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校联体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顶蛳山遗址是广西目前保存最好、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遗址。据考古专家推测,其文化年代为距今10000~6000年,该遗址以各种水生动物遗骸为主要堆积物并包含大量的陆生动物骨骸,还有磨制石器、蚌器、骨器等,并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由此可见,该遗址()A.属于旧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 B.展现出了早期国家的初始形态C.可佐证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 D.反映广西先民高超的手工技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顶蛳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石器、骨器和蚌器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以及水、陆生动物遗骸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时期广西具备了早期文明的特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化特点,C项正确;距今10000年左右,中国进入新石器时代,顶蛳山遗址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华南地区代表性遗址,排除A项;早期国家的典型特征为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公共权力等,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当时处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仅从出土的文物,无法得出广西先民是否掌握了高超的手工制作技艺,排除D项。故选C项。2.商朝时期,王室控制的各个方国和部族大部分是通过直接的军事手段征服而来。西周建立之后,周王室控制的诸侯国则主要是周王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分封而来。相对于商朝的地方管理,分封制可谓是一种基于长远的战略规划。由此可见,西周分封制()A.推动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向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C.缓和了社会的各种矛盾 D.有利于政治形势和秩序的稳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相对于商朝的地方管理,分封制可谓是一种基于长远的战略规划”和所学可知,分封制通过血缘关系来巩固统治,使得各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政治联系,从而有利于政治形势和秩序的稳定,D项正确;分封制恰恰是基于血缘关系的政治制度,而非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更多地强调地理位置、领土等因素在政治中的作用,与分封制的原则不符,排除A项;材料主要关注的是商朝与西周地方管理方式的对比,以及分封制相对于商朝方式的长远战略规划。从这个角度看,“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虽然描述了分封制的一个积极结果,但并未直接回应题目的核心,排除B项;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有助于缓解某些社会矛盾,如通过分封来安抚功臣和贵族,但“缓和了社会的各种矛盾”这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3.《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传统华夷观念开始被打破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战国前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后,华夏渐为通用词”结合所学可知,到了战国后,人们不再仅仅以地域或血缘来界定“华夏”,而是更多地看重文化认同和共同的历史传承,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华夏认同的增强,C项正确;王室的衰微,虽然与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有关,但并未直接反映“华夏”一词含义的变化,排除A项;华夷观念并未被完全打破,而是随着文化交流的加深而有所调整,排除B项;各民族的区别已消失,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4.湖北云梦睡虎地一座战国末期秦代墓葬中出土了号称“中国最早家书”的《黑夫木牍》从内容来看是当时从军在淮阳参加对楚作战的黑夫,写信给兄长衷询问自己的“爵位”授予有没有得到落实。由此可推知,战国晚期的秦国()A.已击败楚国统一南方 B.形成完备的邮驿系统C.推崇厉行法治的措施 D.实行奖励军功的措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秦国士兵黑夫写信给兄长衷,询问自己的“爵位”有没有得到落实,侧面反映了商鞅变法后军功爵制在秦国实施,D项正确;湖北云梦睡虎地是战国楚地,云梦睡虎地出土秦简不等于当时秦国已经统一了南方地区,排除A项;材料只能体现当时有信息传递系统,无法说明当时邮驿传递信息系统是否完备,排除B项;材料信息描绘的是秦朝奖励军功的措施,与推崇厉行法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5.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战国时期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韩非子认为“一栖两雄”“一家两贵”“夫妻共政”是祸乱的原因,墨子说:“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反映诸子百家()A.争鸣局面愈演愈烈 B.对大一统政治秩序的追求C.各派相互交流融合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诸子百家提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这是针对当时的乱世对大一统的追求,B项正确;诸子百家在大一统的追求上是一致的,排除A项;材料没体现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孔子代表奴隶主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6.秦朝建立后秦始皇下令铺设了一系列交通要道,如下表是秦朝交通要道分布表,据此可知,这一举措()驰道东通燕齐、南达吴楚直道向北经云阳、上郡直达九原五尺道今云南贵州等地新道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A.实现了秦统治的长治久安 B.丝绸之路贸易得以恢复C.抵御了来自匈奴族的侵扰 D.适应了国家治理的需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秦朝开通了一系列交通要道,便于秦对地方的管理,适应了秦统一的需要,D项正确;秦的统治是短暂的,从前221-前209年,A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开通的,排除B项;秦为抵御匈奴修的是长城,不是交通要道,排除C项。故选D项。7.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航线东端的广西合浦汉墓群约有100座墓出土了玻璃器。汉代,广西地处边陲,其文化科学技术都相对落后,唯独本地玻璃容器的制作水平高于中原,它们的成分更接近罗马玻璃。据此推断()A.陆上丝绸之路正在逐渐走向衰落 B.国家统一推动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C.海上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主要通道 D.中外存在跨区域的文化与技术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广西合浦汉墓群出土的玻璃成分更接近罗马玻璃,推断与罗马交流广泛,D项正确;汉代的丝绸之路刚刚打通,是走向发展时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民族文化,是不同文明的文化交流,排除B项;汉代陆上丝绸之路是对外交往主要通道,排除C项。故选D项。8.据记载,东晋政权先后在建康建立了10座粮仓,并在沿江各州广置仓储,以时转运。东晋安帝时,建康已是“贡使商旅,方舟万计”的繁华都市,而且是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人口超过百万的南方中心城市。这可以用来佐证当时()A.地域经济差别在缩小 B.江南经济得到了开发C.战乱使北方商业衰落 D.全国经济重心已南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东晋政权先后在建康建立了10座粮仓,并在沿江各州广置仓储”“贡使商旅,方舟万计”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和商业有所发展,体现了经济得到了开发,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东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但没有与北方地区进行对比,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南方经济发展,没有相关北方商业的信息,排除C项;东晋时期,经济重心尚未南移,排除D项。故选B项。9.北魏、北周和北齐都实行均田制。受田的各族人民在生产上自然要有密切的联系,到了隋唐时代,就再也找不到匈奴、羯、氐、羌、乌桓等内迁民族活动的记载了。均田制的实施客观上()A.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 B.使农耕生产取代游牧C.促进精耕细作农业经济的发展 D.极大缓和了民族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北魏、北周和北齐实行均田制,少数民族民众也按规定受田,但到隋唐时期,就不见内迁的少数民族的记载了,最大的可能性是内迁的少数民族通过农业耕作与汉族民众实现了融合,所以均田制客观上推动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A项正确;农耕取代游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融合,并不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民族融合,并不能体现缓和民族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0.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中正品评人物的标准发生了严重偏差,“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抬高了文官和士人的政治地位C.品评无据导致制度的弊端显现 D.始终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在施行的过程中,家世逐渐成为主要的品评人物的标准,致使庶族寒人无法获得高官位,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家世逐渐成为主要的品评人物的标准,并不是品评无据,排除C项;材料表明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未体现对中央集权构成严重威胁,排除D项。故选A项。11.公元600年,李英林起兵于熙州(今安徽安庆市)。随后广东潮州等地相继发生起义,纷纷起兵抗隋。而隋朝却因“关河悬远,兵不赴急”。鉴于此,隋朝政府决定开通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这主要说明大运河的开通()A.增强了隋朝军事力量 B.助推了南北分裂局面的结束C.意在维护国家统一 D.解决了南北交通不畅的问题【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朝政府为了应对各地的起义,解决运兵难的问题,修通了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希望以此来迅速平息各地的起义,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维护国家的统一,C项正确;大运河开通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A项不属于主要作用,排除A项;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此时隋朝已经结束了南北分裂局面,排除B项;大运河的开通便于南北交通,但“解决了南北交通不畅的问题”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2.南朝梁武帝即位后,制定九流常选,试经授官,“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隋代,随着进士科的设置,考试科目基本固定下来,科举制初具规模。唐代,科举制逐步走向完善。这说明隋朝科举制()A.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 B.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C.深受南朝选官制影响 D.打破了官位世袭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朝梁武帝规定,“不通一经者,不得为官”,这为隋朝科举制以才学为主要标准奠定了基础,且隋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通过设置进士科等考试科目,将选官制度向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推进,而唐代又沿用隋朝科举制,可见隋朝科举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B项正确;材料涉及隋朝科举制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据此看不出科举制使不具备贵族身份的士人通过相对公平考试进入官僚体系,不能反映“推动了社会阶层流动”,排除A项;材料仅提到梁武帝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员和隋朝科举制发展的历程,不能由材料直接得出隋朝科举制深受南朝选官制影响,排除C项;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的军功爵制就已打破世官制,排除D项。故选B项。13.据《新唐书—刑法志》记载:“玄宗自初即位,励精政事,常自选太守、县令,告诫以言,而良吏布州县,民获安乐:二十年间,号称治平,衣食富足,人罕犯法。”这一现象表明()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唐代形成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C.唐玄宗试图改变藩镇割据的局面 D.隋唐盛世的出现得益于君主开明【答案】A【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表明”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唐玄宗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玄宗统治时期,重视基层官员的选拔,最终民获安乐,这说明当时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唐代法律体系是否完善,排除B项;唐玄宗时期大量设置节度使,还给他们统领军事、支配财政和监管州县的权力,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隋朝,排除D项。故选A项。14.唐代新税制实行后,严格了计赀评定户等手续。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诏令:“三年一定两税,非论土著客居,但据赀产差率”。这种税制()A.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B.促进了新经济因素的产生C.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D.解决了土地兼并严重问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两税”“公元820年”可知,材料所述唐代新税制指的是两税法,“计赀评定户等”“据赀产差率”也即根据财产划定户等,进而确定税额。两税法按资产多寡纳税的做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项正确;封建社会的新经济因素一般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出现,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两税法对农民的剥削仍然沉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仍然受到抑制,排除C项;两税法加剧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5.南北朝时医学、算学先后进入官学,唐代还有明算科和医举,并建立了太史局、太医署、太仆寺等直接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和教育机构。这()A.反映选官制度的严密性 B.冲击了传统科举制度C.体现国家重视实用科学 D.提升了官员文化素质【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至唐朝(中国)。南北朝时医学、算学进入官学,唐朝有明算科和医举,还有服务于朝廷的职业性科学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反映当时的政府重视实用科学,C项正确;医学、算学进入官学、建立太史局等不属于选官制度范畴,排除A项;材料与科举制度的关联不大,排除B项;太医署等机构是服务于朝廷的,和官员文化素质提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6.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大量的唐诗反映时人并吞四海、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志向。如初唐时期“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中唐时期“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以及各种边塞诗如“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据此可知,唐诗()A.侧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 B.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C.以蔑视权贵为主要内容 D.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大量的唐诗反映时人并吞四海、投笔从戎、立功塞外的志向。”可见唐诗中有很多为国家奋斗、保卫国家的内容,表明唐代诗歌蕴含着深刻的家国情结,D项正确;材料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唐诗侧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而是唐诗所蕴含的情怀,排除A项;材料中的唐诗描绘的是唐朝边疆的状况,无法看出其经济的繁荣,排除B项;材料中唐诗蕴含着诗人的爱国情怀,与蔑视权贵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古籍中的“南越”“西瓯”“雒(骆)越”指今中国广东、广西、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汉称交州)。桂林庙岩考古发现当地先民是早期陶器的发明者,古苍梧族先民也与我国发明种植栽培稻密切相关。史书中记载越人巢居,多食海产;当地人断发纹身,契臂为盟,善使舟善水战,善铸铜器,其语言与汉语的单音成义完全不同。《商书·伊尹朝献》中载伊尹作“四方令”,记有岭南地区的方国实体。在秦实现国家统一的步伐中,岭南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参与了这一活动。自秦汉以来,中原人“避乱交州”出现过六次较大规模的移民潮,推动了该地区“商旅平行,民无疾疫,田稼丰稔”的局面的形成。材料二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礼部的礼部司负责朝聘及册封各民族首领的礼仪,主客司负责各族朝见事宜;鸿胪寺负责宾客接待礼仪;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洗进入广州,她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索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唐朝政府与它们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岭南地区的发展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演进的关系。(2)隋唐是封建大一统王朝,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管理边疆的措施和特点。【答案】(1)岭南地区的发展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和资源丰富了国家的内涵,而国家的统一和中原的移民又促进了岭南地区的进步,两者相互促进。(2)武力征讨;采用和亲政策;多次与少数民族政权会盟;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当地;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行政机构管辖;在民族聚居地实行羁縻府州制度;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在中央建立专门机构管理管理民族事务等。特点:建立专业机构管理;实行民族和睦原则;注重对边疆地区的文化与经济交流;强调因俗而治,实行多样化管理。【解析】【小问1】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时期古代社会中国。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岭南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和发展历程。桂林庙岩考古发现当地先民是早期陶器的发明者,古等楼调先民与种植栽培稻密切相关,这表明岭南地区有着自身的文明起源和发展,这些发现和记载证明了岭南地区在早期就有了一定的文明成果和生产方式;秦实现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岭南从侧面参与了这一活动,自秦汉以来,中原人多次大规模移民至岭南,推动了当地的发展,这说明岭南地区在国家统一进程中逐渐融入,并在与中原的交流中得到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可知,在中央建立专门机构管理管理民族事务;根据材料一二百越首领洗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洗进入广州,地被册封为谯国夫人,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可知,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管理当地;根据材料一“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可归纳出采用和亲政策;根据材料二“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可归纳出与少数民族进行会盟;根据材料二“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可归纳出在少数民族地区设行政机构管辖和在民族聚居地实行羁縻府州制度;根据材料二“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可归纳出加强文化交流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灭东突厥体现的是武力征讨。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武帝时期,才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汉武帝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变革。——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材料二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制度创新和变革”在政治上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答案】(1)设立中朝;设置刺史;颁布推恩令;推行察举制(任意三点)(2)名称: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理由: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解析】(1)根据材料“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颁布推恩令;根据材料“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和所学知识可知,设立中朝;根据材料“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所学知识可知,设置刺史;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察举制。(2)名称: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可知,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可知,科举制。理由:根据材料“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央决策机制上,形成了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交由皇帝御批、再交由尚书省执行的流程;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根据材料“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不分门第,打破了士族门阀特权,使许多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使官员选拔更加公开和公平,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书名不仅凝练了全书内容,也是认识图书内容的重要参考。作者书名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龚书铎、刘德麟《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李子迟《盛世中国(秦汉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要求:理由具体,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著作:《大一统王朝确立:秦汉》。理由: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总之,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秦汉时期。设问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某一著作,阐述作者命名的理由。首先,根据材料信息,可选取:《大一统王朝的确立:秦汉》。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秦的统一过程;秦朝的制度创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创立了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汉朝基本继承了秦朝制度,同时采取了在政治上削弱诸侯王,经济上改革币制,文化上推崇儒学,军事上成功击退游牧民族的袭扰等措施。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秦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对后世影响深远。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