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孟子
作文素材人物专题之孟子
【人物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与孔
子并称“孔孟”,鲁国邹(今山东邹城)Ao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
人物之一,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孟子自幼父
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为了给他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孟母
曾三次搬家,这也成为一时佳话。学成之后,孟子开始“周游列国”,
终孟子一生,游说诸侯,历齐、梁、宋、滕、鲁诸国,均未能见用。
晚年孟子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在那里传道授业,与弟子们一起,将自
己的思想著书立说,最终成就了《孟子》一书。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
(前289年)。孟子的地位仅次于孔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与发展,
也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所著《孟子》一书虽然只有7篇34000
余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孟子不仅在哲学论理上发展
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为基础的政治思想体系。南宋
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订为“四书”,使之
成为儒家基本经典之一。
【思维导图速记】
【人物事略】
孟母三迁择邻
孟子年少时,孟家原在一处墓地附近,孟子“嬉游为墓间事,踊
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
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
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孟子读书中道而辍,正在织布的孟母挥刀割断了辛苦织就的布,
并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智,是
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
也”,教育孟子贵在有恒,不可半途而废,孟子自此“旦夕勤学不息”,
“遂成天下名儒”。
仁者无敌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
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
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
怎样才能办到呢”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
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
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
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
To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
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
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
犹豫。”
何谓大勇
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
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
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
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孟施
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
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
多。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像曾子,北
宜黝像子夏。这两人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
为简要。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大勇:
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凌辱;反躬自问
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
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战争连
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
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
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
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
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
飞奔逃命。假如一人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
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
对!”孟子说:“你员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
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
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
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
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
不同吗”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孟子又问:“用刀子
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布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
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
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
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孑」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
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
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
活她饿死呢”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
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故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
创始人。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
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
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
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
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
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
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
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
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
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
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
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耒,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
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
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
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
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
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
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
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
说法。
专心致志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不愿辅佐齐王,推辞
而去,别人认为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给大家
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
名来请弈秋教他们下棋。其中一个人认真学棋、练棋;而另一个人呢,
上课时虽然好像也在听讲,可是他脑子里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要飞过
来,想着怎样拿弓箭去射它,想着烤肉的味道会有多么鲜美。因为他
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这样一起学了
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学习,可学的效果
却大不一样,一个成了棋坛高手,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孟子接着
问:“你们认为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一一不是这样的,
只是因为他不够专心致志罢了。齐王也是这样啊,他不能认真地、专
心地听从我的意见,我的思想对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辅佐他,
辞别他离开齐国的呀J成语“专心致志”由此而来,形容做事情的时
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名家点评】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C适
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
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
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
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班固《汉书•楚元王传赞》:“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
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
3.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
武、周公,武、属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
焉。一一韩愈《韩昌黎集》
4.孟轲氏没,圣学失传,天下之士,背本趋末。一一朱熹《读唐
志》
5.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
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一一程颐
6.林语堂《需说才志气欲》:“现代青年人,应该多读孟子,常读
孟子;年年再读孟子一遍(万章、告子、尽心诸篇最好。)孟子一身
都是英俊之气,与青年人之立志卒励工夫,是一种补剂。孟子专言养
志与养气,志一则气动,气一则动志,是积极的。”
7.郭沫若《中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孟子不知究何居心,而偏
不明示当时史实,或者有未见到处耶?
8.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地位如苏格拉底在西洋史,孟子
在中国历史地位如柏拉图在西洋史。”
9.王蒙:孟子是一个敢说话的人,而且有些话说得比孔子要尖锐
得多。他说话的对象是社会上层人物,即社会精英。社会精英应该对
老百姓负什么责任,如何关注民生,老百姓应该有多少宅基地,是种
桑、养猪、养鸡,还是养狗。什么时候才能实现五十岁以上的人能穿
到帛的衣服,七十岁的人能够经常吃到肉。那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
生七十古来稀”,普通老百姓活到七十岁还能够经常吃上肉,这就是
孟子的理想。孟子认为,治国者不能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前面。孟子是
把社会精英个人的美德修养、百姓的生活、政治的成败都打通了。
10.越南张汉超:“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
不著述。”
孟子历史评价过程
1.东汉经学家赵歧的《孟子注》是孟学史上现存最早也是最完整
的注释。其总序《孟子题辞》称:“孟子生有淑质,夙丧其父,幼被
慈母三迁之教,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通五经……”。他
对孟子予以高度赞扬,说孟子“著书七篇……包罗天地,揆叙万类,
仁义道德、性命祸福、粲然靡所不栽。帝王公侯遵之,则可以致隆
平、颂清庙;卿大天士蹈之,则可以尊君父、立忠信;守士历操者
仪之,则可以崇高节、抗浮云。有风人之托物,二雅之正言,可谓
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这是尊称孟子为亚圣”
一词最早见之于文字的。
2.汉史学家司马迁对孟子尤其尊重,其作《史记•孟子苟卿列传》
开头便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
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
曰:“放于利而行,多怨J白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在这篇包括十几个人的列传中,司马迁独对孟子如此赞叹,可见他
对孟子的重视不同一般。司马迁继承了孟子的以民心视天心的思想观
点,并作了积极的发挥,赋以“君子用,小人退”,“贤人隐,乱臣贵
”的历史内容,接过古代人们天命论的语言,改造灌以具有唯物主义
的新思想,对历史的成败盛衰提出了合理的新解释,这是一个大胆的
创新。
3.西汉文学家扬雄在《法言吾子》篇中说:“古者杨墨塞路,孟
子辞而癖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于孟子。”
4.汉魏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徐二在《中论智行第九》中说:
“仲尼日:'末可与权。‘孟轲曰:'子莫执中,执中无权,犹执一也。'
仲尼、孟轲,可谓达于权智之实者也。”
5.刘勰《文心雕龙》多次提到孟子。其《诸子第十七》说:“孟
轲膺儒以磐折。”《奏启第二十三》说“孟轲讥墨,比诸禽兽。”《夸
饰第三十七》说“孟轲所云:“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J
6.晋成康三年(公元337年),国子祭酒袁环与太常寺卿冯怀共
同上书《请兴国学疏》,疏中第一次将“孔孟”并称。言:“孔子恂恂,
道化洙泗;孟轲皇皇,诲诱无倦。是以仁义之声于今犹存,礼让之风
千载末泯J疏载《晋书》本传。他们的这一提法,得到了晋成帝的
认可,但是未能实行。
7.至唐代,孟子思想在社会的影响日益广泛,许多士大夫纷纷上
疏,要求将《孟子》列为太学里的一个学科。《新唐书・选举志》记
载,唐宝应二年(公元763年)礼部侍郎杨维上疏,请恢复举孝廉的旧
制。考试内容根据所通之经,提议《论语》、《孝经》、《孟子》兼为
一经。唐末,皮日体又上疏请立孟子为学科。疏中说:“夫孟子之文,
粲若经传。天惜其道,不烬于秦、请求:“去庄列之书,以孟子为
主J但至终唐,《孟子》书仍未列为学科。
8.孟子地位的确立,是自唐大文豪韩愈开始的。韩愈提出了“道
统”晚,认为孟子是直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的继承
人。他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
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扎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
传焉J不仪把孟子媲美孔子,而且认为自他之后,道统的传承就中
断了。其在《读荀》一文中说:“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
圣人之道易行,上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者,孟氏
而已。”并认为:“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他称赞孟子“功
不在禹下”。
9.北宋著名的改革家王安石早年即立志直追孔孟,以“孟、韩之
心为心”,以重振儒学为己任,这也是当时许多儒者的目标。他“素
喜孟子”,不仅作《孟子》注解,还有许多诗文赞扬孟子。其诗集中
有《孟子》一首说:“沉魂浮魄不可招,遗编一读想风标。何妨举世
嫌辽阔,故有斯人慰寂寥J又《奉酬欧阳永叔见赠》云:“欲传道
义心虽壮,强作文章力巳穷。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何敢望韩公……
”以孟子作为千古知己和白己人生的榜样。他早年也极力效仿孟子,
为人为文皆是如此,《淮南杂说》一出,时人便惊之为孟子复出。王安
石以孟子为圣人,言“孔孟如日月”,将孟子的地位提得很高,经他
提议,宋神宗“於是改法,罢诗赋、贴经、墨义。士各占治《易》、
《诗》、《书))、《周礼》、《礼记》一经,兼《论语》、《孟子》一
10.儒家学者普遍认为儒学经典入门读物,自推《论语》和《孟
子》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提出“孔子之后,唯孟子知道”,孙复石介、
范仲淹等也都对孟子予推崇备至。理学家程颖、程颐说:“学者须先
读论》、《孟》自有穷得《论》、《孟》,自有要约处,以此观其它经,
则省力也。”《近思录》)程甚至队为,《论语》和《孟子》学好了,
其它经也可以不学,可见《孟子》的地位何其高也。
11.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一大历史贡献是对孟子养气说加以发挥,
他说:“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同:“我善养吾浩然之气J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
间,称其气之大小。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越问豪
俟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上之
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
知也。"
12.南宋理学家朱熹对孟子备加推崇,认为系孔子谪传,甚至公
开声明,白孟子后,真孔学便失传了,认为孟子直承孔子的道统。
他把《论语》、《孟子》与《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其所作的
《四书章句集注》为以后历代王朝钦定的必读经典。科举考试便以
他的解释作为立沦的根据。南宋光宗时期,将《孟子》列入经部,从
而完成了“十三经”的规模,明代正式定名为《十三经》,《孟子》书
在中国典籍中的地位从此确定。
13.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高宗对宰臣说:熟读《论语》、
《孟子》,感觉“真有可喜二他将《孟子》论治道的文字写在绢制
的屏风上,其亲书的绢屏十扇,其中七扇是《孟子》上的话,并命
内侍宣示群臣。
14.对孟子立专庙祭祀、追封爵位是从宋代开始。宋景祜五年
(1038年),孔子嫡裔孔道辅守兖州时,存四基山孟子墓前建孟子庙。
宋元丰六年(1083年)一月,神宗从吏部尚书曾孝宽所请,封孟子为
邹国公。宋元佑元华(1086年)宋哲宗下诏规定,孟子塑像冠服为冕
九福,衣九章。宋政和五年(1115年),追封孟子弟子乐正克为利国
侯,配享孟子庙庭,同年追封孟子弟子公孙丑等十七人为伯爵,分
别从祀孟子两尻。元延佑三年(1316年)追封孟子父为郑国公,母为
那国宣献夫人。元至顺元年(1330年)加孟子为邹国亚圣公。乾隆三
年(1738年)任孟母封号上再加“端范”二字,称“郑国端范宣献夫
人”。
15.明未大思想家王夫之晚年写了一个小册子,名字叫作《俟解》,
意思是期待读者的理解。在《俟解》中,王夫之谈到了孔子的思想与
孟子的思想的区别c他说:孟子言性,孔子言习。性者天道,习者人
道。《鲁论》二十篇皆言习,故曰:“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所以,
人的努力应该重在好的习惯的培养。他引《周易》说:从小就培养好
的习惯,这是圣人治世的基础。
16.在清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对孟子的尊崇有逾前代。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御制《孟子赞》说:“哲人即萎,杨墨
昌炽。子舆辟之,日仁同义。性善独阐,知言养气。道称尧舜,学屏
功利。煌煌七篇,并垂六艺。孔学攸传,禹功作配J次年,颁《御
制孟庙碑记》,称颂孟子道:“不有孟子,使杨墨滥觞于前,释老推
波于后,后之人虽欲千载之下探尼山之遗绪,其孰从而求之“其文
又赞道:”……唯子舆氏,距波放淫,以承三圣,以正人心。述舜
称尧,私淑孔子。正学修明,百世以俟……我读其书、日仁日义,遗
泽末湮,闻风可企c岳岳亚圣,岩岩泰山,功迈禹稷,德参孔颜……
雍正三年(1725年)八月,雍正御制孟子庙匾额“守先待后”和孟府
匾额“七篇贻矩”。乾隆十年(1748年),乾隆御制《四圣赞》说:“欲
入孔门,非孟何自孟丁其难,颜丁其易。语默故殊,道无二敛。卓
哉亚圣,功在天地。”并为孟庙亚圣殴御制《道阐尼山》的匾颔,和
“尊王言必称尧舜;忧心世同切禹颜”的对朕。乾隆还先后五次遣
官致祭孟庙,并亲诣孟庙拈香行礼二次。把封建帝王对孟子的尊崇
推到极致。
17.传说乾隆曾召见纪晓岚,想当面试试这位才子的学问,给他
出对联要他来对,乾隆出的上联是:“孟子致为臣而归”,这是《孟子•公
孙丑》上的一句话,纪晓岚早已烂熟于心,所以对得非常迅速,用的
也是《孟子•公孙丑》上的句子:“伯夷非其君不事二一次乾隆皇帝
率群臣登泰山祭祀岱庙,游至“观音阁”,乾隆又出一联请纪晓岚属
对: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云:明日扬帆离古寺J纪晓岚确实不
含糊,应声对道:“两木成林,林卜示禁,禁日:斧斤以时入山林。
”这乾隆一联对的可以说是天衣无舞,最后一句用《孟子》现成的语
句,贴切自然,甚为难得。
18.清浙东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黄宗羲继承发展丁孟子的“性善”
学说,他断言:“孟子的性善说足一条千古不易的真理。”他存其哲
学著作《孟子师说》中提出“天地间只是一气充周,生人生物C人
禀气而生J“天地之气的本性就是善。”黄宗羲基本上同意孟子人性
本善的说法,但是,他又不是简单地等同于孟子,而是对孟子的性善
说有所改造、有所发展。如果说,孟子的性善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
基础之上的话,那么,黄宗羲的性善说则牢牢植根于唯物主义的土
壤,是唯物主义的性善说。黄宗羲认为,人性本原于人的心,从最终
意义上说,人性本原于物质性的气。因为黄宗羲认为人心是由物质
性的气所构成的,所以,黄宗羲从人心出发来谈人“性”,又用物质
之气来规定人心,从而保证了他的人性学说的唯物主义性质。关于
性情说,黄宗羲认为,人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善“性”,必然表现
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善“情”,而不可能像朱熹所讲的那
样,善“性”由于受到外物的诱惑而表现为恶“情黄宗羲的这一
思想大致是从孟子那里来的,所以,他说:关于性、情一体的思想,
孟子已讲得“明白易见”,这就是孟子在《公孙丑》一文中所说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意思是说人的恻隐同情之“情”是人的仁“性”
的表现,人的荣辱羞恶之“情”是人的义“性''的表现,人的谦恭辞
让之“情〃是人的礼“性”的表现,人的是是非非之“情”是人的智
“性”的表现。黄宗羲得出了一个结论是:人心无不善,人性无不善,
人情无不善。这三句话可以看做是黄宗羲人学原理的大纲。黄宗羲
宣扬“心、性合一”、“性、情合一”、“性、情皆善”的思想,是对人
性的褒扬,足对人的正当的生存欲望的的赞肯,是中国早期启蒙思想
家针对统治阶级对广大人民群众人性的压抑而喊出的人性解放的呼
声。
【孟子名句】
1.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译文】做了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习以为常却不知其所以
然。终生都顺着这条道走,却不知道这是条什么道,在人群中这种人
占多数。
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明的人以自己清楚明白,使他们清楚明白;如今的人
却以自己的模模糊糊,想使他人清楚明白。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译文】完全相信《尚书》,还不如没有《尚书》。孟子看书,并
不尽信书,而是通过自己的分析研究再做出判断,这种敢于疑书、敢
于与“权威”较劲的精神,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4.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人的毛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师傅。一个人即使很有知识,
也还是应该坚持谦虚的美德。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永不停步。当一
个人自以为很有知识,事事指手画脚、好为人师时,那就意味着他的
悲剧的开始。这样一来,不仅反映出他的浅薄与骄傲,而且会贻笑大
方,导致他因脱离群众而陷于孤立。
5.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
【译文】仰起头来看看,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
己不愧于别人。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君子所经
过之地的百姓得到教化,而他(君子所弘扬的)的精神(即指思想)
得到留存。
6.不违农,谷不可胜食也。
【译文】不错过适宜于从事耕种、收获等农活的时机,粮食就会
多得吃不完。也可以引申其义,用于说明只有抓住最有利的时机,才
能把事情办好。
7.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有不做的事情,而后才会有所作为。人的精力是有限
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地
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上下团
结。
9.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用秤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长
短。
10.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有道义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没有道义的人,支
持帮助他的人就少C
11.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
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译文】诚是天赋予人的本性;追求诚,是做人的根本准则C一
个人做到至诚而不能使人们感动,是从未有过的事;同样,缺乏诚信
的人是无法感动别人的。
12.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
诚服也。
【译文】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不能让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
他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
13.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
也。
【译文】做了仁义的事,却不明白为什么要做,天天习以为常却
不知道所以然,天天都按着道去做却不想想什么是道,这种人占多数。
1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译文】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
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
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16.彼一时,此一时也。
【译文】那是一个时候,现在又是一个时候。表示时间不同,情
况有了变化。
17.居移气,养移体°
【译文】所处的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气度,所受的奉养可改变人
的体质。
18.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译文】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可引用“善养浩然之气”形
容某些杰出的人具有博大的胸怀,高尚的品行,耿直的性格,刚强的
意志,坚贞的气节等。也可用于表现某些人能坚持正义,决不动摇,
面临严峻的考验仍胸怀正气,不可侵犯。
19.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
认为: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悌而已,人只要努力,说尧舜的话,做
尧舜的所作所为,皆可以成为尧舜。可以出二句说明只要有坚定的志
向,不懈的努力,干什幺事都可以成功。
20.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译文】不用规和矩,就不能画出标准的方形和圆形。社会的“规
矩”,必须从教育中来,在教育中普及。因此,要重视教育。
2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译文】不得志的时候就修身养性,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得志的
时候就要兼济天下的福祉。
22.虽千万人吾往矣。
【译文】(道所在的地方),即使有千军万马也要到那里。
23.仁者无敌于天下。
【译文】仁者是在全天下都是无敌的。
24.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译文】君子最大的优点莫过于与人为善。
2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对待其它老人像对待自家的老人一样,对待别人家的孩
子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26.人不可以无耻。
27.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译文】用脑力的人统制别人,用体力的人被人统制。
28.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尊敬
他。
29.若无志,与禽兽同类。
【译文】假如人没有理想,那么将与禽兽同类。
30.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为民众的快乐感到快乐,民众也会替你的快乐感到快乐。
为民众的忧患感到忧患,民众也会如此。
31.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译文】穷困但不失去义,显赫但不离开道。
32.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钺基,不如待时。
【译文】即使有聪明才智,也要乘势而为;即使有好的农具,种
田也要趁农时。
3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译文】只有孝顺父母,才可以释放烦恼。
3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一《尽心上》
【译文】孔子登上鲁国的东山,整个鲁国尽收眼底;孔子登上泰
山,天地一览无余。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实际指人的眼界变化。人的
眼界越高,视野就越宽广。
3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一《尽心下》
【译文】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国土次于人民,而君主应该在最
次。
【美文欣赏】
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
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
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
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
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
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
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
呢,还是天真呢?
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
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
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
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
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
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
因为当时确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
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
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一一《孟子》,虽
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
《孟子》一书中论辩居多,而当公都子问你:“外人皆称夫子好
辩,敢问何也?”你却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好一个“不得
已“,因为"不得已''而“好辩”,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点。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
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
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
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
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
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一一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
会继续耀眼下去!
孟子:当我们周围狼烟四起的时候
手捧战国典籍,目视诸侯纷争。硝烟还未散尽,土尘又重重扬起。
刀与戟相撞的声响,王与侯争霸的号角,合成战国流动的历史图画。
我站在历史画面前,看着你昂着头挺着胸自信地走来。用你洪钟
般的嗓音,诵读你传世的儒经。彻耳清心之音,拨开茫茫历史雾霭,
穿越重重山水阻隔,震撼山川,响彻华史。
多年的战乱,河山早已满目疮痍;俯视中原大地,“民有饥色,
野有饿殍“,你心中是怎样的酸楚。于是你慈悲的心肠,你为民请命
的豪举,便显现在一次次的苦心游说中。你说,“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王则勃然大怒:哼,君为轻?君为轻我当什么王?!你说,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可梁襄王心里嘀咕:不
杀人?不杀人打什么战?又怎夺得了天下?你又说,“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穷”者们于是以“善其身”来自我安慰,而“达”
者们谁又能“兼济天下”?多数是明哲保身,躲得远远的罢。
自古才子多孤独!任你跑破了鞋底,凭你走短了春秋;哪怕你说
破了唇舌,还是话断了历史,仍然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实施你心中的王
道。于是你由孤独变得孤傲了。齐宣王称病,你也称病。君王有什么
了不起呢?“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可历史决定了
你只能做思想的传播者,不能做“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君王c你
开始蔑视统治者,见了梁襄王后说,“望之不似人君。”要知道这样的
话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可你不怕。难怪后来的李大诗人也发出“安能
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激越之语,是受到了你的影响的吧?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周围烟尘这么重,你显然已经“昭”
不过来了。你渐渐疲惫了,但仍心存希望,于是向当权者发出最后的
“通牒”:“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
国田氏却废姜氏而成为诸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仍然是齐国因“附于秦”得一夕安寝,失去民心失去
警惕之心,“终继五国迁灭”。唉,他们不听,也只能随他们去吧!
硝烟仍在不断地涌起,纷争还在无奈地继续。你也只能泪眼朦胧
地心痛万分地看着哀鸿遍野尸骨满地。硝烟埋没你的救民之心,亦使
你的爱民之情显得更为真切,使你想“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显得更
为高贵!
合上《孟子》,我已被孟子感动得泪流满面。
孟子:因为高尚,才成绝响
余显斌
中国士人思想,受儒、道影响很大。儒和道,相辅相成,又相互
矛盾。儒让人进取,让人服从于社会;道相反,让人恬淡退让,让人
保持个性。
儒让人走处书斋,走向生活的前沿。
道让人回归山林,回归精神的后花园。
儒促使人坐着马车,奔走在华夏原野上,为自己的主张,为自己
心里的一份责任,四处呼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让人走向白云
深处,走向山水之间,脱身红尘,独善其身。
因为儒家,中国的读书人,十年苦读,磨穿铁砚,一旦成功,放
下书本,走出书斋,走向殿堂,希望改变社会,改变民生,用他们的
话说,“达则兼济天下二当然,他们“达”的时候一般很少,大都乘
兴而去,失望而归,再次回到书斋,拿起书本。即使如此,他们也不
放弃,也不退缩,提出另一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这里的“独善其
身“,并非搞好个人生活,提高个人生活质量,而是加强个人修养,
让自己成为道德完人,成为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一朵荷花,洁白,自
然,纤尘不染。
这,在士人看来,是目标,更是责任。
道家听了,呵呵一笑,长袖一挥,走入夕阳芳草那畔,看山,看
水,看云,看日升日落,好不清闲。
道,虽然让中国士人保持了自己飘逸潇洒的个性;但是,一个国
家的进步,一个民族的崛起,一部翰墨淋漓的历史,却离不开儒家文
化,离不开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
因为儒家的进取,中国文明,才会源远流长。
因为儒家的仁爱,华夏文化,才会闪烁着人性之光。
因为儒家的担当,五千年古国,才会一直走在世界在潮头浪尖上。
儒家思想,孔子发其端,孟子光大之。
孟子不同于孔子。孔子时代,虽然礼乐崩坏,虽然周天子失势,
虽然金戈铁马是一道常见风景。可是,当时毕竟还有着礼的约束;还
有着一面“尊王攘夷”的旗帜;还有着齐桓公、晋文公这些霸主,在
名义上尊崇着天子C
天下,虽也有战争,有铁马来去,硝烟弥漫。可是,大的社会秩
序还是井然的。即使偶尔有沙场喋血,可大家还保持着一种风度,一
种君子之德,先礼后兵,甚至两阵对圆,堂堂正正,胜败一分,战斗
停止,从没有鬼喊伎俩,没有赶尽杀绝的做法。
也是因此,孔子看到了希望,提倡教育。
他的目的,就是教导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人人都应
有着一种爱心,一种礼让之心,一种廉耻之心。这样,就能恢复周公
礼法,就能恢复一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就会恢复到周朝
初年的和谐安静、弦歌雅唱的岁月。
可是,等到孟子沿着邹城的石板小巷,走出书斋,走向社会的时
候,距离孔子时代,已过去了一百多年。一百多年的战争,一百多年
的争夺,一百多年的杀戮,什么道德,什么规则,什么廉耻,被诸侯
已经践踏于地,不复存在了。一百多年来,为了利益,为了欲望,他
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时,孔子所向往的礼乐世界,已经化为烟云,半入江风半入云,
渺茫难寻了。
孟子看到的是杀戮,是阴谋,是奸诈,是凶狠,是自私。诸侯们
一个个瞪着眼珠子,为了个人得失,不惜以千万头颅做赌注,燃起一
把狼烟,发动一场战争。
面对鲜血,还有刀光剑影,从邹城山水间走出来的这位读书人,
已经不屑于将眼光看向深宫大殿,看向那些华衣丽服者。他的眼光,
投向了阡陌,投向了旷野,投向了另一群人,他在这群人身上看到了
善良、忠厚,看到了人性的花朵灼然开放。
这些人,就是百姓。
他于是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提出人性善。他认为,因为
人性善,所以如果引导得法,人人都会有“仁、义、礼、智”之心。
有了这些,这个社会就会成为和谐社会。
他提倡教育,提倡人性回归。
孔子出生于曲阜,这是个古色古香的城市。一个夏天,我学习路
过,特去拜访。城旦,有着一种难以想象的安闲、平和,是其它地方
所没见到的。孔林里的树,一棵棵几人合抱,人在其中,不知怎么的,
心立即沉静下来,红尘俱去,有一种说不清的庄严和肃穆。
而孟子,则出生于邹城。
邹城,是过去邹国首都,有着几千年的建城历史。
这城,我也特意去了。城里楼房高耸,道路宽阔,道边的林荫里,
蝉鸣长长都流洒下来,仿佛千年以来,一直如斯。
既然地古,文化味就浓,走在深深的巷子里,听着自己的脚步声,
好像每一步都走在历史的深处,走在岁月的深处。有时,无来由地想,
当年的孟子,大概就是这样,一步步从这儿走出,走向齐国,或走向
魏国的吧。
孔子从没停止过自己前行的脚步,坐着马车,在中原每一条古道
走过,走向遥远。孟子更是如此,他带着梦想,带着自己的主张,走
在每一条荒城古道上,走在烟尘蔽野里。他比孔子走得更艰难,又更
坚决。
当走在邹城的川野上,走在邹城的巷陌间,面对着古树房屋,面
对着荒草野碑,面对着绿水青山,我总会不自觉地想到孟子,想到他
的思想,他和孔子的不同处。
孔子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国家平静,让硝烟散尽。
他更多的是替君主思考。
孟子则相反,他将眼光更多地投向沙场将士,陌上农夫,和炊烟
袅袅下的人家,以及春日原野上牧歌声声的童子。他衷心希望,这些
人会过上安康生活,过上其乐融融的生活。
他认为,这才是王道。
他站在原野上,怀着一种大悲悯心,怀着一种向往,描摹着他心
里的画图,在这儿,庄稼被野,歌声阵阵;水陂山塘里,荷叶田田,
鱼鳖密集;山林中,花木繁茂,鸟鸣如露,伐木者按时进入山林采伐
树木。而在院子外,桑树一片碧绿,阴盖四野;蚕养在竹匾中,猪肥
在圈里,鸡栖息笼中,狗吠在舍外。
在那个号角漫天、金戈铁马的岁月里,他就站在邹城的山水间,
勾画着一幅山水田园美景。
今天,当我们穿越战国,面对着那个千疮百孔的世界,总会感到,
这些想法不切实际c可是,早在两千几百年前,一个读书人,却真真
切切地勾画着一幅融融乐乐的市井图。不是为自己,是为了百姓。
孟子就是这样,从未停歇,为底层百姓奔走着,呼号着。他辛苦,
孤独,可又义无反顾。几千年后的一个下午,坐在阳台上,当我读到
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说他推着一块巨石上山,每次将推倒山顶时,
巨石又滚下来,第二日重新如此。我突然有些悲怆,想到了孟子,这
位从邹城走出的读书人,就如西西弗斯。他推着希望,犹如推着一块
巨石,可是,在那样一个时代,他不可能将巨石推上山顶,可他却从
未停止,从未放弃C
西西弗斯为了爱情。
孟子,则为了天下苍生。
这,比西西弗斯更伟大,更悲壮,更值得后人敬仰。
以孟子的睿智聪明,他一定知道诸侯们不可能接受自己的意见,
一定知道自己可能会白费唇舌,可是,他还是不辞辛苦,一次次挥别
邹城的里巷阡陌,走向外面的世界,劝说诸侯,希望他们放下屠刀,
抛弃杀戮,给百姓一线休养生息的机会。
哪怕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他都抱着巨大的热忱去努力。
他满含感情地告诉他们,“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二
他愤怒地指责诸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孽而不知发
他为了说服对方,不厌其烦地运用比喻,告诉他们,施行仁政,
百姓就会归附,”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历史,已过去了两千几百年,今天,当我们在竖行文字中,读到
这些句子,仍能感到这位老人火辣辣的感情,体会到这位智者的大仁
爱心,领悟亚圣的无私情怀。时间,巳经走向远方,孟子,也长袍大
袖地走向遥远的竹青汗简,可是,他的思想,他的人格,他的担当心
和责任心,永远是一座碑,矗立在历史深处,供我们仰望,供我们膜
拜。
孟子的一切出发点,都围绕百姓。甚至,他出入齐国,还有魏国
宫廷时,面对着歌舞摇曳的君主,面对着狐裘在身的诸侯,谈到的都
是百姓。
有人说,这是不识相。
不,这是一种担当。
一次,当他听说有国君施行暴政时,长叹一声,认为这都是自己
的错误,自己最近闭门读书,没有走出去,没有向这些君主进行教育,
以至于此。读着这些文字,有时,让人为这位老人的看法感到好笑,
可是,笑过,又深深为他的责任心感动。中国知识分子那种“位卑未
敢忘忧国”的思想,薪尽火传,从孔孟时代,就从未断绝。
也是因为这样的担当和责任,使得他的语言,有时那样直接,那
样单刀直入,刀刀见血。翻遍整个史册,也只有他敢说出“民为重,
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也只有他敢于警告那些“嗜杀者”“得道多
助,失道寡助”;也只有他敢于将桀纣一类的暴君,称之为独夫民贼,
惊天骇地地提出,商汤伐桀、武王伐纣,不是以下犯上,是“闻诛一
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多少年后,明朝建立,那个将封建集权发挥到登峰造极的皇帝朱
元璋,坐在金銮殿上,拿着《孟子》一书,抄起笔使劲删改着,红着
眼珠子告诉身边人,这个孟子,如果活在明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生物检测中的质量控制策略试题及答案
- 历年特许金融分析师考试真题分析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科技金融对传统投资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常见课题申报书问题
- 综合素质提升的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及答案
- 注册会计师考试各科目应对策略及心得分享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试题及答案
- 战略布局国际金融理财师试题及答案
- QC指标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从业资格证创新思维试题及答案
- 第5课 认识情绪 管理情绪(课件)-【中职专用】高一思想政治《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中国溃疡性结肠炎诊治指南(2023年)》解读
- 工商业源网荷储一体化分析报告-培训课件
- 2024年配网自动化运维工(技师)资格理论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T∕CACM 1333.4-2019 儿科系列常见病中药临床试验 设计与评价技术指南 第4部分:小儿腹泻
- 充电桩采购安装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动火作业安全检查表
- 电动牙刷替换头市场调研报告
- 化学合成反应中的选择性控制
- 第三单元+人民当家作主 整体教学设计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全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