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文海大联考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2024届文海大联考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2024届文海大联考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2024届文海大联考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2024届文海大联考高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文海大联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湖北省黄冈市2024届文海大联考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2023高三上•黄冈期末)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作为审美对象与自然禀赋的山水,历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滋养与

资源。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

围的真山真水。

什么是山水的眼光?中国画家画一座山,通常先在山脚下住一段

时间,在山腰又住一段时间,山前山后来回跑,又无数次登上山岭远

望,最后整座山了然于心,待要画时,和盘托出。一画之中,山脚与

山体俱见,山前和山后齐观,巅顶与群峦并立,这就是所谓的“高远、

深远、平远;不为透视所拘,不受视域所限,山水草木一例相看,

烟云山壑腾挪反转。古人把这种方法称为饱游而伏看,游目而骋怀。

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

地综观的感性方式C

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

世界的综合性的“谛视'二所谓“谛视”,就是超越一个人瞬间感受的

意念,依照生命经验之总体而构成的完整世界图景。这种图景是山水

的人文世界,是山水的“谛视”者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

霭的聚散之中,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

中,形成“心与物游”的存在。

多年前,我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北宋郭熙的《早春图》。我

在这里看到一片奇幻的山壑被一层层的烟云包裹着,宁静而悠远,峻

拔而生机勃勃。这是早春即将来临之时的山中景象一一冬去春来,大

地苏醒,山间浮动着淡淡的雾气,传出春天的消息。

看着这幅画,如行游在山下山上、山前山后的风景之中。我们可

以在这些景色中与天地相往来,这就是中国绘画,这就是中国山水。

不是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镜头,而是使我们的身体在这里穿梭往还,

使我们的心在这里吐纳元气。这就是与西方绘画和摄影作品全然不同

的中国绘画。

在这些生动苍河的描画之中,我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

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正是这种“戏墨”的方法最自由也最有效地

把我们带入对“象”的体察之中。“象”既不是自然对象,亦非纯然意

识里的心象,而是在自然对象与纯然意识之间的辽阔无际的间性世界。

我们在这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

居的世界。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

在宋代,还有一类文人画家,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大诗人苏轼。

苏轼第一个提出了“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画家。他写道: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他在绘画的题写中多次题

北宋郭熙的《早春图》道:“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而已。”作为诗

人,苏轼对绘画强调天机,强调诗心独创,但他并不贬低“艺”的重

要性,极重视有道有艺,道艺结合。他写道:“布道而不艺,则物虽

形于心,不形于手J

宋代著名文学家、画家黄庭坚诗言:“一丘一壑可曳尾。"曳尾“

指《庄子•秋水》中的那只乌龟在泥沼中自乐。一丘一壑,则是寄情

山水。人在山水中自足自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粹

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

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盈,以及“风乎舞零,咏而归”的无名之志。

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

宋韵的根蒂究竟在哪里?南宋诗评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J

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

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

(摘编自许江《沿着宋画,走入中国山水精神的深处》)

材料二

山水体现了道的特性,由山水可观天道。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能滋养万物,不

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的和谐有序。水处于卑微的位置,却彰

显了上善、至德和圣人的无为而治,水之“道”有益于心性涵养和政

治治理。水为天下至柔至弱之物,却能击穿石头等坚硬之物,以弱胜

强,以柔克刚。南朝宋画家宗炳表示,“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山水以其形质之美更直接鲜明地呈现“道”,使仁者在静观山水之中

因悟道而喜悦。这也印证了孔子所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按

照朱熹的解释,“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

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事理像水一样变动不

居,义理像山那样永恒不变。山水形成一种互补,将变化与恒常融为

一体。通过在山水间游走、居住、体悟、静观,人们可参透天地之道、

治世之道,成为智者或仁者,抑或兼容两者。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体现了“道”和

“至德”。水大不可极,深不可测,润泽万物,入于无间;而高山仰

止,为万民所瞻。山水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观对象c中

国的山水文明展现了“配对”的思维方式,而非西方式的组合逻辑。

“山水”融合了静止与流动、恒常与变化、透明与晦暗、密实和稀疏、

整体与部分、阴阳、虚实、高低等两极的概念。人在山水里通过“回

到源头”可取得新的兴发,汲取新的能量和活力,从而解除身心的对

立,回到最好状态C

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兴德也是中国山水文明的特质。《诗

经》中有大量描述山水的意象来传达道德教诲,山水赋德是通过展示

山水的原貌来喻指人的德性。山水比德也是常见的传统用法,如《诗

经・鲁颂•泮水》反复提到“思乐泮水”,在泮水中采菜,在泮水边

上饮酒,表达对德政的歌颂。诗中还进一步由山水兴德,引申出君王

要通过修明德性而兴邦安民。《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也以山比德,

用南山北山各种草本植物起兴,赞颂具备诸种德性的贤人君子,称其

“德音不已”。《诗经》的首篇《关雎》更是借助河流水鸟植物的比兴,

歌咏“后妃之德”,“风天下而正夫妇”,使淑女配君子,而进贤思才。

君子从起先的“寤寐求之”辗转反侧”逐渐转变为以琴瑟钟鼓之礼相

迎,心性从自然的情爱冲动转向礼仪贤德,使性情和德性获得涵养。

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不断完善

自身,走向道德人生。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家观察山水打破了观察事物的局限,运用“高远、深

远、平远”三种眼光描画山水景物,将之化入胸襟。

B.山水的谛视者超越瞬时感受的意念,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

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中,构成完整世界图景。

C.“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体现了苏轼对道艺

结合的重视,是对贬低“艺”的画院画家的回应。

D.山水具有形质之美,两者可以形成一种互补,将永恒不变的

义理与变动不居的事理融为一体,能够直接而鲜明地呈现“道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了文人画家苏轼和黄庭坚的画论主张,二人强调

山水画要表达自己的精神境界,都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

B.水虽处卑微却能滋养万物,不会因为相争和冲突而破坏自然

的和谐有序,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可见,水中有天道。

C.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组合逻辑,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

极“配对”,以此彰显道的本性,让人从直观的山水中悟得“道”。

D.材料二列举并分析了《诗经》中《泮水》《南山有台》《关雎》

等三首诗,说明中国山水文明自古就有山水比德、山水兴德的特质。

3.根据选项内容,下列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

项是()

A.《春夜宴桃李园图》:仇英用工笔描绘文人们“开琼宴”“坐花

“飞羽觞”的情景,生动精致。

B.《蜀道难》:诗人将蜀道高峻之山、险恶之水纳于心中,形于

笔端,表达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C.《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对山水之景的描写中,寄寓了对现

代文明及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D.《枯木怪石图》:枯木怪石无定形,利于放笔造形,以发泄胸

中盘郁,以求英风劲气逼人。

4.两则材料同以山水为论述对象,但论述目的并不相同,试简

要说明。

5.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将举行主题为“宋韵今辉,山水精神”

的艺术特展,如果聘请你作为这次艺术特展的解说员,请你结合材料

一列出解说要点。

(2023高三上•黄冈期末)现代文阅读n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①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

期,源宁来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

太小巧,不够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

二天又下了微雨,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

这西湖近旁的野趣C

②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

香的是野草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

座天主教修士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

大洞,什么也看不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③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了带电

筒,但在下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

作恶,直到了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

碗清茶,这一些鬼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④游西溪,木夹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

摇去为正宗。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

头要走百来里路的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

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

遥盖在淡绿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

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

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

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或秋的半中间。

⑤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

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

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得移上你的面前来,

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

⑥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

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

波的起落,凑合成一支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

瘦西湖边,竹西歌哄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

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邮风•桑中》章末

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二

⑦此后便到了交芦庵,上了弹指楼,因为是在雨里,带水拖泥,

终于也感不到什么的大趣,但这一天向晚回来,在湖滨酒楼上放谈之

下,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

倍。”

⑧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

消息;午后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

所以只在秋雪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

花浅渚的高头,花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

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C老

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更送来了酒,天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

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

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

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

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待,聊当作润笔,可是

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合,万家憔悴哭三

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的联语:“春梦

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J

⑨喝得酒醉醺醺,走下楼来,小河里起了晚烟,船中间满载了黑

暗,龙妇又逸兴迷飞,不知上哪里去摸出了一枝洞箫来吹着。“其声

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倒真有点像

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前半部分记叙了雨中游览西溪的情景,后半部分记叙

了晴日游览西溪的经历,两个部分都写出了西溪景致之美。

B.作者一行在天主教修士墓游赏时体验不佳的原因,一是因为

天色阴阴漠漠,有点冷,二是没有带电筒,看不清景色。

C.老龙即兴题句,既点出杭州吴越旧地的历史文化,也显出自

己高深的文字功力,而我恰切地引用前人联语,与老龙的题句相得益

彰。

D.作者在文章结尾处说西溪的夜游像苏轼赤壁的夜游,不仅因

为二者都有幽咽的箫声,也因为二者都寄寓了文人的情致。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欲扬先抑,先自贬为高坐汽车的“俗物”,为随后描写车

行途中所见的美景蓄势,强化了对西溪风物的赞美之情。

B.本文借用诗经《桑中》这首情诗的名句,表达对西溪摇船少

女风姿的赞美,饱含浪漫的情致,给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

C.本文用词别具一格,比如第五自然段"移上”一词,写出作为

背景的湖上青山忽然映入眼帘的情状,富有动感,令人眼前一亮。

D.文中有许多信息一再出现,比如西溪的交芦庵、对西湖景色

的感受等等,从而使文章前后呼应,结构清晰完整。

8.源宁为什么会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三倍”,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9.游记散文一般以写景状物为主,为何本文却在写人方面花费

大量笔墨?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二、古代诗文阅读。

(2023高三上•黄冈期末)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管仲寝疾,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疾甚矣,若不可讳也,不

幸而不起此疾,彼政我将安移之?”管仲未对。桓公曰:“鲍叔之为人

何如?”管子对曰:“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

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

不忘J公又问曰:“不幸而失仲父也,二三大夫者,其犹能以国宁乎?”

管仲对曰:“臣闻之,消息盈虚,与百姓询信,然后能以国宁,勿已

者,隰朋可乎!朋之为人也,动必量力,举必量技。”言终,喟然而

叹日:“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管仲又

言日:“城郭有狗唯唯,旦暮欲啮我,猴而不使也。今夫易牙,子之

不能爱,将安能爱君?今夫竖刁,其身之不爱,焉能爱君?今夫卫公

子开方,去其千乘之太子而臣

事君,是所愿也:得于君者是将欲过其千乘也。君必去之。”桓

公曰:“诺管子遂卒。卒十月,隰朋亦卒。桓公去易牙、竖刁、卫

公子开方。五味不至,于是乎复反易牙。宫中乱,复反竖刁。利言卑

辞不在侧,复反卫公子开方。桓公内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邻。

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与卫公子内与竖刁因共杀群吏立公子无亏,故

公死六十七日不敛,九月不葬。

(节选自《管子•戒第二十六》)

材料二

夫功之成,非戌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

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

吾不日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

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

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

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日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

近而已。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10.材料一中面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

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六子皆求立A易牙B与卫公子C内D与竖刁E因共F杀群吏G立

公子H无亏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讳,指因有顾忌而不敢说或不愿说,与成语“直言不讳”中的

“讳”字意思相同C

B.消息,指消长、增减,即一消一长,相互更替,也就是变化

的意思,喻荣枯盛衰。

C.焉,表疑问,怎么的意思,与《愚公移山》中“且焉置土石”

的“焉”意思相同C

D.敛,指入殓,把死者放进棺材,与《促织》中“成不敢敛户

口”的“敛”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去慰问久病卧床的管仲,向管仲询问国家政事可以托

付给谁,管仲分析了鲍叔的为人,认为他不适合托以国家重任。

B.管仲死后,齐桓公免去了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三个人,但由

于各种原因又将他们召回,导致齐国内不量国力,外不计国交。

C.管仲借一天到晚准备咬人的狗比喻易牙、竖刁和开方这三个

人,警示齐桓公一定要铲除他们,齐桓公当时答应了他的请求。

D.苏洵认为,国家安定强盛与否都会有原因,从某一方面看,

齐国大治是因为有鲍叔牙,而齐国发生祸孔是因为管仲。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天之生朋,以为夷吾舌也,其身死,舌焉得生哉?

②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14.苏洵认为齐国发生祸乱的原因是什么?

(2023高三上•黄冈期末)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题。

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

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①。隔水毡乡,

落日牛羊下,区脱②纵横。看名王③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

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④,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

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⑤,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鹫,若

为情⑥。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⑦。使行人到此,忠愤气

填膺,有泪如倾。

注:①膻腥:牛羊的腥臊气,此指被金兵所玷污。②区(6u)

脱:汉时匈奴筑土室以守边,叫区脱,此指敌人哨所。③名王:少数

民族中的著名将帅,④埃蠹:尘封和虫蛀(指箭上的羽毛)。⑤干羽:

千盾和翟羽,舞者所执的道具。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

在向敌人求和。⑥若为情:何以为情,即今语“怎么好意思”或“不

难为情吗二⑦翠葆霓旌:指皇帝的车驾。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淮河成为边界,面对隔水国土沦为金兵占领区的形势,

作者悲痛难抑。

B.“当年事”当指汴京失陷的“靖康之变,,,“殆天数”中蕴含着无

限沉痛。

C.下片承上片渲染的景象而来,表达了空怀报国壮志却苟延岁

月,一事无成的无奈。

D.“冠盖使”们为国事鞍马劳顿,相形之下,作者为自己不能为

国分忧难为情。

16.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样,这首词也是一首爱国

豪放词。试分析这两首词所抒发的情感有哪些异同。

17.(2023高三上•黄冈期末)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礼记•礼运》中,揭示大同社会本质特点的句子

是:,。

(2)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他植者对自己种的树”—,

—”,是导致他们种的树背离天性的根本原因。

(3)“空”在诗词中别有意味,如:姜夔的《扬州慢》日以

“"写空寂苍凉的环境;陆游的《书愤》中以“—”

写英雄的失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

(2023高三上•黄冈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绘画写实能力的获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有此能力,人类便可

以随心所欲地在观念上占有一切对象了。不过观念上占有毕竟不等于

实际上占有,绘画形象与它所要占有的对象相比,A无疑“先天不足

\生活形象是生动鲜活、千变万化的,①如天边的云、远处的海、

高原上飞舞的雪花、月光下的婆娑树影,瞬息万变,气象万千。绘画

却只能把三维空间压缩在平面,把万端变化定格在瞬间。

然而塞翁失马,又焉知非福。静态的绘画形象相对其生活原型而

言,固然是“不真实”的,但这种“不真实”却能造就更高的“真实工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却也转瞬即逝;生猛鲜活,却也终将死亡。生命

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解为无数个瞬间。生命②如花、如云、

如流水,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很可能只在某一瞬间,正所谓“昙花一

现人类总在追求永恒,昙花一现的确让人遗憾。化瞬间为永恒者,

唯有绘画与雕塑。也就是说,它们都能将稍纵即逝的变成永不消失的,

从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惧和悲哀的人类解救出来。一个人,或者一

朵花、一匹马,一旦变成绘画或雕塑,B就不会再“死”了。

18.在行文中,使用引号,有时会有独特的效果意味。文中两处

画横线部分使用了引号,请分别分析其表达效果。

19.请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改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以强调永

恒的重要性,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段里有①②两处加点的“如”字,说说二者在表意上的不

同。

(2023高三上•黄冈期末)语言文字运用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

成人类通用的语言C

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

挽着臂,唯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噪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

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唯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

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

霄汉。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

如盖地笑傲尘寰。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由壑

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刚见面,张家界就责问我为何姗姗来迟。说来惭愧,二十六年前,

我本来有机会一睹她的芳颜,只要往前再迈出半步。那是为了一项农

村调查,我辗转来到了她附近的地面。虽说只是外围,已尽显其超尘

拔俗的风姿。一眼望去,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云与云,仿佛都

识得人情,就连坡地的一丛绿竹,罅缝的一蓬虎耳草,都别有其一种

爽肌涤骨的清新和似曾照面的熟悉……

(节选自卞毓方《张家界》)

21.本文段的语言独具特色,请你以一组排比句概括出其中三个

特点,每点不超过10个字。

22.请对文段中加点的词语(成语)各用一个近义词(成语)来

替换。

四、写作。

23.(2023高三上•黄冈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D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抑制欲望),则心自清。一

一明代文学家陈继儒《小窗幽记》

⑵理性是一种力量,它超越了每一种感情,使我们能够把握自己,

把握每一刻的价值c——奥地利哲学家哈耶克

(3)理性独自掌权,是一种局限的力量;热情不加束缚,则是自我

焚烧的火焰。一一黎巴嫩诗人纪伯伦

以上名言警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理性的力量”为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C

3.D

4.①材料一目的是阐述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

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②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然山水与人之“道

”和“德”的内在关联,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于中国人精神的超

越性。

5.①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

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

了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③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

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④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

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

理论、文学评价类;论据支撑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

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

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

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

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

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

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

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

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

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

是首段的中心,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

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

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

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木题考查学生辨析文中信息的能力。C.“是对贬低'艺'的

画院画家的回应〃错误。苏轼提出“文人画”术语以应对画院的专业

画家,强调文人画“取其意气所到”适吾意而已引用“有道而不艺,

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是为了说明苏轼重视道艺结合,不能贬低

“艺二但不能说画院的画家贬低“艺,故答案为:C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中

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是两极‘配对错误,两极“配对”是中国山

水文明的思维方式,非中国山水文明的最大特色。据材料二,中国山

水文明的特色有二:一是山水显道,二是山水赋德,山水比德,山水

兴德。故答案为:C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主

要论述了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

水精神".选项由《春夜宴桃李园图》这一画作的名称可知是人物画,

不属于山水画;其次是工笔画,与写意画相对。因此不能作为论据来

支撑材料一观点。BC两项内容虽与山水眼若及人文精神有一定关联,

但均是对文学作品中山水的解读,并非对山水画的解读,和材料一话

题不一致。故答案为:Do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主要阐述

了两方面的内容。由“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

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真山真水”“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

看,更是将观看化入胸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等内容可知,

材料一阐述了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由“我们在这

种'象'的体察中,走进了中国绘画的世界,走进了诗意栖居的世界。

中国绘画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人在山水中自足自

乐,表现出传统文人尤其是隐居文人的纯林与高尚。一丘一壑虽有限,

却以某种坚固的深度唤起恒远的积极思想,赋予人以自足自乐的充

盈,……这直接构成了山水世界的无边容量与意涵"言有尽,意无穷,

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要达到的境界。这正

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等内容可知,材料一还论述

了宋代山水画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所以材料一重点阐述了宋代

山水画表达的中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材料二

出自《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根据“山水的自然本性充分

体现了‘道'和'至德’……山水最能彰显道的本性,是人悟道的直

观对象”山水天地间美好的景、物、人和生生不息的劳作,可激发人

不断完善自身,走向道德人生”可知,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然山水与

人之“道”和“德”的内在关联,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于中国人

精神的超越性。故答案为:①材料一目的是阐述宋代山水画表达的中

国传统山水眼光和蕴含的中国人的山水精神。②材料二目的是说明自

然山水与人之“道”和“德”的内在关联,进而说明中国山水文明对

于中国人精神的超越性。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由材料一

“我们要理解中国传统的山水眼光,进而用这种眼光观看我们周围的

真山真水”山水眼光是一种不唯一时一侧的观看,更是将观看化人胸

壑,化成天地综观的感性方式”可知,宋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

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性方式。由材料一“山水非

一物,山水是万物,它本质上是一个世界观,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综合

性的'谛视'……将其一生的历练与胸怀置入山水云霭的聚散之中,

将现实的起落、冷暖、抑扬、明暗纳入内心的观照之中,形成'心与

物游'的存在”可知,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

宋画综合谛视的世界观。由材料一“在这些生动苍润的描画之中,我

们还感受到了笔和墨的美,这种美最能体现山水的形神”“中国绘画

让我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可知,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

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由材料一

“言有尽,意无穷,或者说用有限的言抒发无穷之意,就是宋代诗画

要达到的境界。这正是宋代文人与评论家所悉心追求的蕴涵”可知,

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故答案为:①宋

代画家用山水眼光观看真山真水,这是他们观察世界、理解自然的感

性方式。②山水非一物,山水是万物,心与物游,体现了宋画综合谛

视的世界观。③宋代山水画的笔墨之美最能体现山水形神,使人们获

得体象的诗意、生命的诗意。④宋代山水画的神韵在于追求言有尽而

意无穷的境界。

【答案】6.B

7.D

8.西溪充满野趣,苍茫自然,不整齐小巧。西溪有水路回环曲

折的曲折美;圆桥茅舍、桑树蓼花的田园风光美;摇船的少女及橹声

的咿呀景象的诗意美。

9.①人的评价从侧面反映景的特点。②对人的描写也是写景的

一部分,如摇船少女。③人的言行中透露出来的审美情韵进一步强化

了景物特征。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体会重要语

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达艺术;散文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

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

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

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

主旨做出准确判断0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特点的能力。分析景物描写的

作用,首先要概括出景物描写的特点等,然后分析其和下文之间的关

系,最后分析其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

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

内容。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天色阴阴漠漠,有点冷”错误,由文章②③段内容可知,体

验不佳的原因不是天气问题,而是没有带电筒看不清景色,更主要是

该处景致与作者等人审美趣味不合。

故答案为:Bo

7.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比如西溪的交芦庵”错误,从文章内容看,只在第⑦段提到

交芦庵,不能说一再出现,从全文来看,西溪的芦花是一再出现的。

故答案为:Do

8.木题考查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特点的能力。

根据“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是本地的风光"可知,西溪有

水路回环曲折的曲折美;

结合“圆桥茅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

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

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匆的别了“可知,西溪有圆桥茅舍、桑树

蓼花的田园风光美;

结合“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

橹,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

水波的起落,凑合成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可知,西溪有摇船的少女

及橹声的咿呀景象的诗意美。

西溪既有灵动纯粹的自然环境之美,又有活泼明丽的人文景象之

美,充满野趣,苍茫自然,又不整齐小巧。

故答案为:西溪充满野趣,苍茫自然,不整齐小巧。西溪有水路

回环曲折的曲折美;圆桥茅舍、桑树蓼花的田园风光美;摇船的少女

及橹声的咿呀景象的诗意美。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源宁却一本正经地说:‘今天的西溪,却比昨日的西湖,要好

三倍……倒真有点像是七月既望,和东坡在赤壁的夜游”,西溪

景物优美,西溪夜晚划船吹箫满是惬意,人的评价从侧面反映景的特

点。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

一个坐在船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

波的起落,凑合成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西溪摇船的少女及橹声的

咿呀景象充满诗意美。对人的描写也是写景的一部分。

“引颈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

成阴的斜平海上;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

茫茫,青青绿绿”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

或秋的半中间”,从人的主观情感出发描绘景物,使景物别有神韵,

人的言行中透露出来的情韵审美进一步强化了景物特征。

故答案为:①人的评价从侧面反映景的特点。②对人的描写也是

写景的一部分,如摇船少女。③人的言行中透露出来的审美情韵进一

步强化了景物特征C

【答案】10.AEG

11.C

12.B

13.①)上天生下隰朋,本是把他作为我的舌,我身子死了,舌

怎么能够活着呢?

②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再看

看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

14.①管仲临死前未举荐贤才;②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作乱;

③齐桓公不会用人C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戳译;断句;概括分析;筛

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

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

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

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

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

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

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

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

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

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

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

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

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

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木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

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卧病,桓公去慰问,说:“仲父的病很重了,这是无需讳言

的,假设不幸而此病不愈,国家大政我将转托给谁呢?"管仲没有回

答。桓公说:“鲍叔的为人怎样?“管仲回答说:“鲍叔是个君子,即

使千辆兵车的大国,不以其道送给他,他都不会接受的。虽是这样,

他不可托以国家大政,他为人好善,但憎恶恶人太过分,见一恶就终

身不忘。"桓公又问说:“我不幸而失去仲父,各位大夫还能使国家安

宁么?”管仲回答说:“据我所知,按照消长盈亏的形势,与百姓共

屈伸,然后能使国家安宁长久的,如果不得以一定要说的话,还不是

隰朋才行么?隰朋做人,行动一定估计力量,举事一定考虑能力。”

管仲讲完话,深叹一口气说:“上天生下隰朋,本是为我作'舌'的,

我身子死了,舌还能活着么?“管仲又说道:“城边有狗吠叫,动唇

露齿,一天到晚,准备咬人,是我用木枷枷住而没有使它得逞。现在

的易牙,自己的儿子都不爱,怎么能爱君?现在的竖刁,自己的身体

都不爱,怎能爱君?现在的卫公子开方,弃掉千乘之国的太子来以臣

道侍奉于您。这就说明他的欲望是:从您身上得到的,将远超过一个

千乘的国家。您一定去掉他们。"桓公说:“好管子死了。死后十

个月,隰朋也死了。桓公免去易牙、竖刁和卫公子开方。但由于吃东

西五味不佳,于是又把易牙召回来。由于宫中乱,又召回竖刁。由于

没有甘言蜜语在身边,又召回卫公子开方C桓公内不量国力,外不计

国交,而征伐四邻。桓公死后,六子都求立为君,易牙和开方勾结竖

刁,趁势共杀百官,拥立公子无亏,所以,桓公死后六十七天没有入

殓,九个月没有安葬。

材料二:

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在成功之日才完成的,必然是有原因引起;

祸乱的发生,不是在发作时产生,也会有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

安定强盛,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

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的原因,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

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再看看重用他

们的人,是齐桓公。那么齐桓公是什么人呢?回头看看,使齐桓公重

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

选。正当这个时候,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

话不过是说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而已。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六子都求立为君,

易牙和开方勾结竖刁,趁势共杀百官,拥立公子无亏。“六子皆求立”,

主谓结构,句意完整,A处断开;“易牙与卫公子内与竖刁”,“易牙

与卫公子"为主语,"内与”为谓语,“竖刁”是宾语,主谓宾结构,句

意完整,E处断开;“杀群吏”与“立公子无亏”都是动宾结构,各自

为一句,中间G处断开。故答案为:AEG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且焉置土石的焉,疑问代词,哪里。故答案为:C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导致”于文无据。

原文只是说“五味不至,于是乎复反易牙c宫中乱,复反竖刁。利言

卑辞不在侧,复反卫公子开方。桓公内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

邻“,可见两件事中间没有明显关联。故答案为: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以为”,

作为;“焉”,怎么;“生”,活。(2)“固”,固然;“乱人国”,导致

国家动乱;“桓公也”,判断句。

故答案为:①上天生下隰朋,本是把他作为我的舌,我身子死了,

舌怎么能够活着呢?

②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固然是导致国家动乱的人,再看

看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仲之疾也,公问

之相。当是时也,吾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

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可概括出,管仲临死前未举荐

贤才;结合“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可概括出,竖

刁、易牙、开方三人作乱;结合“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

也”可概括出,齐桓公不会用人。故答案为:①管仲临死前未举荐贤

才;②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作乱;③齐桓公不会用人。

【答案】15.D

16.(1)同:①都有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对时局的担忧。②都有报

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感。

⑵异:①辛词在表达北伐主张的同时还借史事提醒统治者切勿草

率北伐。②张词表达了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

心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

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

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

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

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

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D选项“作者为自己不能为国分忧难为情”错,表述曲解了

“若为情”的意思,下片表达了对朝廷无心抗金、热衷议和的讽刺,

对“冠盖使”们忙于议和的举动作者也是充满不屑的,这里的“若为

情”是说给统治者听的,并非自己难为情。故答案为:Do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

同:

①都有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对时局的担忧。本词“长淮望断,关

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宋与金约以淮水中流为界,

昔日淮河,如今变成边境,国家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

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

霜风凄紧,诗人通过战后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词人对山河破碎的痛苦

和愤慨。辛词“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写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

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

拜,这是痛心的事,作者担忧时局,沉痛于国土沦丧。

②都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感。木词“念腰间箭,匣中佥h

空埃蠹,竞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写词人倾诉自己空有

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词人徒具雄心,却等闲

虚度,抒发了词人目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却无用武之地的悲愤。辛词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词由怀古转入伤今,联系自己,

联系当今的抗金形势,抒发感慨。南宋朝廷昏暗无能,使他英雄无用

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壮志依然难酬。辛弃疾追思往事,

不胜身世之感。

不同:

①辛词在表达北伐主张的同时还借史事提醒统治者切勿草率北

伐。“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I。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结果不仅

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泰大举南侵,弄得国势一蹶

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

省的。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

的和自己的历史教训。

②张词表达了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心情。

“渺神京”一句写出汴京渺远,光复时间之渺茫,悲愤的词人把词笔

犀利笔触直指一味偷安的朝廷。“千羽方怀远”,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

弃失地,安于现状,抒发了词人对朝廷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的愤慨。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C有

泪如倾”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失

地,表达了词人与中原人民空盼光复的难过之情的共鸣。

故答案为:(1)同:①都有对国土沦丧的沉痛,对时局的担忧c②

都有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伤感。

⑵异:①辛词在表达北伐主张的同时还借史事提醒统治者切勿草

率北伐。②张词表达了朝廷当局议和苟安、中原父老空望光复的悲愤

心情。

17.【答案】(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

(3)都在空城;塞上长城空自许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

写易错的字词有:爪、疏、塞。故答案为:(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3)都在空城塞上长城空

自许【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

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

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答案】18.“先天不足”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体现绘画形象

与实际的生活形象相比有很多不足,只能把三维空间压缩在平面,把

万端变化定格在瞬间。“死”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意思是绘画化世间

事物的瞬间为永恒,不会消失,从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惧和悲哀的

人类解救出来。

19.为什么昙花一现的确会让人遗憾呢?因为人类总在追求永恒。

20.①“如”表示举例,列举出生动富有变化的生活形象云、海

和雪花。②“如”的意思是好像,运用比喻把“生命”比作花、云、

流水。

【知识点】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字词在语

境中的含义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

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

虑,才能用得准确C

(2)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

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

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

对比、借代、反语C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就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

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

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根据语境“绘画形象与它所要占有的对象相比,无疑“先天不足”,

生活形象是生动鲜活、千变万化的……绘画却只能把三维空间压缩在

平面,把万端变化定格在瞬",据此看出“先天不足”的引号表示着重

强调,体现绘画形象与实际的生活形象相比有很多不足,只能把三维

空间压缩在平面,把万端变化定格在瞬间。

根据语境“人类总在追求永恒,昙花一现的确让人遗憾。化瞬间

为永恒者,唯有绘画与雕塑。也就是说,它们都能将稍纵即逝的变成

永不消失的,从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惧和悲哀的人类解救出

来。……一旦变成绘画或雕塑,就不会再‘死'了",可看出其中“死

”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意思是绘画化世间事物的瞬间为永恒,不会

消失,从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惧和悲哀的人类解救出来。

故答案为:“先天不足”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体现绘画形象与

实际的生活形象相比有很多不足,只能把三维空间压缩在平面,把万

端变化定格在瞬间J'死”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意思是绘画化世间事

物的瞬间为永恒,不会消失,从而把因生命的消亡而恐惧和悲哀的人

类解救出来。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题目要求使用设问的修

辞手法改写画线的句子,以强调永恒的重要性。结合原句“人类总在

追求永恒,昙花一现的确让人遗憾”,两分句的内容正好相反,一个

强调“永恒”,一个强调短暂的“遗憾据此为突出“永恒”,可用

设问的修辞将“昙花一现”的内容设计为上句,“追求永恒”的内容为

下句,可改为:为什么昙花一现的确会让人遗憾呢?因为人类总在追

求永恒。故答案为:为什么昙花一现的确会让人遗憾呢?因为人类总

在追求永恒。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①结合原文”生活形象是生动鲜活、千变万化的,如天边的云、

远处的海、高原上飞舞的雪花、月光下的婆娑树影”,其中“如”表示

举例,列举出生动富有变化的生活形象云、海和雪花。

②结合原文“生命如花、如云、如流水,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很

可能只在某一瞬间”,其中“如”的意思是好像,运用比喻把“生命”

比作花、云、流水C

故答案为:①“如”表示举例,列举出生动富有变化的生活形象

云、海和雪花。②“如”的意思是好像,运用比喻把“生命”比作花、

云、流水。

【答案】21.①整散错落句式美;②典雅精当炼字妙;③拟人精

微神韵现

22.夺取(获取、获得)睥睨(傲视)出类拔萃(超凡脱俗、鹤

立鸡群、卓尔不群、超群绝伦)

【知识点】压缩语段;成语的使用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概括

材料的内容要从题目所给的材料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总结、分

析,得出题中要回答的问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

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

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

行归纳。

21.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的能力。

鉴赏语言特色,可从句式、用词、手法等角度鉴赏。本题还要求

用排比句概括,可用相同句式表达。

句式,由“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曲壑蟠

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可知,文段句式整散结合,显出错落有致之美,可概括为:整散错落

句式美。

语言,由“鬼斧神工,天机独运”语言典雅;“每柱岩峰,都青筋

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一个“插”字不仅写出张家界的山的特

点,而且富有气势,这是炼字之妙。可概括为:典雅精当炼字妙。

手法,由“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唯

令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嵯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每柱岩峰,

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可知,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张家

界的山保持独立,又充满血性的神韵。可概括为:拟人精微神韵现。

故答案为:①整散错落句式美;②典雅精当炼字妙;③拟人精微

神韵现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

第一处,这里是说如果有人能把张家界的大美翻译成人类的语言,

一定会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可用“夺取(获取、获得)夺取:用能

力得到。获取:获得,取得;得到,猎取。获得:得到,取得。

第二处,这里是说站在张家界山上的苍松翠柏对尘世的不屑,可

用“睥睨(傲视)二睥睨: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傲视:

傲慢地看待,不放在眼中。

第三处,此处形容张家界不同凡俗的风姿,可用”出类拔萃(超

凡脱俗、鹤立鸡群、卓尔不群、超群绝伦)”。出类拔萃:比喻超过聚

在一起的同类人或物,多用于形容才德超出众人之上的人。超凡脱俗:

指与众不同,脱世俗的高雅境界。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

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

同。超群绝伦:超出众人,同辈中无人可比。形容很不平凡。

故答案为:夺取(获取、获得)睥睨(傲视)出类拔萃(超凡脱

俗、鹤立鸡群、卓尔不群、超群绝伦)

23.【答案】例文:

理性的力量

何为理性?判断推理之能力也,超乎感情之上,以冷静而客观之

心审万物、辨方向。理性的力量亦来源于理性之定义本身,因为去掉

了感性的成分,理性赋予我们用逻辑思维、系统思维思考、决策的能

力,让生活理智化、可控化,让社会生活走入我们所希望的轨道之中。

无论在什么时代中,理性的力量都尤为可贵。功利主义的视角之

下,经推理判断后,人能极大限度地减少失误,从而在一定层面上获

得成功。经济学中净人定义为“理性人”,亦是这个原因。然而超越

功利角度去观理性,其力量亦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在变化环境中固守自

我,坚定信仰之可能。换言之,理性的力量在于它是我们成人的助援。

时代潮流匍匐而过,无数的言论夹杂着,在我们的耳边呼啸。有人放

纵于犬马声色之中,为享乐主义所困;有人穷途恸哭,为虚无主义所

迷。

理性的力量,让我们客观地静观万事万物,在潮水般裹挟的声音、

言论之中坚信我们内心的审辨、判断,把握住一以贯之的自我,让自

我得以不在此间迷失。故曰:万籁纷杂,我心如一,只因理性之力。

可与此同时,盲目相信理性的力量无异于陷入另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中。

正如黑格尔所言,一切事物皆包含它自己的否定。在熔铸我们的生命

内核时,若只有理性,那么便脆而易折,失于滞重。而若适当加以感

性,那么便韧而坚强,归于醇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们

的天性之中亦有柔软的成分,是孟子所言之“恻隐之心”。一味相信

理性的力量,以它天约束我们的道德,亦成为了康德、边沁等人所描

绘的功利道德主义,而失去了人格主义的深远情怀。若凡事都以理性

度之,那便不会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自我至上、功利至上

的狭隘个人主义与极端集体主义便会大行其道。

然而纵然如泰戈尔所言,“全是理性的人恰如一把全是锋刃的刀,

叫使用他的人手上流血”,这并不意味着要否定理性。与其将理性与

感性看成互斥的两面,不如将它们看成我们生命之中和合相生的朋友,

如此才能最大化的发挥理性的力量,而非走向惧怕。其中的时代意义

亦不言而明,在人人皆可成自媒体的时代中坚持理性而客观的思考,

坚定自我的信仰,让真实的自我得以彰显而不拘于信息茧房之中;在

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时代中,坚持让理性感性并行,坚信我们生而为

人的自豪感、使命感,超越代码数据编织而成的虚拟宇宙、工具理性,

让灵魂人格盘旋飞升,去寻找海德格尔口中的那份“诗意的栖居

理性是成长之基,是发展之基,理性的力量不言而喻。身处新时

代的路口,我们应正确发挥理性的力量,让理性为我所用,成就精彩

人生,行稳发展之路。

【知识点】命题作文

【解析】【分析】

这是一道以“理性的力量”为标题的命题作文题。

【题干分析】

三则材料均为名言警句,并且话题都为“理性三则名言警句

分成两个方向,第一、二句强调了“理性”的正面作用,第三句说明

了只注重理性或只注重感性的弊端。这样,我们就清楚了本命题的思

辨在于理性的正面作用与理性的负面作用。相对于感性而言,理性的

力量,指的是一个人具有能超越每一种感情,使自己能够把握自己。

把握每一刻的价值,以冷静、客观的态度进行判断和推理并进行决策

的能力。”理性的力量”包括理性的正面作用:理性对人的成长和发

展、认识世界,都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一个人依顺本性做事容易,

但只有遵循理性,克制本性中的各种欲望,抵制各种诱惑。才能全面

而深刻地认识世界,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最终实现目标。理性更多

是针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做出决断之时理性的负面作用:一个人凡

事都遵循理性,则会显得刻板而冷酷。理性使人缺乏了做事的激情与

动力,以致内驱力不足,没有血性,或者冷漠麻木,缺少应有的温情。

根据材料的约束,理性的力量来看,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都需谈

及,发挥理性的作用,就须既要发挥其正面作用,又须防止理性过头,

缺乏激情与动力。

写作时,主体在分析“理性的力量”的时候可从不同角度展开,

如理性可以帮助人们在取舍时做出正确有利的判断;理性可以促使社

会更加有序地发展,建设文明社会;理性也可以使国家在纷繁复杂的

国际形势中拨云见雾,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