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高中必背60篇理解性默写
2024届高中必背60篇理解性默写
《必修上册》
《短歌行》
1、《短歌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感慨人生短暂(感叹失去的时日
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的诗句是: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2、《短歌行》中写诗人在宴饮欢乐中仍忧思不忘的诗句是:慨当
以慷,忧思难忘。
3、《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解除忧愁的唯有美酒的诗:何以
解忧?唯有杜康。。
4、《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借写姑娘思念情人
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5.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小雅•鹿呜》中的诗句,表
达了作者欢迎贤才的心情。(运用典故表明诗人优待贤才的态度)的
诗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6.《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
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7.《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
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8.《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
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贤才真诚交往的强
烈愿望的句子是:契阔谈心念旧恩。
9.《短歌行》中以乌鹊南飞、无枝可依比喻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
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作者以设问的方式,曲折地
为贤才指明方向的诗句是:月明星稀,乌鹄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
依?
10、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
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11、曹操在《短歌行》中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说自己也有周
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
服地归顺的诗句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L表现乡村景色静谧悠闲的句子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
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基调。
4.《归园田居》中表明作者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回乡开荒种
地,过田园生活的句子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5.《归园田居》(其三)中表现作者早出晚归,不辞劳苦的句子
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6.《归园田居》中透过“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两句我们可
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7.《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8.《归园田居》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去掉)返归自然(无
对偶)的诗句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9.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是很多诗作的共司主题,如陶渊明的《归园
田居》“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0《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木爱丘山”两句表露了作者
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
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11.《归园田居》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两句,写诗人
作为一个官人家的子弟,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的知识分子,为了供
养家小,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
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
《梦游天姥吟留别》
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的湖月照我影,送我至荆溪。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3.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
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霓为衣兮风为马”和“虎
鼓瑟兮鸾回车”,令人叹为观止。
4.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我
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忽
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6.《梦游天姥吟留别》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
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句子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
行即骑访名山”在诗人看来,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
7.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两句写登天姥仙山的所见所闻,只见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
周是苍翠的群山,耳际是山顶的天鸡的叫声。
8.《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南朝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
清澈、猿啼凄清的句子是:谢公宿处今尚在,源水荡漾清猿啼。
10.一些古典诗词都曾流露出某种消极情绪。当感到失落,想发
泄内心的愁苦时,我们可以吟咏: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1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两
句,描写天姥山上的天气和环境,渲染了紧张凝重的气氛,为下文仙
人出场做了铺垫。
13.写山之夜景千岩万转,诗人正迷恋花石美景,忽然夜幕降临
了,诗人耳畔回响着从山谷传来的熊的咆叫声、龙的吟啸声,巨大
的声响震得山石、泉水、森林、峰峦都在发抖的诗句是:千岩万转
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14.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
贵挑战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
15.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天姥山巍峨、挺拔的诗句
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
东南倾。
16.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
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17.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登高》
L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孤独漂泊
的诗句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表现诗人白发频添,酒杯难举,世事艰难而孤苦悲凉的诗句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描写落叶萧索和江水长流,暗含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的感慨
的诗句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分别从听觉而视觉方面描写长天近水.刻画猿鸣鸟飞的凄凉之
感的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
长江秋日图。
6.诗人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表现个人潦倒困
苦、借酒浇愁,深刻地表达自己因国难家愁而悲愤
7.按照由高到低的描写顺序,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
集中表现夔州秋天典型特征的句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8.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子:“无边落
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工
9.从时间和空间着笔,表现诗人客居他乡、疾病缠身而漂泊孤独
的句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0.“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
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
《琵琶行》
1.“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运用侧面烘托的手
法,,突出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曲虽罢,但却如余音绕梁,令
人陶醉、沉浸其中C
2.仅用“丹阳江头夜送客”七个字,就点出与客人送别的地点、
时间和人物又以“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染环境,描绘出一幅萧瑟的清
秋景象。
3.“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两句,形容的是一种
幽怨和深深思念的感情达到沸点时,没有任何语言可以描述出来,
唯有留下一段空白让人细细品味。
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更
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5.写琵琶女为了演奏出更好的音乐效果,采取了短暂的停顿的两
句是: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6.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
琵琶半遮面。
7.“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这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
女的演奏确实很有吸引力,以致于主人客人都驻足不愿离开。
8.“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这两句通过诗人自述,用
第二人称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直接地写出了诗人欣赏完琵琶女的演
奏以后的主观感受C
9.“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通过神态这个细
节描写,夸张地写出了诗人第二次完整地听完琵琶女的演奏后的反应。
10.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诗人的邀请下,琵琶女在讲述完
自己的身世以后进行了第二次演奏,结果演奏声“凄凄不似向前声”,
最后导致“满座重闻皆掩泣:
11.“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两句用设问的形式,
通过自问自答,写出了诗人被贬所在地的偏僻与荒凉。
12.“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济阳城”这两句写出了诗人被贬
的时间以及被贬后的生活所在地。
13.“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用互文的手法写出了主人给客人送
别时的设宴地点,“举酒欲饮无管弦”14.一句则写出晚宴有酒无乐
的尴尬,为下文琵琶女的出作了铺垫。
1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的自述身世中,与“年少
时受到众多富豪弟子追捧,收到无数礼物”形成鲜明对比的两句是: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16.“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这两句通过琵琶女的自
述,交代了琵琶女的户籍所在地,为下文与诗人产生感情共鸣作了铺
垫。
17.“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这两句从侧面写出琵琶
女年轻时确实是貌美艺高,让人佩服,遭人嫉妒。
18.“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写的是演奏正
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19.“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两句诗描写琵琶女当年
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20.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住近渝江地低湿,黄芦苦
竹绕宅生。
21.李商隐的诗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表达了
身不能共处,心却能相通的意思。《琵琶行》中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2.《琵琶行》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自己在宦途所受
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
识”的心声。
23.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
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24.白居易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
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举酒还独倾。
25.用听者和景物烘托音乐效果的句子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
心秋月白。
26.一些人离家在外,生活不太如意,在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
似的人时,往往会借用《琵琶行》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
相识”两句抒发感叹。
27.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在琵琶声沉咽、暂歇之时
表现得更充分、更深沉的句子是: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28.月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意蕴丰富,以月烘托情思
是常用笔法。《琵琶行》中,白居易与友人告别时吟唱:“醉不成欢惨
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借月烘抒发别离之情。
29.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的句子:千呼
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0.诗中将琵琶女的命运与诗人的身世联系起来的句子是:同是
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31.描写大小弦合奏的句子: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32.“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用旋律的变化写出了
先“滑”后“涩”的两种音乐意境。
33.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以自己独特的
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
34.诗人把琵琶女的情感暗流推向高潮的音乐描写是:“银瓶乍破
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35.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
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7.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校弦试音,
但诗人却用“未成曲调先有情”来赞叹,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
的内心世界是波涛汹涌的。
38.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用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
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39.在《琵琶行》一诗中,当琵琶女自诉身世,讲到“夜深忽梦
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J的时候,就更激起了“我”的情感共鸣,
于是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念奴娇・赤壁怀古》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
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情写赤壁的险要
地势的词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两
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
了刻画,“小乔初嫁了”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羽扇纶巾”写其装
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谈笑间,橘橹灰飞烟灭”两句
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
画得淋漓尽致。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
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慨的句子是:人生如梦,一尊还翦江月。
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美女衬托英雄人物的的句子是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具体描写赤壁景象的句子是:乱石穿
空,惊涛拍岸,卷越千堆雪。
9.《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表达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人
生如梦,一尊还爵江月。
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叹自己多愁善感,过早长出花白头
发的诗句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刘裕是辛弃疾赞颂的英雄,当初他“曾住”的地方却是是「斜
阳草树,寻常巷陌”,与刘禹锡《乌衣》的“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
口夕阳斜”的意境有几分相似。
2.通过对镇江京口北固亭景物的细节描写,抒发了物是人非的历
史感慨的几句是: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用叙述的表达方式写出了当年北魏拓跋森南侵后建的行宫如
今竟然有普通老百姓把它当作社日祭祀之地的两句是:“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流露出作者对人们忘却了战败受辱历史的心疼与无
奈之情。
4.”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回到南方后,对这
几十年来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百姓流离失所的场景历历在目,永生难
忘0
6.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
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也是一个跟京口有关
的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9.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
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刘义隆草率出兵,虽有封狼居胥之雄心,
也只怕会落得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声声慢》
1.词人南渡以后,生活跌至谷底。绝望的人不愿再忆当年快乐事,
却往往触旧物思往昔,让人倍增愁情。词中有关场景描写是:雁过
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2.词中作者对花自怜,看到簇簇菊花枯萎凋落,悲叹年迈的自己
无人爱怜,不由黯然神伤。有关的句子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3.词中把最惹伤情的季节、时辰、树木和天气融合在一个画面里,
寄托自己难言的悲愁,有关的句子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
滴滴。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句,用一连串叠词
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为全词定下了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5.“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两句,写倍尝凄清寂寞,又经历了
一系列磨难与打击,百感汇聚于胸,偏又逢上冷暖不定的深秋天气,
令人不知如何是好C
6.“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说明酒气抵挡不住晚风
带来的寒意,更遣不散积聚在词人心头的寒意。
7.李清照早年曾寄给赵明诚一首词《一剪梅》,其中有“云中谁
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之句。而现在自己漂流江南,看到
北来的大雁,就自然地吟诵“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8.《声声慢》中由景入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情感融入落花中
的诗句是“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9.《声声慢》中运用日常生活中起居、行动、细节来展现词人兀
自独坐,百无聊赖,无所依傍的内心世界的句子有“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
10.在《声声慢》中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句子,李清照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的情形,写出自己不能自抑的凄苦。
11.李清照的《声声慢》中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句
是说凄苦的哀愁浸满了作者心灵。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
等,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劝学》
1、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的句子
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荀子•劝学》强调人要广泛学习而且经常反省自己才会智慧
明达的名句是:“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J
3、《荀子•劝学》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里“欲穷千里目,更
上一层楼”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
也。”
4、《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表明人与
人的天资差异本不大,关键在于后天的学习,君子要善于利用学习来
弥补自己的不足。
5、《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述了
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
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荀子在《劝
学》中也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二这些至理名言都表达出学生
可以超越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越前人的思想。
7.《劝学》中的开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句,以“木”
与“金”为喻说明学习可以使人的缺点得以改正的道理。
8.《劝学》中点明有道德学问的人之所以超越一般人,能取得成
功,并非他们和一般人不同,而是因为他们有所凭借的句子是“君子
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9.《劝学》中通过对“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的原
因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0.《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积土
成山,风雨兴焉"两句就借“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11.《劝学》中用“故不积底步,无以至千里”两句阐述了“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的道理,从反面论述了积累的必要性。
12.《劝学》中以劣马为例说明坚持不懈就会成功的句子是(1)
“弩马十驾,功在不舍”;以良马为例说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步戌功
的句子是(2)“骐骥一跃,不能十步二
13.《劝学》中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就像雕刻打磨。只要坚持
不懈,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劝学》中蚯蚓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原因是用心专
'O
15.《劝学》中螃蟹用心浮躁,以致造成“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的后果。
16.(2016年高考课标全国卷I)《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
然身体柔弱,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17.(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m)《荀子•劝学》中强调了积累
的重要。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可以兴风雨、生蛟龙设喻,引出“积
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观点。
18.(2018年高考全国卷m)《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
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弹精竭虑思考,却“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踮起
脚极目远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师说》
《师说》中陈述教师职责的句子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能无惑?”是一致的。
3.《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
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师说》中阐述了师生间的辩证关系。韩愈认为“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理由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工
5、《荀子•劝学》篇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
韩愈在《师说》篇口指出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
观点是相同的。
6.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其闻道
也固先乎吾”,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其闻道也
亦先乎吾”,也要以之为师。
7.韩愈《师说》中“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一句阐述了自己选
择老师的唯一标准C
8.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
贱和年龄限制,”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
的学习观。
9、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作用)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也。
10、韩愈在《师说》中,阐述了师生各有所长,可以相互学习,
其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
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是相
同的。
12、本文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
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袍简洁生动的语
言表达,文中“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
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14、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
请教,正如《师说》中所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
焉,“,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
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5、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
样的,即“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
16、《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
的两句是:“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J
17、从师态度不同,结果也不同。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18、韩愈写作《师说》一文的缘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
说》以贻之J
19、、“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一致。
20、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
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其中,
“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
要性。
2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的错误态度。
22、韩愈在《师说》中写道,时人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对其子
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23、《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
语句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4、韩愈在《师说》中慨叹,因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不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结果:“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君子不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对士大
夫辛辣的讽刺)
25、《师说》中作者感叹从师学习的不能恢复的句子是:师道之不
复,可知矣。
26、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比自己年纪大的人,
闻道在自己之先,要以之为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
而师之),而“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二
27、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
是指启蒙教师的句子是: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
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28、用一个反问句推断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的语
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赤壁赋》
1.《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交代了时间是七月十六,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则交代了人物及活动。
2.苏轼的《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爽朗和平静,恰好体现作者
怡然自得的心境的句子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J
3.《赤壁赋》中,写作者引吭高歌,吟唱《诗经》中咏月的诗句
的骈句是:“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赤壁赋》中,“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J两句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夜空中令人不易觉察地缓缓移动的状态。
5.《赤壁赋》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远方的天
际相接的句子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6.《赤壁赋》中,作者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J两
句表现任由小船飘荡于广阔江面时的潇洒惬意。
7.《赤壁赋》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两句写
作者在江面上自由飘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
8.《赤壁赋》中"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两句写作者
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
画意。
9.《赤壁赋》中"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两句唱出了
诗人饮酒后思念君主、朝廷,但无奈路途遥远,无法顾及自己,对国
事也无能为力的幽怨与惆怅。
10.《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两句描绘箫声悲凉幽
怨,“余音袅袅,不绝如缕”写箫声余韵悠长,如丝如缕,不曾断绝。
11.《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两句用写
假想中蛟龙与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侧面描写了箫声的悲凉幽怨。
12.《赤壁赋》中在写完赤壁的她理位置十分重要后,以“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两句描写了曹操被困的赤壁山环水绕、草木茂盛的自
然景色。
1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触萨千里,旌旗蔽空。”两句概
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1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醯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刻
画出曹操在攻破荆州后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英雄形象。
15.《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洲上过着渔樵生活,与鱼虾麋鹿
为伴的句子是“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J
1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
子是:“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7.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
间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螭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J
18.《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
客人由此发了人生短暂的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9.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希望与仙人同游,与明月长存的
句子是: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20.《赤壁赋》中客人应答的“托遗响于悲风”一句照应了前文
“其声鸣呜然“苏子愀然”,“知不可乎骤得”一句则直接回答了苏子
“何为其然也”之问。
21.《赤壁赋》中,作者叙写江水流逝却又始终没有止息的两句
是: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22.《赤壁赋》中,作者以月亮作比,表现月亮虽有盈亏却又无
所增减的两句是: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3.《赤壁赋》中,作者描写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的
存在的两句是: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4.苏轼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
的句子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5.苏轼的《赤壁赋》中,“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这
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世间“有主”的万物的个人态度。
26.《赤壁赋》中“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两句表达了苏轼的观
点:在大自然中听到的风声、看到的月色应有尽有,无穷无尽。
27《赤壁赋》中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J与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
都属于造物主,可以你我共享。
28.《赤壁赋》中写客人听了苏子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
饮,极尽赏饮之乐:“杯盘狼籍”以桌面餐具之情景衬饮酒之乐;“相
与枕藉乎舟中"以酣睡之场景衬超然之乐。
29.《赤壁赋》结尾两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照应了开头,又生动地描绘了主客和衣而卧、乐而忘归的场面。
《登泰山记》
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姚鼐《登泰山记》中“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极天
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5.在《登泰山记》中,“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写出了
太阳从东海中升起的壮观景象,充满了生气和力量,具有无比震撼的
美。
6.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
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7.《登泰山记》中写诸人登泰山途中经历的艰险的两句是“道中
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8.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9.《登泰山记》中,点明古长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当其南北分
者,古长城也。
10.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
登山路径,东西南北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
麓山路上: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1L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中谷
的情况是: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1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东谷
的情况是: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13.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
是: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1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
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苍山负雪,明烛天
南。
15.《登泰山记》中“,作者看到泰山路边的石刻现状是:自唐显
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16.《登泰山记》中作者写出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的语
句是“稍见云中白若摆播数十立者,山也。”
17.在《登泰山记》中,“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两句写
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
壮观景色作了衬托C
18.在《登泰山记》中,“绛皓驳色,而皆若偻”两句与杜甫的“会
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
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小。
19.《登泰山记》中,作者看到泰山路边的石刻现状是:自唐显
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20.在《登泰山记》中,“而雪与人膝齐”一句通过对比,写出了
日观峰附近积雪之厚,照应了前文的“大风扬积雪击面”,再次突显
了天气的恶劣。
21.在《登泰山记》中,点明碧霞元君祠地理位置的句子是:亭
西格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22.在《登泰山记》中,作者点明登泰山的时间和同伴的句子是: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23.《登泰山记》中“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中的两个“皆”
字,顿挫有力,把泰山的水景由两条河铺开成面写去,点出了山南山
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
24.《登泰山记》中“稍见云中白若樗箍数十立者,山也”写作者
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
处。
《静女》
《诗经•那风•静女》中集中笔墨写男子对女子的印象,并写出
约会地点的两句是:“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二
在《诗经・邢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搔首题蹦"两句用人物
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地刻画人物的内在心理,塑造出一个恋慕
至深、如痴如醉的情人形象。
《诗经・邮风•静女》中,“爱而不见”极写女孩顽皮活泼的形
象,“搔首题蹦”一句则表现了男子焦灼不安以及用情之深的情态。
《诗经•那风•静女》中描写男子赞女子送给的第一个礼物很美
的句子是: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怪女美”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诗经•那风•静女》中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
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英草却由衷地大
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诗经•邢风•静女》中写到女子送给男子的第二个礼物的两个
句子是:自牧归英,洵美且异。
《诗经•邮风•静女》中“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说,并不
是茅草本身美,而是因为爱人送的才美,这是爱人及物,移情于物的
手法。
《诗经•邢风•静女》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位美貌的女子,对于女
子的美貌,诗中有两处地方毫不吝啬地进行了赞美,这两处分别是“静
女其姝”和“静女其娈”。
在《诗经•坤风•静女》中,有两期写了女子赠给男子两个礼物,
一处是“贻我彤管"一处是“自牧归英”,男子爱不释手,是因为他
喜欢女子,爱屋及乌。
《涉江采芙蓉》
1.“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离骚》(节选)中“制
芟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描写了“芙蓉”这一意象,而《涉江
采芙蓉》中“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就“芙蓉”寄寓了一种
高洁、纯真的情感而言,与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涉江采芙蓉》中用设问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
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语句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二
3.《涉江采芙蓉》中表现游子回首望乡、长路渺茫的感人情景的
诗句是“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4.《涉江采芙蓉》中抒发了主人公担忧此生无缘相聚的忧伤,又
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忠贞的诗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一个诘句惊心动魄,把李煜的愁闷
劈空倾泻下来,这个句子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其中
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2.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直接抒发亡国之恨的句子是: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
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
情。
4.请依次写出下列词牌中带有''愁”的词句:(1)李清照《声声慢》
“怎一个愁字了得";(2)李清照《一剪梅》"两处闲愁”;(3)李煜
《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5.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中用比喻、夸张、设问手法写出愁思的
多与深广的句子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鹊桥仙》(纤云弄巧)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人之常情,而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
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词却将这种常情升华到了一个
哲理的高度,即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这两句写云,写星星,都具有人的情意,
那“纤云”着意“弄巧”,似乎为这对爱侣的团聚而高兴;而“飞星”
也在为他们传情递意而奔忙,这种写法可谓“化景物为情思”了。
可是高明的词人不作实写,却宕开笔墨,以富有感彩的议论赞叹
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在金风玉
露之夜,在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是多么美好幸福的时刻,天上一
次相逢,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呀!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
而永恒的爱情。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两句,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
比情,情深似水,很好的衬托和深化了俩人的感情。
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询问弟子的治
国志向,他首先从自己谈起,“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以消除
弟子顾虑。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认为自己用三年
时间治理一个国家,可以达到“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的效果。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冉有述志时说“如
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他比较谦虚。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暂不要有
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因为每个人只是说说各种
的志向的句子是: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
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端章甫,愿为小
相焉。”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点问孔子为何以“哂”
字对待子路,孔子以“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指出子路轻率急躁、不
谦虚的缺点。
7.《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暂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吾
与点也!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8.《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
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子路率尔而对曰”一句可以看出,冉
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中可以看出,公
西华更为谦虚,从呼应冉有的“非曰能之,愿学焉”两句话可以看出;
曾暂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的动作神态
中可以看出。
9.《侍坐》中,冉有认为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条件下,
他可以用三年时间达到富民的目的。
10.《侍坐》中,曾皙的理想社会是在“莫春者,春服既成”情
况下,成年人带几个孩子自由自在的生活在和谐的社会里。
《谏太宗十思疏》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易失民心原因的句
子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谏太宗十思疏》中运用对比句“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
肉为行路”写出了团结他人与轻视他人会造成不同的结果。
历史启示我们,要想使国家安定,江山永固,就必须对百姓积聚
道德和仁义,正如《谏太宗十思疏》中所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
义”。
《谏太宗十思疏》开篇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两组比
喻,从而引出了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揭示君主在“殷忧”和“功成”时
不同的处世态度会造成截然不同的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
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谦虚有修养的一句是: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说明人
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能坚持到最后。
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古代很多帝王打江
山容易的原因的句子是:“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二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帝王可以做到“十思”,就
可以达到“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理想政治境界。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而
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
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相似。
《谏太宗十思疏》中用比喻说明人民力量巨大、劝谏唐大宗应深
切警惕的两句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答司马谏议书》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
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
事每不合。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开宗明义,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亮出
了分歧的焦点所在,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目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
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明只想简单些回信,不再辩解的
句子是: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对自己因推行
变法而冠之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两句是:为天下理财,不为征
利。
司马光指责王安石“拒谏”,王安石却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理
直气壮地回答以“辟邪说,难壬人”两句,说这样不叫“拒谏”。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盖儒者所争”,特别注重
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实已明”,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
清楚了。
作者以“名实”为论证的立足点,“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两句,强调了“名实”关系的重要性,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
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答司马谏议书》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
《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
媚于众为善”揭露了朝堂之上官吏互相推诿、不问国事的丑恶现象。
《答司马谏议书》中,“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两句,
王安石借盘庚之事道出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三思而后行,确认正确,
无怨无悔。
在《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表达虽元缘见面,但对司马光充满
了仰慕之情的两句是: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阿房宫赋》
《阿房宫赋》中,起势雄健,表现秦王一统天下势如破竹的句子
是:六王毕,四海一。
《阿房宫赋》中,作者运用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占地之广,建筑
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阿房宫赋》中,作者用质问语气谴责秦统治者极尽奢靡而不知
怜惜的句子是: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梁柱之多的句
子是: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
上,并控诉秦挥霍无度的语句是: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椽之多的句
子是: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阿房宫赋》中用“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两句表达了
对秦的恶行的批判:索取财物时一丝一毫都要计较,挥霍时却丝毫不
珍惜。
《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钉头之多的句
子是: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屋瓦之多的句
子是: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阿房宫赋》中,作者比喻、夸张手法描写阿房宫栏杆之多的句
子是: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
《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渲染阿房宫繁华奢靡,与老百姓的劳作
吃穿做对比,其中描写“乐声之多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是:管弦
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钳民之口的句子是:使天下之人,不
敢言而敢怒。
《阿房宫赋》中,表现秦王尽失人心、骄横顽固的句子是:独夫
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官赋》中“戍卒叫,函谷举”两句简洁概括地写出秦末陈
胜吴广起义这段历史。
《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两句写出了农民
起义埋葬了秦王朝的统治,阿房宫也随之化为灰烬。
《阿房宫赋》中用“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来总结若六
国“爱人”则不被秦灭,接着写如秦也“爱人”,便不可能亡国灭族。
《阿房宫赋》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使六国各
爱其人”,则六国能抵御强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秦可江山永
固。
《阿房宫赋》中,杜牧说“族秦者秦也”,认为秦国亡于自身,
随后又指出这类历史悲剧一再重演的原因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中,作者在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
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覆辙的句子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
后人而复哀后人也C
《六国论》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他认为六国的最终灭亡,
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兵不利,战不善”,而是弊在赂秦。
2.苏洵在《六国论》中,用“暴霜露.斩荆棘”描写六国的祖
辈创业的艰难,但他们的子孙对得来的土地却不太珍惜。
3.苏洵认为,那些没赂秦的国家的灭亡也跟那些赂秦的国家有关,
因为他们“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最终灭亡。
4.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终继五国迁灭“,原因
是,“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5.苏洵认为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这是“用兵之效也而燕国
“至丹以荆卿为计“,才招来大祸。
6.苏洵对赵国开始的战略是很赞赏的,最初赵国曾与秦国交战五
次,战绩是“二败而三胜”,但非常可惜的是“其用武而不终也”。
7.苏洵用精妙的比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形象地批判
了六国的赂秦行为C
8.苏洵认为用割让土地的方法求得安寝的方法只能解决一时的
问题,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是因为:“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
厌二
9.苏洵认为燕赵的灭亡令人同情,因为他们“燕赵处秦革灭殆
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尽管如此也是打了败仗才灭亡的,是非常
不得已的。
10.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把贿赂秦国的土地用来“封天下之
谋臣“,把侍奉秦国的心意用来“礼天下之奇才”,结果一定会大不一
样。
11.苏洵认为,如果六国国君丢掉幻想,不去取悦秦国,而是“并
力西向“,那么一定会会出现“秦人食之不得下咽”的结果。
12.杜牧《阿房宫赋》主要借秦王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
室,不顾百姓死活,而苏洵的《六国论》则是批评北宋王朝“有如此
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天天给贿赂辽国送,实在是不应该。
13.苏洵在《六国论》中讲述赵国败亡的原因时说“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指出杀害良将是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之一。
14.苏洵在《六国论》中对北宋王朝的批评是很尖锐的,他说: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还比不上六国国君的智
慧0
15.苏洵认为,六国和秦国都是平起平坐的诸侯,实力比不上秦
国,但“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借此劝说北宋统治者,“为国者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盖失强援,不
能独完。
17.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
方寝食难安。
1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南对此非议的,如
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1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燕
国灭亡的原因),把它高度浓缩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J
《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过洞庭》《游园((皂
罗袍)》
L杜甫《登岳阳楼》中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
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基础的诗句是:昔闻洞庭水今上岳
阳楼。
2.《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加乾坤日夜浮两句,写洞庭湖浩
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3.《登岳阳楼》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两句,表现了
诗人的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
4.《登岳阳楼》中“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写诗人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5.《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
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的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六朝旧事随
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6.《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词中,直接抒情,追怀往事,抒写对
前人吊古、怀古不满之情的诗句是: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7.《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描写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澈得好像一匹
白绢,青翠的山峰犹如被簇拥的句子是: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彩舟云淡星河鹭起两句把水天
融为一体,旷远而清新,雄健而壮阔。
9.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两
句,既暗含着“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历史事实,又饱含着作
者对因骄奢淫逸而导致亡国这一历史宿命的感慨。
10.《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借明亮的月光和灿烂的银河,
说自己“表里俱澄澈”的两个句子是:素月分辉明河共影。
1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写招待客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安徽省导游资格考试(导游基础知识)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 医保年度考核个人工作总结(7篇)
- 单位防疫不力检讨书(7篇)
- 《煤气的甲烷化》课件
- 条口穴在脏腑调理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舆情传播中的群体极化现象-洞察分析
- 虚拟化资源管理技术-洞察分析
- 污水处理自清洁技术进展-洞察分析
- 新材料技术推广策略研究-洞察分析
- 园林工程信息化管理-洞察分析
- 汽车涂装工艺设计与涂装控制系统
- 医学装备部利用PDCA循环降低医用输液泵故障发生率品管圈QCC成果汇报
- 湖南省祁阳市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全册教案
- 《乡土中国》第12-14章
- 轨道交通先张法预应力U型梁预制施工工法
- 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3-My-friends》单元教学课件
- 工程变更矩阵图
- 农村土地买卖合同协议书范本
- GB/T 42828.2-2023盐碱地改良通用技术第2部分:稻田池塘渔农改良
- 急性肾衰竭诊疗规范内科学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