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新高考全国I卷)模拟试题(一)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材料一:
①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心理的距离,什么叫“心理的距离”呢?比如说
海上的雾,乘船的人在海上遇到大雾,是一件不畅快的事,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但换一个
观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你姑且聚精会神去欣赏,这不是一种极愉快的经验吗?这
两种经验完全起于观点的不同。在前•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所以你不
能用“处之泰然”的态度去欣赏它。在后一种经验中,你把海雾摆在实用世界以外去看,使它和你
的实际生活中间存在一种适当的“距离”,此时,你能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②艺术是最切身的,是不能脱离情感的。就超脱目前实用的效果说,科学家也和艺术家样
能保持“距离”,但两者的“超脱”是不相同的。科学是一种最不切身的(就是说最重客观的)活动,
艺术却是一种最切身的(也就是说最重主观的)活动。之前我说过,观赏美的形象时需“失落自我”,
何以现在又说艺术是最“切身的”活动呢?这两句话不但不冲突,而且归根到底还只是一句话,艺
术不能脱离情感。情感是“切身的”,在美感经验中,情感专注在物的形象上面,所以我忘其为我。
③艺术能超脱实用目的,却不能超脱经验。艺术是最切身的,是要能表现情感的,所以观赏
者对于所观赏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如果他完全不了解,便无从产生情感的共鸣,使无从欣赏。了
解是以已知经验来诠释目前事实,如果对于某种事物完全没有经验,便不能完全了解它。反过来
说,我们愈能拿自己的经验来验证作品,也就愈能了解它,欣赏它。我们每读到好诗文时,就惊
讶作者“先得我心”,觉得非常快慰。希腊雕刻家造神像时,还是以凡人为模型。但丁描写地狱,
也还是拿我们的世界做蓝本。凡是艺术作品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惟其是旧材料,所以旁人可以
了解;惟其是新综合,所以见出艺术家的创造,和实用世界有距离。比如“吹皱一池春水”一句词
所用的字都是人人所认识的,“皱”和“春水”的景象也是人所常见的,不过把这六个字综合在一起
却是冯延巳的新创。艺术家尽管自己不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可是从来没有一个真正的大艺术
家不了解人情世故;艺术尽管和实用世界隔着一种距离,可是从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不
是人生的返照。
④如果“距禽”消失,欣赏者就由审美的态度回到实用的态度了。欣赏者对于所欣赏事物的态
度通常分为“旁观者”和“分享者”两类,“旁观者”置身局外,“分享者”设身局中,分享者往往容易失
去我和物中应有的距离。一个旁观者看见演曹操的戏,看到曹操的那副老奸巨猾的样子,不觉义
愤填膺,提起刀就要走上台去砍那位扮演曹操的演员。一般演戏者,扮演到使观众忘其为戏时,
技艺已算到家了,但是观众在忘其为戏时便已失去美感的态度,像上文用刀砍扮演曹操的演员是
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一方面虽是表示能欣赏,同时却
也已离开欣赏的态度而回到实用的态度。这都是“距离”的消失。
⑤照这样看,在美感经验中,我们一方面要从实际生活中跳出来,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实际生
活;一方面要忘我,一方面又要拿我的经验来印证作品,这不显然是一种矛盾吗?事实上确有这
种矛盾,就是布洛所说的“距离的矛盾”。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离的矛盾”安排
妥当,保持“适当距离“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
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
(摘选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心理的距离》)
材料二: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
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
子,在•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
却另是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
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
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
免撩蜂与蝶”(郑樊)。在这些诗人的眼中,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已彻底改变了,所以普道的竹子
己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
了美的意味。
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这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
想文化修养相关。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
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等,
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c
(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聚精会神欣赏海雾带来的愉悦感,说明美感的态度是•种超出实用的客观态度。
B.在美感体验达到忘其为我的境界时,情感正专注于物,处于“失落自我”的状态中。
C.当欣赏者看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时,他已经由“旁观者”转化成了“分享者”。
D.“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诗句中竹子在诗人心中已经不是竹子,而是艺术品,有了美的意
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借但丁以现实世界为蓝本描写地狱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超脱自身情感的。
B.虽然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情感要变成艺术,必须要艺术家观照品味,把情感客观化。
C.因为艺术与实际生活有距寓,所以创作者应致力于拉大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生活的距离。
D.心理距离的远近极其重要.如果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实用性过强。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中“适当的距离”的一项是()
A.有网友因憎恶反派施加于主角的种种恶行,跑到演员微博账号下谩骂演员本人。
B.舞台剧演出时,编导在演员表演区和观众区之间划一道线,警告演员不得越过。
C.在中国旧戏里,角色往往带着面具,说话时还带着歌唱的声调,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D.国外友人在你家里对桌上的碗碟、传统的家具等大加赞赏,你却感觉很平常。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①段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5.艺术最忌陈腐,艺术家总是用陌生化的手法带给欣赏者全新的感受。如《西游记》中的人、事、
景、物大多怪诞不经,却能被广大读者接受和喜爱。请结合材料中“适当的距离”的观点,谈谈你
对《西游记》中运用的“幻中求真”手法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夜访鲁迅故里
曹凌云
①入夜,所有的活动都已结束,我似乎带着未尽的兴致独自步出卜.榻的咸亨酒店,来到鲁迅
路,漫步在鲁迅故里。刚过中秋,天空明净,皎洁的月亮高挂在鲁迅故里的上空,我踏着一地的
月光,从鲁迅故居、鲁迅祖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周家新台门、土谷祠、绍兴鲁迅纪念馆等景
点前走过.我曾多次参观、瞻仰过这些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如此夜访却是第一次.馆舍一律
大门紧闭,路上也少遇行人,我在静谧中感受鲁迅故里的深沉与丰富。
②一路走来,月影中的粉墙灰瓦、古木垂萝、小桥流水,给我以感官上的宁静与慰藉,走了
一圈,我仍然不想就此回到酒店休息,就在景区入口处的乌篷船游船码头选了一处又低又宽的石
栏,坐卜.来细细光景。码头并不开阔,却停靠着十余只乌篷船,挤挤挨挨:河道是狭窄的,波光
在月色灯影下微微闪动。眼前此刻,一切都显得安详。
③这与白天的鲁迅故里,是截然不同的情景。我这一次来绍兴,是应邀参加纪念鲁迅先生诞
辰一百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白天主办方安排了“鲁迅故里行”采风。初秋的阳光依然猛烈,天气热
如酷夏,“故里行”中的每一个景点,都是人头攒动。我挤在人流中,戴着旅游景区常见的自动感
应讲解耳机,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有秩序地前行。我想,疫情之下,仍有那么多游客来绍兴寻访鲁
迅旧迹,跟随队伍耐心静听鲁迅和鲁迅故乡的故事,这反映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说明
了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是伟大的生命。
④这个生命孕育在绍兴的水土里,而且,绍兴给予他取之不尽的写作背景、源源不断的创作
灵感、鲜活生动的文学语言和人物形象。地域的元素,让他的作品呈现出迷人的风貌。他的文学
之根、创作之魂,无疑在绍兴;故乡绍兴,也一直藏匿在他厚实的灵魂里。
⑤新台门周家是一座聚族而居的大宅院,是当地的名门望族,鲁迅就出生在这个殷实的周家。
年幼的鲁迅在这里过着衣食无愁的日子,继祖母蒋氏给他讲述一个个有趣的民间故事,保姆长妈
妈给他买来绘图本《山海经》,让他得到最初的文学滋养。十二岁时的鲁迅到绍兴城内的私塾三
味书屋去读书,虽然整师寿镜吾”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但他的乐趣还在自家后面
的百草园里,或者与母亲•起坐船到离绍兴三十里的安桥头外婆家去看社戏。少年鲁迅的心底,
一颗文学的种子在萌芽。
⑥鲁迅十三岁时,家里却“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做官的祖父周福清被卷入了科场作弊案,
鲁迅与弟弟避难在乡下亲戚家。寄人篱下的生活,使鲁迅过早地感受了人情冷暖,而面对突然重
病的父亲,身为长子的他承担起一些家庭的义务和责任,更使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和窘迫。现实
残酷,世态炎凉,却磨砺了他的锐气和壮气,开启了他通向理智与聪慧的道路。1898年5月,鲁
迅怀揣八块银元的路费,辞别了垂泪的母亲,踏上了背井离乡的长途,他开始憬悟人生,感知使
命,走向成熟。
⑦鲁迅是在绍兴开始文学创作的。风华正茂的青年鲁迅在绍兴府中学堂任教员时,写出了反
映辛亥革命在乡村引起反响的短篇文言小说《怀旧》,那是1911年冬天。虽然不久他便离开了绍
兴,但故乡的凋敝、人民的疾苦却时刻触动着鲁迅的心,他陆续写出了《孔乙己》《故乡》《阿
Q正传》《祝福》等小说名篇,字里行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也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
识。故乡是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在他的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四篇取材于绍兴或以绍兴为背
景。对故乡的人与事的描写,也是鲁迅作品中最为精彩的地方。
⑧故乡的美好让鲁迅的心灵有了安顿之处,故乡的苦难激发了鲁迅潜在的生命张力。在北京,
在上海,鲁迅长时间生活在弥天的大黑暗里,他遭到围攻,腹背受敌,甚至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恐
怖威肋、他亳不艮惧,坚强不屈,在冷冽的风中始终保持挺立的身姿。他同时又是一个极其温和、
宽厚、透彻、丰盈,有着一颗手软之心的人,他热衷扶持青年作家,于后学提携不倦,影响着无
数青年人。他以丰沛的精力、火烫的情怀、勇敢的进取、逼人的才华和从未改变对自己国家的眷
恋与热爱,对民族和人类命运有着深切关怀,让世人肃然起敬,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凝聚力、
感召力、号召力,成为中华民族之魂的象征。鲁迅先生在兄弟中排行老大,家里人称呼他"大先生
鲁迅先生的思想、人格、情怀、精神、作品都堪称“大”者,许多人尊称他“大先生
⑨深刻得“说不尽”的鲁迅,唱不开绍兴,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古称越州的水乡绍兴,也
离不开鲁迅,因为鲁迅,使得绍兴更有风韵,更有风骨。新时代的绍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鲁迅也成为今口中国一个意义非凡的文化标帜。绍兴,用各种形式纪念鲁迅,推动着鲁迅文化深
入民众、走向世界。绍兴的人民懂得,古城的活化与发展,最后发力的还是文化。
⑩夜色似水,明月如霜,湿涧而微凉的夜风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这一坐,已坐到夜半时分,
周边寂静无声,闻无一人,鲁迅故里已经沉浸在一帘好梦中,我也要回酒店休息了,明天还得奔
赴去远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疫情下仍有众多游人来鲁迅故里寻访旧迹,静听鲁迅的故事,足见人们对伟大生命的敬
重与惋惜。
B.文章对鲁迅早年生活的介绍,意在写出他的文学之根在故乡绍兴,他厚实的灵魂离不开故乡绍
兴的滋养。
C.文章写鲁迅小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祝福》中对鲁镇年终祭祀大典迎接福神的描写就体现了
这一特点。
D.文章划线语句写出了绍兴让鲁迅的思想成熟而深刻;而作为文化标帜的鲁迅,也让绍兴更加深
沉而丰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虚实结合,由夜访鲁迅故里想到故里往事,在现实与联想之间自如地转换,拓宽了文章的
叙述空间。
B.文章把故乡比作鲁迅最湍急的文学河床,形象地写出了以故乡为题材或背景的作品数量之多,
成就之大。
C.文章语言质朴,将鲁迅的成长、文学创作和斗争经历娓娃道来,在平实的叙述中寄寓着作者深
沉的思考。
D.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作者情思浓郁,与《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汪洋恣胆的抒情
方式一致。
8.文章最后一段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分析。
9.文章第⑧段写到鲁迅“挺立的身姿”和“柔软之心”,这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是如何体现的?请
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面小地。
材料一:
宗室大臣议日:“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切逐之。”于是大索逐客。客卿楚人
李斯亦在逐中行,且上书日:“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遂霸西戎。孝公用
商鞅之法,诸侯亲服,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丛,使之事秦.昭王得范建,强公
室,杜私门。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夫色、乐、珠、玉不产于秦,
而王服御者众;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是所重者在乎色、乐、
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亲咨以业诸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
也。”王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士赍金玉游说诸侯。诸侯名士
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然后使良将随其后,数年之中,卒兼天
下。
(节选自《通鉴记事本末•秦灭六国•谏逐客书》)
材料二:
赵高案治李斯。李斯拘执束缚,居囹圄中,仰天而叹曰:“嗟乎,悲夫!不道之君,何可为
计哉!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三臣者,岂不思哉,然而不免于
死,身死而所忠者非也。今吾智不及三子,而二世之无道过于桀、纣、夫差,吾以忠死,宜矣。
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大为宫室,厚赋天下,不爱其费:三者已行,
天下不听。今反者已有天下之半矣,而心尚未寤也。”
于是二世乃使高案丞相狱,治罪。赵高治斯,榜掠千余,不胜痛,自诬服。斯所以不死者,
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李斯乃从狱中上书曰:“臣为丞相,
治民三十余年矣。逮秦之地狭隘,先王之时秦地不过千里,兵数十万。臣尽薄材,谨奉法令,阴
行谋臣,资之金玉,使游说诸侯,阴修甲兵,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
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立秦为天子。罪一矣。地非不广,又北逐胡、貉,南定百越,以见秦
之强。罪二矣。尊大臣,盛其爵位,以固其亲。罪三矣。立社稷,修宗庙,以明主之贤。罪四矣。
更克画,平斗斛度量,文章布之天下,以树秦之名。罪五矣。治驰道,兴游观,以见主之得意。
罪六矣。缓刑罚,薄赋敛,以遂主得众之心,万民戴主,死而不忘。罪七矣。若斯之为臣者,罪
足以死固久矣。上幸尽其能力,乃得至今,愿陛下察之!“书上,赵高使吏弃去不奏,曰:“囚安
得上书!”
赵高使其客十余辈诈为御史、谒者、侍中,更往复讯斯。斯更以其实对,辄使人复榜之。后
二世使人验斯,斯以为如前,终不敢更言,辞服。二世二年七月,具斯真刑,论腰斩咸阳市。
(节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三:
读李斯传
曹邺
一车致三毂,本图行地速。
不知驾驭难,举足成颠覆。
欺暗尚不然,欺明当自戮。
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
不见三尺坟,云阳画草空绿。
【注】“云阳”是李斯被处决的地方。后世戏曲、小说常用以称行刑的地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B.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C.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D.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故终以胁韩弱魏/破燕赵/夷齐楚/卒兼六国/虏其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通“纵”,即“合纵”,是战国时期六国合力抵抗强秦的策略。与之相对的策略是“连横
B.宾客,这里指贵族的门客、策士等。与“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的“宾客”意思相同。
C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谷神叫"社'土神叫“稷”,后来就以“社稷”代表国家。
D.五刑,中国古代五种主要刑罚的统称。先秦以前的五刑是指墨、卯J、非I、宫、大辟」腰斩属于
大辟之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的,李斯也是如此,所以秦国的宗室大臣建议秦
王把所有的客卿都驱逐出境。
B.李斯用举例、对比的方法证明来自他国的客卿曾对秦国的富强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不能驱逐
客卿。
C.李斯在狱中想到关龙逢、比干、伍子肯这些才智过人的臣子都很忠诚,却被夏桀、商纣和夫差
杀死,所以自己尽忠而死是应该的。
D.李斯被人轮流反复审问,以实对答,就遭严刑拷打,当二世派人验证口供时,不敢再改,承认
了自己的罪状。
13.下列对材料三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端两句:给车加上三轮车毂,就能跑得很快。以车轮为喻,借具体物象来展开议论。
B.三四句,一个“成”字,加深了诗的韵味,为后边的议论、感叹作了铺垫。
C.五、六句,指责之情、讥讽之意已十分明显。“自戮”是他多行不义的必然结果。
D.全诗以李斯的悲惨卜场作为结束,以景结情,具有“韵外之致”,引人深思。
14.把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卒用李斯之谋,阴遣辩上赍金玉游说诸侯。
②今行逆于昆弟,不顾其咎;侵杀忠臣,不思其殃。
15.李斯为什么说自己“有罪七”?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裴迪
不远满陵边,安居向十年。
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
鸟噬深林里,心闲落照前。
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王维在辆川时期所写诗歌比较接近。
D.首联中的“满陵”即霸陵桥,是唐时人们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诗人以此指代长安。
C.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以动对静的手法,描绘了寺中昙兴上人山院的空寂幽静。
D.诗人最后感叹世间浮名无需在意,而像昙兴上人无所挂得、安心于禅才是真谛。
17.叶嘉莹先生在《唐诗应该这样读》一书中谈到王维与裴辿等山水诗人的诗:它只是一种平静的
叙述。你同意吗?为什么?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8.补写出下列旬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认为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们“”时往往呼天,
“”时常常喊父母,追念本源。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秦朝统治者贪得无
厌、奢侈靡费的批判。
(3)鸥鸟常生活在水边,在水天之间翱翔,仪态闲雅,与人亲善。古典诗词中常用“鸥”的意象来
表达诗人的自由自在、淡泊宁静、闲适归隐等,如“,
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在吃,秤在看,甚至要为健康,然单:据评估,全球2020年因肥胖和超重造成的医疗费用
等经济损失达1.96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的2.5%左右。可见,一①国务院新闻办此前发布
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
这意味着每两个成年人中,至少就有一个超重,那么问题来了,屏幕前的你是分子还是分母?
我国肥胖人群基数大,②。有意思是,肥胖率前十名中没有一个南方省份,但联合国教科文组
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五座中国城市却全部在南方:成都以“万物皆可涮”闻名遐迩,其所
在的四川省肥胖率却排全国倒数第五:佛山顺德因“一招鲜食遍天''牵动世界味蕾,其所在的广东
省肥胖率只排全国倒数第六。川菜重油,粤菜偏甜,为啥辣妹靓仔中胖子却不多?这一定程度上
得益于当地独特的膳食结构。四川人“无辣不成席",辣椒恰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广
东人”•日叹三茶”,茶叶具有刮油解腻助消化等功效,珠三角地区以两公斤的年人均茶叶消费量
位居全国之首。由此可见,③.我们需要注重膳食营养均衡,这样才能够避免肥胖症“病从口
入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国务院新闻办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超过50%”。
B.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五座中国城市却全在南方。
C.成都以“万物皆可涮”闻名遐迩,其所在的四川省肥胖率却排全国倒数第五。
D.我们需要注重膳食营养均衡,这样才能够避免肥胖症“病从口入”。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
超过15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内容丰富,创意无限。《春江花月夜》鸿篇巨制,寓意深远。月光下,江水、沙滩、天空、
原野、枫树、花林、飞霜、思妇、游子等,幻化成丰赡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理趣兼有的画卷。
我们可据此进一步策划创意,设计营建多元夜游产品,做特做精。
山清水秀,名诗配名曲。可将《春江花月夜》名诗做成音频、视频,在“春江潮水连海平,海
上明月共潮生”的悦耳声中,融进镇江古城月光下绚丽的秀美景色,背景画面从春江潮广场移入“二
山一湖一渡一河”,从焦山缓缓推升,远江①,一轮明月冉冉升起;镜头切换为金山塔影、北
同夜色、西津灯火等,景色一②……如果再配以《春江花月夜》的经典名曲,一句诗、一处景、
一首曲、一幅画、一脉情、一捧意,情景交融,定能打动人心,而将其打造成镇江夜游产品新品
牌。
节事活动,丰富乂多彩。我门可全年举办“镇江花月夜”系列节事活动,如诗歌朗诵周、趣味美食
月、音乐欣赏季、名篇赏析会、书画摄影展、3D灯光秀、创意商品汇和旅游艺术节等,夜游、夜
演、夜娱、夜市:夜购、夜食、夜赏、夜读,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季有高潮、年年有创
意。只要我们③,定能借船出海,“镇江花月夜”会成为镇江夜间文旅经济新名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2.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由一系列短语并列而成,但第一处是数量词短语,第二处是含有“夜”的
偏正短语,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差别?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已经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中国探索器“天间1号”何时着落备受关注。“天问”•词来自屈原创
作的长诗《天问》,作者从自然现象一直追问到神话和历史,体现出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
神。
无独有偶。中国的探月工程称作“嫦娥工程”;作为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站的卫星叫“鹊桥”;
热词“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之可小康”;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命名“鸿
蒙,,,“鸿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地之前的远古时代……
你所在学校的校刊要开设“传统与现代”专栏,请你向专栏投稿,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自己的
理解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1〜5.【正确答案】C、B、C、【答案】这一段首先提出“心理的距离”这一中心话题;接看设问,
举例引出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然后运用对比分析形成两种感受的不同原因;最后总结第二种态
度就是美感的态度。、【答案】
①适当的距离即“不即不离”,它既不会因距离过远而让欣赏者无法理解,也不会因距离太近或消
失而让作品缺乏美感。
②《西游记》作者运用的“幻中求真''手法符合材料中“适当的距离”(不即不离)的观点。吆J”即“不
即“,是指小说中人、事、景、物大多怪诞不经,这种创新的艺术处理能够拉开读者与作品的心理
距离,容易产生审美心理;“真”即“不离”,是指小说中师徒四人的故事有生活原型,四人的真性
情也贴近读者的生活经验。
③正是“幻中求真”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读者既感觉新奇有趣又似曾相识,从而
赢得了他们的喜爱。
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套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
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
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
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是C。“他已经由,旁观者,转化成了,分享者,”表述错误。从材料一第④段“看
戏到兴酣之际鼓掌叫好,一方面虽是表示能欣赏,同时却也已离开欣赏的态度而回到实用的态度。
这都是‘距离'的消失''可知,此处应是:他已经由“分享者”转化成了“旁观者”。
2.【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直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
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
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
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是B
A选项,“意在证明艺术是不能超脱自身情感的”分析错误。材料一借但丁的事例意在证明艺术是
不能超脱自身经验的。
C选项,”所以创作者应致力于拉大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生活的距离”因果不当。由材料一最后一段
,“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
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材料二第一段“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
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能够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
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等可知,并非艺术作品与观赏者生活的距离越大越好。
D选项,”会导致审美情感过重”分析有误,心理距离太近,会导致审美感受减少或消失。
3.【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力”“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
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
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
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工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是C。
A选项,从材料一第④段可知,网友的做法是由美感的世界回到实用的世界去了,没有距离。
B选项,演员和观众之间划线是空间距离,不是审美的心理距离。
D选项,“你”与家里的物品距离太近难以产生美感。
4.【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套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杳内容为“能
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
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试题分析】阅读材料一第①段可知,材料开头即提出“英国心理学家布洛推演了一条原则,叫作
,心理的距离小,从而引出中心话题。接着作者用了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通过举出海上的雾的
例子,来引出两种不同的心理感受,”是一件不畅快的事,乘客喧嚷,人们心焦气闷”“但换一个观
点来看,海雾却是一种绝美的景致”。然后通过这两种不同心理感受的对比,分析其中的原因,”在
前一种经验中,海雾和你关系密切,距离过于接近,……此时,你能用客观的态度去欣赏它”。从
而得出结论,第二种态度就是美感的态度。
5.【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
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又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结合作品的
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
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比较两
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
现象”。
【试题分析】通过阅读材料一,在材料的最后一段中,从“创造和欣赏的成功与否,就看能否把,距
离的矛盾'安排妥当,保持,适当距离,距离’太远了,结果是不可了解;,距离,太近了,结果又不
免让实用的动机压倒审美感受,,不即不离,是艺术的一个最好的理想”可知,审美适当的距离即“不
即不离“,它既不会因距离过远而让欣赏者无法理解,也不会因距离太近或消失而让作品缺乏美感。
联系《西游记》这部作品,这部作品是神话小说,其中有大量所谓“怪诞不经”的情节。这种“怪诞
不经”体现了作者“幻中求真''创作思路,即让小说的内容与现实社会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小说与
读者的心理距离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样才容易产生审美心理,体现了“不即”。
其次,《西游记》的故事是有原型的,其取材于玄奘西游的事迹,师徒四人性情也贴近读者的
生活经验。同时其中所表现的人情世故也是现实社会的反映。所以,这些“真”体现了艺术上的“不
离”。正是吆J中求真”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读者既感觉新奇有趣乂似曾相识,既超出了现实生活
又与现实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小说内容与读者心理保持了恰当的距离,凸显了小说的艺
术性,从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6-9.【正确答案】A、D、【答案】①内容上:渲染了月夜寂静祥和的氛围,暗示了新时代的绍
兴在鲁迅文化的影响卜.更具活力,引发读者的思考:②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开头,以步出酒店、
夜访鲁迅故里开篇,以坐至夜半、回酒店休息收束,首尾圆和,结构完整;③主旨上:通过夜访
鲁迅故里,更深刻地认识到鲁迅带给后世的影响,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升华主旨。、【答
案】“挺立的身姿”体现在面对黑暗势力时的亳不畏惧、坚强不屈:①柔石被捕后,鲁迅受到牵连,
但他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表现出对反动政府的蔑视;②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杀后
鲁迅宸惊,井赋诗一首.,表现出他极度的悲愤。
“柔软之心”体现在对青年作家的扶持与提携:①鲁迅与白莽、柔石的交往中有对青年作家的信赖
与关怀;②柔石被捕后,鲁迅担心天冷他没有被褥,没有收到洋铁碗,表明对青年作家的牵挂和
惦念。
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
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结
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
评论”。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是A。“惋惜”错误,根据“我想,疫恃之卜,仍有那么多游客来绍兴寻访鲁
迅旧迹,跟随队伍耐心静听鲁迅和鲁迅故乡的故事,这反映了人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说明
了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是伟大的生命”可知,并没有表现人们对伟大生命的惋惜。
2.【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杳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
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结
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
评论”。
【试题分析】本题答案是D。”与《记念刘和珍君》直露显豁、汪洋恣肆的抒情方式一致”错,作
者情感是在夜访鲁迅故里的所见所感中娓娓道来,并没有汪洋恣肆地抒发感情。
3.【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
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
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结
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
评论”。
【试题分析】内容上:“夜色似水,明月如霜,湿润而微凉的夜风把我从思绪中拉回到现实”“周边
寂静无声,闻无一人”,渲染了月夜寂静祥和的氛围,“鲁迅故里已经沉浸在一帘好梦中”明天还
得奔赴去远方”,暗示了新时代的绍兴在鲁迅文化的影响下更具活力,引发读者的思考;结构上:
首尾呼应。文章标题为“夜访鲁迅故里“,开头也写到“入夜,所有的活动都已结束,我似乎带着未
尽的兴致独自步出下榻的咸亨酒店,来到鲁迅路,漫步在鲁迅故里“,以步出酒店、夜访鲁迅故里
开篇,以坐至夜半、回酒店休息收束,首尾圆和,结构完整;主旨上:根据上文“因为鲁迅,使得
绍兴更有风韵,更有风骨。新时代的绍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知,通过夜访鲁迅故里,
更深刻地认识到鲁迅带给后世的影响,表达了对鲁迅的崇敬之情,升华主:旨。
4.【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共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
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信
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方面的异同”“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除释作品
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
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根据文中“他遭到围攻,腹背受敌,甚至要面对接踵而来的恐怖威胁,他毫不畏惧,
坚强不屈,在冷冽的风中始终保持挺立的身姿”可知,“挺立的身姿”体现在面对黑暗势力时的亳不
畏惧、坚强不屈。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衣袋里还藏着我那印书的合同,
听说官厅因此正在找寻我。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
解”,柔石被捕,鲁迅受到牵连,但他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表现出对反动政府的
蔑视。“但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
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原来如此”“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
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凑成了这样的的几
句……”,柔石等青年作家被杀后鲁迅震惊,并赋诗一首,表现出他极度的悲愤。根据文中“他同
时又是i个极其温和、宽厚、透彻、丰盈,有着一颗柔软之心的人,他热衷扶持青年作家,于后
学提携不倦,影响着无数青年人”,结合《为了忘却的记念》中鲁迅与后辈青年之间的交往可知,
“柔软之心”体现在对青年作家的扶持与提携。如“我便写一封回信去解释,说初次相会,说话不多,
也是人之常情,并且告诉他不应该由自己的爱憎,将原文改变。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
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问他可能再译几首诗,以供读者的参看”“我很欣幸他的得称,就赶
紧给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
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乔的柔石“,对青年作家信赖与关怀。“天气愈冷
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了没有“,表明对青年作家的牵
挂和惦念。
10〜15.【正确答案】D、C、A、A、【答案】李斯自认为有功,他说自己“有罪七”,是正话反说,
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醒悟从而赦免他。、【答案】李斯自认为有功,他说自己“有
罪七”,是正话反说,希望能够上书为自己辩护,希望二世醒悟从而赦免他。
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
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
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
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饰政教”“官斗士”“尊功臣”“盛其爵禄”为并列结构,且每个句子都是
动宾结构,句式完整,之间应断开,排除A、B:“卒”,终于、最后,副词,作状语应放在句首,
其前应断开,排除句意:整顿政治和教化,任用英勇善战的人为官,提高功臣的社会地位.
给他们很高的爵位和俸禄,所以终于威胁韩国,削弱魏国,击败了燕国、赵国,削平了齐国、楚
国,最后兼并六国,俘获了他们的国王。
2.【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皿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笈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
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
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
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
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C选项,“所祭的谷神叫心,,土神叫,稷错误,应是所祭的谷神叫“稷”,土神叫“社工
3.【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
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
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
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
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A选项,“诸侯各国的人才来到秦国都是为了游说做间谍的,李斯也是如此"错。
4.【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卬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
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
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
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
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A选项,“木图行地速”,本来的意图是求快,“图”是“想”,而不是“就
能跑得很快
5.【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
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
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
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重点字词:①“卒”,最终。“阴”,暗地里、秘密。“赍”,携带、送。②“逆”,不合常
理。“行逆于昆弟''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昆弟行逆"。“咎”,灾祸。“殃”,灾殃。
6.【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卬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
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陷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
质疑,展开联想,并能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
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
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一“王卒用李斯之谋数年之中,卒兼天下''和材料二"斯所以不死者,
自负其有功,实无反心,幸得上书自陈,幸二世之寤而赦之”可知,李斯对秦国有大功,又自恃能
言善辩,希望通过上书说自己“有罪七”正话反说的方式为自己辩护,表明自己确实没有反叛之心,
希望二世能觉悟过来并赦免他。
16〜17.【正确答案】C、【答案】示例:同意。平静的叙述,是指诗歌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画
面安静淡雅,情感深蕴于画面中。“竹径”“山泉”“鸟唯”“深林”以简淡的笔墨描绘出寺庙山院的清寂,
着色清淡素雅,在平静淡然的勾勒中,传达出对昙兴上人的崇敬和仰慕,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昙
兴上人远离尘世的清静生活的向往。
1.【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
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
出质疑,展开联想”“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在阅读
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C选项,“颔联和颈联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错误。颔联全写动态。颔联:穿、
听二字动态感十足。
2.【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人思维发展与提升人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杳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
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
出质疑,展开联想”“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用文本
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能对同一个文学
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首先应该理解“平静的叙述”的含义,是指诗歌以白描手法勾勒景物,画面安静淡雅,
情感深蕴于画面中。诗歌中“入门穿竹径”“鸟啪深林里”运生了白描手法对昙兴上人所居住环境的
勾勒,画面闲适、安静、淡族,属于一种“平静的叙述“安居向十年”“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
从此愿栖禅'‘写出了昙兴上人的“心闲”,作者对昙兴上人的生活感到艳羡,宁可放弃“浮名”,从此
“栖禅”,远离尘世,表现了作者对安闲隐逸生活的无限向往。
18.【正确答案】【答案】(I)(故)劳苦倦极疾痛惨怛
(2)奈何取之尽锚铢用之如泥沙
(3)示例一: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示例二: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示例三: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
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信用贷款担保合同示范文本(2024版)版B版
- 16奖励一下自己(说课稿)-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
- 2024年物联网智能设备生产销售合同
- 2025年度矿山开采土石方运输与环保合同范本汇编3篇
- 上海市青浦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 3-1《百合花》(说课稿)高一语文同步高效课堂(统编版 必修上册)
- 专业纪录片拍摄与剪辑协议样本版A版
- 2024年酒店电梯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
- 15金色的鱼钩说课稿-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6 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同步说课稿(统编版)
- 2024年上海市16区高考英语一模试卷听力部分汇编(附14区听力音频)含答案与文本
- 江苏省南通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含答案)
- 中小学岗位安全工作指南
- 软件开发项目移交方案建议
- 2024年房屋租赁补充协议参考模板(四篇)
- 老年病护理学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旅游职业礼仪》高职旅游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电梯维修安全培训课件
- 2025高考数学专项复习:阿基米德三角形(解析版)
- 数据分析师历年考试真题试题库(含答案)
- 临床物理降温并发症局部冻伤预防与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