能体现后世音乐发展的情况,无法得出华夏音韵绵延不绝的历史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4.历史上,春秋时期已有县、郡,大多为国君直属或国君别都。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为广泛,秦国商鞅普遍推行县制,每县设令或丞为一县之长,由国君直接任免。材料表明商鞅这一举措A.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B.率先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消除了西周分封制弊端 D.完成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答案】A【解析】春秋时期已经出现了郡县,战国时期的县较为普遍,因此商鞅变法中普遍推行县制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A项正确;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设立县制有利于消除秦国分封制的弊端,不能说是消除了西周分封制弊端,排除C项;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D项。故选A项。5.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如果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为“智”,违背道,丧失“初心”,热衷于争夺,纵欲妄为,其最终的后果将是国家大乱。该思想家最可能是()A.墨子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根据材料“统治者采取有为的措施,那将会使民众自以‘智’,违背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主张“无为”,是老子的思想,C项正确;墨子主张“兼爱”,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孔子主旨“仁”与“礼”,提倡德政,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6.如图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结构图,图中三处空格处从左到右依次应填:()A.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皇帝制度 B.地方官制、中央官制、皇帝制度C.中央官制、皇帝制度、地方官制 D.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官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皇权至上是皇帝制度的特点,三公九卿构成中央官制,郡县制是地方官制,D项正确;三公九卿不是地方制度,排除A项;皇权至上不是地方官制的特点,排除B项;三公九卿不是构成皇帝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7.西汉初年的各种制度基本沿袭秦朝,但施政方针有了诸多重大调整。下列各项,属于西汉初年施政方针“重大调整”的是()A.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B.罢黜百家,尊崇儒术C.颁布推恩令,削弱王侯势力 D.设立中朝,牵制外朝【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初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政策是严刑峻法,不恤民力,而西汉之初采用黄老思想,休养生息,促进了经济的恢复,A项正确;尊崇儒术、颁布推恩令和设立中朝都是汉武帝时期的措施,不是西汉初年施政方针的“重大调整”,排除B、C、D项。故选A项。8.他“继承了儒家的圣王理想和比较积极的道德精英政治观,编造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同时篡改了经典儒家的人本主义精神,用这样的体系来迎合大一统国家政治的需要”。“他”是()A.孟子 B.董仲舒 C.王阳明 D.朱熹【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根据“编造了君权神授的理论,同时篡改了经典儒家的人本主义精神,用这样的体系来迎合大一统国家政治的需要”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编造了儒家大一统理论迎合国家政治需要的是西汉的董仲舒,B项正确;孟子没有提出“君权神授”的理论,排除A项;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与材料内容描述不符,排除C项;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格物致知,不强调君权神授,排除D项。故选B项。9.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 D.消除了南方的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朝时期(中国)。根据“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可得出东晋时期南方的县及人口增长,说明南方经济有所发展,A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完成是在南宋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截至南朝宋,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魏晋南朝时期人口的增长,据材料无法得出人口增长适应了商业发展的需要的认识,排除C项;D项错在“消除”,该说法绝对化,且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10.孝文帝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故皇族拓跋氏改姓元。孝文帝改姓氏的措施()A.传播了佛教文化 B.促进了经济发展C.推动了华夏认同 D.加剧了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宜改姓元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孝文帝通过改革把鲜卑氏改为汉姓,这有助于促进鲜卑族的汉化,是鲜卑族华夏认同的表现,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华夏认同,C项正确;材料中孝文帝改汉姓是鲜卑族汉化的表现,与传播佛教无关,排除A项;材料所述鲜卑族改汉姓有利于推动华夏认同,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所述措施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缓和民族矛盾,而不是加剧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11.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表所示的唐诗诗句反映出当时()诗人作品诗句王维《出塞作》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陈陶《陇西行四首》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贾岛《送于中丞使回纥册立》君立天骄发使车,册文字字著金书。A.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 B.各民族的经济交流频繁C.民族间交往的形式多样 D.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表中信息可知,唐朝与周边少数民族交往方式有:征战、和亲、经济交往和册封等,C项正确;表中信息不能体现周边各族得到迅速发展,排除A项;表中信息只有“元稹《估客乐》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能体现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中央加强对西域的管理是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表中信息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3.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婚姻择偶自由 B.等级差别消失C.门第观念淡化 D.察举制度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大批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可得出宋代阶层流动频繁,“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反映了门第观念在逐步淡化,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门第观念淡化,婚姻择偶自由在宋朝是不可能的,排除A项;等级差别消失不符合封建社会的史实,排除B项;宋朝时是科举制,与察举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有来自洛阳、成都的酒,江、淮、蜀、闽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纸,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书籍,两浙的漆器,赣州的陶瓷器,等等。这主要说明当时()A.对外贸易频繁 B.商品经济繁荣C.南方科技发达 D.金融资本雄厚【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来自洛阳、成都的酒,江、淮、蜀、闽的名茶,南方的丝织品,西北的石炭,河中和成都的纸,福建、成都、杭州的印本书籍,两浙的漆器,赣州的陶瓷器,等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商品来源广泛、种类繁多,说明当时商品经济繁荣,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无法得出宋代对外贸易频繁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与南方科技是否发达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东京的集市贸易,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对金融资本是否雄厚作出判断,排除D项。故选B项。15.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 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D.积极倡导经世致用【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朝理学家积极从政立业,以民为本,在野时以教化民众为己任,反映了理学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革新教育体制、推动政治清明,排除AB项;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排除D项。故选C项。16.明太祖朱元璋曾多次批评元朝“主荒臣专,威福下移”,认为皇帝怠慢、中书省权重是元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他()A.废除宰相,加强皇权 B.设置三司,分割相权C.设置内阁,强化相权 D.设军机处,加强皇权【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中书省权力过重,导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后,废除中书省,废除宰相制度,加强了皇权,A项正确;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是在宋朝时期,排除B项;明朝废除宰相,设置内阁,削弱相权,排除C项;设军机处是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A项。17.在明清小说《西游记》中,吴承恩塑造了“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的经典形象。作者意在()A.抒发浪漫主义的情怀 B.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C.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 D.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材料中“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满天神佛”可知,孙悟空热爱自由、蔑视权威,勇于反抗,这体现了作者表达个性解放的诉求,B项正确;材料强调作者表达个性解放而不是抒发浪漫主义情怀,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迎合贵族的文化需求,而是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彰显儒学的价值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8.据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末,清朝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了()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可知,18世纪末,中国一部分农产品是为了贩卖而生产,反映出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关联,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衰退,排除A项;当时重农抑商政策未被废除,排除B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如:在1845年,输华商品总值为239万英镑;1850年则为140万英镑。但始终未能达到英国人预期,原因是()A.自然经济的抵制 B.英国获得在华设厂权C.洋务运动的开展 D.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45年到1850年(英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时有变化,在1850年输华商品总值较1845年减少,由于这一时期的中国仍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经鸦片战争有所动摇,但仍然据主导地位,导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未能达到的预期,A项正确;在华设厂权主要体现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与时间不符,排除B项;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并没有展开,排除C项;美法加紧了商品输出并不能影响英国的输华商品总值,且这一时期对华商品输出英国占据主导,排除D项。故选A项。20.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主题是A.新兴力量的崛起 B.政治民主化的尝试C.国家出路的探索 D.清政府权威的丧失【答案】C【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不同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进行的努力,C项正确;《海国图志》反映的是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开眼看世界的仁人志士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他们称不上是新兴力量,农民阶级也不是新兴力量,排除A项;《海国图志》《资政新篇》均无法体现政治民主化尝试,排除B项;D项表述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21.1899年2月,美、英两国达成协议,美国允许英国投资中国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投资中国的广九铁路。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清政府完全丧失铁路主权 B.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C.英美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 D.列强开始对华资本输出【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美国允许英国在中国投资粤汉铁路,英国允许美国在中国投资广九铁路,这反映出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B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英美在华的行为主要是为了获得侵略权益,而不是积极促成中国近代化,排除C项;D项的“开始”与史实不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资本输出合法化,排除D项。故选B项。22.辛亥革命后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宋教仁案、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这说明()A.辛亥革命果实已被窃取 B.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艰难性C.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 D.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张勋复辟”可知,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B项正确;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说明辛亥革命果实已被窃取,排除A项;资产阶级革命的局限性指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不敢放手发动群众,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具有很大的空想性,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话,就不会出现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排除D项。故选B项。23.金冲及在《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中阐述道:“尽管初期的新文化运动中对孔子的批判有简单化和绝对化的地方,但毫不留情地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三纲五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作者意在说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是()A.解放思想 B.尊孔复古 C.托古改制 D.清除陋习【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触及儒家学说中名教、三纲五常等维护等级制度的旧文化的根源,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可知,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项正确;尊孔复古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托古改制符合资产阶级维新派,排除C项;材料与清除陋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4.1919年10月,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此后在全国新思潮刊物中涉及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巨增。由此可知A.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B.马克思主义已经与中国实际相结合C.李大钊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第一人D.先进知识分子都选择十月革命方向【答案】A【解析】时间是五四运动之后,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发表后,引发了马克思主义热潮。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还没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排除B项;C项不是主旨,也不能证明他是第一人,排除C项;D项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5.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这反映了()A.近代民族工业形成完整体系 B.国民政府扶持民族工业C.民国初年社会经济新气象 D.欧洲列强退出中国市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自1914年8月至192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4年8月至1920年”中国新注册的公司增多,资本总额大大增加,说明民国初期我国民族工业处于发展的“短暂春天”,C项正确;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并未形成完成体系,排除A项;此时仍处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而非国民政府,排除B项;欧洲列强只是暂时无暇东顾,并未退出中国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26.成立后,把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1927年秋收起义后,逐渐将农村作为工作重心。材料可以用来说明()A.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正式提出C.革命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D.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把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中共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逐渐将农村作为工作重心”可知,在大革命失败之后,确定了农村革命道路,党的革命道路发生变化,这是中共对民主革命道路的探索,D项正确;党的工作重心转入农村在1927年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之后,时间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27.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下列反映这方面的历史真相的证据中,可信度最高的是A.日本学校教科书的介绍 B.当时新闻报道中的照片C.当年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D.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闻照片具有客观性,最有说服力,B项正确;教科书、口述材料、回忆录都具有一定主观性,排除ACD项。故选B项。28.1938年,以上海申新纱厂为代表的一些沿海纺织企业及其设备陆续迁到陕西。到1943年,关中经济带已设有大小纺织厂106家,总资本法币3437万元,动力设备3641马力,分别占全国的43%.49%和51%。据此可知,沿海企业内迁A.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好发展机遇 B.是应对英美等西方列强侵略的无奈之举C.使关中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心 D.使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畸形发展有所改善【答案】D【解析】1938—1943年是抗日战争期间,此时沿海工厂向内地的搬迁改变了工业布局,使中国近代工业集中于沿海的畸形发展有所改善,故选D;此时沿海企业的内迁是因为战争的因素,并没有提供更好的机遇,排除A;是为了应对日本侵略,而非英美等西方列强侵略,排除B;关中地区并没有成为中国经济重心,排除C。29.抗日战争时期,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各种人民武装对敌作战共达125万次,最多时投入兵力达90多万正规部队和200多万民兵。这说明()A.正面战场是全国抗战的主战场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巨大C.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反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D.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领导的军民积极抗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D项正确;在抗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是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但到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排除A项;国共第二次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而材料没有提到国共合作,排除B项;C项是抗战胜利的意义,而材料反映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30.全面内战爆发时,国民党兵力为430万,其中正规军约200万。至1949年初,国民党的总兵力下降到204万人,其中能用于机动作战的只有146万人。直接促成这一变化的军事行动是()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C.中共中央转战河北 D.渡江战役的全面胜利【答案】A【解析】1948年至1949年初,通过三大战役,解放军基本消灭和国民党主力,因此国民党的军队人数下降,A项正确;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都不能直接降低国民党的军队数量,排除B项;中共中央转战河北不能直接降低国民党的军队数量,排除C项;渡江战役在材料时间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3个大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材料二内容出处“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徒溃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答案】(1)措施: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采用与内地相似行政区划;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出三点即可)政治智慧: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血缘认同;文化认同;制度认同。(答出二点即可)作用: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现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1)措施:根据材料“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可知,设立专门机构加强行政管辖;采用与内地相似的行政区划;根据材料“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戌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可知,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根据材料“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可知,传播汉族文化,加强文化渗透;根据材料“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可知,任用当地首领,笼络和安抚少数民族上层:根据材料“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可知,加强首都行政中枢对地方的有效管辖。(答出三点即可)政治智慧:根据材料“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前代的继承创新;根据材料“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策的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俗而变);尊重各民族历史传统;根据材料“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大一统”的原则,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戌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构建边疆防御体系,形成治理模式。(答出三点即可)(2)表现:根据材料“过之先,出自”可知,血缘认同;根据材料“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可知,文化认同;根据材料“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可知,制度认同。(答出二点即可)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政权对华夏血缘、文化和制度的认同,可从巩固政权、促进本民族的发展以及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方面回答,即为其政权的合法地位提供历史依据,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有利于学习借鉴汉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我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富有家国情怀的仁人志士,留下众多关于家国情怀的名言名句。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班超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方志敏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钱学森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整理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等从上述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名人及其名言名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时代背景及意义。【答案】示例1:①古代的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背景及意义:秦汉时期,匈奴在北方崛起,力量日益壮大,经常南下侵扰,威胁中原王朝。西汉建国之初,国力薄弱,汉高祖刘邦曾兴兵讨伐匈奴失利,被迫对匈奴和亲。经过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终有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国家力量强大,卫青、霍去病先后多次领兵北击匈奴,夺取了大片地区,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为此后经略西域和丝绸之路创造了条件。示例2:②近代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背景及意义:在工业革命推动之下,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迅速,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英国在美洲、非洲夺取殖民地的同时,把目标对准了亚洲,英国利用鸦片贸易赚取利润,并企图打开中国市场以满足自身需求。这一时期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吏治腐败,科技落后,军备废弛。鸦片贸易损害了中国利益,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在广州虎门销毁收缴鸦片,向世界表明了清政府的禁烟决心,展现了中国人抗争的精神。【解析】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如选取材料“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并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