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速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第2章第1节的教学内容。在高中化学必修2中已经初步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从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两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认识化学反应,使学生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问题时,体会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本节内容将进一步理解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学习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是对必修二中化学反应速率的延伸和总结,同时进一步介绍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本节内容也为后面学习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化学平衡、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打下了基础,对后续学习有着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
本节教材介绍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在回顾完物理现象速率的示方法后,进而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教材内容由表及里,由浅深入,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规律。
【过渡】接下来说一说我所面对的学生。
二、说学情
(1)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学生在高中化学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知道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掌握本节知识难度不大。
(2)学生“生活现象”的分析:本节内容重在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学习,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生活现象,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3)学生“认知方式”分析:学生理解能力基本没有问题,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过渡】结合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及高一学生的特点,本课时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其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方法,知道化学反应速率是通过实验测量的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实验、观察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描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3、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重视实验的规范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思维品质,体验化学实验的喜悦,培养对化学研究的兴趣。
3、通过学习化学反应速率,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的化
学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含义
2、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难点: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
2、化学反应速率的测量
【过渡】根基新课标倡导的学生观及教师观,为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及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我将本节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做了如下设计:
五、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主要体现“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同时根据课本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知规律,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化学,让学生思考、讨论、归纳并逐步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入。本节课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开展知识活动,运用实验,层层导入,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
运用讲授、引导、探究、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展示几幅运动的图片,以物理现象速率的表示方法,引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最后通过化学实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定量表示方法的基本原理和思路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六、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结合高中化学必修二所学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相关知识,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通过实验展示,观察实验现象,进一步理解其基本原理和思路。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本节选自高中化学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第二章第二节,是化学反应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就全章内容来看,既是第一节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论延伸,也是第三节化学平衡的研究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材处理:
○1为了加强学生自主探究,一改教材边实验边理论的方式,采用先理论猜想后实验验证的科学发现的次序,使实验的开放性更强,方案均由学生设计。
○2为了使现象对比更明显,增加caco3和不同浓度盐酸反应的实验。
二、学情分析
1、已有的知识:
○1必修2中,学生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存在一定的感性认识;
○2在本册绪言中学习了碰撞理论相关知识。
2、已具备的能力:
○1学生初步具备简单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2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质疑和表达能力。
3、可能遇到困难:
○1抽象思维还不成熟,困惑于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尤其是压强对速率的影响;
○2对实验方案的选择和评价,缺乏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运用碰撞理论解释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外界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来学习化学反应速率;
○2通过设计方案-动手实验-交流讨论-自评互评,掌握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定性实验方案选择原则等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操作、观察、讨论、联系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及创新、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探究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压强及催化剂对化学速率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教具法、视频动画法
学习方法:探究发现法、讨论交流法、对比评价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动画导入-讨论猜想-学生拼图-深入讲解-实验探究-自评互评-应用思考
在任务驱使下,经过讨论,学生拼图思维容量很大,能带给学生一次认知飞跃,而实验验证将迎来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自评互评则把整堂课推向高潮,现实应用则使学生产生言犹未尽的感觉,把进一步探究留到了课后。整个过程重现了“联系旧知-提出问题-理论猜想-实验验证-现实应用”的科学发现方法。
【导入】通过动画演示,复习活化分子、有效碰撞等旧知识,思考讨论:
化学反应速率与单位体积反应物分子总数、活化分子百分数、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有效碰撞次数之间的逻辑关系?
【任务一】碰撞理论。
请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完成拼图。
进而思考:影响速率的因素有哪些?它们(碰撞几率、内能、反应路径、搅拌、接触面积、浓度、压强、电弧、温度、超声波、放射线、光辐射、强磁场、催化剂)之间的逻辑关系?组织讨论并通过完成拼图展示讨论成果。
教学中预先准备好一些因素(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的动画讲解,针对学生出现问题的因素,有选择地进行动画演示。例如上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催化剂的影响不是太清楚,就播放了动画。又针对压强影响的多样性,我播放了压强的的影响,并借助图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启发学生得出压强对速率
影响的关键所在。
【任务二】实验探究
任务:用实验法探究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如何影响反应速率。
试剂:大理石,1mol/L盐酸,0.01mol/LKmno4,热水,冰水,0.1mol/LH2c2o4,0.2mol/LH2c2o4,0.1mol/L盐酸,0.1mol/LNa2s2o3,5%H2o2,0.1mol/Lcuso4,0.1mol/Lfecl3溶液,mno2粉末
分组实验:组织各小组“明确任务—了解试剂—设计方案—小组分工—进行探究—交流汇报(强调从所控制的变量、方案、依据的现象、结论、微观解释五个方面进行汇报)-自评互评”。如此开放的实验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往往能得到多种设计方案,教师再加以恰当引导,引发认知冲突,为实验方案的选择与评价提供了平台。
例如:探究浓度影响时,有小组提出用硫代硫酸钠和盐酸反应,先后用0.1mol/L的盐酸和1mol/L的盐酸,对比生成沉淀所需的时间。
立即就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两组同时操作,更省时间,对比性也更强。
这时我对同时操作予以了肯定,并启发学生思考:两只试管现象差异大吗?对比真的很明显吗?从节约时间和现象对比考虑,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案?
这时有人提出,他们小组选择用大理石和浓度不同的盐酸反应,控制的变量也是盐酸的.浓度。
又有小组又提出质疑:变量唯一吗?如何控制两组实验大理石颗粒大小一致?应该选用Kmno4和H2c2o4……
有小组反驳:Kmno4和H2c2o4反应速率太慢,浪费时间,现象对比也不如大理石和盐酸的明显……
这样,学生在争辩中,掌握了知识的同时,收获了对比法、控制变量法和定性实验方案选择等科学方法。
【练习】设置目的:第一题针对实验结论,第二题针对碰撞理论,第三题节选自今年新课标高考题,检验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
【结课】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体会。
以当地景观本溪水洞结课,有关人士建议限制日游客数量的原因何在?速率的影响因素在生产生活中还有那些重要应用?作为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略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在前一专题中又学习了化学键的相关知识:一般来说,化学键的键能越大,键就越牢固,物质的化学活性就越小。在此既基础上,就比较容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首先取决于反应物分子的内部结构即内因,外界条件如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在必修1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可逆反应的概念,此时,通过实验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可逆性,了解化学反应的限度,知道什么事可逆反应的平衡状态。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的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并能用于说明有关问题。
2、认识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难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在实际生活生产中,很多方面都涉及到化学反应速率问题,所以把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定为本节重点。而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原理的学习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根据具体外界条件的变化,造成反应速率变化,通过实验分析比较。便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为目的来设计教学,采用发现,探究的教学模式,其主要过程设计为:
创设情景、引导发现、探索问题→提出新的概念→提出研究题目→组织探究学习活动、收集信息→概括→实际应用→完善体系。
二、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应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三、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虽然属于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但并不枯燥。在进行化学反应速率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预测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再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最后再回到生产、生活,利用所学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同学们以前所学的化学反应知道,不同的反应有快慢之分,而有些反应需要加热或使用催化剂等问题进行设问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密切结合学生已有的化学反应知识,从“问题”直接引入新课题,使将要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从实验探究入手创设学生积极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第一、化学反应的快慢的教学
【情景设计】让学生列举出日常生活中或化学实验中的一些化学反应速率有快有慢的实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讨论】在物理上用单位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距离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在化学上怎样定量的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得快慢呢?运用物理知识引出化学反应的速率的概念加强化学与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自学】学生阅读课本,归纳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表达式及单位。通过自学对3个要点的总结,对学生掌握知识起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作用,培养了学生自学和总结的能力。
【练习】解答习题,巩固化学反应速率的的概念,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通过习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突破了本节课的第一个难点。
【总结】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上述化学反应速率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2.无论浓度的变化是增加还是减少,一般都取正值,所以化学反应速率一般为正值。
第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的教学
可从化学反应的快慢主要取决什么?一个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它们是如何影响的?来进行质疑。从几组实验比较得到结论:实验的结果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温度、浓度、表面积等。
第三、化学平衡的教学
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是重点。教学过程中,先利用学生熟悉的“溶解一结晶”现象,复习溶解结晶平衡认识平衡的特点,从教学的模式,采用直观的图示认识平衡,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使抽象的概念学习变得直观、易懂。通过逻辑分析、化学实验等迁移至化学。
板书设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概念:
2、表示方法:
3、表达式:v(B)=△c(B)/t
4、单位:mol/(Ls)或mol/(Lmin)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本身的性质
2、外因:
〔1〕温度的影响
〔2〕浓度的影响
〔3〕压强的影响
〔4〕催化剂的影响
〔5〕接触面积的影响
三、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的概念
2.化学平衡的特征
3.化学平衡的标志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4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教材地位分析:
本说课内容是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第二节第一课时。本节内容是全新的知识,这节课通过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学习,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作综合归纳和提升,为以后继续学习化学平衡的学习提供知识和方法的铺垫。本节内容以生活现象为背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使知识与背景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同时也强化了知识的应用。
2、教材处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二期课改的化学学科提出,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特点,在化学学科中以实验探究为突破口,
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习惯、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注重科学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统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注重促进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协调发展。我在处理这一节教材时本着两个指导思想:第一是注意线索清晰使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探索活动更条理化、系统化;第二要符合研究性学力的培养要求,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具体的处理方法是:以生活常识及图片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速率,并以此为核心构建整个课堂教学的大背景。意在突出知识源于生活,又可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体现这种意图,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探讨、对具体题目作总结性回顾,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
3、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分析,同时这也是本节的难点所在。化学
反应速率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内容比较抽象,但又是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因此是本节的重点,但对学生来说抽象的知识在认知和理解上都存在着困难,故它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所在。
4、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上述的总体分析和二期课改思想的指导下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认知性学习目标]:
(1)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理解浓度、压强、温度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其原因
[技能性学习目标]:
(1)学会控制某一变量进行对比实验
(2)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观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性学习目标]:
(1)通过小组讨论、小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1、总体的教学构想及构想依据
总的教学构想是:
第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序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力为暗线,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通过提问、思考、讨论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研究性学力的培养。
第二,以探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为明线,将探索分为三个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从而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2、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教学导入设计:利用日常生活的实例,让学生首先深切体会到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从
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安排也恰如其分的符合二期课改的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环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针对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现象,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实验的探究,大胆得出结论,教师再加以点评,让教师的认知结构迅速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信任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同时强调团队精神。
教学结束设计:利用一道综合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应用现学知识进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对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巩固,教育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对象分析:
1、通过初中和高一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反应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内容是典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运用多媒体、实验等来强化学生的理解合乎掌握。
2、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巩固训练
本节课的巩固训练采用两种方式,一是传统的短期作业选用课本及习题册上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布置给学生完成。二是让学生做一项长期工作,即平时留意以下生活中那些现象与化学反应速率有关,如发现做好相应的记录,应该说学生乐于这种全新的自主学习活动。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中自我保护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判断能力和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教学重点:
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等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二、说学情
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改变一些化学反应的条件可以加快或减缓反映的速率。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并且采取实验手段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说教法:
针对本节内容的特点,我准备采取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如下:
1.利用实验的手段,对比的方法,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出发,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
四、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时,使学生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新课:
(1)、化学反应的表达方式和有关计算等;
(2)、化学反应对工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影响。
2.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反应物的性质
对于同一反应物,外界条件不同,反应速率亦不同
3.
(1)、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
b0.75ml0.1mol/LNa2S2O3
0.75mlH2O
1.5ml0.1mol/LH2SO4
设置问题情景:哪组反应速率快,从哪方面能看出?
进行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2)、演示实验:
a1.5ml0.1mol/LNa2S2O3b1.5ml0.1mol/LNa2S2O3
1.5ml0.1mol/LH2SO41.5ml0.1mol/LH2SO4
水浴加热后混合反应不加热混合反应
经讨论分析后得出结论:a先出现沉淀,b后出现沉淀,可见在其他条件不变下,混合物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并且我还会讲到当温度升高10°C,反应速率通常增大到原来的2~4倍,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以便在以后的实验课中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3)、根据PV=nRT,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气体的体积与所受到的压强成反比,即与浓度成正比。
得出结论:对于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强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标签:初中化学说课稿模板,化学说课稿,
对于固体、液体或溶液反应,压强改变,反应速率不变。
(4)、演示实验:
a.5ml3%H2O2,加少量MnO2b.5ml3%H2O2,不加MnO2
得出结论:a产生大量气泡,b产生少量气泡。可见适当使用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
问题:除以上四点外,还有哪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反应物颗粒大小、扩散速率等对反应速率的理解。
4.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利用改变反应速率解决具体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加深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
5.课后作业:
六、说板书
1.主板书: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副板书:演示实验内容及反应现象。简略其他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6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反应的限度》,选自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节的教学设计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及处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确定
四.教学策略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化学反应的限度》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知识,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1.本节教材在编排上具有以下特点:
(1)安排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探究和总结之后,为学生学习本节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
(2)通过化学史实(炼铁高炉尾气之迷),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为学生学习本节知识铺设了心理桥梁
(3)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逐步形成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体现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
(4)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知识的实践性。
(5)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没有从原理、定义的高度予以重点讨论,体现了大众教育的思想,并为选修教材的学习留有充足的空间.
2.教学设想: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建立动态平衡的观点,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主要过程是:
3.教材处理(基于以上设想,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
(1)引入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对学生熟悉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设计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从而认识并相信可逆反应的存在。
(2)通过动画模拟,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可逆反应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3)以学生实验为媒介,通过对溶解平衡状态的分析讨论,类比导入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学习。
(4)将科学史话放到本节最后,为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创造机会,从而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在知识拓展部分,增加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本部分知识的积极性,为选修教材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
(6)通过阶梯式的习题设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梳理知识脉络,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前面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的学习和探究为本节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2.本节知识理论性较强,需要学生要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学生在此之前缺乏类似的学习经验和探究经历
三.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和手段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2)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3)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形成化学平衡的概念及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学生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n教学重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
n教学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和外部特征。
n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问题探究和实验探究相结合);思考与交流。
n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动画模拟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发现、探索问题
我们知道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之间是按照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关系进行反应的,那么,在实际反应中,反应物是否能真正按相应的计量关系完全转化为生成物呢?
若以CaCl2与Na2SO4的反应为例,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表格。培养其动手能力,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自主发现化学反应的可逆性。激起其进一步探究的意识。
实验步骤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4ml1mol/LCaCl2溶液,然后滴加1mol/LNa2SO4溶液5~10ml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置于另一只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适量1mol/LNa2CO3溶液
实验现象
用离子方程式解释
列出你对问题的想法
(二)提出概念、提出新的研究题目
那么什么是可逆反应呢?学生可轻而易举地给出概念。为加深学生对可逆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变微观为直观,化抽象为具体,我在此处加入了动画模拟。接着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内化其对可逆反应的认识。
并以此为契机,提出新的探究题目:根据以上探究,你能否总结出可逆反应具有哪些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可逆反应的四个特征。
(三)问题引导、类比分析、合作探究
由实验可知Ca2+与SO42-反应是可逆的,CaSO4在生成的同时也在溶解,CaSO4的生成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时,溶液处于何种状态?该状态有何特征?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结论:此条件下溶解量达到了溶解限度,CaSO4达到了沉淀溶解平衡状态。
此时及时提出问题:那么化学反应中是否也同样存在化学反应限度和平衡状态呢?
通过这样的类比,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思考空间。
接着,趁热打铁,以学生较熟悉的可逆反应氮气与氢气合成氨为例,引导学生展开问题探究:
(1)当反应刚开始时,是反应物浓度大还是生成物的浓度大?
(2)当反应刚开始时,是正反应速率大还是逆反应速率大?
(3)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如何变化?
(4)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
(5)反应进行到什么时间会“停止”?
(6)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如何变化?
(7)给这个状态命名?
(8)反应真的停止了吗?
通过以上8个问题的思考讨论,步步推进,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随着揭开层层面纱,露出庐山真面目。
(四)提出概念、建立图像、联系生活
那么什么是化学平衡状态呢?你能否用时间——速率图象表示其建立过程?
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完成后。
我用大屏幕播放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时间——速率图象,以加深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过程的理解。
接着继续引导: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类似的动态平衡实例?你能举出一些吗?
然后以对“水槽中的进出流水”的生活实例的分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化学平衡状态的理解。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深入浅出,实现由微观到宏观、由理性到感性的回归。
此时再提出:化学反应平衡状态有哪些特征呢?
通过学生小组交流和师生互动得出化学平衡状态的五个特征。
此时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也已水到渠成
(五)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科学史话”。
并提出问题:高炉高度增加,为什么CO的浓度、比例没有发生变化?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其对所学知识价值的认同,激发学习积极性。
(六)拓展延伸
任何可逆反应在给定条件下的进程都有一定的限度,不同反应的限度不同,那么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有哪些呢?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探究欲,我在此增加了演示实验:NO2平衡混合气在冷热水中的颜色改变
并在说明影响化学平衡状态的外界条件以后,强调指出:有兴趣的同学可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深入学习。以真正实现知识的延伸。【以下为同类型精品推荐】【如果有需要保留,请自行删改!】精选推荐[一][标签:标题4][标签:内容4]精选推荐[二]西湖说课稿西湖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西湖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湖说课稿1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
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板书,齐读课题
2、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西湖?出示图
片
三、学习课文,精读感悟,感受景美、文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描写。
2、交流优美的句、段,结合课件,采用手势、配乐等方法指导学生深入地朗读这些句子或段落。
(1)第二自然段中:
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等句子,展示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第三自然段中:
抓住“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明静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等句子,借助课件,让学生感情朗读,进一步理解其意境。
(3)第四自然段中:
抓住“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等句子,出示图画,加以音乐,学生进行欣赏性朗读,充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配乐,进一步赏读本部分。(谁愿意读可以随便站起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这一活动中。)
3、概括总结;齐读第一自然段,理解“西湖是杭州的一颗明珠”
四、背诵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五、布置作业:
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背给家人听
西湖说课稿2
评委老师、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与各位评委老师相识,同时对大家担任评委工作所付出的辛苦表示感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浙美版第15册实验教材的第4单元人与自然、第一课《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节选自《美丽的西湖》的第一节,在新课改理念下,我明确了本课课型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地位与作用:彰显美术文化,及其独特魅力,增进学生热爱美丽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西湖秀丽的湖光山色如同一幅水色交融、淋漓流畅的水彩画,二者在审美意趣上非常相似。本课整体上的框架就是以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观为内容,以水彩画的技巧技法为形式,两者有机结合,既让学生初步地了解了水彩画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又培养了他们热爱西湖、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水彩画有系统、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尽量避开这一点,从比较容易掌握的水彩风景画切入。色彩调和等知识、技能、技巧,安排学生在尝试探索中自主获得。在呈现顺序上较之传统的水彩画教学有了较大转变,如先出示各种各样的小技法,再由学生说说这些技法最适合表现什么。降低了难度,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自从课改程后,初中生对地理、历史的熟悉程度有所削弱,这给美术课渗透这方面知识,有了学科渗透的机会,我将从地理、历史、文化方面着手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水彩以及水彩风景画的基础知识。
2.初步掌握水彩风景画的技法,学习用湿画法、干画法表现自然景物。
3.感受西湖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秀美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同时结合教材人文渗透美学的特色,我把传统的三个教学目标整合而成学会欣赏、学会观察、学会表达和学会创造四个目标来阐述。
学会欣赏:在欣赏中学会观察
学会观察:在观察中学会表达
学会表达:在表达中学会创造
学会创造:在创造中体验喜悦
四、割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为:
重点:感受西湖的美,初步掌握水彩画的技法,体会水彩画的美感。
难点:掌握水彩画技法中的湿画法、干画法以及对树木、景物的造型与表现。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课的前提条件。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等
学生准备:(学生)水彩画工具、材料、水杯
六、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情境陶冶的情景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方法、实际训练的教学方法,另以多媒体课件贯穿全课,通过直观、详尽的视频学习,从而达到符合学生年龄思维发展的需要。
学法:学生通过,读图、模仿的学习方法,听、记、练习、观察,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探究,认识水彩画纸、笔、颜料的特性。
七、教学过程
根据以人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我的设置如下: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点评-小结-板书设计-拓展
其中导入和讲授新课15分钟,学生练习20分钟,其他安排10分钟。
组织课堂纪律
1.感受西湖,导入新课
播放《西湖简介》导入课题,揭示课题,板书《美丽的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的水面面积约5.66平方公里(包括湖中岛屿为6.3平方公里),湖岸周长15公里。水的平均深度在1.5米左右,最深处在2.8米左右,最浅处不到1米。湖南北长3.3公里,东西宽2.8公里。苏堤和白提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五个部分。1982年西湖被确定为国家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
其实,西湖是一个泻湖。根据史书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耸峙在西湖南北的吴山和宝石山,是当时环抱着这个小海湾的两个岬角。后来由于潮汐的冲击,泥沙在两个岬角淤积起来,逐渐变成沙洲。此后日积月累,沙洲不断向东、南、北三个方向扩展,终于把吴山和宝石山的沙洲连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冲积平原,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了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就由此而诞生了。
关于“西湖”这个名称,最早开始于唐朝。在唐以前,西湖有武林水、明圣湖、金牛湖、龙川、钱源、钱塘湖、上湖等名称。到了宋朝,苏东坡守杭时,他咏诗赞美西湖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别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美人西施,于是,西湖又多了一个“西子湖”的雅号。
学生在视频中活得大量的信息:西湖的地理位置、西湖的形成、西湖的来历
2、表达西湖的美
(1)我们班有没有同学游过西湖?老师想请他们为没游过西湖的同学做个小导游,谈谈西湖的美景,及对西湖美景的切身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导向:三潭印月(出示图片:月西湖之美)、断桥残雪(出示图片:雪西湖之美)白石出发,动族火车可以2小时达到杭州
(2)还有哪些诗词也是赞誉西湖之美的?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西湖的神话传说以及历代文人贤士对西湖赞誉的诗词等。学生讨论、教师导向:
(3)教师评价:西湖是历代文人贤士共同筑建的一个天然大盆景,春夏秋冬、阴晴昏晓、雨雪风霜,不同的情景会给人不同的美感。出示图片:晴西湖、雨西湖、月西湖、雪西湖,由学生讲述、讨论他最喜欢什么时候的西湖,他具有怎样的美。
(5)教师总结:西湖有秀丽的美、淡雅的美、恬静的美(揭示课题)
3、欣赏作品、总结特点
你觉得下面这些水彩画是否把西湖的那种秀美感觉描绘出来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指导学生欣赏课本中的水彩画《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满湖曲折》。
(1)欣赏课本中的《春到西湖》、《断桥初春》,感受水彩画是通过怎样的效果表现出西湖春意盎然。这种效果是怎样表现的?(学生看画面效果讨论,师生交流)(画面表现出的是淡雅、轻快、朦胧的效果,水色交融,雨雾朦胧。简介并板书湿画法)
(2)欣赏《满湖曲折》,可以通过与“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西湖盛夏景象进行对比欣赏,结合摄影图片,感受“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指出同一景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取决于作者对大自然的不同感受与当时的心境。(画面表现出的是淡泊、简单、萧疏的美。线条画在底色上不渗化且很干枯,简介并板书干画法)
4、尝试与探索
让每位学生选择一种最喜欢的颜色,尝试在杯子中逐渐加水调和,在纸上试验从浓到淡渐变的水色调和过程。
引导学生
(3)尝试在不同湿度的纸上,不同颜色之间相互渗化的效果。
5.课堂小结
我的小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为此我如下设计:
由学生交流、表达在尝试中发现的各种效果和规律。通过交流,总结特点。
(2)引发学生想象,说说哪组是湿画法?哪组是干画法?
(3)这些效果分别在以上欣赏的画面中或哪些地方可以看到?
(3)总结出水彩的特点,它适宜表现淡雅、秀美的景象。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
板书设计
目的是再现过程,突出重点
课外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及收集资料,备好画具。
拓展根据我以人为本,应用赏识教育法的教学特色,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贯穿愉快成功教育体验,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生活知识、美术素养,故拓展了45分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深层次得体验成功感。
下面我具体说说本节课的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讲授新课15分钟,练习10分钟,课堂讨论10分钟,课堂总结5分钟。
我的上课过程符合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突出,这样可以较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以上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导!
谢谢大家!
西湖说课稿3
《西湖名堤》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课文。我上的是第二教时,其中课文第3、4、5节介绍了有关白堤和苏堤名字的由来和迷人景色,这给西湖美景增添了生气和情趣,令人难忘。
整堂课中,我力求从两个方面来完成我的教学目标,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扎扎实实地开展言语实践活动
首先,我抓重点,训练学生连贯地言语表达。我们的语文学习就是要帮助促进学生的言语表达,最低段来讲更要促进学生的连贯表达。对于本课中“为什么这么称呼白堤和苏堤呢?”的整个训练环节,就是借助了文本内容,然后通过表达来了解文本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书面表达。
其次,随文学习适度有用的知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随文”就是指在阅读环境中,适度运用就是指适度。比如,“堤上桃红柳绿,如同一条锦带。”这句,就二年级来讲,不是和他讲概念,不是和他讲本体和喻体。我要讲的是,让孩子在形象的图片,在语言的表达过程中感受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还有“桃花好像在对你说:。”“柳树好像在干什么?”的展开想象的言语实践,其实也是把拟人化潜移默化的传授给了学生。
二、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第一,无论是怎样一种技术的使用,都应该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就语文学科来讲还要促进学生的感悟力、理解力、想象力、审美力。
第二,信息技术的使用一定是融合在其中的,所以一定是适时适度的,一定是有很强针对性的,一定是必须的。
指导背诵第2小节时,我就根据课文内容把几段视频紧密贯穿起来。把西湖的美景变成了直观的,让孩子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但它不代替语言的表达,只是让孩子在看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表达——由远及近的。不过我又引导学生运用画面背诵,这就帮助学生建立起画面感,帮助学生记忆,记忆文章中的文字,同时建立起画面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其次,课文第四小节中有一句把白堤比作锦带一句,由于许多孩子没有到过那里,也没有见过锦带,因此,学生对于这句比喻句难于理解。如果,拿字典上查到的解释和小朋友去讲的话,那肯定是白讲的。我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白堤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又出示“锦带”的图片,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再让学生结合画面去比较,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通过图片比较,课文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对于比喻句的理解也就不难了。还有“桃花绽开笑脸,柳枝轻轻摇摆”的视频也是如此。
除此之外,我利用魔灯平台创设了课程。平台上的资源,学生们都可以反复使用和共享,建立学生由此及彼,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我们的教育资源达到了效益最大化。
西湖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文是文情并茂的'山水小品,文辞清丽简洁,内容意趣盎然,作者通过对西湖春天的自然风光、动人景象的传神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满心喜爱和深切感受。作者笔下的西湖如同青春靓丽、婀娜多姿的少女,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和灵性。鉴赏本文如果没有个体生活体验的融入,没有联想和想象参与,将是苍白无效的。因此,教学中首先要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驱遣丰富的想象。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或者口头言语,调动起学生的情趣,使学生‘投身处地”地体验描写的对象,以增强鉴赏的效果。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独特的写景特点,体会作者当时的心境。
2、培养诵读能力,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字,理解句意,掌握虚实结合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重点、难点。
四、说教法
本文是文言文中游记散文的精品,而艺术的妙处及魅力是靠自身的感知和品味的,所以学习本文应以自读为主,在注释的帮助下,反复诵读,如再有疑点,教师要及时点拨,在点拨的同时,还应以读为主,在熟读的基础上,争取背诵,整体感知本文的艺术技巧所在。在课堂上要以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和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宗旨。
五、说学法
1、反复诵读,精美语句最好背诵。
2、按照作者的思路去发现文章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体会作者感情与独到的生活体验。
4、交流有关西湖的诗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杭州西湖,是我国优美的名胜之一。多少文人墨客不惜笔墨来赞美它。大家想一想宋朝著名诗词作者苏东坡的,《饮湖上初晴雨后》中谈到西湖的两句诗是什么?对,“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今天,我们学习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西湖游记二则》,看看作者是怎样独具慧眼,描绘西湖胜景的。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掌握以下重点词语。
棹、岚、勒、突兀、相次、歌吹、艳冶、染翠、设色、夕舂、受用、目酣神醉、山容水意、花态柳情。
2、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字,把握文意。
3、《西湖一》直抒灵性,写出了西湖迷人的景色及自己的心境。《西湖二》作者以清丽明快之笔,描绘出西湖由白堤断桥至苏堤六桥一带春日盛景,并显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
三、分析欣赏《西湖一》,品味其重点词、句。
(1)重点词语理解:
突兀:高耸的样子。棹zhào:划船。娥:这里指眉上的彩“黛(青黑色)。颊jiá:面颊。这里说桃花艳丽如少女的颜面。”
(2)分析课文,品味语句。
①中哪句话写出了作者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讨论后回答)为什么?
答:“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因为作者初至杭州,最为心往神驰的是西湖。作者渴慕已久的是一睹西子芳容以解相思之苦。这种感情蓄积已久,其发必速,故游记开篇不容许多笔墨交待,一落笔就直抒性灵:保叔塔为西湖北侧门户,塔身挺秀,卓立山巅,未近西湖而先入眼帘,本也是一处胜景,但作者仅以“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一笔带过,是因为他心不在焉,“已心飞湖上也”。整个杭州山水风物此时惟“湖上”才是作者钟情之所在。“心飞”的夸饰把他急欲见西湖的渴望心情表露无遗。
②为何插入一闲笔“午刻入昭庆”?(思考后回答)
答:这是欲扬先抑,造成顿挫之致,然后才续“心飞湖上”之意。
③当作者终于亲眼目睹到朝思暮想的春日西湖时,运用了什么修辞写出了它的妩媚与迷人?
答:作者连用了四个比喻、一组排比句描摹之:“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远处孤山葱绿,宛若美人的黛眉;岸上春花嫣红,恰似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
④以上描写西湖风景是实写还是虚写?
答:仅四句话,但由于选取了西湖典型风物,足以见西湖秀媚的风姿。此为实写。
⑤作者见到此景后,内心感受如何?是实写还是虚写?起到怎样的作用?(分组讨论后回答)
答:“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这是虚写西湖,借以反衬西湖之美。
⑥同学们感悟一下“目酣神醉”是何等心态?
作者虽云“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实际上他却已巧用一精彩之至的妙喻:“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这种感觉与联想虽然模糊,但境界空灵,意蕴丰富,颇堪品味。它既启发人联想到西湖如洛神,又使人想象作者如曹植“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的痴情醉态。作者的感情由此进入极高的审美境界。由此可见,山水在作者心目中是具有性灵的,是极其妩媚迷人的。这样比拟就显示出山水风物的精神、情趣,亦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爱恋之情,与“吏情物态,日巧一日;方网机阱,日深一日”(《与何湘潭》)的官场相比,就更觉自然界的清纯可爱。作者对其初游西湖之日,如同与心爱的女人第一次约会一样珍视,因此郑重其事地记下具体日期:“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而在另外十五篇西湖游记中则不再注明日期。
⑦本文写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西湖在作者笔下重在写意,勾勒西湖天然娟秀的风情,一种引人酣醉的整体魅力,以及作者的内心体验,而不精雕细刻其山水面目细节。这是本文最重要的特色。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节课我们分析了西湖美景及作者的内心感受,品味了重要词语和句子,从而提高了我们鉴赏古文的能力。
扩展:据你的理解,互相交流你的欣赏点。
五、布置作业
课下搜集写西湖美景的诗文,写在你的札记本上。
六、板书设计
西湖游记
山色—目酣神游
西湖花光—飞心湖上一语不得
温风—
波纹—
七、设计理念
袁宏道的散文不仅语言质朴,而且清隽美妙,颇具灵性,往往给人以耳目以新的感觉。学习本文,对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西湖说课稿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西湖》。首先我们来进行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出自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1、本节课分四个部分内容,分别是:朗读、书写、思考回答问题以及背诵。
2、本节课贯穿了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阅读与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
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3、本节课联系了写景和与抒情,在以后学习语文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4、本节课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情感的关键。
接下来我要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
等词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能力目标:1、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预读与体会情感的能力。
2、分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3、通过设置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
2、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
的求知欲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那我们再看看这篇的重点难点是:
重点: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
难点: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范例、结合引导探索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精讲、学生多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
则。
3、采用类比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主学习,从而体验到独立获取
知识的成功与喜悦感。
4、通过“教”“学”“放”“收”突破重点和难点。
教学相长,本节课我所采用的学法主要有两个。
学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
优扶差,满足不同。”
最后我们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是教师机学生机、投影仪、黑板、等。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
用约5分钟时间进行导入部分,主要是复习和引入新课。
用约20分钟时间进行正体部分。主要是通过讲练结合的方式完成对读、写、思考等几部分的学习。
最后,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尾声部分,主要是小结和作业。
以上为我这节课的思路。
西湖说课稿6
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秀丽的景色,可谓句句是景,字字都美。细细读来,仿佛聆听悦耳动听的音乐,又如观赏秀美典雅的画面,身临其境之感随之而来,了解西湖的愿望、热爱西湖的情感油然而生。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口头造句。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朗读品味,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孩子走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在读中感知、感悟西湖的美景。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乐磁带
说教法、学法
一、情境创设法
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的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和悠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想象,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二、朗读体验法
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个别读、比赛读、想象读等不同的形式,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说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激趣揭题。
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杭州被称为,而西湖就是
师描述引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
这一环节是对前一堂课学习的第一段的复习,让他们较快地入情入境。有助于让他们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站在西湖边看到了什么?
2、西湖的山美水也美,那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4]
3、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4、齐读。
过渡: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去饱览一番?
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同学们看图,通过优美的图片把同学们带入情境。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最后读读课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为什么,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用圈出。
2.集体分析:
(1)指名答,板书
(2)你最喜欢哪个景点?为什么?
(3)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迎风飘逸,真令人赏心悦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景点,美美地读一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仿佛是什么意思?你能用仿佛说一句话吗?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组织而又比较自由的学习方式。它营造了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
四、出示第四自然段
过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夜西湖又是如何一番景象呢?听老师朗读第四自然段。(出示夜西湖的图片,师配乐朗读)
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你是否也想来美美的读一读呢?
学生配乐朗读体会
你觉得哪句话特别美?
这一段的学习,我通过语言的描述,音乐的渲染,图片的展示,让学生感悟、体验月光下西湖的美。在这里,学生的想象在驰骋;情感在激荡;思维在飞跃,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觉得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2、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再次感受西湖的奇丽风光。
3、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让学生说说最想说的一句话,既是对全文的归纳,又让学生感受了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彩。
六、作业
把你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西湖》教学反思
本文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就是因为课文中的语言是诗一般的语言,所以教学时感到非常吃力,光是生字词的过关就化了一节课的时间。在词语的理解上,,因为西湖离孩子太遥远了,如何能读懂这样一篇美的课文,如何能从文中吸取起精华,又如何能从文中感受到如此的美景。只有借助远程教育资源,于是,在理解词语时我采用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来理解的方法,用了很多方法,让学生自主理解,实在没有办法就或词典,总算是把这个拦路虎扫除了。如:镶嵌,就借助戒指来理解的,钻石的托就是天堂,而钻石就是西湖,即把钻石镶嵌在钻托里,就好象是西湖是一颗明珠镶嵌在天堂里的。硕大,孩子们都不知道是啥意思,我说了一句从那边跑过来一只硕大的老鼠,孩子们都快速地举起了小手,说出了答案。掩映一词的理解是借助文中的画面来理解的。在课文的32和33页的下方的画面上,一片片树林郁郁葱葱的,偶尔见到几处房舍。让学生在寻找树林中的房舍,再来理解掩映,层层叠叠是通过画简笔画来理解的。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本文内容略显深了,孩子们不是很容易理解。通过看课件视频,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词句,孩子亲眼看到西湖的胜景,西湖的美丽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画面,在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去描绘,基本上学生能理解课文了,然后再通过配乐朗读把课文读美了。
在上完了全文,再一次运用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图画中的美景,这样即巩固了词语,又复习了旧知:从画面中理解词语,还训练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再一次领略了西湖的美丽风光。
西湖说课稿7
一、说教材
《西湖》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介绍祖国美丽山川”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诗一般清新流畅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了西湖是“人间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第二自然段介绍了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第三自然段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全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文笔流畅,语言清新,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篇课文的类型特点及《语文课程标准》中年级段阅读教学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四其中你喜欢的一段。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西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陶冶审美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放在:
1、指导朗读,力求让学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2、感悟西湖的美:水、山、堤、岛的美,及融为一体的美;
3、学会使用“就是、真像、犹如、仿佛、宛如”,感受作者优美的语言,激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陶冶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通过观看图片和富有激情的语言,(看图的目的是先给学生营造一个非语言语境,就相当于学生去旅游了一番,在学生脑海中勾勒出一个自己眼中的美丽西湖。)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2、在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西湖风光图片展示,让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悟出真情。从而让文本语言内化为自身的语言积累。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时间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晚年养老服务合同
- 钢筋工程制安分包合同
- 标准合同范本劳务分包合同的适用范围
- 派遣合同与正式工合同对比
- 场地技术服务协议
- 月嫂服务协议范例样本
- 房屋买卖合同再审二审答辩状
- 果树苗木采购合同协议
- 传统交易采购合同的合规性
- 无房产证房产交易合同
- 植物的抗热性
-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第3版)-教学大纲
- 2023年中医养生之药膳食疗考试试题
- 某土石方施工工程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
- 硅PU(塑料面层)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高空除锈刷漆施工方案模板
- 信访面试资料
- 【课件】《“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主题班会课件
- 住宅物业危险源辨识评价表
- 《报告文学研究》(07562)自考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ASME-B31.3-2008-工艺管道壁厚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