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抓特点析关系写景诗句巧分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抓特点析关系写景诗句巧分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抓特点析关系写景诗句巧分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抓特点析关系写景诗句巧分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抓特点析关系写景诗句巧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指导:抓特点析关系,写景诗句巧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诗家语”的理解是一大挑战,而其中写景诗句的理解鉴赏又是一个更大的难关.

由于诗歌是古代文人墨客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对情与景的解读既需要学生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也需要学生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然而,由于两者时代背景的巨大差距,学生有时很难融

入其中,揣摩诗意,体会情感.因此,对于写景诗句的解读,教师可从写景的角度出发,从写景诗句

自身的特点及景与景之间的关系出发,巧妙分析写景诗句的组合特点及其关系,从而达到帮助学生

理解诗意的目的。

诗歌语言力求精练,所以古人写景不似现代白话文,惯用铺陈和修饰.如“溪流轻轻荡漾,两岸

满是高过人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像天边的彩霞那

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样一个句子,古人用“野花高过头,五彩芳菲色"或是"野花渐欲

迷人眼,百般红紫斗芳菲”等句子就可以传达出同样的意思,且言简义丰。

古人写景力求简洁,因此,鉴赏时抓住景物的特点及其关系更有助于突破理解诗意这一难题.

而此处的景即为诗歌中的意象,是熔铸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诗人围绕意象往往注重突出意

象的特点,即借助形声色味、视听、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等角度来展现意象的特点,丰富意象

的内容.如曹操《观沧海》一诗中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K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六句,此处诗人眼中之景有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而水的特点两个字一"澹澹",即

水波摇动的样子;山岛特点也为两个字一一"竦峙",即高高地耸立;树木与百草此处互文,总写其

葱茏繁茂;秋风即为萧瑟,洪波可谓汹涌澎湃.此为单一意象诗句之例,是意象及其特点的组合的诗

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以及在诗人的眼里,世间之景又并不是单一的存在,往往通过叠加组合形成

一幅整体的画面,即意境——由单个景物形象或多个景物形象组合而成.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

遥有此寄》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其中的"杨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的叠加,营造出了花谢鸟悲鸣的

凄凉意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几句,由几个意象

组合叠加渲染了一幅深秋冷落暗淡、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村野图景.教师此时需关注景与景之间的

组合关系,构建出整体的画面,帮助学生营造意境,构建画面,理解诗意。

因此结合写景诗句的特点与关系,以中学教材里相关的诗文为基础,总结归纳写景诗句相关的

句式组合规律,以期有助于学生理解写景诗句的诗意。

单一意象

1.意象+特点or特点+意象(注意:特点和意象的关系可前可后,后文同理)

在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中,"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正莺儿

啼,燕儿舞,蝶儿忙"等句,桃花写其红,李花突出白,菜花点其黄,写出了桃花、李花、菜花的

色彩纷呈;围墙“远远”展现的是一种空间距离感;茅堂"隐隐"则是一种视觉的若有若无;而"莺儿""燕

儿""蝶儿"正写其动作的忙碌之态.这几句从色彩、视觉、动态等方面展现出不同意象各自的特点。

诸如此类的句子还有“寒蝉凄切""柴门何萧条""春意阑珊""漫江碧透”等,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

学生发现意象的形声色味、视听、远近、高低、动静、虚实等不同角度的特点,从而达到有效理解

与掌握意象特点的目的。

2.时/空+意象+特点or意象+特点+时/空

赵师秀的《约客》一诗中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两句,"黄梅时节"是时间,"青

草池塘"是地点,"家家"与"处处”分别写出了雨点之密、蛙声之多,简言之,就是"何时何地何景何特

点”.又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可译为"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云霄,

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大漠"和"长河"均属于"孤烟"和"落日”所处的空间范畴,而"直"和"圆"则是"孤烟"

与“落日”的特征特点,也是"何时何地何景何特点”类的翻译.

除此之外,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的“禅房花木深”一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八

月湖水平"一句同样可以按照,何时何地何景何特点,,的格式来完成理解。

3.意象+动+时/空

这样的格式实为倒装句.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应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而在诗歌中时间和空间

置后,则为状语后置句.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海日生殡夜,江春入旧年"两句,正常的语序应

为:(于)残夜海日生,(于)旧年江春入.这样的句式在诗歌中可谓比比皆是,如"椭叶落山路,枳

花明驿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等诗句。

4.意象+时/空+特点

在搜集时发现,这样的句式较为少见,如杜甫《登岳阳楼》一诗中的“乾坤日夜浮”和崔颖《黄

鹤楼》一诗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两句,在翻译时不需要过多思考,直接按照字面意思分别翻译为"整

个天地仿佛(在湖中)日夜浮动”"白云千百年来(在天上)飘飘荡荡"即可。

5.意象+特点+叙事(抒情)or叙事(抒情)+意象+特点

王维的《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和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无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都属于这种类型,直接按照字面意翻译即可.除此之外,还

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

音""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诗句,在交代清楚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用直白的语言从叙事的角度对意

象的发生、发展进行叙述,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

6.意象+修辞手法

在诗歌作品中,使用修辞手法对意象进行描写的也数不胜数,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回

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就是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沙"与"月"的洁白、皎洁。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二首・其一》

这首诗中,多是比拟的句子,赋予花草树木以人的姿态,想要留住春天的美好.其中,"红紫"还使用

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杜甫《春望》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是运用比拟修辞手法的典型代

表。

多个意象组合

相较于单个意象的诗句,多个意象组合型的诗歌更注重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关系组合。

1.意象+意象式(即A+B式)

两个意象的组合叠加会因为意象之间前后、上下、因果、递进等方面的顺序不同,又有不同的

关系类型.并列关系.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抓取的是"杨

花"与"子规"两个意象,翻译为"在杨花落完、子规啼叫的时候”,这是一句点明送别时间的诗句,其

中"杨花"与"子规"意象的组合为并列关系.温庭筠《商山早行》里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李

清照《一剪梅》里的“花自飘零水自流”、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蜀江水碧蜀山青”等句子都是两个

意象组合呈现并列关系。

因果关系.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句,翻译为"潮水涨满,两岸

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恰好巴帆儿高悬",此句为前后因果关系:因为潮水涨,才有后面的两岸阔;

因为前面的顺风,才有后面的帆高悬。

顺承关系.如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直译为“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里,

它才随着江水一块流动".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可译为“青山

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际.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2.意象+动+意象式(即A+动+B)

这种意象的组合较为单纯,关系比较明显,中间的动词已经暗示了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如《木

兰辞》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两句,"朔气"即为北方冷气、寒气「金柝”即刁斗,古代军中

用的一种铁锅,白天用来做饭,晚上用来报更「传"即传送之意."朔气传金柝"意为"北方的寒气传送

着打更的声音"寒光"即冰冷的月光,"铁衣”借指战士的铠甲,"照"指照耀,"寒光照铁衣"意为"冰冷

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翱译时按照字面意思直译即可,诗句也是通过中间的动词建立起A意

象与B意象之间相互的联系.北方的寒气传送到打更的铁锅上,冰冷的月光照耀在战士的铠甲上,

写出了边地生活的艰苦,朔风凛冽,刁斗声声;月光映雪,木兰未眠,随时准备应战,体现了为国

牺牲的勇气和气概。

如此的诗句还有很多,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

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柳永《望海潮》中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柳宗元《登柳州

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的"惊风乱施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荒墙"等,格式一样,翻译方法也一样,

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即可。

3.意象+意象+叙事式(即A+B+叙事)

此类写景诗句的组合事例较少,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句可算一个典型,其他的只能等待发觉与探索,在此就不再赘述。

4.意象+意象+意象+...式(即A+B+C+........)

三个及三个以上意象叠加型诗歌是诗歌鉴赏中难度最大的一类.诗句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需要

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建立起意象之间的空间思维.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

瘦马"三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九个意象在没有任何衔接

词的情况下,直接叠加而形成一幅凄凉的深秋晚景图,给人留下迟暮、渺茫、凄凉、低沉的感受.

然而,理解诗意仅仅抓住单个意象的特征,如"枯藤",枯老的藤要,难以理解整体的诗意.因此,在

翻译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起意象与意象之间的内在关系,或空间或时间,形成一个强大的时空

体系。

仍以马致远的《天净沙湫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老树"是整个句子的主体,"枯藤"

与“昏鸦”是局部的附属「枯藤”以缠绕的方式沿着老树的躯干蔓延而上,"昏鸦"在"老树"的内部"呱

呱"啼叫."小桥流水人家"一句以"小桥"为参照物,小桥下流水哗哗,小桥附近的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西风瘦马"一句以"古道"为背景,西风吹拂古道,一匹瘦马跑蹦前行.由此可见,多个意象

组合的写景诗句不是单个意象的"独角戏",而是一出有主次之分的"大型舞台剧",需要我们发挥自

己的想象力,建立起它们的内在联系,构建出一幅整体的画面,感受它的整体氛围。

再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两句「风""天""猿""渚""沙""鸟"

六个意象,前一句通过视觉写天高风急,听觉写猿鸣哀伤;后一句通过视觉由下而上、由远及近写

"渚清沙白",鸟儿从远处回巢,勾勒出一幅深秋归巢图.这也是需要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将这一

台"大型舞台剧”里的各个角色分配到位,形成一定的联系。

实践运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才能出真知.下面以高考试题中的诗句试分析,用以验证上述

方法的实用性。

1.2022年全国乙卷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怀抱即,衣然.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

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本诗是王勃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或曰饯别诗,因饯别的对象不同,情感的流露自然也因人而异.

下面侧重探讨的内容不是诗人的情感,而是写景的诗句,所以把颈联单独拎出来进行分析.

”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两句洪有"浦楼""晚照""乡路""风烟"四个意象.从外在的格式来看,

为多个意象类型里的“意象+动+意象"式(即A+动+B),所以“乡路隔风烟"可译为"回乡的路隔

着迷迷蒙蒙的风烟,(遮住了我们的视野)”.

如此按照字面意思翻译出来即可,难度不大。

然而,需要注怠的是「酒楼低晚照"一句值得推敲.仅从外在的格式看「浦楼低晚照"和"乡路隔

风烟"格式确实一致,但还需要深究的是,"低"字并不是一个动词,而是一个形容词.于是比句就不

再满足“A+动+B"式的要求.那么,为什么从外在的格式上可以一致呢?那是因为在诗歌中,特别是

律诗,讲求押韵、对仗,所以从外在的形式上来看,两句是可以共用同一格式的.然而,此句的格式

应为另一种类型:"意象+意象'式(即A+B式)「浦楼”为一个意象,“低晚照"即“晚照低”为另一个

意象."低"字不像"隔"字一样能建立起两个意象之间的施事与受事,它只是一个形容词,这里可以看

作形容词作动词,表示"西沉落下"之意.因此,此句就翻译为"站在饯别的酒楼之上,夕阳慢慢地西

沉落下"。

2.2022年新高考口卷

送别

李白

寻阳五溪水,沿涧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古诗的格式,所以比律诗更灵活、自由一些.通过观察、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