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2:理清说明顺序_第1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2:理清说明顺序_第2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2:理清说明顺序_第3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2:理清说明顺序_第4页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2:理清说明顺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考点目录考点解读课文解剖技巧解密真题解析23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三种。

①时间顺序,按照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②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空间存在的方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介绍。

③逻辑顺序,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或由概括到具体,或由整体到局部等来介绍。考点解读

常见考查形式:

①选文(段)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②本文用了××顺序,这种说明顺序的作用是什么?

③×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④文中第×段和第×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考点解读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例1:请分析茅以升《中国石拱桥》(部编版八上)的说明顺序。

【答案示例】文章主体部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总体来看遵循的是由先到后的时间顺序:从“旅人桥”“赵州桥”“卢沟桥”写到“长虹大桥”。如果将“古代石拱桥”和“当代石拱桥”区别开来看,则这两部分都遵循了从现象到原因的逻辑顺序:古代石拱桥的光辉成就→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当代石拱桥的“飞跃发展”→飞跃发展的原因。无论是时间顺序,还是从现象到原因的逻辑顺序,都很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课文解剖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例2: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八下)“思考探究”二: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解析】由提示词“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分析出四个因素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程度是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是由空间到时间排列的。

【答案】在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采用了由主到次、由空间到时间的逻辑顺序。作者运用逻辑顺序,可使介绍的物候学知识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掌握。课文解剖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12一、把握说明顺序的标志及作用3二、分析判断步骤三、答题模式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技巧解密一、把握说明顺序的标志及作用:

1.时间顺序

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顺序适用于记录科学观察,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演变或制作过程等类型的说明文。

标志词语:有表示朝代、时代、年代、时间、先后等标志性词语。

作用:过程清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如茅以升《中国石拱桥》中,作者列举我国石拱桥的先后顺序是: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赵州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1192年间)→长虹大桥(1961年)。这是由古到今,按照时间顺序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历史发展,感受其悠久历史。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例:【2020年四川甘孜州中考】《蝉的卵》:

第④-⑨段按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按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作用。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本文④—⑨段按时间顺序对蝉的幼虫到成虫各阶段的生长活动及生活习性进行说明,使得说明更清楚,更有条理性,使读者一目了然。

【答案】使文章脉络清晰,使读者一目了然。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2.空间顺序

按照被说明对象的空间存在形式进行介绍。这种顺序适用于对实体性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介绍。

类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由前到后(由后到前)、从外到内(由内到外)、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由某一中心点向四面扩散开去呈辐射式等。

标志词语:有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作用:能把复杂的物体讲清楚,可使读者对该事物的整体面貌和空间分布有清晰、具体的了解。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如魏学洢《核舟记》(部编版八上)具体说明核舟时按“船舱—船头—船尾—船背”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再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部编版八上)在说明纪念碑的结构、题词、碑文和造型时,先四周,后中间;先台阶,后碑身;先正面,后背面,主要按照空间顺序,具体准确地描述了浮雕的高大壮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纪念碑的高大巍峨。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适用于介绍事物的特征、种类、成因和功能及介绍科学原理的事理说明文。

类型: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结果)到结果(原因);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特点到用途;由主到次;从一般到个别;由总到分等。

标志词语: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首先、其次、再次”“其原理(原因)是”等。

作用:可以把复杂的事物讲得更清楚,有利于说明、揭示事理的内在联系。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1)由现象到本质。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的思路是: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探究影响因素→阐述研究意义。

(2)由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一文第③-⑥段紧扣第②段的四个“讲究”,介绍了苏州园林设计和建造方面的主要特点,而第⑦-⑨段则说明苏州园林不大被人注意的角落及局部的细节特点。按照先主后次的逻辑顺序,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

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3)由概括到具体。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先总述石拱桥的特点,继而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征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最后综述我国桥梁事业的发展。

(4)由浅入深。如《梦回繁华》中介绍《清明上河图》,作者先说画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然后介绍画作的作者,紧接着介绍画作的内容,最后说明画作的艺术特色。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5)由整体到局部。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卢沟桥时,先介绍整体的长度、宽度及由石拱组成等特点,再分別介绍桥墩、桥面等。

其他的还有由原因到结果、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简单到复杂、由特点到用途、由一般到特殊、由正面到反面、由名称到原理等逻辑顺序。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例:【2019年山东潍坊中考】《自动驾驶塑造未来》:

文章第④段,在说明顺序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1分)。安全性是自动驾驶最重要的问题(1分),事故责任主体认定与安全性密切相关(1分),社会伦理是前两个问题的延伸(1分)。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例:【2020年四川广安中考】《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对说明顺序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一段中“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政变生活的一种趋势”,据此可知,先说明了无现金社会的现象;文章第七-九段说明了无现金社会的优势;文章第十段说到“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据此可知,最后说明了电子支付存在的问题。综上分析可知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答案】逻辑顺序;首先说明无现金社会的现象,然后说明无现金社会的优势,最后说明电子支付存在的安全问题。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二、分析判断步骤:

第一步:明确说明对象。一般来说,说明事物发展、制作或演变过程的,用时间顺序;介绍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理间内在联系的,用逻辑顺序。另外,事物说明文更多用的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更多用的是逻辑顺序。

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二、分析判断步骤:

第二步:寻找语言标志。每一种说明顺序,都有其标志性的词语。如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如朝代、季节、早晚等;空间顺序的标志词是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的标志词是表示逻辑层次的关联词,如“首先”“其次”“为什么”“因此”等。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二、分析判断步骤:

第三步:理清写作思路。有的文章不会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往往整体上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又交叉使用几种,使说明更透彻。我们需要概括归纳文义,才能把握说明顺序。答题时要看清问的是全文的说明顺序还是某几段、某一段的说明顺序。

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三、答题模式:

①文(段)采用了××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条理,便于读者理解。

②不能删去(调换)。选文采用从……到……的说明顺序说明事物(阐明事理),或照应上文,由××到××,按照逻辑顺序加以说明,删掉(调换)后不合逻辑。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例:【2016年江西中考】《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文中第3段和第4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找到答题区间第三段和第四段,第3段承接上文“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紧接着讲瓷与纸因材质,性能等的不同,书写者和欣赏者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第4段具体讲了瓷与纸两者的不同,没有第3段内容,无法过渡到第4段,这两段之间有一个逻辑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答案】不能。这两段是按照总分的逻辑顺序来写的,第3段承接上文“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紧接着讲瓷与纸因材质、性能等的不同,书写者和欣赏者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第4段具体讲了瓷与纸两者的不同,所以这两段不能调换顺序。技巧解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2019年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

①何尊于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②《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③“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真题解析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④“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⑤“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⑥“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⑦“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有删改)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1.阅读全文,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2分)

【解析】

考查概括说明内容。需要通读全文,理清说明脉络。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一词,第①段介绍“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宇记载。第②-⑦段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因此本文的说明内容是: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答案】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答出说明对象及内容即可,如答“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给1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2.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判断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顺序通常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本文从题目中就能判断其说明顺序。“前世今生”就是写其历史演变,历史演变当然要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当然,从文中也能找到表示时间发展变化的词,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其出其说明顺序。如第一段中的“何尊”上的文字记载,说明“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第二和第三段中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第四段说明时间已到东汉,第七段写到“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从这里可以看出其明显的时间顺序。

【答案】时间顺序。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3.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解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根据标志性语言判断说明方法类型,结合上下文及该段的说明中心,分析其说明作用即可。通读全文可知,文中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如:《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等,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文献资料,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答案】引用(引资料)。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充分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1分,作用1分)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4.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的“中国”一词指国内、内地。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D.“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

【解析】D不符合文意。原句在第④段“‘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选项把“大致说来”换成“准确地说”,说法太绝对,与事实不符,违背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严密性原则。故选D。

【答案】D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2020年湖北恩施中考】筷子小传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子”了。真题解析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筷子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⑨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族成员间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环保又卫生,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⑩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选自2020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筷子的主要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由“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可概括为:中国独创,历史悠久。由“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可概括为:寄托美好愿望。由“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可概括为:使用有讲究。由“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可概括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由“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可概括为:花样繁多。由“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可概括为: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

【答案】①中国独创,历史悠久;②寄托美好愿望;③使用有讲究;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⑤花样繁多;⑥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

考点23:理清说明顺序

2.第⑧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