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经济学 电子教案_第1页
林业经济学 电子教案_第2页
林业经济学 电子教案_第3页
林业经济学 电子教案_第4页
林业经济学 电子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经营

一、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2、使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

3、使学生能用对我国林业经营思想进行思考

4、使学生能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三、教学重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

四、教学难点

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五、详细具体的教学内容

林业经营思想和经营形式。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济思想。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我国林业经营形式的改革。

(一)、当代国内、外代表性林业经思想

随着世界各国林业各国林业实践的不断发展,在17世纪德国创立的森林永续利用理论

基础上,先后出现了森林多功能理论、林业分工论、新冰业理论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1、森林永续经营理论

17世纪中期,德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消耗了大量原是森林资源,18世纪出出现了

全国的“木材危机工1713年,德国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的创始人卡洛维茨提出了人工造林的

思想,目的是“不断地、永续利用森林”,获取持续和稳定的木材产量。1795年哈尔蒂希进

一步发展了森林永续经营的思想。1826年,洪德斯哈根“法正林”学说问世,经补充和发

展,成为森林永续和均衡利用的经典理论。对各国林业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在

天然林经营上长期居支配地位。

2、木材培育论

哈尔蒂希提出,选择材积生长量高的树种,建立生产力高的林分以获得短时间内的大量

产出。1849年浮士德曼“土地纯收益理论”,主张从每一块林地获取尽可能高的地租,对速

生丰产纯林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森林多功能理论

1811年,德国林学家哥塔“木材培育”延伸“森林建设”,将森林永续利用的解释扩大

到森林能为人类提供的一切需求,主张营造混交林。1833年,科尔也曾批评针叶纯林造林

运动。1867年,哈根提出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认为林业经营应兼顾持久满足木

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需求,以及森林在其他方面的服务目标。

1888年波尔格瓦创立“森林纯收益理论”,指出应该争取的是森林总体的最高收益,而

不是林分的最高收益。1905年,恩德雷斯阐述了森林对气候、水分、土壤和防止自然灾害,

以及在卫生和伦理方面对人类健康影响方面的福利效益,发展了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理论。

1922年满勒提出恒续林经营法则,要使森林所有成分均处于均衡状态,营造复层混交林,

低强度择伐.

1933年,德国《帝国森林法》提出了林业木材生产、自然保护和游憩三大效益一体化

经营的规定。

二战后,德国林业进入了多效益经营阶段。1953年第坦利希阐述了森林与社会其他方

面的关系,提出了林业应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福利的理论,林业研究应重视森林与人

类的复杂关系,森林的作用不只是物质利益,更应重视它对伦理、精神、心理的价值。60

仔代以后,这一理论逐渐被美国、瑞典、奥地利、日本,印度等国家接受推行“

森林多功能理论强调林业经营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强调生产、生物、景观和人文的多

样性。原则上实行长伐期和择伐作业,人工林天然化经营。永续多项利用、多资源、多价值

森林经营理论都属于多功能经营理论的范畴。

4、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

在如何实现森林多效益永续经营的具体技术路线上,有船迹理论和协同理论两种主张。

5、林业分工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克劳森、塞乔提出森林多效俄主导利用的思想,进而创立了林业

分工论。

应通过集约经营来生产木材,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生物学潜力。

对所有林地不能采取相同的集约经营水平,只能在优质林地上进行集约化经营,并且使

优质林地的集约经营趋向单一化,从而导致经营目标的分工。(海蒂)

微观方面对集约林业一工业人工林的比较经济优势进行评估。

宏观研究林业经营目标的分工和集约林业对全球森林资源的动态演变、时空调整及林产

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影响:现代林业正从采伐天然林的木材生产走向集约经营人工林的木

材生产;热带地区和南温带地区具有营造工业人工林的比较经济优势,世界木材产区招向南

移,这一趋势随着原是森林的不断消失而加快(可通过分析世界木材贸易结构进行验证);

全球森林将朝着各种功能不同的专用森林一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的方向发展,一部分是提供

提供游憩和环境保护的自然保护林,另一部分是高度集约经营的人工林,大部分是多效益兼

用的森林。

6、新林业理论

20世纪80年代,美,富兰克林提出。以森林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以实现

森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相统一为经营目标,建成不但能永续生产木材和其他林产品,

而且能持久发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的林业。

把所有森林资源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但强调木材牛产,而口极为重视森林牛态

效益和社会效益。主张把森林生产和保护融为一体,特别是保护和改善林分和景观结构的多

样性。林分层次的经营目标是保护和重建不仅能够永续生产各种林产品,而且也能够持续发

挥森林生态系统多种效益的森林生态系统。景观层次的经营F1标是创建森林镶嵌体数量多、

分布合理、并能永续提供多种林产品和其他各种价值的森林景观。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崭新的林业经营哲学,也有人认为其是过去多项利用理论的翻版。

7、近自然林业理论

适应自然和接近自然的林业,该理论始于德国。

近自然森林经营是指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自然生长发育规律,从森林自然更新

到稳定的顶级群落这样一个完整的森林生命过程的时间跨度来计划和设计各项经营活动,优

化森林的结构和功能,充分利用与森林相关的各种自然力,不断优化森林经营过程,从而使

生态与经济的需求能最佳结合的一种真正接近自然的森冰经营模式。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核心

是以种理解和尊重自然的态度,经营森林使其达到接近自然的状态,当然这种状态以原生

植被和自然演替为参照。

近自然森林经营的作业体系与同龄人工林的相比有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

(1)、以乡土树种为主要经营对象,以保持立地生产力,并保证不出现早期生长衰退、

爆发性病虫害等不可挽回的灾难。

(2)、在较小面积上调查、理解和利用自然力实现林分的天然更新。

(3)、以森林完整的生命周期为计划单元。

(4)、参照立地环境、地被指示植物、森林演替阶段和潜在原生植被来确定经营的目

标林相并设计调整林分结构的经营措施。

(5)、标记目标树并对其进行单株木抚育管理,目的是在保持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

实现较高的生物产量和收益。

(6)、采用择伐作业,基于对林分结构和竞争关系的分析,确定抚育择伐对象,实现

林分质量的不断改进。

(7)、尽可能分析各种经营措施的生态和经济后果并保证设计的体系最优。

在近自然森林经营过程中,何种程度的森林才算自然状态?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标准是什

么?自然状态下的森林用什么来衡量?这些需要引入〜个新的概念一一近自然度。通俗来

说,近自然度是对森林自然化程度的一种量化描述,表示森林接近自然状态的程度,是在现

实植物群落结构与自然群落之间的一个比较性描述。近自然度是根据外业调查中对具体地段

卜的不同植物群落的空间位置、物种刿成,、立地条件、演替阶段等因素的记录综合评定的.

德国近自然经营体系中将近自然度分为如下7个等级:

•顶极群落森林

•由顶级种和先锋种组成的过度性群落森林

•先锋群落森林

•处于1、2级的森林群落但有非乡土的树种成分

•含有非乡土树种的先锋群落森林

•由乡土树种组成但在不适合的立地上造林形成的森林群落

・引进树种在不适合的立地上营造的林分

上述1—3级可以认为是近自然状态的植物群落,4-5是有条件的近自然等级,6-7

级可认为是远离自然的植被情况,其中某个阶段又可根据是否天然更新、人工造林或为灌木

林地等特征而划分为三个下级类目,分别记为“n”、"p”、“s”,如第3级“先锋群落

森林”又可分为自然更新的先锋群落森林(3”)、灌草占优势的先锋群落森林(3s)和人工

造林的先锋群落森林(3p)o这个近自然度的序列明确地表达出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森

林群落从最不稳定的外来树种人工造林群落向原生顶级群落演替的过程,在同一个、,£地环境

中,演替时间越长,群落的近自然程度越高,群落结构越丰富,生物多样性越大,群落越稳

定,经济、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也就越大。

(8)、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缺乏权威的埋论成果,仅仅是将可持续思想引入林业经营中,没有形成系统的埋论内容。

首先是可持续本身只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虽然其在政治上获得了高度的一致也,这

种概念的含糊在政治上是一个比较好的策略一一对一个含糊不清概念的一致要比对一个精

确定义的概念的不•致好,但现在其不再是•致的基础,而成为培育不•致的基础了。可持

续最核心的思想是“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后代需求的能力”,但

其没有定义“发展”,如果将其代际公平的思想应用到林业经营中,为了使后代人从森林中

获取的木材等产品和其他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下降,必须保持森林资源总量的稳定和结

构、质量不退化,相应要求必须平衡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但要达到这个目标,

需要社会各部门共同协调,改变部门办林业为社会办林业。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具体目标是

什么,如何去评价,相应的经营技术措施体系并不清楚。

(二)、林业经营思想的转变

1、永续利用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一次飞跃

最大贡献就是认识到森林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只有在培育的基础上进行适

度开发利用,才能使森林持久地为文类的发展服务,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始终都是林业

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实现木材永续利用途径上,木材培育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改理论充分认识到森

林资源不仅可以实现自然更新,而且还能在人力的干预下实现人工更新;认识到人工林具有

生长迅速、目的性强、单位面积产出量大等优点,把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木材需求的希望寄

托在人工林的发展上。对于少林、无林地区来讲,如果生长条件具备,木材培育不失为一条

缓解木材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

2、森林多功能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

它的最大贡献就是承认非木材林产品和森林的自然保护与游憩价值决不亚丁・木材产品

的价值,而且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后者对于人类的价值会日益增加并上升到主导地位。必

须通过多目标经营,形成合理的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森林地多种

功能造福于人类。

船迹理论、协同理论、林业分工论、新林业理论均是对如何全面发挥森林地多种功能、

实现多效益永续利用地基本途径进行探讨地基础上得出地有益成果。船迹理论在木材需求压

力大、木材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较大比例、森林资源又相对不足地情况下比较适用,其核心

是三大效益兼顾,木材生产优先。协同理论适用于需求压力不大、森林资源比较丰富且分布

比较均匀地情况,其核心是三大效益一体化经营。林业分工论适用于生态需求和林产品需求

压力都非常大、而森林资源少而不均的情况,其核心是局部上分而治之,整体上合而为一。

新林业理论适用于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达、能够支撑

较高的经营成本的情况,其核心是三大效益兼顾,生态效益优先。

3、近自然林业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三次飞跃

是在对木材培育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充分认识到人力的不当干预虽然可以获

得木材的高产,但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潜在的负面影响,消除这种负面影响甚至需要付出更大

的代价。该理论适用于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人工林的改造。

4、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是人类林业认识上的第四次飞跃

可持续林业大大发展和超越了传统林业仅以求得森林生长量和采伐量相平衡的永续利

用原则,而是涉及森林生态系统全部功能的维持和发展;同时还明确了林业的持续发展是与

整个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不可分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成为各国林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

论某础。

(三)、我国林业经营思想的思考

一般认为林业作为一项产业和一个设工会经济部门,都是从采伐天然林利用木材开始

的,从而林学和林业经济学也是从这里产生和发展的。但中国林业却有自己的历史特点。

我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皆以农桑为立国之本,农林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经历了漫

长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植树造林,特别是经营用材林及多种经济林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

传统经验。早在西周时期,在薪炭林经营方面就提出了轮法作业、永续经营的思想,周灵王

(公元前571—前545)时的《陶朱公书》:“种柳千树则足柴,十年后髭一树得一载,岁

髭二百树,五年一周”。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长期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商品

经济发展缓慢,林业一直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经济部门,相应也就没有形成系统全面的

林业经营理论.

1840年后至新中国成立前,近代林业思想开始传播,近代林业逐渐形成,林业和林学

自农业和农学中分立,自成体系。但当时的林业带有典型的殖民经济色彩,主要是外国资本

控制下对我国森林资源的掠夺,没有明确的经营理论作指导。

新中国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是我国以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的现代林业的形成和发展时

期,当时虽然也初步认识到森林的某些生态价值,但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提供原材

料和资金积累,森林更多被当作一项自然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

理采伐和合理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并没有得道充分落实。再加上当时思想的禁锢,林业经

济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主要是为服务计划管理需要,林业经营理论研究几乎没有进展。

我国林业经营理论研究的繁荣是近二十年的事。

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为解决林区经济的“两危”问题,提出了多种经营理论。

(1)、木材培育论

主张在面积不大但立地条件优越,交通方便的宜林地,采用科学营林方法,营造速生丰

产林,以资金的高投入和先进技术,实行集约经营,追求木材的高产和高效益。是对国外早

期林业经营思想的引进,试图借鉴如新西兰、智利、南非等国林业发展的经验,这三个国家

都以大概10%左右的林业用地,满足80%社会木材需求,解决传统林业发展模式中长期无

法解决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可兼得得尖锐矛盾。

(2)、林业分工论

主张在国土中划出少旱土地发展工业人工林,逐步承担全国所需大部分商品木材生产任

务,称方为“商品林业”。另外,划出一部分称为“公益林'IV”,包括城市林业,风景林,

自然保护区,水土保持林等专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再划出一部分“多功能林业”,是商品

林业和公益林业的中间过渡形态。

(3)、林业二元结构理论

其实质是公益林业和商业林业这两类功能性质不同,经营机制有别的林业。

(4)、生态林业论

强调发挥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作用,根据"生态利用”原则组织森林经营,把

林业的指导思想建立.在森林生态经济指导思想基础上,以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为经营目标,充

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同时,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

的环境。按照这一要求,要把各类森林、树木,例如山地森林、平原绿地、各类防护林、四

旁植树、城市绿化和工业人工林纳入统一的范围规划经营。在原有森林布局的基础上,通过

人工的合理调整,逐步实现森林与农业、工业及人口分布的最佳配置和最适覆盖,并结合各

方面因素分析、探索可行的、提高林业经营综合效益的道路。是运用生态经济学理论,对新

林业理论和近自然林业理论成果的综合。

(5)、现代林业论。

林业在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严重滞后,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本条件和物质内容,农

业在这一条件下已经在发达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天然林资

源还比较丰富,传统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只是在采伐利川上实现了工业化式的装备。而在整

个营林环节始终未能步入较完善的工业化进程。虽然由现了工'也人_L林,但具只占森林资源

很小的一部分,而且远较其他行业为迟,也没能解决地力衰退和环境污染的老问题。所以,

就整个林业而言,至今迟迟未能步入传统观念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

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现代化是手段,最终目的是通过对森林

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求得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持续稳定增长,以满足人

类对森林的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需求,而这些是传统林业经营手段和装备以及管理方法

所难以充分实现的。

核心思想:

第一,现代林业的生产力是森林的生态经济生产力,人们以森林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为基

础,利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投入相应数量和质量的社会经济资源,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把森

林自然生产力转化为森林经济生产力,以获得人们生产和生活日益需要的产品和服务的持续

能力。

第二,现代社会对森林的需求量方面有惊人的扩张,而且需求结构发生了分化,人们对

森林的经济需求相对次要于生态、社会需求,全球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人类对森林的精神需求

越来越重要于对森林的物质需求,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林业需求的特征。

第三,森林生态经济学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理论;认为经济过程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受自

然的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生态环境:把森林生态系统于经济系统看成一个不可

分割的整体;生态供给是有限的;生态经济学应改革传统经济学的核算方法和指标;人类活

动是在一定条件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第四,现代林业的指导思想是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为对象,力求林业经济系统与森林生

态系统协调发展;以世代人(而非当代人)的长时间系统为对象,人们公平享受自然恩赐;

以森林的生产与消费为统一系统,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从全球角度发展森林,寻求森林在地

区、国家甚至全球维持生态平衡。

第五,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持续林业。

此外,还有的学者提出了“全面经营论”,“效益协同论”,“知识密集型林业”及“社

会林业”等。

从林业经营理论的发展历史看,选择什么样的理论作为林业经营的指导理论要综合考虑

该理论的适用性、解释力和当地的林情。

(四)、林业经营形式

1、林业经营的内涵

林业经营的历史就是人类经营利用森林资源的历史。从世界范围看,林业经营理论与经

营思想的每次调整和完善都与社会需求及森林资源变化密切相关。我国林业正处在战略调整

的关键时期。

林业大经营是指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体,以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全方位、科学、有层次

地经营为基础,林业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旨在获得以生态环境效益为主的多种效益,并

实现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良性循环的基本常态为目标的新的林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林业大经营的基本对象是森林资源综合系统,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全方位经营,既包括

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经营内容的全方位,又包括经营措施的全方位。

经营内容的全方位是指要全面、综合开发利用森林资源,不仅注重开发利用其经济产品,

更注重开发利用其生态产品,特别是要实现森林资源综合系统众多资源的综合、立体开发利

用。经营措施的全方位是有不仅要有保护、培育,还要有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便森林资源

综合系统始终处于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平衡之中。

首先,林业大经营是以森林综合系统为基本要素而开展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同地区因森

林资源系统的区域特点以及不同的社会需求特点,使林业大经营具体内容项目有所差异,这

恰是林业大经营的科学性体现。

其次,林业大经营特别注重森林资源综合系统中的多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摒弃

单一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根本上消除森林资源系统的过度开发利用,以确保森林资源综合系

统的生态平衡。

再次,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基本状况也是林业大经营效果的直接标志,森林资源综合系

统既是林业大经营的物质基础或称投入要素,同时也是林业大经营的结果或称综合产出。为

此,森林资源综合系统的状况,也是衡量与之相应的林业大经营效果如何的重要标志。

2、林业经营形式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1)、以定的经济制度为基础,并受社会分工的广度和深度、资本积聚与集中的程

度、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应用、生产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企业外部经营环境(包括历史、自

然、政治、法律、文化、经济等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

在工厂制度建立初期,企业的组织形式单一、规模较小。随着社会的发展,上述条件发

生变化,逐步产生了复杂、高效的企业组织形式。从法律认可的所有制形式方面来看,当前

存在三种基本的企业组织形式,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从历史发展考察,合伙

企'也的形成以独资企业为基础,而公司企'IK又是在合伙会'他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公司是企

业组织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现代企业的高级组织形式。

林业经营形式是在一定的所有制条件下,通过林业生产、再生产各环节,体现了劳动者

与生产要素组合的方式、规模及责、权、利关系。既是所有制形式的具体化,又是生产力组

织形式的具体化。

经营形式不同于所有制形式。同一种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可以有不同的经营形式;不

同经济成分的所有制可能有相同或相近似的经营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任何一种经

营形式总是一定经济成分所有制关系条件下的经营形式,它反映改种经济成分所有制关系的

性质。

(2)、经营组织形式的演化降低交易成本的选择结果。

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

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

因为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牛产的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

格的工作。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

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在内。再者,在某些市场中(如农产品交

易)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种成本。当存在企业时,契

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减少了。

同时,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

些市场运行成本。

企业规模的变化也受交易成本的制约:当企业扩大时,收益可能会减少,也就是说,在

企业内部组织追加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自然,企业的扩大必须达到这一点,即在企业内

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在公开市场上完成这笔交易所需的成本,或者等于由另一企

业家来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其次,当组织的交易增加时,就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

再者,交易增加必须达到这一点,即资源浪费带来的亏损等于在市场上进行交易的成本,或

者等于由另一个企业家组织这笔交易的成本。

(3)、我国主要林业经营形式及其沿革

1949年前的买办经营、租仙经营,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国家统一经营、集体经营,改革

开放后,多种经营形式并存,分别在各自的适用领域快速发展。国有、集体统一经营管理,

承包、租赁经营,家庭经营、个体经营、合作联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等齐头并进,个体造

林不断增加,非公有制比重逐步加大。根据全国造林综合核查结果,2001年,全国人工造

林更新中,林地权属:集体8〉2%,国有14.8%;林木权属:个人52.6粒集体31.1%,国

有14.5%,其他1.8%。个人造林比例变化(林木权属):1997年25.7%,1998年30.9%,

1999年34.6%,2000年43%,2001年52.6%。

(4)、当前林业经营形式存在的关键问题

•是国有林业没能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林业产权委托代理关系不清,法人治理结

构不尽合理;二是集体林区林业公公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缺失或不健全。

对丁•林业在产权制度上所存在的问题,人们目前比较普遍关心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

系如何界定的问题,也就是认为林业中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界定不清,导致了林业产权不

清晰,因而主张应该把国有林业产权改革的重点放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问题上。法人治理结

构所回答的问题是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如何界定,因而在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未能界定

清晰,从而导致林业产权不清晰的条件下,应该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完善国有林业产权

制度的重要举措,这是很对的。因此,针对我国林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界定不清,从而导

致了林'业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提出通过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而促讲企、也产权清晰,i文是极为必

要的。也就是说,在林业产权制度的完善上,应该注重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问题。

但是,仅仅靠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不可能完全解决林业的产权制度的问题的。因为,

林业产权不清晰不仅是因为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没有界定清晰,也就是说,林业产权不清

晰不仅仅是因为法人治理结构有问题。林业产权不清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有者层次有问

题。

国有林业产权不是某个自然人的产权,而是仝国人民的财产,但是仝国人民不可能每个

人都去直接管理与经营国有资产,而是要通过委托代理制的方式使得归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进

入经营过程。也就是说,国有林业产权的所有者对F属于自己的产权的管理与经营,不像自

然人所有者管理和经营自己所拥有的财产,自然人所有者对自己所拥有的财产的管理和经

营,是非常简单的,而国有产权则是表现为一个复杂的委托代理体系,即人们所说的产权委

托代理结构。因此,如果产权委托代理结构不合理,那么国有林业的产权就不可能清晰。林

.业产权制度正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即:委托代理结构不完善,委托代理者之间不是种责

权利相对称的互为约束的关系,而是一种严重的责权利不相对称的软约束关系,从而导致了

林业产权制度的无约束与低效率,也就是国有资产流失和国有森林资产无效率并存。

由上述分析可见,国有林业产权制度上所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法人治理结构

不完善的问题,而是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的同时.,还存在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即委托代

理结构不完善。因此,林业产权制度完善的方向是:既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但更重要的是

要完善委托代理结构。在委托代理结构不完善的条件下,法人治理结构是不可能完善的,因

而完善委托代理结构是最为重要的。

如前所述,国有林业产权的最终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但全体人民不可能每个人都可以去

管理与经营国有林业资产,因而必然要构造•个国有林业产权所有者代表,代表全体人民去

管理与经营国有资产。按照我国的宪法规定,我国国有资产的代表是国务院。国务院是政府

机构,政府机构管理国有资产只能按照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行政手段管理国有资产。也就是说,

国务院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代表,并不是国务院直接管理国有资产,而是国务院按照政府

体制将国有资产交给各级攻府去管理,并且各级政府之间在国有资产管理上是一种行政性管

理,因而形成了国有资产管理上的条条管理与块块管理的行政性委托代理结构。也就是说,

国务院与具体管理国有资声的政府部门之间,以及管理国有资产的各级政府之间,实际上也

是一种委托代理制,只不过是i种行政性委托代理制而已。

问颍是,这种行政性的国有林根产权委杆代理制必须转化为企业性的国有林业产权委杆

代理制。因为,委托代理制作为产权制度的组织形式,其本来意义是指企业性委托代理制。

行政性国有林业资产委托代理制如何转向企业性国有林业产权委托代理制?目前可以参考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中中的做法,选择建立国有投资控股公司的方式。即:政府通过委托

代理制将国有林业产权委托给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然后由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再按照

委托代理制,将国有林、业资产交由企业进行运作。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与被投资企业之间

的委托代理制,己不再是行政性委托代理制,而是一种新型的企业性委托代理制.

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是行政性委托代理制转化为企业性委托代理制的载体。也就是

说,因为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的形成,才使得行政性委吒代理制转化为企业性委托代理制。

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是作为企业性国有林业产权所有者代表存在的,因而它是一种有特殊

法律地位的公司,其主要功能是国有林业产权管理与资本经营。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能否

作为企业性的国有林业产权代表存在,并使行政性委托代理制真正转化为企业性委托代理

制,关键是耍界定清楚政网与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的关系,使国有投资控股公司成为真正

的国有林业产权代表主体,拥有作为国有林业产权所有者代表所应有的责任、权利和利益。

政府在与国有林业控股公司形成契约式的委托代理关系之后,必须严格遵守契约,不得随意

干预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的运作,政府与国有林业控股公司之间是以契约为基础的委托代

理制,双方不得违背共同应遵守的契约。契约是行政性委托转化为企业性委托的基础。

现代经济条件下,任何财产的所有者都不可能是自己经营自己的资产,而是都要通过委

托代理制将自己的资产委托给别人经营,即实行委托代埋制。国有林业资产也同样是这样。

国有资产作为全体人民的资产而存在,但全体人民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可能人人都去经

营国有林业资产,因而国有林业资产必然要实行委托代理制。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国有林

业产权的委托代理制度。

首先必须深化分类经营体制改革,对于商品林业交由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按照市场规

律去经营运作。

在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国有林业产权所有者代表,以出资者的方式与被投资企业

发生产权关系时,就与被投资企业形成一种企业性委托代理关系,这种企业性委托代理关系

可以通过国有林业产权代表制度方式而实现。

国有林业产权代表制度是指国有林业投资控股公司作为出资者,通过一定的法律程序以

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等身份,向其被投资企业派驻产权代表。也就是说,向其投资企业派

驻的董事、监事、财务总监等共同组成产权代表。国有林业产权代表按照出资者的意图在企

根中行使有关权力,维护出资者经济利益。国有林、业产权代表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包

括国有林业产权代表的选拔委派制度,国有林业产权代表的请示报告制度、国有林业产权代

表的激励约束制度和考核监督制度等。

对公益林业则由相应的公益林管理机构按预算事业制进行管护。

林业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调整,执行监管。

实行山林承包,分山到户,在初期较好地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但经营林木毕竟不同于

耕种农田,林业生产周期长,经营仅I险大,一轮"收获"之后,林农枳极性大减,造成林分质

最下降,荒山荒地增加。集体林区还出现了林业公公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供应短缺问题,制约

了林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如路网条件,林业基础设施条件,林业科研和林业技术推广,良种

和化肥条件,防治病虫害,科学管理等,这些林业生产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根据公共产品理论,

林业公共产品可分为纯林业公共产品和准林业公共产品,如林业发展战略研究,综合规划和

信息系的建设,以及科技、交通、通讯骨干设施的建设,大江大河的治理等为纯林业公共产品。

那些与居民利益关系密切,但又是个别居民自身能力所不能干或干不了的事务,如小流域治

理,林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乡村路网建设,市场体系建设等为准林业公共产品,准林业公共产

品同样依赖于政府提供。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林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己不复存在,而市场经

济条件下新的供给机制又尚未完全建立,政府为林业提供的林业公共产品规模小,准林业公

共产品的供给更少,从而造成因林业公共产品的短缺,而制约了林业的发展和林区经济的繁

荣。因此,建立适应巾场经济的准林业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解决林业准公共产品的短缺问题就

成为政府促进林业发展的重点。目前,山区居民在科技知识、市场信息以及林业病虫害防治

等方面需要政府帮助的要求十分强烈,说明在林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居民私人的林业产品

生产对林业公共产品的强烈依赖性。林业准公共产品的短缺,林地、技术、资金、劳动力等

生产要素被个体居民所分划而无法实现最有效的结合,是集体林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五)社会林业理论与实践

1.社会林业的历史背景

世界多数国家都经历了森林资源利用与保护两个阶段。在第一阶

段因人口增长和贫困,过度消耗自然资源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

结果造成森林资源的快速消耗、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条件的退化、饥

荒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乡村能源危急、木材供应短缺、生物多

样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发展造成了威胁。此时,因自

然的惩罚和巨大财产损失,人们意识到了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阶段是大力倡导保护、恢复、科学经营和持续发展森林资

源。

20世纪中叶后,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

产品的极大丰富,另一方面,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也造成了人和自然

关系的失调,尤其是人类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关系。回顾林业实践的历

史,可以发现以木材为导向单一的林产品商业生产难以满足广大地区

的需求。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的乡村地区贫困和环境退化在人口快

速增长的压力下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一系列社会和生物物理因素造

成的,但在多数情况下,社会因素使生物物理因素的影响更加复杂难

辩。在此背景下,森林资源面临着应用系统和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复杂

的社会生态环境问题的巨大挑战,既满足当地村民的持续需求,又能

满足全社会的社会和生态需求。

传统林业着眼于林业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

推崇和扩展木材生产的林业经营模式,没有考虑生活在林区内及其周

边地区群众的需要并与他们合作,造成了森林经营者与当地群众关系

的对立和冲突。

广西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林地管理工作的通知: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处理

侵占国有林场林地和哄抢作物等到扰乱林场正常生产、生活的事件作为当

地社会治安合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列入当地人民政府综合治理考核

内容,切实抓紧抓好。要依法维护国有林业单住的合法权益……(2001年)

雷州沈塘镇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镇。由于人多地少,长期

以来,村庄之间、群众之间、国有林场与群众之间,经常发生土地权属、

山林权、海滩涂等问题纠纷。并导致当地社会治安一度混乱。1999年:该

镇被省委列为全省解决农村突出问题重点镇。(《湛江日报》)

这是森林资源迅速减少、环境进一步退化、乡村贫困进一步恶化、

林区矛盾尖锐化、林业全面发展受阻的重要原因。林业部门孤立的管

理模式遇到的挑战,使得对传统林业进行改革变得非常有必要。

20世纪中叶以后,林业发展的社会环境、社会对林业的要求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林业在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中的地位、作用、潜

力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林业应该在生态、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取

得协调发展。因此,需要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作指导解决林

'也面临的问题。社会林业很好的贯彻了这一原则。第十届世界林业大

会支出:林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取得自然

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统一平衡,这是世界的共识。林业的社会化趋

势大大增强了,不仅要关注森林的自然生物学特性,也要关注林业活

动中主体的社会行为。实践证明,社会林业是解决如“村民缺乏造林

积极性”、“如何提高农民的林业意识”、“怎样处理林区常见的矛盾”

等问题的有效手段。

森林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对人类具有经济价值、生态功能和社会

服务价值。这些价值对社会集团都有影响,集团中又有不同的基层和

团体,并尽力争取自己小群体的利益。因此,林业就需要生态学和社

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理论来林业经济活动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如

民族问题、人权问题、社会公平问题、民主管理问题等。这是社会林

业的内涵所在。

社会学的方法论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论人类社会行为的内在动机

以及人和森林的关系,从历史和其他有关角度提供了新的观察工具。

研究人类活动对森林的影响与研究森林对人类的影响应放到同等重

要的地位。

当前林业正面临一个转型阶段,并且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传统林

业发展战略、管理模式和政策、制度难以满足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怎

样解决林业面临的一系列危机促使人们思考:林业发展必须考虑森林

与人的多种关系,考虑林区当地村民依托森林资源实现持续发展的多

种需求,否则,林区当地经济水平难以持续提高,当地村民也将更加

贫困,森林资源也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社会林业就是一种创新林业管

理科学,整合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理论,目标是创造一个和谐的

乡村环境系统,并且在满足当前需求的情况下保证森林资源的持续发

展。

2.社会林业与传统林业的区别

Table1:AnalyzedtheDifferencebetweenSocialForestryandTraditional

Forestry

TraditionalForestrySocialForesty

Mono-channelforpolicy-makingParticipatorypolicy-making

andorientatedtomono-timberprocess,Orientatedtosustainable

production;developmentofforestresource

ConcentrateonEconomicfunctionsuchastimber,non-timberforest

offorestproduct,fodder,firewood,medicine

plants,animalhusbandry,breeding

andculture;

Economic,ecologicalandsocial

functionofforestareall

considered.

ToimproveecosystemforonlyToimproveecosystembothfor

erosioncontrollingerosioncontrollingandeconomic

incomegenerationg;

CentrallymanagedbyManagementisdecentralizedand

administrativeordersandparticipatorybysupportingfarmers

controllingfarmers^ehaves;andmotivatingthemtobeinvolved

inforestrymanagement;

Design,planningandParticipatoryinventory,designand

implementationarecentralized;planningandimplementationare

combinedwiththeintention,habits

andindigenousknowledgeoflocal

farmers.

TimberproductionistheonlyAimatplantingmulti-usestree

purposeofforestrymanagement;speciesanddiversifiedforest

products.

TheobjectiveistoachieveTheobjectiveistoimprovethe

ecologicalefficiencyandgeneratelivingconditionsoflocalfarmers

incomebyharvestingtimbersbycreatingjobsandtoachieve

ecologicalandsocialefficiencies.

3.社会林业的概念

一般认为,社会林业的意识行为和实践在乡村发展中由来已久,尤

其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作为一个新概念的提出则是最近30多

年的事。印度林学家杰克•威士托比(JackWestoby)于

1968年在第九届英联邦林业大会上首先使用这个概念,由于这个概念

符合当时林业的潮流,因而得到与会者的重视和支持。之后,1973年印

度政府率先实施了社会林业计划,并取得了显著成果。社会林业术语

1976年第一次出现在印度国家农业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对这一术语

的定义是:“社会林业组织贫困的人民经营不能生长某种作物的土地,

生产饲料、薪材产品以满足当地社团,特别是贫困阶层的需要"。显然,

印度政府实施社会林业计划,是为了鼓励那些以薪炭材和其他产品生

存的人们开展自给自足的林业活动,以达到减轻用材林负担、增加农

民收入的目的,而且重点是指乡村居民在传统林区以外的新造林。

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长期对森林

资源的过度利用.致使森林资源迅速减少•薪材严重短缺,林地退化和水土流失加剧。日益

严峻的林业形势迫使人们去探索发展林业、经营森林资源的新形式,1968年印度林学家

理等过程,并可从中获得利益的林业活动⑶2由于社会林业突出了当地群众的主体性与

广泛参与性,以及林业要满足乡村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要素物结合群众切身利益

的宗旨•扭转了传统林业脱离乡村发展的倾向,因此,社会林业在印度得到了迅速发展•成

为国家林业发展故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实施森林生态系统管理

的重要途径

2()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对林业及其在乡村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的认识有了重大的飞跃,集中表现在第八届世界林业大会上。1978年,

在印度尼西亚召开的第八届世界林业大会通过的大会宣言《森林为人

民》中指出:所有林业界都应该关注的是林业应对农村社会,特别是发

展中国家贫穷农村的发展作出充分的贡献。在这次大会讨论的主要议

题中也指出:“林业要为农村社会作出贡献,就要动员广大农村居民参

加林业发展工作,林业发展要纳入农村全部土地利用规划之中:大会

强调林业要为大多数人民服务,特别是要为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农

村居民服务。在这次会议上,对社会林业的定义是:“任何紧密地把土

著人民吸引进林业活动的情景,它包括广泛的内容:旨在满足土著人民

需求的林业生产活动,和旨在社区获得经济收入的由农户进行的营

林、林产品加工、手工艺生产,以及居住在森林中部落社会的一些有

关活动……:联合国粮农组织为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发挥了领导作

用,从此国际社会开始普遍关注社会林业。联合国粮农组织把社会林

业定义为:吸引当地人参与林业有关的任何活动,泛指在木材或其它林

产品短缺的小块地上,通过在农场里种树提供经济作物和以家庭或小

型作坊的形式对林产品进行加工以增加收入的活动。亚太地区社会林

业培训中心(REC0FTC)对社会林业作出如下定义:社会林业是

任何一种能使当地群众自我驱动、自我激发,且有自主权,从而投身于

种树并且收获树木产品的旨在促成土地系统持续利用的社会活动,其

形式表现为:单纯种树或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组合在一起;个体或集体

水平上展开的;家庭手工艺业劳动者或小的作坊工厂所开展的;在国

有、集体或私有土地上开展的植树活动。

在我国引入社会林业概念方面,福特基金会和设在泰国曼谷的区

域社会林业培训中心起了重要的作用。区域社会林业培训中心在20

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为我国当时的林业部、部分省林业厅、大专

院校和其他单位培训了一批社会林业人才,为社会林业概念在我国的

传播和推广起了一定的作用。福特基金会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

致力于中国的乡村贫困工作,首先在中国云南省开展了山区发展项

目,9()年代初又开展了社会林业项目,接着在四川、贵州等省开展了类

似的项目,系统地培训了一大批社会林业专业人才。以上这些工作都

促成了社会林业思想在我国的普及,推动了社会林、也活动在我国的兴

起。然而,由国外传入我国的社会林业概念有明显的缺陷,加上由境外

机构所推动的社会林业项目都属于外援式社会林业或扶贫式社会林

业,并不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或真正的生命力,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

国林业转型发展问题。因此,我国一些学者提出了发展中国式的社会

林业的呼吁。

4.社会林业研究的内容

(1)社会林业研究的总体情况

目前,社会林业研究已涉及到诸多问题,己有大量的论文发表和专

著出版。一些学者祀社会林业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编写了社会林

业教材,试图建立起社会林业的学科体系。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林

业生态环境管理专业已把社会林业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设置,并组织

编写了相应的教材及自学考试大纲。作为一门学科的乡村林业(学者

们曾把CommunityForestry译为乡村林业,目前又

认为译为社会林业更为妥当),是以农村为对象,以农民为主体,围绕着

乡村社会的综合发展研究有关林业的目标任务、技术手段,以及研究

农民如何通过参与林业活动的全过程以获得自身利益的一门学科。这

是一门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

很强的实践性。因而,它具有本身独特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它特别强调

长期被忽视了的在农村中农民作为经营主体与收益主体的作用,而这

种主体性只有通过调动他们积极参与林业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林业

与他们自身才都能得到发展,才能摆脱林业目前所面临的危机与困

境。根据上述的认识,他们认为乡村林业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农民的主

体性与参与性、产权问题、乡村林业的组织形式、乡村林业的理论基

础、乡村林业的技术基础、乡村林业与市场经济、乡村林业的环境支

持系统、乡村林业与妇女、少数民族、乡村林业项目的调查、规划与

实施、国内外乡村林业的发展趋势等。

而另有些学者认为,社会林业是以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为对象,

以乡村群众为主体,研究林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社会林

业是林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它以林学为基础,用社会科学的方法

来考察林业问题,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综合对策。其主要特点是重视

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注意森林与社会的多重复杂关

系。根据上述的认识,社会林业研究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第一

部分是基本概念和以参与性为核心的基础理论部分;第二部分是研究

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林业与社会关系所表现出的各种本质现象,包括

权属、组织形式与制度、受益者经济分析、技术支撑体系等;第三部

分是社会林业的应用部分,包括参与性调查方法论、社会林'业的实践

形式等。

比较上述的体系可以看出,二者都把重点放在农村,都强调了社会

林业活动要以农民为主体,为乡村综合发展服务。二者明显的差异在

于,前者详细分析了乡村林业的理论基础、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外部

环境支持系统、妇女参与等问题,而后者则对受益者进行了经济分析。

(2)社会林业研究的主要领域

a农民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大多数社会林业学者认为农民是社会

林业的主体,并通过参与性来体现。主体性体现了农民的意愿和要求,

同口寸也反映了有主动、自主、自决的能力;而参与性是社会林业的核

心,表现为乡村群众参加社会林业活动的广泛性和全过程性。没有主

体,谈不上参与;同样,没有参与,也体现不出主体。两者既有区别,又有

紧密联系。有的学者还分析了参与性的社会学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关

系。

b产权问题。大多数社会林业学者认为产权问题是社会林业极为

重要而又敏感的问题,明确的权属关系是社会林业活动的基本前提。

这是因为它关系到“为谁种树和管理”和“谁将从中受益”的问题,

涉及到农民个人、集体单位的切身利益。社会林业的产权问题研究主

要是为了解决某个人、某个群体或某个实体对土地和林木的归属,并

使这种归属得到法律或社会上的认可。其研究内容主要是要弄清产权

的性质、内涵,如何行使其权、责、利,存在什么问题等。

C社会林业的组织形式。在当今社会中,不论是发达的社会化大生

产,还是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人们总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完

成相应的生产活动。在社会林业中,同样需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来

实现群众的参与性,完成有关的林业活动。社会林业的组织形式要研

究解决的问题是:当地群众是通过怎样的形式来开展造林和营林活动

的?他们是怎样决定种什么、为谁种、如何种和如何管理的?也有的学

者认为,乡村林业组织形式的研究,主要是就组织的性质、结构、功能,

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特别是有关组织在乡村林业中的活动形式与作用

展开讨论。并认为,乡村林业的许多活动,表现为组织起来形成各种集

体合作形式,这对当前中国如何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走上规模经营、

集约经营十分重要c目前,由于农村正处在两个转变中(由计划经济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中国农村合作组织

形式十分灵活多样,如福建、湖南等省涌现出的林业股份合作林场和

多种合作联营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乡村林业的组织形式与内容。

印度社会林业的主要类型:

1、乡村片林

乡村片林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自助类型,由当地政府提供所借苗木•要求村民自愿

造林和护林;另一种是外部资助类型,造林成本由援助项目提供而收益属于村民.这两种

类犯都是在乡村公有土地上造林”根据执行的给聚,总的来说多村片林并不是很成功(世

界银行报告,1995)。虽然初期一些邦(如古吉拉特邦、喜马偕尔邦、泰米尔纳德邦、奥里萨

邦和卡纳塔克邦)的造林面积迅速增加,但后来效果日益减弱,造林地也遭到严重破坏,失

败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缺少当地人民的参与,因为林业部门仍完全控制着林地而不是将其

转交给人民;其次是造林地生产力低下,在最初6年中村民几乎得不到任何林产品;再次

就是与满足当地人需求相比,每村的造林面积不足.

2、联合森林经营

20世纪70年代,随着Midnapore地区Arabari村“社会经济实验”项目的启动,政府

开始鼓励公众叁与国有我林的侑理,这促使了联合森林经营形式的出现,到了1988年,国

家林业部门重新认识到了使当地人民与森林的保护、经营与发展相结合的重要性,并且以

官方的名义接受了这一森林经营策略------般被称为联合森林经营(JFM),这标志着印

度林业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90年6月1日,印度政府又正式公布了发展联合森林经营

的框架,确定了以利益共享为基础的联合森林经营机制,并针对所有邦和中央直辖区制定

了详尽的指导方针.联合森林经营仅针对国有退化林地,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森林的保护和

恢芨来确保环境稳定和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又能提供薪材、饲料,维持小型林业生产并满

足乡村和部族人民的少量木材需求。目前,大多数州已将联合森林经营制度化,其重点是

成立乡村林业委员会并强化其在退化森林中的参与管理职能,但这种职能是基于利益共

享而非是林地的所有权。据统计,从1970年Arabari试验项目后动到1998年,在印度已

有17个邦采用了联合森林系管方案,成立了15000多个正规的村社组织(如乡村林业委

员会J,保护了近215万hm2的退化林地⑷。

在联合森林经营中,吸引当地人参与的因素主要包括采集大多数非木材林产品

(NTFP)的权力,对间伐享有100%的份额•以及对收眠伐享有至少25%的份额.在西孟

加拉邦12个实行联合森林经营的试验村中,发现每个家庭单从非木材林产品中获得的年

均收入已占其家庭总收入的16%〜22%⑸。除此之外,当地居民还从本地林业发展中获

得了工作机会。量重要的是.村民再不用为了到森林采集林产品而和林业部门“玩捉迷藏

的游戏”了。在管理机制上,乡村作为政府林业部门的森林管理伙伴,与其一起参与林地的

管护、营造与更新,这些授权管护林地的村庄都成立了自己的组线管理机构——乡村林业

委员会,一般每个家庭推选1名成员(通常是家庭中的男性长者)作为代表加入委员会,以

确保所有乡村林业委员会成员的家庭都崩够与林业部门一起野与森林的经营管理。在一

些邦,每个家庭坯均有1名男性和1名女性代表。乡村林业委员会负贵制定各自的森林保

护制度、确定森林乱砍满伐的惩罚办法、以及各成员间分享利益的方式,在森林经营方面

则以由林业部门和乡村林业委员会共同制定的计划为基础.通常情况下,委员会的日常工

作由一个小型的执行委员会来负责,执行委员会由几个乡村长老会(本地组织)和林业部

门的代表组成.最近,一些委员会还联合起来成立了高级委员会以处理委员会的内部冲突

和外部事务。

在印度•联合森林经营方案正式应用至今巳有10年的时间了,其效果如何呢?遥感观

利资料显示,在大多数实行联合森林经营的社区,原来遭破坏或退化的森林已不同程度地

得到恢复,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丰富。例如在西盂加拉邦南部地区,联合森林经营发展得最

快,大范围的毁林和地力衰退现象已被制止,森林状况已有转机;在古吉拉特邦、哈亚纳

邦、中央邦和西盂加拉邦等地的研究也已表明,这些地区的林地生产力已经有了较大改

善,参与森林管护的农户从非木材林产品中所得的收入亦有较大的增加。另外,联合森林

经营还拓宽了解决各种问题的可能性,例如树种选择、最终收益分享、产品定价和一系列

林业部门不能单独处理的其它问题。因此可以说,这种参与式森林管理途径的出现对印度

森林的状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生态开发

印度是在宪医中将环境保护奉为神圣并将其确定为国冢及全体公民贡仕的少败几个

国家之一,其森林保护区网络覆盖15万km,约占森林面积的19%。虽然在保护区内禁止

实施联合森林经营,但在保护区内与当地人民的合作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保护区引入

了生态开发的概念。生态开发的基本目标是量大限度地降低保护区对当地人民的账响,在

这一目标下进行了一系列针对当地人民的开发活动,当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