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习 第2讲 散文的艺术技巧含详解_第1页
2024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习 第2讲 散文的艺术技巧含详解_第2页
2024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习 第2讲 散文的艺术技巧含详解_第3页
2024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习 第2讲 散文的艺术技巧含详解_第4页
2024年语文高考一轮复习专题练习 第2讲 散文的艺术技巧含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讲散文的艺术技巧

(基础题和拔高题)

夯基•基础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彦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了。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辂,并不从

半空中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黄昏时候的成群的蚊如】,像春天流蜜时

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飞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着人身,或拥入窗隙,仿佛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

静默无声。但在它飞舞的时候,我们似乎听见了千百万人马的呼号和脚步声,大海的汹涌的波涛声,森林的狂吼声,

有时又似乎听见了情人的窃窃的密语声,礼拜堂的平静的晚祷声,花园里的欢乐的鸟鸣声……它行带来的是阴沉与

严寒。但在它的飞舞的姿态中,我们看见了慈善的母亲,柔和的情人,活泼的孩子,微笑的花,温暖的太阳,静默

的晚霞……它没有气息。但当它扑到我们面上的时候,我们似乎闻到了旷野间鲜洁的空气的气息,山谷中幽雅的兰

花的气总,花园里浓郁的玫瑰的气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气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种姐娜的姿态;在夜间,它发

出银色的光辉,照耀着我们行路的人,又在我们的玻谪窗上绘就了各式各样的花卉和树木,斜的,直的,弯的,倒

的。还有那河流,那天上的云……

现在,美丽的雪花飞舞了。我喜欢,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记得某年在北京,在一个朋友的寓所里,我们

围着火炉,煮着全中国最好的白菜和面,喝着酒,剥着花生,谈笑得几乎忘记了身在异乡。我们吃得满面通红,两

个人一路唱着,一路踏着吱吱地叫着的雪,踉跄地从东长安街的起头踱到西长安街的尽头,又忘记了正是异乡最寒

冷的时候。这样的生活,和今天的一比,不禁使我感到惘然。上海的朋友们都像是工厂里的机器,忙碌得一刻没有

休息;而在下雪的今天,他们又叫我一个人看守着永不会有人或电话来访问的房子。这是多么孤单,寂寞,乏味的

生活。

“①没有意思!”我听见过去的我对今天的我这样说了。

但是,另一个我出现了C他是足以对■看过去的北京的我射出骄傲的眼光来的我C这个我,某年在南京下雪的时

候,曾经有过更快活的生活:雪落得很厚,盖住了一切的田野和道路。

“②没有意思!你这个老年人!”我听见幼年的我对着过去的那些我这样说了。正如过去的那些我骄傲地对别

人所说的一样。

不错,一切的雪天的生活和幼年的雪天的生活一比,过去和现在的喜悦如同这钻进窗隙落到我桌上的雪花一样,

渐渐融化,而且立刻消失了。

然而对着这时穿着一袭破单衣,站在屋角里发抖的或竟至于僵死在雪地上的穷人,则我的幼年时候快乐的雪天

生活的意义,又如何呢?这个他对着这个我,不也在说着“③没有意思!”的话吗?

天呵,我不能再想了。人间的欢乐无平衡,人间的苦恼亦无边限。世界无终极之点,人类亦无末日之时。我既

生为今日的我,为什么要追求或留念今日的我以外的我呢?今日的我虽说是寂寞地孤单地看守着永没有人或电话来

访问的房子,但既可以安逸地躲在房子里烤着火,避免风雪的寒冷;又可以隔着玻璃,如诗人一般静默地鉴赏这雪

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不也是足以自满的吗?

抓住现实。只有现实是最宝贵的。

眼前雪花飞舞着的世界,就是最现实的现实。

看呵!美丽的雪花在飞舞着呢。这就是我三年来相思着而不能见到的雪花。

(原文有删改)

I.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艺术特点是层层转折、卒章显志,作者从眼前的雪花写起,采用倒叙手法,运用夸张、排比的修辞手

法描绘了记忆中的雪花留给人的慈善、柔和、温暖的感受。

B.作者描写在北京与朋友围炉畅饮、纵情谈论、踏雪夜归的豪兴,目的是与在上海刻板、孤单、乏味、寂寞的

生活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强化看见眼前的雪花的喜悦之情。

C.作者写自己在南京下雪时经历遂的快活生活比较简略,而写童年时代下雪的快乐生活则相对比较详细,这种

对童年下雪的生活描写是对长大后见到雪花时的欢乐的否定。

D.“又可以隔着玻璃,如诗人一股静默地鉴赏着雪花飞舞的美的世界”一句表现了作者安于现状、自我陶醉的

思想,这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世界观的真实反映。

2.文章三次使用了“没有意思”这句话,请简要解说这三个“没有意思”的含意。

3.文章第三段叙述了作者在北京雪天怎样的情景?作用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斯人独憔悴①

迟子建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独具个性的生命存在方式,每个人都尽可能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比较充分地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我当然也未能免俗。

细细算■来,从我开始小说创作至今所发表的三十万字作品,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写下层人的生活的。这一回顾连

我自己也略为吃惊。

我出生在北极村漠河,在那里度过了我孤独寂突的童年时光。那里有我的外婆和外祖父,他们曾经给我讲过许

许多多的民间故事。我现在还常常回忆起当年讲故事的情景来。

晚饭过后,农人家里忙过了该忙的事情,就要聚在一起谈天说地。生活太单调,他们疲惫的呷欠声常常同日头

一起落山。而且,那里一年难得看上一场电影,那么,晚饭之后的茶水和故事就是生活中最好的消遣了。每逢这个

时刻,我就带着我心爱的狗(它叫傻子,后来我把它写入第一部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和这条狗一起挤入听故

事的人中,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去了似的。

那便是我最早的启蒙文学。它不是唐诗宋词,而是于民间的那种质朴而又奇诡、光怪陆禹的故事。

于是,我在十九岁那年坐在夕阳西下的窗前,看着天边飞涌的那一团团金色的晚霞的时候,我仿佛在绚丽的晚

霞中又看到了童年生活的辱一个片段,我的心难以平希,我开始断断续续地记载我的童年生活,二十岁那年把它整

理成中篇小说,发表在一九八六年第二期的《人民文学》上。从此,我真正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这实在不是一条坦途,这实在不是一个美差。

我需要读大量的书来丰富自己的心灵,我需要走南闯北去看世界,而时间和日常琐事又常常打乱我的计划。因

而我的创作有它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和映舐性,它还没有具备从一个宏观领域的高度去把握和观照生活的那种让人叹

服的洞察力。

必须承认,我将来如果不超越自己,只是在我的童话世界里流连忘返,那么我的艺术生命也就终止了。而超越

自己是多么艰难。它要乔精蓄锐几时、苦苦求索几时,才能获得一个瞬间的辉煌。

但我仍要孜孜以求那辉煌。不管它最终实现与否。

今年五月,在泉州附近的净峰山上,我看见了弘一法师的手书遗言“悲砍交集”四个字。据说,他的出家一直

是个谜,他出家后他的妻子曾跪在寺门外三天三夜,眼汨哭干了他也不动一丝恻隐之情。我以为他伟大。而他临终

的遗言却使我对他的伟大产生了怀疑。因为真正的出家人,无所谓悲,无所谓喜,而他生命终极之时,仍能感受到

“悲欣交集”,可见凡心难泯,他未能来一个彻底的超脱留与后人传说。但我左思右想,仍然认为他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便在于他把自己难以超级的心态毫不保留地馈予人间,还给人间一个真实。他便是不朽的了。

我又想起了一个故事,是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写作的故事。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留给人间的十

部不朽的作品,早已闻名世界。他一生中唯独喜欢咖啡。每逢写作之时,他总要把咖啡壶放在写字桌旁,一杯一杯

地饮下去。他创作的欲望和情绪在膨张,而他的身体却在一天天地垮下去。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

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地推向上帝的虎口。

创作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销蚀的过程。

我们要完善自己,因而不怕销蚀。

(选自《原来姓紫嫣红开遍》,有删改)

【注】①“斯人独憔悴”出自杜甫的《梦李白二首(其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偏远的山村长大,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激发了她创作的灵感。

B.“直听得心儿不知飞到哪里,仿佛魂都丢了似的“,生动地写出了质朴的民间故事动人心脾的艺术感染力。

C.时间的缺失和琐事的干扰使作者没有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前的准备,无法超越自己,作者曾一度对自己的

创作感到失望。

D.弘一法师的临终遗言表明他尚旦无法超越自己,更何况一般人,作者借弘一法师的例子宽慰苦闷的自己。

2.文中写道:“丰富的精神生活把他推到一个波涛汹涌的极致的境界,可渐渐衰竭的体力却把一个血肉之躯慢慢

地推向上帝的虎口。”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3.文章为什么以“斯人独憔悴”为题目?请结合文本加以探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罕见的大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密,大地颤动,

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

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寒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

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

将整个劭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

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

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噌辫啪啪,一路撕

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

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

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

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

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树龄已经将近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将近

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能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

年轮图案都变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块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

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喻喻地扯断,又从

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

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

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较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

自疗自养,生骨长肉。将近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

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蜘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

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幸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

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

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上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

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

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四,移山填河,夺去了28.82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

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约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

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作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树心“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

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翔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

等,目的是增强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概括r强震的强度,而“阳光琰暧地抚慰”

“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牛.命的温暖。

★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

文本分析探究。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音乐

赵丽宏

①深夜,无月,无风。带木栅栏的小窗外,合欢树高大的树冠犹如张开着巨臂的人影,纹丝不动,贴在墨一般

深蓝的大幕上。一颗黯淡的星星孤独地挂在树梢,像凝固在黑色人影上的一粒冰球,冷峻而肃穆。

②翳。静得使人想到死亡。思绪的河流也因之枯涸,没有涟漪,没有飞溅的水花,没有鱼儿41盈的穿梭……

只有自己沉闷的呼吸,沉闷得像岩石,像龟裂的土地,像无法推动的铁门。难熬的寂静。

③这时,突然有一种极轻微的声音从远处飘来,仿佛有一个小提琴手将弓轻轻地落到E弦上,又轻较地拉了一

下。这过程是那么短促,我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其中的韵律,声音已经在夜空里消失。世界复又静寂。在我的小草屋

里,这响动却留下了回声,一遍又一遍,娓缓沉着地回荡着,回荡戌一段优美的旋律,优美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

也流淌着梦幻一般的欣喜。眼前恍惚有形象出现------个黑衣少女,伫立在月光下拉一把金黄色的小提琴,曲子是

即兴的,纤手操持着轻巧的弓,在四根银弦上自由自在地跳跃滑行,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

旋风,先是绕着少女打转,少女黑色的长裙在旋风中翩然起舞,旋风缓缓移动,所达之处,一片星光闪烁。

④渐渐地,我也在这旋风的笼罩之中了。我仿佛走进了一个辉煌的音乐厅,无数熟悉的旋律在我耳畔光芒四射

地响起来。钢琴沉静地弹着巴赫,长卷优雅地吹看莫扎特,交响乐队大气磅礴地合奏着贝多芬……也有洞箫和琵苞,

娓娓叙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

⑤终于,一切都消失了,万箱俱寂,只剩下我坐在木窗底下发呆。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了一层亮晶晶的

银边——月亮已经悄悄升起。

⑥以上的经脸,距今已有二十年,那时我孤身一人住在荒僻乡野的一间小草屋里,度过了无数寂静的长夜。静

夜中突然出现的那种声音,其实是附近的人家在开门,破旧的木门被拉动时,门臼常常发出尖厉的摩擦声,从远处

听起来,这尖厉的声音便显得悠杨而十妙,使我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幻想。门臼的转动和美妙的音乐,两者毫不相

干,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似乎很荒唐,然而却又是那么自然。

⑦我曾经请一位作曲家对音乐下一个定义,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答道:“什么是其正的音乐?音乐是人类的爱

和智慧的升华,是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和呼唤。”他的回答使我沉思了很久。这回答当然不错,可是用这样的定义来

解释其他艺术,譬如绘画和舞蹈,似乎也未尝不可,而音乐毕竟不同于其他艺术。音乐把人类复杂微妙的感情和曲

折丰富的经脸化成了无形的音符,在冥冥之中回响,它们抚摸、叩动、撞击,甚至撕扯着你的灵魂,使浮躁的心灵

恢复宁静,使干涸的心田变得湿泗,也可以让平殍的心灵掀起奇妙的波澜。音乐对听者毫无要求,它们只是在空间

鸣响,而你却可以使这鸣响变为翅膀,安插到你自己的心头,然后展翅翱翔,飞向你所向往的境界……音乐是自由

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有什么记忆能比对音乐的记忆更为深刻,更为恒久呢?

⑧我想起了最近欣赏的一场交响音乐会。指挥这场音乐会的是一位个子矮小、性格文辞的中年人,当他站到庞

大的乐队前面,不慌不忙地举起指挥棒时,像一个骄傲而威严的大将军面对着他的千军万马。

⑨乐队演奏的是瓦格纳的歌剧《唐豪赛》序曲,小小指挥棒挑出了惊天动地的音响。我在音乐中闭上眼睛,想

透过轰鸣的旋律寻找《唐豪赛》中的人物,然而我失败了。我的眼前既未走来朝圣的信徒,也没有舞出妩媚妖娇的

仙姑,那位在盛宴上放歌豪饮的英雄更是无影无踪。我在音乐中感觉到的是毫不相干的一种景象。

⑩似乎又走到了二十年前我常常走的一道高耸的江堤上。灰色的浓云低低地压在我的头顶,眼前是浩瀚无际

的长江入海口,浑黄的江水在云天下起伏翻滚,发出低沉的咆哮,巨大的浪头互相推挤着,成群结队向我扑来。

巨浪一个接一个轰然打到堤壁上,又被撞成水花和白雾,飘扬到空中,飞溅到我的身上。我的整个身心逐渐湿泄

了,清凉了,郁积在心底的忧愁和烦闷在轰鸣的涛声中化成了轻烟,化成了白色的鸥鸟,振抖着翅膀翔舞在水天

之间。浓重的铅云开裂了,露出了隙程,一道阳光从隙缝中射进来,射在起伏的水面,浪波又把阳光反映到空中。

我是在一片光明的包围之中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回忆和音乐有关的经历,思考音乐独特的价值,描写、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想象与联想并用,诗意地表

现出音乐的魅力。

B.住在荒僻乡野的作者听见了附近人家的开门声,误以为是小提琴的声响,进而产生一系列关于音乐的美好幻

想,这也算是美丽的错误。

C.第③段中“音符奇妙地从弓弦下飘起来,变成一阵晶莹的旋风”,运用通感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表现了音

乐的灵动和飘逸之美。

D.文章从二十年前的感受写起,最后又联想到二十年前漫步江堤的情景,前后呼应,有虚有实,表现出音乐带

给人的强烈而深刻的震撼。

★2.文章开头两段有关深夜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中看,作者认为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2)第⑤段画线处写道:“窗外,合欢树的黑影被镀上了一层亮晶晶的银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赏

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两位小保姆的故事

刘醒龙

小时候住在山里,每当黄昏来临,我就会出神地望着远处山腰上的那棵大樟树。传说这是一天当中灵魂开始出

没的时候,月光落地,清风入夜,这些都是它的背景。一棵独立山中的大棒树,是这片大山灵魂的旗帜。大约是在

十三四岁时,我终于如愿,到达这棵大樟树下。很奇怪,出发时自己还激动不已,可真的用手搂抱着醇香醉人的树

干时,心里却平静得如同刚刚在路边用手掬起来喝得痛快的泉水。

女儿尚小的那几年,家里前后请过几位小保姆。之所以做不长,大都因为她们思家心切。但也有两位例外。早

来的那位女孩,初中毕业。朋友们特地介绍说,她家离大樟树只有两里路。一见面我就问她,那棵大樟树还在不在。

女孩回答说,在,已被列为重点保护的古树了。

女孩一来就表示自己最多只做半年。开始还不太在意,以为是想家的另一种说法。后来才发现女孩是当真的。

她之所以愿意出来,是想挣钱给父亲治病。她父亲患了食道癌。所以,女孩连一分找都舍不得花,只要有空就看报

纸,而且特别喜欢看各类广告。开始我们还以为是各种招工和招聘信息,直到有一回清理床铺时,发现她的枕头下

面压着许多从报纸上剪下来的各类治疗食道癌的信息,我们才有所明白。

正好半年的那天晚上,女孩突然对我们说,她要去汉口的某个地方买能治食道癌的药。这之前我们带女孩到过

汉口几次,每次都是乘出租车。这时候的女孩却连乘几路车,哪一站上,哪一站下,甚至中途如何换乘都能倒背如

流。女孩要买的那种灵芝做成的药,媒体上已不止一次披露,其治癌的功效是假的。但女孩言辞切切,让我们不好

直接提出告诚,只好答应说,我先去看看情况,然后再带她去。同忖费尽心机地将披露相关情况的文章找出来,放

到她的房间里,希望她看过后,能有所转变。可接下来的几天里,女孩反而更加迫切地反复催问我们,何时让她去

汉口买药。

我是真的不想让女孩去。这种近乎天价的所谓灵芝提取物,分明是被一些人当作汉正街上的小商品在卖。在女

孩用最后通牒的方式表示要自己去之后,我不得不陪着她去了那个卖药的地方。女孩从汉口回来后,从床底下拖出

早已悄然整理好的全部行李,包括她亲手制作的那些关于食道癌的报纸剪贴,当即就要去车站。她说:“我要给父

亲送药回去!”

上了车后,她回头默默看我的那一眼,突然让人心酸极了。

那天晚上,女孩离开后的家里格外冷清。妻子只说了一句,如果那药真的有效,我都愿意多买些送她。包括我

们,其实都害怕真相。一直不敢对女孩说,凡是做广告说成是癌症克星的肯定是假药。对女孩来说,重要的不是这

类虚假的广告,谁也承受不起失去的打击。

乡打的大樟树是一个活生生的哲理。在远处遥望樟树的人,内心比&天都能享受梓树荫蔽的人还要才富。明白

真相的时候,倒让我们的内心变得格外无助。正像有一阵子社会舆论竭尽全力地反对灵魂的存在,失去灵魂支撑后,

同一时期的社会发生了近百年来最大的动荡。

之后来家带孩子的第二个女孩,心地十分善良,女儿和妾子十分满意,过年时,还专门开连送她到离家最近的

小路口,说好过完年她就回来,并将回程的车票钱都给了她。女孩穿着妻子送给她的那件红色呢绒大衣,在冬日的

原野上一路走走停停。

我们一直等她到正月底,仍没有任何音讯。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小小的打击,于是我们决定,不再找小保姆了,

孩子则由自己来带。这样过了半年之后才听说,女孩非常想再来,却没有钱搭车,连同我们给的返程车票钱,她都

给了母亲。得到消息的时候,女孩已再次来到武汉,在离我们家不远的长江二桥附近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做零工。

到这一步我们才有所明白,那一次女孩在踏上小路后,不断地回头看我们,是心有纠结难以启齿。女孩来后不

到一个星期就收到一封信,收到信时女孩先是灿烂地笑,说是弟弟写来的,然后马上躲进房间。信很薄,女孩却要

看上至少半个小时,再露面时,身上思是怀着与其年龄极不相称的忧郁。事后曾经猜想,女孩最后看我们一眼时,

也许还在犹豫是否开口预支两三个月的工资。那样,她就可以将家里的事情全部安顿好,只要余下三十八元钱,她

就可以在那处小路口上招招手,拦住一辆来武汉的长途客车。几年之后,妻子还在提起这个女孩,长江二桥离家如

此近,她到武汉后,怎么就不肯来打个招呼呢?或许,是那张返程在票梗在中间,成了打不通的大岭关山。女孩一

定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好,拿了车票钱,人却不来。

其实,真正惭愧的是我们,是我们在衣食无忧的生活中过得久了,用以体察周围的智慧锈蚀了。

灵魂出现在我们身边,并非总是伴随命运的起承转合。有时候,它宁可成为一张车票,或者干脆就是一包借灵

芝之名的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不敢说明治癌药没有治病功效,是因为害怕小保姆难以承受现实的打击,同时也体现出作者对于生命的

尊重与呵护之情。

B.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生活片断,长于“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从身边的点滴出发思考人生

的意义和情感的真谛。

C.文本通过记叙两位小保姆的不幸遭遇,既表达了对她们纯洁善良的灵魂的赞美,又流露出对灵魂(命运)捉

弄人的无助与不满。

D.文本两次提到妻子在小保姆离开后的言语,都反映出了小保姆的认知与心理困境,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小保

姆的关心与深切的忧虑。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3.分析文本中多次提到的大樟树的意蕴与作用。

提升•拔高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①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枚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跳踪在虹关a】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

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

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②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白费心神徒

劳无功,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③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棹,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

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

成一幅话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

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④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

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

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⑤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

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祓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破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

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⑥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鼠氟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

字的博大精深。微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雷

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更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水口、民居,显然还

有徼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⑦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一“微墨名村”。

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

的诗篇。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

墨料。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从采

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

不容易。一锭屡,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⑧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番飘飘、仙风道骨的光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

上楼喝茶座谈。我,一个找寻徽墨的I百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

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

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⑨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

写画画。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磨墨

时,细洱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现台的喘喘细语。触摸着徼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

起舞,“入纸不荤,书写流利,浓黑光洁”。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穿铺纸,

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雷生活。

⑩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

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回想小时候上学时,

练毛苣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

练字。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我

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

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o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微墨中,我领略到

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泗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杳的过程,

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洞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

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Q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微墨,去描

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石红许认为,本文之所以被命题专家、老师看中,也许与中国古代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人文传承、原乡、

乡愁等元素有关。

1.下列对文木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微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

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2.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6分)

★3.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占村?(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听,三千年青铜文化在回响

康岩

天宝十四载秋,54岁的李太白厌港了御用文人的活计,决心做一场逍遥游。此番他历金陵、扬州,再顺江而下,

来到安徽铜陵秋浦河畔。秋日秋浦河,江天一色,空水澄鲜,群鹭准集,沐猿嗷鸣。李白与好友高累摇轻舟荡小楫,

观眼前景,听自然声,话诗与酒,畅快淋漓。不知不觉,船至百炉庄。只见紫气升腾,火光冲天,照得眼下恰若朗

朗白日,火苗在炉灶里上下腾跃,一炉火便是一星光,百家百户百炉之火,星光点点即成星辉斑斓。火光也被抛上

了天,映红暗夜冥空。好一幅宋夜冶炼图!

冶炼工人全神贯注,腆胸叠肚,头也不抬,任由汗珠滚在额头连缀成线,再啪嗒啪嗒,顺着脖颈滚落到身上。

嘴里的号子唱个不停,你一句我一句接连喊唱。山野间没有舞台,风箱呼呼就是伴奏,铁锤铿铿就是和音,清风明

月就是观众。众人一句咬着一句,唱得山川震动,诗仙的心绪也跟着沸腾。诗仙挥苣写就《秋浦歌》,把这个声光

绚烂的夜晚留了下来:“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报郎明月夜,歆曲动寒川。”连白发都能抻出三千丈的李白,

在这个夜晚,为眼前壮观的劳动场面所震撼,震撼到忘记调动旺盛的想象和夸张的修辞,把诗作得一点都不“李

白”,只是把当夜的所见所闻秉笔实书,由衷赞美眼前的冶铜工人。不多久,青莲剑侠在离此不远的当涂追月而去。

让人感喟的是,幸有乘月而行的一晚,才让那炉火、那缕烟,写进了历史,被后人铭记。

李白所见这寒夜冶铜盛景,在铜陵并非一时一地之景象。翻阅方志,不经意发现,一座城市竟能与一种金属元

素两相胶合,如此紧密。铜不仅是造物主赐予铜陵的天然矿藏,以更辽远的视角看,铜更是这座城市带有根脉意义

的文化图腾与精神象征。铜陵博物馆所藏最早的遗物可追溯到夏代晚期。几千年前的铜微,还能让人依稀想象当年

的将士是如何圆睁怒目,会挽雕弓,把它接合在弩箭上,穿过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穿透敌兵的

晌膛。青铜被血与火激发了暴力逻辑,从而充当维护国察安仝的盾牌。

送走了大唐的炉火和风烟,铜陵迎来了宋诗的“开山祖师”梅尧臣。皇祐五年,梅尧臣因母亲病逝解官归乡,

路过铜官山。当矿山深处传来日夜不息的凿山采铜声时,诗人虽尚在丧母之痛中,仍按捺不住心悻,写下《铜坑》

一诗:“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

好一句“坐令鬼神愁”啊!采犷的工人裸露着青铜色的身妪,与山岩通体一色,他们躬身俯卧在黑暗狭长的矿

坑中,艰难地挥动着双臂。他们一锤一番攻击口岩,仿佛也在攻击自己的躯体。忽想起古希腊雕塑,十分擅长为雄

强有力的身体塑形,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健硕的身体又再次回旧艺术家的视线。若是米隆或米开朗基罗穿越到宋朝

的铜陵,像梅尧臣一样见到采铜的场景,再将之诉诸雕塑形象,想必较之于流传后世的《掷铁饼者》和《大卫》,

也不会失色。《铜坑》短短四句,平淡了三句,诗人在末句忍不住根触万端,兴尽悲来,为采矿工人怒号:哪怕是

鬼神见了也愁怕。没有大规模工业介入的手作年代,我们借了梅尧巨的同情之眼,将这采矿人的苦与难,仔细瞧了

一过。

采矿工人的辛劳并没有付诸东流。他们千径万凿,音透了山体里的犷脉,也凿出了一个世俗世界的繁华与锦绣。

伴随着对铜矿的开采、冶炼,铜陵铸造业高度繁荣,商贸经济高度发达。可惜,好景不长。由宋至元,战争频繁,

古铜陵表铜、炼铜、铸铜的辉煌景象,湮入历史的风烟里。千年前,诗仙歌咏的铜官山,红星紫烟不再;梅尧臣贽

叹过的千锤万凿和青山碧矿,皆成一片荒凉。

在古代社会,工人们采矿凭着浑身蛮力和手中的斧凿,冶炼靠的是铁片胆水。科技昌明的今天,铜陵的矿产资

源面临枯羯局面,但技术的进步化危为机,智能数控技术、配套制酸技术等新技术的采用,让铜的冶炼更加绿色、

更加环保、更加高效。一个个钢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在铜陵崛起,彰显了铜陵“抓住铜、延伸铜、不唯铜、超越铜”

的产业升级变革的壮志雄心。

一座城市与一种金属,就这么被历史和现实牢牢拴住,持续千年不衰,铜与铜陵的因缘际会,仿佛穿越时光的

年轮。打捞中国历史中的青铜印记,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这些震古烁今的镇国重器,维护着宗法结构,奠

定了礼乐制度,更将国家、王权、贵族和财富的象征意义,收纳进奇异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和炫丽的美学气质。铜

及其衍生出的青铜文化,在物质资料和社会意识双向层面,深度参与了中国大历史的构筑。

铜箜义安大道中段有着一尊醒目的城市雕塑——商周青铜壁。君铜壁中电制了一件1979年出土于钟鸣镇的兽

面纹大鼎,大鼎把守着李白和梅尧臣们来过的城市,笑迎八方客,仿佛在说,不来铜陵,其不知3000年青铜文化

如此绚烂!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详写李白所见的秋浦河畔“寒夜冶炼图”,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作者由梅尧臣的诗联想到《掷铁饼者》《大卫》,旨在表现采矿工人躯体的雄健有力和劳动之美。

C.义安大道中段醒目的城市雕塑——商周青铜壁,吸引人们了解铜陵及绚烂、悠久的青铜文化。

D.本文在记叙、描写中融入抒情、议论,有利于激发读者的悄感共鸣,更好地突出文章的主题。

6.下列对第二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冶炼工人热烈壮观的劳动场景,令人震撼。

B.风箱的呼呼声、铁锤的铿铿声、震动山川的号子声,照应标题中的“听”字。

C.“追月而去”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永远地睡着了''所用手法相同。

D.《秋浦歌》“作得一点都不,李白T是因为劳动场面太震撼,只能秉笔实书。

★7.虚实结合是本文的写作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8.标题中“回响”•词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

★★

第02讲散文的艺术技巧

(基础题和拔高题)

夯基•基础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彦

美丽的雪花飞舞起来了,我已经有三年不曾见着它了。

我喜欢眼前飞舞着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样的美丽。它好像比空气还辂,并不从

半空中下来,而是被空气从地面卷起来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