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课程教案)_第1页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课程教案)_第2页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课程教案)_第3页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课程教案)_第4页
第五章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 (课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教学简况章标题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学时安排6学时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后作业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导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发生矛盾。这一矛盾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为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一定的变化,垄断产生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使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又有了新的更大的发展。这一发展促使生产关系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私人垄断已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治因之发生了许多的新的特点和现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着更加完备和充分的条件。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一、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先从自由竞争的分析开始。(一)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起始于16世纪,通过18世纪后半期开始的产业革命及与之并行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资本主义建立了自己的物质生产基础,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确立。这就是产业资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在这个阶段内,资本主义企业主要由资本家独自经营或合伙经营,自由竞争在经济领域内居于统治地位。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为争夺最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而进行的不受限制的竞争。它是以分散的私人企业作为主体,在为数众多的中小资本家之间展开的竞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可以在生产部门之间自由转移,除了土地私有权外没有人为地或自然的垄断障碍。竞争的主要手段是改进技术、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增大利润。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企业间的竞争,使个别价值均衡为统一的社会价值。每个资本家都力图使本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降低到社会价值以下,以获取超额利润并扩大销路。同时,竞争也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进行,通过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这样就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并自发的调节社会劳动在各部门的分配和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资本家为了弥补这个损失,又会进一步投入激烈竞争。在自由竞争下,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的原则瓜分剩余价值。显然,这种自由竞争的自由就是资本的自由。马克思也曾说:自由竞争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最适当形式。自由竞争越发展,资本运动的形式就表现得越纯粹。例如,李嘉图以自由竞争的绝对同志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不由自主地承认了资本的历史性和自由竞争的局限性,而自由竞争恰恰只不过是资本的自由运动,也就是说,是资本在下述条件下的运动,这些条件不属于已解体的先前任何阶段,二是资本本身的条件。资本的统治是自由竞争的前提,就像罗马帝国的皇帝专制政体是自由的罗马“私法”前提一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社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使它们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大,这种现象就是生产集中。(二)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是通过资本主义再生产中单个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即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而进行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而进行竞争,竞争胜败的关键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企业的规模。因此,资本家就不得不把部分剩余价值用来扩大资本总额,这就形成单个资本的积聚。同时,在竞争中大资本利用自己规模经济的优势吞并小资本,或若干资本合并组成新的规模更大的资本,从而形成资本集中。通过这两种形式,资本主义生产就必然日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竞争和信用是加速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大资本由于具有许多优越条件,在竞争中容易击败中小资本,将其吞并。随着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信用机构可以吸收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通过贷款的形式,使大资本得以运用社会资金加强竞争实力,以加速对小资本的吞并。同时,信用机构有可以促使分散的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巨大的股份企业。信用这两方面的作用都促进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科技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危机的爆发,在促进生产集中方面也起了重大作用。19世纪70年代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生,使得电力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器制造业等得到迅速发展,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开始处于主导地位。产业结构的这一显著变化,在客观上要求生产的进一步集中。因为重工业生产规模大,它的发展需要集中大量资本,集中大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资本主义股份公司这时才迅速发展起来,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生产集中。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竞争进一步激化,使一些企业倒闭,一些企业被吞并,形成规模巨大的兼并与合并的浪潮,大大推动了生产的集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会自然而然地走向垄断。(三) 垄断的形成19世纪最后30年是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的中心内容是垄断逐步代替自由竞争成为经济生活的基础。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或大企业的联合,通过控制某个或若干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已论述过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在生产的基础上出现股份公司。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19世纪最后30年是股份公司大发展的时期,也是垄断组织形成的时期。二者的同步发展说明,只有生产集中到一些大公司手里时,它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形成垄断。生产集中之所以形成垄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先从可能性来看。在自由竞争条件下,生产分散于大量中小企业,这些企业为数众多,难于达成协定,即使它们当中许多单位联合起来,其产品生产和流通在本部门内的比重也难于大到能够进行操纵的程度。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时,社会生产已集中在少数大公司手里,这少数大公司就完全可能成立协定,控制某个部门的生产和流通,以谋取高额利润。再从必然性来看。这类公司结成垄断的必要在于:第一,生产集中使大公司生产极度膨胀,结果生产过剩、销售困难、利润下降,这使同行的自由竞争日暮穷途,而大公司为了保持和扩大利润,就必须结成垄断组织以调节生产。第二,大公司规模巨大,资本雄厚,其它中小企业难以与其较量,同时部门间资本的转移也受到资本量和需求量的限制,这些都会使自由竞争受到限制,形成垄断趋势。第三,大公司之间的剧烈竞争,会对势均力敌的对手造成损害,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就会产生谋求暂时妥协、达成垄断协定的必要。接下来我们通过杜邦公司的例子揭示一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垄断这一客观进程。早期的杜邦公司,通过其政治关系,依靠其独特的管理模式——终身雇用制和封闭式家长统治的管理方式,研发新技术,实行血汗工资制榨取剩余价值,并抓住几次战争的机遇,在竞争中逐渐使火药业的生产和资本集中到自己手中,1824年,杜邦家族便迈进了美国著名的大财阀的行列,到1832年即杜邦火药公司开办30年之际,该公司已经具备了年产80万邦火药的生产能力。到美国内战结束时,杜邦公司在美国火药业中的地位已经首屈一指。但同时,由于战争对火药的需求猛增,而杜邦公司的供应并不能满足全部需求,这就为其他火药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于是,杜邦公司面临着其他几家大的火药公司的竞争。为了避免大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并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以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杜邦公司发起了结束价格竞争、共同稳定市场的特别会议,杜邦公司的邀请立刻得到了其他公司的积极响应,并为了共同的利益成立了“美国火药同业公会”,亦称火药托拉斯。拉摩特•杜邦当选为火药同业公会主席,亨利•杜邦泽当选为该同业公会的常任顾问委员会主席。表面看来,火药托拉斯不过是东部几家大公司瓜分市场的组织,但实际上,由于杜邦公司在美国火药业中的地位及在这个托拉斯中所占据的重要领导位置,使得火药托拉斯成为亨利•杜邦及杜邦公司兼并其他公司、扩展自己势力的一个重要工具。之后,杜邦公司通过价格竞争、兼并等方式逐步成功的控制了行会内外的大小公司,并通过与个别大的火药公司签订共同瓜分市场的协议等方式,最终彻底奠定了其在火药行业的坚不可摧的霸主地位。到1889年时,美国92.5%的火药生产已垄断在杜邦公司控制的这个火药托拉斯中。通过这一实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垄断的产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而垄断则是通过各种各样的组织形式来实现的。垄断的组织形式在各个国家和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简单的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这是资本主义若干大企业为在一定时期内共同控制某种商品的价格,而以口头形式或书面形式达成的协议。这种垄断形式大都是不稳定的,当协议的目的达到以后,它就自行解散。到19世纪末,垄断组织才形成较为固定的复杂形式,比较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如下几种:1、卡特尔。这是生产同类商品的资本主义企业之间所建立的垄断同盟。参加卡特尔的企业仍然是各自独立的,它们经过协议来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的产量和各自占有的份额,规定统一的标准价格,等等。这种垄断形式过去在德国最为流行,所以德国曾被称为卡特尔的国家。2、辛迪加。也是同一生产部门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建立的垄断联盟。它与卡特尔的不同之处在于,参加辛迪加的企业签有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因此,参加辛迪加的企业虽然在生产上和法律上仍然是独立的,但在商业上却已失去了独立性,它们的产品销售和原料采购都按事先协定的份额由辛迪加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来统一办理。这使辛迪加较之卡特尔更加稳定,因为参加辛迪加的企业之间结合得更加紧密了,各自又与市场脱离了直接的联系,一旦加入了辛迪加就很难退出。这种垄断形式过去最流行的地区是法国。3、托拉斯。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垄断形式。它是有许多生产上由密切联系的企业联合组成的大垄断企业。参加托拉斯的企业在生产上和法律上都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成了联合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托拉斯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由董事会来进行统一的经营和管理。美国一直是托拉斯最为流行的国家。4、康采恩。是出现较晚但更为复杂的一种垄断形式。它是以一两个实力雄厚的垄断企业(有的是大工业企业,有的是大银行)为核心,把许多不同部门的企业联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企业集团。核心企业通过收买股票、人事参与和财务控制等等办法把参加康采恩的其他企业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它的产生说明,垄断已经突破了生产部门的界限,无论就其深度或广度来说,都大大向前跨进了一步。垄断取代自由竞争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其目的就是凭借对生产和市场的垄断,通过规定垄断价格,来保证垄断资本家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包括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形式。垄断高价是指垄断组织出售商品时规定的高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低价是指垄断组织在购买非垄断企业所生产的原材料等生产资料是规定的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垄断价格具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垄断价格通常是一种高价格。这种高价格源于垄断部门的垄断地位,它往往高于没有垄断势力作用下形成的生产价格。这种垄断高价并不是同种产品的统一的高价格,因为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可以同时存在。垄断企业出售商品采用垄断高价,而购买商品时则用垄断低价。其次,垄断价格具有相对稳定性。在市场上,价格一般具有高度易变性,但垄断价格由于其垄断性质使得价格变动很小,在再生产周期中的波动幅度也较小。第三,垄断价格具有刚性。也就是说,垄断价格具有只上涨而不下跌的趋势,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也可能处于上涨的状态。垄断组织操纵价格带来的结果是抑制了市场上价格的自由波动,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是,从全社会角度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垄断价格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生产的价值总量,他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所以,垄断价格的产生没有否定价值规律。而且从垄断价格的三个基本特征看,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只是价值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因为由垄断地位产生的垄断价格,不可能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首先,垄断价格要受到商品需求的制约。一种商品垄断高价的制定如果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必然会造成对该种商品的需求下降,从而又会迫使这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其次,垄断价格要受到商品供给的制约。商品供过于求引起商品价格下跌,同样是限制垄断价格长期过分高于产品的价值或生产价格的一个重要原因。垄断企业为维持自身的长期垄断地位,在制定垄断价格时一般会限制商品产量,即把垄断价格定在限制资本进入的适当高度。第三,垄断价格要受到生产成本的制约。垄断企业在制定垄断价格时,一般都会考虑价格与产量的比例,实现长期利润最大化的最佳组合。任何垄断企业都不可能不考虑市场容量而任意提高垄断价格。因此,垄断资本条件下垄断价格的形成,最终是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的,是不可能违背价值规律运动的。追逐高额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如果从再生产四个环节来考察垄断利润的实现和来源,我们看到,在生产环节中,垄断资本家必然会千方百计的扩大生产规模,采用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对企业内部劳动者进行剥削,特别是在劳动生产率高于平均水平的垄断企业中,劳动者的劳动则是以倍加劳动的形式,成为更大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在交换环节中,垄断资本家想方设法独占市场,控制价格,限制竞争,操纵者市场交易活动的展开,使非垄断企业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购买生产资料时的垄断高价转化为垄断利润,使小企业和小生产者的一部分价值和剩余价值,通过出售原材料时的垄断低价转化为垄断利润。在分配环节中,垄断资本家除了占有本企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占有其他企业的价值和剩余价值,还通过控制国家机器,利用国家财政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如政府对垄断企业的减税、科研自主、优惠贷款、军事订货等。在消费环节中,垄断资本家利用自己的实力控制消费市场,一方面是消费为满足垄断资本家的需求服务,另一方面则把工人和劳动群众必要劳动创造的一部分价值,通过购买消费品时的垄断高价转化为垄断利润。总而言之,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我们知道垄断是从自由竞争中形成的,但是,作为自由竞争直接对立物的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竞争同时并存,并且使竞争的目的、形式、手段、范围和后果等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从自由竞争中生长起来的垄断并不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这种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因而产生许多特别尖锐、剧烈的矛盾、摩擦和冲突。垄断不能消除竞争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垄断没有也不可能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竞争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竞争又推动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所以,只要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仍然存在,竞争就不可避免。第二,垄断组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生产部门和企业。在垄断组织占统治的位的条件下,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的企业。在非垄断企业之间,以及非垄断企业和垄断企业之间势必会展开激烈的竞争。第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垄断组织在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后,为了扩大统治范围,它们之间进行着剧烈的竞争。由于各垄断组织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它们的实力对比经常发生变化,因而它们之间的竞争也始终存在。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具有以下新的特点:第一,竞争的目的不同。竞争的目的已不是取得平均利润或超额利润,而是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第二,竞争的手段不同。在自由竞争时期,部门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资本转移进行的,部门内部的竞争则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来击败对手。在垄断时期,垄断资本家在经济上主要是依靠垄断的高压统治,在政治上仰仗政府的力量来战胜竞争对手。为了达到目的,垄断资本家有时甚至不惜采取暴力手段。第三,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的不同。垄断资本的竞争双方都是实力雄厚、势均力敌的垄断组织,从而使得竞争特别激烈,更具有持久性,竞争造成的破坏也更加严重。第四,竞争的范围不同。自由竞争主要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垄断时期的竞争范围则由国内扩展到国外,有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在垄断资本条件下,竞争机制的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的特点。首先,竞争机制的作用时的垄断竞争和非垄断竞争并存。其次,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存。非价格竞争是值运用加个之外的多种手段进行的竞争。它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四个:一是促销竞争,主要手段是加强广告宣传和扩大销售网络。这是垄断企业非价格竞争的重要形式。二是产品质量竞争,在这方面的竞争中,参与寡头垄断的垄断组织更注重于通过改善产品的外观设计来开展竞争。三是服务竞争,垄断组织在维持垄断价格的同时,开展服务领域即售前、售中、售后缓解服务的竞争。四是市场外竞争,包括公关竞争、生产技术竞争、管理竞争、人才竞争等。第三,竞争机制的作用使得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垄断资本形成以后,竞争机制作用的范围就由国内进一步扩展到国际,形成了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相互交错、相互推进的局面。一些大型的垄断组织竭力拓展国际市场,对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在加强国内竞争的基础上形成并加强国际竞争。以上我们论述了垄断是如何形成的。垄断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渗透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当时的经济、政治条件,就表现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二、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我们现在对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的总结主要是沿用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的论述。但是列宁所说的帝国主义和我们所讲的垄断资本主义有什么关联呢?“帝国主义”一词在历史上早就出现,有人用它来表示对外侵略扩张的政策,也有人把它说成是专制统治者蓄意将其统治范围(帝国)向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扩展的一种政治制度,如人们曾经谈论奥古斯都(古罗马的统治者)、查理曼大帝(中世纪法兰克福封建统治者)和拿破仑一世的帝国主义。所以,帝国主义本来并不是一种生产方式的命名。马克思在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中,研究了英国也研究了殖民地,尤其是当时英国的重要殖民地爱尔兰和印度,但他并未提出过帝国主义。一般人成为帝国主义战争的鸦片战争,马克思只是称作商业战争,因为那时还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帝国主义。现代意义上的帝国主义,如上所述,是通过19世纪最后30年的过渡在20世纪初形成的。在19世纪80年代,垄断组织、资本输出、殖民地争夺已经成为经济现实,英国受到严重挑战,为了保护已有的殖民地和扩大其势力范围,便把本土和殖民地在政治上联络在一起,当时的殖民地会议就是大英帝国的雏形。其他大国也极力这样做。反映这种情况,世纪之交,在新旧大陆出版的经济和政治著作,就愈来愈多地用“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来说明那个时代的特征。例如,英国经济学家约•阿•霍布森在他的《帝国主义》一书中,运用大量资料对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点和政治特点做了很好很详尽的说明。奥地利经济学者鲁道夫•希法亭在他的《金融资本》一书中,也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现象做了有价值的理论分析。但是,和当时许多研究帝国主义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一样,他们根据日常生活现象形成的帝国主义概念,往往将帝国主义解释为一种对外扩张和侵略的政策。列宁在他对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的研究中,沿用了“帝国主义”这个概念,来称呼新阶段的资本主义。他指出不应一般的谈论帝国主义而忘记或忽视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区别,他认为,帝国主义不是“政策”而是经济关系,不同时代的帝国主义有其不同的经济内容,而现代的帝国主义就其经济是值来说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现代资本主义时,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是和垄断资本主义同义的。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对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做了五个方面的概括,分别是:(一)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垄断组织已经在前文做过详细介绍,就不再多述。垄断组织虽然在形式上和垄断程度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凭借其在生产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通过垄断价格,攫取高额垄断利润。这也就说明,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二)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的统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银行作为经营货币资本的特殊企业,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资本的集中。银行资本的集中是以生产集中为基础,并与之同时进行的。与工业中的集中一样,银行业的高度集中也必然会导致垄断。银行高度集中并形成垄断以后,银行的性质和作用便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自由竞争时期,银行的主要作用是在支付中充当中介人。银行代资本家收支货款,通过吸收存款把社会上分散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或资金收集起来,在通过放款讲气节给资本家使用,从中赚取利息的差额。当时,银行比较分散,规模也比较小,它们与企业的关系一般是不固定的。它们最关心的只是贷款的安全和利息的多少。在这种情况下,银行还谈不到对企业进行监督和控制。在工业和银行的垄断形成以后,情况就大大不相同了。这时,大企业需要的大量货币资本只有少数大银行才能提供,这是大企业逐渐丧失了选择银行的自由,使大企业和大银行之间的经济联系固定下来。大银行在向企业提供了巨额的贷款之后,也不再简单的坐收利息。为了保证贷款的安全和盈利,大银行开始关心企业的经营活动,并继而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干预。由于企业的一切金融活动都是通过银行进行的,银行也有充分的条件来确切地了解企业的业务情况。在企业严重依赖银行资本的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各种信用手段来影响企业经营的规模和方向,甚至最终的决定企业的命运。这样,银行的性质也就改变了,从简单的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银行垄断的形成和银行作用的变化,使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的关系日益密切,不断融合。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本和业务上的相互渗透,银行购买工商企业的股票或直接开办新企业,工商企业则购买银行的股票或开办新银行;一是人事上的结合,双方互派人员充当对方的各种领导职务,一身而二任。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的融合产生了一种过去所没有过的新型资本——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垄断资本主义最主要的特点就在于它是金融资本的统治。金融资本在经济领域中进行统治的主要手段是“参与制”。所谓参与制,使之垄断资本家通过收买和持有一定数量股票的办法来实现对企业的控制。金融资本还通过参与制实行多层次的控制。垄断资本家在掌握了垄断组织中占统治地位的大企业之后,可以把它作为“母公司”,通过它再去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把这些公司变成“子公司”,实现第二层的控制。“子公司”又可采用同样的办法去控制“孙公司”。这样,一层又一层的控制形成了垄断统治的多层宝塔,居于宝塔顶端的是极少数金融寡头。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支配着比自有资本达几十倍、几百倍的其他资本,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控制。除了参与制之外,金融资本还可以通过发行有价证券、创办新企业、改组中小企业、组织各种垄断组织等等办法来攫取高额利润和实现垄断统治。金融寡头实现了在经济领域里的垄断统治之后,不可避免地要把其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和扩大金融寡头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和控制。金融寡头对国家机器的渗透与控制,主要是通过人事参与、实行“个人联合”来实现的。这种个人联合,可以采取收买政府高级官员或医院的办法,也可以用直接派人或亲自出马担任政府职务的办法来达到目的。金融资本通过个人联合参与政务活动,实现了少数垄断寡头对整个国家从经济到政治的全面统治。在美国金融资本简称为财团,指由极少数金融寡头所控制的巨大银行和巨大企业的结合而成的垄断集团。比如名列美国十大财团的摩根财团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为统治美国经济的垄断资本财团之一。创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资财的基础上,1871年与人合伙创办德雷克塞尔—摩根公司,从事投资与信贷等银行业务。1894年合伙人逝世,由其独资经营,1895年改名为J.P.摩根公司,并以该公司为大本营,向金融事业和经济各部门(诸如钢铁、铁路以及公用事业等)扩张势力,开始形成垄断财团。1912年,摩根财团控制了金融机构13家,合计资产总额30.4亿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实力为最雄厚,称雄于美国金融界,华尔街的金融老板称摩根公司为“银行家的银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摩根财团大发横财,战后以其雄厚的金融资本,渗入国民经济各个部门;30年代,摩根财团所控制的大银行、大企业的资产总额占当时美国八大财团的50%以上。摩根财团在金融业方面拥有雄厚的基础。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国银行之一,在国内有10个子公司和许多分支行,还有1000多个通信银行。在国外约20个大城市设有支行或代表处,在近40个国家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权。其经营特点是大量买卖股票和经营巨额信托资产。它控制着外国37个商业银行、开发银行、投资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股权。此外,还有制造商汉诺威公司、纽约银行家信托公司以及西北银行公司、谨慎人寿保险公司以及纽约人寿保障公司等。在工矿企业方面主要有国际商业机器公司、通用电气公司、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通用汽车公司等;在公用事业方面则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和南方公司。(三)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在形成一国范围垄断统治的基础上,必然把触角伸向国外,以便剥削和统治整个世界,其主要手段就是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资本家集团,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和利息,对国外进行投资或贷款。资本输出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已经存在,但那时占统治地位的是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只存在于极少数国家,并且数量也比较小,在这些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并不占重要地位。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资本输出才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而大规模的发展起来,成为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经济特征。在1870年前后,英、法、德、美、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投资只有50亿美元,1914年已增加到440亿—490亿美元。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商品输出,对外投资取得的收入大大超过了对外贸易取得的收入。因此说,进入垄断阶段,资本输出已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已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资本,这些货币资本由于本部门垄断的形成而阻碍着继续大量追加投资,而且国内一切能获取高额利润的投资场所又都被垄断了,新资本要被转移进去是很困难的,这就使得国内出现大量的过剩资本。为了追逐高额垄断利润,这些过剩资本就会投向国外掠取高额投资利润,并借以垄断原料来源和带动商品输出。殖民地和附属国经济落后,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较低,因而俄已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把这些落后国家或地区卷入世界市场范围,使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基础设施如铁路、港口等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已经建成或开始兴建,通信设备、信用制度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从而为大量的资本输出提供了便利条件。资本输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贷资本的输出,它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私人银行或企业,把货币资本带给外国政府、银行或企业;另一种是生产资本的输出,它是由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私人银行或企业,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矿山和银行等企业。从资本输出的所有形式看还可以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资本输出无论是哪种形式,其实质都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和剥削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已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的统治。资本输出对资本输出国和资本输入国产生着不同的影响。从资本输出国方面看,资本输出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给输出国带来了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资本输出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的矛盾和危机,加强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范围的统治。但是,大量资本输出也使输出国在带来巨额海外收入的同时成为食利国,从而引起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在造成大量资本外流中使其国内许多领域因垄断或利润低而得不到投资和发展;还会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激烈的争夺有利的海外投资场所的斗争,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从资本输出国方面看,国外资本的输入必然会产生两重作用。一方面,大量“过剩资本”的涌入和国外生产方式的进入,加速了这些国家自然经济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国外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也会阻碍和压制这些国家民族资本的独立发展,造成输出国国民财富和自然资源的流逝,造成输入国经济结构的单一或畸形发展,从而造成输入国对输出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依赖,乃至最终在政治上成为输出国的附庸。(四) 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金融资本的统治和资本输出的发展,必然引起各国最大的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形成国际垄断同盟。垄断组织首先控制国内的生产和流通,随着资本输出的猛增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它们又进而在国外激烈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种斗争有时也会给一些垄断组织带来巨大损失。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在很多情况下,它们会改变斗争形式,取得暂时妥协,组成同盟,共同进行剥削。到20世纪初,国际垄断同盟已有很大发展,它的主要形式就是国际卡特尔。在1914年,缔结正式协定的国际卡特尔已有116个,其中著名的有国际电气卡特尔、国际铝卡特尔和国际钢轨卡特尔。它们跨越国界,开始从经济上瓜分世界。列宁把这种垄断称之为“超级垄断”,它们按照实力对比来瓜分世界。由于这种实力对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而改变,必然要引起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五) 世界领土已经分割完毕垄断资本还力图在领土上瓜分世界。因为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巩固在经济上对世界的瓜分,才能扩大和加深在世界范围内的剥削和掠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领土上瓜分世界集中表现为抢占殖民地,建立对殖民地附属国的直接统治。对于垄断资本来说,殖民地是一个封闭市场,有着不同于以往时代的特殊意义;殖民地作为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的意义更为重要,同时,它又是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的有利场所。从1876年到1914年,列强掠取了将近2500万平方公里领土,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全世界土地总面积的2/3已沦为殖民地,总人口的56%沦于殖民压迫之下。随后,帝国主义列强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展开了重新分割世界领土的斗争,其中几个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更为激烈,终于导致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上论述的是一般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列宁指出的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的表现形式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一) 跨国公司获得广泛发展垄断组织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战后垄断组织向综合、多样化经营方向发展,那么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表现在跨国公司的出现。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的企业,是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向国际范围扩展的重要形式。跨国公司是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结构,从事跨国生产、销售或金融等各种经营活动,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垄断组织。跨国公司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形式,是国际直接投资的载体,是为垄断资本主义利益服务、以在国外攫取高额利润为目的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主要凭借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条件,绕过贸易壁垒,使生产要素在国际范围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跨国公司以其遍布世界的生产经营活动,直接导致较高程度的生产国际专业化和广泛的国际协作,促进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跨国公司在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渗透,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和发展,提高了科学技术水平和企业管理水平,扩大了就业领域;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的改造和民族经济的发展。此外,由于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的控制地位,决定了它的经营策略或投资方向的改变,必然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和趋势。第二,在调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同时,在世界范围内加深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跨国公司由于采取了国际资本联合所有制的方式,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一国资本转移发展中产生的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以及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的矛盾。但是,由于跨国公司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进行世界乏味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因此,使资本主义一国范围的各种矛盾在世界范围区域进一步激化。它在世界范围内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方面它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在世界范围得到空前提高,另一方面它也使世界范围内的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它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作为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对外扩展的形式,在争夺世界市场、投资场所、势力范围等方面,必然会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激烈的竞争中矛盾日趋激化。它加深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的工具,在经济上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进行掠夺和剥削,在政治上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损害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第三,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跨国公司是以本公司利益为出发点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垄断组织,因此,它不仅垄断了世界主要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而且也垄断了世界重要矿产品的国际贸易;它不仅经常采用垄断价格进行国际贸易,而且经常利用汇率和利率差别及其变动搞货币投机;它不仅因业务需要经常使大量资金发生国际转移,而且还经常把那些污染严重的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所有这些,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友邦:开创中国保险代理人制度美国国际集团是一家诞生在中国上海的美国最大的工商保险机构,也是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成员公司遍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雇员5.5万人。2000年税后利润高达57.4亿美元,总资产达3030亿美元,在《商业周刊》2001年全球1000家最大公司排名中列第12位。早在70年代中期,该公司就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进行了接触。1992年9月,该公司所属全资子公司——友邦保险公司被批准在上海设立分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外商独资保险公司在上海经营寿险及非寿险业务。友邦保险引进新的经营理念,主张寿险是充满爱心的事业,寿险产品是爱心的延伸。为此,友邦保险坚持规范经营、客户至上的原则,切实作好承保前、承保期间、理赔和保单结束的一条龙规范化服务。在友邦保险积极参与下,上海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率先成立了保险业同业公会,通过同业公会实现保险公司的自我约束,自我保护。1992年,友邦保险开业前,中国还没有保险代理人制度,而保险代理人制度又是国际保险公司通行的制度,于是,友邦保险率先在中国引进了保险代理人制度。寿险产品与一般物质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产品:它是无形的未来产品,购买与消费分离;产品的多样性、复杂性、专业性导致消费者对其选择性强;消费者目的的多样化使其涉及个人隐私、偏好、个性。这些特点要求代理人与客户面对面沟通,向客户介绍,为客户策划,为客户咨询以及为客户提供长期的专门服务。这种多样化、个人化的服务,仅靠保险公司内部员工难以提供,于是,友邦在中国建立了一流的培训中心以培养管理人才。由于在友邦工作的员工大部分都是本地居民,因此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评价。友邦保险在上海保险市场首创的保险代理人制度,给上海保险市场的拓展注入了新的营销观念,促进了上海保险市场的竞争发展。上海先行试点引进外资保险公司,对全国保险行业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因此,友邦保险的进入也间接促进了全国保险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朗讯:技术与生产本地化朗讯科技公司总部在美国新泽西州茉莉山,在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办事机构,拥有9万名员工。2000年度,朗讯的营业收入为414.2亿美元,在《财富》杂志2001年全球500家大企业排名中位居第28位,在网络设备行业排名中居第1。AT&T全称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成立于1920年。1995年,AT&T进行了战略改组,分解成3大公司:AT&T从事通讯服务业,朗讯科技公司从事通讯设备的研发和制造,NCR公司从事计算机制造。朗讯公司集合了原AT&T所有的通讯设备部门及贝尔实验室,成为全球最大的通讯设备公司。10多年来,中国电信事业呈现出持续快速的发展的局面,其网络规模和所表现出的技术装备水准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作为外资企业的朗讯科技公司,认识到在中国市场上的策略必须从中国市场的潜在需求出发,突破单纯商务合作的局限,走向全面合作开发、合作生产和合作培训技术人员的道路,将朗讯的世界先进技术融入中国和电信制造及运营业、软件业和电信网络,从而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因此,实现技术与生产本地化战略成为朗讯在中国市场的长期发展目标。目前,朗讯已在中国建立了8个办事处,8家合资企业,3家独资企业、8家研发中心,拥有近5000名员工,并在上海和北京分别成立了贝尔实验室研发分支机构。朗讯科技公司在中国一直把设立的公司视为中国当地的公司,要做当地最有价值、最有信誉、最受欢迎的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已有16年的朗讯,一直致力于产品技术的本地化。为了加强全球的业务发展,更加迅速地对市场及客户做出积极的反应,正在进行全面的重整。朗讯中国的业务将由原来的按产品分类改为新型的按六大区分类(客户业务总部、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北区、西南区)进行,整个人员机构将更加优化,并着重加强市场策划及营销的力度。中国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已经开始踏上了一条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许多中国公司也致力于把自己打造成为跨国生产和经营的大企业。浙江万向集团公司是一家汽车配件供应商,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是中国500强企业之一。万向收购了美国UAI公司的大部分股份,成为了该公司最大股东。总部位于美国芝加哥地UAI公司主要制造与销售制动器和零部件等系列产品,是美国维修市场此类产品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浙江万向集团与UAI的董事会组成了联合主席团。公司在伊利诺州埃尔金市建立了万向美国基金,基金主要为UAI的客户和其他美国汽车配件公司在中国寻找原材料和零配件,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在美国寻找兼并和收购的机会。海尔集团是我国的一家知名的家电制造企业。2001年,海尔与美国当地经验丰富的家电经销商MikeJemal合作,成立了海尔美国公司,专门在美国销售海尔冰箱、空调和其他家电。海尔美国还在南卡罗来纳州建立了制造工厂,保证产品的零售供应。海尔美国公司目前已经在美国的小型空调和冰箱市场上占领了很高的市场份额。公司在美国市场的品牌提升,使海尔在中国国内市场面对全球家电企业的激烈竞争时,在品牌和渠道技巧上更具有竞争力。海尔集团2001年出资700万美元收购了意大利冰箱制造商Menghetti。海尔希望通过在当地拥有自己的生产基地来打入欧洲市场。Menghetti在里昂和阿姆斯特丹都拥有自己的设计中心,海尔通过收购Menghetti可以使自己的产品设计更加本地化。海尔集团与三洋集团共同成立了分销与销售的合资公司,公司可以在中国销售三洋产品,在日本销售海尔产品。海尔公司的CEO张瑞敏说,为了在国内市场取得胜利,你必须在国外市场取得胜利。(二)资本日益国际化,经济发展呈现出全球化趋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资本的运动就决不会囿于一国范围。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利润,实现资本的增殖,资本必须跨域国界。资本的国际运动是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第一,实现追逐高额利润的要求。资本运动的唯一目的就是实现利润,没有利润的资本其生命就会终止。为了追逐更高的利润,资本不仅要在国内国民经济各部门流动,而且必然要跨越国界,在国际间进行生产和销售从而获取更多利润。第二,生产无限扩张的要求。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张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所以每个资本主义生产部门的自然趋势使它必须寻找国外市场。生产的急剧扩张需要全球性的商品市场和投资场所,因此,通过资本国际运动对外扩张便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要求。第三,竞争的压力和资本积累的要求。资本主义竞争是一种社会枪支,它迫使资本家不断扩大自己的资本。为了增强竞争实力,资本必须在国内外扩大积累源泉。而在国外扩大市场、输出资本,是增强积累能力从而加强竞争地位的重要途径。第四,阻止利润率下降的要求。随着技术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呈现下降趋势。通过对外贸易和投资来获取高额利润率,组织利润的下降,就成为资本国际运动的诱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科技革命的兴起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国际化。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剥削加强,从而使资本积累率空前提高,为大规模产业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二是垄断组织占有大的生产力,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实行生产和资本国际化,就会导致生产力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利润率也会大幅度下降。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可以在世界最佳地点配置生产力,生产出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产量最高的产品,迅速占领市场。四是科技革命引起的通信和交通快捷便利,为资金和物资的迅速流通、进行有效的全球管理及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了条件。五是跨国进行生产,可以利用分工优势,就地生产、销售,突破关税壁垒,是的生产和销售内部化,利用廉价劳动力,便于售后服务等有利条件,获取高额利润。资本国际化形态主要由生产资本国际化、借贷资本国际化、商业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发展,促使国际经济关系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讯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及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德广发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信息技术也已经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把世界经济融合为全球范围的网络经济。第二,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无论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随着对发展国际经济关系迫切要求的增强,在经济发展中放宽了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度增加。与放宽对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相适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也逐步放宽了对资本国际流动的限制,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要求。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包括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和企业经营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精尖产品及工艺技术的出现,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得到增强。生产全球化改变了国际分工的内容,即使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分工发展为以现代工艺和技术为基础的分工,使垂直型国际分工发展为水平型国际分工,使注重产品的前后联系发展为重视产品型号、产品零部件及产品工艺流程的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网络,各国国内的生产活动成为世界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贸易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流通领域中国际交换的范围、规模、程度得到加强。贸易全球化的前提是技术的全球扩散。在国际分工发展的基础上,跨国公司将一些成熟的技术和关联性技术扩散到世界各地,加强了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从而引发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在各国之间进行梯度转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通过跨国公司交叉投资、企业兼并等,在更大的经济规模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更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并把技术较为陈旧、科技含量较低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各国之间交流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必要性大大增强。随着加入区域集团国家的增多,全球贸易的范围和规模日益扩大,并且还出现了新的更便捷、更灵活的贸易方式,各国之间的贸易联系日益加深,各国对出口贸易的依存度也在不断提高。资本全球化是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直接投资是资本全球化的基础。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和投资方式日益多元化。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体,投资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设立新企业、收购兼并,也有股权投资、非股权投资。国际直接投资的总量也迅速增长,目前高于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此外,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区分布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已由初级产品部门转向制造业,特别是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对第三产业特别是其中的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的投资,不仅增长速度最快,而且所占比重也最高;国际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主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目前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有明显增长。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也是资本全球化的一个方面的内容。国际金融市场主要包括国际信贷市场、国际债券市场、国际股票市场、国际外汇市场和国际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等。资本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对国际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增强,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日益紧密,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金融安全的要求。除了以上三种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外,还有一种就是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国际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也在发展,并且使市场经济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体制。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产物,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第一,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和互动加强。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的各国经济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不仅发达国家间物资、服务、资本、技术和市场日益融合,而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上述关系也在加强。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互相传递障碍减少,互动性加强。国际贸易和投资逐渐变成双向传递渠道,发达国家把经济发展与衰退很快传递到发展中国家并对其产生相应作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波动也将影响发达国家。第二,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的条件下,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变被动为主动参加这一过程。它们纷纷改革本国经济体制,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行贸易、投资、金融自由化,为外国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参加多边贸易体制和活动,以争取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第三,经济全球化是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受到冲击,国际协调作用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遵循国际条约、协定和惯例来运作,这就使得传统的国家主权内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原来是一个国家的独有权力,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共同拥有的权力,由国际协调来调整和行使,而且国际协调的范围和作用不但增强。二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贸易组织。此外,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也是重要的国际经济协调组织。第四,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表现在:一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二是促进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由于外资的流入(伴随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中国家出口商品结构有所改善,制成品在出口贸易比重上升了77.7%。三是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体制改革。四是迫使发达国家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问题予以关注和解决。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经济的传递顺畅,互动性强,发达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有赖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稳定和发展,这就迫使发达国家不能不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一些解决措施来缓解这些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表现在:一是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经济全球化的经贸基础框架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制定和形成的,它们依靠资本,特别是技术、信息的优势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使发展中国家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不得不接受有利于发达国家的条件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二是发展不平衡加剧。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势力相差悬殊,处于不平等地位,只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国已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两者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人均收入在1977年为44∶1,2000年则扩大为75∶1。三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带来巨大压力。改革需要宽松的环境和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冲击很大,发展中国家被迫上阵,难以从容进行改革。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经济传递加强,如何接受正传递,抑制负传递,保持经济稳定发展,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难题。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应采取的政策和建议:经济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已经被世界经济发展的事实所证明。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社会生产单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已不行了,须靠世界力量,建立在机器化生产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上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同世界历史进程是一致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都面临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严峻挑战。当前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技术更新周期大大缩短,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与速度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世界市场对各国经济的影响更加显著,国际竞争与合作进一步加深。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各种文化交流日益扩大,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率意识明显增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指责经济全球化本身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因为它是一种趋势,如果我们不融入这一发展过程,自己将永远落后。唯一的办法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使自己成为竞争的强者。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一)必须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当中去。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必然,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历史潮流,它不是某个国家或者某类国家的政策选择,而是跨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变化的总体趋势。如果我们否认乃至拒绝它,既非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也会给我们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闭门自守必然导致落后,我国在这方面有过惨痛的历史教训。因此,我们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顺应历史潮流,积极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目前,我国已是一个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但是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却比较缓慢,对外投资量尚不到世界对外投资的1%,这既与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和引进外资的规模不相称,也表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一方面要发挥现有技术优势,扩大对有关国家的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对发展成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考虑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生产。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应对它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要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二)注重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源培养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学技术在全球的高速发展和加速传递,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机会。发展中国家可以从发达国家那里吸取技术发展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根据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直接从比较高的起点开始,在技术水平、生产组织形式等方面利用和借鉴一些现代化国家已有的较为成熟的文明成果,并且注重自主吸收与创新,从而实观生产力的跨越。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21世纪的全球竞争实质是科技、教育和人才的竞争。随着全球化力量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正在被推入一个无国界竞争的时代。国际竞争方式除传统的国际贸易外,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越来越大。竞争对手分别在对方国土上投资设厂,一国国内的自然禀赋资源成为本国民族企业和外国跨国公司及子公司共同分享的竞争要素。各民族国家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依靠人为创造的生产要素,如科学、技术、人才的比较优势。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成为新的稀缺资源,特别是电子信息、生命科学等领域的人才出现了世界性的短缺。因此,加大对科技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对我们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必须树立人是最重要的资源的观念。一方面,有组织地进行人才开发,把对人才的投资看作是使经济真正现代化的投资;另一方面,积极地保护人才,把对人才的保护看作是对民族经济的保护。只有把人才的开发与保护放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三)加快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这种创新系统应包括知识理论创新系统、知识理论传播系统、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应用系统。今后应扭转科研和经济两张皮的局面,企业应该既是生产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也就是说,应该建立以企业技术开发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据《1999年世界竞争力年鉴》统计,研究与开发人员在企业中的比例,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50%—70%,美国则在79%以上,而我国却仅占28.6%。这种科研与企业相脱节的现象,严重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同时,企业应与相关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取得联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速度。

(四)加快国内制度的改革和建设,使之更适应全球市场规则。无论是在经济全球化中逐利,还是为最终推动整体经济发展,制度改革都是必要的。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制度变革的方向是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整体处于劣势,故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制度安排,显然不适合处于变革和发展过程中的国内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竞争优势的概念不仅由企业竞争力体现,而且涉及整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是需要动员各个领域的力量才能完成的行为,必须有政府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配合;政府必须从宏观上对如何发挥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制定政策,并加以规划和指导。具体说来,发展中国家在制订一个时期内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必须首先从本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发展的时序性,不能急于求成。例如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更应该慎重。急于开放金融市场,必然给国际投机势力以可乘之机。事实证明,金融开放与金融自由化存在着重大的风险。无视这些风险,不严加防范,就会给一国经济带来灾难性后果。要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保持自身金融健康,防止泡沫经济,引入外资要适当,汇率制度要合理;二是要建立多重金融防线,这些防线应该包括:国际资金与国内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引进的国际资金中的贷款资金与股本资金的适度比例防线,贷款资金中短期贷款与中长期贷款的适度比例防线,股本资金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适度比例防线。其次,要保护民族产业并适时地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而产业结构是整个经济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它决定了整体结构的性质、进程和发展方向。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转换,往往已经不取决于一个国家本身,而取决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充分考虑全球化的因素。一方面积极扶植本国的支柱产业,通过WTO的保护幼稚产业条款和保障措施来对重点产业给予一定的保护。另一方面抓住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加快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从而加快经济的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五)维护本民族发展空间和国家经济安全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任何国家都不能不加大开放程度,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步骤。按照有关协议和世贸组织的有关原则,我们必须在整体上推进贸易自由化,实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经济实力不足,经济结构脆弱等问题存在,极容易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为此,应大力提高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和预警能力,加强金融法制建设,严格规范金融秩序,加强结售汇管理以及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其他涉外机构的外汇管理等措施,防止和控制国内资本的大量外流。此外,应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经济全球化现有国际经济规则只有利于资本力量雄厚、交易技术强的发达国家,而受到冲击和损害的主要是发展国家。我们倡导的新的游戏规则,必须是平等的规则,起码是不以损害发展中国家利益为基本特点的规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仅要加强金融风险的防范,注意国家经济安全,强化商战意识,还要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新的规则要坚决制止投机资本严重损害某些国家和民族经济利益的败德行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金融腐败的行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破坏作用是极大的,而目前尚没有对国际游资的投机性行为进行规范。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倡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建立新的平等的游戏规则,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为维护国家经济利益而斗争。我国政府要对国民经济的幼稚部门、关键部门(如银行、电讯、粮食等)实行快慢不等的分期开放的方针,不搞一刀切。另外,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法规和惯例(如:例外条款、反倾销手段、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灵活的汇率、高消费税等)来保护自己。中国是一个大国,虽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大国意识和民族精神决定我们不可能简单接受国际分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必须有所作为。(六)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对外贸易。通过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对外贸易,发展中国家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大量资金,提供资本及生产资料,促进经济结构的演变;还可以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增强商品经济观念,提高竞争意识,吸取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国际生产关系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极不利的位置。发达国家利用其垄断优势,提高工业制成品价格,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为改善贸易条件,发展中国家扩大对外贸易时,必须注意改善出口商品结构,减少国际市场上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带来的损失;同时大力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减少进口开支;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减少因主要贸易对象国经济的波动对本国经济造成的影响;还应从本国国情出发,实行灵活的贸易政策,调节进出口贸易,并利用优势,大力发展对外劳务贸易及国际旅游服务等。总之,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努力扩大对外商品贸易,积极发展对外服务贸易,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七)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积极培育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也是国际竞争重要的组织形式。一国的国际竞争力,甚至一国的国际政治地位,从长期看,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和世界级的产品。所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的迫切任务之一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引导和扶持有竞争力的企业组建大型跨国公司,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开展竞争。通过培育和壮大本国的跨国公司,以全世界为市场来安排投资、开发、生产、销售,并给予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以获取全球化的最大利益。经过跨国公司的国外直接投资行为,把对国内市场的消极保护转变为对全球市场的积极参与,并据此分享经济全球化中国际分工专业化、精细化所带来的利益。(八)进一步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力量薄弱,单个发展中国家根本就不具备同发达国家相抗衡的能力。要想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使本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地域相同或情况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团结起来,实行地区经济一体化,彼此开放市场,以求实现更大规模经济和强化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贸易的能力,共同抵御经济全球化的冲击,探寻经济发展的出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家更深刻地认识到联合自强的重要性。亚、非、拉广大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建立了许多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这一方面还应该加强,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是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三)新殖民主义取代旧殖民主义前面已经讲过从19世纪70年代,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夺取殖民地的狂潮。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虽然也从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殖民地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但却给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它使殖民地严重依附于宗主国,严重的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使广大劳动人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20世纪60年代以后,殖民主义制度逐渐土崩瓦解。国际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迫使发达国家实行政策调整和手段改变,不得不放弃直接的政治统治,转而依靠经济手段来维持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就是新殖民主义或经济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的特征主要是:1、打着“援助”的旗号进行国家资本输出,控制受援国的经济政治。发达国家援助对象一般是殖民地或者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并对援助提出种种苛刻的经济和政治条件。一旦发展中国家违反发达国家的利益,援助就马上停止。伊朗原来倾向美国,美国就给与援助。伊朗进行伊斯兰革命,坚持反美立场,美国不但停止了援助,反而长期对其进行“经济制裁”。2、通过技术转让剥削和控制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贸易仅占世界技术贸易总额的10%,而且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准备淘汰或者生产销售趋于饱和的低层次技术。发达国家对技术转让规定种种限制和附加条件,是发展中国家在技术上进一步依附于发达国家,例如不得将技术向第三者转让,生产的产品部的全部出口等。此外,还用知识产权来束缚发展中国家,利用技术垄断,提高转让价格,并带动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商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3、通过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渗透,掠夺发展中国家原材料,抢占商品市场。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重点是原料生产部门,以在该国生产成本较低的初级产品或零部件,使发展中国家成为其加工、装配车间。跨国公司凭借优势地位,打击和排斥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4、实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维持旧的不平等贸易格局。国际贸易受发达国家控制,其贸易政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极大损害。贸易自由是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核心,由于其经济优势,实际上成为倾销商品和扩大出口的同义语。发达国家还用种种非关税手段,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发展中国家对其出口。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价格剪刀差,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发达国家经常变动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但我们也可以发现,新殖民主义导致了三种结果的出现。第一种是一些国家利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机,通过整合自身条件充分利用列强的资本和技术迅速地发展了起来,现在在某些方面几乎可以与列强相竞争,如“亚洲的四小龙”。第二种是一些国家经不住列强的经济侵略又没有资源最终几乎退出世界经济舞台,如非洲的一些国家。第三种情况是不愿意经受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有资源的国家,干脆以资源为武器,游离于列强经济联系之外。对于第一种情况列强继续利用经济全球化夺取这些国家的利益如抓住这些国家经济结构的漏洞或缺陷进行股市投机,控制关键技术的出口,为资本技术输出附加政治条件等方式获取利益,这种情况获取利益的程度较轻,也较为间接。对第二种情况,列强对榨干了油的国家干脆置之不顾溜之大吉。对第三种情况,今天的伊拉克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重新拾起野蛮的手段,利用高技术高效能高破坏性的武器占领、压迫和剥夺,这就是新殖民主义的新发展。就是列强为了最大限度夺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既利用经济全球化在一定范围内带来的新的较为“文明”的手段又利用旧殖民主义时代采取的野蛮的手段。伊拉克战争美国公开的理由是“先发致人”的打击恐怖主义,实际上谁都知道美国是冲着伊拉克的油井去的。谁要是谁胆敢再挑战美国树立的这种“权威”,就又会领教新殖民主义新发展的手段。这正是各国所担心的,特别是第三种情况下的国家。近年来,正当中国与非洲国家努力构建“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中非互利合作取得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之际,一些西方媒体掀起一股企图诋毁中非关系的西方非洲版“中国威胁论”,大肆宣扬所谓的“中国对非洲实行‘新殖民主义’”、“中国在非洲‘掠夺资源’”等,妄图离间中非友好,破坏中非合作。这些说法既缺乏历史依据,也不符合现实情况,其深层次意图在于阻挠中国企业进入非洲市场与欧美企业竞争,维护少数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既得利益。众所周知,西方殖民列强对非洲长达5个世纪的奴役和剥削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早在1885年柏林会议上,欧洲列强就秘密瓜分非洲,重新勾画非洲版图,产生除埃塞俄比亚之外的大约50个殖民地和保护地。随后,欧洲列强除控制非洲的贸易和军事外,还逐步将非洲演变成自己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倾销市场,使非洲遭受双重剥削,造成许多国家的经济结构出现单一畸形状况,长期限制和影响这些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此外,欧洲列强还在非洲推行新的语言和新的部族,制造民族矛盾,煽动宗教情绪,挑拨宗教冲突,从而破坏了非洲传统的社会和经济秩序,使得非洲国家在独立后发展民族经济过程一直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且直到今天决定非洲国家经济命脉的重工业、矿产业、制造业等重要领域仍然被西方跨国公司所操纵。中国自1840年起曾经遭受近110年的殖民主义侵略,与非洲国家有着相同的命运和遭遇,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历史纠葛,不存在根本利害冲突,传统友谊源远流长,合作基础广泛坚实。事实胜于雄辩。历史上对非洲国家实施残酷殖民统治、疯狂掠夺非洲资源者是西方列强,而不是中国。自“9•11”事件之后,西方大国先后调整了对非洲的政策。然而,西方大国因为看重非洲资源而看重非洲的心态已日益显现。目前非洲石油在美国石油进口中的比例已经上升到16%,预测到2015年这一比重将至少达到25%。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产油国、世界第六大原油出口国,但石油日产量的95%被西方石油公司控制。多年来,西方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主要产油区尼日尔三角洲为了赚取最大利润,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经常发生管道破裂导致原油溢出自燃起火,将大片农作物和森林化为灰烬,滚滚浓烟对空气、土壤、河湖造成污染,周围居民甚至连日常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