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闯关练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2023·湖南长沙高三开学考试]在中国政治地理与政治制度史上,遥领与虚封是一种延续时间颇长的特殊现象。譬如蜀汉章武元年以马超为骠骑将军,领凉州牧(今甘肃武威);东吴周泰破关羽后拜汉中太守(今陕西汉中)等。吴蜀这种遥领、虚封是为了()A.营造统一天下的舆论B.鼓励将士建功立业C.表明统一全国的决心D.强调政权的合法性2.[2023·福建泉州高三联考]在魏国建立之前,曹操已在北方广泛确立屯田制;诸葛亮主政蜀汉期间,提出发展农业、减少赋税的方针;孙权统治下的吴国在长江两岸地区均设有屯田区。这些做法推动了()A.经济重心的南移B.社会秩序的重建C.区域经济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巩固3.[2023·湖南长沙一中高三二模]魏晋南北朝时,大量的人口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江南。周朗向宋孝武帝建议,令侨流人户“就佃淮南,量家立社,给其粮种,检其出入”。据此可知,该建议旨在()A.恢复北方的社会生产秩序B.推动南方土地的开发C.与世家大族争夺隐匿人口D.为北伐统一积蓄实力4.[2023·安徽芜湖高三二模]南朝梁武帝时,有大臣出使北魏前认为“魏朝甚盛,犹曰五胡。正朔相承,当在江左”,归来后感叹“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承认南朝自愧不如。这可以用来说明()A.南北经济发展趋于平衡B.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C.华夏认同观念开始产生D.古代政治重心始终在北方5.[2023·福建泉州高三一模]《魏书》记载,太和改制以前,“钱货无所周流”。太和十九年(495年)铸行太和五铢,“虽利于京邑之肆,而不入徐、扬之市”“不行于天下”,黄河流域的河北诸州“犹以他物交易,钱略不入市也”,河南诸州也是各种货币和谷帛杂用。这说明北魏时期()A.北方商品经济出现严重衰退B.实物税取代货币税成为主体C.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D.物物交换成为主要交换形式6.[2023·广东深圳高三联考]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A.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B.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C.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D.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7.[2023·江西南昌高三模拟]士谱是记载士族门第的凭籍,庶族是不入士流的。但庶族地主为了抬高身价,往往杜撰身世伪造士谱,以跻身士流。此风始自魏晋,降及唐初依然未息。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一开始就提出“质诸史籍,考其真伪”的要求。对此解读合理的是,唐初()A.士族权力受到抑制B.庶族政治地位提升C.门阀观念依然浓厚D.史学重视考据方法8.[2023·江西吉安高三模拟]如图是唐代舞马鎏金衔杯仿皮囊式银壶。银壶上的马匹口衔酒杯,是宫廷舞马表演中的标志性动作。而历史上契丹民族就常常携带这种形状的皮囊用于盛水、盛酒。银壶的设计反映出唐朝()A.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B.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流融合C.少数民族善于学习中原的文化D.榷场设置推动了边境经贸发展9.[2023·四川南充高三二模]武则天在《臣轨·利人章》中说:“夫黔首苍生,天之所甚爱也。为其不能自理,故立君以理之。为君不能独化,故为臣以佐之。夫臣者,受君之重位,牧天之甚爱。焉可不安而利之,养而济之哉!”这体现出武则天()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B.强调君臣之间的同体关系C.重视官员道德的培养D.重视臣属治国安民的能力10.[2023·湖南郴州高三联考]唐代皇帝会对奏状中的潜在议题采取“搁置”的做法,不使之成为供大臣讨论的议题。皇帝的搁置权表现为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这一做法()A.造成了决策权与行政权分立B.避免了朝廷决策中的失误C.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D.破坏了政事堂的议政制度11.[2023·湖南郴州高三三模]下表是唐初推行均田制的授田情况(部分)。据此可推知()类别授田依据永业田口分田百姓中男、丁男20亩80亩勋官勋位30顷至60亩\职事官官品60顷至2顷\贵族等级100顷至5顷\A.唐朝政府不抑兼并B.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相背离C.税收原则有失公正D.推行均田制有利于扩大税面12.[2023·山东潍坊高三模拟预测]唐代君主极为重视贤良对策。689年,考生张柬之在对策中写道:“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825年考生舒元褒的对策中写道:“天下理乱不由陛下而致,其由谁乎?”对策内容的变化反映出唐代中期以后()A.选官方式发生改变B.社会危机加深C.士人参政热情高涨D.政权结构变化13.[2023·辽宁辽阳高三二模]如表所示为某学者在文章中提出的关于唐朝的观点。据此可知,该学者意在说明唐朝()第一,唐王朝曾经的辉煌给了民众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大部分唐朝人支持唐政府的平叛行动第二,唐王朝掌控着富庶的东南地区和相对安定的西南后方第三,叛军残忍暴虐,加之叛军高层内讧严重,力量分化,不注重巩固自身统治A.政府疲于应对藩镇割据的原因B.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C.政府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D.地方叛乱得到迅速镇压的原因14.[2023·山西太原高三统考期末]《齐民要术》中提到,“任情(随心所欲)返道,劳而无获”,“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这反映出()A.政府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的重视B.中国古代农学中蕴含的哲学思想C.阴阳学说主导了农业技术的发展D.农耕要遵循天道和天理的重要性15.[2023·江西南昌高三联考]李白崇道,写有“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这样参禅打坐的诗句;杜甫崇儒,也有“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之咏;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些事例反映了唐代()A.唐诗因为科举制而盛行B.知识分子都有宗教倾向C.诗歌创作水平达到顶峰D.三教合流趋势更加突出16.[2023·山东聊城高三一模]因长安夏季闷热,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这反映了()A.唐都长安的国际化程度B.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C.唐对周边的强大吸引力D.唐代民族交融的新高度[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2023·广东深圳高三阶段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五月辛巳,(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材料二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唐]房玄龄等《晋书》材料三当宣(晋宣帝司马懿)、景(晋景帝司马师)开基之始,曹(曹氏)、马(司马氏)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被诸葛亮所击败)……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历代厚诬,一朝如雪。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唐]刘知几《史通·直书》(1)指出根据材料一、二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并说明理由。(10分)(2)材料一、二对同一史事的记载有何明显分歧?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哪一记载更为可信。(10分)18.[2023·陕西汉中高三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从天宝年间始,“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诸侯割据,不供贡赋,“太仓空虚,鼠雀犹饿”。762年刘晏出任盐铁使进行盐业改革。780年,宰相杨炎开始了两税法改革,基本内容是“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夺其数而赋于人”“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周县,三十而税一”。夏秋两季征收,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两税法推行后效果显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但推行中弊端也逐渐出现,王夫之称“量事取资,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百姓自然横遭祸害”。——摘编自马涛、周原《唐中叶刘晏理财与两税法改革的再评价》(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实行两税法改革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杨炎的两税法改革。(9分)19.[2023·湖南衡阳高三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从上图中任选3个及以上相关信息,自拟一个主题,运用所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主题予以阐释。(要求: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专题闯关练02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1.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材料中吴蜀这种遥领、虚封现象,官员管理的区域都不在自己的统治区域,表明吴蜀两国志在统一,那些管理区域以后会成为自己统治区域的一部分,C项正确;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吴蜀这种遥领、虚封是为了营造统一天下的舆论,排除A项;B项说法不严谨,实封也可以起到鼓励将士建功立业的作用,排除;材料信息与政权合法性没有关联,排除D项。故选C项。2.答案:C解析:魏、蜀、吴三国都采取了屯田或其他惠农政策,有利于广大农民在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的乱世中重新安定下来,同时推动了不同区域的开发,C项正确;当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A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三国之间的战争仍较频繁,社会秩序的重建属于系统工程,其关键在于政治方面,与题旨不符,排除B项;题干涉及时间是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国家处在分裂之中,中央集权很难巩固,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就佃淮南,量家立社,给其粮种,检其出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周朗的建议,强调让江南的侨流人口迁居淮南,并且督促其进行农业生产,促进了淮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推动南方土地的开发,B项正确;淮南地区依然属于南朝领土,不是北方地区,排除A项;该建议针对的是侨流人口,而侨流人口不一定是隐匿人口,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表明发展经济是为了北伐统一中国,排除D项。故选B项。4.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梁武帝时(中国)。据材料可知,南朝梁武帝时,某大臣出使北魏前后对北魏的评价反差很大,出使北魏前认为北魏是少数民族,教化未开,经济落后;归来后感叹北魏政治稳定,经济发达,这种信息可以作为从个别人物的角度推知当时北魏发展迅速,国力强大,因此北方完成全国统一的原因这种说法符合题意,B项正确;题干涉及时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时南方地区得到开发,但是南北经济差距仍然较大,排除A项;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C项;D项表述错误,如南宋政治中心在杭州,故排除。故选B项。5.答案:A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魏时期。据题干材料可知主要结论:495年北魏统治下的黄河流域民间使用物物交换,货币的流通受到阻碍。结合所学可知,魏晋以来到北魏时期,北方长期动荡,社会经济受到破坏,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严重衰退,货币的流通就会受到阻碍,A项正确;材料反映货币流通受到阻碍,而不是反映政府的税收,排除B项;材料反映魏晋以来农业生产受到政局动荡的破坏,而不是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主要交换形式”说法错误,材料中河南诸州是货币与谷帛共用,因此不能得出物物交换是主要形式,排除D项。故选A项。6.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南北朝时期。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互派使节,对使节的要求相近。北朝使节都是汉族士族。结合所学可知,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尤其是孝文帝改革,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南北政权都有利于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南北政权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而没有进行南北政权的比较,排除A项;南北政权处于对峙局面,而不是和好,排除C项;北朝政权仍然是鲜卑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7.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初(中国)。据材料可知,庶族“杜撰身世伪造士谱”“降及唐初依然未息”,说明当时门阀观念突出,唐太宗重修《氏族志》时提出要“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旨在把混入士流的庶族地主清除出去,这反映了对士族的维护,表明当时门阀观念依然浓厚,C项正确、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庶族政治地位提升,排除B项;“质诸史籍,考其真伪”是统治者维护民族身份的具体措施,并非史学重视考据方法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8.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银壶上宫廷舞马表演为中原文化,皮囊为契丹民族的日常生活用品,银壶制作体现唐朝手工业技术的高超水平,银壶汇聚了舞马、皮囊、金银器制作等民族文化元素,体现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融,B项正确;银壶体现的是文化交融,得不出政权间长期对峙的关系,排除A项;根据材料得不出此银壶是否为契丹工匠学习汉族工艺制作而成,排除C项;榷场是宋辽金元时期位于民族政权交界地区官方所设的交易场所,与题干唐朝时间、设问要求都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9.答案:D解析:材料的主旨意思大概是,上天派君主治理天下,君主不能独自治理,因此需要大臣辅助,而大臣既然受此重任,就要认真履职,帮助君主治理万民,因此反映出她重视臣属治国安民的能力,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儒学的信息,排除A项;君臣之间是有主客之分、等级之分的,而不是同体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官员治国的能力,而不是品德,排除C项。故选D项。10.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皇帝对表状留而不发、未加批复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将议题搁置,暂时不决策”可知,唐代皇帝对奏状不直接回复,对文书的“不报”或“留中”,这一做法反映出皇权统治的神秘性特征,进而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的强化,C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出决策权和行政权分离与否,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且“避免了”说法绝对化,排除;题干不能说明政事堂议事制度遭到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11.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均田制下普通百姓的授田面积远远少于贵族及官僚,联系史实,与均田制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制,征税标准主要是人丁的多少,赋税负担主要落到地少的普通农民身上,故这样的征税原则就有失公正,C项正确;宋代统治者不抑兼并,唐朝实行均田制就有抑制兼并的意图,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百姓授田比官僚贵族少,而官僚贵族又依品级高低享有不同数量的授田,可见政治地位与经济利益是一致的,排除B项;均田制的推行并未扩大纳税人员的范围,且官僚贵族还享有免税免役特权,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B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陛下有三皇之人,无三皇之吏也”“天下理乱不由陛下而致,其由谁乎”及所学知识可知,唐中期以后,统治者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社会危机加深,B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中期选官制度仍旧是科举制,排除A项;材料“无三皇之吏也”体现了吏治的腐败,没有涉及士人参政的热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中期的社会危机,没有涉及政权机构的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C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安史之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和他的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题干中“平叛”“叛军”即与“安史之乱”有关,该学者列举的唐朝人的支持、对东南地区和西南后方的控制、叛军的残暴和内讧(比如叛军首领安禄山、史思明在内讧中先后被杀),是政府能够平定安史之乱的原因,C项正确;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是在安史之乱之后,且题干未提及藩镇割据的表现和危害,不能说明政府疲于应对藩镇割据的原因,排除A项;题干未提及藩镇设置增多和权力膨胀的过程,不能说明藩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地方叛乱”的说法模糊不清,不够明确,且安史之乱平叛历经八年,非迅速镇压,排除D项。故选C项。14.答案:B解析:根据“凡栽一切树木,欲记其阴阳,不令转易。阴阳易位则难生”可知《齐民要术》中对于树木的栽种都要符合阴阳,说明中国古代农学中蕴含着哲学思想,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齐民要术》的观点,不是政府的态度,排除A项;中国古代的农学中蕴含哲学思想,而非阴阳学说主导了农业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D项中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故选B项。15.答案:D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参禅打坐的诗句”“白居易佛道兼修,晚年干脆皈依佛教”可知,唐朝知识分子对佛、道的融合与信仰,这是南北朝以来儒释道三教合流进一步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体现唐诗与科举制的关系,排除A项;这三人不能代表所有的知识分子都有宗教倾向,排除B项;这些事例体现不了诗歌艺术水平的顶峰,排除C项。故选D项。16.答案:B解析:根据“唐朝人往往采用西亚的一些方法建一个凉亭,把水引到屋顶上去,再让水从亭檐上面洒落下来;诗人白居易喜欢住在帐篷里,他在自家院子里搭了一个帐篷。”可得出唐朝的一些生活习惯有西域的特色,受到西域的影响,体现出唐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色,B项正确;材料只能反映有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不能反映国际化的程度如何,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唐朝的文化特色,而不能展现唐朝的吸引力,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而不是民族交融,排除D项。故选B项。17.答案:(1)事实: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理由:双方叙述一致(或:两则材料互相印证)。(2)分歧:《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材料一更可信。《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或: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司马懿、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的记载和对王隐曲笔、习凿齿直书的评判也可以佐证材料一记载的可信性。但该记载仍需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印证。(若答材料二更可信,并言之有理亦可)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事实:根据材料“(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可知,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正面作战。理由:根据材料“《汉晋春秋》……(懿)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于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房玄龄等《晋书》……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追击,破之,俘斩万计。”可知,双方叙述基本一致,两则材料互相印证,说明司马懿与诸葛亮发生过正面作战。(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时期(中国)。分歧:根据材料“帝(司马懿)攻拔其(诸葛亮)围,亮宵遁。”可知,《晋书》认为司马懿取胜;根据材料“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司马懿)还保营。”可知,《汉晋春秋》认为诸葛亮取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更可信。根据材料“陈寿、王隐(晋史官,《晋书》史料多出自其所著史书)咸杜口而无言……至习凿齿(蜀汉广汉太守习祯后裔),乃申以死葛(诸葛亮)走达(司马懿)之说”可知,《晋书》中史料,多出自晋史官王隐,受当朝时政影响较大,有歌颂司马氏统治的政治倾向,而《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兼有东晋史学家和蜀汉官员后裔的双重身份,对魏蜀之间的史事记述应该相对公允;根据材料“考斯人之书事,盖近古之遗直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对诸葛亮打败司马懿、司马懿惧怕诸葛亮的记载和对王隐曲笔、习凿齿直书的评判也可以佐证材料一记载的可信性,但该记载仍需结合其他史料进一步印证。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8.答案:(1)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国家财政出现危机;以往税制存在弊端;农民逃亡,社会矛盾激化;宰相杨炎的建议。(2)评价:实现了以人丁税为主要标准征税到以土地资产为主要标准征税的改变,是我国税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后期弊端凸显,加重了农民负担。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从天宝年间始,‘天子佚乐,而用不知节’,大地主官僚又大肆兼并土地。”并结合所学可推出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诸侯割据,不供贡赋,‘太仓空虚,鼠雀犹饿’。”并结合所学可知,国家财政出现危机以及以往税制存在弊端;根据材料“780年,宰相杨炎开始了两税法改革”可推出宰相杨炎的建议。(2)评价:根据材料“夏秋两季征收,其租庸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两税法推行后效果显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现了以人丁税为标准征税到以土地资产为主要标准征税的改变,是我国税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但推行中弊端也逐渐出现,王夫之称‘量事取资,上下其手,从中渔利,百姓自然横遭祸害’。”可推出后期弊端凸显,农民负担加重。19.答案:(示例一)选取信息: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主题:隋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多元的特点。论述: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其具体表现有:三教合一;李白、杜甫的诗歌;胡旋舞。就三教合一而言,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割据,中国本土的宗教道教,以及外传宗教佛教,均在中国有了广泛的受众,它们与传统儒家思想一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就李、杜诗歌与胡旋舞而言,这一时期,唐诗的创作达到顶峰,李白的诗歌体现了盛唐气象,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社会境况;在各民族频繁交流的大背景下,来自西域地区的乐舞如胡旋舞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人民的娱乐生活。结论: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封建国家大一统,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交流、交融十分频繁,思想文化领域呈现多元的特点。(示例二)选取信息:陆上丝绸之路的繁荣;都护府与藩镇的设立;三教合一。主题:民族交融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论述: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2025学年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二单元 遵守社会规则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3课时 善用法律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关于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集合六篇
- 保险公司内勤个人工作总结(热)
- 毕业生感恩母校演讲稿13篇
- 高级工程师年终工作总结2021
- 清明节小学作文
- 2023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12章 一次函数12.2 一次函数第3课时 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教学实录 (新版)沪科版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8.2 登高教学实录(2)部编版必修上册
- 创意婚礼策划方案集合15篇
-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口语交际 请教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
- 2023年中证数据招聘笔试真题
- 2024年山东省政府采购专家入库考试真题(共五套 第一套)
- 2024年全国《考评员》专业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与答案
- 实验室安全准入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版本3.0)
- 护士年终总结个人个人
-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工程伦理分析
- 国开电大-工程数学(本)-工程数学第4次作业-形考答案
- GB/T 13384-2008机电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 路基清表施工技术方案
-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特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