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_第1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_第2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_第3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_第4页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2教材分析:教材设计了一些让学生感受质量单位、比较物体轻重的活动,并结合活动渗透了一些统计的初步知识。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在克和千克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体验常见的物体的重量,逐步建起质量单位的正确观念,并且明确要比较物体的重量,不能光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切实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另一方面通过记录同学们的休重,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使用不同的秤,认识测量质量的工具,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学情分析: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准备测量工具,对质量单位的感受,不只限于对千克的感受也可以是克。在活动形式上,除了参考教材上提供的内容外,还可以从本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素材。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建立1千克和1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设计理念:1、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2、充分利用学生的原有经验,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3、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自感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多次实践又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同时也让学生再次感悟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体重计、台秤或弹簧秤、天平、两袋盐等物品。学具准备:各种物品。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1、游戏导入:请两位跑得快的同学到台前做“背人跑步比赛”的游戏(被背的两人轻重对比明显)。让大家估计谁最有可能赢?为什么?小结:人是有轻重的。2、实践体验: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相互说一说。3、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教师引出课题。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一)称学生的体重1、师:要想知道某个人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呢?2、让学生观察带来的体重计,观察一下,上面有什么?怎么称物体的质量呢?想好了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指名汇报,随机介绍kg是千克的表示符号。3、让一组学生轮流站在体重计上,秤出每一位同学的体重,并指名两位同学在黑板上记录下每位同学的体重。4、让每一个学生统计出不同的重量的同学分别有几种,统计时可以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统计,如用“正”字来表示,或用其他方法来表示。5、让每一位同学背一背、抱一抱不同质量的同学,感受一下不24千克、32千克分别有多重。6、全班交流,把每组统计的情况合在一起,成为全班同学体重的统计表,再让学生提出一些加、减法的数学问题,进行加、减法口算练习。(二)建立千克的质量概念1、称一称。把自己小组带来的两袋盐放在台秤或弹簧秤上称一称。学生生观察秤的指针指向几,老师指出1千克就是两袋盐的质量。2、掂一掂。再把刚才称的盐放在手中掂一掂,边掂边用眼睛体会1千克有多重,并说说掂1千克的感觉。3、估一估,你们再掂一掂身边的其它物体,能找出哪些东西重1千克吗?估计后再把这些物体放在秤上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4、猜一猜。师拿出1袋棉花和1袋铁钉,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说明理由,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以实践来证实,请2名学生分别称一称。5、质疑:这2袋物体的质量都是1千克,说明了什么?让学生感受到物体体积大并不一定重。6、小结:刚才我们大家通过各种学习手段,感受了1千克物体的质量有多重,可我们看像这些(举起一枚硬币,指着衣服上的钮扣和学生带来的鸡蛋,以及文具盒中的笔、橡皮等),比较轻的物品怎么知道它们的质量呢?(三)建立克的质量概念1、天平称一称带来的硬币以及文具盒中的文具吧,先看老师称几根粉笔的做法。教师边称边介绍克的表示符号“g”。2、学生小组进行操作,称硬币、鸡蛋和铅笔、橡皮等物品。3、交流汇报。4、再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猜一猜、议一议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概念。三、全课总结看来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除了用称的方法,还可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四、课后实践,不断延伸1、到商店看1千克的物体或买1千克的东西有多少?2、回家用秤称一称或掂一掂、估一估、算一算等方法,感受一下家中几种物品的质量。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3教学要求: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重量及其单位千克和克,进一步掌握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并能比较表示重量的各数大小。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单位时间的观念,以及时、分、秒之间的进率。3、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角和只角的特征,能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进一步巩固画角、直角的方法。教具准备:1千克盐、教具钟面、一副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和时间单位分别有哪些?(板书)2、揭示课题。二、千克和克的复习1、长度单位复习。(1)问:长度单位哪个大,哪个小?一米大概有多长?(手势比较)1分米、1厘米呢?(2)问:长度各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2、千克和克的复习。(1)问:重量单位哪个大,哪个小?问: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1克呢?千克和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掂一掂1千克盐和1个2分硬币的重量。(3)问:什么时候应用到长度单位,什么时候应用到重量单位?三、时、分、秒的复习1、问:时间单位有哪些?哪个大?哪个小?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2、问:1小时内我们可以做多少事情?1分钟内你的脉搏跳多少下?3、出示不同的钟面,让学生说出所表示的时刻并记录下来。四、综合练习完成复习第9、10题。五、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1、问: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直角,并说明所用的方法。3、完成复习第11题。4、复习画角。(1)说说画角的步骤。(2)画一个角。(3)画一个直角,并用符号标出来。5、练习复习第12题。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4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学生活动。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5教材分析: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让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等实践活动,以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质量观念;又通过计算、称同一物体而得出的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使学生的猜想得到验证,很具体地感知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在整个新知识的教学中,学生始终怀着饱满的热情,积极地去探索、去体验,主动地建构知识。教学实录:(一)在生活情境中探究师:前几天,同学们随家长去超市购买了一些物品,还收集调查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生1:我妈妈买的牙膏是30克。生2:我买的蛋卷75克。生3:火腿肠一根是45克。生4:我的体重是31千克。生5:一袋茶叶450克。生6:一袋大米是25千克。……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师:要知道我们购买物品的轻重,可以用什么方法?生:用秤称。师,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几种常用的秤(多媒体课件展示)。师;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秤?生1:在超市买东西用过电子秤。生2;我跟妈妈买菜时,见过杆秤、盘子秤。生3:我舅舅卖米用的是磅秤。生4:我姥爷卖药材用的是天平。师:同学们见识真广!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天平”(介绍天平的组成及用法)(二)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客人,瞧!是什么?生齐声说:一只小蜗牛。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齐声说想)师:那么我们选什么秤来称呢?生:天平。(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纷纷下位围观)师:瞧!游码的左端停在刻度几?生:l。师:对!这只蜗牛重1克,1克究竟有多重呢?请你们用手掂一掂,然后猜一猜1枚2分硬币有多重?(学生兴趣很高,纷纷掂量、猜测)生1:1克。生2:2克。师:到底是几克呢?请各小组称一称,看看谁估量的最准。学生操作活动,稍后,就有同学“耶!我们猜对了!重1克”。师: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我们一起来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质量,你有什么感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轻哟!师:1克真的是好轻。大自然中象这样轻的物体还有很多呢,你能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吗?生l:一小块橡皮。生2:2粒黄豆。生3:1个扣子。生4:1个小发卡。生5:两块石子。生6马上站起来补充说:必须是小石子,大石子1个就够了。师:同学们真棒!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桌上有一些物品,请同学们先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然后用天平称一称。(如果多一点或少一点,请你取整数)(学们纷纷称方便面、数学书、文具盒……)(三)在操作交流中明理师:请同学们从学具袋中拿出一袋盐,掂一掂、估一估一袋盐有多重?生1:300克生2:比300克多,好象是350克。到底是多少克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质量标注:500克。师:一袋盐重500克,那两袋呢?生:1000克。(板书)师:请同学们再来掂一掂1000克重的盐。(学生掂量)师:如果我们再来称一称这两袋盐的重量,用天平合适吗?生:不行!重了。师:今天我们还带来了弹簧秤,谁知道弹簧秤的用法?(学生介绍)师:来!放进方便袋里称一称,看看!有多重?生:1千克。(板书)师:还是这两袋盐,计算得到的是1000克,用秤称是1千克,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1000克等于1千克。师:对!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千克。师:你能从你的材料袋里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吗?请各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有的称,有的忙添物品,也有的在换物品)师:大家真棒!请你先掂一掂自己小组称的1千克物品,再掂一掂别的重1千克的物品。(学生相互传递,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重量)。师:掂过了1千克的物品,你有什么感受?生1:1千克有点重。生2:1千克的物品拎时间长了胳膊有点酸。生3:他们大小不一样,都是一样重。生4:都是1千克重,但有的物品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师:为什么呀?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6一.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教科书第四册第六单元《克与千克的认识》及相关练习二.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的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和会用秤称物体的方法。3.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三.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四.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较准确地估计物体质量,表示物体的轻重。五.解决方法: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六.设计理念: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七.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称,2分硬币,一块肥皂,2袋500克的糖,1千克的称砣一个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1、组织学生进行负重跑步比赛。师问:我听说我们班有两名同学跑得很快,他们是谁呀?今天我们让他们举行一场比赛怎么样?不过今天的比赛难度增加了,他们每人要背一个同学比赛,你们想看看吗?学生活动。师问:让我们来采访一下冠军,你为什么不选王仕聿(重的那位同学)呢?那么,王仕聿,你有多重?除了“斤”以外,你们还知道哪些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2、师说:“斤”“两”是我国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从1990年12月21日开始,我国就规定不使用这两个计量单位了。现在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和国际接轨,而“克”“千克”是全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国际标准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交流汇报:请学生汇报去超市调查情况。师:昨天老师让同学们去超市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谁来说说你调查了些什么?学生汇报。师问:同学们说了那么多,这些物品有的用“克”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请你仔细想一想,什么时候用“克”,什么时候用“千克”作单位呢?(比较轻的东西用“克”做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7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设计思路:克和千克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全新的重量概念,在教学时,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通过猜、掂、比、称等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知道1千克=1000克。并让学生在估测中不断修正自己的估测结果,在课前调查与课后实践中充分体现了数学的应用性。教具准备:1.一架天平;2、电脑,多媒体课件;3、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台盘秤,6个2分硬币,一些苹果,一些鸡蛋,2袋盐,6个乒乓球,100克、300克的大米各一袋。教学过程:一、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1.教师拿一包糖和一包盐,让学生肉眼观察并判断哪个重。2.让学生亲自动手掂一掂判断哪个重。3.启发学生说出要知道糖和盐的准确重量有两种办法:一是用秤称,二是看包装袋上净含量。4.让学生汇报课前调查多种物品净含量情况。5.揭示并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认识秤: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课件展示并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秤。3.介绍盘秤的使用办法。4.让学生称出一个苹果和一本数学课本的重量,初步学会认秤。三、建立“千克”的概念。1.让学生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2.提出问题,使学生知道因为苹果的大小不一样,因此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苹果的个数也不一样,而1千克的盐都是2袋的道理。3.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4.让学生互抱对方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四、建立“克”的概念。1.提出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比较轻的物品(比如豆子)用盘秤称不出来,引出天平。2.课件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及生活中用天平称的物品。3.教师拿天平演示称2分硬币的方法。4.让学生每人把一个2分硬币掂一掂,并在小组内谈感受。5.让学生通过掂、比、称,感受100克、300克、500克、1000克的重量,为后面的巩固练习提供丰富的表象。五、“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1.谈话得出1千克=1000克。2.播放课件,巩固练习,强化学生对“千克”和“克”的理解。六、课堂练习。1.我会连。(西瓜、方便面、驼鸟蛋、2分硬币的重量)2.我会判断。3.找错误。七、游戏:1.老师发给每组一样物品,让他们在组内先估测该物品重量,再统一意见,然后实际称量,最后修正自己估测与实测的误差。2.老师总结估测的方法是要找一个参照物。八、布置作业,延深课外。1.让学生称出1千克鸡蛋。2.让学生提出问题:1000克鸡蛋大约多少个,500克(1斤)鸡蛋大约多少个。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小学数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教案8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教学重点: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教学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1、拿出一本数学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