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1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2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3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4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四则运算

第1课时力0、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第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

教学目标:

L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并会在实

际中应用。

3.经历揭示加、减法之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有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体验,提高学生的总结概

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以及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并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理解“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请学生简单介

么吗?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绍青藏铁路。

从数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

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预习的情况,有

三、探索新知侧重点地调整

L加法。教学方案。

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1)。

(1)师:同学们独立完成这道题目,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加法)为什么?(把学生独立思考

两段合在一起计算)加法和减法的

(2)师: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加定义,并全班交

法。流。

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

得的数叫做和。

2.减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3页例1(2)、(3)o

(1)师:同学们独立完成这两道题目,思考:用什么方法计算?(减法)为什么?

(知道了两段的和求一段,就可以用两段的和减去另一段)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减法。

小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己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3)介绍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3.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根据黑板上的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你能发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学生小组内讨

关系吗?论后得出结论。

小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二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3页做--做。(学生独立完成后,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解决,

2.练习一第1题。(先小组合作交流,说说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再独立并说说自己的

解答,集体订正)解题思路。

3.练习一第2题。(独立填写,同桌互相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在括号里侦上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

(1)370-75=156+(139)=467-(172)

(2)147+(53)=(122)+78=(260)-60

六、课堂总结

我们通过以上算式的联系,初步了解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且知道减

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七、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3~5题。

板书设计

力口、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法:和=加数+加数,加数=和一另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一减数,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一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教材创设的情境中完成对加、减法

意义的理解及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掌握。从课堂教学表现来看,学生都能在问题情境

中,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探讨,总结出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运用加、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验算。

不足之处:不但让学生会做,还要让学生会说,同时也要再讲一下加、减法验算的方法和书写

要求。

教学建议:1.本节课从一开始,引导学生认识加法、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作为学习的

起点和支撑,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2.本节课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引导

学生在讨论操作中去发现,在多向交流中去完善,在多媒体演示中去理解,在具体运用中去感悟。

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加、减法的意义,探究出加、减法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第6页的内容及练习二第1飞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问题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问题中应用。

2.自己能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

系进行乘、除法的脸算。

3.能根据知识的迁移,找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逻辑

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除法的意义,乘、除法各部分的名称、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新知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

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

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

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预习的情况,有

三、探索新知侧重点地调整

1.认识乘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教学方案。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1)。

(1)师: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有几种方法?学生独立解决

加法:3+3+3+3=12(枝)乘法:3X4=12(枝)并汇报。

(2)师:像上面这样3+3+3+3,我们还可以用3X4表示,那什么样的加法我们

可以用乘法表示呢?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在乘法中,相乘的两个数

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时,

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2.认识除法和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2(2)、(3)。

师:仔细阅读上面的两题,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1)你能找山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小组讨论,教师

(2)上面的两题,都含有哪几个量?组织学生汇报。

(3)这些量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4)你能尝试列式计算吗?

(5)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学生交流汇报

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在

除法中,已知的两个因数的积叫做被除数,两个因数可以分别叫做除数和商。

师:从上面的(1)、(2)、(3)题中,你能发现乘法和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吗?

(教师可提示回忆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小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你能根据下面的算式,参照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总结出乘、除法各部教师提出问题,

分间的关系吗?小组内讨论并试着总结一下。学生小组内讨

34X12=4084084-12=344084-34=12论后得出答案。

四、巩固练习

L教材第6页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学生独立思考

2.练习二第1题。(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重点要说说为什么)并单独汇报。

3.练习二第2题。(独立完成,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L在一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里,被除数+除数X商=280,被除数是多少?学生组内讨论,

2.已知甲+乙=丙,甲是乙的16倍,甲是丙的28倍,甲是多少?全班交流。

3.小强在计算除法时,把除数76写成67,结果得到的商是15还余5,正确的

结果是多少?

六、课堂总结

师:关于乘、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1.乘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2.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七、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3飞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乘法:积=因数X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十余数),除数=被除数+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中,首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重温了乘、除法各部分的

关系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过程、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

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不足之处:引导语言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在总结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不够准确。

教学建议:本节课应重视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充分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乘、

除法之间关系的归纳提供了必要的素材,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3课时有关0的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例3及练习二第7~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关0的运算的知识。

2.在运算中,感受0在计算中的特别之处,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3.通过对与0有关的运算特征的归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概括、总结和归纳能力,感受数学

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关于。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难点:0不能作除数及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快速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100+0=0+568=0X78=04-23=习题,初步感受

128-128=0+76=235+0=329-329二规律。

99-0=49-49=0+319=0X29=

二、预习反馈教师根据学生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预习的情况,有

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侧重点地调整

三、探索新知教学方案。

l.ffi: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加法分一类: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学生独立观察,

减法分一类: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分组讨论分类

乘法分一类:一个数与0相乘,得0。情况,并根据分

除法分一类:0除以任何数,都得0。类总结规律。

2.师:对于刚才几名同学总结的特征,谁有什么疑问吗?(0不可以作为除数,

所以应该是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

师:那接下来咱们就再讨论一下Q到底能不能作为除数,为什么?学生思考,教师

(1)0不能作除数。如5彳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点名回答,学生

(2)04-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详细阐述。

小结: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

(3)与0有关的运算有哪些特征?

师生共同归纳。

四、巩固练习

1.计算。学生独立解答

36+0=0+68=0X68=54-0=并汇报结果。

0+28=128-0=04-36=25+0=

99-0=49-49=0+39=0X9=

2.完成练习二第9题。(小组合作讨论:想一想根据什么进行判断,再独立完学生独立解题,

成,集体订正)教师点名解答

3.完成练习二第10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弄清每组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并说明解题思

么,列综合算式时应注意什么)路。

五、拓展提升

1.下面哪个算式的结果最大?

(1)0+1+2+3+4+5+6+7+8+9o

(2)0XlX2X3X4X5X6X7X8X9o

(3)0+0+0+0+0+•••+0+0+0+0+0+0o

(1)最大

2.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aa-Q=aaX0=00+a(a不等于3)=0

^-aX0=a0+m■炉an90=0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0”在加、减、乘、除法中的运算规律)

七、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7、8题。

板书设计

有关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被减数与减数相同时,差为0。

一个数与0相乘,得0。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材中,特别强调0不能作除数,那么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呢?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本

节课的难点。为了使教学突破这个难点,结合教材提出问题“如果用C作除数,结果会怎样?”接

着出示"54-0=,04-0="这两个算式,让学生通过分析说明观点,如有学生发现0・0的

商无论等于什么数,商和除数0的积都等于0,04-0的结果有无数个。学生自己能从验证过程中

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不足之处:本节课时间控制不太好,前松后紧,学生讨论不够充分。关于探讨0为什么不能作

除数没有及时给出提示,起初学生不知从何下手。

教学建议: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些有关0的运算,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结合学生整理出的相关内

容,如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在此基础上,通过举例来进行验证。

第4课时括号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第广3题。

教学目标:

1.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运算顺序,会计算带有“中括号”

的三步题目,并会列综合算式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经历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

立解决问撅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3.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

体验,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中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体会“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则运算是指哪些运算吗?(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学生根据老师的

称四则运算)问题逐步回忆起

师: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按照从左已经学过的四则

到右的顺序计算)运算的相关知

师:一个算式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先算乘、识。

除法,再算加、减法)

师:一个算式里如果有小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应该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师:大家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含括

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二、预习反馈教师根据学生预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情况,有侧

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重点地调整教学

方案。

三、探索新知

1.四则混合运算。学生独立完成计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4(1)。964-12+4X2,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算并汇报计算顺

师:上面算式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先算96・12和4X2,再算它们的和)自己序和计算结果。

试着计算一下。

教师提醒学生:除法和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教师边出示课件边让学生讲述解题顺序。

2.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件出示:在算式96+12+4X2中,如果想先计算12+4,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在学生思考怎么样

12+4外面添上小括号)可以改变四则运

尝试计算这个算式算的运算顺序。

964-(12+4)X2

=96+|(12+4)42"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学生独立完成并

=96+16JX2。可级运算从左往石算展示计算过程。

=6X2

=12

教师边展示边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

3.认识中括号。

课件出示教材第9页例4(2)。

教师讲述:符号“[]”是中括号,中括号要用在小括号的外面。当一个算式用

了小括号时还需要改变运算顺序,就使用中括号。一个算式如果同时含有小括号

和中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让学生尝试计算

9G4-[(12+4)X2]学生独立完成并

=96+[|(12+4)|义21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交流结果,对比

=964-[|16X2「~再计算中括号里面的说明运算顺序。

=96+32

=3

教师边展示边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

小结:中括号和小括号的功能一样,都是改变运算顺序,但是当一个算式里同时

出现中括号和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

号外面的。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9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

2.练习三第2题。(同桌讨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列综合算式时汇报。

应注意什么)

五、拓展提升

根据运算顺序添上小括号或中括号。

(D32X(800-400)4-25o先减再乘最后除

(2)32X(800-4004-25)o先除再减最后乘

(3)32X[(800-400)4-25],先减再除最后乘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练习三第1、3题。

板书设计

括号

当一个算式里同时出现中括号和小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

号外面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过小括号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师以小游戏“添加括号”开始,让学生

自己发现小括号“不够用”,随即引出新的符号一一中括号,从而实现了从“被教”到“要学”这一

情感上的转变。

不足之处:练习中个别学生不懂“去掉小括号后能不能直接用中括号,如果不能该怎么办”。这一点

完全符合学生现学现用的心理,在以后的学习中,还应强调先用小括号,在小括号“不够用”时,才用

中括号,中括号不能独立出现。

教学建议:把例题分解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

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美系和结构,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一一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第5课时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的内容及练习三第4飞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对“租船费用”问题的研究,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果进行逐步调整的基

本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

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应用的灵活性、广泛性和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逐渐调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出示教材第10页例5情境图,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与学生玩类学生参与游戏

似《开门大吉》的听曲猜歌的游戏,引出“租船问题二听曲猜歌。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

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预习的情况,有

三、探索新知侧重点地调整

1.出示问题:怎样租船最省钱?教学方案。

了解两种船的价格和每种船的限乘人数。

2.解决问题。学生理解题意

(D列表分析后分组讨论合

小船条数875421作完成,并派代

大船条数012345表说出解题思

搭载人数323432343234路。

空座位数020202

租船费用192198180186168174

(2)调整方案

大船每个座位5兀,小船每个座位6兀,租大船便宜。

32+6=5(条)……2(A)5条大船,1条小船:30X5+24X1=174(元)

租5条大船,1条小船,小船会空出2个座位。如果不空座位,是不是还可以

更省钱呢?把小船上的2人和1条大船上的6人都安排坐2条小船,还可以省

钱。

4条大船:30X4=120(元)

2条小船:24X2=48(元)共花:120+48=168(元)

3.回顾总结: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总结:解决这

样的问题,先要考虑租哪种船便宜,还要考虑船上不空余座位,再进行调整。

四、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4题。

独立计算,集体交流。学生独立完成

2.动物园推出两种购票方案练习题,集体交

(1)杨老师和李老师带领实验小学四年级38名学生去动物园,选哪种方案划流。

算?

(2)如果是38个大人和2个儿童去动物园,选哪种方案划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五、拓展提升

有40名同学去划船,每条大船限坐6人,租金是10元;每条小船限坐4人,

租金是8元。怎样租船最省钱?最少要付多少元?

租6条大船和1条小船6X10+8=68(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练习三第5、6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大船每个座位5元,小船每个座位6元,尽可能多租大船便宜。

方案一:32:6:5(条)……2(人)方案二:尽可能不空座位,

租5条大船,1条小船:租4条大船,2条小船:

30X5+24X1=174(元)30X4+24X2=168(元)

租4条大船和2条小船最省钱。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与实际

生活联系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并且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集体观

念。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能有更多的讨论和思考的时间。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调整方案时思路非常乱,应该首先注明方案,然后再计算。应该及时提醒

学生尽量不留或者少留空位。

教学建议:要引导学生学习。开始可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理清思路,避免浪费时间,

影响教学效率。在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后,可以让学生运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此过程中要注

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分析等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适时给出方法指导。

2观察物体(二)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第广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几何体的图形并能画出观察到的图

形。

2.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

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立方体模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出示网购时摄影师所拍摄的图片以及摄影师摄影时的小视频,提问:为什么摄学生根据生活

影师要对同一款商品拍摄那么多张照片呢?(方便全面观察)经验回答问题。

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教师根据学生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和从侧面看)预习的情况,有

二、预习反馈侧重点地调整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学方案。

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学生利用手中

学习教材第13页例1。的立方体模型

1.你能想象一下这三个图形分别是小华从哪几个方向进行观察的吗?拼出所示图形,

出示活动建议(同桌合作):并从不同角度

(1)拿出4个小正方体,像教材第13页例1那样拼起来,分别从前面、上面、进行观察。

左面观察这个立体图形。

(2)在方格纸上画出你从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学生任意将四

(3)验证画出的图形与观察到的是否一样。个小正方体拼

小结:我们分别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发现从不同位置观摆成不同的立

察一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是不同的。体图形,并从前

2.观察不同立体图形。面、上面和左面

用手中的四个立方体模型拼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并观察。观察它们的形

师:请你先想象一下,然后在方格纸上画出这几个立体图形从前面、上面和左状。

面看到的图形。学生尝试在方

小结: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格纸上画出从

四、巩固练习前面、上面和左

L教材第13页做一做。面看到的图形。

(1)学生尝试连线。

(2)动手画一画,验证想象。

2.练习四第2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在下面的方格纸上分别画出下面物体从前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学生独立完成,

六、课堂总结可以借助手中

1.从不同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的立方体摆出

2.从不同方向观察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所示图形进行

七、作业布置观察。

练习四第1、3题。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1)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主要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相互交流,充分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说

出从某个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图形。认识物体的前面、侧面和上面是观察物体的前提。

不足之处:部分学生空间想象力欠缺,根据摆出的立体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时会出现问题。

教学建议:本课应该因势利导,尽量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采用以

引导学生操作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合作交流,实现自主探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的内容及练习四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图形和相对位

置,并发现不同立体图形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的结果,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不同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位置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不同的立体图形从同一位置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正方体模型、方格纸。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E了观察物体,你还记得我们学到了什么吗?学生回忆上节

(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的位苦观察,图形可能是一样的,也可能杲不一样的)那么,课所学内容。

不同的物体如果从同一个位置观察又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今天我们就一

起来研究一下。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

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预习的情况,有

三、探索新知侧重点地调整

(课件出示第14页例2)教学方案。

同桌合作,用手中的小正方体摆成第14页例2中的立体图形,并从不同角度

进行观察,并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可以是草图)。

师:如果我们也从上面、前面和左面看这3个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图形相同吗?学生自己拼摆,

师:谁能概括一下从三个方向观察得到的图形分别是什么?同桌相互检查。

1.从上面看,三个立体图形都只有一排三列,呈“一”字摆开。

2.从前面看,三个立体图形看到的结果是不同的。

3.从左面看,都只有一列两层,呈“日”字形。

小结:不同的物体从同一位置观察,所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一样的,也可能是不

一样的。同桌合作观察

四、巩固练习立体图形,判断

1.教材第14页做一做。不同的立体图

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看一看、画一画,得出答案,再全班交流。形从同一位置

2.练习四第7题。观察所看到的

同桌合作,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图形是否相同。

五、拓展提升

用同样大的小正方体,摆成下面的几个物体。学生独立完成,

六、课堂总结必要时可同桌

这一节课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我们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合作用学具摆

置观察到的图形和相对位置,而且发现不同立体图形从同一位置看到的图形可出所示图形来

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判断。

七、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4~6题。

板书设计

观察物体(2)

不同物体从同一位置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然后经历观察、思考、探索的过程,培养了学

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自主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练习内容单一,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够。

教学建议:在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特别是对于学习

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指导。

3运算定律

第1课时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第18页的内容及练习五。

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算式并归纳抽象运算定律,提高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概括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难点: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故事导入

朝三暮四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位老人,他在家里养了很多很多的猴子。有一年碰上学生仔细听故

粮食歉收,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事,体会两种吃

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地说:“太法的区别和联

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老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系,引入新课。

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们听了都高兴了起来。

讲完故事发现有些同学可能笑了,提问:为什么笑?你怎么证明两种吃法的总

数量一样多。(3+4=7,4+3=7)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教师根据学生

三、探索新知预习的情况,有

1.加法交换律侧重点地调整

(1)出示教材第17页情境图,提出例1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教学方案。

(2)指名汇报。可能出现下面两种算式:

方法一:40+56=96(km)学生独立完成

方法二:56+40=96(km)例题,点名汇

师:同样的一个问题,我们列出了两道不同的算式,两道算式都表示把上午骑报。

的距离和下午骑的距离加起来,所以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即56+40=40+56。

师:你发现了什么?可以用语言描述一下吗?(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的算式都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不妨把这一结论

当作一个猜想,请同学们再举出几个这样的式子。(同桌合作举例)

小结: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文字、字母或者符号把加法交换律表示出来吗?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小组合作,举出

於b=〃a符合条件的加

2.加法结合律法算式,验证猜

(1)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提出例2的问题,让学生解答。想。

(2)指名汇报。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88+104+9688+(104+96)

=192+96=88+200

=288(km)=288(km)学生独立完成

(3)观察上面两种计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三个数连加计算时,运算顺序变例题,点名汇

了,运算结果没变)报。

(4)举例验证猜想。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叫做加法结合律。学生尝试描述

师:你能用文字、字母或者符号把加法结合律表示出来吗?自己的发现,全

(甲数+乙数)+丙数=甲数+(乙数+丙数)班交流。再举例

(A+*)+O=A+(*+O)验证。

(a+6)+c=a+(〃c)

四、巩固练习学生尝试用不

1.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同方法表示加

2.教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法结合律。

3.练习五第1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再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根据下面的算式,求出★、口和0各代表的数。独立完成,集体

★+O=O+D□+叱260+*口=84订正。

★:(13)0=(53)□=(13)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加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