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写作 课件_第1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写作 课件_第2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写作 课件_第3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写作 课件_第4页
高考语文复习【知识精研】写作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板块一高考重难点在思维提升中的专题强化复习任务群五写作基于贴近生活实际和提升思维品质的表达与交流一、(2024·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分析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继续沿用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在风格上接近2023年全国甲卷作文题,材料只有短短的两句话,含标点共48个字。对考生而言,这样的作文命题是非常友善的。首先,审题基本没有难度,材料里的两句话一句概述现象,一句提出问题,不兜圈子,不用隐喻,简洁明了。其次,对于材料中提到的现象和问题指向,考生都有话可说,而且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度。如果我们对这道作文题进行材料溯源,可以在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单元研习任务”中找到源头:“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这样的命题符合考教一致的原则,对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写作提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看似轻描淡写的背景交代,实则要求考生在此背景下展开讨论。有些考生把握不准情境,要么全文都在讨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将情境当成立意的关键词;要么抛开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样的情境限定,将文章写成“问题与答案”的纯粹二元思辨关系作文。经过深思熟虑的考生,会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视作文章讨论的场域,而将“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当作讨论的焦点。答案越来越多、获得的速度越来越快会不会导致问题的持续减少?这个问题的内核还是如何理解“问题与答案”之间的思辨关系。从时间维度来看,问题与答案谁先谁后值得探究;从难易程度来看,提问题与解答案孰易孰难屡有争议;从因果关联来看,答案由问题产生,但许多问题也因答案有缺陷而来。当我们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背景来讨论“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答案才会丰富多彩。就答案的生成速度来看,对于同一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回答会比人类要快。但,如果去追究其答案生成的过程,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并没有回答任何问题,它们只是从人类提供的数据库中挑选适合这个问题的答案,加以综述而已。如果因为有了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辅助,“我们的问题越来越少了”,那并不意味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反而体现了人类的好奇心在不断减弱。参考立意:①“问”不止步,“答”更智能;②科技让问题“更多”,智慧让答案“更速”;③智涌答案,问无疆界。☞优秀作文我问,故我在一考生信息时代的光辉璀璨夺目,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更迭,使得诸多问题的答案在须臾间水落石出,于是,人们不禁疑惑——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诚然,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困扰人类多年的通信问题;人工智能的出现,解答了人们的日常疑问,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许多世界级难题被逐一攻破。抛出一个问题,立马得到答案,问题似乎真的变少了。可回过头来看,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它能解决的是单一的、有确切答案的问题,它给出的答案是冷冰冰的、毫无温度的。当我们向它询问人类的终级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时,它只会回答你的名字和你的定位。科技还会带来新的问题,以AI为例,当我们选择让其代写论文,我们便一步步走向了思维惰性的深渊,再难体会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喜悦;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一览无余,侵权事件屡有发生;ChatGPT席卷全球,不少人因害怕失业而紧张、焦虑……于是,我们不禁深思,人类为何创造AI?回归初心,再去解决这些问题,深化认知,打造更加完善的AI,再去发现和解决新问题。“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答案的增加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更不是思考的减少。问题,像那连绵不绝的山,像那变幻不停的月,生生不息,人类之“疑问”,源于对时代的反思、对生命的叩问、对意义的坚守。世纪之问“生存还是毁灭?”,体现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矛盾挣扎和他对黑暗时代的反思;苏格拉底对生命意义的叩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提醒我们不断认识自己与世界;轮椅上的史铁生一遍遍问自己“我可活什么劲儿!”,但那份对生命的坚守让他在苦难的悬崖边坐下,穿越流岚雾霭,向死而生。时代无末路,问题不停息,我问,故我在。世界远不止答案所描绘的一幅图像,而是不远处正在创作的新时代“清明上河图”,等待我们去发问、去感受。答案从来不是问题的终点,相反,它是新问题的起点。当大国造出威力十足的原子弹,如何运用它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成为新的问题;当我们的双脚踏上月球,寻找太阳系外的文明成为科学家的毕生追求。纵观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也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循环过程,在一次次的循环中,高瞻远瞩之人抓住机遇,发现并解决首要问题,成为那个时代的领头人;在一次次的循环中,社会生产力得到质的飞跃,人类文明一步步走向灿烂与辉煌。笛卡尔曾言“我思故我在”,而我认为我问,故我在。提出问题是一个人思想与价值的体现,问题不会减少,因为问题本身便是人类进步的答案。时间笔直向前,问题永不停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怀着对问题与答案的追求,我们锚定自我,从容应变,走过一路的荒凉,看到一路走来的真相,给岁月与自己以满意的答案。[点评与借鉴]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本文以《我问,故我在》为题,开篇摆出疑问“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紧扣命题材料,体现了破题的严谨性;接着从“科技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答案的增加并不意味着问题的减少,更不是思考的减少”“答案从来不是问题的终点,相反,它是新问题的起点”等角度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展开分析,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与结构的逻辑化;最后谈及问题、答案与“我”的关系,从写作主体与时代的角度,表达了上下求索的探究意识。二、(2024·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附“现代文阅读Ⅰ材料”:材料一:土星5号火箭升空了!它一点一点上升,庞大的身躯稳健有力。阿姆斯特朗、柯林斯和奥尔德林被巨大的推力紧紧摁在座位上。火箭在他们身下持续上升,各级火箭按照预定程序点火,第一级火箭、逃逸塔、第二级火箭一一分离。绕地球轨道飞行一周后,宇航员检查了火箭和飞船状况。第三级火箭再次点火,把飞船推向更远的高空。当地球被甩到身后,就是船箭分离的时候:第三级火箭前端打开,哥伦比亚号从顶端弹出。鹰号(登月舱)在火箭顶端继续待命,这艘小飞船外形奇特,像一只蜷缩着的蜘蛛。哥伦比亚号的驾驶员柯林斯,让飞船慢慢转身。“哥伦比亚”与“鹰”对接成功。宇航员告别土星5号的最后一级火箭,乘坐合成一体的两艘小飞船继续飞行。终于抵达月球上空。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鹰号离开,向着月球越飞越近。柯林斯驾驶着哥伦比亚号孤独地环绕月球飞行。此时此刻,那些远在地球上的人,不管是朋友还是陌生人,都时刻关注着、期待着……预定着陆区在哪儿?宇航员们全力搜寻。但是意外忽然发生:当他们发现着陆区,鹰号已经飞过了头!数英里一闪而过,舷窗外的月球变得崎岖不平。家园远在万里之外,更无法奢望什么援手。此时此刻,他们能做的,只有保持镇定,平稳驾驶,继续飞行。看到了,就在不远处,那里平整而干净!鹰号慢慢减速、缓缓下降。登月舱越来越低、越来越低……直到平稳落地!此时此刻,在遥远的地球,人们鸦雀无声、屏息聆听。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太空传来,那是阿姆斯特朗从月球发出的声音:“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他异常平静,地球上的人们却爆发出欢呼的声音。随后,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沿着舷梯爬下登月舱。陌生、寂静、壮丽的月球从此有了生命。(摘编自布莱恩·弗洛卡《登月》,袁玮译)材料二:今年6月,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举行会议,中国科学家介绍了“嫦娥四号”探月任务,表示将于2018年底前将中继卫星发射至月球背面上空一个引力稳定的位置,即地-月L2点,这颗中继卫星将执行为期三年的任务。新华社的报道没有透露“嫦娥四号”发射的具体时间,只是说将在2020年之前发射。自1976年苏联的“月球24号”抵达月球之后,中国的“嫦娥三号”首次于2013年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它搭载的“玉兔一号”月球车共有6个轮子,在任务结束前共行驶了约114米。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玉兔一号”的探地雷达探测到其着陆点下方有9个明显不同的地下层,表明该地区有着复杂的地质史,这与“阿波罗号”宇航员探索地区的情况有所不同。根据今年6月在联合国会议上发布的信息,“嫦娥四号”任务的主要工程目标包括进行月球背面着陆和深空数据中继。中国方面已邀请国际社会围绕“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建立合作关系。(摘译自斯蒂芬·克拉克《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登上月球背面》,2015年9月22日,英国“当今天文学”网)材料三:从古至今,人类举头望月,传颂动人神话,谱写优美诗篇,却很少有人意识到,亿万年来,月亮的“图案”从未变化。月球绕地球一圈的公转周期完全等于月球自转周期,所以人们只能看到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我们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称为“月背”。2019年1月11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里,科技人员见证了“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顺利完成“两器互拍”,这标志着“嫦娥四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成功实施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巡视探测的国家。人类开启了探索月球背面的新纪元!这是一次前无古人的科学探险。月背探测是中国航天的首个世界第一,它具有巨大的科学和工程意义,是人类航天史上的重大突破。“玉兔二号”凝聚着中国航天人的勇气和智慧,像一位孤胆英雄,面对未知的风险与挑战,勇敢进发,努力探索。得益于驾驶员团队的悉心照料与陪伴,“玉兔二号”已经创造了人类月面巡视器生存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玉兔二号”探测到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下结构以及月球背面的最低温度等,取得了一系列科学成果,为人类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本书完稿之际,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已飞离地球,中国航天人的目光又随之投向深空。我由衷期盼这本书能引领读者走近探月、走近航天,滋润心中科学的幼苗,点燃胸中追梦的火焰,更希望年轻人能够沿着这一代航天人的足迹,不惧孤寂,保持好奇,去探索火星,去探索木星,不断追逐心中的星辰大海。(摘编自吴伟仁《〈月背征途〉推荐序》)☞材料分析作文材料关联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以材料三为主,兼及材料二,并以“太空之旅”一词照应材料一,展现出人类的月球探索历程。材料聚焦于“探索未知”的主题,以及这一主题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题干通过“嫦娥四号”探月任务和“天问一号”飞离地球的实例,展现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勇敢追求和不懈探索。这些实例不仅体现了科技进步的力量,更揭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和渴望。材料中的关键词“未知之境”和“联想与思考”提示我们,作文应围绕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展开,同时结合个人的联想和思考,探讨这一探索过程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意义。在立意上,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如探索未知的精神价值对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对科技进步的促进等。这篇作文不仅要求考生展现对材料的深入理解,更需要结合材料中的提示,扣住“我们每个人”这一关键词,要结合个人经历和思考,在作文中提出有深度、有见地的观点。如果选择议论文,可以发表有见地的看法;选择记叙文,则可以生动细腻地写出探究精神。☞写作提示考生立意作文,不能止步于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要回到“我们每个人”这一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之间构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成长过程中的艰辛与喜悦、新的人生起点的憧憬与期盼,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材料中的“未知”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未知”背后的“不确定性”,让探索变得迷人,而好奇心在驱遣我们去想象,推动我们去思考,由此考生可以生发出深邃的议论与独到的观点。如果考生能以日常学习生活的成长进步为切入点,写出生动形象、感情真挚的记叙文,写出学习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探究精神”,都是符合作文命题指向的。参考立意:①保持好奇心,跃进未知界;②科技让未知更多,探求让我们更明;③探求“未知”,永不停止。☞优秀作文达前人之所未及,得人生之发展一考生举头遥望包孕璀璨星光的浩渺苍穹,似乎其中的每一抹色彩都掩藏着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未知星空的遐想。如今,我们得以及前人之所未及,革新技术,丰富认知,探求更远的未知。人生亦如此,不断抵达过去的未知,再以勃发的生机去往未知的将来。未知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但它也为生命的进阶提供了机会。自古以来,人类都在不停地抵达未知之境:广袤大陆上,蒸汽机代替了马力,让人们到达了未曾设想的远方;浩浩海洋里,麦哲伦率领船队乘风破浪,打破了人们“天圆地方”的认知牢笼;蔚蓝天宇下,莱特兄弟的一次高飞,让人们冲破了地面的枷锁,征服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天空……从陆地到海洋到天空,再到更高的太空,一个个未知总是难以回避地降临,但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用广阔的视野凝望崭新的世界,摒弃迂腐陈旧,得到新的飞跃。所以,未知是生命的常态,我们青年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迎接未知,在未知中寻得生机与勃发。未知之境的探求未必只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个人而言,只要触前所未及,获生命所感,就是对未知之境的探求。姚鼐踏雪登山,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的壮阔之景,日出消解的不仅是深沉的暗夜,还是他难以言表的痛苦和挣扎;朱自清夜访荷塘,从盛放的荷花中得到生命的慰藉,这一方荷塘成了朱自清眼中别样的美景,也成了后人的向往之所。由此观之,未知之境在人生中无处不在,我们要勇于探索从前未达之境,获得生命的发展。固然,未知并不全然意味着发展和机会,身处未知之境能够明辨是非、坚守本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进步。时代日新月异地发展,信息纷繁杂乱,为我们了解未知提供了无限的机会与手段,但其中也不乏引导我们误入歧途的可能。屈原立志为国效力,没想到步入的是“众人皆醉”的时局,他不甘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而坚守高洁本心,为后世所景仰。苏轼因反对变法由京官被调任为杭州通判,但他的爱民之心并没有随环境改变而消解,他发动民众疏浚西湖,修建湖堤,造就了“苏堤春晓”的秀丽之景。时间总在飞逝,我们将永远遇见未知的将来。面对未知之境,我们应接受、面对、迎接,用坚韧的本心在未知中得到发展,获生命之勃发。未知,是世界和时间留给人类的浪漫。在未知之境中,我们要把握机会,保有本心,以更好的姿态去往下一个未知。[点评与借鉴]本文的最大亮点在于其深邃的思考与丰富的例证。作者以人类的发展史为证,探讨了未知的不可避免,以及其所带来的“飞跃”,给出了积极应对未知的理由。在此基础上,论述视角转到个人层面,丰富补充“未知之境”的概念并辩证分析,给出相应的方法建议,论证完整,逻辑清晰,展现了作者立足自身对论题的独到见解。在用例上,文中选用了蒸汽机的发明、麦哲伦的远航、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等推动历史进阶的宏大事例,以及姚鼐、朱自清、屈原、苏轼等语文课本涉及的人物事例,体现了其善学与巧思。三、(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材料分析2024年高考全国甲卷作文题简洁明了,着重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创造性表达能力。材料核心是“以坦诚交流实现真正的相遇”,旨在引导考生在社会生活中用合适的方式,实现人际、群体关系的融洽、和谐。第一句话指出了思考的方向——与人相处,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与人相处并非易事。第二句话给出了一种常见的相处方式——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方式的出发点是“避免冲突”,尽管这种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动机往往和效果相悖。第三句话则指出“坦诚交流”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相遇”;“其实”一词表明材料重心和命题意图都在这一句上。“坦”指无所隐瞒,是交流方式;“诚”指诚恳、真诚,是交流的态度。“真正的相遇”则指的是通过交流达成观点一致、情谊相通、融洽无间的状态。这则材料能够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在生活中,无论是和家人、朋友还是与陌生人相处,我们都会面临交流方式上的权衡。有时,我们选择避而不谈,或是出于关爱,或是为了避免麻烦。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敞开心扉的沟通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此外,材料还有着更深层次的隐射: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真诚沟通和和平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真诚交流”,才能使世界免于猜疑、对抗和冲突。我们要明白,“避而不谈”实际上是对问题的回避,问题本身并不会因此消失,反而会持续存在,并在某个时刻再次浮现。只有通过“坦诚”交流,才能让双方站在共同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真正解决问题。☞写作提示这则材料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在写记叙文时,要注意内容的丰富性,避免一事一文的简单叙述。如可以选择围绕“坦诚交流才能真正相遇”的主题,通过对比“避而不谈”与“坦诚交流”的不同结果,突出坦诚交流的重要性。或者,采用并列结构,通过多个关于“坦诚交流”的故事,展现其在不同情境下的积极作用。在行文中,可灵活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在写议论文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回避问题不可取,坦诚交流是正途;用坦诚编织基础,以交流促成融合;相处的起点和终点等。当然,任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坦诚交流也并非就能完全促成“真正的相遇”。比如,如果交流的双方境界都不高,且水平都有限,那么“真正的相遇”就会打折扣;如果双方均坚守着各自不可动摇的价值观,那么“真正的相遇”可能永远无法达成。这一点,考生也要有清醒的认识,防止过分夸大“坦诚交流”的作用。参考立意:①避免冲突不是目的,真诚相待方能共鸣;②坦诚交流,拥抱相遇;③坦诚交流,共抵精彩彼岸。☞优秀作文以坦诚交流,破沉默隔阂一考生从辞源学的角度解析,“坦”强调一种“平”而“直”的特质,而“诚”则指“真诚”和“真实”。因此,当“坦诚”二字连用,它指代的是不隐瞒、不修饰,回归本真的交流方式,也代表着与他人、与自己、与天地坦诚相见的态度。马丁·路德·金曾言:“隔阂不是天然的,而是人们故意维持的一种状态。”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何人们宁愿选择隔阂,也不愿面对冲突?诚然,误解是人生中的常态,而理解则是稀缺的例外。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自然存在着沟通的壁垒。然而,冲突并非全然是坏事,它是误解的自然结果,正是这些误解促使我们重新磨合,修补破裂的关系。在一次又一次的修补中,我们得以看清彼此,实现真正的相遇与连接。正如《小王子》中所说:“只有用心灵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坦诚相待的核心功能便是促进心灵的相遇,但相遇并不意味着每次表达都能得到彼此的共鸣,而是指在意见相左时能够探寻冲突的根源,并寻求和解之道。有时,为了避免冲突,我们隐匿了真切的情感,甚至隐匿了真相。然而,真实情感与真相的失语,又反过来阻碍了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人际交往的天平并未向隐忍者倾斜,反而在长久的沉默中,理性的存在都受到了动摇,人的思想无法彰显,更别提心灵的展现了。王小波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便是对这种现象的深刻描绘。他们因为未曾发声,而被认为是“不存在”或“很遥远”。王小波对这种现象感到厌恶,他不甘于噤声,不甘于活在这样无趣的世界。“作为最后一种人(指沉默的大多数),也有义务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于是他呐喊了出来。他以一个作家的身份,用自己的思考打破了沉默的桎梏,诚实地对待自己的思想,直面自我与世界的冲突,打破了个人认知与社会环境的壁垒。历史上,也不乏坦诚交流的典范。魏征作为一位直言进谏的大臣,勇敢地指出唐太宗的过失,敦促君主保持谦逊与求实的精神。魏征的勇气和智慧穿越了时空,提醒我们在权力面前应积极担当、敢于直言,不能因为畏惧而保持沉默。同样,在“二战”时期,面对英国连连失利的严峻形势,英国首相丘吉尔通过一系列演讲,坦诚地分析了当前的局势与所需的应对措施,从而极大地唤起了民众的信心和勇气,最终成功引领英国走出了那段被称为“至暗时刻”的艰难岁月。掌握话语权者的坦诚需要言出真相,才能不辜负自己的责任,打破与大众的信息隔阂,破除恐慌之下的猜疑与不信任危机,稳定民心,坚定己心。不自困于缄默,不畏惧于坦诚。当坦诚的心相互碰撞时,冲突终将化解,理解与信任便会油然而生。[点评与借鉴]文章引经据典,无论是马丁·路德·金的名言,还是魏征、丘吉尔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为文章增添了丰富的色彩,而且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使得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在思路上,作者不仅深入探讨了坦诚交流的重要性,还敏锐地指出了人们有时选择隐匿而非坦诚面对的心理动因,进一步强调了坦诚交流在化解冲突、促进相互理解中的核心作用。这种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使得文章既具有深度又不乏可读性,令人印象深刻。此外,文章的语言平实易懂,没有冗余和晦涩的表达,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出色的表达能力。重难突破任务一用材举证,四招让你的作文锦上添花01任务二分析论证,四法让你抽丝剥茧深挖内涵02任务三逻辑思辨,六类思维引你改变赛道03任务四多元拓展,全力打造高频热点主题写作04任务一用材举证,四招让你的作文锦上添花素材,是证明观点的材料。要使论点让人信服、有力度,就要避免一味地空洞说教,就需要有充分的材料来支撑、证明。作文素材是作文论据的重要来源,在平时积累素材时,一定要“消化吸收”,写作时要学会有选择性地巧妙运用。那么,如何进行素材加工,将一段段素材文字嵌入自己的作文当中呢?一、点面结合,彰显深度与广度点面结合是常见的写作用材方法,其特点是把个别与一般、典型与普遍结合起来。“点面结合”的“面”,就是概括性的材料,用以反映一般和普遍;“点面结合”的“点”,就是具体性的材料,用个别代表典型。一篇文章有了“面”上的材料,才能见广度;有了“点”上的材料,才能出深度。☞技法点拨运用这一方法时必须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点”与“面”两部分材料内涵需一致,且都要为中心论点服务;二是“点”应选择新鲜别致的素材,并具体详尽地交代,“面”可以不避同质陈旧的素材,但要概括简略地交代;三是篇幅安排,“点”的篇幅可以略超过“面”,但“面”的篇幅不应超过“点”。☞典例示范轻叩红楼之门,寻那个百年来漫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钟灵毓秀的女孩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呼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千年之前,春秋战国时呈现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之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多少求索中的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点拨:先以《红楼梦》为点例,分析是各具个性的女孩构成了这一经典;再从“面”上举出诸子百家、蔡元培的相关事例、言论进行论述,大大增强了论证力度。二、同类叠加,增强论证合力同类叠加,即围绕同一个话题、观点、主旨,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将内涵、主题一致的同类人物、事物、事件等有机组合在一起,使之同类互补,相得益彰,从而形成强大的论证合力。运用此法,不仅可以强化观点,突出主旨,而且能够使文章内容丰富,增强说理的气势,达到强化读者印象之功效。☞技法点拨运用时需注意三点:一要保证所有材料与观点内涵的一致性,所选材料应服从主题表达的需要;二要注意每则材料角度的区分,在性质相同的基础上要有不同的角度,避免材料堆砌;三要对所选的每则素材进行提炼、概括,使其在句式、内蕴、语气等方面保持一致性,尽可能以排比句的形式呈现。☞典例示范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纵观横视,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历史。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重力理论持有疑问,他不满足于传统的观点,即物体下落的速度与其重量成正比。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他进行了著名的伽利略落体实验,最终证明了自己的观点。由此可见,提出疑问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推力。如果没有哥白尼的惊天一问,地心说的观念依旧混淆视听;如果没有牛顿的疑惑发问,牛顿三大定律就无从问世;如果没有沈括对当时“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疑惑并且亲自上山探寻,当时的人们便无从得知山上桃花晚开的秘密。在当今速问速答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始终怀揣着一颗质疑的心,不断探索未知,探寻更远的未来。(《日新月异,疑问亘古》)点拨:选取哥白尼、牛顿、沈括发出疑问的事例进行论证,材料典型,且都以“如果没有……”领起,让三个事例在论述中形成合力,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三、异类对照,凸显思辨性和说服力异类对照是将不同性质的素材进行组合对照,通过比较讲清道理、揭示事物的本质,从而更加鲜明、有力地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运用此法,能使说理更有深度和厚度,更具思辨性和说服力,有利于读者全方位地了解文章中心。☞技法点拨运用时需注意三点:一是引入的材料要能在性质上、内涵上形成对比关系,若将没有可比性的事物生拉硬拽在一起,就会因材料间没有逻辑性而使论证欠缺说服力;二是素材对比性要鲜明,越鲜明越具有不言自明的强大说服力;三是无论引入多少“异质”材料,都要紧扣中心,确保观点鲜明。☞典例示范刘向《新序》中有言:“义死不避斧钺之罪,义穷不受轩冕之服。”道义是立人之本,理想之靶心。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我们要确保自己为之努力的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用道义来衡量自己、规范自己。钱学森得知祖国需要自己,主动放弃国外优渥的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一生,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感佩于他的爱国情怀。而同为留学生的林烨却在学成后帮助美国研发洲际弹道导弹,直接让祖国受到国防上的威胁,被人唾弃至今。可见如果没有道义的引领,借理想之名行损人利己之事,理想便不能称为理想。(《修身担道义,行动筑理想》)点拨:选取钱学森与林烨两个品质不同的人物作为论据,将这两位同时代的留学国外的科学家进行对比,论述“道义”在追求理想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二者“异”在个人品质上,对比的点在于“关键时刻的人生选择”。四、明征暗引,提升文章的说服力明征暗引即直接或间接引用名人名言、诗文名句、谚语警句、热词流行语等,将其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阐明道理。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能呈现出理论的力量和作者的思想深度,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更有文采。☞技法点拨运用此法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引用那些能够深刻反映事物的本质、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并被世人公认的思想结晶;二是要对引用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分析论述或感悟阐释,将其与文章主旨紧密关联起来;三是要保证引文简明、凝练,引文过多容易喧宾夺主,产生堆砌之感,破坏文章层次与结构。☞典例示范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依稀记得这句话出自《一日禅》,经汪曾祺先生生花妙笔的渲染后,平平淡淡的生活、随意舒展的气氛、无所忧戚的放达也别具一番韵味。充满烟火气的生活,经文人墨客的点染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在挣脱了藩篱的陶渊明眼中,普普通通的南山村居的一缕炊烟竟是如此亲切,亲切得让他的五脏六腑都像被熨帖过一样;“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这普通人家的炊烟和田间清淡的午炊,进入亦官亦隐的王维眼中,立刻就成了温暖、甜蜜的特写;“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对于身在异地、奔波赶路的贾岛来说,看到前方飘来的淡淡烟火气,心里就会陡然升腾起希望、依赖与暖意。(《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点拨:引用描述日常生活场景、非常具有画面感的诗文名句,并以舒缓的语言讲述诗句中所蕴含的烟火气的“形态”,将烟火气带来的心灵熨帖感具象化,也使得文气充沛。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有人喜欢简单,认为人生的追求是从“不简单”到“简单”。其实,有些事情看似简单,但通往“简单”的路并“不简单”。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句后半部分陈述了人生的追求从“不简单”到“简单”,而第二句后半部分又添加了努力过程的“不简单”。同时,材料中间又以关联词“其实”对这两句话进行衔接,暗含“实际上(事实上)应是如此”的意思,这说明其引领的后两句,才是作文的落脚点。对此,我们首先要看到前者从“不简单”到“简单”的相对合理性与不合理之处,比如,有时候出于外界形势所迫,我们想要将事情简单化,这无可厚非,但过度追求“简单”,就是降低要求,逃避困难,这反而会导致我们难以成就人生追求。由此可见,作文意在鼓励广大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不轻易降低追求,持续奋斗。具体写作时,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躬身入局,追寻不简单的人生;②将简单的事情做到精益求精,就是不简单;③简单不是草率,复杂更见匠心。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语言文字运用Ⅰ为我们讲述了“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反映你的权衡与取舍。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搬用语言文字运用Ⅰ的材料,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附“语言文字运用Ⅰ材料”:钟扬是从未止步的“跨界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基础课程结束,17岁的钟扬选择转入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这个专业横跨“无线电”和“电子学”两大学科,需要敏锐的跨学科领悟力和持之以恒的坚持力,而这两点正是钟扬的特质,这种“跨界”的学科也给予他更宽广的想象和驰骋空间。然而钟扬自己也没有想到,学了无线电电子学,后来分配到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那时的植物学界习惯于传统的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数量分类学嗤之以鼻。钟扬基于自己的无线电电子专业的知识背景,不但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问题,而且迅速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至今,像钟扬这样突破学科界限、耕耘交叉地带的学者仍属少数。更为难得的是,钟扬在科学追求的路上,没有放弃一直钟爱的诗歌创作,他的一颗“文艺心”填平了科学与文学之间的沟壑。他翻译的科普读物《大流感》,语言生动,广受欢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钟扬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写作提示]材料分为两层,第一层结合语言文字运用Ⅰ“跨界者”钟扬的故事引出“跨界者”这一话题,对于这一层材料,我们主要通过阅读语用的材料来进行理解,主要就是理解钟扬故事的核心内容,就是“跨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无线电电子学系——将无线电电子学的知识应用到分子生物学、进化和生态学的研究中;科学追求——诗歌创作。这里既有学科的跨界,又有研究对象的跨界,还有个人爱好的跨界。通过钟扬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跨界者”的内涵、特点与精神。第二层指出“在我们身边有勇敢的‘跨界者’,也有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的‘守界者’”,这一层给“跨界者”一个修饰语,就是“勇敢”,当然“跨界者”并不止“勇敢”这个特点,但是“勇敢”是“跨界者”跨出第一步必须要具备的心理特质,这一层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守界者”,让其与“跨界者”形成一对关系。“守界者”如何呢?材料没有具体的人物,没有具体的事迹,只给了“兀兀穷年做好一件事”这样的描述。考生要理解好“守界者”,需要结合“跨界者”的所有资料进行推断,进行补充,如“守界者”甘于寂寞,凝神聚力,一辈子做好一件事。写作要求部分,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写作,要体现自己的“权衡与取舍”,这就是说要权衡“跨界者”与“守界者”的意义和价值,得失利弊,要进行“取舍”,且理由要清晰。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潮流涌动,拓界以新;②跨界者智,守界者坚;③守界者不忘初心,跨界者谋求进步;④在追逐“跨界”的时代,坚信“守界”价更高;⑤行者无疆,身有“界限”而心无界。任务二分析论证,四法让你抽丝剥茧深挖内涵说理是议论文的核心,而分析与论证则是说理的核心。但当我们面对高考的激烈竞争时,很多人往往更喜欢炫耀辞采华丽的文字,编织离奇古怪的故事,展示知识见闻的博杂。然而如果只有观点和论据,却没有论证分析,这样的议论文犹如有“门框”与“门”,却没有“合页”。“门”应该绕着“门框”旋转,没有“合页”的“门”是无法打开的,自然就不是一个完整的门。那么,分析是什么呢?分析就是把某事物分解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进行研究,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间的关系。议论文中的分析,是就所举的事例、现象进行剖析,找出其中与中心论点有关联的东西,使之与作者所表达的想法进行合理对接。一、对比分析论证,体现鲜明的差异性对比论证即运用求异的思维方式,把两个相反、相异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异的属性放在一起比较,用来凸显需要论证的论点。通过对比,将人物之间品质的共性、个性,情感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事件之间的继承、发展、影响、意义等鲜明地揭示出来,突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技法点拨运用对比论证必须注意三点:一是对比形式不拘,可用在段落之内的句与句内容的对比,可用在段与段内容的对比,可在论证的主体部分或局部进行,也可从开头到结尾“一站式”进行,但必须体现对比的鲜明性;二是正反对象之间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但必须有主次之别;三是对比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把蕴含其中的事理揭示出来,旗帜鲜明地做出评价或得出结论。☞典例示范1936年柏林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一无所获,回国途经新加坡时,遭到当地报纸刊载的一幅题为“东亚病夫”的漫画的侮辱。“东亚病夫”这一称呼是对中国人生理上的蔑视,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羞辱,更直指疲敝的弱国形象。直至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许海峰的一声枪响,震惊了世界,也照亮了中国体育前进的方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儿女挥洒汗水,用自强不息谱写了新中国的体育强国梦。如今的中国,从任人欺凌的“东亚病夫”变成举世瞩目的“东方雄狮”,从洋火、洋钉、洋车到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一项项中国制造夺人眼球;“嫦娥”探月、“蛟龙”入海、“天问”奔火、航母入列,一件件大国重器振奋人心。盛世已启,我们正昂首阔步地前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点拨:选用1936年柏林奥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表现作为具体事例进行对比论证,前者为“弱”后者为“强”,体育强国背后的“自强不息”不言而喻。二、因果分析论证,增强逻辑性和说服力“因”指“原因”,“果”指“结果”。因果分析法即通过对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直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预测事件最终的结果,论证事件的意义。它包括由果溯因和由因求果两种类型。原因往往多层多维,如直接的和间接的、主观的和客观的、浅层的和深层的、主要的和次要的、表面的和根本的、历史的和现实的等;结果往往也是如此,如已然的和未然的、必然的和或然的、直接的和间接的、主观的和客观的等。☞技法点拨在运用此法展开论证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确保因果关系的成立,若两者之间没有因果逻辑,强加因果是没有说服力的;二是善于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结果,不能止步于一因一果这一单一的逻辑关系,要注意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以及互为因果等多种复杂情况;三是复杂的因果关系,往往还有主次轻重之别,而在一篇800字的考场议论文中面面俱到往往不现实,因此,一定要呈现重点、抓住要害。☞典例示范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泳坛传奇叶诗文在巴黎奥运会上正式宣布退役,却又能另辟天地开创出自己的事业,成就她的辉煌未来,那是因为她懂得如何面对抉择。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点拨:在叙述论据之后,紧接着用“那是因为……”的句式直接陈述原因,有叙有议,叙议结合,论点和论据之间建立了桥梁,论据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论点不再孤立无援。三、假设分析论证,增强逻辑性和说理性议论文的假设分析法,是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运用的步骤常常是: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反面或者正面进行假设分析,假设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揭示论据和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或论证论点的成立。☞技法点拨假设分析有正例反设、反例正设和印证假设三种。有效运用假设分析法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注意假设分析的要素。在比较完整地引述论据之后,要提出形成条件并不存在的假设,并据此推导出一个与事实完全相反的结果。(2)注意事例的正反。做假设分析时,如果例子是正面的,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例子是反面的,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3)注意把握其基本结构思路。结构形式:材料(论据)+反向假设推论+(反向)结论。基本思路:反面假设—结果展示—正面强调。(4)注意用好假设分析法的标志性词语:“如果……那么……”“如果……就……”“假使(假如、假设、假若)”“试想……”等。☞典例示范瑞士化学家雄班在自家厨房做实验时,不慎打翻一瓶化学试剂。他随手抓起围裙擦干后放在火炉上烤,突然,围裙“噗”地燃烧起来。表面上的一场小事故,雄班却“嗅”到了它的“实质”,于是仔细寻找根源。烈性炸药就这样诞生了。倘若雄班沉浸在表面上灾祸的痛苦之中,不能从灾祸的背后挖掘本质,对于他个人是一次打击,烈性炸药更无从谈起……绝处逢生,透视本质败势转;叱咤风云,拳王台上称英雄。我国拳手武僧一龙,面对屡屡落败的局面,没有被对方表面的英雄光环和嚣张气焰所吓倒,不甘沉沦,细心挖掘失败本质,看到了对方强大力量下“盲打”的本质弱点,于是训练自己的抗击打能力。决赛场上,他将身体裸露在外,使对手在连击十三拳之后无名指骨折,然后三拳辉煌地结束了比赛。从此,他声名鹊起,逆袭世界拳王。倘若武僧一龙不能从实质上分析问题,寻找原因,便很难有他的逆袭之路,也便无“中华第一武僧”在世了。(《浮尘不拂,真珠难露》)点拨:上述两个段落都运用了假设分析法。两个段落中所举的事例都是正面的,作者在列举事例之后,都借助了“倘若”这个标志性词语,从反面进行假设分析。“倘若”前后两部分文字的效能不同。之前,是事例引述,之后是对事例的分析。通过分析,第一段便从正面推论出“不能从灾祸的背后挖掘本质,对于他个人是一次打击,烈性炸药更无从谈起”的结论。第二段也从正面推论出“不能从实质上分析问题,寻找原因,便很难有他的逆袭之路,也便无‘中华第一武僧’在世了”的结论。正例反设,运用恰当,很有说服力。四、辩证分析论证,体现唯物辩证法则辩证式分析往往从论述对象的内在矛盾的变化运动中分析问题,或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或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或思考整体与个别、侧面与正面的关系。如此论证,往往看问题不教条、不偏激、不绝对,能使文章全面、深刻、理性,富有思辨色彩。当下,高考作文命题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考生在作文时往往缺乏辩证思维,致使自己所提的观点、主张或论证存在片面化、绝对化的问题,从而使论证不深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学会辩证式分析论证,摒弃盲人摸象思维,把要论述的事物放到更为广远的时空背景中去审视;或者思考此事物的前世今生,过去如何,未来又会如何;或者站到这个事物的对立面,去看看不这样会如何。☞技法点拨要把握好辩证式论证的三个常用方法,领悟其要义:一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意味着任何事物都有美丑、善恶、正确与错误、光明与黑暗等两面性,要分清主流与支流,不可片面;二是联系地看问题,意味着事物内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是彼此不可分离的;三是发展地看问题,意味着事物都有变化,都有运动,要分清本质,不可僵化。☞典例示范中国人民大学的林光华老师说:“今天技术对人的异化,人对技术的过度依赖,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技术让每个人成了喧嚣中的孤岛。”如果人们过度依赖技术掌控时间,很容易迷失自我,丧失主观能动性,渐成被时间支配的仆人。因此我们唯有善于运用科技,才可为人生助力。钟南山利用科技,制订密密麻麻的个人时间表以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使他能够为国家、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不妨将技术视作一把双刃剑,善加利用则使其助力我们的生产生活;过度依赖,则使我们深受其害。因此要加强自律和自我管理,合理利用科技以掌控时间,才能做科技的主人、做时间的主人。(《善以科技控吾时,秋风纵来奈我何》)点拨:上述这段文字在具体阐释过程中,多用辩证分析的方法。先从反面论证:如果过度依赖科技,会成为时间的仆人;再从正面论证:善用科技,将会成为时间的主人。论证中,既有对现象的陈述,又有人与事的例子,层层剖析,论证严密。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棋盘虽小,方寸之间,却蕴含无穷智慧。围棋,弈者持黑白二色圆形棋子在方形棋盘上对弈,棋子地位平等,双方以围地更多为目标,棋盘上往往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象棋,开局双方隔阵对垒,棋子分为不同角色,行棋时有各自的规则,棋手排兵布阵展开攻防。跳棋,棋盘为六角型,可多人共同参与,棋子功能相同,行棋时棋子可彼此借力,相互搭桥铺路,力求己方棋子率先全部到达终点。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材料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句话:“棋盘虽小,方寸之间,却蕴含无穷智慧。”讲的是一对相对的信息,棋子很小,游戏的棋盘也很小,但是蕴含的智慧却是无穷的。这句话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让考生关注、思考棋中的“智慧”。材料的第二个层次由三句话组成,每一句话讲一种棋,三句话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这个层次的内容,跟第一个层次的关系是解释性的关系,作为“棋盘虽小,方寸之间,却蕴含无穷智慧”这句话的支撑性材料。我们从中就可以读出各种不同的棋有什么样的智慧蕴含在其中。三种棋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围棋是以围更大的地盘为目标;象棋的目标在于“将军”,就是斩首;跳棋的目标是力求己方的棋子率先全部到达终点,不能英雄主义单兵作战,要讲求团队精神。从这个角度来立意,可以提炼出:目标要明确,选择适合的策略实现目标。下棋的规则也蕴含着很丰富的智慧。围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提炼出相互和谐相处,随时变化自己的策略。象棋“棋子分为不同角色,行棋时有各自的规则,棋手排兵布阵展开攻防”,可以提炼出要有角色意识,有规则意识,不同的角色,要遵守不同的规则,要学会利用好不同的规则,达到最终的目标。跳棋“行棋时棋子可彼此借力,相互搭桥铺路”,我们可以提炼出要学会借力,互相支援等。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棋如人生,亦要团结协作方能制胜;②既要学会下棋规则,也要用好人生规则;③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如图所示,甲骨文中的“立”字,是一个四肢舒展的人直立于大地之上的形象。“立”字原本也兼有“位”的意思,“人”下面的一条横线,标记了所处的位置。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写作提示]本题核心概念中的“立”字意义指向较为明确;而“位”字,由于没有具体情境的提示与限制,所包蕴的内涵则较为丰富,可以指相对具体的岗位角色或职业身份,也可理解为相对抽象的立身之根本、成长之基石、为人之原则、处世之立场、行为之底线、自我之定位等,立意空间更大。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立”的理解和追求也在不断变化。从古代的立足之地到现代的立足之本,再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新的立足方式,这背后反映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迁。立意可以探讨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做出合适的人生选择,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具体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君子以立不易方;②立于大地,展示人的位置;③立身之地,承载文明;④立德立言立行,此之谓不朽;⑤为天地立心。任务三逻辑思辨,六类思维引你改变赛道逻辑思维实际上是一种抽象思维,体现的是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的过程。它在具体文章中体现为,核心概念明晰确定,而不是模棱两可;主要观点前后一贯,而不是自相矛盾;论点论据保持一致,而不是前后割裂;论证思路严谨周密,前后有条理有根据。微观思维、多元思维、跨界思维、逆向思维、转化思维、交互思维等思维方式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一、微观思维,主旋律素材的个性化思考主旋律往往指向宏大的议题、家国的命运。但弘扬主旋律不是简单地喊口号,我们要认识到宏大的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伟大成就是人民拼出来的。我们要关注现实,看到这一概念下的人、事、物,通过“微距视角”个性化思考,放大主旋律素材中的情感共鸣,把彰显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寓于人物形象之中、事件细节之中、评议视角之中。☞典例示范1带着坚韧,绘小家美好。①“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渺小的普通人,心有家国,脚踏实地,也同样能拥有充实人生,绽放光彩。“感动中国”人物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身残志坚,夫妻共用一手双脚,相濡以沫几十载,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他们相互扶持,将一双儿女养大,又用辛勤劳作创造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书写了“走出致富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②我们要以这些“苔花”为榜样,用努力与付出让自己的小家温馨,给“大家”以力量,树起一面面坚韧前行的旗帜。③点拨:①化大为小,以“小家”展现大主题。②详细讲述张顺东、李国秀的事迹,展现乡村振兴大背景下真实的小人物的生活,突出主题。③激情号召,抒发情感,引发共鸣。☞典例示范2我们从来不吝惜对中国航天的赞美,衷心钦佩每一位勇做梦想攀登者、奋斗者的航天人。①无论是三次太空漫步的翟志刚,是成为“太空教师”“摘星妈妈”的王亚平,是“备份”二十余年的邓清明,还是用了十余年才实现首次飞天的叶光富,②飞天逐梦的背后,是长达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等待,是千百次单调而又艰苦的训练。从“祝融”探火在遥远火星留下中国印迹,到“天和”遨游星空,再到“羲和”逐日实现中国太阳探测零的突破,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美篇章。也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中国航天人才能够一次次将梦想变为现实。探索无限的太空是航天人永无止境的事业,学习航天精神是我们接班人的任务。让航天精神于创新发展中萌芽,于探索继承中生根,让自己成长为百尺之高木、国家之栋梁。③点拨:①中国航天的成功要靠航天精神的指引,而航天精神可以在航天人身上得到具象化的阐释。②这些航天人不仅是航天领域的杰出代表,更是青少年应该学习的榜样。③将情感落脚到“接班人”应该怎么做,将主题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二、多元思维,人物类素材的立体化塑造考生在写作时容易出现素材与论证脱节,素材组合生硬,素材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好的人物素材要典型、新颖、切题。选材上,要结合写作主题,多维捕捉人物素材,一是采用各种方法积累、整理素材,最好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小众人物素材;二是深入挖掘人物,多角度解读人物。积累素材时,从多主题多角度解读素材,可形成素材解读的思维导图。用材上,可一材多用,挖掘同一个素材的丰富内涵;可深挖一点,对人物素材进行剪裁、加工,进行定向、深入叙述;可同类叠加,将不同人物的同一特质放大化。不论如何,要结合写作主题,在素材细节与文章观点之间建立合理的逻辑联系,从中生发出新思路、新观点。☞典例示范1选择迎难而上的背后是不屈于逆境的志气。当我看到高空之上,王海面对敌人的“罗圈阵”临危不乱,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我仿佛感受到他不屈的意志和执着而热烈的心;当我看到残奥会赛场上,贾红光像一条剑鱼,在碧蓝的泳池中劈波斩浪,我仿佛感受到了他那击不垮、打不败的灵魂。①视障运动员王跃曾说:“我看不到世界,但我希望世界能看到我。”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挫折不能磨灭内心燃烧的火焰,苦难无法阻挡追求梦想的脚步。在生活的舞台上,无论遭遇多大的风雨,只要怀揣着不屈于逆境的志气,我们都能奏响激昂的乐章,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②点拨:①列举素材时用简洁的语句描写人物行动的画面,使用“当我看到……我仿佛感受到……”的句式,将两则素材叠加。由细节到人物精神,贴合主题,让人眼前一亮。②结尾由素材生发出道理,落脚到生活,更能凸显主题。☞典例示范2当常规的路径无法接近目标时,懂得转变思维,方能成就耀眼人生。古人云,变则通,通则久。前进道路上难免会出现瓶颈,灵活变通思维,往往能柳暗花明。苏炳添在遭遇自己短跑速度无法再快一点的瓶颈时,灵活变通,更换起跑脚以增快起跑节奏,加快速度,才有了他东京奥运会成为“亚洲飞人”的耀眼时刻。①云南丽江的泸沽湖曾因为“围湖开发”,导致“人进湖退”、环境污染等问题,打破思维定式,转变原有发展思路,当地进行生态搬迁,探索“游在湖边,吃住在湖外”模式,形成特色旅游产业,让发展有了新面貌。②转换思维天地阔,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创新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以灵活的策略去应对挑战,就一定能够开辟新道路。点拨:①同样是以苏炳添为例,本段则挖掘人物的另一个角度——“转变思维,成就精彩人生”来论述,一材多用。②选择了较为小众的“泸沽湖的发展”为例子,一方面能体现积累,另一方面与人物素材相结合,论证力更强。三、跨界思维,素材碰撞出写作新火花很多考生会有这样的问题:明明背了很多作文素材,一到考场上就是找不到合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①记的素材不够多,知识面有局限;②受固化、套作思维的束缚,笔下的素材千篇一律,不会创新使用,不能以一个素材拓展出多个角度。解决方法主要有两个:①考生在平时要多阅读、常积累;②运用跨界思维,打破狭隘的学科界限,跨越不同领域、行业的界限,找到写作话题和不同素材之间的关联点,从不同领域、不同视角出发,挖掘出更加丰富、独特的观点和论据,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说服力。☞典例示范1心有猛虎,沉潜工作、事业的人生,是有意义的人生。但生活不能只有工作和事业,在向前奔跑之时,别忘记细嗅蔷薇,让爱好、兴趣丰富生命体验。有张有弛,方能让人生丰厚而有诗意。你看苏轼,他的人生中,既有《赤壁赋》等千古绝唱,也有舌尖上的美味、山水之间的优游,他于人生苦困中作乐,在平凡中发现生活的美;你看袁隆平,心怀禾下乘凉梦,始终奔忙在田间地头,但也经常拉小提琴,让悠扬的琴声,消除一身的疲惫,赋予他思考研究的灵感。①事业上的狂人,与生活中的闲人,往往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对于工作,我们要永远以“正步”向前;但生活中,我们不妨学会“稍息”小憩,或唱歌跳舞,或体育锻炼,或是以其他兴趣爱好放松身心,缓释压力,积蓄力量。②点拨:①多维融合跨界,发现经典素材的另类精彩。文学家和杂交水稻专家是苏轼和袁隆平常见的身份,但他们还可以是美食家和小提琴爱好者。展示名人们的“斜杠人生”,让切入素材的视角别具一格。②以人物的多重身份,说明事业和生活可以兼顾。☞典例示范2面对多元化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绝不只依赖于一两类学科或某种单一技术,而是依赖于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高度交叉和深度融合,这就需要人们具备更加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正如达·芬奇,既是杰出的画家,又是科学家、工程师,他的成就跨越了多个时代,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又如樊春海,涉足生物传感器、转化医学、纳米技术和生物计算等多个领域,让“交叉”这个词贯穿自己的科学研究历程,用多领域技术探究生命的奥秘。①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当努力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积极探索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勇于挑战传统的界限,让自己成为能够应对多变社会环境的全才。②点拨:①达·芬奇不仅从事艺术创作,还跨界进行科学研究,樊春海涉足多个不同的学科与技术领域。选取不同时期的人物进行论证,实现了时间上的跨界,描写人物的跨界成就,强调了跨界发展的重要意义。②对跨界素材进行拓展延伸,最后落脚到青年该如何做。四、逆向思维,对立求异,破局出新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热点事件时,大多数人往往习惯于随波逐流,用固定的思维去看待和评判。然而,真正具有洞察力的思考者应当学会运用逆向思维,另辟蹊径,挖掘事件背后隐藏的真相和价值。首先,我们要敢于站在不同的立场去审视,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多面性,将思维延伸到那些被忽视的角落;其次,挖掘事件中关键要素之间的矛盾,揭示事件的本质,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最后要用充分的证据、严谨的逻辑和合理的推断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增强说理力度。☞典例示范1人云亦云,迷信古人、权威、大众和书本的人,不能理性判断,终酿悲剧。①酌古,赵括的纸上谈兵导致了兵败溃逃;游褒禅山的王安石悲叹世人盲目从众,华山“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斟今,对某些网红主播的观点深信不疑、对那些养生“专家”的养生“妙招”言听计从,可能扭曲自己的价值观和影响身心健康。②但我们必须承认前人的好经验、好办法、好思想是成就今日的基石。③看,《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依然适用众多领域,《本草纲目》中的许多药方依然守护我们的健康,《资治通鉴》中的智慧依然值得借鉴,二十四节气的气象经验依然指导着农业生产……④传承千年、岁月淘金般留下的精华、精品,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们应当提高眼光,理性判断,把筛检出来的“财富”全盘继承。点拨:①③转换视角,指出迷信权威的弊端和看到前人经验好的一面。②④由古到今铺排论证,并借助优秀典籍和二十四节气论证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典例示范2随着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个人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社交媒体发布自己的观点、经验和见解,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表达欲望,增强了社会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滥用这一权利。“坚持17年不涨价且对老人和小孩免费”的“糖水爷爷”谢永安,遭遇了网络暴力——他在网上走红之后,却被一些网友质疑操作不卫生、食材不干净,并造谣其子孙不孝。后经相关媒体证实,这确属无中生有。锃亮的锅盆、群众的口碑,已经为糖水品质做出了最好的回应,但他决定放弃糖水生意回到老家。②正如一枚石子投入水中,荡起涟漪,卷起水花;一句言论发表出去,引起轰动,议论纷纷。我们应当意识到自己的言论对他人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时刻保持理性、客观和负责任的态度。③点拨:①③在反转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们应该保持独立思考,挖掘这种反转的根源,指出如何避免。②社会热点事件往往处于发展变化之中,我们要学会运用逆向思维,站在不同的立场去审视事件。“糖水爷爷”从走红到被质疑、造谣,再到澄清,最后到放弃生意,这一系列变化深刻揭示了这种思维的重要性。五、转化思维,强化“二元”概念的逻辑关系“二元”概念往往指的是作文围绕两个概念展开,两个概念之间呈现出“对立统一”“并列共存”“递进提升”“原因—结果”“本质—现象”等关系。行文时应首先界定概念的内涵,然后构建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尝试在思辨中强化“二元”概念的辩证统一。注意,核心话题之间的关系有时呈现出一种开放性,其思维方向和价值取向都不是唯一的,我们写作时一定要摆脱线性思维,坚持二元对立转化的辩证思维。☞典例示范1老子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佛法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不追求功名利禄,不执于我,这是“无我”。曾国藩强调“躬身入局,挺膺负责”,胡适说“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勇于担责,挺身而出,这是“有我”。①那么,我们到底该“有我”,还是“无我”?答案是:“有我”立身,“无我”处世。“有我”的意义,在于激励个人进步,推动时代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处世,我们应有“无我”的境界,有“无我”之心,便可摒弃杂念,投身事业。②“无我”的心境,离不开“有我”的实践。③不入红尘怎会看破红尘?没有“有我”地拿起又如何“无我”地放下?不历经乱世的腥风血雨,又何以珍惜治世的栉风沐雨?没有“有我”创造的前提,“无我”的境界只是一座空中楼阁。“有我”的实践,也离不开“无我”的心境。④少了“无我”之心,孔子又怎会照亮万古长夜?“功成不必在我”,“无我”的心态,让我们摆脱名利的束缚,助力我们专注于责任担当,实现“功成必定有我”的誓言。点拨:①借名言清晰界定“无我”与“有我”的概念。②以设问的形式引出观点,并探讨“有我”与“无我”的不同意义和作用。③④用“离不开”三字构建“有我”和“无我”之间的关系,在对立的基础上构建二者的统一。☞典例示范2走入象牙塔,是远离尘世的喧嚣与世俗的纷扰,是在沉潜中游书山学海,在回望中整理人类足迹,可谓“退而论书策”。而走出象牙塔,则是躬身入局,在旋涡的中心践行真知,于无字句处读书,于人情世故中体验,可谓“进而尝百态”。①吾辈青年正当于这一“退”一“进”中寻找人生道路,实现自我价值。一“退”一“进”,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闪耀着光芒。朋友们,我们不妨将记忆回溯,追寻先贤的足迹。“退”,多逢于乱世之时,社会动乱不息,有识之士难施拳脚,故有阮籍斗酒诗百篇,王维归隐研经,皆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添砖加瓦;“进”多于永昌之世,社会清明,天下学士入局,故有韩愈驱鳄治民,王安石力行新政,皆在实践中完成儒生的追求。②“退”,可“为往圣继绝学”;“进”,是“为万世开太平”。二者虽皆有可取,但“进”永远是“退”的逻辑起点,“退”也永远是为了更好地“进”。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对儿子的告诫,同时也是我们应遵循的原则。唯有在“进”中感悟体验,躬身实践,才会使人生绚烂生花,才会使书中的至道常诵常存。点拨:①清晰界定“走入象牙塔”和“走出象牙塔”的概念。②回溯历史,列举不同时代背景下“退”与“进”的具体事例,展现了这两个概念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使读者有更直观的认识。③指出“进”永远是“退”的逻辑起点,“退”也永远是为了更好地“进”,构建了更为深刻的逻辑关联。六、交互思维,构建“多元”概念的系统化模型“多元”概念围绕多个概念展开,相较于“二元”关系更为复杂。在“多元”关系作文的逻辑建构中,要在阐释材料核心概念的前提下,推断概念间存在的递进或选择等关系,从而建立概念之间的合理有机关联,保证文脉层次分明,让说理向纵深发展。行文时,需注意在“多元”之中,可能要在比较、权衡的基础上对概念作出选择,要学会降次消元,排列组合。☞典例示范1我们常听说“万千精彩,独钟所爱”,初听时便为这一忠于自我,追求纯粹的生命宣言所触动。①若心中不愿,那么做事情往往难以全身心投入,缺乏动力。可我们要思考,我们追求的这一句“我愿意”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值得的?侵略者的罪行,哪一件不是从“我愿意”的角度出发?而最后,只留下了战争的伤痕与史书的痛斥。思考“我能够”的人,必定是踏实务实,能一步一步将人生之路走好的人。②他们关注的是内在的能力和潜力,相信只要不断努力和学习,就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他们不过分害怕外在的困难和挑战,愿意主动承担责任,不断超越自己。③“我能够”是在充分考虑个人具备的能力素质与社会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