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11月各地联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2024届高三11月各地联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2024届高三11月各地联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2024届高三11月各地联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2024届高三11月各地联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一一2024届高三语文11月各地联试题分类汇编

(1)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管子曰:“仓腰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

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

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娥①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

是天下之大我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

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嬴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

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

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文玄二: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

赏罚。今慕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

有所津。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日主用足,二日

民赋少,三日劝农功。神农之教日:“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无粟,

1

弗能守也。“以是观之,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

无穷;粟者,民之所种,生于地而不乏。夫得高爵也免罪,人之所甚欲也。使天下

人入粟于边,以受爵免罪,不过三岁,塞下之粟必多矣。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寒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漠②天下粟。

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人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

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

乐矣。

(节选自晁错《论贵栗疏》)

[注]①娥(zhi):细致。②津(xie),流通。

10.文本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

欲A民B务C农D在E于F贵G粟H贵I粟J之K道L在M于N使。民P以Q粟R

为S赏T罚

11.下列对义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之尝闻”“莫之或止”与《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句式相同。

B.亡,意为没有、无,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亡”含义不同。

C.靡,即消费、耗费,与《氓》“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不同。

D.“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的“方”,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引用管仲的话,指出粮仓充足,百姓才懂得礼节,论证了粮食充足对治国

的直要性。

B.贾谊指出如果国家存粮不足又遭遇天灾兵事,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

以求生计。

2

C.晁错引用“神农之教”的话,指出君王应当重视粮食,将粮食作为一切国家政

务的根基。

D.晁错认为如果郡县积攒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以上,皇帝就可以下诏书,不收农

民的土地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

(2)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14.贾谊《论积贮疏》和晁错《论贵粟疏》都反映了西汉时期缺粮的社会状况,请

结合两则材料,试分析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2)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

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

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夫学者是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

实也。

3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

置,便至荒芜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然人有坎壤,

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J曾

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

秋》,以此遂登丞相: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

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暝

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齐有宦

者内参田鹏鸾,本蛮人也。年十四五,初为阍寺,便知好学,怀袖握书,晓夕讽诵。

所居卑末,使役苦辛,时伺间隙,周章询请。每至文林馆问书之外不暇他语及睹古

人节义之事未尝不感激。彼被赏遇,位至侍中开府。

邺平之彳缸吾见徒入关。吾儿思鲁尝谓吾日:“朝无禄位,家无积财,当肆筋力,

以申供养。每被课骂,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吾命之日:“子当以养为

心,父当以学为教。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

王之道,绍家世之业,藜羹媪褐,我自欲之。”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篇》)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

每至A文林馆B问书C之外D不暇E他语F及睹古人G节义之事H未尝不感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端,文中加点的“端”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中

的“端。意义不同。

4

B.春华秋实,是由历史典故凝固而来的成语,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现也比喻学

习有成果。

C.老而弥笃的“而”是连词,表转折。与《屈原列传》中“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的“而”用法相同。

D.游学,文中指远游异地,从师学习,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增进弟子的学识,培养

其品质。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认为,君子学习表现言行举止之间,一切都是世人典范:提倡学习要真诚

力行,长期积累,必能体会其中乐趣,若舍弃治学意义和禽兽无异。

B.《颜氏家训》将学习之道比作种树,如果没有春华,自然没有秋实;还从正反

两个方面来列举事例,讨论早学和晚学,虽有不同,但同样值得肯定。

C.《颜氏家训》引用孔子“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佐证适当地晚学是

有好处的;指出若到婚冠时还未学,就因保守而失学,实在愚蠢。

D.齐国人田鹏鸾,虽居下位但好学,趁着差事繁忙之余向旁人请教:颜之推教导

儿子思鲁,学习不能终止,勉励其从正道承家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

(2)每被课笃,勤劳经史,未知为子可得安乎?

14.请结合材料二来谈谈如何做到荀子所说的“学至乎没而后止也二

(3)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文)

5

《六国论》(节选)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

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

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J

此言得之。

(乙文)

《六国论》(节选)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

赵不知佐韩、魏以拣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

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

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

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

取夷灭。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

6

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

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月并手胭

足、暴骸中野,以终刈①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

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

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

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①刈:杀戮。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都

B.思厥先祖父厥;相当于“其。他们

C.兵连祸结,曾无虚岁曾:曾经

D.而彼不用也彼:他们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

所以然者[A]何也[B]则以误于欲为[C]秦之所为也六国[D]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E]

独为之[F]而遂焉者所谓[G]得天助云尔。

1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六国论》第一节直截了当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赂奏。”先否定而后肯定,从正反两面作判断,以加强语言力量。

B.苏洵的《六国论》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来阐述观点;李桢的《六国

论》主要运用了概括性的事例来论证,无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手法。

C.苏洵的《六国论》开|二见山提出自己的中心观点;李桢的《六国论》在开头引

7

述宋二苏的观点作为发端,认为二者都是厚六国而薄秦的偏颇之论。

D.李桢认为秦国之所以能够一统天下,除了其本身实力比较强以外,还有拥有有

利的地理和得天助两个重要的因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14.从文中看,苏洵和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公输般为楚设机,将以攻宋。墨子闻之,百舍重茧,往见公输般,谓之日:

“吾自宋闻子,吾欲藉子杀王。”公输般曰:“吾义固不杀王!”墨子曰:“闻公为云

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义不杀王而攻国,是不杀少而杀众。敢问攻宋何义也?”

公输般服焉。请见之王。墨子见楚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弊舆而欲

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梁肉,邻有糟糠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也?”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

轩之与弊舆也。荆有云梦,犀、兜、麋鹿盈之,江汉鱼、鳖、露、盘,为天下饶,

宋所谓无雉、兔、笫、鱼者也,此犹粱肉与糟糠也。荆有长松、文梓、梅、梢、豫

樟,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也。“王曰:

“善哉!请无攻宋。”

(节选自《战国策・宋策》)

材料二: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炸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

十倍,人争鬻之。于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

8

而问之曰:“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送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街外以惑愚瞽也?

甚矣哉,为欺也!”卖者笑曰:“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

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今

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

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

禁g糜膜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伏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节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透豆:古代祭祀时盛祭品用的两种器具。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涂黑。

盗起而不知御A民B困而不知救C吏D奸而不知禁E坐F糜G縻粟而不知耻。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量词,占代行军一宿或三十里为一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意

思相同。

B.“若所市于人者”与“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含

义相同

C.短褐,用兽毛或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是古代百姓日常服饰中的一种,用来形

容平民的衣着。

D.孙吴,指孙武和吴起,在此代指能够保卫家国、智勇双全、武力高强、有勇有

谋的英雄人物。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认为宋国无罪,不应受到攻打,他诱使公输般说出“义不杀王”的道德准

9

绳,然后揭路公输般在道义上的自相矛盾,使其信服攻宋无义。

B.楚国土地广阔,物产富饶,而宋国既没有雉、兔、第、鱼,也没有较好的木材,

如果楚国派臣僚攻打宋国,就同犯偷窃病的人性质是一样的

C.面对“我”的责问,“卖果者”笑着解释,他认为卖果是自己谋生手段,自己并

没有骗人,而世上骗人的事很多,只不过“我”没有去联想。

D.“卖果者”觉得那些戴着高大的帽子,系着宽大衣带的文臣,虽然气宇轩昂,

很像国家的栋梁之材,但他们不能像伊尹、皋陶一样建功立业。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荆之地方五千里,宋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弊舆也。

(2)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

14.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理解。(3分)

(5)

(一)文言义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晏子复于景公曰:“朝居严乎?”公曰:“朝居严,则曷害于治国家哉?”晏子

对曰:“朝居严,则下无言;下无言,则上无闻矣。下无言,则谓之唔;上无闻,

则谓之聋;聋喑,则非害治国家如何也?具合菽粟之微,以满仓廓;合疏缕之纬,

以成帷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一士之言也,固

有受而不用,恶有距而不人者哉?”

(节选自《说苑•正谏》)

材料二

10

子贡问于孔子曰:“昔者齐君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节财」鲁君问政于

夫子,夫子曰:'政在谕臣。'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悦近而来远。'三者

之间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然政在异端乎?“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齐君为国,

奢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伎乐不解于时,一旦而赐人以千乘之家者三,故曰:政

在节财。鲁君有臣三人,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

臣。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心莫安其居故日:政在悦近而来远。此三者所以为政

殊矣。《诗》云:'丧乱蔑资,曾不惠我师「此伤奢侈不节以为乱者也。又曰:'匪

其止共,惟王之邛。'此伤奸臣蔽主以为乱者也。又曰:'乱离痪矣,奚其适归」

此伤离散以为乱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岂同乎哉?”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日谪谏,二曰慧谏,三曰降谏,四日直

谏,五日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之于子产、

晏子,可为至矣。敢问二丈夫之所为,夫子之所以与之者。”孔子曰:“夫子产于民

为惠主,于学为博物。晏子于君为忠臣,于行为恭敏。故吾皆以兄事之,而加爱敬J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

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荆A之地B广而都C狭D民有离E心F莫安G其居H故曰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指回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对”表示面对着,两者词义不同。

B.恶,指哪里,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的“恶”词义不

同。

C.悦,指使……悦,与《归去来兮辞》中“悦亲戚之情话”的“悦”词义和用法相

同。

11

D.度,指揣度、估计,与《鸿门宴》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的“度”词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于君主应该如何朝居,晏子认为,君主朝居时若太威严,这会导致大臣不敢说

话,就像哑巴一样,而君主则变成了聋子,这不利于国家治理。

B.晏子以微小的菽粟和疏缕的纬线为例,形象生动地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从而向

景公阐述了国家储备物资应该重视积少成多的道理。

C.孔子认为,忠臣向君主进言有谪谏、慈谏、降谏、直谏和风谏五种方法,孔子主

张向君主进谏要讲究策略,他倾向于风谏这种委婉的方法。

D.子贡说孔子对子产和晏子两人推崇备至,针对子贡的疑问,孔子说,子产学问广

博又给民众带来恩惠,晏子行为谦恭聪敏又对国君忠诚不贰。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

(2)内比周以愚其君,外距诸侯之宾以蔽其明。

14.材料一中,孔子是如何回答子贡“三者之问一也,而夫子应之不同”这一问题

的?(3分)

(6)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问大夫种①曰:"吾欲伐吴,奈何能有功乎?”大夫种对日:

“伐吴有九术J王曰:“何谓九术?”对曰:“一日尊天地,事鬼神;二日重财币,

以遗其君;三日贵汆粟槁,以空其邦;四日遗之美女,以荧其志;五日遗之巧匠,

12

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日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日强其谏臣,使之

自杀;八日邦家富而备器;九日坚厉甲兵,以承其弊。故曰九者勿患,戒口勿传,

以取天下不难,况于吴乎?"越王曰:“善。”于是作为荣楣②,婴以白璧,镂以黄

金,类龙蛇而行者。乃使大夫种献之于吴,日:“东海役臣孤勾践,使者臣种,敢

修下吏,问于左右。赖有天下之力,窃为小股,有余财,再拜献之大王。”吴王大

说。申胥③谏曰:“不可。王勿受。大王受之,是后必有灾J

吴王不听,遂受之而起姑胥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行路之人,

道死巷哭。越乃饰美女西拖、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曰:“昔者,越王勾践

窃有天之遗西施、郑旦,越邦泠下贫穷,不敢留,使下臣种再拜献之大王」吴王

大喜。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大聪。大王

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勾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

得其愿。胥闻越王勾践服诚行仁听谏进贤士是人不死,必得其名。胥闻越王勾践冬

披毛裘,夏披幺希塔,是人不死,必为利害。胥闻贤士邦之宝也,美女邦之咎也。夏

亡于末喜,殷亡于妲己,周亡于褒姒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

之。越乃兴师伐吴,大败之于秦余杭山,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船与其妻子。

(节选自《越绝书•内经九术》)

材料二:

《书》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营传》)

【注】①种:文种,越国著名谋臣。②荣楣:装饰文彩的栏杆。③申胥:伍子胥,

名食(yun),字子胥,吴国著名谋臣,因封于中,故称申胥。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

案标号上打“J。

13

胥A闻B越C王D勾E践F服G诚H行I仁J听K谏L进M贤N士。是P人Q不R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疲,文中为使动用法,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必固其根本”的“固”字用法

相同。

B.说,文中为通假字,通“悦”,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字意思

相同。

C.晦,由昏暗引申为夜晚,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晦”指农历月末意

思天同。

D.利害,为偏义复词,与《六国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的“存亡”用法

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要复仇灭吴,问计于文种,文种给出九术,勾践一一实行,最终如愿。

B.文种两次代表越王出使吴国,送物送人,言辞极其谦恭,不辱君命,成效显著。

C.越王勾践为完成复仇,勤于政事、俭朴生活、施行仁义、采纳谏言、崇贤尚能。

D.伍子胥、文种均为得力的谋臣,吴王、越王对待谋臣的态度决定了各自的结局。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飞

(1)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类龙蛇而行者。

(2)灭吴,禽夫差,而戮太宰船与其妻子。

14.联系材料二,简述吴王夫差灭亡及越王勾践取胜的原因。

(7)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4

材料一: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举进

士,调西京推官。入朝,为馆阁校勘。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

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后仲淹使陕西,辟学书记。修笑而辞日:“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

其进可也」时仁宗更用大臣,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廷问执政,

咨所宜行。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

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小人所好者利禄,

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

而反相贼害,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日小人无朋。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

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故曰惟君子则有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

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让,有所欲言,言之。”对日:“臣

在津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J于是邪党

益忌修,谐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减)

材料二:

《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欧阳文忠公撰纪、表、志,宋景文公撰列传。当时

景文所撰过文,且一书出两手,命文忠看详,改归一体。文忠日:“人所见不同,

且宋公前辈。”遂已。故事,修书,唯官高者一人书职名。时景文知郑州,在文忠

下。文忠日:“宋公用力久且深,何可掩哉?”遂于所撰各书之。古之君子,存心

至公,无欲上人如此。

15

(节选自杨士奇《书〈新唐书〉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

B.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

C.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曰惟君子则有

D.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故/日惟君子则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也称加冠,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

B.朋党,现多为争夺权力、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与《朋党论》中的小人伪朋

所指相同。

C.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还有“擢、陟、晋、进、除”

等。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欧阳修去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方面的

肯定与赞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为人正直。在范仲淹被贬后,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高若讷将信交给

皇旁后,欧阳修被贬为夷陵令。范仲淹出任陕西,请他作掌书记,他辞而不受。

B.欧阳修深受器重。仁宗之时进行人事变动,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是首选

之人。保州有战事,皇帝告知欧阳修可以越职进言。

16

C.欧阳修见解独到。他在《朋党论》中认为,君子和小人都有真正的朋党,国君

若能处理好君子和小人的关系,天下就可以治理得很好。

D.欧阳修很有才能。论事恳切率直,所写《朋党论》观点直截了当,论述精辟;

参与《新唐书》编纂,精通纪、表、志多种文体写作。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2)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谐之。

14.杨士奇在《书〈新唐书〉后》中评价欧阳修“存心至公,无欲上人”,这些品质

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8)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齐桓公时,有处士目小臣稷,桓公三往而弗得见。桓公曰:“吾闻布衣之士不

轻爵禄,无以易万乘之主;万乘之主不好仁义,亦无以下布衣之士J于是五往乃

得见之。或曰:桓公不知仁义。夫仁义者,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避卑辱,

谓之仁义。故伊尹①以中国为乱,道为宰于汤;百里奚以秦为乱,道为虏于穆公。

皆忧天下之害,趋一国之患,不辞卑辱,故谓之仁义。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

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忘民不可谓仁义仁义者不失人臣之礼不败君

臣之位者也。是故四封之内,执禽②而朝名曰臣;臣吏分职受事名日萌C今小臣在

民萌之众,而逆君上之欲,故不可谓仁义。仁义不在焉,桓公又从而礼之。使小臣

有智能而遁桓公,是隐也,宜刑;若无智能而虚骄矜桓公,是诬也,宜戮。小臣之

行,非刑则戮。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而礼刑戮之人,是桓公以轻上侮君之俗教于齐

17

国也,非所以为治也。故曰:桓公不知仁义。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

材料二:

有道之士,固骄人主;人主之不肖者,亦骄有道之士。贤主则不然。士虽骄之,

而己愈礼之,士安得不归之?士所归,天下从之。周公旦,文王之子也,武王之弟

也,成王之叔父也。所朝亍穷巷之中、瓮牖之下者七十人。文王造之而未逐,武王

遂之而未成,周公旦抱少主而成之。故曰成王不唯以身下士邪?齐桓公见小臣稷,

一日三至弗得见。从者曰:“万乘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弗得见,亦可以

止矣。"桓公曰:“不然。士鳌禄爵者,固轻其主;其主督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

子警禄爵,吾庸敢督霸王乎?”遂见之,不可止。世多举桓公之内行,内行虽不修,

霸亦可矣。诚行之此论,而内行修,王犹少。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下贤》)

【注】①伊尹,曾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辅助商汤灭夏。②执禽,古时朝见君主

有持禽类作礼物的制度,表示忠心于君主。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填写相应位置的字母。

忘民A不可B谓仁义C仁义者D不失E人F臣之礼G不败H君臣之位者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布衣,借指平民,文中的“布衣之士”就是前文说的“处士”,具体指小臣稷。

B.中国,指中原地区或中原地区华夏政权;今义与之相比,属于“词义的扩大”。

C.礼,文中指礼遇、以礼相待,“非能水也”中“水”的意思是“游泳”,两者

用法相同。

D.瓮牖,用瓮做门,形容贫穷;与“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中“瓮牖”的词义相

同。

18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齐桓公认为君主能做到礼贤下士的前提是自身对仁义有追求,韩非子

认为君主一定要摆正君与臣之间的关系。

B.伊尹与百里奚不顾自身卑贱的地位和受到的屈辱待遇,为天下的灾害而忧虑,

为国家的祸患而奔赴,韩非子非常欣赏这类人。

C.韩非子认为,作为臣子理应执礼朝见君主;对君主不管是有才能而骄傲自夸,

还是无才能而隐匿不为,都应受到法律惩处。

D.面对有道士人的傲视,不肖之君与贤明之君的态度截然不同,而后者的做法能

招揽士人,最终会招来天下人归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桓公下匹夫之士,将欲忧齐国,而小臣不行,见小臣之忘民也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4.两则材料对齐桓公的评价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解析

(1)

【答案】10.DHL11.A12.B

13.(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

做不成?

(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

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14.文本一,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文本二,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于农业。

【解析】

19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

来求赏或免罚。

“欲民务农”中“农”作“务”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D处停顿;

“在于贵粟”中“粟”作“贵”的宾语,意思完整,在其后H处停顿;

“贵栗之道”名词性偏正结构,作主语,较长,在其后L处停顿。

故在DHL三处停顿。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能力。

A.错误。句式不同。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宾语前置句,正常

的语序为“莫或止之”;定语后置句,正常的语序为“苟以大之天下二句意:没有

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和加制止。/如果凭借偌大的天下。

B.正确。“亡”通“无工没有、无/逃亡。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逐逃亡

的人。

C.正确。消费、耗费/没有.、无。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

忙外非一朝。

D.正确。纵横/正在。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事物正在发

展,尚未达到止境。

故选A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那么百姓将会聚集起来推翻官府……”错误,由原文“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20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可知,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

就互换子女来吃。只是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抢劫,也不是推翻官府。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苟”,如果;“何为而不成”,宾语前置

句,正常的语序为“为何而不成”,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2)“若”,即使;“困乏”,穷困匮乏;“岁”,年成;“孰”,通“熟二丰熟;“富

乐”,富庶安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原文“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

是弃农从商的人多,奢靡浪费的人众。

由原文“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衣/在于贵粟/贵菜之道/在于使

民以粟为赏罚”可知,当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谷贱伤农,农民不能安心致力于农业。

参考译文:

文本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

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

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J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

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

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

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

21

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

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

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

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

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

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

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

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

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文本二: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

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

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

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枳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

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

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

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

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

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

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

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

定会多起来。

22

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

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

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

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

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

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

(2)

【答案】10.BFH

11.C12.C

13.(1)所以学习的课程和内容虽有尽头,至于求学的意义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

0

(2)而每被学习的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学习)

吗?

14.参考答案:①人幼小时,精神专注,应早早学习,从年少学习到老,不倦怠。

②若盛年没学习,也应当晚学,不可以放弃。③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应当要勤学

苦练。④不要因求钱财名利而放弃学业。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每次到文林馆,除了询问书本问题之外,就无暇说别的话。看到古人节义的

事,没有不感激慨的。

“每至文林馆”,“每”作状语修饰“至”,“文林馆”宾语,句意完整,B处断开;

“问书之外不暇他语”,“问书之外”“不”为状语,“他语”为“不暇”的宾语,句

23

意完整,F处断开;

“及睹古人节义之事”,动宾结构,“睹”为谓语,后接宾语“节义之事”,句意完

整,H处断开。

故BFH三处需要断句。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微小。/萌芽,发端。句意:微小的言论。/同情心就是施行仁的发端。

B.正确。

C.错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因果。句意:年老时却更专心致志。/楚怀王贪

婪,所以相信了张仪。

D.正确。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义章内容的能力。

C.“佐证适当地晚学是有好处的”错误,根据原文的语境,”《颜氏家训》引用孔子

'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是用来说明“然人有坎埃,失于盛年,犹当晚

学,不可自弃”(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这类特殊情况下,晚学犹未为晚,不可以自我放弃,并非“佐证适当地晚学是有好

处的

故选C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学数”,学习的课程和内容;“须臾”,片刻;“舍”,放弃,此处引申为懈怠。

24

(2)“笃”,督促;“勤劳”,用苦功夫,“安”,安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结合“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魏武、

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可概括出,人幼小时,精神专注,应早

早学习,从年少学习到老,不倦怠。

结合“人有坎壤,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可概括出,若盛年没学习,也

应当晚学,不可以放弃。

结合“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可概

括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应当要勤学苦练。

结合“使汝弃学徇财,丰吾衣食,食之安得甘?衣之安得暖?若务先王之道,绍家

世之业,藜羹媪褐,我自欲之”可概括出,不要因求钱财名利而放弃学业。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学习,是听在耳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威仪的举止和符合礼仪的行动上。微小

的言论,细微的举动,一概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从嘴到耳朵

之间,相距四寸而已,怎么能够完美他的七尺之躯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课程和内容而言,应该从诵读《诗》、

《书》等经典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

束。真诚力行,这样长期积累,必能深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学到死才能停止。所

以学习的课程和内容虽有尽头,至于求学的意义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

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放弃学习,就成了禽兽,没有智慧和德行。

材料二:

25

学习是好比种树,春天赏玩其花,秋天收获果实;谈论学问文章,就是春天的花,

加强自身修养以利于行动,就是秋天的果实。

人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注,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接受教育,不要失

掉机会。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

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曹操、袁遗,年老时却更专

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在壮年失学,还

应当晚学,不可以放弃自己。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做人就可以没

有天过失了J曾参七十岁才学习,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

家天师;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这些人都最终成为儒学

大师;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间的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称太

晚了。沿袭保守。不愿学习.也太愚蠢了。幼年学,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

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古代的勤学者,有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的苏秦;有投斧于高树、下决心求学的

义党;有映雪勤读的孙康;有收聚萤火虫以照明的车武子;汉代的儿宽耕种时也不

忘带上经书;路温舒在放羊时编蒲草为简牍,用来写字;他们都能勤奋刻苦。齐国

有个宦官太监田鹏鸾,本来是蛮人。十四五岁,刚刚做了太监,就知道好学,袖子

里藏着书本,早晚诵读。身处在低下地位,从事役使差事辛劳困苦,有时窥伺间隙,

向周围的人请教。每次到文林馆,除了询问书本问题之外,就无暇说别的话。看到

古人节义的事,没有不感激慨的。后来被赏识,位至侍中开府。

邺下平定以后,我被迁徙到关中。大儿思鲁曾对我说:“朝廷上没有禄位,家里没

有积财,应该多出气力,来表达供养之情。而每被学习的课程督促,在经史上用苦

功夫,不知做儿子的能安心(学习)吗?"我教训他说「做儿子的应当以修养为志向,

做父亲的应当以学习为教诲。如果叫你放弃学业而一意求财・,让我衣食丰足,我吃

26

东西哪能觉得甘美,穿衣服哪能感到暖和?如果从事先王之道,继承家世之业,即

使吃粗劣饭菜、穿粗麻褐衣,我自己也愿意。”

(3)

【答案】10.C11.ABF12.B

13.(1)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

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2)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14.苏洵的观点: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李桢的观点: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C.曾:竟然。句意:战争连续不断,战祸竟连年不绝。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六国都想做秦国

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

“……者,•也”固定句式,AB处断句;

“为”的宾语是“之”,F处断句。

故选ABFo

【12题详解】

27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与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李桢的《六国论》……无对比论证”错误,由“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

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可知,有

对比论证。

故选B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厌”,满足;“弥工越。

(2)“以”,按照、依据;“为秦所为”,做秦国所做的事;第二个“以”,因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意思

是: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

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由此可知苏

洵的观点是:六国割地赂秦,自己削弱了国力,导致灭亡。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的意思是: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

做的事。“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的意思是:他们

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

由此可知李桢的观点是:六国互相争斗,不行仁政,自取灭亡。

参考译文:

甲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

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

28

个接一个地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因为

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

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收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

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

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

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

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

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

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