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记叙顺序(原卷版)考点趋势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是中考语文阅读题常见的考题之一,其体型一般是填空题和简答题,也有判断题和选择题等。中考对于记叙顺序的考察更多的是附从与文章中心的理解上面。在文章选好材料后,就要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这些材料安排好。只有选用恰当的线索,安排合理的顺序,才能使文章层次分明,中心突出。对于记叙文,要想理清层次,抓住中心,就必须找对线索,并了解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就是叙述的前后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样展开情节等。它既反映作者的思维过程,又体现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而最终表现为作品的结构特点。所以说,记叙顺序决定了记叙文的基本结构。顺序安排好,可使文章条理分明。备考策略1、阅读记叙文,该如何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呢?首先要分辨记叙的顺序类型。仔细阅读文章,看看材料安排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或者有无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这些地方就出现了顺序的变动,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的方式。其次要了解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方式。运用按时间、空间或事物发展规律叙述的顺叙,文章层次清楚,明了;运用倒叙,文章会交代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有明显界限和必要的文字过渡,可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使文章错落有致;运用插叙,不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上下文会有衔接句,文章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事条理清楚。知识点分类讲解一、顺序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或空间地点转换顺序写。发生——发展——结尾作用:叙事有头有尾,结构完整;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二、倒叙①(主要形式)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再从事情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写。②先写眼前的事,再由眼前的事物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结尾又回到眼前的事物。结局——发生——发展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避免叙事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一波三折,增加生动性;强调主要内容,突出中心。三、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人物或旁人的语言,人物的回忆、思念、想象等心理活动),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发生——发展——其他内容——结局作用:对主要事件的情节或中心做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内容更丰富,结构更完整;丰富人物形象,衬托中心人物,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四、补叙在顺叙后,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补充交代。发生——发展——结局——补充叙述作用:对上文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充实人物形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结尾画龙点睛,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注意:补叙和插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后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充的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后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补叙既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补充题型一: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顺序?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调换。②第×段写的是……,第×段写的是……③原文的段落之间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与前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符合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某种规律;符合文章内在的行文思路。④所以不能换。补充题型二:补叙内容能否删去?答题模板:①(一般情况)不能删去。②第×段写的是……③这些内容是基本事件发展中的有机环节,去掉会影响事件发展的完整性。④所以不能删。顺序定义按事件发生、发展、结果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用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使人印象深刻。倒叙定义先写事件的结果,或把事件发展过程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用叙述写出整个过程。作用(1)强调主要内容(2)突出文章主旨(3)造成强烈悬念(4)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解题思路(1)内容:概括了......内容(2)主题:表达了......情感(3)写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4)结构上:引出下文,或首尾呼应插叙定义由于表达方式,情节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的叙述,而插入有关的事情或片段,以使读者有更全面的了解,插叙后再接着主线继续叙述作用(1)内容上:丰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突出、丰富文章主旨或表达的情感(2)结构上:补充情节,使故事更加完整解题思路(1)内容:交代了......(家境、生活环境、故事内容、缘由),丰富了......内容(2)手法:为下文......情节做铺垫;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为下文埋下伏笔;照应标题等。(3)主题:点明......主题或深化主题(4)人物: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5)效果:丰富或补充情节,情节波澜起伏补叙定义叙事结束后,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作用(1)对情节其补充交代的作用,行文严密,结构完整(2)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中心更突出(3)结构上:照应上文或标题解题思路补充交代了......,使故事情节更完整,人物形象(主旨)更加突出(丰厚)真题再现(2022·宁夏·统考中考真题)春天的味道周钰姣①春风起,藏在泥土里的色彩纷纷铺展开来。光是纷呈的绿就令人目不暇接,更别说那一片片姹紫嫣红、桃粉李白了。遍地的野菜也被唤醒了,它们争相冒出地面。野葱、香椿、蕨苔、荠菜……都是餐桌上的美味。②春意催人。寻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带着两个孩子来到郊外,我们寻找着一种只有清明前后才会出现的食材——清明草。③“妈妈,这是不是清明草?”女儿肉乎乎的小手握着一团黄色小花,踮着脚,把花举得高高的给我看。清明草植株矮小,黄色的小花躲藏在草丛里。亏得孩子们眼神好,一眼就能找到。④“要从中间掐断,你看,正好是妈妈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才嫩。”我蹲下身子,教孩子如何采摘,熟悉的话语随口而出,仿佛它们一直就等在我的嘴边。⑤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⑥“小宝,我们去摘清明草做甜糕。”当年的我和眼前的孩子一样大。早上九十点钟,露水收干,草地不再湿鞋,外婆就一手挽着竹篮,一手牵着我上了后山。⑦“外婆,哪有清明草啊?这么多花花草草,我的眼睛都看花了。”⑧外婆蹲下身子耐心教我辨认:藏在山上草丛里的水分少一些,但更有韧性;而躲在稻田里的,水分较多,更嫩一点。⑨日头越爬越高,阳光倾泻而下,把春花春草涂得更加鲜亮,也把外婆那件藤黄色的棉衣染成了金色。⑩“你看,用指甲轻轻一掐就行了,要留一个手掌的长度,这样的清明草是最嫩的呢。”外婆做着示范,又叮嘱我:“不要连根拔掉,它会重新长出来的。”⑪日头爬到正上方时,篮子就装满了。外婆牵着我往回走。吃过午饭,她就忙碌起来,她要用刚刚采摘的清明草做清明糕。⑫将清明草反复清洗,晾干、切碎;搬出角落里的石磨,洗净、擦干;端出浸泡了一夜的糯米——外婆推着石磨,我站在小木凳上,手拿勺子给磨眼儿一点点喂米。“哗……哗……”石磨转动,磨声响起,雪白黏稠的米浆汩汩地从磨缝流到磨盘,越铺越厚,我的喜悦也越来越浓。⑬沥出沉淀后的糯米面,就要加入清明草了。除了嫩嫩的茎和叶,清明草的花也是可以食用的。不用额外加水,直接将清明草和糯米面反复揉搓,直到汁水浸出,将糯米面染成葱绿色。不一会儿,外婆的额头渗出了晶莹的汗珠,我赶紧找来毛巾帮她擦拭……⑭“妈妈,我给你擦擦汗。”孩子稚嫩的声音将我唤回当下。两个孩子正兴致勃勃地守着我。我不停地揉搓着,直到面与草完全融合。没有石磨,我在回家的路上买了袋装糯米粉,学着记忆中外婆的手艺做了起来。⑮终于盼到出锅,孩子们吹着清明糕上的热气,等不及放凉就塞进嘴里。⑯“什么味道呀?”我笑着问。⑰儿子嘴里塞得满当当的,声音有些含混:“淡淡的甜。”⑱女儿抢过话来:“是春天的味道。”⑲三十年后的今天,咀嚼着清香微甜的清明糕,我又想起外婆站在一片蒸汽中的微笑:“小宝,这就是春天的味道呀。”⑳“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文章第⑤—⑬段采用了哪种记叙的方式,请你说说这样写的好处。【答案】文章运用了插叙的手法。丰富文章内容(回忆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突出文章主旨(表现了外婆的勤劳、对子女的爱和子女的孝顺,同时也表现了家的温馨)。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及作用。根据⑤段“记忆奔涌而来。这是外婆的话……”可知,这一部分属于插叙;根据⑤段“三十年前,外婆就是这样教我的啊”可知,交代了外婆带着“我”采摘清明草做清明糕的往事,丰富了文章内容;根据⑳段“是啊,三十年前,我的外婆就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了我。现在,我又把春天的味道传递给你们……”可知,表现了“春天的味道传递”的主题。(2022·山东日照·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将军岭刘建超①将军离休,按待遇是可以到干休所修养的。②将军不去干休所,硬是拽着噘着嘴老大不愿意的夫人回了豫西老家,一个叫秃岭的山村。③正是深秋,将军和夫人坐着铁轱辘牛车,慢慢腾腾沿着坑坑洼洼的土路颠簸着进了村。夫人看着光秃秃的山岭,看着眼前墙壁班驳、瓦片零落的房子,坐在车上就哭了。将军夫人可是生长于大城市的人,原本是想留在城里安享晚年的,没想到让将军带回了穷乡僻壤的山村。④将军却很兴奋,他说:“老婆子,你想想,有房子住,有地种,这可是天下最幸福的事情啊!”夫人抹着眼泪,开始拾掇屋子。⑤村子里的人听说将军回了故乡,都围拢到他的屋里拉呱。将军抽着乡亲卷的“喇叭筒”说:“我回来就是想拼上后半辈子植树开荒,把咱这光秃秃的山变成绿洲。”⑥村里人打着呵呵,一笑了事。谁信啊,秃岭干旱缺水,几辈人都在熬穷日子,谁能改变得了。在外边享完福了,回来净说大话。⑦将军还保持着军人的习惯,每天清晨起床,跑步出操,早饭后就扛着铁锨去岭上挖树坑,说自己是“锨头部队”。坡岭地石头多,一锨铲上,冒着火星,震得虎口出血。将军不皱眉头,晚上收工就像打了胜仗一般,嘴里还哼着军歌。⑧将军画了一幅秃岭的地图挂在墙上,挖成一个树坑就画上一面小红旗,将军说这叫持久战,终有一天红旗要插满山头。⑨冬日黄昏,将军和夫人围坐在炉火旁。⑩将军说:“挖好的十八个树坑,明年开春就可以种树了。”夫人点点头。⑪将军说:“咱这干旱少雨,光靠天吃饭不行。我找专家看过了,咱岭上也能找到水源,打几口机井就能解决问题。”夫人点点头,拉开皮箱,把存折放在将军手里。⑫将军找来打井队,凿出了三眼机井。当哗啦啦的水浇灌进干裂的土地时,暖暖的春阳照见了将军脸上的欢笑和夫人眼中的泪花。⑬节假日,将军把在城里工作的儿女们召回村里,一起上山挖坑种树。儿女们手上打了血泡,望着荒凉的秃岭发呆。⑭将军说:“知道当年我为什么去当兵吗?”儿女们互相看了看,都没有回答。⑮将军笑了,说:“当兵,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这秃岭村十年九不收,年年都要逃荒要饭。十五岁那年,将军讨了一块玉米饼子,不想却被地主家的孩子抢走扔给了狗。将军打伤了那孩子,不敢回家,就去参加了八路军。连里发给他一把铁锨,班长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打粮食吃饱饭,也是为抗战。别看将军年纪小,但体格健壮满把子的力气,开荒种地的表彰大会上,将军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亲自给他戴上了大红花。⑯将军说:“当年那么艰苦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能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坚信能让这秃岭变成花果山。”⑰日子在将军的手掌间摩擦,墙上地图插上的红旗越来越多,栽种的果树开始挂果了。村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将军的“锨头部队”。⑱将军的老战友来看望他。走进村口,向正在清理猪粪的老农打听将军,老农笑着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战友们这才看清满面黝黑、一身泥水的老农就是他们的老首长啊。晚上,他们坐在院子里,吃着新摘的水果,回忆着峥嵘岁月,高唱着“解放区呀么呵嘿,大生产呀么呵嘿”,直把月亮震得躲进云里。⑲将军的孙子大学毕业,跟随将军的脚步,回乡创业,要把秃岭建成农业生态园。⑳将军欣慰地笑了,他对儿孙说:“我能留给你们的只有这张还没插满红旗的地图。你们把这块土地摆治好,让秃岭村的人脱贫致富。”㉑现在要去秃岭村可好走了,坐上旅游大巴,沿着最美乡村公路往南三十里,走到果木葱茏的山脚,就看到生态园的招牌了,不错,就是它——将军岭生态园。(有删改)小说画横线部分插叙了将军的往事,请简析这段文字在情节方面的作用。【答案】解释了上文将军当年当兵的原因,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为下文把秃岭变成花果山做了铺垫,突出了将军对改变秃岭村充满了信心,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敬佩和赞美之情。【解析】此题考查插叙的作用,要求分析插叙内容在情节方面的作用。文章第⑭段“知道当年我为什么去当兵吗”,第⑮段“这秃岭村十年九不收,年年都要逃荒要饭。十五岁那年,将军讨了一块玉米饼子,不想却被地主家的孩子抢走扔给了狗。将军打伤了那孩子,不敢回家,就去参加了八路军”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⑮段“连里发给他一把铁锨,班长说,在南泥湾开荒种地,打粮食吃饱饭,也是为抗战。别看将军年纪小,但体格健壮满把子的力气,开荒种地的表彰大会上,将军被评为劳动模范,领导亲自给他戴上了大红花”,这个艰苦的经历磨练了将军的意志,为下文将军把秃岭变成花果山做了铺垫;再联系第⑯段“当年那么艰苦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能把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陕北‘好江南’。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坚信能让这秃岭变成花果山”可知,插叙内容突出了将军对改变秃岭村充满了信心,表达了作者对将军的敬佩和赞美之情。(2021·广西河池·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落在童年的雨①陪儿子从培训机构出来,暴雨已经下了近半个小时,它还在撒着怒气,丝毫没有就此罢休的苗头。②雨水顺着马路由高坡向低处流淌,淹没了井盖,洗净了驶过的车轮,我的思绪随着雨水上涨,漫延到我的童年——③那个骄阳似火的暑假,田野里到处散播着丰收的喜讯。父母亲望着南边犯愁,他们必须赶在那团乌云飘来前,将水稻割完,把脱粒的稻谷平铺在晒谷场和屋顶平台上,利用乌云裹挟而来的强烈热浪和强劲疾风,草草地让稻谷迅速脱水,收拢后堆放在避雨的角落。④风越刮越猛,吹过殷实的田野,翻滚金色的巨浪。只见父亲顺着风奔跑,母亲挑着一担稻谷,艰难缓慢地挡住风吹去的方向,我扛着小半袋刚刚收获的稻谷跟在母亲背后,编织袋里汇集的泥水从最低的一角流淌出来,顺着我的肩膀,渗透我的衣服,一股掺杂着稻谷芳香和汗水咸味儿的气息扑鼻而来。⑤风夹着清凉的湿气,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从他所站的位置,我猜想他已经完成了大部分稻谷的收拢重任。风越来越沉,被水汽拖累。风止,雨至。急切的雨子弹似的击中我的肩背,打得“啪啪”作响,一瞬间,我和母亲被蜂拥而至的雨柱团团包围,前方、后背、左边、右侧,一片片混沌不清的迷雾,一声声万马齐喑的嘈杂,一股股尘埃落定的泥腥。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脚下的耕基路变得泥泞不堪,每一步都变得艰难。⑥前面是一个小土坡,母亲试图踩上去,右脚落上去时用力踩实,人和扁担歪成斜坡状,左脚想跟进时,一个踉跄,连人带筐翻倒在土坡下,稻谷洒落在泥泞的路面和稻田里。母亲瘫坐在泥里,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她回头看着我,强忍着没有哭出,只是长长地叹了口气。我赶紧上前把母亲扶起,和母亲一起把洒落的稻谷捧入箩筐。雨丝毫没有停息的意思,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我们冒雨前行,被雨幕遮蔽,被声响掩埋,被凉气冲淡,消失在旷野的乡间骤雨中。⑦那一刻,我懂得了父母的艰辛,懂得了生活的不易。那场雨后,我慢慢长大,慢慢变得少年老成,那年我10岁。⑧“爸爸,我们打电话给妈妈,让她来接我们吧。”雨还在下,我和儿子站立在楼道里。一个想法急切地跳了出来,“儿子,要不我们冒雨走回家吧?”他愣了一下,然后欣然接受。⑨我拉着儿子的手,漫步走在雨中。雨水肆无忌惮地泼洒,湿透的衣衫紧紧裹着我们的身体,雨水浸透衣服,渗入身体的每一个毛孔,清爽却带着一丝凉意。(选自《散文选刊》,作者李零,有删改)(1)作者在文中插叙了哪件往事?请简要概括。【答案】(1)“我”10岁时和父母在暴雨中收获稻谷。【详解】(1)本题考查概括事件的能力。此题可按“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第③至(⑦段属于插叙的内容,人物是“我”和父母;事件,结合“父亲已经在屋顶平台上手忙脚乱”“我紧跟着母亲,她在我前面蹒跚地行走,箩筐里的稻谷沾上雨水,担子变得越来越沉”“父亲出现在雨幕中,接过母亲肩上的担子,母亲接过我肩上的编织袋。父亲冲在前面,母亲紧跟其后,我踩着他们踩过的脚印”等内容可知,写童年时在暴雨中收获稻谷。据此综合作答。(2021·甘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一觉醒来是早晨沈石溪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羡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寸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我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公过她的试卷?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主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答案】插叙了奶奶的不幸遭遇和艰苦人生,表现出奶奶饱经风霜的练达与睿智,为下文“我”的改变做铺垫。
【分析】本题考查插叙的内容和作用。解答此题要读懂文意,理清脉络层次。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作用一般有:补充交代情节内容;解释……的原因;丰富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为下文作铺垫;使情节结构富于变化等。文中写“我”数学考了满分被同学老师怀疑,奶奶鼓励“我”之后,在第14段写了奶奶在丈夫、儿子入狱后,苦苦支撑这个家的艰辛,属于插叙,突出了奶奶历经人生风雨洗礼后的坚强和有远见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为下文写“我”重拾自信发奋读书等情节做了铺垫。(2016·福建泉州·中考真题)纪
念张惠雯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旁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我知道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就能见到它。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家,我到它住的杂物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我终于回家了,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世了。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眼睛。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的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我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⑦我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它的死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永恒。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有删改)文章④⑤段为什么要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答案】先衔接上文,集中叙写了“我”的两个梦(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梦集中对比),更能突出对点点的关切和思念。再写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
【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倒叙这种叙述方式的理解和把握。倒叙的作用,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结合第③段“有一次,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家,我到它住的杂物间里找它”和第④段“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可知,衔接上文,集中叙写了“我”的两个梦,更能突出对点点的关切和思念。第④段“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和第⑤段“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死期”倒叙,叙述了点点之死,结合第⑥段“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和最后三段“它的死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可知,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2020·辽宁锦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那一束光李朝德①我坐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火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离铁路并不远,一上车我就打电话告诉母亲。母亲很高兴:“大概几点钟到?”我不免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电话里一阵沉默。②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都不太善于表达感情,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③父亲在世时,我们都习惯这种沉默,此时却让我内心紧缩。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④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脱口而出:“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母亲很高兴,竟一口答应下来。⑤想想这个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⑥我们都知道,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铁路沿线早在十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火车通过那个道口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夜色中让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回事?⑦火车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估计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阴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⑧我颓然地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是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⑨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⑩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只好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看见对方。⑪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⑫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⑬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⑭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又过去了!⑮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⑯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⑰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越远了。⑱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作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1月18日,有删改)品析第③段运用插叙的作用。【答案】这段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为下文“我”和母亲约好“见面”作铺垫,也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体贴。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的作用。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分析插叙的作用,要从插叙的内容入手。“近些年,我隔三岔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因为每次母亲都会责怪我”,这段交代了“我”不经常回家的原因,是母亲对我的体谅,为下文“我”和母亲约好“见面”的情节做铺垫,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体贴和爱。(2020·广东·统考中考真题)与母亲相守50天明前茶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是贴上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_____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莉君的心被拟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类肥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憨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菜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偎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久我女儿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和叮嘱,仿佛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选自《西安晚报》2020年3月20日,有删改)选文多处运用插叙的写法,请举出一例并简析其作用。【答案】示例:“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题干中已经给出插叙的答题提示,考生找出文中插叙的句子,并结合文本分析插叙的作用。比如“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写出了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结合“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可知,交代了母亲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的理由,揭示了莉君对母亲从不体谅到体谅的原因。再比如: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揭示了母亲严正警告众人,不准动她的木头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对女儿的愧疚和关爱。(2020·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信念谢松良我清楚地记得,城郊几间厂房失火,我和战友们出警去灭火,后来发生了爆炸,强大的气流冲击下,我什么都不知道了……灾难中我能幸存下来,是因为爆炸时我被气流推倒在墙脚下,楼房倒塌时,坚硬的墙体和崩塌的楼面形成一个狭小的“救命三角”,为我挡住了其他重物的冲击,让我有机会体验“活死人”是怎么回事。我的内心复杂而沉重,不知道还能否从这里活着出去,不由地想到了女朋友佟佟,我们是在消防支队与地方联谊时相识的,她外表靓丽气质娴雅,以她的条件,找一个比我优秀的男人不在话下,可她不顾家人的反对,最后选择了我。佟佟,对不住了,以前我出警回来,你总是很担心我的安危,每次我都那么漫不经心,还笑你小孩子气。现在,危险真的来了。不久,我听到一阵隆隆的雷鸣声,废墟的粉尘在暴雨的冲刷下纷纷遁形。我的脸上、耳朵里的粉尘被雨水冲干净了,就连挤压我的碎石也冲走了不少。我躺在湿漉漉的废墟里,和暴雨前干渴难耐相比,情况要好些了。一阵微风吹来,一股难闻的腐臭味儿让我感到恶心,甚至有想吐的冲动,可惜我已经没有力气让胃抽搐了,只能干咳几声算是抗议。我陷入了昏迷。迷迷糊糊中,我被引领到童年的时光里。幼小的我喜欢跟着爷爷去山林里采摘蘑菇。深山老林里,每当看到锈迹斑斑的头盔或者腐烂的枪架子,爷爷就把采摘蘑菇的事忘记了,转而专心地收拾那些烂铜破铁。有时,我们还会遇到尸骨,爷爷就会停下来,对着它先立正后敬礼,然后把散落的骨骸收集起来挖坑深埋,并做好标记。当时我还小,但也知道爷爷是名抗日老战士。后来,我考上了消防指挥学院,在完成学业之后,服从组织安排成为一名消防战士。消防工作有危险,但爹妈不反对我的选择,当过兵杀过日本鬼子的爷爷支持和鼓励我,使我树立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脚踏实地一步步走过来。随着光线渐渐变暗,又一个黑夜来临,也是在这时,一阵重型机械的轰鸣声从废墟外渐次传来,我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激动起来……在医院重症监护室待了几个月出来,一个消息让我无比感动,竟然是闻讯赶来的爷爷率先发现了我的藏身处,我能够获救,他功不可没。另一个却是个不愉快的消息,佟佟竟然和别人订婚了。我以为自己会有泪水和失落,可那段时间我非常坚强。表彰大会的前一天,市报记者来采访,她问我在当时那种环境里,活下去的信念是什么,我说是两个人,因为我不能让爷爷和佟佟以后见不到自己。记者接着问:“佟佟是你女朋友吧?”“曾经的。”我微笑着回了她。“她最终还是抛弃了你,是吗?你不恨她?”记者感到有些意外。“不恨,因为她是我永远的信念。”小说中插叙“我”的一段“童年的时光”,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交代爷爷是名抗日老战士,暗示我的“信念”之源来自于爷爷:
②为下文写爷爷支持和鼓励我当消防战士,使我树立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以及发现我的藏身之处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对写作顺序(插叙)理解。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了爷爷带着幼小的我去山林里采摘蘑菇的故事,一方面通过爷爷的行为,交代爷爷是名抗日老战士且细心的特点,为后文叙写爷爷率先发现了我的藏身处的事做铺垫;另一方面,为下文写爷爷支持和鼓励我当消防战士,使我树立了克服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以及叙写“我”的“信念”铸铺垫,从而提示了小说的主题。据此理解分析作答。习题演练现代文阅读1.被放逐的皇后金建云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竞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⑪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⑫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⑬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竞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⑭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⑮“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厨师的书法周华诚①老余炖的汤瓶鸡,一绝。②我千里迢迢从北京过来,一定要赶到小饭店去吃个汤瓶鸡。老余的小饭店在大山深处,国道边上,一路七弯八绕,才能在小饭店里吃上一顿。放下筷子,却是深深的满足:“道道菜都好吃!”③小饭店开了三十年,如今已成风景。饭店老板兼首席大厨老余,是风景中的风景。老余技艺满身,会做菜还能聊天。老余聊天,并非瞎扯。他是海聊,神聊,就如说书一般,娓娓道来,使人如沐春风。老余有如此功力,那是因为他有聊天的tiānfù,同时肚里有故事。但老余最好的本事,乃在书法。四十年前,他在村庄里小学校做代课老师,在教孩子们识字的时候,认识到把字写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于是他开始学写字。后来,他出了门,打工谋生,不得不把手中的毛笔也放下了。④一人一瓶啤酒,我和老余面对面坐着聊天。老余说,他这家小饭店,其实不只是家小饭店。他1985年从外地回到老家,跟妻子一道,在镇上开了一家饭店,名曰“春燕”——春天的燕子飞回来了!就此开启了他作为一名厨师的生涯。从此以后,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老余的日子充满了人间的烟火,充满了扎实的幸福。几年之后,小饭店挪了地方,转移到百步远的一幢小木屋。老余又把饭店的名字改为“途中”,一直用到现在。⑤我问老余“途中”何谓?老余答曰,活着活着,越来越明白,人生永远是在半道上。现在的他一有空,就钻进二楼的书房,在那里练字。他一钻进书房,身上的烟火气就消了,就有了书卷气,有了沉静气。他习的是王羲之的帖!我问老余,写字跟做菜,有相通么?老余说,异曲同工。做菜要掌握火候,知道什么时候加料,写字要懂得运笔,熟悉笔墨的性情。⑥这么一想,老余说得对。做菜,写字,道理是相通的。对老余来说,做菜的时候,锅铲就是他的毛笔;写字的时候,毛笔就是他的锅铲。做什么不重要,用什么心思去做,才是最重要的。⑦有一回,有熟客要接待朋友,让老余煨好二十个汤瓶鸡,第二天中午送到县城去。老余想来想去,决定不送!不是因为老余耍大牌,也不是嫌路太远,更不是炖不出那么些鸡。真正的原因,是老余知道他的汤瓶鸡,只有在这个山高林密的路边饭店,味道才正宗。他煨汤瓶鸡,要用木炭火,煨上三小时。快了,猛了,出来的味道都不对;煨好送去,肉老了,汤凉了,味道更不对了。⑧现在,老余也是偶尔才下厨了。他下厨已不再是为了挣钱。就像他写字,不是为了搞艺术一样。人家说,老余,你的字这么好,可以去参加省展、国展了。老余摇头,说不去。人家王羲之、张旭,有没有参加过省展、国展?肯定没有嘛。人家又说,老余,你的饭店这么有名,怎么不多开几家分店,搞一个连锁。老余也摇头,我只要一个小的店就够了。老余说,做菜跟书法,还有一个相通的地方,就是永远没有第一,也永远没有终点——不过都是“途中”。⑨我盛了一碗鸡汤,慢慢喝了,味道真好。溪鱼、老豆腐、丝瓜、红烧肉,道道菜都好吃……(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第③段划线内容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父亲教我做年糕孙宽①我离开故土二十五年了,眷恋乡土,思念亲人的情感从未淡化,反而越老越浓。特别是农历新年前,新加坡到处开始张灯结彩,年味越来越浓郁时,我就越想念小时候过年时的炸年糕,北京人爱吃的那种白年糕坨。②我小时候生活非常艰苦。大年三十晚上包完饺子,父亲就做年糕坨。开始我就依偎在他旁边看着,问这问那。母亲总不愿他做多了,因为炸年糕很费油,他就说:“看,孩子都盼了一年了。”他边给我讲故事,他边干活。③后来,他就干脆教我做。他先准备凉水和一小块糯米粉团。他的拇指好像计量单位的分割器,在小盆边上一挑,就分割出一个小球,最奇妙的是每个小球都一般大。他把小球放在手心上,两只手合上对着一转,一碾,再一按,就成一小坨,我眼看着他一转一转的,就好像变戏法一样,一坨坨就做好了,真是太神奇了。④他把分割出来的小球递给我一个,让我放在手掌心上,把它一边转,一边按成坨状。我看着挺容易,但真操作起来,那可是个技术活儿。我的这坨拍来拍去,也拍不圆。⑤他总保持我的“原创”,把我完成的形状怪异、圆不圆、方不方的年糕坨,认真地摆在盖帘上,最后,让我沾一点食用红彩,在年糕坨中间点一下,好像完成一个伟大的杰作。“这是你的,明天早上爸爸给你炸!”然后他把一个个糯米碾成的小坨,放在铺好湿布的笼屉上蒸十五分钟,稍微凉一下,年糕坨一点都不粘屉,父亲轻轻铲起了白胖的年糕坨,再放回到盖帘上,马上拿到屋外面冻上。东北天气冷,大概十分钟就冻硬了,他边把它们收到袋子里,说:“看!你的最特别,爸爸一眼就认得出。”他说着把装满年糕坨的袋子搁在窗台上。⑥第二天早上,父亲就说:“炸年糕了!”炸年糕是很需要耐心的,冰冻的年糕坨微微化冻才能炸,父亲在我没有起床前,已经把它们拿进屋里化着了。炸时油不能太热,须小火慢慢煎炸,一边炸一边轻轻地用筷子触敲,通常中间部分会鼓起大大小小的泡泡,刚出锅的年糕带着“吱吱”的响声上桌,吃的时候要用筷子把泡泡捅破,撒上白糖。我通常是急不可待地一口咬下去,母亲总会在旁边说:“慢一点儿,别烫了嘴,烫了心!”外面是焦脆的,里面黏黏的,能粘住筷子,白糖和年糕混合的口感,更增添了咀嚼的乐趣。⑦“看你做的这个多棒!”年糕颜色金灿灿的,父亲煎炸的火候掌握得好,我做的怪胎其实没怎么起泡泡。原来做年糕坨的时候,按、揉、碾、压和拍的方法是很有技巧的。后来,我年年都跟父亲学,直到我也能做得和他的一样好,一炸就能起大大的泡泡。这中间冒起的泡泡非常重要,因为它更预示着我们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发”,一年比一年好。⑧这些久远的记忆从未真正离开我,每到年根,就回来温慰着我思乡的心。文章②-⑦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柿子树曹文轩①山本家的院子里长了一棵柿子树,已是一棵老树了,枝杈飞张开来,有几枝探出院外,横在小道的上空。②柿子树开花后不久,便结了小小的青果。这些青果经受着阳光雨露,在你不知不觉之中长大了,我将伸出院外的枝上所结的柿子很仔细地数了一下,共二十八颗。③秋天来了,柿子在秋阳之下,一盏一盏地红红地亮起来,那横到路上的枝头上的柿子一下子就能数清了。从夏天到现在,它们()不少一颗,还是二十八颗。④柿子终于成熟了。它们沉甸甸地坠着,将枝头坠弯了。几乎颗颗都能摸着。我想:这些灯笼,早晚会一盏一盏地被摘掉的,最后只剩下几根铁一样的黑枝。⑤然而,—星期过去了,枝上依然是二十八颗柿子。⑥又过去了十天,枝上还是二十八颗柿子。⑦那天,我在枝下仰望着这些熟得亮闪闪的柿子,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可思议。⑧十多年前我家也有一棵柿子树——⑨柿子树长得很快,只一年,就蹿得比我还高。又过了一年。这一年春天,在还带有几分寒意的日子里,我们家的柿子树居然开出了几十朵花。在枝头上很漂亮地开放了好几天,直到它们结出了小小的青果。⑩没等成熟,西头的天龙便来偷摘了四颗,我和他打了一架,他妈妈找我妈吵了一顿……后来,这棵柿子树使我们家接连几次陷入了邻里的纠纷。最后,柿子树上,只留下了三颗成熟的柿子。⑪我将这三颗柿子分别做了安排:一颗送给我的语文老师(我的作文好,是因为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颗送给摆渡的乔老头(我每天,总要让他摆渡上学),一颗留着全家人分吃(从柿子挂果到今天,全家人都在为这棵柿子树操心)。⑫三颗柿子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上,十分耀眼。⑬母亲说:“早点摘下吧。”⑭“不,还是让它们在树上挂几天吧,挂在树上好看。”我说。⑮瘦瘦的一棵柿子树上,挂了三只在阳光下变成半透明的柿子,成了我家小院一景。因为这一景,我家本很贫乏的院子,就有了一份无言的乐趣。⑯几只喜鹊总想来啄那三颗柿子。几个妹妹就轮流着坐在门槛上吓唬它们。⑰这天夜里,我被人推醒了,睁眼一看,隐约觉得是母亲。她轻声说:“院里好像有动静。”⑱我翻身下床,只穿了一条裤衩,赤着上身,哗啦抽掉门栓,夺门而出,只见一个人影一跃,从院里爬上墙头,我哆嗦着发一声喊:“抓小偷!”那人影便滑落到院墙那边去了。⑲我打开院门追出来,就见朦胧的月光下有个人影斜穿过庄稼地,消失于夜色之中。⑳我回到院子里,看到那棵柿子树已一果不存,干巴巴地站在苍白的月光下。㉑晚上,月色凄清。我用斧头将这棵柿子树砍倒了……㉒前些天去前川先生的家拜访,我说起了山本家的柿子树,并将我对当地民风的赞赏,告诉了前川先生。然而,我没有想到前川先生听罢之后,()叹息了一声,说:“我倒希望有人来摘这些柿子呢。”我不免惊讶。㉓前川先生将双手平放在双膝上:“许多年前,我家的院子里也长了一棵柿子树。柿子成熟时,有许多上学的孩子从这里路过,他们就会进来摘柿子,我一边帮他们摘,一边说,摘吧摘吧,多吃几颗。看着他们吃得满嘴是沛子汁,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到院门口说,放了学再来吃。可是现在,这温馨的时光已永远地逝去了。你说得对,那挂在枝头上的柿子,是不会有人偷摘一颗的,但那一树的柿子,竟没有一个人来摘,那柿子树不也太寂寞了吗?”㉔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心中回味着前川先生的话。他使我忽然面对着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不知如何是好了。㉕我又见到了山本家的柿子树。我()地感到那一树的柿子美丽得有些苍凉。它孤独地立着,徒有一树好好的果实。我绝不能接受我家那棵柿子树的遭遇,但我对本以欣赏之心看待的山本家的柿子树的处境,也在心底深处长出悲哀之情。㉖秋深了,山本家柿子树上的柿子,终于在等待中再也坚持不住了,只要有一阵风吹来,就会从枝上脱落下三两颗,直跌在地上。那柿子实在熟透了,跌在地上,顿作糊状,像一摊摊废弃了的颜色。(有删改)从全文看,作者写“我”家里的柿子树的记叙顺序是什么?写这部分的内容有何作用?5.阅读下面一篇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父亲的电话①父亲真是老了,耳朵越来越聋,你在他耳朵旁扔个炮仗他都不会有任何反应。②以前,闲下来时,他会到村口的老槐树下,和大家说些家长里短,听听村子里的大小事情。或者一个人泡一缸子老茶,抱着收音机,坐在院子里听花鼓戏,听秦腔。一声狗叫,他都能分清是谁家的狗。可现在,他的耳朵什么也听不到了,好像谁在里面修了铜墙铁壁。树上的鸟不再叽叽喳喳了,鸡不鸣,狗不叫了。世界对他来说,只有一个字:静。③那时,母亲的身体还好。我们给家里打电话时,就打给她。然后,母亲再把我们通话的内容及问候,借助手势以及他们一起生活几十年的经验,传达给父亲。④父亲耳朵聋,口齿却非常清晰。他声音洪亮。母亲比画一句,他就会“嗯”“哦”“唉”“呀”地说一句,以表示母亲转述的话他听明白了。末了,他就会对母亲说:“告诉儿子,我们啥都好着哩,别操心。有空了再回来看看。”⑤自从父亲的耳朵聋了之后,我们很少和他说话了。不是我们不想和他说话,而是他再也听不清楚我们说什么了。他又不会唇语,许多时候,他总是答非所问。和他说话,说了等于没说,索性就不说了。⑥父亲年轻时,脾气不怎么好,而母亲爱唠叨,两个人常常因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一言不合就吵起来。那时候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烦不烦呀,整天就跟只麻雀似的叽叽喳喳个没完”。现在,父亲的耳朵聋了,母亲一下子也安静了下来,母亲说什么父亲都听不见,所以就不说了。倒是父亲说什么,她都言听计从,像个小媳妇似的。⑦父亲的耳朵聋了,家里的氛围却是越来越和谐了。⑧过年时,我们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的,父亲坐在那里,虽然听不见我们说什么,但见我们笑,他也跟着笑。他将他的孙子抱在怀里,掏出一个红包塞进孙子的手里。孙子拿着红包,将嘴凑近他的耳朵说:“谢谢爷爷。”这一次,父亲竟然听懂了,说:“不用谢!”⑨我们大家都笑,说父亲这句话是蒙对的。⑩春天的时候,母亲病了,中风,事先没有一点征兆,一切都来得很突然。⑪从医院里出来时,母亲留下了后遗症。说话口齿不清,每说一句话都相当费力。她坐在轮椅上,经常为要一件东西,或者要办什么事,憋得脸红脖子粗。而我们却不知所云。倒是父亲,母亲说什么,他一下子就听懂了。父亲说:“你娘说,她出院了,这病一时半会儿不会死,也好不了多快。她说你们都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了,你们都有自己的工作,该回去上班了。”⑫听了父亲翻译过来的母亲的话,我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说真的,我们去上班了,家里怎么放心得下?母亲能听见我们说的话,却表达不出来,而父亲能表达,却听不见我们说什么。这以后,就是给家里打个电话,也是个问题。⑬父亲见我们愣在那里,似乎明白了我们的意思,他说:“你们放心上班去吧,我虽然耳朵背,可我身体好着呢,我能照看你娘的。你们也别担心,你娘说不了,可耳朵灵,我呢,听不见,却还能说。以后你们打电话了,我们两个人合起来接听。”⑭为了证明这种办法可行,我们进行了一项模拟实验:我们将母亲的手机放在了她的轮椅旁,拨响了电话,母亲听见电话铃声响起时,通过肢体动作将这个信息传递给了父亲。父亲拿起电话接通后,直接放到了嘴边。他说:“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然后挂了电话。⑮回到城里,每次给家里打电话时,那个画面一直就在我的脑子里,像放电影一样。而且,每次电话接通,父亲永远都是那句话:“你娘好着呢,我也好着呢,放心吧。”⑯而我,几乎什么也不用说。(摘自《微型小说选刊》)第⑥段画线句和下面链接材料分别用了什么记叙方式?有什么作用?(链接材料)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赶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本文画线句的记叙方式: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链接材料的记叙方式:_________。作用:__________________。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十七岁的远行陈晓卿①多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时我十七岁。站台上,全家人给我送行。我面前是一个大旅行包,还有一个硕大的行囊,用背包带捆得很紧,里面是我的衣物和一床新被子。②我妈站在一旁,又递过来一个书包,装得鼓鼓囊囊的。天气很热,我一面示意他们回去,一面把装满食物的书包递还给我妈,说:“北京什么吃的都有,用不着这些。”③事实上,我妈的担心,从我填报高考志愿时就开始了。我想读北京的学校,这让她隐隐感到不安。“为什么不报考南方的学校呢?”她总是轻声嘟囔,“听说北京的粮食供应里,还有四分之一的杂粮呢。”母亲是中学教师,对学生说的是艰苦奋斗、建设“四化”的大道理,但回到自己家里,她还是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生活条件。④每次看到孩子们吃粑粑时,流露出对食物的渴望,我妈都会特别得意,并为她是一个“南方人”而深深自豪。南方富庶,北方贫瘠,这是我妈的逻辑。⑤当然,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十七岁的高中毕业生的选择。这一年的九月,我到了北京,在崭新的环境里开始了大学生活。⑥然而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便开始感到哪里不对,刨除想家的因素,最主要的就是食欲不振。按说,北京广播学院的食堂在北京高校里算做得不错的,我和同学也偶尔凑份子“进城”去吃北京的馆子,但这些都没有办法平复我对家中食物的思念。⑦一个人只有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到了完全陌生的地方,才会理解,所谓的故乡不仅仅意味着熟悉的人群和熟悉的景物,熟悉的味觉习惯显然也是故乡重要的组成部分。⑧在北京读大学的第一个学期,我的肠胃一直在闹情绪,直到我寒假回到家,报复性地吃喝了一整天,世界才逐渐安静下来。⑨等再次踏上去往北京的列车,我的包里已经塞满各种故乡的食物:烧鸡、酥糖、腊鹅,还有我妈特地装的糯米粑粑。⑩大学同宿舍有一个维吾尔族同学,看到我挂在床头网兜里的粑粑,几次欲言又止。后来,他终于说:“这个东西,我听说是大油做的……”其实,外婆家的粑粑是纯素的,除了米,没有添加任何别的东西。不过为了维护我们的友谊,我决定改变每天消灭一块粑粑的节奏。⑪与别的同学分享吧,一来舍不得,二来别人也很难理解其中的美妙。那天晚上,我买了点大白菜,和着方便面的调料,煮了一饭盆汤,把剩下的五块粑粑全部放进去,并且全部吃完,撑得我直翻白眼。⑫至今想来,十七岁那年的离家,是我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与此同时,我开始主动尝试和接纳更加丰富的食物,要知道在读大学之前,我甚至不能吃辣椒。⑬假如没有十七岁的远行,我现在是否也会像我妈一样,成为一个口味界线非常清晰的人呢?我真的说不准。⑭后来,我成了一名纪录片导演,这一职业需要我不停地与人打交道,而食物恰好是人与人交流最便捷的媒介。为此,我不得不带着好奇心,品味各种匪夷所思的吃食,渐渐地,我变成了一个“世界胃”,可以出国十几天不吃一顿中餐,心安理得地享用几乎所有的当地食物。⑮更难得的是,它身上富集的信息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即便是同一种食物,在地球不同的地方出现,它既会有同一性,又会有差异性;有时异曲同工,有时又大相径庭。⑯所以,我总结说,吃百家饭,行千里路,等同于读万卷书。⑰食物与其所在地区气质的某种勾连,以及食物自身流变的秘密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⑱就拿粑粑来说,这种稻米制品,通过不同的加工手段,居然能演变出那么多美食:粉、圆、粽、糕、糍、丸、糟、糜、堆……游走在故乡和世界之间,寻找风味,寻找人和食物之间的关联,这一切,都始于我十七岁那年的远行。(选自《读者》2019年第19期,有删改)本文主要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请简要分析。7.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未接来电水竹①清晨,起床去卫生间,下了床却习惯性去拿手机,先看下时间6:20,然后就瞄到有个未接来电,上面显示“老王”,脑子里立即血往上涌,心里咯噔一下,一边回拨电话,一边胡乱地想着,是不是我爸脑梗又犯了?未接来电是二十分钟之前,可千万别有什么事呀!②这么害怕的原因是,前段时间,我爸来我家小住,可能是由于天气突然变冷,有天中午,他突然觉得左侧的手脚发麻,说话也说不清楚,我赶紧把他送去了医院。③医生说这是一过性的脑梗,有的自己能恢复过来,像我爸这种,持续二十分钟就自己好了,有的恢复不过来,就比较麻烦……④记不清我爸这是第几次因为类似的情况住院,说真的,每次都把我吓个半死。医生说,也不要过于紧张,现在老年人这种情况多,也没有很好的根治办法,只说清淡饮食,适度运动,这次发现血糖也有点高,让尽量少吃米面。⑤住院一周后出院休养了段时间,我爸说在城里住得憋得慌,感觉像坐牢,坚持回老家了。⑥在电话拨通等待的期间,我非常懊恼睡前没有检查手机,可能是白天开会把手机设成静音忘记调回来。我不停地祈祷老爸赶紧接电话,每嘀一声,一分一秒都是无比漫长和煎熬,心想别晕过去了,不然老年手机的声音响起来,震耳欲聋的他不可能听不到啊。越想越怕,眼泪都急出来了,电话还是没人接。⑦紧接着又打了一遍,很快就接通了,听到我爸熟悉的声音,心里顿时轻松了一些,我哽咽着问:“爸,你没事吧?!”⑧爸说:“怎么了?没啥大事呀,不是医生说不让喝米粥嘛,你给买的豆浆机收到了,但我按照说明书使用,为啥响了一会儿,又停了,然后再响一会儿又停了,是不是寄的路上被摔坏了!?”⑨我听后彻底松了口气说:“没事儿,停下来的时候是在加热,反复几次,等滴滴的声音响了以后就完全熟了,也打好了,倒出来冷一下就可以喝了。”⑩他说“那我挂了,我得赶紧盯着去。”⑪“不用盯。”我说。⑫“不看着哪能行?”他坚持道。⑬我说:“好,那你看着吧。”⑭挂了电话,我打了个冷战,才发现身上寒意彻骨,寒冬清晨,我只穿了件单层的睡衣,站着那么久也没觉得冷,也忘记原本起来是要去卫生间的。⑮再躺回床上,几乎冻僵的身体被一点点地暖回了知觉,我却像婴儿般缩成一团,仍心有余悸。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一个深夜或者是清晨,特别害怕听到手机铃响,最害怕的是我爸打来的,他年纪大了,又一个人独住,生怕他哪儿不舒服,我没有在身边,不能及时送去医院而发生不测。⑯思来想去,我总结了一下这么焦虑害怕的原因,是平时对父亲的关心太少了。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陪在他左右,现在通讯这么发达,经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随时掌握情况,或许我就不会胡思乱想,也或者是平时父亲打电话来时,我能多点耐心,不要问有事没事,没事挂了忙着呢,这样敷衍应付,他可能会多打几次电话过来,也不至于他不到万不得已才会偶尔一个电话过来,就把我吓破了胆。⑰如果你和我一样,害怕听到父母的电话,那也恰恰说明,你对父母关心度不够。因为所有的恐慌和胡猜乱想,都是因为茫然和未知。凡事用心努力,就会知己知彼,自然胸有成竹,也能泰然处之,做事如此,孝心亦是啊。(《毫州晚报》2018年12月3日,有删改)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一下②~⑤段在文中所起的作用。8.阅读《瘸叔出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瘸叔出行曾立力①瘸叔这儿至今仍保留着新年出行的习俗。沿着村边转个圈,惊喜中捡回件颇具象征意义的物件,也有预先藏好的,讨个好彩头,求得一年的好兆头。②本来瘸叔是不打算新年出行的,孤零零一个人,屋里穷得叮当响,哪有那么多讲究!年前,石头来送年货,鼓励他说:“瘸叔,新年只要你第一个出行,包你捡到宝贝。诺打空转身,我封个大红包赔你!”石头说这话时紧盯着瘸叔,一双眼睛闪闪发亮。灶台上那封满地红的万字鞭,正在烘着去潮气,就是那天他带过来的。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新年出行,鞭炮一定要炸响,万万不可炸哑。③打开门,一股冷风扑面而来,瘸叔打了个寒颤。他炸响鞭炮,不曾想到鞭炮炸了一小段就停住了,瘸叔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也没有心思再点燃鞭炮。但是已经开了门,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④瘸叔走出屋场坪,见前方影影绰绰中有两具黑影立在路中间。这么早谁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社保劳动合同范本与社会保障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劳动合同转让及员工劳动合同解除协议3篇
- 2025年度矿产资源开发与购买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数据中心搬迁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买卖合同A3版(含产权登记服务)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产业园区财务担保合同文化创意产业与会计操作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教育行业助学贷款合同合规性分析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珠宝首饰买卖简单协议书范本20253篇
- 海南政法职业学院《程序设计语言(C语言)》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度建筑施工合同具体条款和工程标的2篇
- 北京202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招聘140人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股权质押权借款合同模板
-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2025年中国社区团购行业发展环境、运行态势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智研咨询发布)
- 国开电大本科《西方经济学(本)》网上形考(作业一至六)试题及答案
- 提高有风险患者预防跌倒坠床护理措施落实率品管圈PDCA案例汇报
- 2024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知识考试题库(附含答案)
- 西那卡塞治疗甲旁亢
- 无人驾驶 物流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代理记账有限公司简介(5个范本)
- 快速了解陌生行业的方法论及示例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