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与练习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复习:课内文言文知识总结与练习题汇编

《孙权劝学》

作者与背景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夏县)人,生于光州光山(现在

河南光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世称流水先生。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

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上进。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

于熙宁三年出知永兴军。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

成书。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传

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主持编纂编年体通《资治通

鉴》,共29卷,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

文化。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遗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

古录》等。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改写而成的,所写的故

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建安十五年(公元20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胜曹军。不久,周瑜

病死。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谋佐,劝孙权联刘拒曹,逐渐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吴大将

吕蒙由于出身行伍再加上军务繁忙,还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孙权劝吕蒙注意学习的故事就发

生在此时。

关于孙权、吕蒙、鲁肃

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现在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创建

者,公元229—252年在位。他继承父兄的基业,成为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孙权的父亲孙坚

是东汉末年吴郡富春人,原先只是一县小吏,黄巾起义爆发后,他募得兵勇千余人拥兵自守,

升为别部司马,继为长沙太守,曾依附袁术巩固势力,192年在与刘表作战中中箭身亡,孙坚

的长子,年仅17岁的孙策以孙坚旧部为基础占据江东,不到十年时间便削平江东各方割据势

力,成为江东霸主。公元200年,孙策被刺客淬毒刺伤后身亡,他的弟弟,18岁的孙权便成

为江东的新主人。他选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孙权

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偷袭刘备

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

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东吴名将。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

第1页共50页

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

南郡,并于濡须数御曹军,屡献奇计,累功拜庐江太守。在军旅之时,在孙权的劝说下发愤读

书,深为孙权、鲁肃所依赖。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于合洲战奋勇抵抗魏军追袭,以功

除左护军、虎威将军。又后上代鲁肃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拜南郡太守,

封孱陵侯,受勋殊隆。

鲁肃(172-217),字子敬,东吴四英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中排第二位,文武全

才。历史上的鲁肃,作战时手不释卷,是一代儒将。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UBP(qing):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脱。

4.务:事务。

5.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6.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7.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8.涉(sh6)猎:粗略地阅读。

9.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

10.过:到。

11.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12.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13.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

14.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15.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16.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17.见事:认清事物。

重点虚词

1.岂:难道。牙R:通“耶”,语气词,可译为“吗二(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第2页共50页

2.耳:语气词,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见往事耳)

3.乃:于是,就。(蒙乃始就学)

4.熟(su):谁。(孰若孤)

5.及: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6.非复:不再是。(北夏吴下阿蒙)

7.S(geng):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8.而:连词,表顺承。(结友而别)

通假字

1.“邪”通“耶”,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吗(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涂”通“途”,道。(卿今当途掌事)

古今异义

1.孤

古义:古代王侯的自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孤单,孤苦。

2.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伊士邪)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3.但

古义:副词,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词。

4.往事

古义:历史。(见佳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情。

5.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6.过

第3页共50页

古义:至IJ。(及鲁肃迎寻阳)

今义:经过。

一词多义

1.当

动词,掌管。(当涂掌事)

副词,应当。(但当涉猎)

2.就

从事。(蒙乃始越学)

完成。(指物作诗立秋)

3.见

了解。(?往事耳)

认清,识别。(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以

介词,用。(蒙辞以军中多务)

与“为”连用,“认为”。(自以为大有所益)

重点句式

1.省略句

省略主语。(“与蒙论议”即:“(肃D与蒙议论二)

2.倒装句

状语后置。(“蒙敌以军中多务”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二)

成语

1.吴下阿蒙

2.刮目相待

原文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

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

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日,

第4页共50页

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

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

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

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依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

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课文讲解

理解主旨

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

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告诉我们“开卷

有益”的道理。

理清结构

(不可不学(必要性——严格要求,殷切希望)

孙权:劝学|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善劝

、孤常读书,大有所益(可能性——以身作则,现身说法)J

:吕蒙:辞学——就学(知错就改,虚心好学)—*才略大有长进

、鲁肃:大惊——结友(敬才、爱才)一侧面表现吕蒙才略长进之大

写作特色

1.记事简练。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仅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

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

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

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

第5页共50页

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

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

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一句作结。

2.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本文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

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

“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

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

份。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

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

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

确实非同一般。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

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

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在本文中,

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

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

之处。

把握重点

1.《孙权劝学》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

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

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示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

第6页共50页

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

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

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

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2.文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身份背景作分析。三个人物各自说话的

口吻、神态和心理又是怎样的?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孙权身为人主,对臣子寄予厚望,真诚关怀,可算是一位有

学识、有远见、有胸怀的明君。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吕蒙起初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总算能够从善如流,好学上进。取

得成绩后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率真坦然,踌躇满志,无论是在君主还是在同僚兼上级的面前

都十分坦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鲁肃:慧眼识人。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却能对吕蒙发出由衷的赞叹,

并和他结友,可见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的气质、磊落坦荡的襟怀。

总的来说,孙权的话,晓以大义又以己作譬,语重心长,显示出王者风范;鲁肃语带惊奇,

流露出的是佩服和欣慰;吕蒙的回答充满自豪,显出一个武将特有的直率。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

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

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4.吕蒙由不学到学乃至学有所成,这个变化过程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1)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2)读书学习非常重要。

(3)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第7页共50页

(4)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

知水平和办事能力。

(5)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只要

你愿意,你就会成活,成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18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

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河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日:“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那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日:“欲书可

耳!"原曰:“无钱资。”师日:“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

诵《孝经》《论语》。

1.解释加点词。

⑴但当涉猎粗略阅读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难道

⑶那原少孤幼时丧父

(4)欲书可耳读书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如果你立志学习,我可以做你的老师教你,不收学费。

3.甲乙两文的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两文的侧重点是?

翻译:解原幼时丧父,几岁时,路过书塾,(听见琅琅的书声)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对此

感到诧异,问那原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那原回答说:“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

的人容易伤感。那些读书的人,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有亲人(的孩子)。(我)一来羡慕

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要读

第8页共50页

书,就去读吧!”那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你如果有志读书,我可以做你的老

师教你,不收一分钱。”于是那原就开始学习。只过了一个冬天,就能背诵《孝经》和《论语》。

启示:我们应该向邮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

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邮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我们要好学,

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

学习、有志向的人。

要是。注释:1.少孤:幼时丧父。2.书舍:书塾。3.泣:小声哭。4.何:为什么。5.孤:幼年丧失

父亲。6..伤:悲哀。7.感:伤感。8.亲:父母。9.羡:羡慕。10.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11.得:能够。12.中心:内心里。13.故:所以。14.恻然:忧伤的样子。恻:忧伤。15.苟:如果,

16.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17.资:费用。18遂:就。19.就书:上书塾(读书)。就:靠近,

此处指就书,即上学。书:读书。20.诵:背诵。

卖油翁

一、文学常识

欧阳修(1007〜1072),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

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

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除文学外,经学研究《诗》、《易》、

《春秋》,能不拘守前人之说,有独到见解;金石学为开辟之功,撰写的《集古录》(十卷四百

多篇)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史学成就尤伟,除了参加修定《新唐书》250卷外,又自撰

《五代史记》(《新五代史》),总结五代的历史经验,意在引为鉴戒。

二、重点字词

词语解释

(1)通假字

但手熟尔(“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2)一词多义

(但微颔之(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J以我酌油知石(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第9页共50页

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葫芦)

笑而遣之(代词,代卖油翁,译为“他”)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陈尧咨)

其.

以钱覆基口(代葫芦,译为“它的”)

以.我以酌{。由知之(介词,凭)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尝射于家圃(动词,射箭)

射.

尔安敢轻吾射(名词,射术)

,释担画立(表顺接的连词)

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转折连词)

康肃笑旗遗之(修饰连词)

(3)古今异义

但手熟尔(古义:只,不过/今义:今常用为转折连词)

尔安敢轻吾射(古义:疑问代词,怎么/今义:常用于“安静”“安全”讲)

(4)词类活用

尔安敢卷吾射(形容词做动词,看轻)

康肃笑而道之(使动用法,“使……走”,打发)

汝亦知射乎(动词做名词,射术)

(5)特殊句式

①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介词结构后置)

②省略句

自钱孔入(句首承前省略了主语“油”,译时补出)

第10页共50页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jin)。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睨(ni)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shi)十中八九,但微颔(Mm)之。

康肃问曰:“汝(ru)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shd)尔。”

康肃忿(*n)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日:“以我酌(zhu6)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

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shao)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日:“我亦无他,惟

手熟(shii)尔。”康肃笑而遣(qidn)之。

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

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

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

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

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

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

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

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

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U1

注释:①陈康肃公:即陈尧咨,字嘉谟,谥号康肃,闽州阖中(今属四川)人,北宋官员。公,

对男子的尊称。

②善射:擅长射箭。③自矜:自夸。⑷圃:园子。

⑸释担:放下担子。释,放下。⑥睨: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⑦但微颔之:只是对此微微点头(意思是略微表示赞许)。但,只。颔,点头。之,指陈尧咨

第11页共50页

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8)无他:没有别的(奥妙)。

0但手熟尔:只是手熟罢了。熟,熟练。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少忿然:气愤的样子。然,表示“……的样子”。

。安:怎么。

(2轻吾射:看轻我射箭的本领。轻,作动词用。

以我酌油知之: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以,凭、靠。酌,舀取,这里指倒入。

之,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G徐:慢慢地。。沥之:滴入(葫芦)。沥,下滴。之,指油。

(5遣之:让他走。遣,打发。

二、重点问题。

1.人物形象:

陈尧咨:善射,骄傲自满,傲慢无礼。卖油翁:身怀绝技,谦虚稳重。

2.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陈尧咨:不管你有多大本领,做人要内敛,要含蓄,要低调,不要张扬自满。

老翁: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说明了熟能生巧

的道理。

3.卖油翁和陈尧咨两人对待自己长处的态度截然不同。那么你呢?请分别谈谈你如何看待自己

及别人的长处。

把自己的长处当作一种战胜困难、张扬个性的资源优势,而不是进行宣扬的资本;对别人

的长处,应善于取长补短,学为己用,不可嫉妒诋毁。

4.康肃由“忿然”到“笑而遣之”说明了什么?

说明通过卖油翁的表演,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白了技术无止境的道理。

主题思想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

第12页共50页

“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5.揣摩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对刻划人物性格的作用。

(1).公亦以此自签。

矜:夸耀。表现陈康肃的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2).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睨:斜着眼睛看。用神态描写,表现卖油翁对陈康肃的箭术不是很在意和他的自信。

(3).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微颔:微微点头称赞。用动作描写,表现卖油翁不是很在意,只是稍微的赞许,有肯定的意味。

(4).康肃笠而遣之。

神态描写,既表现他对卖油翁酌油技术的赞许,又显示他的尴尬。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

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

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楚有养由基者①,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工有一人

过②曰:“善射,可教射也矣③。”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④。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⑤,少⑥焉气衰力倦,

弓拨矢钩⑦,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西周策》)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②过:经过。③可教射也矣:可以教他射箭了。④支左屈右:

支起左臂,弯曲右臂。⑤不已善息:不因射得好趁此时休息。已,通“以”,因。⑥少:过了

不久。⑦弓拨矢钩:弓身不正,箭杆弯曲。

译文:

楚国有个叫养由基的人,善于射箭;在离柳树叶子百步远的地方射柳叶,百发百中。旁边的人

都说好。有一个人评价道:“善于射箭,可以教他射箭的了。”养由基说:“大家都说好,您却

说可以教我射箭,您怎么不像我一样也来射柳叶(试试)?”

第13页共50页

那人说:“我不能教你左手操弓右手把箭(的方法)。但是射柳叶吗,百发百中,但若不懂得适

可而止,等一下,弓斜点箭弯点,有一发没有射中,那就前功尽弃了啊!”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⑴但微跳之⑵尔玄敢轻吾射(3)康肃忿然曰

(4)以我酌油知之(5)左右皆曰“毒”(6)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3分)

A.睨之久而不去B.自钱孔入,而钱不湿C.而不已善息D.康肃笑而遣之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徐以杓酌油沥之

⑵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4.【甲】【乙】两文都和射箭技术有关,但所揭示的道理有所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简要分

析。(4分)

1(6分)点头、怎么、气愤的样子、凭借、好、距离

2.(3分)D

3.(4分)(1)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滴入葫芦

(2)别人看了我射箭后都说好,你竟然说可以教我射箭,你为什么不代替我去射百步之远的柳

叶呢?

4.(4分)【甲】文揭示“熟能生巧”的道理;【乙】文揭示“劳逸结合”的道理。(意思相近

即可,结合文章)

《陋室铭》

刘禹锡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白居易称

之为“诗豪”。著有《刘宾客集》《竹枝词》《柳枝词》等。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

第14页共50页

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

文体知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

一般都是用韵的。文辞精炼,有韵,读来铿锵有力。

座右铭:座右铭的铭文比其他铭文更为简短,有的只是一两句话或格言,置于座位的旁边,用

以自警。座右铭的内容是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或约束自己行为的准则。

资料链接

刘禹锡因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

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

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刘禹锡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

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两句话,贴在门上:“面对大

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

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

境也还可心,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

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

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

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

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重点词义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调素琴(调:调弄;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案牍(官府文书)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西蜀,今四川。子云,即扬雄(前53—后18),字子云,

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古今异义

I..、♦-XX-I—»

品德高尚。

1.惟吾德馨

/八,・/J,UI。

J(鸿儒:博学的人)

2.谈笑有渭儒i书信。

/八•,

第15页共50页

3.无案牍之劳形

/*/1/1/、°\

“二二屋"二二■"管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4.无丝竹乙乱耳J

/•“/•八。"

词类活用

1.山不在高,有仙则多(名词做动词,出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裴(名词做动词,灵异)

3.无丝竹之机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混乱)

4.无案牍之方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特殊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即“有何陋”)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句,“菊之

爱”“莲之爱”“牡丹之爱”分别是“爱菊”“爱莲”“爱牡丹”的倒装,“之”为宾语前置的标

志)

原文与翻译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

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

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

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

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评析:本文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

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得其“陋”,反能显出其高雅。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

“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

乐道的情趣。本层紧扣全文主旨“惟吾德馨”,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第三层(从

第16页共50页

“南阳诸葛亮”到最后)收束全文,说明陋室不“陋工

名句赏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赏析:作者以山水起兴,山可以不用高,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龙就可以出名,那么

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

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刻金石以记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龙而生灵秀,那么陋室当然也可借

道德品质高尚之士播洒芬芳。此种借力打力的技巧,实为绝妙,也可谓作者匠心独具。特别是

以仙龙点睛山水,构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作者笔锋一转,直接

切入了主题,看引论铺下了基础。也点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

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赏析:青苔在石阶上(照样)绿意盎然,野草在荒地里(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

么呢?我刘禹锡在哪里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你们这些)无

学之辈。作者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这是气节的写照,是不屈的宣言。作者以

诗一般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3.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

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作者引用

“孔子云:何陋之有?”画龙点睛,收束全篇,与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说明陋室“不

陋”。表达了他对当时封建礼教的最高道德品质的追求。用圣人肯定的操守来规范要求自己,

也许就是刘禹锡对自己的道德品质的最高要求。

中心思想

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陋室环境的描写,以及室中来往人物、日常生活情景的

叙述,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然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

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一种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志的写法。情志的抒发必须找准“物”

和“志”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

与“灵”的性质;紧接着对“陋室”的环境和交往之人进行描写,表明“陋室”不陋,更展示

第17页共50页

了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作者借“陋室”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

层层铺垫,使文章主题十分突出。

2.立意新颖,不落俗套。本文采用反向立意的写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

“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的“不陋”,这样就把本来没有必然关系的

“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

室”归结到“何陋之有”,最后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

使文章立意不落俗套,构思极为精妙。

《爱莲说》

周敦颐

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年〜1073年),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现在湖南省

道县)人。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与李宽、韩愈、张械、黄干、朱熹、李士真,并称为“石鼓七

贤”。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爱莲说》选自《周敦颐集》。

资料链接

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学家周敦颐来星子任南康知军。周敦颐为人清廉正

直,襟怀淡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平生酷爱莲花。周敦颐来星子后,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

池塘,全部种植荷花。周敦颐来星子时已值暮年(55岁),又抱病在身,所以每当公余饭后,

他或独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赏花品茗,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混沌。北宋仁

宗嘉祐八年(1063年),周敦颐与沈希颜、钱拓共游雪都(今江西省于都县)罗岩,有诗刻石。

后来沈希颜在雪都善山与建濂溪阁,请周敦颐题词,周敦颐随作《爱莲说》。《爱莲说》虽短,

但字字珠矶,历来为人所传诵。

重点字词

①蕃:多。(“蕃”通“繁”,繁盛众多)

②独:只。

@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为“李唐”。

⑥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

第18页共50页

@染:沾染(污秽)。

◎濯清莲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濯,洗。涟,水波。妖,过分艳丽。

①中通外直:这里描写的是莲的茎。

⑥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蔓、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生枝杈)

⑨香远益清:香气传得远越就越清幽。益,更加。

。亭亭净植:洁净地挺立。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0亵玩:靠近玩弄。亵,近而不庄重。

口焉:语气词。

。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场噫:叹词,表示感慨。

5鲜有闻:很少有传闻。鲜,少。

怎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道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应当。

原文与翻译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焉。评析:细致描绘莲花的性状,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评析: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

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附炎趋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

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

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飘得越

远,越觉得清淡,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

弄它啊。

第19页共50页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

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

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名句赏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赏析:先用衬笔,再转去写莲,突出莲的高洁可爱。运用大量描写,将莲人格化,把莲作

为一种高贵品格的象征,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赏析:首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

不随世俗、洁身自爱和天真自然不显媚态的可贵精神;其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

了它空管挺直、不牵扯攀附的高尚品质;再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写出了莲如傲然不群的

君子一样,凛然不可侵犯。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赏析: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化,又从映衬中表白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表白自己对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摒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赏析:句式变化使用,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先用感叹词“噫”独立成句,引发感慨之情,

接着用陈述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表惋惜之情,疑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借反问语

气感慨君子太少,知音难觅,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慨叹贪幕富贵的俗人太多。

中心思想

本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

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写作特点

1.托物言志,立意高远。文中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对当时社会上人

们不同的处世态度做了精辟概括,突出地表明了作者“出淤泥而不染”这一为人之本的道德信

念。作者“独爱莲”,因为“莲,花之君子者也”,可见作者既不愿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志

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在文章结尾,作者一叹真正隐逸的高士极少,二叹品格高尚的

君子罕见,三叹贪慕富贵的俗人很多,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第20页共50页

2.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文章先以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做衬托,突出“予

独爱莲”;再以“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做衬托,突出“莲,花之君子者

也”;最后用“菊之爱”“牡丹之爱”做衬托,突出“莲之爱”。全文始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

彼此对照,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文中分别将菊、牡丹和莲比

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十分贴切。特别是描写莲的形象的文字,体物入微,“形”“神”兼

备,既准确地表现了它的外部特征,又传神地揭示了它的内在气质,使花貌、花品与人格浑然

一体。这些描写,以莲喻人,将莲人格化了,是作者心志的写照,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情操。

3.语言精练,骈散相间。全篇仅119个字,却婉转曲折,摇曳多姿,既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又讽刺了世态,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感深切而打动人心。散句与骈句交错运用,因此读起来

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河中石兽

作者简介

纪啊(yun),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学问博深而通达,

曾以总纂官主撰《四库全书》,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工诗文,也能作小说。代表作

有《阅微草堂笔记》等。(《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的所作笔记小说集,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

谈、奇闻逸事,间杂考辨,对宋儒之苛察,有所讽刺。该书短小精悍,风格质朴简淡,是清代

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注释

临:靠近。河干(gan):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圮(pi):倒塌。

焉:于此,在这里。阅:经过,经历。

募:募集。竟:终了,最后。

棹(zhao):划(船)。曳(2拖。

铁钿(pd):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设帐:设馆教书。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这不是。是,这。木柿(*i):削下来的木片。

湮(yan):埋没。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颠:颠倒,错乱。确论:正确的言论。

第21页共50页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ni©):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遂:于是。溯(s£0流:逆流。

固:本来。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但:只。臆(yi)断:主观地判断。欤(yii):语气词,表示反问。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

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钿,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

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

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

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

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

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钿,(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

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

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狂(的做法)吗?"大家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

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如果像

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

寻找石兽,固然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

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

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第22页共50页

文言知识积累

一老四兵闻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

之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求之下游(代词,指石兽)

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古今异义

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是非木柿(古义:这不是。今义:事理的正确和错误。)

状语后置句

①求二石兽于水中(应为“于水中求二石兽”)

②当求之于上流(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③果得于数里外(应为“果于数里外得”)

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示被动)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写石兽落水,十几年后寺僧在石兽沉水处及下游寻找都没有找到。

第二部分(2):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兽埋在沙里只能越来越深。

第三部分(3):写老河兵的分析和作者的感慨。老河兵讲解应到上游去寻找石兽的原因,

寺僧按照他的话去做果然找到了石兽。作者由事及理,说明遇事不能只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

而主观地加以判断。

简析:

1.联系原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