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第7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师用书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程标准素养解读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相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困难性、艰难性和曲折性。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背景。2.从史料实证角度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人改革各自的特点。3.从家国情怀角度相识苏联的经济改革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学问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其次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①农业集体化使农夫缺乏生产主动性,造成粮食产量低。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2.措施农业方面(改革重点)(1)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夫收入(2)激励农夫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3)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1)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心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2)给企业部分权利(3)肯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主动性3.评价: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改革以失败而告终。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如没有结合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急于求成;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理论上打算不足;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等。学问点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在企业管理方面①复原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在工业方面:注意发展重工业,特殊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2.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2)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距离。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成效不大。学问点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吩咐,事实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整作用。(2)政府削减指令性安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安排指标。(3)调整苏联的全部制结构,企业起先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起先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2.结果:经济改革没有快速取得预期成果,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个对象:“斯大林模式”。三次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四点措施:扩大自主权、改革经营管理制度、承认市场调整、实行政治“民主化”。苏联经济体制改革的比较史料一(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产量方面将超过……美国①。在其次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②。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③。——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解读]①②③处共同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脱离实际,违反经济发展规律。[思索]依据史料一,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提示】错误: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相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说明: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峻破坏了生态环境,使很多地方变成了荒漠。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④。其次阶段……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⑤……第三阶段……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⑥。[解读]④⑤⑥处说明苏联的经济不断滑坡。[思索]依据史料二,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缘由。【提示】趋势: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缘由:没有突破安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推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史料三“他摆布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布卷心菜一样。他认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始终到剥光为止⑦。”——一位苏联杂志主编讽刺戈尔巴乔夫有人曾形象地说:“戈氏改革的手术刀不是挥向党身上的肿瘤,而是挥向了党的颈项。”[解读]⑦处信息形象地说明戈尔巴乔改革的失败。[思索]史料三是如何看待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提示】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没有快速取得预期成果的状况下转向了政治改革,但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项目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异历史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订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详细内容首先从农业起先,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且是重工业领域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随后转向政治领域历史结果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改革造成苏联经济全面滑坡,渴望变更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改革不仅使经济接着滑坡,而且还导致苏联解体同①背景: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要求提高生活水平,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等问题;②内容:都对经济政治体制带来的弊端进行改革,主要涉及经济领域,如扩大企业自主权等;③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改革的不足之处及阅历教训1.不足之处: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斯大林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相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详细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的速度太快,导致国内局势渐渐失控。2.阅历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必需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必需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课堂小结]时空坐标答题术语1.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在肯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没有科学理论和配套措施而失败。2.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突破原有体制、个人专断和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而失败。3.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缘由,但不是根本缘由,苏联解体的根本缘由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订正。1.右图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的一幅题为“推广玉米种植,提高粮食产量”的宣扬画,反映了当时苏联()A.调整农业政策以保证重工业生产B.努力增加粮食产量并与美国竞争C.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发展高效农业以扩大对外贸易量C[依据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图片反映的是赫鲁晓夫改革中推广种植玉米运动。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特殊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粮食短缺,农夫没有生产主动性。赫鲁晓夫上台后,起先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解除。]2.某同学在书店看到一本《赫鲁晓夫下台内幕》,假如你是该书的推销员,用一句话概括当年赫鲁晓夫下台的干脆缘由,应是()A.专断的作风在党内引起了严峻不满B.玉米运动的失败引起了农夫的广泛不满C.批判斯大林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反感D.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激化了社会冲突A[赫鲁晓夫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盲目扩大玉米种植面积,违反了自然规律。在气候非常寒冷的苏联北部地区种植玉米,其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他的这种专断的作风是其下台的干脆缘由,故A项符合题意。]3.俄罗斯民调显示:61%的受访者认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是其次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理由最可能是()A.农夫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光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首先冲击了“斯大林模式”B[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维持了超级大国的地位,故B项正确;苏联农夫长期贫困,生活水平并没有明显改善,故A项错误;C项与史实不符;D项是指赫鲁晓夫改革。]4.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在某些方面比赫鲁晓夫改革更加深化,这表现在()A.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整作用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框架D.肯定程度上运用价值规律调整生产D[勃列日涅夫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相对赫鲁晓夫改革是一种进步,故选D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的原则和框架,仍是高度集中的安排经济体制,故解除A、C两项;B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故解除。]5.俄罗斯历史学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逝。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全部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缘由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实行的措施激进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了马列主义D.接着采纳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解体的干脆缘由,A项表述错误;据材料“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逝”“关闭了全部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可知,B项表述符合材料的核心内容;从题干材料无法得出戈尔巴乔夫改革“完全”背离马列主义,C项错误;D项表述不符合题意。]6.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改良旧制往往是挽救危机的重要举措。20世纪80年头,苏联出现各种危机,为此戈尔巴乔夫进行了经济改革,其主要特征是()A.用经济管理代替行政吩咐B.放弃政府宏观的调整手段C.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激励个体小农经济的发展A[依据所学学问可知,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吩咐干预经济,故A项正确。]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行侵扰”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究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却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材料二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18年执政生涯的评价:到这个时期,苏共二十大所激发的,而在随后的岁月中被保守主义的灭火队竭力加以扑灭的那股新的热忱也渐渐泯灭。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复原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吩咐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1)依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何主动意义?(2)依据材料二,阿尔巴托夫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基本看法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归纳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何相像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行侵扰’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究性和开创性”回答即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