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分析结构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1页
第1节 分析结构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2页
第1节 分析结构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3页
第1节 分析结构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4页
第1节 分析结构思路-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

第1节分析结构思路

思维导图

分析行文思路

「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以赋情的发展为线索

-以时到M为班

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一以空间顺序为战装

-以人物活动为维

匚以事理为线索

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内容对人物刻画、信陵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

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第8化、深化、突出、陶示等作用.

结构角度可考虑设百悬念、做铺里、伏笔照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

度可考虑噌示、麴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分析句段作用-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应出,贝樱从该技巧出发考虑道染气

氛、画龙点睛、对比的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JS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朦、产生共鸣、深受信发、发人深思、引发想

象、回味不尽等作用.

知识梳理

结构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内容的外在体现,通常

包括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题型一般有3种:行文思路分析题,

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散文的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因此,不论散文结构思路

怎样变化,都要围绕散文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散文结构思路时应着眼于“神聚”。

题型一分析行文思路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

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局。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

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

理(感情)变化。

一、掌握必备知识

常见行文思路

1.静赏式先交代赏景的缘由,暗示主题;多角度地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

化主题。思路: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

2.参游式移步换景,因空间转换而景色不同,情感因之而变化;有时虚实相间,适当联

想,篇末暗示主旨。思路:进入景点一依次欣赏一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3.象征式详细描写物,目的是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

末深化(升华)主题。思路:物的描述一物的性格一由物及人一表达志向。

4.怀念式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

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思路:睹眼前景一思从前景(人、

事)——抒怀念情1

5.叙史式

追叙史实,侧重与现实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联系现实,追昔是为了抚今,表达对现实社

会的思考、感慨。这类散文大多被称之为文化散文。思路:一语统篇一追述史实一抚今而

感慨、抒情。

把握行文思路“4技巧”

1.明确文体,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把握散文内容,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

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类型,行文思路应该有所

不同。

2.圈点勾画,抓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每一段的起始句、

收束句,这些地方往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总领或收束内容的作用。

3.标示段意,显示脉络。找出中心句。或用一句简明扼要的话标示出文段的段意。这样做

的弓的是把成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儿句话,显露出文章内在的脉络。

4.理清思路,把握结构。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重视具有前后衔接、

勾连、照应作用的语言标志;重视有区分层次作用的标点符号,如分号、冒号、句号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

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

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

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

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思路一(采用表次序妁词语表述):文章围绕xxx(线索),首

先写了XXX,其次写了XXX,最后写了XXX。

思路二(采用分条表述):①写XXX;②写XXX;③写XXX;④全文整体上写XXX。

题型二分析线索及其作用

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路径,回答的是先

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

什么展开的问题。

一、掌握必备知识

常见散文线索“6大类型”

线索分类阐释

以事物的形象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

为线索常常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由喜欢到厌恶,就可

以惑情的发展

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这种线索多见于

为线索

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

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有些文章虽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

以时间顺序为

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

线索

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还是倒过来叙述的。这种线索常

为叙事散文所用。

以空间顺序为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

线索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

以人物活动为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

线索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作者本人——“我这种线索多为写人记事

散文所用。

偏重于内在逻辑性,多见于即事明理的议论散文。常常是作者从事物感受中

以事理为线索

提炼出来的一种观点,其他材料据此展开C

线索作用分析“2步骤”

第一步:找出线索——“6法”识线索

如果题目没给出具体线索,那就需要寻找线索:

(1)体裁猜“线”。在确定散文体裁类型后可以大致推知该文线索。写景散文多以游踪或某一景物

为线索,状物散文多以该物或对该物的理解、情感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与人物交往为线索,

叙事散文多以时间顺序为线索,说论抒情散文多以情、理(认识)为线索。

(2)标题判“线工有的标题即线索,如以景、物命名。

(3)时空缀“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

握文章的线索。

(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

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

(5)反复寻“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

(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

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

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

①组织材料,贯串全文。

结构方面②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③使行文富于变化。

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内容方面②羯示主题。

③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另外,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

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国答题思路

线索是XXX。作用:结构上……;内容上……。

题型三分析句段作用

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

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

上富有特色。

一、掌握必备知识

明了六大常考句段作用

解答此类题目应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几个方面分析,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

所不同,尤其要注意开篇、中间、结尾处句段的作用。分析句段作用题中考查的句段往往是在

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的重要句段。不同位置、类型的句段在文中所起

的作用不同。

类型作用

①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

感(奠定感情基调);②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

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③开篇描写景物,那么,

开头句段

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勾勒环

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④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

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

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

中间句段③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

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④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引出下文内容。

①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②委婉含

结尾句段

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③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

传说故事:①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②丰富文章内容;③

引用性材料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①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

渡作用;②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①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②丰富文章内容;

③引起读者兴趣;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①论证了……观点,阐明了……事理,增强文章说服力;②丰富

文章内容。

①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递进烘托、总分印证的关系;②

插入材料

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③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①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②在结构上,有交代

反复出现的句子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③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

或一唱三叹之效。

句段作用分析“4角度”

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

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3.表达技巧。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

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

深思、引发想象、回味不尽等作用。

句段作用分析“2步骤”

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

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

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

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

典例储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幅画

宗璞

①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

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②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③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

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④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

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

演《家》。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

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

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

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

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⑤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

⑥时光一晃过了40年。80年代初,《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

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

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我

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

5年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⑦1986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

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著名上官碧,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

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⑧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

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藏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

⑨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可爱。

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

⑩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

⑪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不衬墨叶,紧靠叶下

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留

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

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

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

⑫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

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同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

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澈莱而作,寄与宗璞。

⑬把玩之际,不觉欷康h谢谢你,汪曾祺!

⑭意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年代最后一年,濮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

汪兄在张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

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

⑮温茶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江兄发愣,苦笑道,江曾祺你也不认

识!

⑯澈莱于1971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

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

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

⑰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入出好文章”

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⑱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

⑲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

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风格淡然,笔法简洁,多用细节描写

和白描手法。

B.“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不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

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宗璞单纯幼稚。

C.“红花墨叶图”恬淡、活泼、热烈,既是汪曾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宗璞

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

D.作者写道,“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这里的“真性情”,既包含着真实、真诚、真

挚,更有对至美人性、人情的赞美和追求。

【分析行文思路】2.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

路。

3.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祺其人”“我与汪

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答案】

1.B

2.①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交代其中有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明标题,领起全文;②

接着宕开一笔,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

③然后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④最后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

照应开头,首尾呼应。

3.①文章以“三幅画”开篇和结尾,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②汪曾祺的“真性情”主要是通过三

幅画而得以表现的,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③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

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能像“三幅画”那样突出“真性情”的主题;④“三幅画”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

览无余。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B.“这一可笑的形象”和“批评宗璞单纯幼稚”表述不当,“小鸡思果”这一形象可爱而不可笑,且汪

曾祺对宗璞绝无批评之意。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思路的能力。

本文1到3段写去店里取字画,具有点名标题和引领全文的作用,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交

代其中有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明标题,领起全文。

4到6段写演戏和赠诗,通过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

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现

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汪兄

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面写着一首诗……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5年清晰地留

在我记忆中”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

7到18段写三幅画,为文章的主体部分,通过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展示汪曾祺的真性情。

最后一段写“三幅画放到1987年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

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起到了首

尾呼应的作用。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文章开篇写“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二结尾写"三幅画放到1987年

才送去裱,到1988年春节才取回”,文章以三幅画开篇和结尾,全文都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

其次,汪曾祺的“真性情”主要是通过三幅画而得以表现的,画是两位作家友情发展乃至趋于深

厚的载体。尽管早年宗璞就看过汪曾祺演出;尽管又隔了十多年他们在困境中相遇;还有再后

来的太湖上的赠诗游戏。但真正成为挚友还是因为这三幅画,文章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

做铺垫的。

然后,分析“江曾祺其人”“我与江曾祺”等标题的不足之处,“江曾祺其人”“我与江曾祺”等标题可

以表现多种多样的主题,范隹过大,不能直接体现本文所记叙重点。而旦过于直白,缺少艺术

性;而以“三幅画'为题,能够更加突出“真性情”的主题,主题更鲜明,思想更深刻。

最后,文中第一幅是年长者逗年少者欢乐之作,第二幅为赤诚了解文友性情后才有的佳作,第

三幅则表达了作画者和受画者共同对亡友的深切的怀念。宗璞评价汪曾祺有“真性情”,就是

因为他看似幽默不羁的外表下埋藏着对人深深的理解,他理解宗璞的恬淡幽静的性情,他懂得

宗璞尽管不愿记起当年那“恐怖的日子”,却在内心深处一直没有忘怀逝去的挚友。就因为如此,

宗璞怀着看似感激实则可以称得上感动的心情记述了获得三幅画的全过程。故而“三幅画'含蓄

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

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背缸人

“桑干河的水又深又宽,夏天背着缸过河要脱裤子……”东窑沟人侯弟江在电话里说这话时,

正是初春时分的深夜。充满热情的声音搭建起一条无形的桥,引渡我走进桑干河畔的昨天,目

睹一个个背缸人从幽深的暗夜里走出来,走在突兀的崖头下,走在崎呕的山路上,弯腰曲背,

步步跋涉...

桑干河被连绵起伏的太行山、燕山余脉相夹,水势骤然汹涌,形成极具震撼力的大峡谷奇

观。当地人称此处为“大险崖”。武家沟镇东窑沟村位于大峡谷东端,属古幽州,自古为制陶之

地。《涿鹿县志》记载:“汉代上谷郡太守景丹亲率部下出寻,发现此地土质黏润筋骨,便命

人建窑烧陶,遂成村落。"金元时东窑沟制陶形成规模。明清极盛,手工作坊百余家,古窑百

多座,陶器远销京津、山西等地,村里运送陶器的骡马数千匹,沿路车马店繁盛一时。制陶技

艺代代相传,一个山川环绕的古村落由此留存后世。

冬天里曾走进东窑沟。一个个贴着红斗方的大缸,扳着簿阳,静立在陶片斑驳的石头台阶

上,背靠同样陆离斑驳的石墙,如一袭黑衣或褐袍的老人从时光中走来.手捧满满的祝福憨憨

地列队迎来送往,一立千年。他们见过“咯隆隆”响着的勒勒车满载陶器渐行渐远,见过背上高

耸“缸峰”的骡马“嘴嘴”启程扬起一路飞尘,见过背缸人顶着满天星光重重踏响石板路时的兴奋

和疲惫……“缸”队引路,我缓缓走过“古陶一条街”,走进曾经烈火熊熊如今静默地呈上图文实

物的环形隧道“古陶窑遗址”,置身琳琅满目的“民俗博物馆”,欣赏了形形色色的粗陶制品,缸

瓮云罐、锅盆壶碗……桑干河子民把玩着滔滔河水与质地黏泄的泥土,硬是玩出不朽的传奇,

引来--批又一批观光者用探究的注目礼参拜先人。

村中央建有陶神庙,供奉着上古的舜帝,壁画绘着制陶烧窑的场景……“我祖赫赫,德披韶

光。陶于河滨,炼石采壤……拷土成器,代出名匠。”采矿,剁泥,拉坯,晾岫,上釉,祭拜

窑神,点燃窑火,装烧,出窑……神圣的谦卑,一丝不苟的敬重,赋予泥土生命的塑形。当地

人称制陶为“捏缸”,道尽了创造的精微、端肃和虔诚。陶缸诞生了,大的小的,高的矮的,翻

山越岭奔赴命运未知的他乡,像怀揣希望的漂泊者懵懵懂懂闽入城市集镇……泥、水、火炼铸

的精魂,它沉甸甸的重量和艰难出世将由桑干河人负载摆渡。

于是,有了祖祖辈辈弯腰俯首的背缸人。

出东窑沟西行,山陡谷深,曾经如难以逾越的“天堑:先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半崖上凿出一

个一个尺余深的石窝,插上木棍,钉上木板,铺设了一段栈道,颤巍巍勉强过人。那年代,除

了大宗买卖靠车拉、牲口驮运,小本生意仅靠独轮车推出去。到附近山村卖缸,无论栈道,还

是小径,都是背过去的。背的最多的就是成套的大缸。

把东窑沟陶器呈现给观光者的是一批热爱家乡的人,其中离不了怀揣理想的文化人。我有

幸联系到侯弟江东窑沟村土生土长的中专生,一个致力轮救留存制陶技艺的文化人。70后侯

弟江两次从企业下岗,二十年春风秋雨都在为稻粮奔波,目前,繁忙的本职工作依然收入不高,

妻子帮人看摊供女儿读书。他调侃自己,“没条件却玩起文化,谓其“玩二缘于兴趣,纯属义

务。他说:“制陶工艺口口相传,鲜有文字,不抢救就失传了!”肩扛使命,迫不及待,节假日

下班后只身走村串户,专访数十名制陶老艺人,最大的90岁高龄。他挖掘制陶流程,整理陶

乡历史,讲述陶艺传承人的前世今生,推出两部专著,东窑沟制陶终于有了文字记录。

侯弟江是“背缸人”的儿子,童年的记忆就是父亲深夜背着大缸出门,靠父亲卖缸换粮一家

人才填饱肚皮。一个冬夜,父亲背着缸到河对面二十里外的山村换了满满一口袋土豆,返回时

已精疲力竭,一个踉跄,“背架”上的土豆口袋直着跃过头顶重重摔到地上,人也木偶一般紧跟

着“啪嚓”倒地,好一会儿才爬起身。父亲摸索着背起沉重的口袋继续赶路,一步一掷,汗水“哗

哗'她从头流到脚,棉衣湿透了,腾腾冒热气,随即又冰冻如硬邦邦的铠甲,迈步时“嚓嚓”响....

夜深了,明晃晃的月亮悬在半空,桑干河的冰面闪着光,银白雪亮,天地一片通明……看到父

亲千辛万苦换回来的土豆,全家人过节一样高兴。

“夏天,河水暴涨,背缸人只能脱掉裤子过河……”侯弟江在电话里停顿了一下,缓缓解释:

“背缸的都是男人嘛……”生存难以为继,何谈尊严?侯弟江逆向游走岁月深处,探寻、记录、

传播,把陶乡的苦难与荣光呈现给历史,以文字形式还给父辈尊严。他像“背缸人”,每一步都

稳稳的,不能有半点漂浮……

(节选自杨秀云《桑干河人物素描》,有删改)

4.下列时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涿鹿县志》中有关东窑沟村来历的记载文字,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表明了

东窑沟村“自古为制陶之地”的真实性。

B.东窑沟村的陶神庙供奉舜帝,“我祖赫赫,德披韶光”体现了村民的谦卑和迷信,“技士成

器,代出名匠”体现了村民的自豪。

C.文章介绍侯弟江的学历和家庭情况,是为了突出他致力于抢救留存制陶技艺的责任感和

使命感,也表现了他推出两部制陶专著的不易。

D.文章高度评价了侯弟江用文字记录东窑沟制陶历史的行为,称其”以文字形式还给父辈

尊严”,文字中流露出钦敬之意。

5.关于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鉴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部分采用拟人的手法,“披着”“见过”等动词赋予‘大缸”以人的动作。

B.这部分将“大缸”比作“一袭黑衣或褐袍的老人”,突出“大缸”的历史感。

C.这部分连用三个“见过……”构成排比,实写“大缸”所见证的种种画面。

D.这部分中使用了多个叠词,“满满”将祝福具体化,“重重”写出了背缸人负荷沉重。

6.文章倒数第二段为什么用细致的笔墨描写侯弟江父亲背缸的往事?请结合文中相关内容简

要分析。

【分析行文思路】7.本文是如何围绕“背缸人”来谋篇布局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答案】4.B5.C6.①塑造了父亲的形象。父亲靠背缸卖缸换粮食养活全家,体现

了其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其坚忍的性格。②交代了侯弟江致力于用文字记录制陶历史的原因。

侯弟江是“背缸人”的儿子,父亲背缸的往事让他记忆犹新,因而想用文字还父辈尊严。③以个

体形象展现背缸人的群体形象,凸显全文致敬背缸人的主题。侯弟江的父亲是众多“背缸人”中

的一个,他的经历是每个“背缸人”经历过的事情,这样写能让读者对“背缸人”有直观的了解。

7.①“背缸人”是文章的主要描写对象,全文围绕这一形象,以“夏天背着缸过河要脱裤子……”

开篇,以“夏天,河水暴涨,背缸人只能脱掉裤子过河……”收尾,首尾呼应。②文章主体部分

围绕“背缸人”,交代了“背缸人”这一职业的由来,突出了历史'背缸人”的艰辛,以及“背缸人”的

后弋侯弟江用文字记录陶乡历史,让“背缸人”的精神得以传承。③全文紧紧围绕“背缸人”这一

形象,凸显了“背缸人”坚忍顽强、勤劳踏实的精神,呼应了题目,升华了主题。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的相关内容并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体现了村民的谦卑和迷信”借,供奉舜帝并不是“迷信”,而是对祖先的敬重。

故选B。

5.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潜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C.“实写‘大缸'所见证的种种画面”错,三个画面的时空各有不同,是对千年历史中相关内容的联

想,为虚写。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塑造了父亲的形象。“一个冬夜,父亲背着缸到河对面二十里外的山村换了满满一口袋土豆,

返回时已精疲力竭……”“父亲摸索着背起沉重的口袋继续赶路,一步一挪……”父亲靠背缸卖缸

换粮食养活全家,一路艰辛,体现了其作为父亲的责任感和其坚忍的性格。

②交代了侯弟江致力于用文字记录制陶历史的原因。“侯弟江是‘背缸人’的儿子,童年的记忆就

是父亲深夜背着大缸出门,靠父亲卖缸换粮一家人才填饱肚皮”,侯弟江是“背缸人”的儿子,父

亲背缸的往事让他记忆犹新,因而想用文字还父辈尊严。

③以个体形象展现背缸人的群体形象,凸显全文致敬背缸人的主题。前文说“有了祖祖辈辈弯

腰俯首的背缸人”“到附近山村卖缸,无论栈道,还是小径,都是背过去的。背的最多的就是成

套的大缸”先民靠背缸维持生计,侯弟江的父亲是众多“背缸人”中的一个,他的经历是每个“背

缸人”经历过的事情,用典型人物作描写的对象,这样写能让读者对“背缸人”有直观的了解。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谋篇布局的能力。

情节结构上,以东窑沟人侯弟江在电话里说“夏天背着缸过河要脱裤子……”开篇,以侯弟江在

电话里说“夏天,河水暴涨,背缸人只能脱掉裤子过河……”收尾,以“背缸人”为主要描写对象,

围绕这一形象展开情节,首尾呼应。

塑造人物上,文章主体部分围绕“背缸人”,“……于是,有了祖祖辈辈弯腰俯首的背缸人”交代

了“背缸人”这一职业的由来,“一个冬夜,父亲背着缸到河对面二十里外的山村换了满满一口袋

土豆,返回时已精疲力竭……”“父亲摸索着背起沉重的匚袋继续赶路,一步一挪……”塑造了父

亲的形象,突出了历史‘背缸人”的艰辛,“肩扛使命,迫不及待,节假日下班后只身走村串户,

专访数十名制陶老艺人”“他挖掘制陶流程,整理陶乡历史,讲述陶艺传承人的前世今生,推出

两部专著,东窑沟制陶终于有了文字记录”写“背缸人”的后代侯弟江用文字记录陶乡历史,让“背

缸人”的精神得以传承。

表现主题上,“于是,有了祖祖辈辈弯腰俯首的背缸人”“到附近山村卖缸,无论栈道,还是小径,

都是背过去的。背的最多的就是成套的火缸”“父亲摸索着背起沉重的口袋继续赶路,一步一

挪……”全文紧紧围绕“背缸人’'这一形象,凸显了“背缸人”坚忍顽强、勤劳踏实的精神,呼应了

题手背缸人”,升华了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

梁衡

①像一场战争突然结束,2014年林区宣布了禁伐令,喧闹的伐木场顿时门前冷落车马稀。

在打扫“战场”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一片原始林。2016年盛夏时分我有缘造访了这最后的一

片原始林。

②虽然天正降大雨,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不一会儿就消失在茫茫林海中。

③正走着,忽然听见右边不远处有哗哗的流水声。踩着朽木、草墩,钻过横七竖八的灌木。

忽然眼前一亮,一条溪流从山上奔腾而下。眼前这条溪流无法与我见过的任何一条流水相比较,

因为它没有留下一丝人类活动的痕迹。仰望山顶只见远远近近的山、层层叠叠的树、朦朦胧胧

的雨,半山一道歪歪斜斜的激流,跌跌撞撞地碰着那些大大小小、圆圆滚滚的石头,或炸起雪

白的浪花,或绕行成一条飘飘的哈达。

④我们退回老林,雨时停时下,云忽开忽合,大家就举着手机、相机抓紧时间照相采景。

⑤人类虽然早已进入现代文明,但是总忘不了找寻原始。这是因为它,一是大自然的原点,

可由此研究自然界的进化,包括人类自己;二是人类走出蛮荒的出发的起点,是生命的源头,

我们有必要回望一下走过的来路。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够原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有没有

人的痕迹。从纯自然的角度来说,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种种干扰和玷污。所以探险家总是去寻

找那些还没有人文污染过的地方。没有人来过,无路:奇景第一次示人,无名:前人没有留下

诗词,无文。今天我们进入的正是这种“三无”之境,只有你与自然在悄悄地私语。

⑥虽是来看原始森林,但先要说一说这里的石头。国内很有名的一处石景便是云南的石林,

那是一片秀气的石柱。还有贵州天星桥,那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精巧。而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

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石的分布无一定规则,或独立威坐,

或双门对峙,或三五相聚,或嗝岸呼唤,各具其态。

⑦现在要说一说在乩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葬了。这是整个林区的大地卷,是森林里所有生命

湿润的温床。它生在地上、树上、石上,绿染着整个世界,不留一点空白。最让人感动的是它

的慈祥,它小心地包裹着每一根已失去生命的枯木。那些直立的、斜依的、平躺于地的大小树

干,虽然内里已经空朽,你较轻一碰就是一个洞,但经它一打扮,都仍保持着生命的尊严。绿

苔与枯树正在悄然作着生命的转换。

⑧老林子中最美的还是大树,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有一棵树,我叫它“一木穿石”,

我们平常说“水滴石穿二可是有谁真的见过一滴水穿透了一块石头?现在,我却见到了一棵树,

一裸活着的树,硬是生插在一块整石之上,霸气十足。它的须根向四周摸索,拳握住一点点沙

尘,然后要伏在石面的稍凹之处,聚积水分,酝酿能量。松树的根能分泌一种酸液,一点一点

地润湿和软化石块。成语“相濡以沫”是说两条鱼,以沫相濡,求生命的延续。而这棵红松种子

却是以它生命的汁液,去濡润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终于感动了顽石,让出了一个小小的空间。

它赶紧扎下一条须根,然后继续濡石、挖洞、找缝,周而复始,终于在顽石上树起了一面生命

的大森。

⑨如果说刚才的那棵树有男性的阳刚之烈,下面这棵便有女性的阴柔之美。它生在一根窄

长的条石上,两条主根只能紧抓着条石的边缘向左右延伸,然后托起中间的树身,全树就成了

一个丁字形,一个标准的体操“一字马”。那两条主根是她修长的双腿,树干是她曼妙的身躯,

挺胸拔背,平视前方。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棵树的根与身子长得一般的粗细,一样的匀称,一

样的美丽。好一个“幽谷美人”!

。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战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它

先X苔草、蕨类铺床,以灌木蓄水遮风,孵化出高大的乔木林,就成了动物直至我们人类的摇

篮。这时再回看那艘石头巨舰,是泰坦尼克号?是哥伦布的船?是郑和下西洋时的遗物?都不

是。它沉静地停在这里,是特别要告诉我们,假如没有人的干扰地球是什么样子,大自然是什

么样子,我们曾经的家是什么样子。当年我们屈从了这片原始林,现在它给我们友好的回报,

留下了一面大镜子,照出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史为镜,可知朝代之兴

替:以这片原始林为镜,可知生命、人类和地球的兴替。

。我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早年林区运木材的小火车路,不为伐木,是准备开展原始

森林游。

8.下列对本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那一片幸存的原始林”中,“原始林”点明了本文描写对象,而'幸存”一词表现了作者

思想情感。

B.作者一行不顾大雨换上迷彩服、长筒靴,带着雨伞,义无反顾地向林地进发,说明作者

一行造访原始林兴致浓厚。

C.作者认为人的创造是对自然的干扰与玷污,所以喜欢原始林的三无境界,在这里可以与

自然亲密接触。

D.结尾写作者一行下山时,看见沿途正在修复小火车轨道,不为伐木,而是准备开展原始

森林游,作者为此感到欣喜。

9.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体部分的顺序非常清晰,从发现原始林,到进入原始林,再到最后下山离开,有

头有尾,脉络分明。

B.作者描写原始林里的石头,写云南石林、贵州天星桥是为了在对比中突出原始林里的石

头野性十足的特点。

C.文章非常注意段落间的过渡,比如第九段开头运用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上

下段落内容自然衔接。

D.文章依次写了原始林里的河流、石头/苔薛,大树步步递进,层层深入,为我们塑造了

一个立体的世界,让人如临其境。

【分析句段作用】10.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原始林,为什么第⑥段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

【答案】8.D9.D10.①表明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原始林的野

性美和多样美。

②为了引出下文乱石间争荣竞秀、生机勃勃的蕨类、苔碎、树木。

③为了更好地阐释这片原始林顽强的生命力与来之不易,深化文章主旨。

【解析】8.本题考杳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D.“作者为此感到欣喜”理解错误。结合结尾和全文来看,作者对开展原始森林游是忧虑的。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层层深入”分析错误。这些景物之间并没有层层深入的关系。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从第6段开始花了很多笔墨写石头,特别是第6段既写到云南的石林,也写到贵州天星桥,

但此处的石头则具有自己的特点,“这里的石头一律是巨大坚硬的花岗岩,浑圆沉稳,高大挺

拔,无不迸放着野性”,突出了这里的石头原始的特点,因为石头也是原始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者混然一体,相得益彰。

第7段又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薛,第8、9段又写到特别是那些与石共生的大树,正是

因为石头的存在才保住了原始林,而石头也孕育了树木,是原始森林的母体,正如第10段所

说,“我们就这样在绿色的时间隧道里穿行,见证了大自然怎样在一片顽石上诞生了生命”。所

以从结构上来说,对石头的描写也是为了引出后文对苔薛、树木等的描写,所以又有引出下文

的作用。

写到这里的石头无不迸放着野性,写到在乱石间争荣竞秀的苔辞、那些与石共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