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草原》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
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
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
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
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
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
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
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
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
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
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
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
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
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
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
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
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
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
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
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一接近公社—蒙古包外
―蒙古包里一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
(2)按初见草原景色一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
初入草原一途中见闻一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
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
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
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
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
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
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
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
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
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
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
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
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
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
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o)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
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
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
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
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
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
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
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
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
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
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
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
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
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
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
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
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
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
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
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
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
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
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
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
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
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
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
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
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
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
片J)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
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
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
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
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
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
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
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
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
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
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
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
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
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
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
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
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
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
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
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
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
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
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
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
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
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
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
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一一热情豪
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
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
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
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草原》教学设计之二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练习用关联词语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给课文分段,初步理解课文。
重点: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段落。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录像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著名作家老舍先
生用他亲身的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草原地人
民。下面请看录像。(单击题目后的录像)。
二、检查习题
1、请五名同学按顺序每人读一个自段。
2、纠正字音,初步理解文中的新词。
3、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勒”读le,不读lei,“迂”读
yu,不要读成yu,“驰读chi,不要读成ci
4、本文的作者是谁?写的是哪里的草原?(写的是内蒙古草
原上的陈巴尔旗的牧业公社。旗相当于县。牧业公社就是现在的牧
业乡。)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
〈1〉本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地点转换顺序)
〈2〉按方向过程,课文可分几段,为什么?(有三种方法:分
五段,三段或二段,我们按五段来分析课文。第一段讲初次见到草
原的景色:第二段讲主人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第三段讲在蒙古包
外迎客的情况;第四段讲进了蒙古包相互敬酒以及相互献歌的情
形;第五段讲主客话别。)
3、播放录音,透过语言文字展开
想象,听完朗读后,(单击品句析段中第一段的录像)
〈1〉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有表达这样思想感情的
句子吗?请找也出来,说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单击第五自然段的
品句)
〈2〉学生各读这句话,进一步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感情。
4、指名朗读课文,要读出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练习
1、课后习题4,指导用关联词语造句。
〈1〉"那么……那么……"是排比句式,表示一个事物的两个
方面。
〈2〉"既……又……”是两种情况兼而有之,在这一句中,表
示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
〈3〉"不管……总是……”是表示条件不同,结果相同的句
式。
2、查字典
3、比字组词
五、作业
1、课后练习题2。
2、用课后练习4的关联词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领会草原的景色秀丽,
地域辽阔。
2、理解课文第一段,朗读,背诵第一段。
重点:体会第一段中动态,静态的描写。
难点:理解作者是怎样描写草原景色的静态,动态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本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写什么?
2、课文哪一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二、指导学习第第一段
〈一〉指名朗读第一段
〈二〉播放录像,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单击第一自然段前的
录像)
〈三〉单击目录中的确良13课课题,出现草原画面,加深对草
原风景的印象。
〈四〉思考讨论:
1、从“这次,我到了草原”中,你能读出哪些意思?(点
题,第一次初到草原。)
2、课文是从哪俩个方面写草原的?(天空,天底下)。
3、齐读描写天空的一句话
讨论:(1)高歌一曲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想高歌一曲?
(单击“高歌一曲”)
(2)“我”为什么感到这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
(3)课文中连用两个“那么”表示什么意思?强调了什么?
(单击第一段品句一)。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底下,又看到
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站在草原上,老舍先生放眼天
底下,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请同学读一读课文,讨论交流:
(1)解释“一碧千里,茫茫”的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
说为什么辽阔无边的草原却没给人迷蒙,空荡的感觉呢?(单击
“一碧千里”和品句二)。
(2)作者在描写草原时,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
特点?(小丘,平地,羊群,颜色有绿有白,形态有动有静)
(3)作者把草原和羊群比作什么?又为什么说小丘像只用绿色
漂染而不用墨成勾勒的中国画?(单击品句三和“渲染,中国画,
翠色欲流”这三个词语。)
(4)“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如何理解?(单击品句
4)
(5)小丘本身会流动吗?作者为什么要用“流”字呢?用这个
“流”字给我们什么感觉呢?(单击“流”这个词语。)
(6)这样的境界使“我”产生什么样的感受?“我”为什么会
“惊叹”感到舒服,愿意“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奇丽的小诗?
(7)这样的境界为什么会使骏马和大牛都静立不动?课文中为
什么用“好象”一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击品句七和"回味
“词语)。
〈五〉小结
老舍先生以满腔热情,以轻松愉快的心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
了草原的美丽。这种美丽体现在草原辽阔而不空荡,宁静而不死气
沉沉、到处充满蓬勃的生机。我们可以通过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
体会到草原动态美和静美。
〈六〉、播放录音(单击这一自然段前面的录音)
〈七〉指导朗读第一段,要求有感情地读,读出作者对草原的
热爱之情。
三、达标练习:
这一段主要写了几层意思?学生在课本中用一一标出,并画出
静态和动态描写的句子。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根据分层,
思考怎样背诵才又快又准?(单击第一段的析段)
四、作业:背诵第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后四段内容,受到热爱祖国、加强民族团结的教
育。
2、领会课文中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
动情景。
难点:进一步理解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教学过程:
一、背诵第一段。
二、指导学习第二段
(一)指名读第二段。
(二)指导给第二段分层和概括层意。(可以分作三层。第一层
讲在去陈巴尔虎旗的牧业公社的路上;第二层讲走了许久,看到了
河、马群,听到了鞭响;第三层讲“我们”在距离目的地几十里以
外受到热情的欢迎。)
(三)思考、讨论:
1、解释“洒脱”的意思,为什么在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单击第二段品句一)
2、“远远地望见了一条天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一河!”这句
话中的“河”为什么要加感叹号?(单击品句二)
3、说说第一、二层所讲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4、齐读第三层,思考、讨论:
(1)联系上下文,说说“忽然”的意思。(情况变化很快,出
乎意料,没有想到。)
(2)说说“我们”快到公社时,草原上出现了怎样的景象?这
些景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找第三层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河道管理协议
- 水果购销合同范本版示例
- 三亚市购房协议示例
- 聘请财务顾问协议书样本
- 借款纠纷起诉状范本法律维权攻略
- 书柜购买合约
- 保安服务合同巩固
- 型材安装工程项目招标
- 简化劳务分包协议范本
- 酒店协议价格合同的四大误解
- 【MOOC】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南京邮电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色卡-CBCC中国建筑标准色卡(千色卡1026色)
- 信息素养:效率提升与终身学习的新引擎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中国盐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创业基础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大学
- 法律顾问服务投标方案(完整技术标)
- 孔雀东南飞课本剧剧本
- GA/T 2012-2023窃照专用器材鉴定技术规范
-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沟通与协调
- 中国农业银行流水单_免费下载
- 护士延续注册申请表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