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隋唐统一与灭亡》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隋朝的建立与统一、隋初的经济繁荣、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隋朝灭亡的原因。2.掌握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了解唐太宗和“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及“开元盛世”,分析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和表现。3.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知道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认识藩镇割据的局面,了解黄巢起义和唐朝灭亡的基本史实。(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视频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隋唐时期的统一与灭亡,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意识和责任感。2.了解隋唐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3.认识到封建统治者的政策和行为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形成原因和表现。3.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过程和影响,唐朝灭亡的原因。(二)教学难点1.如何全面、客观地评价隋炀帝的功过是非。2.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封建盛世出现的规律和启示。3.分析科举制在隋唐时期及对后世中国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体会制度创新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隋唐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历史脉络和知识框架。2.史料分析法: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图表等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4.角色扮演法:安排学生扮演隋唐时期的历史人物,重现历史场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历史氛围,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认识。5.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图片:播放一组反映隋唐时期繁荣景象的图片,如大雁塔、赵州桥、《步辇图》等,同时播放一段轻柔的古典音乐,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2.提问引导:同学们,看到这些精美的图片,大家是不是对这个时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呢?你们知道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时期吗?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变化和发展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隋唐统一与灭亡》,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二)讲授新课(30分钟)1.隋朝的统一与灭亡隋朝的建立讲解: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展示史料:“隋主虽受周禅,而猜忌苛察,信受谗言,功臣故旧,无始终保全者;乃至子弟,皆如仇敌,此其所以不能长久。”——《资治通鉴》提问: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隋文帝的哪些性格特点?这些特点对隋朝的政治局势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隋朝的统一讲述:隋文帝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使隋朝的国力日益强盛。589年,隋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展示地图:展示隋朝统一全国的形势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隋朝统一的过程和范围。小组讨论:隋朝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有哪些?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隋初的经济繁荣介绍:隋朝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经济发展,如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兴修水利工程等,使得隋朝在短时间内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史称“开皇之治”。展示数据:“开皇十七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赉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既充,积于廓庑之下……”——《隋书・食货志》分析: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隋朝经济繁荣的哪些表现?隋朝经济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大运河的开通背景介绍: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同时也为了满足自己巡游江南的欲望,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展示图片和视频:展示大运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包括中心、起止点、四段河道、连接的五大水系等。小组讨论: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及后世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和所学知识,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和质疑。科举制的创立背景介绍: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展示史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晋书・刘毅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分析对比:请同学们对比分析这两段史料,说一说科举制的创立有什么重大意义?它与以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哪些进步之处?隋朝的灭亡讲述:隋炀帝在位期间,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随之灭亡。展示史料:“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瓦岗军讨伐隋炀帝的檄文提问:从这段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隋炀帝的哪些行为导致了隋朝的灭亡?2.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唐朝的建立讲解: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唐朝陆续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展示世系表:展示唐朝的世系表,让学生了解唐朝初期的皇位传承情况。贞观之治人物介绍:626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治国措施:政治上: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民族关系上: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展示史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唐太宗分析讨论:请同学们结合这两段史料,谈谈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和“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3.女皇帝武则天人物介绍:武则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统治措施:武则天在位期间,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历史评价: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但她也有一些负面评价,如重用酷吏、崇尚佛教等,耗费了大量钱财。4.“开元盛世”背景介绍:唐玄宗即位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改革措施: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盛世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展示图片和数据:展示反映“开元盛世”时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图片和数据,如长安城的布局图、人口增长数据、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盛世的繁荣景象。5.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安史之乱原因分析:政治腐败:唐玄宗在统治后期骄奢淫逸,怠于政事,任用奸臣杨国忠、李林甫等,政治十分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贵族、官僚和富商大量兼并土地,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失去土地,四处逃亡,社会矛盾尖锐。节度使权力膨胀:唐朝在边境地区设置节度使,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军事制度缺陷:府兵制瓦解后,唐朝实行募兵制,士兵与将领之间形成了紧密的隶属关系,为叛乱提供了军事条件。过程讲述: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叛军从河北南下,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贵妃被缢死。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唐朝军队经过八年的艰苦战斗,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影响分析: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使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于是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三)课堂小结(10分钟)1.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隋朝的建立与统一、大运河的开通、科举制的创立、隋朝的灭亡;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重点强调:重点强调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形成原因和表现、安史之乱的爆发原因和影响等核心知识点,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3.规律总结:与学生一起总结封建盛世出现的一般规律,如统治者的开明政策、重视人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等;分析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原因,如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军事制度缺陷等,引导学生以史为鉴,从中吸取历史教训。(四)课堂练习(10分钟)1.选择题隋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A.581年B.589年C.605年D.618年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长安B.洛阳C.涿郡D.余杭科举制正式诞生于()A.隋文帝时期B.隋炀帝时期C.唐太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言进谏的著名大臣是()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征D.姚崇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2.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皮子文薮・汴河铭》请回答: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哪条河?这条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通的?开通的目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二,说说这条河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3.简答题简述“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简述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和影响。(五)课后作业(5分钟)1.基础巩固作业制作隋唐时期的大事年表,梳理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和主要内容。背诵并默写隋朝大运河的基本概况(包括中心、起止点、四段河道、连接的五大水系)和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2.拓展延伸作业以“我眼中的隋炀帝”或“武则天的功与过”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客观评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隋唐时期的文化成就(如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选择其中一项成就,制作一份手抄报,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和多媒体教学法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讨论不够深入;在史料分析环节,个别学生对史料的理解和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教学时间的把控上,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确保各个教学环节能够更加紧凑、有序地进行。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的基本史实,包括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等关键信息。2.掌握“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主要表现及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如用人纳谏、完善制度、重视民生、发展科举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和作用。3.理解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对后世的借鉴意义,能够分析“贞观之治”在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历史纪录片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从历史资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分析解读的能力。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故事讲述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感受中华民族在这一时期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2.体会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的优秀品质和治国方略,认识到统治者的政策和行为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关注国家发展和社会民生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唐朝的建立过程和“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唐太宗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2.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用人策略在其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二)教学难点1.深入探究“贞观之治”背后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因素,以及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和启示。2.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避免简单片面的认识,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唐朝建立的背景、过程以及“贞观之治”的相关史实和概念,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2.史料分析法:展示丰富多样的历史文献、碑刻、诗词等原始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提取关键信息,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评价能力。3.小组合作探究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启发,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创新。4.情境教学法:创设历史情境,如模拟唐朝的朝堂议事、角色扮演历史人物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氛围,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体验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播放视频片段:播放一段有关隋唐更替时期的历史纪录片视频片段,展示隋朝末年的社会动荡、农民起义风起云涌以及李渊父子崛起的大致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提问引导:视频中展现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那么,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是谁挺身而出,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呢?这个王朝又有着怎样的辉煌成就?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去探寻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二)讲授新课(30分钟)1.唐朝的建立背景介绍:隋朝的灭亡:简单回顾隋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徭役繁重、民不聊生等状况,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如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这些起义沉重打击了隋朝的统治,使其统治根基动摇。李渊的崛起:介绍李渊的出身和背景,他身为隋朝的贵族,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逐渐积蓄力量,并利用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在晋阳起兵。建立过程:晋阳起兵:详细讲述617年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的经过,包括起兵的策略、军事行动以及沿途各地的响应情况,展示李渊父子的军事才能和领导智慧。攻占长安:李渊军队一路势如破竹,迅速向长安进军,并于当年11月顺利攻占长安,立代王杨侑为帝,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自己则掌控了军政大权,为唐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称帝建唐: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同年5月,李渊废掉杨侑,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即唐高祖。统一全国:统一战争:展示唐朝建立后统一全国的形势图,讲述唐朝军队在随后的几年里,先后平定了薛举、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割据势力,逐步统一了全国,使中国再次进入大一统的时代。意义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唐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如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等,让学生理解统一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2.“贞观之治”唐太宗即位:玄武门之变:讲述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立己为太子。待李渊退位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为唐太宗,次年改元贞观。李世民的个人品质和才能:简要介绍李世民的个人品质,如勇敢果断、机智聪慧、胸怀大志等,以及他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的卓越战功和领导才能,为后续讲解“贞观之治”的出现埋下伏笔。贞观之治的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展示唐太宗与大臣们讨论隋朝灭亡原因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唐太宗从隋朝的兴衰中吸取了哪些教训,如统治者要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等,让学生明白以史为鉴的重要性。用人纳谏:用人策略:介绍唐太宗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出身、门第,只要有才能就予以任用,如重用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名臣。讲述这些大臣的主要事迹和他们在贞观年间的重要作用,强调人才对于国家治理的关键作用。虚心纳谏:通过魏徵多次直言进谏和唐太宗虚心接受的故事,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典故,说明唐太宗善于纳谏,能够广开言路,营造了良好的政治氛围,使朝廷能够及时纠正政策失误,避免决策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完善制度:政治制度:讲解唐太宗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措施和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介绍科举制在贞观时期的发展,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扩大了统治基础,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治理提供了人才支持。法律制度:提及唐太宗重视法制建设,命人修订《唐律》,强调法律的公平公正和宽简适中,减少了严刑峻法,稳定了社会秩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提供了法律保障。重视民生:轻徭薄赋:展示唐太宗时期减轻农民赋税和徭役负担的相关政策和数据,分析其对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积极影响,如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促进了粮食产量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生产:讲述唐太宗采取的一系列鼓励农业生产的措施,如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等,使农业生产得到显著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民族关系和睦:政策措施:介绍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册封、和亲等方式进行管理和交往,如册封东突厥首领、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等,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些举措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团结,稳定了边疆局势,为唐朝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意义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唐太宗民族政策的意义,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加强了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拓展了唐朝的疆域和影响力等,培养学生的民族平等、团结意识和多元文化观。贞观之治的表现:政治清明:通过讲述贞观年间朝廷中大臣们廉洁奉公、奉公守法、直言敢谏的风气盛行,以及地方官员治理有方、政治秩序稳定等方面的史实,让学生理解政治清明的表现和内涵,体会良好政治环境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经济发展:展示贞观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的相关史料和数据,如粮食产量增加、丝绸纺织业发达、商业城市兴起、对外贸易频繁等,让学生直观感受经济繁荣的景象,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社会安定:讲述贞观年间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增长,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社会风气开放包容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对社会安定的表现有全面的认识,理解社会稳定与国家繁荣之间的相互关系。民族和睦:再次回顾唐太宗时期民族关系融洽的史实和表现,如各民族之间交流频繁、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边疆地区稳定繁荣等,强调民族和睦对国家统一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三)课堂小结(10分钟)1.知识回顾: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唐朝建立的背景、过程和统一全国的情况,以及“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表现和历史意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2.重点强调:重点强调“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和唐太宗的治国方略,如用人纳谏、完善制度、重视民生、民族关系和睦等方面的重要举措和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因素是唐朝初期繁荣昌盛的关键所在,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3.历史启示:与学生一起探讨“贞观之治”给我们当今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如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关注民生福祉、促进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等,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四)课堂练习(10分钟)1.选择题唐朝的建立者是()A.李渊B.李世民C.李建成D.李元吉唐太宗时期,敢于直言进谏的著名大臣是()A.房玄龄B.杜如晦C.魏徵D.姚崇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唐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了()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A.松赞干布B.尺带珠丹C.皮罗阁D.骨力裴罗2.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唐太宗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请回答: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隋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中唐太宗所说的话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太宗为避免“覆舟”采取了哪些措施?3.简答题简述“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谈谈你对唐太宗用人纳谏的认识和理解。(五)课后作业(5分钟)1.基础巩固作业制作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重要人物、事件、时间、原因、表现等关键要素,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并培养知识归纳整理能力。完成课后练习题,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2.拓展延伸作业以“论唐太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唐太宗在唐朝建立和“贞观之治”时期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唐太宗时期的文化成就(如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选择其中一项感兴趣的成就,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在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唐朝建立与“贞观之治”的历史知识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在能力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使他们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情境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讨论不够深入;在史料分析环节,个别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时间把控上,课堂练习环节略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长。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开元盛世》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唐玄宗开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景象,掌握“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和成就。2.熟悉唐玄宗在统治前期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任用贤能、整顿吏治、发展经济、改革兵制、重视文化教育等,理解这些措施对“开元盛世”形成的推动作用。3.能够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认识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的政策和用人策略等因素对社会繁荣的重要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历史纪录片等多种途径,获取有关“开元盛世”的历史信息,提高学生从不同类型的历史资料中提取关键内容、归纳总结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和方法。2.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历史故事讲述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合作探究中深入思考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3.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开元盛世”与之前的“贞观之治”以及其他朝代的盛世局面进行对比,让学生找出其异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开元盛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历史综合素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的繁荣昌盛,体会中华民族在古代历史上所创造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2.认识到唐玄宗前期的励精图治和改革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品质,同时也让学生明白统治者的决策和行为对国家兴衰的重要影响,以史为鉴,关注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发展,人口增长,社会稳定,文化昌盛等方面的具体成就和现象。2.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改革措施,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具体政策和实施情况,以及这些措施对推动社会繁荣所起到的关键作用。(二)教学难点1.深入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理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探究盛世背后的深层次历史规律和启示,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历史思维能力。2.客观、全面地评价唐玄宗的历史功绩和局限性,避免对历史人物的片面认识和简单化评价,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评价观。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开元盛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有清晰、准确的把握,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搭建框架。2.史料分析法:精选大量丰富、详实的历史文献、考古发现、诗歌等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分析史料,让学生从原始资料中获取信息,验证和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习惯和能力。3.小组讨论法: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如“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唐玄宗的历史评价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小组内交流、碰撞思想火花,然后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4.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如模拟开元年间的朝堂议事、商业交易场景、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开元盛世”的时代氛围,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5.比较分析法:将“开元盛世”与“贞观之治”以及其他古代盛世进行对比分析,从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状况等多个维度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各个盛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加深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展示图片和视频片段: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反映唐朝繁荣景象的图片,如宏伟壮丽的长安城、精美的唐三彩、热闹的商业集市等,同时播放一段有关“开元盛世”的历史纪录片视频片段,展现当时社会的昌盛与繁华,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唐朝的辉煌。2.提问引导:同学们,从刚才的图片和视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繁荣昌盛、充满活力的唐朝。那么,大家知道唐朝在哪个时期达到了这样的巅峰状态吗?这一时期又发生了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课程——《开元盛世》,去探寻那段令人瞩目的历史篇章。(二)讲授新课(30分钟)1.开元之治唐玄宗即位:背景介绍:简单回顾武则天退位后唐朝政局的动荡局面,包括中宗、睿宗时期的政治混乱和宫廷斗争,为唐玄宗的即位和改革提供历史背景。即位过程:讲述唐玄宗李隆基在经历了一系列政治斗争后,于712年即位,是为唐玄宗,次年改元开元,表明了他要开创一个新纪元的决心。改革措施:任用贤能:人物介绍:展示姚崇、宋璟、张九龄等开元时期著名贤相的图片和简介,讲述唐玄宗重用这些贤能之士的史实,以及他们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卓越才能和贡献。作用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任用贤能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如贤相们能够为皇帝提供明智的决策建议,整顿吏治,推行改革措施,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稳定。整顿吏治:措施介绍:详细讲解唐玄宗整顿吏治的具体措施,如精简机构,裁减冗员,严格官员选拔和考核制度,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奖惩等,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工作积极性。效果展示:通过列举一些具体的数据和案例,如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减少,政府办事效率提高,百姓对政府的满意度上升等,展示整顿吏治的显著成效,让学生理解良好的吏治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发展经济:农业方面:介绍唐玄宗重视农业生产,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兴修水利工程,改善灌溉条件,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工具,如曲辕犁和筒车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粮食产量,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百姓的生活需求。手工业方面:展示唐代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图片,如丝绸、瓷器、金银器等,讲述开元年间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如丝织业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手工业的繁荣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通过对外贸易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商业方面:介绍唐朝商业的繁荣景象,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商业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城市中店铺林立,商业活动频繁,市场交易规范有序。讲述唐玄宗采取的促进商业发展的措施,如统一货币、规范市场管理、改善交通条件等,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推动了商业的繁荣发展,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改革兵制:府兵制到募兵制的转变:讲解唐朝兵制从府兵制向募兵制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分析募兵制的特点和优势,如兵农分离,士兵由国家招募并长期服役,经过专业训练,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军事素质。节度使制度的设立:介绍唐玄宗为了加强边防军事力量,在边境地区设立节度使,赋予他们较大的军事权力和财政权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应对边疆的军事威胁。同时,也引导学生思考节度使制度带来的潜在问题,如地方军事力量过于强大,可能导致中央集权的削弱,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隐患。重视文化教育:文化成就:展示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如诗歌、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领域的杰出成就,列举李白、杜甫、王维等著名诗人及其代表作品,吴道子、阎立本等著名画家的绘画风格和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唐朝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繁荣昌盛,体会文化繁荣对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意义。教育发展:讲述唐玄宗重视教育,大力发展学校教育,增加学校数量,完善教育制度,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2.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繁荣:生产工具的改进:再次详细介绍曲辕犁和筒车的构造、原理和优势,通过动画演示或实物模型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生产工具的创新之处,以及它们对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巨大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展示唐朝在开元年间修建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的图片和地理位置图,如大运河的进一步疏浚和拓展、各地的灌溉渠道和水库的修建等,讲述水利工程对农业灌溉、防洪抗旱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农业生产区域扩大和粮食产量增长的促进作用。农产品的丰富:列举开元时期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如水稻、小麦、粟、棉花、茶叶、水果等,介绍唐朝农业的多种经营模式和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情况,让学生了解唐朝农业的繁荣景象不仅体现在粮食产量的增加,还体现在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手工业发达:丝织业:展示唐代精美的丝织品图片和文物,介绍丝织业的中心地区,如定州、益州、扬州等地,讲述丝织技术的高超工艺,如织锦、刺绣、印染等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以及丝织品的精美品种和广泛用途,不仅供国内贵族和百姓消费,还大量出口到周边国家和地区,成为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陶瓷业:展示唐三彩、邢窑白瓷、越窑青瓷等著名陶瓷制品的图片和实物,介绍陶瓷业的制作工艺和技术特点,如唐三彩的色彩斑斓、造型生动,邢窑白瓷的洁白如雪、质地细腻,越窑青瓷的温润如玉、釉色青翠,让学生了解唐朝陶瓷业在工艺、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独特成就,以及陶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广泛影响力,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其他手工业:简要介绍唐朝的冶铁业、造船业、造纸业等其他手工业领域的发展情况,如冶铁技术的进步,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钢铁,用于制造农具、兵器和各种工具;造船业的发达,能够建造出大型的海船和内河船只,促进了水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造纸业的技术改进,使纸张的质量提高,产量增加,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商业繁荣:商业城市的兴盛:通过地图展示长安、洛阳、扬州、成都、广州等商业城市的地理位置和城市布局,介绍这些城市的商业特色和繁荣景象,如长安作为唐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活动十分繁荣,东市和西市是著名的商业区,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的商品和商人;洛阳是唐朝的东都,交通便利,商业也非常发达;扬州地处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和重要的商业港口,对外贸易繁荣;成都商业繁荣,物产丰富,有“扬一益二”之称;广州是唐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与海外各国有着频繁的贸易往来,城市中设有专门的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和外国人聚居区。市场与贸易:讲述唐朝商业市场的交易规则、商品种类和交易方式,如市场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定时开市、闭市,商品种类繁多,包括农产品、手工业品、奢侈品、药材、茶叶、丝绸、瓷器等应有尽有。介绍唐朝国内贸易的发达情况,以及对外贸易的繁荣景象,如通过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欧洲等地进行贸易往来,输出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输入珠宝、香料、药材等特产,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货币与金融:展示开元通宝的图片,介绍开元通宝的铸造背景、形制特点和在唐朝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它成为唐朝通用的货币,对规范货币流通、促进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简单介绍唐朝的金融机构和信用体系的发展情况,如柜坊的出现,类似于现代的银行,为商人提供存放钱财和汇兑业务的服务,飞钱的使用则方便了长途贸易中的资金周转,反映了唐朝商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初步尝试。3.文化昌盛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辈出:再次列举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等众多著名诗人,介绍他们的生平经历、诗歌风格和代表作品,让学生感受唐朝诗歌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如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富有浪漫主义情怀,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反映社会现实,王维的诗歌清新自然、充满田园山水之美,不同诗人的作品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唐朝诗歌的辉煌成就。诗歌题材广泛:分析唐朝诗歌题材的多样性,包括边塞诗、田园诗、山水诗、爱情诗、咏史诗、讽喻诗等,这些诗歌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各个方面,如战争与和平、劳动与生活、自然风光、爱情婚姻、历史兴衰、政治现实等,让学生通过诗歌了解唐朝的社会风貌、人民生活和时代精神。诗歌的社会影响:讲述诗歌在唐朝社会中的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喜爱诗歌创作和欣赏,诗歌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记录生活的重要方式。诗歌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人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产生了重要作用。艺术的辉煌成就:绘画:展示吴道子、阎立本等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品,如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阎立本的《步辇图》等,介绍唐代绘画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如人物画注重神态刻画、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山水画注重意境营造、技法成熟,绘画题材广泛,包括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多元文化和审美情趣。书法:介绍颜真卿、柳公权等著名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的风格特点,如颜真卿的楷书端庄雄伟、气势磅礴,柳公权的楷书骨力劲健、结构严谨,书法艺术在唐朝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具有艺术欣赏价值,还体现了唐朝文化的严谨和大气。音乐舞蹈:讲述唐朝音乐舞蹈的繁荣情况,如宫廷乐舞的盛大场面和高超技艺,民间音乐舞蹈的丰富多彩和地域特色,介绍一些著名的乐舞作品,如《霓裳羽衣曲》等,让学生了解唐朝音乐舞蹈融合了国内各民族和国外文化的元素,呈现出开放、包容、华丽的风格特点,体现了唐朝文化的多元性和创新性。(三)课堂小结(10分钟)1.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改革措施、“开元盛世”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繁荣表现,以及“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2.重点强调:再次强调“开元盛世”的重要性和历史地位,重点分析盛世出现的原因,如唐玄宗前期的贤明统治、任用贤能、改革创新、重视经济文化发展等因素的相互作用,让学生深刻理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统治者的政策和决策对国家发展的关键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历史启示:与学生一起探讨“开元盛世”给我们当今社会发展带来的启示,如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拔、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加强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培养学生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四)课堂练习(10分钟)1.选择题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唐朝时,人们创造了一种新的灌溉工具,它可随水流自行转动,把水从低处汲到高处,你知道这种灌溉工具是什么吗?()A.曲辕犁B.筒车C.翻车D.水排唐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出现了一些繁华的大都市,其中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的是()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开创了“开元盛世”,把国家的繁荣推到顶峰的是()A.汉武帝B.秦始皇C.唐玄宗D.武则天下列哪一项不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实行的改革措施?()A.重用酷吏,打击元老重臣B.整顿吏治,裁减冗员C.发展经济,改革税制D.重视文化教育,编修经籍2.材料分析题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杜甫《忆昔》材料二:“玄宗少历民间,身经迍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加之姚崇、宋璟、苏颋、卢怀慎等守正之辅,孜孜献纳,故致治平。及后承平日久,安于逸乐,渐远端士,而近小人。”——《旧唐书・玄宗本纪》请回答:材料一中描绘了开元时期怎样的社会景象?根据材料二,分析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唐玄宗统治后期“渐远端士,而近小人”的看法以及这对唐朝产生的影响。3.简答题简述唐玄宗开元年间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试比较“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异同点。(五)课后作业(5分钟)1.基础巩固作业制作“开元盛世”的知识卡片,内容包括唐玄宗的改革措施、盛世的经济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成就(诗歌、艺术等)、出现原因以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要求图文并茂,以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完成配套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通过练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重点、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提高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针对性辅导。2.拓展延伸作业以“唐玄宗与开元盛世”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客观地评价唐玄宗在开元盛世中的作用和历史地位,分析其前期的功绩和后期的失误,探讨盛世兴衰的原因和启示,培养学生的历史研究和写作能力,提升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开元盛世”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情况,如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互动,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制作一份PPT,在下节课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拓宽学生的历史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收集与整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对“开元盛世”这一重要历史时期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体验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活动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使他们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评价,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情境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事件和人物;比较分析法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然而,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讨论不够深入;在史料分析环节,个别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能力还有待提高;在时间把控上,课堂练习环节略显仓促,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练习。在今后的教学中,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成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及其危害。知道黄巢起义的原因、过程和意义,掌握唐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明确五代十国的更迭情况,分析其特点和历史影响,提升归纳总结和时空观念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对安史之乱相关史料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讨唐朝衰亡的原因和历史启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体会社会稳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意识。从黄巢起义中感受到农民阶级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同时也认识到农民起义的局限性。了解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局势,珍惜当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安史之乱的原因、过程和影响。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特点。唐朝灭亡的原因和标志。五代十国的更迭与特点。2.教学难点分析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理解藩镇割据局面长期存在的根源及其对唐朝后期政治格局的影响。探讨五代十国时期政权频繁更迭的历史必然性和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问题驱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忆昔》中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两首诗中可以看出唐朝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二)新课讲授1.安史之乱(15分钟)背景:展示唐玄宗统治前期和后期的图片、史料,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其变化,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归纳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政治上: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任用杨国忠等奸臣,政治腐败。例如,李林甫为巩固自身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导致朝廷内部矛盾激烈,政治生态恶化。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加剧。军事上:府兵制瓦解,募兵制下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例如,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势力强大,对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过程:结合《安史之乱形势图》,讲述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叛军从范阳起兵,一路南下,攻占洛阳、长安,唐玄宗逃往蜀中,途中发生马嵬驿之变,杨贵妃被赐死等重要事件,让学生对安史之乱的过程有清晰的时空认知。影响: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政治上:唐朝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地方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从此陷入长期的政治动荡。例如,许多节度使拥兵自重,不听从中央号令,自行任免官吏,征收赋税,唐朝政府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下降。经济上: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大量农田荒芜,人口锐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如洛阳、长安等昔日繁华的都市在战乱后变得破败不堪,商业活动停滞,而南方相对稳定的环境吸引了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社会上: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民族矛盾也有所激化,边疆形势紧张。2.藩镇割据(10分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讲解安史之乱后,唐朝政府无力彻底消灭叛军,为安抚降将,只得任命他们为节度使,导致藩镇数量增多,权力扩大,形成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割据的特点:政治上:藩镇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职位往往世袭,形成独立的政治势力。经济上:藩镇掌控地方财政,征收赋税不上交中央,甚至截留中央财赋,经济实力雄厚。军事上:藩镇拥有自己的军队,兵强马壮,时常与中央对抗,或相互攻伐。藩镇割据的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使唐朝陷入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之中,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为后来的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埋下了伏笔。3.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0分钟)黄巢起义的原因:展示唐末政治腐败、土地兼并、赋役繁重等方面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政治腐败,官员贪污受贿成风,卖官鬻爵现象严重,导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土地高度集中在地主阶级手中,农民失去土地,生活无以为继,被迫沦为佃农或流民。赋役沉重,除了正常的田赋、徭役外,还有各种苛捐杂税,如盐税、茶税等,农民不堪重负。黄巢起义的过程和影响:讲述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一度攻占长安,建立大齐政权,虽然最终起义失败,但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加速了唐朝的灭亡。唐朝灭亡:介绍朱温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势力逐渐壮大,后控制唐朝中央政权,于907年废掉唐哀帝,自立为帝,建立后梁,标志着唐朝灭亡。4.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0分钟)五代十国的更迭情况:结合《五代十国形势图》,简要介绍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十国(南方的吴、南唐、吴越、闽、南汉、前蜀、后蜀、楚、南平,北方的北汉)的更迭顺序和大致地理位置,让学生对这一时期的政权更替有直观的认识。五代十国的特点:政权更迭频繁,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北方经济则因战乱受到较大破坏。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各政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有一定的交流与发展,为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三)课堂小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安史之乱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藩镇割据的形成、特点和危害,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的关系,以及五代十国的更迭与特点。强调唐朝从开元盛世的繁荣走向衰亡的历史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唐朝兴衰的历史教训和启示,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稳定、政治的清明、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军事制度的合理对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四)课堂练习(5分钟)1.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皇帝荒废朝政B.节度使权力膨胀C.军队战斗力薄弱D.社会矛盾尖锐2.下列关于藩镇割据局面的叙述,错误的是()A.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在安史之乱后B.藩镇拥有政治、经济、军事自主权C.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中央集权D.藩镇割据局面持续到唐朝灭亡后3.黄巢起义的主要影响是()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B.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C.建立了新的政权D.平定了藩镇割据局面4.五代十国是一个政权分立的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B.北方政权更迭比南方频繁C.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停滞不前D.五代十国时期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五)课后作业(1分钟)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论唐朝兴衰的历史启示》,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能够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角度分析唐朝兴衰的原因,并阐述从中得到的启示,于一周内完成。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如唐朝由盛转衰的深层次原因,要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引导,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突破难点。同时,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现实,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隋唐时期边疆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其生活状况,如突厥、吐蕃、靺鞨、回纥等民族的基本情况。掌握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政策措施,包括战争、和亲、册封、设置机构等,理解其意义和作用。分析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提高归纳、概括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察地图等方式,引导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树立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意识。体会隋唐时期民族政策的开明和包容,认识到民族友好交往与交融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民族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维护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的责任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隋唐时期边疆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及其与中央政权的关系。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主要方式和表现,如文成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等历史事件的过程和影响。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内容和特点,以及其对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作用。2.教学难点理解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及这种交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意义。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对当时及后世民族关系发展的深远影响,如何从历史的角度看待民族融合过程中的冲突与和谐,培养学生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展示一幅隋唐时期的疆域图,提问学生:“从这幅地图中,大家可以看到隋唐时期的疆域辽阔,周边有许多不同的民族政权。那么,在这个时期,隋唐王朝与这些边疆民族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他们是如何相处的?这种相处方式又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呢?”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隋唐时期的民族交往与交融。(二)新课讲授1.突厥的崛起与唐朝的关系(10分钟)突厥的崛起:介绍突厥族的起源、生活地域和风俗习惯,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对突厥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讲述突厥汗国在南北朝时期逐渐崛起,势力强大,控制了北方广大地区,对中原王朝构成了一定的威胁。唐初与突厥的关系:讲述唐朝建立初期,由于国力尚未强盛,对突厥采取了妥协求和的政策,如“渭水之盟”的签订。引导学生分析当时唐朝采取这一政策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唐太宗对突厥的战争与策略:随着唐朝国力的增强,唐太宗派军出击突厥,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巩固了北方边境。分析唐太宗在处理突厥问题上采取的策略,除了军事打击外,还包括设置羁縻府州、任用突厥贵族为官等措施,让学生理解唐朝民族政策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这些措施对稳定边疆局势、促进民族融合的积极作用。展示相关史料:“其酋帅至者,皆拜将军、中郎将等官,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因而入居长安者数千家。”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从中提取信息,了解唐朝对突厥降众的安置情况和民族政策的实施效果。2.文成公主入藏与唐蕃关系(15分钟)吐蕃的统一与发展:介绍吐蕃族的兴起,讲述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吐蕃政权的过程,展示吐蕃的地理位置图和松赞干布的画像,让学生对吐蕃有直观的认识。讲解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如仿照唐朝的官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政治制度,发展农牧业,创制了吐蕃文字等,使学生了解吐蕃在当时是一个具有一定实力和文化特色的民族政权。文成公主入藏:讲述松赞干布多次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最终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历史故事,详细介绍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和带去的大量物资、技术、文化等,如带去了谷物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典籍,展示相关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感受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唐蕃友好关系的发展:分析文成公主入藏对唐蕃关系的积极影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往来和民族交融。介绍唐中宗时期金城公主入藏,以及后来唐蕃会盟等事件,说明唐蕃之间虽然也有过一些冲突,但友好交往始终是主流,双方通过和亲、会盟等方式,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共同推动了青藏高原地区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组织学生讨论:文成公主入藏为什么被传为佳话?它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有什么启示?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民族观。3.回纥的兴起与唐朝的友好往来(10分钟)回纥的兴起:介绍回纥族的起源、发展和生活特点,展示回纥的服饰、风俗等图片,让学生了解回纥族的基本情况。讲述回纥在唐朝的支持下逐渐强大,统一了北方草原地区,并建立了回纥汗国的过程。回纥与唐朝的友好关系:分析回纥与唐朝友好往来的表现,如在安史之乱中,回纥出兵帮助唐朝平叛,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交流频繁。唐朝与回纥之间的贸易往来十分密切,回纥用马匹等畜牧产品交换唐朝的丝绸、茶叶等物资,这种贸易往来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关系。展示相关史料:“(回纥)恃功,自乾元之后,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引导学生分析史料,了解唐朝与回纥之间的贸易情况和双方的经济互补性。讲述唐朝对回纥首领的册封,以及回纥在文化上对唐朝的学习和借鉴,如采用唐朝的历法、服饰等,体现了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融。4.靺鞨与唐朝的联系(8分钟)靺鞨族的分布与生活:介绍靺鞨族在东北地区的分布情况,展示其生活地域图,讲解靺鞨族的渔猎、农耕等生产生活方式,让学生了解这一民族的特点。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重点介绍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个部落的发展情况。黑水靺鞨勇猛善战,唐朝在其地设置黑水都督府,加强了对东北地区的管辖。粟末靺鞨在首领大祚荣的领导下建立了渤海国,其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有“海东盛国”之称,与唐朝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如派遣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使用唐朝的政治制度等,体现了边疆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学习,以及民族交融的趋势。展示渤海国的文物图片和相关史料,让学生感受渤海国的文化风貌和与唐朝的交流成果。5.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特点和影响(7分钟)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从交往方式、民族政策、文化交流等方面总结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特点。交往方式多样,包括战争、和亲、册封、贸易、设置机构等;民族政策开明,以怀柔、羁縻为主,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影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历史发展的影响。对当时社会而言,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丰富了各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如在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出现了各民族风格相互融合的作品。对后世历史发展来说,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各民族在长期的交往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心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这种民族交融的趋势在后世不断延续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课堂小结(5分钟)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隋唐时期边疆各主要少数民族的发展概况、与唐朝的关系以及民族交往与交融的特点和影响。强调隋唐时期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之间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交往与交融,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时期的民族政策和民族交往经验对我们今天处理民族关系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四)课堂练习(5分钟)1.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了()A.松赞干布B.尺带珠丹C.骨力裴罗D.大祚荣2.唐朝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的机构是()A.西域都护府B.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C.黑水都督府D.渤海都督府3.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表现?()A.金城公主入藏B.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C.契丹族建立辽政权D.靺鞨族采用唐朝的政治制度4.隋唐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是()A.武力征服为主B.和亲是主要手段C.开明、包容D.民族歧视严重(五)课后作业(1分钟)撰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要求字数不少于800字,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阐述隋唐时期民族交往与交融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当今社会的民族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于一周内完成。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实证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如小组讨论、情境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现象。在讲解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内容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强调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团结意识。同时,要关注学生在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反馈,以提高教学效果。部编2024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隋唐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新罗、天竺等,了解当时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实,包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重要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的因素,提升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增强时空观念。能够归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获取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探讨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形成自己的历史认知。引导学生绘制隋唐时期对外交通路线图,增强学生对历史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隋唐时期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和文化氛围,体会中华民族对外友好交往的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和国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KS5U原创】新课标2021年高二暑假化学作业(八)
- 【创新设计】(人教)2020-2021高中化学选修五【分层训练】4-3-蛋白质和核酸
- 【创新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1练习:1.10-电容器的电容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双基限时练7
- 【2021春走向高考】2022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阶段性测试题10
- 保定市202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选练(1)答案
- 2021广东韶关市高考英语自选练习(3)及答案
- 《结直肠癌教学》课件
- 【学练考】2021-2022学年高一历史岳麓版必修1练习册:单元测评一-
- 【名师一号】2020-2021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2双基限时练9(第一章)
- 2025年中国烟草总公司湖北省公司校园招聘22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部队行车安全课件
- 2024版带货主播电商平台合作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公司资产划转合同
- 2024-2030年中国铝汽车紧固件行业销售规模与盈利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康复科年度工作计划
- 广东省清远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物理试题(解析版)
- 拼图行业未来五年前景展望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期末检测试卷(含答案)
- 广西玉林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统编版质量测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外盘期货常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