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市平谷初三(上)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_第1页
2022年北京市平谷初三(上)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_第2页
2022年北京市平谷初三(上)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_第3页
2022年北京市平谷初三(上)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_第4页
2022年北京市平谷初三(上)期末化学试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22北京平谷初三(上)期末化学一.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分)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食物腐败 B.西瓜榨汁 C.瓷碗破碎 D.湿衣晾干2.下列不属于新能源的是()A.地热能 B.太阳能 C.石油 D.风能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氧 B.硅 C.铝 D.铁4.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的是()A.红磷 B.铁丝 C.酒精 D.木炭5.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牛奶 B.空气 C.二氧化碳 D.酱油6.下列符号能表示2个氢原子的是()A.H2 B.H2O2 C.2H D.2H+7.用医用酒精(主要成分为乙醇)擦拭物体表面时,能闻到乙醇气味的主要原因是()A.分子的质量很小 B.分子间有间隔 C.分子在不断运动 D.分子由原子构成8.氧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一种氧原子的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和10个中子,该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A.8 B.10 C.18 D.29.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NaCl B.NaOH C.H2O D.H2SO4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氢气用作汽车燃料 B.干冰用作制冷剂 C.甲烷用作燃料 D.氧气用于炼钢11.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倾倒液体B.检查气密性C.称量固体D.过滤12.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是()A.清除可燃物 B.隔绝空气 C.降低油的着火点 D.防止油溅出13.下列做法安全可行的是()A.电器着火,用水浇灭 B.高楼发生火灾,乘电梯逃生 C.在加油站拨打或接听移动电话 D.档案资料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14.废弃的易拉罐和塑料瓶属于()A.厨余垃圾 B.其他垃圾 C.可回收物 D.有害垃圾15.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氧化镁MgO B.碳酸钠NaCO3 C.氯化铁FeCl3 D.氢氧化钠NaOH16.下列方法能鉴别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的是()A.闻气味 B.观察颜色 C.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 D.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17.201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贡献的三位科学家。下列有关锂的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非金属元素 B.核电荷数为3,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也为3 C.原子结构示意图为D.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g18.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A.禁止吸烟 B.禁止燃放鞭炮 C.禁止带火种 D.禁止堆放易燃物19.根据“原子量”递增的顺序,绘制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的科学家是()A.阿伏加德罗B.拉瓦锡C.门捷列夫D.道尔顿20.用于鉴别硬水和软水的试剂是()A.肥皂水 B.食盐水 C.苏打水 D.蒸馏水21.中医药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了中国智慧。下列中药煎制步骤与实验室过滤操作原理相同的是()A.冷水浸泡B.加热煎制C.取液弃渣D.装袋保存22.如图是两个关于水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1,试管a中得到的气体能供人体呼吸 B.实验1,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未改变 C.实验1和实验2,是同一个反应 D.实验2,水分子没有变化23.如图所示装置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红磷足量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 C.该实验所用的红磷可用木炭代替 D.待反应装置冷至室温打开弹簧夹24.据报道,我国已经筛选出磷酸氯喹等药物可治疗新冠肺炎。其中磷酸氯喹的化学式为C18H32ClN3O8P2,下列有关磷酸氯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磷酸氯喹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B.一个磷酸氯喹分子含有64个原子 C.磷酸氯喹由碳、氢、氯、氮、氧、磷六种元素组成 D.磷酸氯喹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8:32:325.科学家成功地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乙烯,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 B.甲和丁均为氧化物 C.参加反应的甲中各元素质量比为3:8 D.生成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1:1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2分)26.(3分)天然气是常用的家用燃料。(1)化石燃料有煤、和天然气。(2)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3)若天然气燃烧不充分,火焰呈黄色,锅底会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填“调大”或“调小”)。27.(3分)水银(Hg)温度计利用了汞“热胀冷缩”的现象。(1)汞的“热胀冷缩”是温度变化时,(填序号)发生了变化。A.微粒大小B.微粒间距C.微粒数量(2)水银温度计被打碎,可在汞表面覆盖硫单质,反应生成硫化汞(HgS),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反应中生成硫化汞(HgS)中若汞元素为+2价,则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8.(2分)2020年12月初,“嫦娥五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并顺利完成“挖土”,标志着中国航天又取得重大突破。(1)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的是“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采用液氢和液氧推进剂,液氢、液氧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为避免月球样品被污染,采集回地球的月球样品必须存放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内,充满氮气的目的是:。29.(4分)如图是84消毒液的标签(部分)。(1)84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中的氯是指(填“氯气”或“氯元素”)。(2)NaClO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3)NaClO和H2O2均属于(填序号)。A.单质B.化合物C.氧化物(4)根据注意事项,说出一条84消毒液中物质的性质是。二.【科普阅读理解】30.(5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黄曲霉毒素是引起人类食物中毒最主要的物质之一。目前已发现的黄曲霉毒素共17种,其中AFB1(化学式为Cl7H12O6)是一种常见的黄曲霉毒素,大量存在于霉变的大米、花生中。花生在30℃﹣38℃、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霉变,因此花生油中常含有黄曲霉毒素。大米也会因储存不当而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需加热到280℃以上才能被破坏。将大米煮成米饭只能去除约2%的黄曲霉毒素。为了降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国际上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含量为0.02mg/kg。紫外辐射法是一种常见的去除黄曲霉毒素的方法。利用不同波长的紫外光对花生油照射相同时间,测得照射前后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AFB1的含量如表所示。不同波长紫外光对样品中AFB去除情况波长含量254nm365nm420nm照射前AFB1含量/(mg/kg)79.39×10﹣379.39×10﹣379.39×10﹣3照射后AFB1含量/(mg/kg)35.20×10﹣32.88×10﹣370.10×10﹣3氨气熏蒸法也可以降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氨气与食品中的水结合后和黄曲霉毒素发生反应,去除了黄曲霉毒素。科研人员在40℃条件下,用氨气熏蒸含水量为20%的花生48h,测得不同浓度氨气对花生中黄曲霉素AFB1的去除率,如图所示。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AFB1由种元素组成的。(2)为防止花生霉变,应在环境下保存。(3)利用紫外光照射去除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AFB1,最好选用的紫外光波长是(填序号)。A.254nmB.365nmC.420nm(4)由图1可知,氨气浓度对花生中黄曲霉素AFB1去除率的影响是:在熏蒸温度40℃时,熏蒸时间48h,花生含水量为20%的条件下,。(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A.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体健康B.将霉变大米煮熟后食用,可避免黄曲霉毒素中毒C.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01mg/kg的花生油符合国际标准二.【生产实际分析】31.(3分)以硫铁矿(主要成分为FeS2)为原料制备氯化铁晶体(FeCl3•6H2O)的工艺流程如图:已知:①中发生的反应为:4FeS2+11O22Fe2O3+8SO2Fe2O3+6HCl═FeCl3+3H2O(1)将硫铁矿粉碎再焙烧的目的是。(2)④中反应为:X+2FeCl2═2FeCl3,X是(填化学式)。(3)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其原因是。32.(3分)工业上用石灰石为原料制备纳米CaCO3的一种流程如图所示。已知:SiO2不与盐酸反应(1)设备Ⅰ中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设备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设备Ⅱ和设备Ⅳ均为分离设备,设备Ⅳ中的分离操作是。(3)设备Ⅲ中参加反应的物质除水外,还有。二.【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33.(5分)根据图中实验装置,回答问题:(1)仪器a的名称是。(2)用A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收集装置为(填字母序号)。(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为,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是。34.(5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回答问题。(1)实验1中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为剧烈燃烧、、放出热量,反应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2中的现象是。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3)实验3甲瓶中盛放的浓H2SO4具有吸水性且不与二氧化碳反应,乙瓶中盛放的是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花。若证明使石蕊变色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是。35.(2分)依据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实验过程:①将大小相同的两块白磷分别放入盛有冷水和热水的试管中,未观察到明显现象;②通入O2,观察到A中白磷燃烧,B中无明显现象。(1)实验过程②中,B中白磷未燃烧的原因是。(2)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二.【科学探究】(7分)36.(7分)实验课上,同学们利用澄清石灰水检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实验中发现各组石灰水浑浊程度存在较大差异,于是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石灰水浑浊程度的因素。【进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1:取饱和澄清石灰水进行实验。实验序号1﹣11﹣21﹣31﹣4饱和澄清石灰水体积/mL2.01.5a0.5缓慢通入2L空气后的浑浊程度不明显明显非常明显明显实验2:利用向饱和石灰水中添加蒸馏水来调节石灰水浓度进行实验。实验序号2﹣12﹣22﹣32﹣4饱和澄清石灰水体积/mL2.01.51.00.5加入蒸馏水体积/mL00.51.01.5缓慢通入3L空气后的浑浊程度非常明显明显不明显无现象【解释与结论】(1)小试管中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实验1中a的合理数据是(选填“0.5”或“1.0”或“1.5”)。(3)实验1的结论是:。(4)实验2的目的是。【拓展延伸】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CaCO3+CO2+H2O═Ca(HCO3)2。于是他们又补充做了下列一组实验。实验3:在一支盛有3mL澄清石灰中通缓慢通入CO2气体,记录不同时间后实验现象。实验序号3﹣13﹣23﹣33﹣43﹣5缓慢通入CO2时间第10s第20s第25s第30s第40s缓慢通入CO2后的浑浊程度稍浑浊浑浊最浑浊稍浑浊澄清(5)Ca(HCO3)2有种元素组成。(6)向一支盛有3mL澄清石灰中通缓慢通入40s的CO2气体,整个实验中石灰水的现象是。(7)由此可以推测出Ca(HCO3)2的一条物理性质是。二.【实际应用定量分析】37.(3分)“神舟”飞船内,用盛有LiOH的过滤网吸收航天员呼出的CO2气体,化学方程式为:CO2+2LiOH═Li2CO3+H2O。计算吸收44gCO2,理论上需要LiOH的质量。

参考答案一.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5分)每小题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毒性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B、西瓜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瓷碗破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湿衣晾干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分析】根据能源的种类进行分析,新能源是指无污染、可以持续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地热能、潮汐能等。【解答】解: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核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A、地热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B、太阳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C、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不属于新能源,故选项正确。D、风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新能源是中考的热点,了解常见的新能源范畴、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3.【分析】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判断。【解答】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钙,在金属元素中含量最多的是铝。故选:C。【点评】元素的含量和分布是化学推断的题眼,是化学考查重点之一,有时出现在推断题中,有时单独考查,熟悉化学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前提。4.【分析】A、根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酒精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故选项正确。B、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故选项错误。C、酒精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故选项错误。D、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5.【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组成。【解答】解:A、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B、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C、二氧化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C正确;D、酱油中含有水、色素、氯化钠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D错。故选:C。【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6.【分析】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2个氢原子表示为:2H。A、H2表示1个氢分子,故选项错误。B、H2O2表示2个过氧化氢分子,故选项错误。C、2H可表示2个氢原子,故选项正确。D、2H+可表示2个氢离子,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分子符号等)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7.【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能闻到乙醇气味,是因为气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地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气味。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8.【分析】根据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结合题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因为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题意原子核内有8个质子,故该氧原子中核外电子数为8。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9.【分析】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解答】解:A、NaCl中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A错;B、NaOH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因为它有三种元素,属于碱,故B错;C、H2O中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且属于化合物,所以属于氧化物,故C正确;D、H2SO4属于化合物,但不是氧化物,因为它有三种元素,属于酸,故D错。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要加强记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区分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0.【分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稳定性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理性质经常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挥发性、吸附性、延展性等。【解答】解:A、氢气用作汽车燃料,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误;B、干冰用作制冷剂,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利用了物理性质;故B正确;C、甲烷用作燃料,是利用了甲烷的可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C错误;D、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D错。故选:B。【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氧气、小苏打、氧化钙、氢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11.【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D、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图中瓶口没有紧挨试管口、瓶塞没有倒放,所示操作错误。B、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所示操作砝码与药品位置放反了,图中所示操作错误.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2.【分析】根据灭火的方法进行分析:清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解答】解: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锅盖盖灭,锅盖将锅内的菜和外界的空气进行的隔绝,从而进行了灭火。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13.【分析】A、根据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判断;B、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判断;D、根据液态二氧化碳的使用范围判断。【解答】解:A、电器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否则容易造成人触电,所以错误;B、在火灾情况下,电梯的供电系统会随时断电,或是电气线路被烧毁而停电,电梯受热后其轿厢会失控甚至变形卡住,人在其中很危险;烟雾会向电梯井道内蹿,浓烟很容易进入轿厢,最终导致人窒息而亡;不能乘电梯逃生,所以错误;C、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或氧气混合点燃易发生爆炸,加油站的空气中有大量的汽油蒸气,打或接听移动电话会产生电火花引燃气体,所以错误;D、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适宜扑灭图书、档案等的火灾,所以正确;故选:D。【点评】“生命重于泰山”安全问题无小事,尤其是防火、防爆问题,所以燃烧和爆炸知识就成了化学考查热点,要注意燃烧爆炸的条件和防护措施。14.【分析】根据被回收的垃圾成分、性质和用途判断。【解答】解:易拉罐和废弃的塑料瓶属于可回收垃圾。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垃圾质的分类,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15.【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解答】解:A、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MgO,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B、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Na2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C、氯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氯元素显﹣1价,化学式为:FeCl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D、氢氧化钠中钠元素显+1价,氢氧根显﹣1价,化学式为:NaOH,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6.【分析】鉴别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要根据三种气体性质的不同,设计的方案能出现三种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达到一次鉴别出三瓶气体的目的。【解答】解:A、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B、氧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C、氧气不易溶于水,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溶解量不大,将集气瓶倒扣在水中,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D、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三个集气瓶中,若木条熄灭,则是二氧化碳;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气体能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则是一氧化碳;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解题的关键是利用所要鉴别气体的性质的差别,根据实验中是否出现明显的不同现象判断能否鉴别。17.【分析】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锂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B、根据锂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3,表示原子序数为3;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3,故选项说法正确。C、锂离子核外有2个电子层,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第二层上有1个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1,选项中结构示意图错误,故选项说法错误。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6.94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8.【分析】根据图标的含义考虑。【解答】解:如图所示的图标表示禁止燃放鞭炮。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图标表示的意义。19.【分析】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使得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解答】解:A.阿伏加德罗首先提出了分子的概念,创立了分子学说,故A错误;B.拉瓦锡首先通过实验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故B错误;C.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故C正确;D.道尔顿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原子论,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化学研究的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0.【分析】鉴别不同的物质要根据其本质特征的不同选用适当的试剂,硬水和软水要用肥皂水鉴别.【解答】解:通常区别硬水与软水用肥皂水。向水中分别滴入等量的肥皂水,泡沫丰富的为软水,泡沫很少的为硬水。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区别或鉴别不同的物质要根据这些物质的本质特性,本题难度较小。21.【分析】根据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的一种方法,中草药煎制过程中取液弃渣,是将药渣和药液分离,属于过滤操作。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过滤操作的原理(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2.【分析】A.根据电解水的原理以及气体的性质来分析;B.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C.根据反应的特征来分析;D.根据物理变化的微观实质来分析。【解答】解:A.实验1,试管a中得到的气体体积较大,是氢气,氢气不能供给呼吸,选项说法错误;B.电解水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与数目不变,选项说法正确;C.水通电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水的蒸发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选项说法错误;D.水的蒸发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运动速率等发生了改变,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水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23.【分析】红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解答】解:A、反应中有氧气参加反应,实验前一定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该选项说法正确;B、红磷足量能够把装置中的氧气耗尽,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之一,该选项说法正确;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气体,虽除去氧气,而增加了新的气体,没有形成压强差,不能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故选项说法错误;D、待反应装置冷至室温打开弹簧夹,排除温度对瓶内压强的影响,该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可以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物质应该具备的条件是: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是固体,不能和空气中的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24.【分析】A、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一个磷酸氯喹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磷酸氯喹化学式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磷酸氯喹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选项说法正确。B、一个磷酸氯喹分子是由18个碳原子、32个氢原子、1个氯原子、3个氮原子、8个氧原子和2个磷原子构成的,则一个磷酸氯喹分子含有64个原子,故选项说法正确。C、磷酸氯喹由碳、氢、氯、氮、氧、磷六种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D、磷酸氯喹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8):(1×32):(14×3)≠18:32:3,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5.【分析】观察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化学式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说法;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等。【解答】解:由变化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乙烯和水,方程式是:2CO2+6H2C2H4+4H2O。A、由乙烯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每个乙烯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构成的,因此乙烯的化学式为C2H4,故A正确;B、甲和丁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均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因此均为氧化物,故B正确;C、甲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中,碳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2)=3:8,故C正确;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生成丙(C2H4)和丁(H2O)的分子个数比为1:4,故D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反应微观示意图问题的考查,根据分子构成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写出反应的方程式,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二、解答题(共4小题,满分12分)26.【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的种类来分析;(2)根据甲烷燃烧的原理来分析;(3)根据促进燃料燃烧的措施来分析。【解答】解:(1)化石燃料有煤、石油和天然气;故答案为:石油;(2)在点燃的条件下,甲烷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答案为:CH4+2O2CO2+2H2O;(3)若天然气燃烧不充分,火焰呈黄色,锅底会出现黑色物质,此时可将灶具的进风口调大;故答案为:调大。【点评】化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含着许多化学知识,学好化学知识,解决好生活中的一些问题。27.【分析】(1)根据微粒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2)根据在汞表面覆盖硫单质,反应生成硫化汞(HgS)进行分析;(3)根据在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解:(1)汞的“热胀冷缩”是温度变化时,微粒间距发生了变化,微粒大小、微粒数量没有发生改变,故选:B;(2)在汞表面覆盖硫单质,反应生成硫化汞(HgS),化学方程式为:Hg+S=HgS;(3)反应中生成硫化汞(HgS)中若汞元素为+2价,所以硫元素的化合价是﹣2。故答案为:(1)B;(2)Hg+S═HgS;(3)﹣2。【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微粒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8.【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2)根据氮气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解答】解:(1)液氢、液氧在点燃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2H2O;故答案为:2H2+O22H2O;(2)为避免月球样品被污染,采集回地球的月球样品必须存放在充满氮气的密封箱内,氮气的化学性质较稳定,因此充满氮气的目的是做保护气;故答案为:做保护气。【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写法以及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是解题的关键。29.【分析】(1)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3)根据物质的组成与分类来分析;(4)根据标签信息来分析。【解答】解:(1)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因此,84消毒液中,“有效氯含量”中的氯是指氯元素;故答案为:氯元素;(2)NaClO中,氧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故答案为:;(3)NaClO和H2O2均是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均属于化合物,NaClO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不属于氧化物;故答案为:B;(4)由84消毒液的标签的注意事项,稀释后使用,说明其具有腐蚀性;密封、避光,置于阴凉处保存,说明化学性质不稳定或见光易分解;不能与酸性产品同时使用,说明能与酸发生反应;故答案为:有腐蚀性(或化学性质不稳定或见光易分解)(合理即可)。【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化学式的有关计算、单质与化合物、氧化物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科普阅读理解】30.【分析】(1)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2)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3)根据表格中的信息来分析;(4)根据题干信息来分析;(5)根据物质的性质、题干信息来分析。【解答】解:(1)AFB1(化学式为Cl7H12O6)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填:3;(2)花生在30℃﹣38℃、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霉变,因此为防止花生霉变,应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下保存;故填:低温、干燥;(3)由表格中恶信息可知,利用紫外光照射去除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AFB1,最好选用的紫外光波长是365nm;故填:B;(4)由图1可知,氨气浓度对花生中黄曲霉素AFB1去除率的影响是:在熏蒸温度40℃时,熏蒸时间48h,花生含水量为20%的条件下,在6%~9%之间,氨气浓度越大,AFB1的去除率越高,在9%~10%之间几乎无影响;故填:在6%~9%之间,氨气浓度越大,AFB1的去除率越高,在9%~10%之间几乎无影响;(5)A.黄曲霉毒素能损害人体健康,说法正确;B.将大米煮成米饭只能去除约2%的黄曲霉毒素,将霉变大米煮熟后食用,不可避免黄曲霉毒素中毒,说法错误;C.为了降低黄曲霉毒素对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国际上规定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最大含量为0.02mg/kg,所以黄曲霉毒素含量为0.01mg/kg的花生油符合国际标准,说法正确。故选:AC。【点评】本题是一个信息题,解题时根据所学基础知识以及题干信息来分析解答即可。二.【生产实际分析】31.【分析】(1)将硫铁矿粉碎再焙烧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更快。(2)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3)二氧化硫有毒。【解答】解:(1)将硫铁矿粉碎再焙烧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更快。故答案为:增大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更快。(2)反应前后铁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氯原子是6个,反应前应该是6个,其中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X是Cl2。故答案为:Cl2。(3)尾气不能直接排放,其原因是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故答案为: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环境。【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32.【分析】(1)反应物接触越充分,反应速率越快;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2)过滤能够出去不溶于水的物质。(3)设备Ⅲ中参加反应的物质除水外,还有NH3、CO2、CaCl2。【解答】解:(1)设备Ⅰ中需不断搅拌,其目的是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设备Ⅰ中,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故填:使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CaCO3+2HCl═CaCl2+H2O+CO2↑。(2)设备Ⅱ和设备Ⅳ均为分离设备,设备Ⅳ中的分离操作是过滤。故填:过滤。(3)设备Ⅲ中参加反应的物质除水外,还有NH3、CO2、CaCl2。故填:NH3、CO2、CaCl2。【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二.【基本实验及其原理分析】33.【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为了防止高锰酸钾进入导管,通常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3)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解答】解:(1)仪器a的名称是集气瓶。故答案为:集气瓶。(2)用A装置制取氧气,试管口塞一团棉花,应该是利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收集装置为C(氧气不易溶于水)或D(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故答案为:2KMnO4K2MnO4+MnO2+O2↑;C或D。(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为B,用D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操作是: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故答案为:B;把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燃烧的木条熄灭,说明已经收集满。【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34.【分析】(1)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2)根据向烧杯内倾倒二氧化碳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题意,证明使石蕊变色的是碳酸而不是二氧化碳,要设计对比试验,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木炭在空气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