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1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2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3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4页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学生版考点解读●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考情分析1.2021年及以前课内考查3小题,分值为10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9分。2.2022年文言文总分为15分,其中课内2小题,分值为7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8分,最后一小题为对比阅读,简答题。3.2023年中考又有了新的变化,文言文总分为17分,其中课内2小题,分值为7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10分。最后一小题还是对比阅读,但题型变为了填空题。4.比较阅读是文言文考查的一种趋势,备战2024中考时要有所侧重进行训练。●命题趋势1.文言词语释义:直接解释给出的词语。内容上以课文注释的实词为重点:①一词多义;②通假字;③古今异义词;④词类活用。初中阶段近几年基本不考虚词,但也不可忽略对其的练习。2.课内外词语勾连(一般考查选择题,选择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022年末考,2023年重新考查)3.文言文句子翻译句子特点:主旨句、特殊句、精彩句;基本都带文言现象,一般有3—4个得分点;句式短小精悍,多为2—3个句读构成一句。4.断句(一般要求断三处)。5.文章内容理解:主要涉及人物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主旨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和感悟启示等。6.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正面侧面、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设例譬喻等。7.思想情感:歌颂赞美、明志崇德、揭露讽刺、呼吁愿望、阐明哲理等。由于2022年语文新课标的颁布,考查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出题者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的考查。文言文出题加入情境创新、文化参与、文学体验等元素,紧跟新课标的要求。考点剖析※第一步:真题引领(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臣之妻私臣(2)闻寡人之耳者(3)时时而间进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乙】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选自《贞观政要》)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芩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字士,日奔表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注]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时之景的不同。C.乙文中作者曾先后得到三张不同的琴,琴越来越好,作者反而越来越不快乐。D.两篇选文都以写青山绿水为主,目的都是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9.从选文来看,欧阳修“意不在酒”、乐“不在器”,那么他真正追求的是什么呢?请结合两篇选文简要分析。10.(2022·广东深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公①为学好明经术,每道圣贤事业,辄勉慕,皆欲行之于己。自始仕,慨然有康济之志。凡所设施,必本于仁义而将之以刚决,未尝为人屈挠。诸孤无所处,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历补外职以严明驭吏使不得欺于是民皆受其赐。立朝益务劲雅,事有不安者,极意论辨,不畏权幸,不蹙②忧患。故屡亦见用,然每用必黜之。黜③则欣然而去,人未始见其有悔色。或唁之,公曰:我道则然,苟尚来遂弃,假百用百黜,亦不悔。噫!如公,乃韩愈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选自富弼《范文正公墓志铭》)【注释】①公:指范仲淹。②蹙:愁苦。③黜:贬谪。(1)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

)A.或异二者之为/一食或尽粟一石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官为假屋韩城以居之C.每道圣贤事业/不得志,独行其道D.乃韩愈所谓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博学而笃志(2)翻译下列句子。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自始仕,慨然有康济之志。(3)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B.甲文是作者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为重修岳阳楼而创作的一篇散文。C.乙文是选自范仲淹的墓志铭选段。“铭”是一种文体,多是用来警戒自己、称述功德的。乙文就是陈述功德的。D.乙文划线句子正确的断句是:历补外职/以严明驭/吏使不得欺/于是民皆受其赐。(4)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范仲淹被贬官后为什么仍能“欣然而去”?※第二步:满分指导一、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方面,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1.字形分析法。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2.语境推断法。实词绝大多数是具有多义性的,因此在解释词义时,要紧密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3.结构分析法。对实词所在的句子进行成分分析,对实词所在的词组进行结构分析,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确认该词的意义。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所处位置相同,且都作宾语,那么就可断定“奔”也是名词,意思是“飞奔的马”。4.成语助解法。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5.联想推断法。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释试题中的实词词义。如“辍耕之垄上”中对“之”字的理解,联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之”当“去、往”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此处的“之”也是“去、往”的意思。6.代入检验法。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是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的即为正确答案。二、理解并翻译句子1.文言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雅,要尽量做到言辞优美。2.文言翻译的要求: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意,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可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3.文言翻译的方法:对、换、留、删、补、调。(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2)“换”就是将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凡该换的,一律换之。(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以及古今意义不变的词语等。(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的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语法作用,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一些句首的发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连词、起补充音节或停顿作用的结构助词等均可略过不译。(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如对“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的翻译,结合语境,应加上表示假设的关联词“如果”。(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如“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应翻译为:我同谁一道呢?三、文言断句如何把握文言断句1.通过句意断句。阅读文句,了解大意,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字词翻译以理解句意,然后根据逻辑关系断句。2.根据语法断句。(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2)谓语动词与宾语、补语之间要停顿。(3)成分省略处要停顿。3.借助词语断句。(1)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要停顿。(2)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3)句中表转折关系、并列关系、顺接关系的连词前要停顿。(4)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中间要停顿。(5)句中语气助词“也”后要停顿。四、理解基本内容并归纳内容要点1.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由于这个考点突出了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的考查,所以我们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对文章内容有整体的把握,明确文章写了何人、何事、何景、何物。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思考:文章写了一些什么人的什么事;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文章说了一些什么道理;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2.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3.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围绕文意,仔细判断各选项中的有关细节,才能明辨各项表述得是否正确。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经历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5.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努力培养能把题目中用现代汉语叙述的内容,一一迅速地从原文中找出对应内容的能力。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五、分析文章主要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1.看结构。常见的结构形式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总式等。2.看表现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叙议结合、烘托、伏笔、照应、悬念和释念等。3.看描写手法。常用的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白描、正侧相映等。4.看抒情方式。常见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讽今等。5.看语言特点。品味语言的方法有: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从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的角度品析、抓住语言的形式(句式、音韵、节奏等)进行分析。六、理解文章所蕴含的观点和思想感情1.借助整体阅读归纳内容要点。先从整体上读懂文章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读者的是什么,读者阅读后从文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从而推断作者的观点态度。2.借助文体特征分析情感和观点。在传记散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简略评价;在咏物散文中,作者的观点寄托在所咏的事物上,关键在于理解该物的形象特征;说理散文中的观点态度一般为文章的中心论点。3.借助关键信息分析情感和态度。文章的关键信息有:标题、开头、结尾和注解;关键词、点睛笔、文眼;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情感句等。通过提取这些关键信息分析出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4.知人论世,提取要义,分析情感和观点。写作背景、写作动机等也是我们解读文言文要义的一把钥匙。5.辩证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一方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极因素。判断积极与消极因素,可从五个方面考虑: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会性、思想的进步性、历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现实性。对文章中作者欠妥当的观点及消极因素,还要视答题的实际情形来做出恰如其分的评析。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文言虚词的三种方法1.根据语境推断词义。即根据上下文,借助句子的大意进行推断。2.组词代入推断词义。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组成若干个词语或把它的常用义列举出来,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从而推断词语的含义。3.迁移联想。初中阶段,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很浅显,需要考查的重点词一般都在课内见过。我们只要能够把课内知识迁移到课外,运用联想法,就能顺利推断出词语的含义。※第三步:即时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乙】宋昭公出亡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②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节选自《新序》)[注释]:①鄙:边境。②喟然:叹气的样子。③侍御:侍奉君王的人,这里指侍从妃子。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发政举事B.被服以立

以我酌油知之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

温故而知新D.孙叔敖举于海

所恶有甚于死者2.下面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篇列举的历史事实与后面的议论相辅相成,意在论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性。B.孟子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体现了他不仅重视客观因素对人的影响,也重视主观因素。C.本文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结构紧凑,论证严密,具有说服力。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善用排比,有一种无可辩驳的气势,增强了说服力,体现出孟子的雄辩风格。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4.有人认为,国歌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句歌词应该改动,因为现在中国国力强大,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甲】文谈谈你的看法。5.国之兴衰,事关社稷。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并且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警示后来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乙】楚庄王欲伐陈①,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②深,蓄积多也。”宁国③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④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注:①陈:国名。②洫:护城河。③宁国:楚国大臣。④罢:通“疲”(选自《吕氏春秋》)6.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1)虽不能察察:(2)夫大国,难测也测:(3)其城郭高郭:(4)则民怨上矣上: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已而之细柳营B.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C.何以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使人视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庄王听之,遂取陈焉。9.请依据选文,按要求完成下面两个小题。(1)【甲】文第一自然段中曹刿认为鲁庄公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乙】文中陈国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句回答)导致战争的失败。(2)鲁庄公和楚庄王最终取胜的共同原因是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

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B.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C.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D.“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文章第一段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遗憾之情。1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公等遇雨B.其真无马邪

其视下也C.虽有千里之能

安知鱼之乐D.执策而临之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12.文章结尾的“呜呼”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13.结合本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分析两文对人才问题分别持有怎样的观点。【阅读链接】夜光之珠,不必出于孟津①之河;盈握之璧②,不必采于昆仑③之山。大禹生于东夷,文王生于西羌,圣贤所出,何必常处。——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注】①孟津:在今河南省内,是古代黄河有名的渡口。②盈握之璧:大玉璧。③昆仑:古代盛产美玉的山。14.如果你也像韩愈一样怀才不遇,得不到赏识,除了写文章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外,还有哪些更好的做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5.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山/行六七里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C.往来而/不绝者 D.醉能同/其乐1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名之者谁(名字)B.佳木秀而繁阴(秀丽)C.射者中(射箭)D.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表转折,却)1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作者纵观滁州全貌,鸟瞰群山怀抱之景,由近而远,从点到面写出了醉翁亭的位置环境。B.第②段利用时间推移,先写山间四季变幻之景,再写山间朝暮变化之景,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C.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欢乐情感。D.本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和“也”字的巧妙运用,又增添了散文的韵味。1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19.文章以“乐”贯穿全文,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这些“乐”反映出什么?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樵者山行遇鹿

纪昀有樵者山行遇虎,避入石穴中,虎亦随入。穴故①嵌空而缭曲②,辗转内避,渐不容成,而虎必欲搏樵者,努力强入。樵者窘迫,见旁一小窦③,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虎被熏灼,吼震岩谷,不食顷④,死矣。此事亦足为当止不止之戒也。【注】①故:同“固”,本来。②嵌空:深陷的样子。缭曲:曲折缭绕。③窦:孔穴。④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工夫。22.下面给选文画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B.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C.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D.仅足容身/遂蛇行而入/不意蜿蜒数步/忽睹天光/竟反出穴外。23.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乃力运数石,窒虎退路,两穴并聚柴以焚之。24.本文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上语文教材蒲松龄的《狼》一文,其中的屠户与本文中“樵者”带给你共同的启示是什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①,以骨鲠②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②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③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注释】①辩赡:雄辩。②骨鲠:比喻个性正直、刚健2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1)求市未能得市:____________(2)遂携亲友命驾就观遂:____________26.下列对文中划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B.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C.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D.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28.概括选文②③段记述了王羲之哪两件事。29.从选文可以看出王羲之是怎样的一个人。备考整合一、一词多义集录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养2.卑非天质之卑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3.鄙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肉食者鄙鄙陋,目光短浅4.毕毕力平险尽群响毕绝全,都5.策执策而临之马鞭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记录束手无策计谋6.称不能称前时之闻相当先帝称之曰能称赞不以千里称也著称7.惩惩北山之塞苦于惩恶扬善惩罚8.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未尝稍降辞色语言9.次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行军在途中停留10.道会天大雨,道不通道路伐无道,诛暴秦道义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11.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激12.等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13.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势力、地位相等14.端右手执卷端画幅的头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15.分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必以分人分配,分给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16.奉为妻妾之奉侍奉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17.扶便扶向路沿,顺着出郭相扶将搀扶18.福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19.富苟富贵,毋相忘富裕家富良马富有,充足20.苟苟富贵/苟慕义强仁如果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苟无饥渴或许,表希望21.固汝心之固顽固,固执而戍死者固十六七本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22.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2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24.还还于旧都返回计日以还归还,交还扁鹊望桓侯而还走同“旋”,回转,掉转25.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故患有所不辟也祸患,灾难26.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同“慧”,聪明27.或一食或尽粟一石/而或长烟一空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或异二者之为或许28.极此乐何极尽头,穷尽南极潇湘尽,到初极狭非常29.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好处弗敢加也虚报30.举死即举大名耳传扬举大计亦死发动管夷吾举于市被举用董生举进士参加31.具具答之详细各具情态具备32.谓太守自谓也命名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告诉;对……说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说33.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以为妙绝极,非常群响毕绝消失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独一无二34.苦苦秦久矣苦于苦其心志使……痛苦何苦而不平愁35.乐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钟鼓乐之使……快乐而不知人之乐乐趣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快乐36.隶世隶耕属于隶而从者跟着37.名名之者谁命名,起名不能名其一处说出卷卷有爷名名字38.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39.屈猥自枉屈委屈手指不可屈伸弯曲40.去一狼径去走开,离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距离41.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奶头42.食食不饱,力不足吃食之不能尽其材sì,同“饲”,喂养43.书乃丹书帛曰书写得鱼腹中书文字,字条一男附书至书信军书十二卷文件44.数又数刀毙之shù,表多次,几珠可历历数也shǔ,计算扶苏以数谏故shuò,屡次45.屯大雪屯门堆积屯大泽乡停驻46.鲜芳草鲜美xiān,鲜艳陶后鲜有闻xiǎn,少47.意意少舒心情意暇甚神情,态度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想要48.方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圆余年幼,方出神正方其远出海门当……时49.亡河曲智叟亡以应wú,没有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wáng,逃亡50.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私心51.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仔细52.美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53.一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全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数词,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全54.许高可二黍许上下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安陵君其许寡人答应二、常考虚词及用法举例1.之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执策而临之(《马说》)指示代词,可译为“这”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助词结构助词,“的”,有时可不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主谓之间,不译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结构助词,表宾语前置何陋之有(《陋室铭》)语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动词去;往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其代词人称代词,可译为“我”“你”“他”“我的”“自己的”等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副词表示推测、反问等语气,可译为“大概”“难道”,或者不译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句中第一个“其”表反问,可译为“难道”;第二个“其”表猜测语气,可译为“大概”)3.而连词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表并列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表转折,“却”“但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4.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出现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表示工具、手段、方式,可译为“用”“拿”等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送东阳马生序》)表示时间、处所或范围,可译为“在”“于”“从”等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为“来”“用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连接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才”“因而”等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动词“以为,认为”“用”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助词与“所”连用,表示“……的原因”,或表凭借、目的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5.于介词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时”等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满井游记》)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相当于“从”“自”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引进比较对象,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比”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6.乃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你们”“你们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副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相承,可译为“就”“于是”等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陈涉世家》)表示动作行为或某种情况的发生、出现出乎意料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表事情发生或结束,可译为“才”蒙乃始就学(《孙权劝学》)动词表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7.虽连词表转折,可译为“虽然”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唐雎不辱使命》)表假设,可译为“即使”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8.为动词“做”“成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出师表》)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了”“因为”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表被动,可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助词表疑问或反诘,可译为“呢”夫子何命焉为(《公输》)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9.者代词不能单独使用,一般附在形容词、动词或短语后,组成名词性短语,代人、事,相当于“……的人”“……的事”可爱者甚蕃(《爱莲说》)助词结构助词,用在判断句、叙述句中,有时不译,有时译为“……的样子”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助词,表示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的原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且连词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副词可译为“将近”“姑且”年且九十(《愚公移山》)11.则连词表承接,可译为“那么”“于是,就”俟其欣悦,则又请焉(《送东阳马生序》)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则……则……”并用,有加强对比的作用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12.乎助词用在句子的末尾,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用于形容词或副词后,补足音节,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表推测,可译为“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介词表示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可译为“在”“从”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记》)13.然助词形容词或副词的词尾,可译为“……的”“……的样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连词“然”和“而”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为“可是”“但是”“然而”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代词指示代词,这样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14.与连词译作“和”“跟”“同”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副词译作“给、替”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动词译作“给予、授予”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助词通“欤”,句末语气词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15.但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木兰诗》)连词表示意思的转折,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16.或代词表示分指,指代人、事物、时间等的一部分,可译为“有的人”“有的”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副词表示对动作行为或情况的揣测、估计,可译为“也许”“大概”“或许”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表示时间,可译为“偶尔”“有时”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岳阳楼记》)17.也助词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可译为“啊”“呀”,或不译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吗”,或不译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表示祈使、命令、劝阻语气,可译为“啊”“呀”“吧”等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18.何代词作定语,译为“什么”“哪”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作宾语,译为“什么”“哪里”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水何澹澹(《观沧海》)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为什么”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9.若代词表称谓,译为“你(的)”“你们(的)”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表近指,译为“这”“这样”其言兹若人之俦乎(《五柳先生传》)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隆中对》)与“夫”连用,近似于“要说那”“像那”若夫淫雨霏霏(《岳阳楼记》)20.所助词“所”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所……的地方”等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所”“以”连用,表示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所”“以”连用,表示凭借和目的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21.焉助词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22.因介词译为“趁着”“经由”“通过”“因为”“凭借”等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连词表示顺接上文,译为“于是”“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三、理解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中考考查的重点,答题时应重点注意以下四种情况:一是古今异义现象,二是一词多义现象,三是词类活用现象,四是通假字现象。1.古今异义(1)词义缩小词义的缩小,是指词义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变得狭小。如“臭”,古代指气味(“左佩刀,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现在仅仅指臭味。(2)词义扩大有些词语的应用范围比原来广泛了,这种现象叫词义的扩大。如“河”,古代仅仅指黄河(“饮于河、渭”《夸父逐日》);现在成为河流的通称。(3)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在演变的过程中,有褒贬义相互转化的现象。如“鄙”,古义表示“见识浅陋”,是一个中性词(“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今义指“品质恶劣”,成为贬义词。(4)词义转换古汉语中的一些词,随着历史的发展,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如“去”,古义指离开,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为学》);今义是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2.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义项,一般说来,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现象是由词的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刑”,本义是“刑法”,基本义还包含对犯人的处罚,后来这个意义发展出“惩罚”的意义,如“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3.词类活用(1)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出现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表示与这个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这时它就活用为名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中的“射”,原意是动词“射箭”,这里活用为名词“射箭的本领”。(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在句子中,形容词如果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身份的特征和意义,形容词就活用为名词。如“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鲜肥”,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新鲜肥美的东西”讲。(3)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文言文中,两个名词连用时,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副词后面如果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本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了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这里活用为动词“打洞”。(4)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后面如果有宾语,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中的“苦”,因后面跟着宾语“秦”,在该句中作动词用,意为“(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感到困苦”。(5)一般名词作状语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义是名词“狗”,在这里作状语,意为“像狗一样”。(6)方位名词作状语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7)时间名词作状语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8)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使骨寒”,为使动用法。(9)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怎么样”的意思。如“稍稍宾客散”(《伤仲永》)中的“宾客”,本为名词,“宾客散”为动宾结构,“宾客”就活用为动词,意思是“以……为宾客”。4.通假字通假字,是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是本字,乙字是通假字。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复习·教师版考点解读●课标要求1.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2.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考情分析1.2021年及以前课内考查3小题,分值为10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9分。2.2022年文言文总分为15分,其中课内2小题,分值为7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8分,最后一小题为对比阅读,简答题。3.2023年中考又有了新的变化,文言文总分为17分,其中课内2小题,分值为7分;课外考查3小题,分值为10分。最后一小题还是对比阅读,但题型变为了填空题。4.比较阅读是文言文考查的一种趋势,备战2024中考时要有所侧重进行训练。●命题趋势1.文言词语释义:直接解释给出的词语。内容上以课文注释的实词为重点:①一词多义;②通假字;③古今异义词;④词类活用。初中阶段近几年基本不考虚词,但也不可忽略对其的练习。2.课内外词语勾连(一般考查选择题,选择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2022年末考,2023年重新考查)3.文言文句子翻译句子特点:主旨句、特殊句、精彩句;基本都带文言现象,一般有3—4个得分点;句式短小精悍,多为2—3个句读构成一句。4.断句(一般要求断三处)。5.文章内容理解:主要涉及人物分析、写作手法分析、主旨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和感悟启示等。6.写作特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正面侧面、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设例譬喻等。7.思想情感:歌颂赞美、明志崇德、揭露讽刺、呼吁愿望、阐明哲理等。由于2022年语文新课标的颁布,考查要求有了新的变化,出题者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的考查。文言文出题加入情境创新、文化参与、文学体验等元素,紧跟新课标的要求。考点剖析※第一步:真题引领(2023·广东·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齐策一》)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1)臣之妻私臣(2)闻寡人之耳者(3)时时而间进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乙】贞观中,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谏苑》二十卷讽之。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太子长成,何宜屡得面折?”对曰:“蒙国厚恩,死无所恨。”谏诤愈切。承乾令撰《孝经义疏》,颖达又因文见意,愈广规谏之道。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选自《贞观政要》)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太子承乾数亏礼度/珠可历历数也B.承乾乳母遂安夫人谓颖达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C.何宜屡得面折/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D.蒙国厚恩/则有去国怀乡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把下面对话补充完整。【答案】1.(1)偏爱

(2)使……听到

(3)间或、偶然2.(1)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3.C4.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5.(1)邹忌进谏是因为他由自己受蒙蔽,想到齐王受蒙蔽很深;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2)邹忌借家事喻国事,委婉进谏;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词语解释时要注意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1)句意:我的妻子偏爱我。私:偏爱。(2)句意:能使我的耳朵听到的。闻:使……听到。(3)句意:不时还有人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臣,我;诚,确实;知,知道。(2)期年,满一年;虽,即使;欲,想。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多次/数数;B.对……说/认为;C.当面;D.国君/国都;故选C。4.本题考查断句。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也可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意: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太宗并嘉纳之”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在“之”后断开;“帛五百匹”“黄金一斤”是赏赐的东西及数量,应在“匹”后断开;“以励承乾之意”表目的,应在“以”前断开;故断句为:太宗并嘉纳之/二人各赐帛五百匹/黄金一斤/以励承乾之意。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因为自己的妻、妾、客分别私、畏、求于自己都说自己比徐公美,使自己受到了蒙蔽,他由此想到了掌握国民生杀大权的齐王受到的蒙蔽肯定很多。根据【乙】文“太子承乾数亏礼度,侈纵日甚”可知,孔颖达进谏是因为太子承乾不讲礼度,骄奢过度。根据【甲】文“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可知,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这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从生活小事推至治国大事,让齐王认识到纳谏的重要性。邹忌设身处地,从生活小事推到治国大事,设喻说理,对齐王进行委婉讽谏。根据【乙】文“是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每犯颜进谏”“蒙国厚恩,死无所恨”可知,孔颖达不惧个人生死,直言进谏。参考译文:【甲】(邹忌)于是入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情想要求助于我,都认为(我)比徐公美。现在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在国家中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能够当面指责我过错的所有大臣、官吏、百姓,授予上等的奖赏;上书劝诫我的,授予中等的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的耳朵听闻的,授予下等的奖赏。”命令刚刚下达时,大臣们都来进谏,宫门前,庭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后,即使有人想要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这件事,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乙】贞观年间,太子承乾屡次违反礼仪法度,奢侈放纵一天比一天厉害。太子左庶子于志宁撰写了《谏苑》共二十卷对他进行劝谏。当时太子右庶子孔颖达经常冒犯威严进行谏诤,承乾的乳母遂安夫人对孔颖达说:“太子已长大成人,怎好屡次当面指责他?”孔颖达回答:“我蒙受国家的厚恩,即使死也无遗憾。”于是谏诤得更加激切。承乾命孔颖达撰写《孝经义疏》,孔颖达又通过经文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了更多的劝谏机会。太宗对两人的做法赞许并采纳他们的意见,赏赐这两位大臣帛各五百匹,黄金各一斤,以此来激励劝勉承乾。(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余为夷陵①令时,得琴一张于河南刘几,盖常琴也。后做舍人②,又得芩一张,乃越琴也。后做学士,又得琴一张,则雷琴也。官愈高,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在夷陵时青山绿水,日在目前,无复俗累,琴虽不佳,意则萧然③自释。及做舍人、字士,日奔表于尘土中,声利扰扰盈前,无复清思,琴虽佳,意则昏杂,何由有乐?乃知在人不在器若有以自适,无弦可也。(节选自欧阳修《书琴阮记后》)[注]①夷陵:地名。②舍人:官名。③萧然:悠闲,潇洒。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望其旗靡B.名之者谁/有仙则名C.山间之朝暮也/皆朝于齐D.余为夷陵令时/不足为外人道也7.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2)琴虽不佳,意则萧然自释。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首段由远及近,移步换景,交代了醉翁亭的位置,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B.甲文第二段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了山中早晚的阴晴变化和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