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精研】高一上学期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主题班会课件_第1页
【知识精研】高一上学期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主题班会课件_第2页
【知识精研】高一上学期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主题班会课件_第3页
【知识精研】高一上学期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主题班会课件_第4页
【知识精研】高一上学期中国传统节日之冬至节主题班会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冬至节主题班会123冬至的相关历史弘扬传统,冬至诗赋冬至的习俗活动目录第一章冬至的历史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这一天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时候,漂泊在外的人到了这个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古时有“冬至一阳生”之说,即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这一说法也符合天文现象。冬至的由来

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相当于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称之为“亚岁”。冬至的由来

长至也叫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至。短至也叫短至节。这也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别称,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长至的解释着眼于“将来”,短至则相反,从“现在时”的角度解释冬至。冬至日至短,达到短之至,故称“短至”。肥冬。这是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冬至的。冬至早于年节,饮食丰饶,并且有酒、肉馈送亲友的习俗,故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喜冬。喜冬与肥冬的着眼点及用意相同。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故称。"冬至,谓之“喜冬”。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止以面饺祀天,遍奉家长。"冬至的别称

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的历史渊源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清嘉录》也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冬至的历史渊源投刺,古代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刺,指名刺或名帖,也就是现代的名片。典出《后汉书》卷八十下〈文苑列传下·祢衡〉。祢衡为求进用,曾写好了一封自荐书,打算毛遂自荐,但因为看不起任何人,结果自荐书装在口袋里,字迹都磨损得看不清楚了,也没派上用场。后遂以“投刺”指投递名帖。后亦指留下名帖,表示解职告退。

东汉时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当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煮“祛寒娇耳汤”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冬至的民间传说第二章冬至习俗冬至的的古老习俗

清代北京及苏杭等地注重冬节,所谓“肥冬瘦年”,即宁愿过年时节俭,也不能在冬至虚度之意。民间或用各种食物互赠,叫“冬至盘”,并互相庆贺,叫作拜冬。至今,江浙、闽台、两广民间仍盛行过冬至节,在此节祭祖、吃糯米制品以及聚宴等,其中有不少很有意思的饮食活动。习俗一:冬至吃饺子谚语讲

:冬至到,吃水饺。冬至的意思是冬天已经到来了,标志着即将进入寒冷时节,在冬至的时候,北方的大部分地区都会吃饺子,而饺子也可以称作为交子,表示新旧交替的意思,所以在冬至的时候吃饺子就变得非常重要。随着“冬至吃饺子”的流传,慢慢地流传出很多寓意,比如说因为饺子的样貌如元宝,冬至吃饺子寓意希望发财,还有和和美美、合家团圆等美好寓意。习俗二:冬至吃汤圆在冬至,如果说北方地区流行吃饺子,那么南方地区则更流行吃汤圆。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之一,在南方地区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习俗三:冬至吃馄饨冬至的风俗之一是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时期。据记载,当时人们为了祭祀祖先,在冬至这一天会包馄饨吃。后来逐渐盛行开来,民间就有了“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现在,吃馄饨已经成为我国各地的传统风俗,深受人们喜爱。习俗四:喝冬酿酒在江南部分地区,对冬至这个节日非常重视,民间有句俗语叫作“冬至大如年”。传统人家,都会在冬至这天晚上喝冬酿酒,冬酿酒原为“冬阳酒”或者“东阳酒”,以驱寒、庆祝冬至的到来。而且还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祈愿。冬酿酒所蕴含的寓意是,在寒冷的冬天中,人们用酒来温暖心灵,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期待。习俗五:吃冬至丸

在南方一些地区,冬至时节的习俗是吃冬至丸,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并用糖、肉、菜、果、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丸。不仅自家吃,还会赠送亲友表示祝福。有的还会带上煮熟的冬至丸,准备水果、香、银纸等祭品,上山扫墓,祭祀祖先。冬至团聚

中国人重视家庭团聚,而冬至节日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团聚。冬至这一天,不管是吃汤圆也好,喝“冬酿酒”也罢,节日最大的意义应该是提醒我们要多关心一下家人、关爱家人,关爱家庭,爱护子女长辈,热爱自己,热爱我们的生活。第三章冬至诗歌小至唐·杜甫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自然界的节气和人世间的事逐日相催,冬至一到,阳气初动,春天也就快来了。1小至:

指冬至前一日,一说指冬至日的第二天2五纹:

指五色彩线。《唐杂录》载,冬至后日渐长,宫中女工比常日增一线之功。添弱线:古代女工刺绣,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就可以多绣几根丝线。3葭:

初生的芦苇。琯:古代乐器,用玉制成,六孔,像笛。动浮灰:古时为了预测时令变化,将芦苇茎中的薄膜制成灰,放在律管内,每到节气到来,律管内的灰就相应飞出。浮灰:一作“飞灰”。4腊:

腊月。5云物:

景物。乡国:家乡。6覆:

倾,倒。白话译文四时变幻,人事更替,冬至后阳气上升,春意萌动。刺绣姑娘添丝加线赶做迎春的新衣,芦管吹灰则知冬至已到。腊月到来,岸边的柳树开始舒展枝条,山中的腊梅冲破寒气傲然绽放。此地自然景物与故乡相差无几,我叫小儿干尽杯中酒,不要辜负了眼前的良辰美景。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想到今日冬至,家中亲人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会谈论我这个离家在外的人。词句注释⑴邯郸(Hándān):地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下旬,这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古代冬至有全家团聚的习俗。⑵驿:驿站,古代的传递公文,转运官物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⑶抱膝:以手抱膝而坐,有所思貌。影伴身:影子与其相伴。⑷夜深:犹深夜。⑸远行人:离家在外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白话译文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唐·杜牧远信初凭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尊前岂解愁家国,辈下惟能忆弟兄。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此诗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感受到诗人对于弟弟那份血浓于水的兄弟情谊。是冬至日思念家人的绝佳诗作。

冬至,光阴荏苒,愿这个冬天,你我无恙,喜乐长安。词语注释⑴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这一天太阳经过冬至点,北半球白天最短,夜间最长。舍弟:对自己弟弟的谦称。这里指杜牧的弟弟杜顗。⑵初凭:第一次凭借。凭,凭借,依靠。一作“逢”。双鲤:信函,两块木板刻作鱼形,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因以“双鲤”代称书信。⑶一阳生:因冬至后白天渐长,古代认为是阳气初动,所以冬至又称一阳生。《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⑷尊前:在酒樽之前,指酒筵上。尊,酒器,后作“樽”。岂解:岂能消解。愁家国:思家之愁。家国,偏义复词,偏指家,国无义。⑸辇(niǎn)下:借指京城。弟兄:也是偏义复词,指弟弟,兄无义。⑹姜被:借指棉被。《后汉书·姜肱传》:“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著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李贤注引《谢承书》曰:“肱性笃孝,事继母恪勤。母既年少,又严厉。肱感《恺风》之孝,兄弟同被而寝,不入房室,以慰母心。”后因以“姜被”指兄弟和兄弟之情。⑺晏裘:借指衣服。春秋时齐相晏婴以节俭力行著称,着苴布之衣、麋鹿之裘以朝。孔子弟子有若谓其衣一狐裘至三十年。后因以“晏子裘”为称人节俭的典故。亦谓处境困顿。⑻竹门:用竹片编制的门。惆怅:因失意而伤感、懊恼。⑼松窗:临松之窗。多以指别墅或书斋。白话译文远方的信件第一次凭借人带去,我在他乡正遇上冬至节。宴饮哪能消解思家的愁苦,只不过是借酒浇愁罢了。我在京城只有弟弟可怀念。住在旅馆里天气很寒冷,正担心弟弟盖的被子是否太单薄。夜晚在江边漫步,感到衣服太轻,不够暖和。一阵寒风掠过用竹片编制的门,这使我更加伤感,我还以为是冰雪敲打松窗的声音。冬至宋·王安石都城开博路,佳节一阳生。喜见儿童色,欢传市井声。幽闲亦聚集,珍丽各携擎。却忆他年事,关商闭不行。都城开封广开博路,冬至佳节,一阳复生。很开心能看到儿童们灿烂的笑脸,市井传来的嘈杂声、叫卖声、交谈声。冬至日思亲明·于谦客里逢佳节,天涯忆老亲。葭灰初应候,梅蕊渐回春。醉讶朱颜好,愁添白发新。孤云恒在望,翘首欲沾巾。客居他乡恰巧遇到了冬至节,远在天涯不由得忆起了父老乡亲。葭莩之灰预示着冬至节气到,此时梅花也渐渐开放。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俗语、谚语是一种很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先人们的智慧,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冬至谚语1.冬至有雨雨水多,冬至无雨雨水少。2.冬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