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第2章乡村和城镇第3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4-第三节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1.结合资料,理解世界城镇化的含义、进程特点及成因。(综合思维)2.结合资料,驾驭不同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异同。(区域认知)3.驾驭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治理措施。(人地协调观)4.调查当地城镇化的特点及所处阶段,分析城镇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地理实践力)一、城镇化的概念1.概念:城镇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域转化为城镇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2.表现(1)人口的集中过程。(2)乡村向城镇的转化过程。(3)经济结构的改变过程。3.城镇化的本质:其次、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特殊提示]城镇化的标记中,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凹凸,而城镇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镇的发展是否合理。二、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特点(1)发达国家:1950年后先快后慢,现在速度放缓、已经进入成熟期。(2)发展中国家:1950年后先慢后快,现在快速发展。2.部分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特点(1)欧美发达国家①其次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城镇化,现在城镇人口比重已很高。②目前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已渐渐减慢或趋于稳定,甚至出现了“逆城市化”。(2)日本①20世纪50~60年头,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②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90%,空间上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都市圈。(3)非洲①长期处于较低的经济水平。②部分国家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人口膨胀,就业岗位不足、导致贫民集聚。(4)亚洲东南部①城镇化基本特点是人口急剧膨胀,但在经济、社会和制度等多方面还是有乡村的特点。②部分国家普遍存在就业岗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设施匮乏和生活环境恶化等问题突出。[易错提示]逆城市化不是城镇化的衰败,而是城镇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逝、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3.我国城镇化的特点(1)时间上:我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2)空间上: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均衡。(3)发展空间:我国城镇的数量和规模还不能满意现实需求,城镇化发展的空间依旧很大。三、城镇化的利弊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的主要表现(1)创建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2)社会进步、传播文明。(3)科技进步、生产发展。(4)城乡互动、全面发展。2.城镇化带来阶段性问题的主要表现(1)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2)人口问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3)住房问题。住房惊慌,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4)交通问题。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5)医院、学校等其他基础设施难以满意过多人口需求。3.解决措施限制城镇规模、合理规划城镇空间、加强城镇管理、实现区域共同发展等。(1)城镇人口数量增多,城镇化水平肯定提高。 ()(2)当前,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城镇化速度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 ()(3)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 ()(4)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 ()(5)衡量城镇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B.城镇人口比重C.工业发展规模 D.经济发展水平提示:(1)×城镇化水平凹凸的衡量指标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若比重增大,则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增多,但假如农村人口数量增加的更多时,城镇化水平仍会降低。(2)×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发达国家城镇化进程已进入成熟阶段,速度减慢,发展中国家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加速阶段,速度较快。(3)√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4)√城市中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口增长过快,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导致的环境污染。(5)B[城镇化的标记之一是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镇化概念国家统计局2019年8月15日发布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七。报告显示,2024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8.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71个百分点。2024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2011年提高了8.31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9个百分点。问题1(综合思维)材料中反映我国城镇化的表现是什么?提示:城镇化率上升。问题2(综合思维)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提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问题3(区域认知)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有大量人口涌入城镇,城镇有哪些优势可以对农村人口产生迁移吸引力?提示:城镇的交通便捷、文化设施齐全、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就业机会多、生活便利等方面的优势对农村人口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eq\a\vs4\al([归纳提升])1.城镇化的表现2.城镇化的动力1.下表为我国某地区城镇发展状况统计表。读表,完成(1)~(2)题。项目1999年2009年甲城镇数目/个37乙工业总产值/万元362001765000丙城镇人口/万人56340丁城镇人口比重/%30.448.6(1)数据显示的现象中不能反映城镇化进程的是()A.甲 B.乙C.丙 D.丁(2)近年来,该地区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其主要缘由可能是()A.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B.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C.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城镇中心区的萎缩(1)B(2)C[第(1)题,城镇化主要表现为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用地扩大、城镇数目增多四个方面。工业产值不能反映城镇化进程。第(2)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人口数量较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而这些剩余劳动力大多涌入城镇找寻就业机会。]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西方有一句俚语说:“穷人住城里,富人住城外。”这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下图为城镇化进程示意图。问题1(区域认知)“穷人住城里,富人住城外”反映了什么样的城镇化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图中哪个阶段,缘由是什么?提示:逆城市化。后期阶段。缘由:由于人口和产业快速向城镇集中,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惊慌、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汽车普及后,很多人和企业起先迁往郊区。问题2(综合思维)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后期阶段,为什么城镇化速度放缓?提示:因为在后期阶段,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已经很小,可转化为城镇人口的农业人口很少。问题3(区域认知)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处于哪个阶段?提示:处于中期阶段。eq\a\vs4\al([归纳提升])1.世界城镇化的三个阶段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差异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时间早晚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起先)晚(20世纪中叶以来)缘由工业化早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目前速度快慢趋缓甚至停滞速度加快缘由城镇化已推动到相对成熟阶段民族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快速城镇化水平凹凸高低缘由经济发展水平高,带动了城镇化进程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城乡经济出现巨大反差城镇人口比重大小大小缘由起步早,城镇化水平高起步晚,城镇化水平低所处阶段后期成熟阶段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动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大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移动民族独立运动的成功,经济快速发展现象及缘由现象逆城市化现象城镇发展不合理缘由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镇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城镇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分城镇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表现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城市中心区人口接着外迁,郊区人口迁往农村和小城镇人口迁回市区成因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图解2.读世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人口和城镇化水平对比图,回答(1)~(2)题。(1)据图可知20世纪70年头中期,世界城镇人口()A.总数量起先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削减D.两类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2)世界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起先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A.1825年前后 B.1875年前后C.1925年前后 D.1950年前后(1)D(2)C[第(1)题,依据图中信息推断,图中表示发达地区的曲线是M1和N2,表示欠发达地区的曲线是M2和N1。20世纪70年头中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城镇人口比重占世界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别不大,说明两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发达地区比重呈降低趋势,欠发达地区比重呈上升趋势;随着欠发达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世界城镇人口总量在不断增加。第(2)题,世界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起先快速提升的时期出现在1925年前后。]城镇化的利弊地区生产总值超3万亿元,站上新台阶;空气质量、水环境进一步改善,天更蓝、水更清;商品住房价格保持稳定、“房住不炒”得到落实……2019年1月14日公布的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透视出过去的2024年北京的一系列新改变。曾经,北京聚集了大量非首都功能,城市体量不断扩张,人口稠密,产业集聚,交通拥堵、空气质量堪忧的“大城市病”让这座特大城市不堪重负。如今,北京明确定位,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的城市,北京逐步实现从集聚资源求增长到疏解功能谋发展的转变。问题1(地理实践力)北京市的“大城市病”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城镇交通拥堵、住房惊慌、资源惊慌、环境污染、发展空间受限、就业困难等。问题2(综合思维)北京市的“大城市病”比较突出的主要缘由是什么?提示:人口、产业过度集中,城市规划建设不合理,管理不当造成的。问题3(综合思维)北京市发展中的“减量发展”主要是指什么?提示:实行各种措施分散、转移人口与产业,疏解一些城市职能。eq\a\vs4\al([归纳提升])1.城镇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之处有利之处表现创建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城镇化能够创建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汲取农村剩余劳动人口;促使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次、第三产业转移,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传播文明伴随着城镇化,城镇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乡村更加开放和文明,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差距缩小,社会更加进步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现代化城镇可以带动乡村提高教化水平,促进区域的整体发展。城镇化也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会给城镇化供应持续的推动力城乡互动、全面发展城镇化促进乡村发展的同时,也从多方面推动城镇自身健康发展2.城镇化的阶段性问题问题表现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人口问题城镇人口大量增加,就业压力加大,失业人数上升,导致部分低收入者陷入贫困住房问题城镇面积有限,过多的人口造成住房惊慌,出现贫民窟和棚户区交通问题随着车辆数量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不能与之适应时,交通拥堵就简单发生,停车困难也渐渐出现3.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3.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夫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1)~(2)题。(1)农夫建“握手楼”的干脆目的是()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A.居住人口削减 B.城区房价昂贵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3)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是()A.限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B.修建城市立交,改善交通条件C.增加社会投资,扩大居民就业D.发展城市新村,扩大居住面积(1)D(2)B(3)A[第(1)题,依据材料“握手楼”形容两栋楼房间隔距离过小,且楼层高,居住面积大。“握手楼”建在中心城市周边,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城镇化水平较高,外来人口迁入,由于房价过高,很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所以城市周边的农夫出租房屋增加收入。第(2)题,由以上分析可了解,建“握手楼”的主要目的是出租,是因城市房价过高,很多人无实力购买,才有的租房市场。第(3)题,城市住房拥挤产生的根源在于城市人口过多,所以限制人口规模、合理规划城市是解决此现象的根本措施。]人地协调观——聚焦“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相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依据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地讲,就是依据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流淌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整、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中追求自然系统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和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给”自然,而且能满意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了开展创建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城市森林花园被誉为“住房4.0”,在建筑设计中每家都有单独的庭院,外墙长满绿色植物,还有一处两层楼高的空中室外私人小院及一块几十平方米的土地,可种树、种花、种菜、遛狗、养鸟等。城市森林花园一处建筑就相当于一片森林,使住在繁华城市中心的人们实现“回来大自然”的幻想。读“住房3.0”和“住房4.0”景观对比图(1)建设“住房4.0”可以()①增加城市绿地②促进城市化深度发展③改善城市居民居住环境④改善市内大气环境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④(2)从大气循环和水循环的角度看,“住房4.0”可以()①减轻城市热岛效应②增大城市风强度③增加城市地下径流④增加城市空气湿度A.①② B.③④C.①④ D.②③[素养立意]本题组以“住房4.0”为背景材料,考查解决城镇化问题的途径,体现了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住房4.0”增加了城市植被,改善了大气环境。(1)B(2)C[第(1)题,从材料中可建设“住房4.0”,可以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居住环境,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第(2)题,“住房4.0”增加了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减小城市风强度,对城市地下径流影响较小。]题组1城镇化的概念半城市化地区是一种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半城市化地区聚落空间格局的演化不仅受城市化等外部力气的驱动,也受制于村民就业方式等改变的影响。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高校城内,是高校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为多所高等院校所包围的一处典型的半城市化地区。下图示意康杜村半城市化形成过程中村民就业构成(甲、乙、丙、丁为四种主要的就业方式)改变状况。据此完成1~2题。1.康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A.私营企业发展 B.外来投资增加C.国有工厂兴起 D.教化产业发展2.甲、乙表示的就业方式最可能是()A.工人、农夫 B.农夫、工人C.房东、店主 D.店主、工人1.D2.B[第1题,康杜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高校城内,是高校城建设中保留下来的村落。读图结合材料,随着高校城的建设,康杜村耕地面积变少,变为高校城建设用地,所以康杜村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教化产业发展。第2题,读图可知,在阶段一,甲占比最大,随着高校城建设,占比削减,所以甲应为农夫;而乙曲线随着建设先增加后削减,应为工人数量的改变;丙出现主要在阶段二和阶段三,主要为以房东为主的就业状况;在三个阶段,丁基本呈总体上升趋势,应为店主。]题组2世界不同地区城镇化特点下图为世界城市及农村人口数量改变图,其中四种图例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据此回答3~4题。3.图例②表示()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B.发达国家农村人口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D.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4.下列有关世界城市化地区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快B.发达国家城市总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多C.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D.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异小于发达国家3.C4.C[第3题,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主要以农村人口为主,图例①是发展中国家农村人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城市人口总数比较大,图例②表示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图例③为发达国家农村人口;图例④为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第4题,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慢;发达国家总人口数比较少,发达国家城市总人口比发展中国家少;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中国家城乡发展差异大于发达国家。]题组3城镇化的利弊北京北海团城是中国古代雨水利用的综合示范工程,建于湖中孤岛,城内面积5760平方米,高出湖面5.64米。团城内除建筑物、古树外,其余均由多气孔的梯形青砖铺筑。由于团城设计奇妙(下图),城内数十棵古树无须人工浇灌而百代常青。据此完成5~6题。5.(生活中的地理)团城内地面铺筑时选用梯形青砖是为了()A.削减土壤蒸发 B.滞留雨水污染物C.增加雨水下渗 D.增加地表径流量6.(生活中的地理)冬季含水涵洞对古树生长的作用有()A.吸纳土壤的水分,避开古树烂根B.营造古树生长相宜的温湿环境C.为土壤供应给分,维持古树生长D.稀释土壤污染物对古树的危害5.C6.B[第5题,团城内除建筑物、古树外,其余均由多气孔的梯形青砖铺筑。团城内地面铺筑时选用梯形青砖是为了增加雨水下渗,地下水足够,古树无须浇灌;多气孔不能削减土壤蒸发;梯形砖上宽下窄,地表砖的缝隙小,不易滞留雨水污染物;下渗增加,地表径流量减小。第6题,冬季,北京地区降水少。结合图中箭头方向,冬季含水涵洞对古树生长的作用是为土壤供应水分,营造古树生长的相宜温湿环境;含水涵洞的水补给土壤水,土壤污染物不易被带走,对污染物的稀释作用有限;北京主要是落叶林,冬季不是古树生长时期。]教材P47探究城镇化现象。缘由:深圳快速城镇化受政策、产业引进和发展、人口迁入等因素共同影响。教材P48思索其次、第三产业的建立和集聚。教材P49思索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水平高,以1980年为界,前期速度快,后期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起步晚,水平低,以1980年为界,前期速度慢,后期速度快。教材P51活动(1)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前期速度快,后期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城镇化起步晚,前期速度慢,后期速度快。(2)发达国家城镇化起步早,速度慢,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和我国城镇化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教材P51思索1.成都城区由中心向四周扩展;1990~2005年城区主要向西南方向扩展;2005~2013年城区主要向北和东南扩展。2.城镇化对成都和周边地区的发展有利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创建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调整;促进社会进步、传播文明;城乡互动、全面发展。教材P52思索(上)城镇化对区域发展的不利之处有: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环境问题;就业压力大,失业人数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