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秦汉时期(10题)一.材料题(共10小题)1.(2024•北流市模拟)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越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2.(2024•西城区二模)文化的差异与消弭材料一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类别六国秦国①铜陶器物演变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②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③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材料二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3.(2024•杭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史记》对这场(御前会议上)辩论是这样描写的:“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划内设置地方政府。……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至元甲戌(1274年),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下车之日,立州县,均赋税;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黜污滥;明赏罚,恤孤贫。秉政六年,民情丕变,旧政一新,而民不知扰。……呜呼!云南于古为蜑獠之域,……钦惟世祖皇帝天戈一指,尽六诏之地皆为郡县。迄今吏治文化侔(等同)于中州,非圣化溥博,何以臻此!——摘编自《云南志略•云南总叙》(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皆为郡县”的原因及其决策过程。结合所学,说明“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之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宋三朝“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的表现,并概述元朝“行省云南”的意义。4.(2024•济南一模)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五岭之戍”材料一甲(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镗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乙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丙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列传》丁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瑜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材料二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册)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5.(2024•巩义市二模)阿房宫阿房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材料二中晚唐诗人杜牧撰《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材料三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专家就此大胆的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并且通过“地毯式”的全面勘探后,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以秦朝暴政而亡为视角描述阿房宫的兴废过程。6.(2024•山东模拟)在秦汉乡里社会中,政令从基层组织传至广大民众是政令传播的最后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县道丞,令史、【乡部啬】夫【发征黔】首,布大书市门、离乡市门壁,令黔首(老百姓)智(知)毋巨(炬)罪。——《岳麓书院藏秦简(六)》材料二知令重,写令移,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诵)知之。且遣郭吏循行,问吏卒凡【不】知令者,案论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敦煌汉简》诏书必明白大书,以两行著故恩泽帽书。无嘉德,书佐方宜以二尺两行与嘉德长短等者以便宜从事,毋令刺史到,不谨办敌案,毋忽。——《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太守(黄)霸为迪操鼠炎,分部宣布诏令,令民戚知上意。……然后为条救,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訪以为善防奸之意。——《汉书循吏黄霸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政令传播的异同。(2)说明秦汉时期为何如此传播政令?7.(2024•淄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8.(2024•湖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绸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材料二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的国内可行性条件。9.(2024•河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02年,刘邦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西汉政府在法律制度上多承袭秦制,但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摘编自李阳《浅析西汉封邦建国的原因》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后,厉行中央集权……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摘编自刘丸、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施“郡国并行”体制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影响。10.(2024•湖北模拟)【中国古代改革】材料一东汉光武帝即位以后,为了迅速稳定战乱后的社会秩序,即标榜中兴汉室,宣布废除王莽所订政策制度,也以黄老无为思想为依归。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光武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遂“解王莽之繁密,还汉世之轻法”。因此选用贤良,重视吏治,与民休息。光武帝首先释放奴婢。自登位次年(建武二年)至十四年,曾六下诏令释放奴婢。包括因饥荒穷苦而“嫁妻卖子”者,王莽时没入官府者,战乱中劫略者等,如有抗命不释者,以“略人法从事”。建武十五年,实行“度田”,下令各州、郡清查人民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岁,目的为要限制豪强富民兼并土地和盲奴婢之人数。而且亦可便于征收赋税及力役。如建武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东汉初,因战费等支出浩大,田租征收十分之一后减轻赋税,恢复到西汉时期的三十税一政策等。——摘编自钱穆讲授、叶龙整理《中国经济史》材料二雍正皇帝为了使财政状况好转,为了“裕国”“安民”,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他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他反对在解决财政困难时,把“裕国”与“安民”对立起来的作法、他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能安民方能裕国”。雍正帝解决财政困难的基本方法是开源节流。其开源的主要措施是重本务农以增加田赋收入,解决民食;通商裕国,即使国课增加,又方便百姓。雍正皇帝反对“困商”“累商”,而主张“通商裕国”,“通商便民”。班正帝曾三令五申各税关不得多方勒索,分外苛求,以利商业的发展。他说:“国家之设关税,所以通商,而非以累商,所以便民,而非以病民也。”——摘编自马博《大清十二帝》第三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光武帝改革的背景和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光武帝改革相比,雍正帝改革的不同之处。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材料题):秦汉时期(10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材料题(共10小题)1.(2024•北流市模拟)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两汉之时,也积极对周边各民族进行征战以开拓新的疆土。为了保障开疆拓土政策的顺利进行,秦汉还制定了一些具体的民族政策,如秦在南越、西越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汉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了朔方郡、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面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匈奴,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材料二: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是北方民族文化融合于中原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典范。孝文帝下诏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孝文帝的封建化改制对于鲜卑族和汉族来说,都有无可置疑的历史进步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依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族交融的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可结合秦汉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进行作答;第二问可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进行总结。【解答】(1)根据“秦灭六国后,兵不解甲,继而南击越人,北伐匈奴”得出征战;根据“如秦在南越、西贩之地置南海、桂林、象郡”得出设郡而治;根据“戍以充之”得出移民戍边;根据“汉王朝根据国势的强弱情况,对匈奴又实行了颇具特色的和亲政策。”得出和亲。(2)特点:根据“孝文帝下诏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都是旨在学习吸取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可得出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根据“同时,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可得出双向交融,共同发展。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奠定大一统基础、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故答案为:(1)征战;设郡而治;移民戍边;和亲。(2)特点: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双向交融,共同发展。影响:奠定大一统基础;有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统一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2.(2024•西城区二模)文化的差异与消弭材料一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类别六国秦国①铜陶器物演变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②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③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材料二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两汉的文化。第一问要结合秦朝统一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两汉的文化的影响来解答。【解答】(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战国时期的中国。事件:结合所学可知,在商鞅变法期间,秦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这些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使得铜陶器物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断裂,因此该事件为商鞅变法。历史信息:由材料一中“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可知,六国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由“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可知,秦国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主高度集权的特点。(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汉朝时期的中国。过程:此处的文化应该做广义理解,由材料二中“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政治上,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思想上,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但最终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政治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经济上,改革币制,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文化上,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西汉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故答案为:(1)商鞅变法。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逐级递减等现象,反映出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贵族等级秩序遗存仍较为明显;墓葬等级和城址等级序列两极分化等现象,则反映出秦国贵族权力被极大压制,国君权力较大,呈现出君主高度集权的特点。(2)汉承秦制,力图维护国家统一。汉初统治者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在地方采取郡国并行制,造成诸侯王势力过大等问题,未能消弭区域文化的差异。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区域文化的整合提供了政治基础;汉武帝改革币制等经济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增强,为区域文化的交融提供了经济基础;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通过上述举措,西汉最终实现了思想文化的统一。【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两汉的文化,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4•杭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史记》对这场(御前会议上)辩论是这样描写的:“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材料二: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划分为不同层级的行政管理区域,在各个区划内设置地方政府。……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引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至元甲戌(1274年),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下车之日,立州县,均赋税;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黜污滥;明赏罚,恤孤贫。秉政六年,民情丕变,旧政一新,而民不知扰。……呜呼!云南于古为蜑獠之域,……钦惟世祖皇帝天戈一指,尽六诏之地皆为郡县。迄今吏治文化侔(等同)于中州,非圣化溥博,何以臻此!——摘编自《云南志略•云南总叙》(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地方“皆为郡县”的原因及其决策过程。结合所学,说明“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之理由。(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汉、唐、宋三朝“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的表现,并概述元朝“行省云南”的意义。【分析】本题考查了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第一问结合秦朝地方“皆为郡县”的原因及其决策过程分析;第二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根据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分封制的反思;根据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完成统一,需要建立新的政治体制。第二小问决策过程,根据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绾等人建议在新征服地区设立王国,以方便管理;根据材料一“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然而,廷尉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设立王国会导致地方势力过大,最终可能威胁中央政权;根据材料一“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决定废除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第三理由,根据材料一“这次御前会议在中国史上是一座极为重要的里程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封建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可知,这个发展是中央集权趋势,在根据所学知识,汉、唐、宋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在汉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同时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在唐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道﹣州﹣县的三级制。道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一管理,州的设置则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地方。县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进一步加强;在宋朝,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形成了路﹣州﹣县的三级制。路的设置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直接地管理地方。同时,由文官担任知州,又设置通判为其副手,辅佐知州行政工作,分化知州的行政权;在地方涉及转运使司,将地方财政集中于中央。在军事上,实行“更戍法”,将地方军权集中于中央。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二“至元甲戌(1274年),以平章政事赛典赤行省云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根据材料二“呜呼!云南于古为蜑獠之域,……钦惟世祖皇帝天戈一指,尽六诏之地皆为郡县。迄今吏治文化侔(等同)于中州,非圣化溥博,何以臻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民族融合,加快民族交流;根据材料二“下车之日,立州县,均赋税;兴水利,置屯田;擢廉能,黜污滥;明赏罚,恤孤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进边疆开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故答案为:(1)原因: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于分封制的反思;秦国完成统一,需要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决策过程:丞相绾等人建议在新征服地区设立王国,以方便管理。然而,廷尉李斯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设立王国会导致地方势力过大,最终可能威胁中央政权。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决定废除封建制度,实行郡县制。理由: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从封建制向郡县制的转变,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后世的行政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表现:汉朝: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同时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唐朝: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形成了道﹣州﹣县的三级制。道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统一管理,州的设置则是为了更有效地管理地方。县的数量也有所减少,这反映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直接控制进一步加强。宋朝:行政区划进一步细化,形成了路﹣州﹣县的三级制。路的设置使得中央政府能够更加直接地管理地方。同时,由文官担任知州,又设置通判为其副手,辅佐知州行政工作,分化知州的行政权;在地方涉及转运使司,将地方财政集中于中央。在军事上,实行“更戍法”,将地方军权集中于中央。意义: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促进民族融合,加快民族交流;推进边疆开发,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点评】本题考查了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4•济南一模)秦朝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三郡,置“五岭之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五岭之戍”材料一甲(秦皇)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镗城之岭,一军守九嶷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弛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西汉)刘安《淮南子•人间训》乙尉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使监禄凿渠运粮,深入越,越人遁逃。旷日持久,粮食绝乏,越人击之,秦兵大败。秦乃使尉佗将卒以戍越。——(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丙秦并天下至二世元年,十三年。并天下,八岁。乃平越地,至二世元年,六年耳。——(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南越列传》丁自秦世有五岭之说,皆指山名。考之,乃入岭之途五耳,非必山也。自福建之汀入广东之循梅,一也;自江西之南安瑜大庾入南雄,二也;自湖南之郴入连,三也;自道入广西之贺,四也;自全入静江,五也。乃若漳潮一路非古入岭之驿,不当备五岭之数。——(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材料二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当时用兵南越,天时地利,皆非所宜,偏师丧败,事所可有,然以大体言之,则三郡之开,辟地万里,越人固未尝敢以一矢相加遗,安用局促守五岭乎?——《吕思勉读史札记》(中册)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观点的理解。【分析】本题考查秦的统一和法家思想,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这道题主要考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历史事件的理解与分析,题目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展示了秦朝南征百越的历史事件及其结果,要求考生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理解和分析。考生需要理解秦朝南征百越的动机、过程、结果,以及这一事件对秦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材料解析能力,题目提供了多段材料,每段材料都包含了对秦朝南征百越事件的不同角度的描述和评价。考生需要从这些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理解并分析这些信息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批判性思维:材料二提出了一个观点,即虽然南征百越之战有失败之处,但总体来看,这一﹣行动对秦朝具有积极意义。考生需要对这一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或否定。故答案为:观点:南征百越之战确实出现了失败的情况。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和当地民族的抵抗,秦军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甚至出现了伤亡。但是,这并不代表秦朝的南征政策是错误的。相反,从长远来看,南征百越对于中原王朝的疆域扩张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理解:秦朝通过南征百越,成功开拓了岭南三郡,扩大了中原王朝的疆域范围。这不仅增加了国家的领土面积,也为后来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秦朝还在岭南地区设置了行政管理机构,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当地的控制,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南征百越也促进了中原王朝与岭南地区的经济交流和发展。通过修建交通道路和水利设施,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中原地区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得以传播到岭南地区,促进了当地的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南征百越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通过总结南征百越的得失,后来的统治者更加注重军事和民生的平衡,更加注重对地方的管理和治理,为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秦朝通过南征百越,不仅扩大了疆域,也为后来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原王朝的长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点评】本题考查秦的统一和法家思想,学生需掌握秦朝统一史实和法家思想主张、地位。5.(2024•巩义市二模)阿房宫阿房宫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被誉为“天下第一宫”。材料一《史记》记载,秦始皇末年,“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项羽进入咸阳后,“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材料二中晚唐诗人杜牧撰《阿房宫赋》中说:“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此赋流传,秦修建阿房宫而速亡成为人们关于秦朝的一种历史记忆。材料三当代考古学者试图寻找阿房宫建筑群的遗迹,只在相当于《史记》所记阿房宫前殿的位置,发现了夯筑过的地基和东西北三侧的围墙,专家就此大胆的推测,阿房宫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动工,阿房宫没有建成。并且通过“地毯式”的全面勘探后,却根本找不到红烧土、木炭等表明此处曾被大火焚烧的痕迹。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以秦朝暴政而亡为视角描述阿房宫的兴废过程。【分析】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本题是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秦至当代中国。史料考证:史料的辨析要从史料的价值、可信度、时代背景、作者立场等角度进行分析,思考要全面,如:《史记》是二手史料,但因其所处年代与秦朝相近,且司马迁著书过程较为严谨,可信度较高,其认为阿房宫没有建成;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且唐据秦时间久远,其作品能过侧面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能完全证明阿房宫的存在与否;考古发现一般价值较高,但时间久远加上技术原因也会影响判断,一般需要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当代考古学者依据《史记》记载进行勘探,得出结论,可信度较高。秦朝暴政而亡:阿房宫的兴废是秦朝沉重徭役的表现之一,其兴建与否,和秦朝的兴亡密切相关,在论述的过程中要注意其统治引发阶级矛盾从而走向灭亡的过程,如: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刑法严酷,徭役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秦始皇时期由于其威势影响,兴建大规模工程,民众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秦始皇去世之后,依然奉行严酷的治国理念,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最终秦朝灭亡,阿房宫也未建成。故答案为:史料考证:《史记》是二手史料,但因其所处年代与秦朝相近,且司马迁著书过程较为严谨,可信度较高,其认为阿房宫没有建成;杜牧的《阿房宫赋》是文学作品,且唐距秦时间久远,其作品能过侧面反映出秦朝灭亡的原因,但不能完全证明阿房宫的存在与否;考古发现一般价值较高,但时间久远加上技术原因也会影响判断,一般需要与文字史料相互印证,当代考古学者依据《史记》记载进行勘探,得出结论,可信度较高。秦朝暴政而亡: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刑法严酷,徭役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秦始皇时期由于其威势影响,兴建大规模工程,民众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秦始皇去世之后,依然奉行严酷的治国理念,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最终秦朝灭亡,阿房宫也未建成。【点评】本题考查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2024•山东模拟)在秦汉乡里社会中,政令从基层组织传至广大民众是政令传播的最后一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县道丞,令史、【乡部啬】夫【发征黔】首,布大书市门、离乡市门壁,令黔首(老百姓)智(知)毋巨(炬)罪。——《岳麓书院藏秦简(六)》材料二知令重,写令移,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诵)知之。且遣郭吏循行,问吏卒凡【不】知令者,案论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敦煌汉简》诏书必明白大书,以两行著故恩泽帽书。无嘉德,书佐方宜以二尺两行与嘉德长短等者以便宜从事,毋令刺史到,不谨办敌案,毋忽。——《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太守(黄)霸为迪操鼠炎,分部宣布诏令,令民戚知上意。……然后为条救,置父老师帅伍长,班行之于民间,訪以为善防奸之意。——《汉书循吏黄霸传》(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政令传播的异同。(2)说明秦汉时期为何如此传播政令?【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一问要结合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影响来解答。【解答】(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道丞,令史、【乡部啬】夫【发征黔】首,布大书市门、离乡市门壁,令黔首(老百姓)智(知)毋巨(炬)罪。”;根据材料“知令重,写令移,书到,各明白大扁书市里、官所、寺舍、门亭、隧堠中,令吏卒民尽讼(诵)知之。且遣郭吏循行,问吏卒凡【不】知令者,案论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可知相同的是形式:大书、大扁书。场所:集市等人多聚集处。目的:使民众知晓朝廷政令。主体:政府颁布。不同的是汉代政令传播更为标准规范;主体扩大,民间力量参与。(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本题是可以从主体、目的、受众等角度进行作答,从载体角度:竹简过于笨重,使用搬动不便。张贴布告可以口耳相传,便于传播;从主体角度:基层制度(乡里制度)的发展,利用民间力量参与宣传,有利于减轻阻力;从目的角度: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巩固统治;从受众角度:秦汉广大民众受教育水平较低,识字率不高。故答案为:(1)同:形式:大书、大扁书。场所:集市等人多聚集处。目的:使民众知晓朝廷政令。主体:政府颁布。异:汉代政令传播更为标准规范;主体扩大,民间力量参与。(2)从载体角度:竹简过于笨重,使用搬动不便。张贴布告可以口耳相传,便于传播。从主体角度:基层制度(乡里制度)的发展,利用民间力量参与宣传,有利于减轻阻力。从目的角度:为了加强对基层的控制,巩固统治。从受众角度:秦汉广大民众受教育水平较低,识字率不高。【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7.(2024•淄博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汉高祖时期任命的刘姓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在刘邦制定“非刘氏不得王”的封王原则时,这类军功阶层极力维护建立于郡国并行制基础上的汉政权。此时所封刘氏诸王大多年幼不能执政,故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相互协作,为汉初中央政府制定的政令、举措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诸侯王骄奢不法之事逐渐增加。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七国之乱”后,汉武帝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附益”“阿党”,“诸侯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宣帝继位后,“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即重用“通经”“明理”并熟悉政事的大臣为郡国守相,来循吏拊民。此时期诸侯国相在职责上除了监督、辅助诸侯王外,还有着提高地方治理政绩的责任。元帝好儒学,即位后为包括太守、诸侯国相在内的地方官员附加“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成帝时期,正式提出将相、内史与郡太守、都尉对等接轨,制度上规定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摘编自陈昆、李禹阶《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及其历史意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首先,认真阅读材料,把握题干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其次,结合具体史实论证西汉诸侯国相逐步郡守化。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时期诸侯国相基本都是最早加入刘邦集团的将领,地位普遍很高。甚至当刘氏诸王年幼不能执政时,由诸侯国相、傅代理掌治其国,帮助王国稳定。到文、景时期,中央政权与王国间的冲突加剧,此时诸侯国相在中央命令下,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权。汉武帝时期,为进一步削弱诸侯王而设立“左官”,如果诸侯有罪,国相不举报会受到惩罚。汉武帝晚年至昭宣时期,诸侯国相的职能与汉郡太守职能渐趋一致。最后,强调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在汉代中央大一统背景下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需要。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故答案为:评析:郡国相是西汉初年分封的产物,自文景到元帝,郡国相的郡守化趋势,是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细化国家治理的必然结果。诸侯国相在西汉“郡国并行”制中具有特殊作用,其权力、职责的变化反映了西汉中央政权和地方诸侯国的博弈、分合趋势。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西汉国力逐渐上升,但王国问题亦愈发严重。汉文帝、景帝时期,诸侯国相从王国内部取得对王国兵权的控制;汉武帝时期,进一步限制诸侯国相忠于诸侯的行为;汉宣帝时期,诸侯国相承担更多地方治理的责任;汉元帝时期,明确诸侯国相“宣明教化”地方人民的职责;汉成帝时期,明确规定诸侯国相承担王国行政职责。由此可见,西汉诸侯国相的职责与郡守职责趋同。综上所述,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趋势与大一统局面下君主专制强化和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的趋势相一致。西汉诸侯国相的郡守化,从内部牵制、分化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国的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实现了中央对王国的全面管理,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诸侯国相“郡守化”过程,实际上是西汉中央政府对诸侯国的逐步控制过程,它对于西汉前、中期中央对诸侯国王的权力调控具有重要意义。【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2024•湖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的商业贸易在丝绸之路以后有了飞跃的发展,长安城中外客商云集,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西汉经济文化的开放性。伴随着商人的增多,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在这以后,我国的丝织工艺品开始出现在欧洲等西方国家.并享誉盛名,同时,丝绸之路也开辟了一条先进技术传播的通道。当时我国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领先世界的技术以及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而在丝绸之路的辐射带动下,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并逐渐开始在中原地区种植。——摘编自郭博涵《丝绸之路对西汉文化经济及后期的影响》材料二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从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来的,也符合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符合中国人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占据了国际道义制高点。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和实施“一带一路”设想的国内可行性条件。【分析】(1)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丝绸之路产生的影响,解题关键信息是“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2)本题侧重于考查“一带一路”设想的国内可行性条件,解题关键信息是“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解答】(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的“许多来自国内、国外的商人以及西域的一些女子都在商市上做生意”以及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根据材料一的“商市也由原来的东西两市扩大到有九市可供交易”可知,丝绸之路扩大了商品市场规模;根据材料一的“不仅仅是中国的丝绸等传播到国外,国外古罗马等地的珍珠也借助着丝绸之路的东风传播到西汉”可知,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根据材料一的“四大发明随着这条通道开始传播到西方”可知,丝绸之路推广了中国先进技术;根据材料一的“西域的一些特色农作物如核桃、石榴等被带到中原”结合所学材料可知,丝绸之路有利于新作物的传入。综合以上,可知丝绸之路对汉代经济产生的影响。(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我国改革开放和长远发展出发”可知,可从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的变化进行分析。根据所学知识,从综合国力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一带一路”实行提供基本条件;从经济角度看,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一带一路”实行提供经济条件;从外交来看,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为“一带一路”实行提供外交条件。综上可知,“一带一路”的国内可行性条件。故答案为:(1)影响: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扩大了商品市场规模;加强了中外之间的商品交流;推广了中国先进技术;有利于新作物的传入。(2)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汉代的丝绸之路和当代的“一带一路”,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9.(2024•河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202年,刘邦受诸侯王推戴做了皇帝。西汉政府在法律制度上多承袭秦制,但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当时经济凋敝,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摘编自李阳《浅析西汉封邦建国的原因》材料二:汉武帝即位之后,厉行中央集权……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此外,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摘编自刘丸、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实施“郡国并行”体制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的统治措施的相关内容,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提取信息,予以作答。(2)本题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求考生在掌握识记的基础上,分析材料提取信息,予以作答。【解答】(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西汉初(中国)。然后据此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西汉建国初期的政治、经济等角度相关知识思考即可。具体来说,政治上,由材料一中的“政权力量相对薄弱”可得出,汉初政权的力量相对较弱;经济上,由“当时经济凋敝……北方强族匈奴又经常侵略。多年的战乱,使区域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可得出,当时经济凋敝;由材料一中的“并且部分地方势力较大。”可得出,当时部分地方势力较大;据材料一“政治体制却实行与秦朝不同的郡国并行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吸收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郡国并行”体制是郡县制和封国制并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西周分封制的影响。(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据材料二“特别是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王国的领地割裂成许多侯国,达到了不事声张而削藩的目的。”可得出,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据材料二“汉武帝还以‘左官律’‘阿党法’等立法手段,从对人才资源的控制上,堵塞了诸侯王国势力坐大的通道。”可得出,颁布“左官律”“阿党法”,控制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综合性委托购票服务合同版B版
- 2024年绿色环保新材料研发与生产许可合同
- 2025年度智能办公空间合租合同书3篇
- 2025版快递快递车租赁管理合同模板2篇
- 2025某公司研发部设计合同管理关键点
- 2024幼儿园教职工劳动合同与职业技能提升服务协议范本3篇
- 2024年货物多式联运合作协议3篇
- 2024医疗器械第三方检测与认证服务合同6篇
- 2024年石漆采购协议3篇
- 2025年度市政设施保安劳务派遣服务协议3篇
- 建筑施工安全知识培训
- 污水泵站运营维护管理方案
- 2024下半年软考信息安全工程师考试真题-及答案-打印
- 项目经理或管理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
-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
- 常见急救知识培训
-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4年版)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初中内容解读
- 产品质量检测服务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佛吉亚卓越体系知识手册
- 第五单元作文 记述与动物的相处 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202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