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1228-2009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_第1页
DB37 1228-2009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_第2页
DB37 1228-2009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_第3页
DB37 1228-2009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_第4页
DB37 1228-2009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III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4建筑物防雷类别 45接地装置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 55.1人工接地体施工技术要求 55.2自然接地体施工技术要求 85.3接地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 6建筑物防雷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 6.1专用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 6.2自然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 6.3防雷引下线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 7接闪器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 7.1施工技术要求 7.2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 8防雷击电磁脉冲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 8.1防雷电波侵入措施施工技术要求 8.2屏蔽措施施工技术要求 8.3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施工技术要求 8.4防雷击电磁脉冲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 9综合布线系统防雷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 9.1防雷施工技术要求 9.2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 10电涌保护器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 10.1用于电气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10.2用于电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 10.3电涌保护器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 11.2跟踪检测阶段 11.3原始记录要求 11.5安全作业要求 11.6检测仪器设备 附录A(规范性附录)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 附录B(规范性附录)接地电阻的测量 II附录D(规范性附录)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附录E(资料性附录)建筑物防雷装置验收业务表格式样 参考文献 III本标准的第5.1.1.1、5.1.2.5、5.1.2.7、5.1.2.8、5.1.4、5.2.1.1、5.2.1.4、5.2.1.5、5.2.2.2、5.2.2.5、6.1.1、6.1.2.1、6.1.2.2、6.1.2.3、6.1.3.1、6.1.3.4、6.1.3.5、6.1.3.9、6.1.4、6.2.2、6.2.3、6.2.7、7.1.1.1、7.1.1.4、7.1.1.7、7.1.2.2、7.1.3.1、7.1.3.3、7.1.3.5、7.1.4.3、7.1.5.2、7.1.6.1、7.1.6.2、8.1.1、8.1.2、8.1.3、8.1.5、8.1.7、8.3.1、8.3.2、8.3.5、8.3.6、8.3.10、8.3.11.1、8.3.11.4、9.1.1.5、10.1.1.1、10.1.2.1、10.1.2.3、10.1.2.6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其余为推荐性条文。本标准由山东省气象局提出。本标准由山东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省雷电防护技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于振波、王永久、冯桂力、张文、李国晋、魏超、王思群、李海腾、马红松、本标准为首次发布。引起森林火灾和油库爆炸,击毁建筑物,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伴随雷电产生的强大雷击电磁脉冲会在三维空间对一切供配电系统、电子通信设备、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等构成威胁,给各行各业造成重大破坏。雷电灾害被联合国列为十大自然灾害之一,被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称为“电子化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设备的广泛应用和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普及,对雷电防护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雷电防护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接闪、分流、屏蔽、等电位连接、合理布线、防雷电波侵入以及接地等措施。这些措施很大一部分属于隐蔽工程,与建筑施工技术要求和施工质量紧密相改建、扩建建设工程项目防雷装置的施工与验收方面却缺乏相应的标准支撑。为规范山东省内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验收行为,提高雷电防护技术水平,杜绝或减少雷击隐患,特制订本标准。1建筑物防雷装置施工与验收规范本标准规定了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施工以及施工质量跟踪监督和竣工验收的技术要求。本标准适用于新、改、扩建建筑物防雷装置的施工以及施工质量跟踪监督和竣工验收。本标准不适用于烟囱、水塔、天线塔、油罐、化工等防雷装置的定期检测和验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直接截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可接闪的金属屋面和其它金属构件等。3.2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3.3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合。3.4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用的导体。3.5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连接导体;或从接地端子、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的连接导3.6为接地需要而埋设的接地体。一般可分为人工垂直接地体和人工水平接地体,二者可以结合使用。23.7具有兼作接地功能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建筑物各种金属构件、钢筋混凝土中的钢筋、埋地金属管道等作为接地体。3.8工频电压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极与电位为零的远方接地极之间的欧姆律电阻。其数值等于接地装置对地电压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比值。3.9冲击电流流过接地装置时,接地装置对地电压的峰值与通过接地极流入地中电流的峰值的比值。将分开的装置、各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将金属装置、外来导电物、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其它电缆连于其上以能与防雷装置做等电位连接由一个系统的诸外露可导电部分做等电位连接的导体所组成的网络。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室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用于限制瞬态过电压和分走电涌电流的器件,它至少含有一非线性元件。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当出现电涌电压时突变为低阻抗。通常采用放电间隙、气体放电管、闸流无电涌出现时为高阻抗,随着电涌电流和电压的增加,阻抗跟着连续变小。通常采用压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SPD将建筑物各部分防雷装置、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3需要规定和控制雷击电磁环境的区域。雷电流的电磁效应,它包含传导电涌和辐射脉冲电磁场效应。电气系统(低压配电系统)electricalsystem由低压供电组合部件构成的一个系统。由敏感电子组合部件(例如,通信设备、计算机、控制和仪表系统、无线电系统、电力电子装置)构成的一个系统。用导电材料减少交变电磁场向指定区域穿透的屏蔽。UcUp表征一个SPD限制其两端电压的特性参数。这个电压数值不小于浪涌电压限制的最大实测值,是由InIUresUres4IeI除放电间隙外,除放电间隙外,SPD在并联接入线路后所通过的微安级电流。在测试中常用0.75倍的直流参考电压Uw由生产厂给出的设备或设备主要部件的耐受冲击过电压的额定值,该值规定了设备或设备主要部件的绝缘对过电压的耐受能力特性。当SPD长时间工作或处于恶劣环境工作时,或直接受雷击电涌而引起其性能下降、原始性能参数改变的现象。也称退化或老化。4建筑物防雷类别4.1建筑物应根据其重要性、使用性质、发生雷电事故的可能性及后果,按防雷要求分为三类。4.2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一类防雷建筑物:a)凡制造、使用或贮存炸药、火药、起爆药、火工品等大量爆炸物质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者。c)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因电火花而引起爆炸,会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4.3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b)国家级的会堂、办公建筑物、大型展览和博览建筑物、大型火车站和飞机场、国宾馆、国家级档案馆、大型城市的重要给水水泵房等特别重要的建筑物。c)国家级计算中心、国际通讯枢纽等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建筑物。e)制造、使用或贮存爆炸物质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伤亡f)具有1区或21区爆炸危险场所的建筑物,且电火花不易引起爆炸或不致造成巨大破坏和人身h)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i)预计雷击次数大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民用建筑物。4.4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建筑物,应划为第三类防雷建筑物:a)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及省级档案馆。b)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1次/a且小于或等于0.05次/a的部、省级办公建筑物及其它重要或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物。c)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且小于或等于0.25次/a的住宅、办公楼等一般性民用建d)预计雷击次数大于或等于0.05次/a的一般性工业建筑物。e)装有需防雷击电磁脉冲的电子系统的建筑物。f)通过调查确认遭受过雷击灾害的建筑物。55接地装置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5.1人工接地体施工技术要求5.1.1人工接地体的材料和规格5.1.1.1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要求见表1。表1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表1接地体的材料、结构和最小尺寸铜钢结构铜绞线3)单根圆铜3)单根扁铜3)单根圆铜铜管整块铜板单根圆钢1)2)热镀锌钢管1)2)热镀锌扁钢1)热镀锌钢板1)镀铜圆钢4)裸圆钢5)裸扁钢5)热镀锌钢绞线热镀锌角钢圆形导体扁形导体垂直接地体——————————最小尺寸水平接地体222————2——22—2接地板————————————————热镀锌———不锈钢6)材料5)5.1.1.2在符合表1要求的条件下,埋于土壤中的人工垂直接地体宜采用热镀锌角钢、钢管或圆钢;5.1.1.3接地线应与水平接地体的截面相同。5.1.2人工接地体的安装当受地方限制时可适当减小,但不能小于垂直接地体的长度。5.1.2.2人工接地体可按设计文件要求分别按A型地或B型地安装,并应符合下列要求:6a)A型地为每根引下线终端所连接的独立接地体。其接地体不应少于两根,可在土壤中接地线端接地体各一根。b)当A型地的冲击接地电阻值大于本标准第5.1.4条规定的要求时,可采用本标准第5.1.3条规定的降阻方法。当该接地装置仅用于防雷保护时,可按本标准第5.1.2.3条的规定通过加长接地体总长度的方法来解决。体相结合的方式敷设。d)当B型地的冲击接地电阻值大于本标准第5.1.4条规定的要求时,可采用本标准第5.1.3条规定的降阻方法。当该接地装置仅用于防雷保护时,可按本标准第5.1.2.4条的规定通过加大B型地包围的面积的方法来解决。5.1.2.3当A型地由于土壤电阻率较高等原因无法实现冲击接地电阻值的要求时,可通过加长接地体总长度的方法来解决,此时防雷接地的冲击接地电阻可不计及。其方法如下:5.1.2.4当B型地由于土壤电阻率较高等原因无法实现冲击接地电阻值的要求时,可通过加大B型地包围(或覆盖)面积的方法来解决,此时防雷接地的冲击接地电阻可不计及。其方法如下:5.1.2.5接地体的连接接地体的连接应采用焊接,并宜采用放热焊接(热剂焊)。当采用通用的焊接方法时,应在焊接处做防腐处理,如涂防腐漆。钢材、铜材的焊接应符合以下要求:a)接地体为钢材时,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见表2。表2防雷装置钢材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表2防雷装置钢材焊接时的搭接长度及焊接方法搭接长度不应小于扁钢宽度的2倍圆钢直径的6倍圆钢直径的6倍应紧贴角钢外侧两面或紧贴3/4钢管表面,上下两侧施焊,并应焊以由扁钢弯成的弧形(或直角形)卡子或直接由扁钢本身弯成弧形(或直角形)与钢管或角钢焊接。焊接材料扁钢与扁钢圆钢与圆钢圆钢与扁钢扁钢与钢管、扁钢与角钢焊接方法不少于三面施焊双面施焊双面施焊7b)接地体为铜材与铜材或铜材与钢材时,连接工艺应采用放热焊接(热剂焊),其熔接接头应符2)应使连接部位的金属完全熔化,连接牢固;4)放热焊接的接头应无贯穿性气孔。5.1.2.6从引下线断接卡或换线处至接地体的安装长度,即接地线的安装长度不宜大于2(m5.1.2.7为防止跨步电压对出入建筑物的人员造成伤害,应采用以下一种或多种方法:a)人工接地体应尽量设置在人员不可能停留或经过的区域。如人工接地体距建筑物出入口或人行5.1.2.8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接地装置为独立接地时,接地装置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5.1.3降低接地电阻的方法在高土壤电阻率地区,应采取降低接地电阻的措施,可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a)采用多支线外引接地装置,外引长度不宜大于2。b)接地体埋于较深的低电阻率土壤中,如采用井石式或深钻式深埋接地体。1)接地体敷设完后的土沟其回填土内不应夹有石块和建筑垃圾等;2)外取的土壤不得有较强的腐蚀性;5.1.4接地电阻值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的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30Ω。当设备或系统接地有特殊要求时,应按照具体要求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允许值可参考表3。当防雷表3不同情况下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允许值表3不同情况下的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允许值接地项目名称允许值(Ω)接地项目名称允许值(Ω)汽车加油加气站防雷装置≤10程控交换机专用接地≤5卫星地球站≤5综合布线系统专用接地≤4天气雷达站共用接地≤4计算机管理系统专用接地≤4≤5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专用接地≤4微波站、电视台的机房防雷接地≤1有线广播系统专用接地≤4电梯设备专用接地≤4保安监控系统专用接地≤4有线电视接收天线杆≤4闭路电视系统专用接地≤4电子计算机安全保护接地≤4扩声对讲及同声传译系统专用接地≤4电子计算机交流工作接地≤4≤485.2自然接地体施工技术要求5.2.1一般规定5.2.1.1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接地装置采用独立接地外,应优先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为防雷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当建筑物中的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屏蔽接地、电子系统工作接地和电气安全接地等均与建筑物内的金属支撑物、金属框架及钢筋等自然构件电气连接形成共用接地系统时,共用接地系统的接地电阻值应按50Hz电气装置以人身安全所要求的阻值5.2.1.2利用建筑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防雷接地装置时,横向主筋(地梁和承台内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纵向主筋(桩体钢筋)作为垂直接地体,并相互连接构成接地装置。基础内钢筋之间的连接应符合本标准第6.2.4条的规定。5.2.1.3当互相临近的建筑物之间有电力和通信电缆连通时,宜将其接地装置互相连接。可采用两条出、入口或人行道路处不应小于1m。对于建设在土壤电阻率较高地方上的建筑群,宜将各个建筑物的接地装置相互连接,并充分利用施工单位施工时留下的接地极,如塔吊的接地极。5.2.1.4距地面0.5m以下,每根引下线所连接的基础内钢筋的表面积总和不应小于0.82m2。5.2.1.5当基础有防水层绝缘时,应在低于-0.8m处从引下线上预留出接地连接线,接地连接线间距应与引下线间距一致,并在地下使用护坡桩通过接地连接线与建筑物基础钢筋相连。当实测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应增设人工接地体,人工接地体宜在建筑物四周散水坡外大于1m处埋设成闭合环形,并通过接地连接线与建筑物基础钢筋相连。破坏防水层处应采取加防水膏等措施。5.2.2桩基础接地体5.2.2.1应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内的结构钢筋作防雷接地体。其中,桩内主筋作为垂直接地体,承台(桩台板)内钢筋作为水平接地体。5.2.2.2桩内主筋应至少两根分别与承台内上下层配筋相连接,宜采用焊接,当工程设计要求不允许采用焊接法连接时,可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连接。用做防雷引下线的构造柱内主筋连接。5.2.2.4利用地梁内靠外侧(或同方向)的2根主筋通长焊接,或者在地梁外侧敷设不小于镀锌扁钢,作为均压环,并与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相连。在总等电位连接端子安装处以及电子系统线路进线处,从该均压环上就近引出接地预埋件,作为总等电位连接端子和各种金属管道和金属护管在入户处5.2.2.5构造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至少二根),应分别与承台上下层配筋、地梁内主筋及其桩内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内钢筋做接地体的做法参见图1。5.2.2.6利用桩基础作为接地体应满足以下技术指标:a)利用系数(用作接地体桩数/建筑物总桩数)不应小于0.25,宜优先利用外围基础桩作为接地色——图1利用建筑物桩基础内钢筋做接地体做法5.2.3板式或箱形基础接地体钢,作为环形接地连接线,环形接地连接线必须与所经过的用做防雷引下线的构造柱内主筋连接。5.2.3.2构造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至少二根),应分别与底板内上下层钢筋电气贯通。5.2.3.3当底板有防水层时,应按本标准第5.2.1.5条的规定处理。5.2.4钢柱型钢筋混凝土基础5.2.4.1每个基础中仅需一个地脚螺栓通过连接导体与钢筋混凝土基础内的钢筋网连接,钢柱就位后将螺母与钢柱和地脚螺栓焊接在一起。当不能利用地脚螺栓时,应从基础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直径),钢柱底板上。连接导体与钢柱底板焊好后,与土壤接触的外露连接导体和钢柱底板均用1:2水泥砂浆保5.2.4.2连接导体与地脚螺栓和钢筋网的连接宜采用焊接,在施工现场没有条件进行焊接时,应预先在钢筋网加工场地焊好后运往施工现场。5.2.4.3对于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与地脚螺栓焊接或与引出连接导体连接的那一根垂直钢筋焊接到水平钢筋网上(当不能直接焊接时,采用一段φ10镀锌圆钢跨焊),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与水平钢筋网连接。5.2.4.4对于仅有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地脚螺栓通过连接导体(如直径不小于10mm镀锌圆钢)与水平钢筋网焊接,或直接从水平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5.2.5杯口型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在杯口一角的附近,与预制的钢筋混凝土柱上的预埋连接板相对应。连接导体与柱上预埋连接板焊好5.2.5.2连接导体与钢筋网的连接采用焊接,在施工现场没有条件进行焊接时,应预先在钢筋网加工场地焊好后运往施工现场。5.2.5.3对于有垂直和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将与引出连接导体连接的那一根垂直钢筋焊接到水平钢筋网上(当不能直接焊接时,可采用一段φ10镀锌圆钢跨焊),或采用螺栓紧固的卡夹器与水平钢筋网连接。对于仅有水平钢筋网的钢筋混凝土基础,应直接从水平钢筋网上引出连接导体。5.3接地装置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5.3.1接地装置的验收应根据实际情况,按人工接地体和自然接地体各分为1个分项工程,并按本标准附录E中表E.2和表E.3的内容进行质量监督和验收。5.3.2对人工接地体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人工接地体的形式和材料,测量其尺寸规格、长度、间距、包围面积、埋设深度、接地体的数量、与墙或基础的距离。b)检测人工接地体间的连接情况:检查其连接方式、焊接方法和焊接质量,测量搭接长度。c)确定是否采取降低接地电阻措施,并检查采取了何种措施,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正确、合理。d)检查接地线的材料,测量其尺寸规格和长度。e)检查在建筑物出入口、人行道或其他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区域接地装置的防跨步电压措施,测量人工接地体与出入口或人行道的距离。f)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尚应测量接地装置与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道、电缆等金属g)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当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测量土壤电阻率,确定是否补加接地体或增大接地体包围(或覆盖)的面积。接地电阻和土壤电阻率的测量方法见本标准附录B5.3.3对自然接地体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测量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当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测量土壤电阻率,确定是否增设人工b)检测柱内用做引下线的主筋与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钢筋间连接情况的检测内容和方法如下:检查其连接方式和连接质量,当采用焊接法时尚应检查其焊接方法,测量其搭接长度;测试其直流过渡电阻,其值不应大于0.2Ω。c)测量每根引下线在-0.5m以下所连接的基础钢筋表面积总和。d)检查两相邻建筑物之间有无电力和通信电缆相连。当有电缆相连时,对两相邻接地装置进行导通性测试,测试方法见本标准第8.4.4条a)款。如测得阻值不大于1Ω,则断定为电气导通;如测得阻值偏大,则应检查两接地装置是否连接。检查两接地装置相接时的连接导体的材料和e)检查基础有无防水层,是否预留接地连接线;检查护坡桩与基础钢筋的连接;确定是否增设人工接地体以及人工接地体的敷设是否正确。f)对于桩基础接地体,尚应检测桩筋与承台配筋的连接情况;检查环形接地连接线和均压环的设置;检查桩筋直径和桩筋利用数、用做接地体的桩数和桩总数,计算桩利用系数;测量用做接地体的桩间距,测试单桩的接地电阻,计算其平衡度。g)对于钢筋混凝土基础接地体,尚应检测地脚螺栓、连接导体、钢筋网的设置是否符合本标准第5.2.4和第5.2.5条的有关要求。6建筑物防雷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6.1专用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6.1.1专用引下线的材料和规格6.1.2专用引下线的布置6.1.2.1除周长不超过25m且高度不超过30m的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可只设引下线不应少于2根。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四周均匀或对称布置,并应尽可能在靠近建筑物拐角处布置。6.1.2.2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间距应符合表4的要求。表4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间距表4各类防雷建筑物引下线的间距第一类防雷建筑物12第二类防雷建筑物18第三类防雷建筑物256.1.3专用引下线的敷设6.1.3.1引下线上端应与接闪器可靠电气连接,下端应与接地装置可靠电气连接。6.1.3.2引下线应沿建筑物外墙明敷,并经最短路径接地。引下线的敷设应平正顺直,如需弯曲时,应采用弧形弯曲,避免直角弯曲,且弯曲部分开口处的距离不得小于弯曲部分线段长度的1/10。6.1.3.3引下线固定支架应固定可靠,且能承受49N(5kg)的垂直拉力。固定支架应均匀,其间距应符合表5的要求。在古建筑中沿廊柱引下时,不应使用钉入柱内的固定支架,应采用圆抱箍固定。表5明敷接闪器和引下线固定支架的间距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支架的间距扁形导体和绞线固定支架的间距单根圆形导体固定支架的间距布置方式水平面上的水平导体垂直面上的水平导体6.1.3.4当建筑艺术要求较高时,引下线可暗敷在建筑物外墙抹灰层或墙体内,其圆钢直径不应小于,且应有卡钉分段固定。但当墙体外保温材料是由可燃材料构成且引下线的温升对其构成危险时,引下线不得暗敷在墙体内,且必须使引下线与外墙之间的距离大于0.1m,金属固定支架可与墙体接触。6.1.3.5明敷引下线在人员可能停留或经过的区域敷设时,应采取下列措施之一以防止接触电压和(或)闪络电压对人体造成的伤害:b)使用护栏和(或)警告牌,使人不得靠近或进入危险区域,护栏与引下线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6.1.3.8引下线不宜安装在排水槽或下水管内,并与门窗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当安装在排水槽或下水管内时,应定期检查其是否锈蚀,如锈蚀超过三分之一时应予以更换。6.1.3.9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标准第4.3条e)、f)、g)款规定的第二类建筑物的引下线上不得装有避雷针或避雷线的构架上的照明灯电源线,必须采用直埋于土壤中的带金属护层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导线。电缆的金属护层或金属管必须接地,且埋入土壤中的长度应大于10m,方可与配电装置的接地网相连或与电源线、低压配电装置相连。通讯线、信号线的做法可参照执行。6.1.3.10在古建筑物敷设引下线时,应从古建筑上接闪器下端焊接牢固后沿山墙、后檐墙、墙角或塔身、檐柱顺直引下。在游人较多的建筑物正面应尽量避免明敷。当古建筑通面阔长度大于引下线规定的间距时,可仅在正面墙角各敷设一根引下线,同时应增加山墙、后檐墙及墙角引下线的根数,以满足表6.1.4安全距离为防止雷电流流经引下线时产生的高电位对附近金属物或电气线路的反击,各类防雷建筑物的金属6.2自然引下线施工技术要求6.2.1宜利用建筑物构造柱和剪力墙内的纵向主筋或钢柱作为自然引下线。当构造柱内主筋直径不小对角四根钢筋作为一组引下线。6.2.2自然引下线下端应与基础内钢筋或人工接地体电气贯通,上端应与建筑物顶部钢筋混凝土屋面、避雷带相连接。若建筑物设有水平避雷带、均压环,主筋还应与水平避雷带、均压环电气贯通。6.2.3当建筑物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大板结构或为具有叠合层的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或建筑物的楼板及墙体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时,应将建筑物每层的楼板内主钢筋、梁内主钢筋以及与所有用作防雷引下线的钢筋互相连接为一体。6.2.4钢筋混凝土内钢筋的连接,应采用土建施工的绑扎法、螺丝扣连接、卡接器连接等机械连接或对焊、搭焊等焊接连接。除设计要求外,承力建筑钢结构构件的连接,不得采用熔焊连接。当设计要求引下线的连接采用焊接时,其焊接要求应符合本标准第5.1.2.5条的规定。6.2.5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宜作为自然引下线,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栓连接。各金属构件可被覆有绝缘材料。6.2.6当利用建筑物四周钢柱或柱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时,可按钢柱或构造柱的跨度设置引下线,但引下线的平均间距不应大于表4的要求。6.2.7当利用建筑物四周钢柱或柱内钢筋作为防雷引下线并同时采用基础接地体时,可不设断接卡,为防雷引下线并采用埋于土壤中的人工接地体时,应在每根引下线上距地面不低于0.3m处设接地体连接板,连接板与人工接地体之间的连接线上应设断接卡。连接板的做法可参见图集99D501-1第2-226.2.8为降低雷电流流经引下线时产生的空间电磁场对附近电子设备的危害,一些重要的电子设备应远离外墙和外圈构造柱安放,宜离开不小于1m的距离。当受条件限制难以满足要求时,应对电子设备6.3防雷引下线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6.3.1防雷引下线的验收应根据实际情况,按专用引下线和自然引下线各分为1个分项工程,并按本标准附录E中表E.4和表E.5的内容进行质量监督和验收。6.3.2对专用引下线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引下线的材料,测量其尺寸规格。b)检查引下线的布置是否合理,记录引下线的数量,测量每相邻两根引下线之间的距离。c)检测引下线两端与接闪器和接地装置的连接情况。d)检查引下线的敷设方式,敷设是否平直,有无急弯,是否经最短路径接地,测量在弯曲处的弯曲度。当暗敷时,尚应检查墙体的外保温材料,确定是否符合本标准第6.1.3.4条的规定。e)检查引下线固定是否可靠,测量固定支架的间距。f)检查引下线防接触电压和防闪络电压危害所采取的措施。g)检查引下线在易受机械损坏处近地面部分所采取的措施。h)检查断接卡的设置是否符合本标准第6.1.3.7条的规定。i)检查引下线上有无附着或并行敷设电气线路,当有时检查所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本标准第6.1.3.9条的规定。j)测量引下线与附近金属物、电气线路或电子设备的距离,确定是否符合安全距离的要求。k)测试每根引下线的接地电阻,每根引下线为一个检测点,按顺序编号检测。l)对于古建筑,尚应增加对本标准第6.1.3.10条要求内容的检测。6.3.3对自然引下线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构造柱内用作引下线的主筋的材料,记录其根数,测量其尺寸规格。b)测量引下线的间距,并计算其平均间距。c)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应检测每层楼板内主钢筋、梁内主钢筋以及与所有用作防雷引下线的钢筋之间的相互连接情况,并做好记录。可采取抽测的方式,抽测层数不宜少于建筑物楼层数的三分之一。d)检测引下线之间以及引下线与基础主筋、接闪器、水平避雷带、均压环之间的连接情况。e)当利用建筑物的钢梁、钢柱、消防梯等金属构件作为自然引下线时,应检测各部件之间的电气贯通情况,测试方法见本标准第8.4.4条a)款。f)检查是否设置了若干供检测用的连接板,并测量其距地面高度,测试其接地电阻值。7接闪器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7.1施工技术要求7.1.1一般规定7.1.1.1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应采用滚球法进行计算:滚球半径按表6确定。滚球法保护范围计算方法7.1.1.2接闪器与引下线之间的连接宜采用焊接,当焊接有困难时,可采用螺栓连接,但接触面应热镀锌或垫硬铅垫。接闪器与引下线之间的直流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7.1.1.3接闪器应能承受0.7kN/m2基本风压,在经常发生台风和大于11级大风的地区,尚应增大其7.1.1.4建筑物顶部和外墙上的接闪器(避雷针、避雷带、均压环等)必须与建筑物外露的大尺寸金属物(如屋面金属物体、外墙上的栏杆、旗杆、吊车梁、管道、门窗、幕墙支架等)进行电气连接。屋范》中对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接闪器布置的要求。7.1.1.6接闪器应由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线、避雷网、建筑物自身构件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尚应将钢筋混凝土屋面内的钢筋相互连接构成暗敷避雷网。对于需要采取防侧击雷的建筑物,尚应采取防侧击雷措施。7.1.1.7接闪器上不得附着任何电气线路,也不得并行敷设电气线路。如设计文件中有其它电气线路附着时,应按本标准第6.1.3.9条的规定处理。7.1.2避雷针的安装7.1.2.1避雷针宜采用镀锌圆钢或焊接钢管制成,其直径不应小于下列数值:7.1.2.2当第一类防雷建筑物采用独立避雷针保护时,避雷针支架至被保护建筑物及与其有联系的管7.1.2.3安装于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宜安装在建筑物的至高点,一般安装在建筑物的屋面或墙上,位置按设计施工。避雷针的高度应满足保护建筑物和楼顶设施的要求。7.1.2.4安装在屋面上的避雷针应将其支座设在墙上或梁上,如放在板上应校验板的荷载是否满足避雷针的要求。避雷针安装前,应在屋面施工时配合土建浇灌好混凝土支座,并预留好地脚螺栓,地脚螺栓最少有2根与屋面、墙体或梁内钢筋焊接。待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后,再安装避雷针,连接引下线。雷针时,先组装避雷针,在底座板相应位置上焊一块肋板将避雷针立起,找直找正后进行点焊,然后加7.1.2.5安装在墙上的避雷针应在混凝土结构(如梁、柱、墙)上预埋铁件,将支架焊在预埋铁件上,在混凝土块里,砌组砖墙时,同时砌组墙内。当避雷针总高度超过7m时,不宜在砖墙上安装,可在混凝土结构上安装,安装应在浇灌混凝土前,钢筋绑扎完成时预埋铁件,安装可配合土建进行,也可将资7.1.2.6在女儿墙拐角处、外墙突出部位和顶层阳台突出部位宜设避雷短针进行保护,避雷短针的高度以保护到最远点为宜,并与楼顶其他接闪器(如避雷带、避雷网)焊接成一个电气通路。屋顶上的排气孔、烟囱、天窗等突出屋面的结构物上也应装设避雷短针加以保护。避雷短针的安装可参见图集7.1.3避雷带的安装7.1.3.1避雷带应采用热镀锌圆钢或热镀锌扁钢,优先采用热镀锌圆钢。圆钢直径不应小于8mm。扁7.1.3.2避雷带应沿建筑物易遭受雷击的部位敷设,如建筑物的女儿墙、屋角、屋檐、屋脊、檐角、楼梯和电梯机房屋顶。避雷带敷设应平直、牢固,不应有高低起伏和弯曲现象,平直度每2m检查段允7.1.3.3避雷带应构成一个完整的闭合通路,任何两点之间应连通,不同高度处的避雷带应相互贯通。7.1.3.4避雷带在跨越伸缩缝和沉降缝处应采取弧形跨接。避雷带过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做法可参见图7.1.3.5避雷带一般情况下不宜暗敷,当建筑艺术要求较高确需暗敷时,应符合下列规定:b)一旦遭受雷击,避雷带表面覆盖物坠落不至发生事故或采取了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7.1.3.6避雷带宜采用固定支架固定,固定支架可采用热镀锌扁钢制作。固定支架应固定近女儿墙外侧敷设。7.1.3.7古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中,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选择使用接闪器的颜色应与古建筑物屋面的颜色协调一致。固定支架固定在屋面脊瓦时不应对脊瓦造成破坏或破坏屋面的防水结构。7.1.4建筑物屋面避雷网的安装7.1.4.2对于屋面较大的建筑物,宜在屋面上敷设避雷网。避雷网宜明敷,网格尺寸大小应符合表6的要求。网格敷设应平直,无起伏和弯曲,拐弯处应大于90。网格交叉点应焊接,焊接采用搭接焊。7.1.4.3对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宜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内、外圈梁的两条主钢筋构成暗敷避雷网,避雷网应形成闭合通路,其纵、横向钢筋的两端必须与各柱内用作防雷引下线的主筋相焊接,网格尺寸大小应满足表6的要求。在建筑物屋面上的设备附近处,应从屋面避雷网格上引出预留接线、太阳能热水器等楼顶设备的接地之用。表6避雷网网格尺寸≤5×5或6×4≤5×5或6×47.1.5利用建筑物自身构件做接闪器7.1.5.1宜利用屋顶上的铁塔、栏杆、广告牌、旗杆等永久性金属物作为接闪器,但其各部件之间均应连成电气通路,且其尺寸应符合本标准第7.1.2.1款和7.1.3.1款的规定。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等突出屋面的金属物体应与屋面的避雷带连接。接地一次。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金属屋面宜利用其作为接闪器,并应符合下列要求:a)金属板之间具有持久的电气贯通连接,如采用铜锌合金焊、熔焊、卷边压接、缝接、螺钉或螺b)金属板下面无易燃物品时,钢(不锈钢、热镀锌)、钛和铜板厚度不应小于0.5mm,铝和锌板c)金属板下面有易燃物品时,钢(不锈钢、热镀锌)和钛板厚度不应小于4mm,铜板厚度不应小e)使用单层彩钢板作为屋面接闪器时,其厚度应满足本条中a)款和b)款的要求;使用双层夹保温材料的彩钢板作为屋面接闪器时,如保温材料为非阻燃材料和(或)彩钢板下无阻隔材料(如砖、水泥板等),不宜在有易燃物品的场所使用。7.1.5.3安装在接收电视广播天线和小灵通基站天线杆顶上的接闪器只能用作保护该天线,不应用作7.1.6防侧击雷措施7.1.6.1当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高度分别超过于6m沿建筑物四周,利用建筑物外墙结构圈梁内的两条水平主钢筋连接构成闭合环路作为水扁钢作为水平避雷带,并与所有防雷引下线相连接。外墙上的玻璃幕墙、铝合金门窗、金属栏杆等较大金属物均应就近与水平避雷带或防雷装置相连接。b)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应分别与防雷装置连接。7.1.6.2铝合金门窗的防雷接地做防雷接地。从圈梁内主钢筋或构造柱内主钢筋引出接地连接导体,另一端应与门、窗处预留的接地端铜导线暗敷。该项工作应在窗框定位后,墙面装饰层或抹灰层施工之前进行。金属门、窗的接地点宜不少于两处,每一连接或焊接处的直流过渡电阻值不应大于0.2Ω。铝合金门窗的防雷施工可参见图集7.1.6.3塑钢门窗的防雷接地防雷接地。各窗框、扇型材之间内腔的衬型钢宜通过拼接件(如拼接螺栓、拼接螺丝)相互连接构成连型镀锌扁钢通过金属连接螺丝将框内的衬钢连为一个闭合体,并作防锈处理。7.1.6.4空调外挂机的防雷接地位置,从水平避雷带上引出镀锌圆钢或扁钢至每个空调外挂机的安设点,并预留一个或两个明露螺栓,用于空调外挂机及其固定支架接地之用。若空调外挂机安设点周围有金属护栏,金属护栏也应接地。7.1.7幕墙防雷7.1.7.1在幕墙的防雷施工中,应充分利用建筑物自身的防雷装置,将幕墙竖向立柱(龙骨)、横向梁(横向龙骨)与建筑物防雷装置连通,形成防雷整体。7.1.7.2对设有幕墙的建筑物,应在幕墙顶部、底部以及每三层位置处设均压环。均压环可利用建筑物外墙结构圈梁内的两条水平主钢筋连接构成闭合环路,或在外墙四周结镀锌扁钢作为均压环,并与所有防雷引下线相连接。7.1.7.3幕墙竖向立柱(龙骨)和横向梁(横向龙骨)应与接闪器、均压环和引下线连接成等电位网络。竖向立柱与防雷装置连接点的水平间距不应大于防雷引下线的间距,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均压环的间7.1.7.4用做防雷引下线的竖向立柱应连贯导通,其上下之间的断开处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25mm2铝锈钢平垫和弹簧垫,对穿螺栓压接时应避开立柱连接用的芯管。7.1.7.5在竖向立柱最上端和最下端以及设置均压环的楼层处,横向梁应与竖向立柱可靠连接,形成7.1.7.6在用做防雷引下线的竖向立柱(龙骨)的最上端、最下端以及均压环所在楼层处,应将竖向立柱与构造柱内主筋和均压环连接,或者与构造柱内主筋和均压环相焊接的预埋件连接。立柱与均压环或预埋件的连接宜采用扁钢、角钢或编织导线通过焊接或压接连通,焊缝和连线应涂防锈漆,扁钢截面。对高层建筑物,当柱的纵筋不允许与预埋件焊7.1.7.7对于钢结构建筑,应将幕墙竖向立柱上固定用铁脚与作为均压环的H型钢梁或钢牛腿采用7.1.7.8沿女儿墙顶部安装的玻璃幕墙的上封口,即女儿墙压顶盖板应与女儿墙部位幕墙构架连接,并将铝质盖板和女儿墙部位幕墙构架与女儿墙上的避雷带或引下线相连。7.1.7.9不同金属压接时,应做防电化学反应腐蚀处理。如钢与铝连接时,钢要镀锡,或在钢和铝之间加不锈钢垫片。当铜质材料与铝合金材料连接时,铜质材料外表面应经热镀锌处理。除不锈钢外,其它钢材应进行表面热镀锌或其它防腐处理。采用焊接方式时应满足第5.1.2.5条的要求。7.1.8楼顶设施的防雷7.1.8.1太阳能热水器7.1.8.1.1在楼顶施工时,应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附近预留其接地用的接地端子。若未预留,应在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时,将其金属支架与楼顶避雷带可靠电气连接。对于成排摆放的太阳能热水器,应将相7.1.8.1.2太阳能热水器应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对于单个的太阳能热水器,宜采用避雷短针保护。避雷针和太阳能热水器的距离不应小于0.5m,其高度应根据滚球法确定,其材料和规格应符合本标准第7.1.2.1条的规定。对于成排的太阳能热水器,宜采用避雷线保护。7.1.8.2冷却塔、水箱冷却塔和水箱应采用避雷针或避雷带加以保护。进行等电位连接。当罐体壁厚大于2.5mm时,可不安装避雷针或避雷带。冷却塔和水箱的防雷施工可参7.1.8.3广告牌广告牌应与楼顶接闪器做等电位连接,连接点不应少于两处,两点间的间距不应大于引下线间距。广告牌与接闪器的连接宜采用焊接,并符合本标准第5.1.2.5条的焊接要求。7.1.8.4航空障碍灯航空障碍灯应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其电源线路的敷设应符合本标准第8.1.7条的规定。7.1.8.5卫星天线7.1.8.5.1楼顶卫星天线应在接闪器保护范围之内,宜采用避雷针进行保护,避雷针和天线的距离不7.1.8.5.2卫星天线基座应与楼顶防雷装置(如避雷带)进行等电位连接。7.1.8.6擦窗机7.1.8.7彩灯7.1.8.8电梯7.1.8.8.1位于楼顶的电梯机房六面墙体内的钢筋宜适当加密,墙体内的钢筋网孔尺寸不宜大于7.1.8.8.2电梯机房内宜预留接地端子,设置等电位连接带。机房内的电梯控制柜外壳、曳引机底座、电梯轨道、电缆桥架、金属屏蔽管等均应与等电位连接带连接并接地。7.1.8.8.3电梯控制柜不应靠近外墙安装,控制柜门不宜敞开。控制柜内的主微机板、信号处理通讯板等宜安装金属屏蔽罩,并与柜壳做好等电位连接。进出控制柜的线路宜敷设在电缆桥架或金属屏蔽管内,并做好等电位连接。7.1.8.9通信铁塔7.1.8.9.1铁塔基座应通过引下线与接地装置连接或与楼顶的接闪器连接,连接点不应少于两处。7.1.8.9.2安装于铁塔上的通信天线的馈线应采用带金属护层的电缆或穿入金属管的导线,从铁塔中心部位引下,并在其上部、下部和经走线桥架进入机房前,屏蔽层或金属管应就近接地。当电缆长度大7.2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7.2.1接闪器的验收应根据实际情况,按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利用建筑物自身构件做接闪器、防侧击雷措施、幕墙防雷、楼顶设施的防雷各分为表E.8和表E.9的内容进行质量监督和验收。7.2.2对接闪器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在接闪器安装前,测试引下线的接地电阻。避雷针应逐根检测,避雷带和避雷网应按与引下线的连接点位置检测。在楼顶设施安装前,测试预留接地端子的接地电阻。安装完毕后,检测接闪器与引下线的连接情况。b)检查接闪器的类型、材质,测量其尺寸规格。c)测量接闪器的高度、长度,建筑物的长、宽、高,然后根据建筑物防雷类别用滚球法计算其保护范围,确定是否满足设计要求。d)当接闪器暗敷时,测量其表面覆盖层的厚度,并检查建筑物周围环境是否存在可能发生的混凝土碎块坠落引起的事故隐患。e)检测接闪器与楼顶金属扶梯、透气管、金属灯杆、旗杆等金属构件的等电位连接情况,测试方法见本标准第8.4.4条a)款。f)检查接闪器上有无附着或并行敷设电气线路,当有时检查所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本标准第6.1.3.9条的规定。7.2.3当接闪器为避雷针时,尚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避雷针的架设方式、与引下线的连接点数量以及安装部位是否正确。b)检查是否在女儿墙拐角处、外墙突出部位和顶层阳台窗等突出屋面的结构物上设置了避雷短针,并测量避雷短针的高度以及与楼顶其他接闪器(如避雷带、避雷网)的等电位连接情况。7.2.4当接闪器为避雷带时,尚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避雷带的敷设方式,敷设部位是否正确,敷设是否平直,以及在转角处的弯曲度。b)检查避雷带固定是否可靠,测量固定支架的间距和高度以及女儿墙的宽度,确定是否增加避雷c)检测避雷带的闭合情况以及不同高度处的避雷带的连接情况。d)检查避雷带在跨越伸缩缝和沉降缝时采取的措施,是否采取了弧形跨接。e)对于古建筑,尚应增加对本标准第7.1.3.7条要求内容的检测。7.2.5当接闪器为避雷网时,尚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避雷网的敷设方式,敷设是否平直,以及在转角处的弯曲度。b)检查网格点的焊接质量,测量避雷网的网格尺寸。c)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尚应检测钢筋混凝土屋面、梁、柱内、外圈梁内的主钢筋之间的相互连接情况以及与各柱内用作防雷引下线的主筋的连接情况。检查在屋面设备附近是否预留接地端子,并测量接地端子的尺寸规格以及与主筋的等电位连接情况。7.2.6当利用屋顶永久性金属物作为接闪器时,尚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测永久性金属物各部件之间的电气贯通情况。b)当利用金属屋面作为接闪器时,应首先明确金属板下面是否存放易燃物品,并检查金属板的材料,测量其厚度,检测金属板之间的电气贯通情况。7.2.7当建筑物需要采取防侧击雷措施时,尚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建筑物是否按本标准第7.1.6.1条a)款的要求正确设置了水平避雷带;检查水平避雷带的材料、敷设方式、闭合情况以及与所有防雷引下线的连接情况,并测量其尺寸规格、垂直间b)检查所有竖直敷设的金属管道及金属物的顶端和底端与防雷装置的连接情况。c)检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分别对应距地查金属门窗的接地点数量,测试门窗与接地连接导体或主筋之间的直流过渡电阻值。d)检查第一类、第二类、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分别对应距地机安设点是否预留了接地端子,并测试接地端子与水平避雷带之间的直流过渡电阻值。对于空调外挂机安设点周围有金属护栏的,尚应检查金属护栏是否做了接地及其连接质量。7.2.8对于幕墙的防雷,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对幕墙防雷措施的检测可采用抽样方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有均压环的楼层数少于3层时,应全数检查;多于3层时,抽查数不得少于3层,对有女儿墙盖顶的必须检查,每层至少应检查3处。2)无均压环的楼层,抽查数不得少于2层,每层至少应检查3处。b)检测幕墙用做防雷引下线的竖向立柱之间、竖向立柱与横向梁之间以及幕墙金属框架之间的电气导通情况。检查连接导体的材料、连接方式和连接质量,测量其尺寸规格,测试其直流过渡c)对幕墙与防雷装置连接的检测,应在幕墙框架与防雷装置连接部位,采用接地电阻仪或等电位测试仪测量和观察检查。检查幕墙竖向立柱与均压环或预埋件的连接导体的材料、连接方式和连接质量,测量其尺寸规格,测试其接地电阻或直流过渡电阻;测量连接点的水平间距和垂直间距;检查女儿墙压顶盖板与女儿墙部位幕墙构架的连接情况以及女儿墙压顶盖板和幕墙构架与避雷带或引下线的连接情况。7.2.9对于楼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冷却塔和水箱、广告牌、航空障碍灯、卫星天线、擦窗机、彩灯、电梯等设施,尚应按照本标准第7.1.8条的相应技术要求做好检测。8防雷击电磁脉冲施工技术要求和质量监督8.1防雷电波侵入措施施工技术要求8.1.1进出建筑物的电缆在入户处应将电缆的金属外皮、钢管与接地装置连接,施工可参见图集于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应连接到等电位连接带或防雷接地装置上。8.1.2当低压线路为架空线直接引入建筑物时,应在入户处加装Ⅰ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当低压),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及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接在一起接地。8.1.3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标准第4.3条e)、f)、g)款规定的第二类建筑物的室外低压配电线路宜全线采用电缆直接埋地敷设。当全线采用埋地电缆有困难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和铁横担的架空线,并使用一段金属铠装电缆或护套电缆穿钢管埋地引入建筑物,电缆埋地长度应大于2(m但不应小于15m。在电缆与架空线连接处尚应安装Ⅰ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及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接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靠近建筑物的三基电杆的绝缘子铁脚、金具应接地,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8.1.4采用金属线电子系统的室外线路宜全线采用有屏蔽层的电缆埋地或架空敷设,其两端的屏蔽层、加强钢线、钢管等应等电位连接到入户处的终端箱体上。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标准第4.3条e)、f)、g)款规定的第二类建筑物,当其通信线路采用钢筋混凝土杆的架空线时,应使用一段护套电缆穿),保护器。电涌保护器、电缆金属外皮、钢管及绝缘子铁脚、金具等应连接在一起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8.1.5第一类防雷建筑物的架空、埋地或地沟内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与防雷电感应的接地装置相连。第二类和第三类防雷建筑物的架空和直接埋地的金属管道在进出建筑物处应就近与防雷接地装置相连;当不相连时,架空金属管道应接地,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10Ω。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内,每隔25m左右接地一次,其冲击接地电阻不应大于20Ω,并宜利用金属支架或钢筋混凝土支架的焊接、绑扎钢筋网作为引下线,其钢筋混凝土基础宜作为接地装置。8.1.6进出电子系统机房的电源线路不宜采用架空线路引入。8.1.7固定在建筑物上的节日彩灯、航空障碍灯及其他用电设备的电源线路,应符合下列规定:a)用电设备应处在接闪器的保护范围之内。b)从配电盘引出的线路应穿钢管敷设。钢管的一端宜与配电盘外壳相连,另一端宜与用电设备外壳、保护罩相连,并就近与屋顶防雷装置相连。当钢管因连接设备而中间断开时应设跨接线。c)在配电盘内,应在开关的电源侧与配电盘外壳之间装设电涌保护器。8.2屏蔽措施施工技术要求8.2.1屏蔽结构和材料8.2.1.1屏蔽结构分为网型和板型两种。网型屏蔽是采用金属网或板拉网构成的焊接固定式或装配式金属屏蔽,如利用建筑物内钢筋组成的法拉弟笼或专门设置的网型屏蔽室。板型屏蔽是采用金属板或金属薄片构成的金属屏蔽,其屏蔽效果优于网型屏蔽。8.2.1.2屏蔽材料宜选用铜材、钢材或铝材。选用板材时,其厚度宜为应考虑适当增加网材的网格目数和层数。在门、窗的屏蔽中,可采用钢网屏蔽玻璃。8.2.2对需要减少电磁干扰感应效应的场所,应采取如下电磁屏蔽措施:a)建筑物的金属屋面、金属立面、混凝土内钢筋和金属门窗框架等大尺寸金属构件应等电位连接在一起,并与防雷装置相连,建筑物每层的楼板内主钢筋、梁内主钢筋以及与所有用作防雷引下线的钢筋也应互相连接为一体,以形成格栅形大空间屏蔽,穿入这类屏蔽的导电金属物应就近与其做等电位连接。b)电缆的金属线槽或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应在两端和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并保持电气贯通。当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应在两端和各防雷区交界处做等电位连接。c)建筑物之间用于敷设非屏蔽电缆的金属管道、金属格栅或钢筋成格栅形的混凝土管道,两端应电气贯通,且两端应与各自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带连接。屏蔽电缆的屏蔽层与各自建筑物等电d)对于电磁屏蔽要求比较严格的机房等场所,尚应采取加密六面墙体内的钢筋网格,采用金属门窗和屏蔽玻璃等措施,钢筋网格与金属门窗应相互连接并与等电位连接端子连接。墙体内的钢8.2.3电子系统的屏蔽尚应符合下列规定:a)电子系统机房宜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应避开有强电磁场干扰的地方,其设备应远离外墙结构柱,距离宜不小于1m,宜设置在高级别雷电防护区内。应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b)当电子系统设备为非金属外壳,且机房屏蔽未达到设备电磁环境要求时,应设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金属屏蔽网或金属屏蔽室应与等电位连接网络连接。c)需要保护的信号线缆宜采用屏蔽电缆,其屏蔽层应满足本标准第8.2.2条b)款的规定。当采用非屏蔽电缆时,应敷设在金属管道内并埋地引入,金属管应电气导通,并应在雷电防护区交d)电子系统线路与供配电线路应分开敷设。活动地板下部的电源线应尽可能远离计算机信号线,并避免并排敷设。当不能避免时,应采取相应的屏蔽措施。主机房内活动地板下部的低压配电线路宜采用铜芯屏蔽导线或铜芯屏蔽电缆。8.3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施工技术要求8.3.1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和规格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材料和规格应符合工程设计文件的要求,并不应低于表7中的最小截面要求。表7表7等电位连接部件的最小截面等电位连接部件等电位连接带(铜或热镀锌钢)从等电位连接带至接地装置或至其他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6从屋内金属装置至等电位连接带的连接导体641.51.2I材料Al(铝)Al(铝)电气系统Ⅱ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Ⅲ级分类试验的电涌保护器用于电子系统的电涌保护器连接电涌保护器的导体电物、电气和电子系统的线路在不同地点进入建筑物时,宜设若干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并应就近连到环形接地体、内部环形导体或基础接地体上,它们在电气上是贯通的并连通到接地体。环形接地体和内部环形导体应连到钢筋或金属立面等其它屏蔽构件上,宜每隔5m连接一次。电缆金属外皮、金属护管、电梯导轨和金属水管、暖气管道、燃气管道等进出建筑物的导电物以及配电设备PE母排、电气和电子系统的线路(通过SPD)等与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做等电位连接。在入户处的等电位连接施工可参见图集8.3.3穿过后续防雷区界面处的所有导电物、电力线、信号线等均应在界面处做等电位连接,应采用局部等电位连接带做等电位连接,各种屏蔽结构(如电缆桥架、金属护管)和设备外壳等其它局部金属物也应连到该等电位连接带上。浴室和卫生间、不同楼层的综合布线系统设备间或不同防雷区的配线交接间内也应做局部等电位连接。在浴室和卫生间内宜预留局部等电位连接端子箱或局部等电位连接环型暗敷。浴室和卫生间内的金属给、排水管道、金属浴盆、金属采暖管、金属地漏、电源PE线以及地面帘杆、肥皂盒等孤立之物可不与之连接。浴室和卫生间的局部等电位连接可参见图集02D501-28.3.4在某些区域里,当等电位连接不足以防止危险故障电压的产生时,应采用辅助等电位连接。连接两个外露可导电部分的辅助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截面不应小于接至该两个外露可导电部分的较小保护导体的截面,连接外露可导电部分与外界可导电部分的辅助等电位连接导体的截面不应小于相应保护导体截面的一半。建筑物在下述情况时应设置辅助等电位连接:a)电源网络阻抗过大,使自动切断电源时间过长,不能满足防电击要求时。b)自TN系统同一配电箱供给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电气设备,而固定式设备保护电器切断电源时间不能满足移动式设备防电击要求时。c)为满足浴室、游泳池、医院手术室等场所对防电击的特殊要求时。d)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件与外界可导电部件(如散热器)之间的距离小于2.5m时。8.3.5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标准第4.3条e)、f)、g)款规定的第二类建筑物内平行敷设的金属时,其交叉处亦应跨接。当长金属物的弯头、阀门、法兰盘等连接处的过渡电阻大于0.03Ω时,连接处应用金属线跨接。对有不少于5根螺栓连接的法兰盘,在非腐蚀环境下,8.3.6建筑物内所有电梯轨道、吊车、金属地板、金属门框、管道设施、电缆桥架等大尺寸的内部导电物,应以最短路径连到最近的等电位连接带或其他已做了等电位连接的金属物或等电位连接网络上,各导电物之间宜附加多次互相连接。8.3.7当煤气管采取阴极保护时,煤气管室内段在作等电位连接时,应在煤气管入户处插入一绝缘段以与户外埋地的煤气管隔离。为防止雷电流在煤气管绝缘处产生电火花,在此绝缘段两端应跨接火花放8.3.8在电气竖井内宜敷设镀锌扁钢或铜带作为接地干线,其下端与基础接地体连接,并8.3.9等电位连接导体间的连接宜采用焊接、螺钉或螺栓连接、圆抱箍或熔接等方式。当采用焊接时,应符合本标准第5.1.2.5条的要求。等电位连接在地下和混凝土及墙内时应采用焊接,严禁螺栓连接,明配时可采用螺栓连接。等电位连接端子板宜采用螺栓连接,以便拆卸进行定期检测。螺栓连接时应注意接触面的光洁,应有足够的接触压力和接触面积。当等电位连接线采用不同材质的导体连接时,可采用熔接法进行连接,也可采用压接法。当各种管道等电位连接时可采用圆抱箍法,用抱箍卡接,抱箍与管道卡接处应刮拭干净,安装完毕应刷防护油漆和面漆,镀锌管可擦拭干净即可,抱箍的大小应根据管道的大小制作,材料可采用扁钢或铜带。等电位连接用的螺栓、垫片、螺母等应进行热镀锌处理。8.3.10除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外,每幢建筑物本身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其构成原则可参见图集8.3.11电子系统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8.3.11.1在电子系统机房(如计算机机房、监控系统机房、消防控制室)内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电防静电接地、安全保护接地、信号工作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和电涌保护器(SPD)接地端等均应以最短的距离与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网络做功能性等电位连接,所有电子系统不应设独立的接地装置。向电子系统供电的配电箱的保护地线(PE线)应就近与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网络做等电位连接。电子系统与建筑物的等电位连接网络做功能性等电位连接应采用以下两种基本形式之一:S型星型结构和M型网型结构。见图2。基本的结构形式S功能性等电位接入等电位连接网络s等电位连接网络等电位连接导体设备接至等电位连接网络的等电位连接点sm将网型结构通过网型连接整合到等电位连接网络中图2电子系统等电位连接的结构形式当采用S型等电位连接时,电子系统的所有金属组件(如箱体、壳体、机架)除等电位连接点外,应与接地系统的各组件绝缘。所有设施管线和电缆宜从一点进入该电子系统。S型等电位连接应仅通过唯一的一点,即接地基准点ERP组合到接地系统中去,形成Ss型等电位连接,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设备之间的所有线路和电缆当无屏蔽时宜按星型结构与各等电位连接线平行敷设,以免产生大的感应环路。8.3.11.3当电子系统为MHz级数字线路或机房内的设备数量较多或在设备之间敷设有许多线路和电的各金属组件不应与接地系统各组件绝缘。M型等电位连接应8.3.11.4电子系统的接地应采用共用接地,接地线不得形成封闭回路。电子系统线路应在入户处安装电涌保护器,电缆内的空线对应在入户处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光缆的所有金属接头、金属挡潮层、金管的金属外壁应与天线架、波导管支撑架及天线反射器做电气连通。8.3.11.5程控交换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防范(电视监控)系统、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控制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电子系统的设备、线缆等应根据上述要求结合自身特点和具体情况做好等电位连接、接地等防雷措施。8.4防雷击电磁脉冲施工质量监督与验收8.4.1应根据实际所采取的防雷击电磁脉冲措施,按防雷电波侵入措施、屏蔽措施、等电位连接和接的内容进行质量监督和验收。8.4.2对建筑物所采取的防雷电波侵入措施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低压电源线路的入户方式,测量入户处电缆金属外皮、金属线槽的接地电阻,测量埋地电缆的长度;检查电缆与架空线转换处是否安装脚、金具等是否连接在一起接地,并测量其接地电阻值;检查靠近建筑物的三基电杆的接地情况,并测试其接地电阻。b)检查电子系统线路的入户方式,测量其埋地长度;检查电缆屏蔽层、加强钢线、钢管等与终端箱之间的等电位连接情况,测试其直流过渡电阻值。c)检查金属管道的入户方式,测试架空金属管道在入户处的接地电阻。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标准第4.3条e)、f)、g)款规定的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架空进入的金属管道,尚应检查金间断开时有无设跨接线,并检查钢管与配电盘外壳、用电设备外壳以及防雷装置的等电位连接8.4.3对建筑物所采取的屏蔽措施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检查屏蔽结构的型式,用游标卡尺测量屏蔽材料的尺寸规格。b)检查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电缆桥架、金属线槽在两端和各防雷区交界处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情况,测试屏蔽层的接地电阻值或与等电位连接网络之间的直流过渡电阻值。c)检查重要机房六面墙体内的钢筋网格和金属门窗与预留的等电位连接端子的连接情况,测量其间的直流过渡电阻值,钢筋网格的钢筋直径和网格尺寸。d)检查电子系统机房的位置,机房内设备的安放位置,活动地板下电源线路与信号线路是否并排敷设,是否采取了屏蔽措施。8.4.4对建筑物所采取的等电位连接和接地应进行以下内容的检测:a)等电位连接情况的检测方法:检查等电位连接导体间的连接方式、连接质量;等电位连接安装的测试仪器进行检测。当测得等电位连接端子板与等电位连接范围内的金属管道等金属末端之间的直流过渡电阻不大于0.2Ω时,即认为等电位连接是有效的。b)检查等电位连接的材料,并测量其尺寸规格。检测其接地线的材料和规格,并测量其接地电阻值;用等电位测试仪测量电缆金属外皮、金属护管、电梯导轨和金属水管、暖气管道、燃气管道等进出建筑物的导电物以及配电设备PE母排、电气和电子系通的线路(通过SPD)等与等电位连接端子板之间的导通性。d)检查在后续防雷区界面处是否设置了局部等电位连接带,若设置,应检查其位置和数量,检测其接地线的材料和规格,并测量其接地电阻值;用等电位测试仪测量穿过后续防雷区界面处的所有导电物、电气和电子线路以及各种屏蔽结构(如电缆桥架、金属护管)和设备外壳等其它局部金属物与局部等电位连接带之间的等电位连接情况;检测浴室和卫生间内的局部等电位连e)确定是否需要设置辅助等电位连接,并检查连接导线的材料和规格。f)对于第一类防雷建筑物和本标准第4.3条e)、f)、g)款规定的第二类建筑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