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青海民族大学_第1页
刑法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青海民族大学_第2页
刑法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青海民族大学_第3页
刑法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青海民族大学_第4页
刑法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青海民族大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刑法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青海民族大学第一章单元测试

我国现行《刑法》是()

A:1979年刑法B:1968年刑法C:1935年刑法D:1997年刑法

答案:1997年刑法甲使用暴力劫取国有档案,人民法院根据我国《刑法》第329条,“抢夺、窃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处……”的规定,判决甲犯抢夺国有档案罪。本案中,法院的解释属于()。

A:文理解释B:司法解释C:目的解释D:扩大解释

答案:扩大解释根据解释的效力,可以把刑法解释分为()。

A: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B:当然解释、扩大解释和缩小解释C:文理解释、论理解释和学理解释D:当然解释、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答案: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从刑法的形式渊源来看,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是()。

A:附属刑法B:狭义刑法C:单行刑法D:立法解释

答案:单行刑法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的刑法包括()。

A:刑法典、刑诉法典、司法解释B: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C:刑法典、附属刑法、司法解释D:刑法典、单行刑法、司法解释

答案: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刑法的法律属性有()

A:调整手段的严厉性B:谦抑性C:调整方式的强制性D:调整对象的广泛性

答案:调整手段的严厉性;谦抑性;调整方式的强制性;调整对象的广泛性

第二章单元测试

我国客轮停靠在美国纽约港时,德国人甲在轮船上窃取我国公民乙价值4000元人民币的财物。对本案确立我国刑法效力的依据是()。

A:属人原则B:普遍管辖原则C:保护原则D:属地原则

答案:属地原则根据我国刑法第7条第1款规定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罪适用我国刑法,应当具备()。

A: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B:犯有我国刑法规定之罪C:犯罪地不在我国领域D:犯罪人为中国人

答案: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犯有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犯罪地不在我国领域;犯罪人为中国人适用普遍管辖权原则应当具备()条件。

A:犯罪人不是我国公民B:犯罪人所犯罪行属于侵犯了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C:犯罪地不在我国领域内D:犯罪人所犯之罪是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E:犯罪人犯罪后进入我国领域

答案:犯罪人不是我国公民;犯罪人所犯罪行属于侵犯了各国共同利益的犯罪;犯罪地不在我国领域内;犯罪人所犯之罪是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犯罪人犯罪后进入我国领域《刑法修正案(十一)》于2021年3月1日生效。关于刑法的时间效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有()

A:2020年6月,甲盗用乙的身份,顶替乙取得的上大学的入学资格。2021年3月1日后,可以追究甲的刑事责任B:2021年2月1日,甲男引诱养女乙(15周岁),在乙同意的情况下,二人发生性关系。在2021年3月1日后,可以追究甲的刑事责任C:2021年2月1日,甲暴力攻击正在执行公务的警察。由于当时刑法没有规定袭警罪,因此不能追究甲的刑事责任D:2021年2月1日,甲(男童)已满12周岁,强奸了乙女(13周岁),并杀害了乙。在2021年3月1日后,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则甲应当负刑事责任

答案:2020年6月,甲盗用乙的身份,顶替乙取得的上大学的入学资格。2021年3月1日后,可以追究甲的刑事责任;2021年2月1日,甲男引诱养女乙(15周岁),在乙同意的情况下,二人发生性关系。在2021年3月1日后,可以追究甲的刑事责任;2021年2月1日,甲暴力攻击正在执行公务的警察。由于当时刑法没有规定袭警罪,因此不能追究甲的刑事责任;2021年2月1日,甲(男童)已满12周岁,强奸了乙女(13周岁),并杀害了乙。在2021年3月1日后,若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则甲应当负刑事责任甲于1997年8月实施了故意杀人行为,于2004年7月被抓获归案.在1979年刑法和1997年刑法中故意杀人罪的定罪处刑标准、法定刑完全相同.对本案().

A:应适用1997年刑法B:应适用1979年刑法C:报请最高人民法院裁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D:由审理本案的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适用1979年刑法还是1997年刑法

答案:应适用1979年刑法关于刑法的空间效力,下列选项哪一个是正确的()

A:外国人甲在国外寄送含有毒药的营养品到中国,意图毒死中国人乙,乙一直没有饮用。一年后甲到中国旅游,中国司法机关对甲没有刑事管辖权。B:我国船舶停靠在巴西港口时,中国籍船员甲乙两人打架斗殴,甲致乙死亡,巴西法院判处甲故意伤害罪处4年有期徒刑,甲经假释回国后,我国法院不能再对甲进行起诉、审判。C:外国人甲在公海上,带领乙丙等5人抢劫过往商船,但未曾劫掠中国船只。甲的船只停靠在中国港口,我国司法机关对甲等人没有刑事管辖权。D:外国人甲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法定刑最高为两年有期徒刑的,不适用中国刑法。

答案:外国人甲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法定刑最高为两年有期徒刑的,不适用中国刑法。

第三章单元测试

以下情形中行为人可以构成不作为犯罪的是()

A:乙在甲经营的饭店里吃饭时喝多了酒,出门时殴打街上无辜的行人丙,甲在一旁围观未制止,乙将丙打成重伤,对于甲的不制止行为。B:甲见邻居家8岁的小男孩乙在河里游泳而不制止,乙游进深水区后被淹死,对于甲的不制止行为。C:母亲甲不喂养自己亲生的婴儿乙,继而将其弃置家中,导致以饿死,对于甲的不喂养行为。D:甲男与乙女谈恋爱并商量准备结婚,乙威胁甲称:“你家不给买婚房的钱我就跳楼。”甲对此置之不理,乙真的站在阳台护栏上,甲没有制止。乙从5楼上跌下受重伤,对甲的不制止行为。

答案:母亲甲不喂养自己亲生的婴儿乙,继而将其弃置家中,导致以饿死,对于甲的不喂养行为。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B: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C: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的,不成立不作为犯罪D:一般公民发现他人建筑物发生火灾故意不报警的,成立不作为的放火罪

答案:父母能制止而故意不制止未成年子女侵害行为的,可能成立不作为犯罪;宠物饲养人在宠物撕咬儿童时故意不制止,导致儿童被咬死的,成立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荒山狩猎人发现弃婴后不救助的,不成立不作为犯罪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B:逃税罪是一种不履行纳税义务的行为,只能由不作为构成C: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该罪以不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D: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

答案:刑法规定,依法配备公务用枪的人员丢失枪支不及时报告,造成严重后果的构成犯罪。该罪以不报告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列关于刑法上因果关系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A: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D: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答案:乙欲杀其仇人苏某,在山崖边对其砍了7刀,被害人重伤昏迷。乙以为苏某已经死亡,遂离去。但苏某自己醒来后,刚迈了两步即跌下山崖摔死。苏某的死亡和乙的危害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丙追杀情敌赵某,赵狂奔逃命。赵的仇人赫某早就想杀赵,偶然见赵慌不择路,在丙尚未赶到时,即向其开枪射击,致赵死亡。赵的死亡和丙的追杀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丁持上膛的手枪闯入其前妻钟某住所,意图杀死钟某。在两人厮打时,钟某自己不小心触发扳机遭枪击死亡。钟的死亡和丁的杀人行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使丁对因果关系存在认识错误,也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甲欲杀害其女友,某日故意破坏其汽车的刹车装置。女友如驾车外出,15分钟后遇一陡坡,必定会坠下山崖死亡。但是,女友将汽车开出5分钟后,即遇山洪爆发,泥石流将其冲下山摔死。死亡结果的发生和甲的杀害行为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以杀人故意对乙实施暴力,造成乙重伤休克。甲以为乙已经死亡,为隐匿罪迹,将乙扔入湖中,导致乙溺水而亡。甲的杀人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B:甲故意伤害乙并致其重伤,乙被送到医院救治。当晚,医院发生火灾,乙被烧死。甲的伤害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因琐事与乙发生争执,向乙的胸部猛推一把,导致乙心脏病发作,救治无效而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则应视甲主观上有无罪过而定D: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答案:甲与乙都对丙有仇,甲见乙向丙的食物中投放了5毫克毒物,且知道5毫克毒物不能致丙死亡,遂在乙不知情的情况下又添加了5毫克毒物,丙吃下食物后死亡。甲投放的5毫克毒物本身不足以致丙死亡,故甲的投毒行为与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甲与乙两家东西相邻,2003年7月中旬两人因琐事多次发生口角并相互谩骂,甲遂怀恨在心,决意报复.2003月9月的一天,甲从药店买了一支注射器,在从家中的农药瓶中抽取了一筒农药后,偷偷的将农药打入乙所种的黄瓜中.次日晚,乙食用了被注射有农药黄瓜后,出现上吐下泻等中毒症状,被送往医院抢救后,医生对此诊断不当,而仅以糖尿病和高血压进行救治,乙因抢救无效次日死亡,.对甲的行为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A:甲构成投放危险物质罪中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答案: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构成故意杀人罪

第四章单元测试

赵某抢劫某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赵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防卫过当B:正当防卫C:自救行为D:法令行为

答案:正当防卫甲家中有一只藏獒,某日晚,乙撬门而入拿去卧室财物若干。甲发觉命令狗咬住乙,狗咬住乙的脖子不放,导致乙死亡。甲的放狗行为属于()。

A:防卫过当B:民事侵权,不构成犯罪C:故意伤害D:正当防卫

答案:防卫过当要成立正当防卫,“不法侵害”的状态必须是()。

A:没有严格要求B:尚未开始C:正在进行D:已经结束

答案:正在进行关于正当防卫的论述,下列哪⼀选项是正确的?()

A:丙发现邻居刘某(⼥)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其卖淫。丙成立正当防卫B:丁开枪将正在偷越国(边)境的何某打成重伤。丁成立正当防卫C:甲将罪犯顾某扭送派出所途中,在汽车后座上死死摁住激烈反抗的顾某头部,到派出所时发现其已窒息死亡。甲成⽴正当防卫D:⼄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乙不成立正当防卫

答案:⼄发现齐某驾驶摩托车抢劫财物即驾车追赶,2车并⾏时摩托车撞到护栏,弹回与⼄车碰撞后侧翻,齐某死亡。乙不成立正当防卫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B: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C: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D: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答案: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关于紧急避险,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B:若危险是属于自然原因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C: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D:紧急避险是指在情事紧迫的情况下所采取的的对他人财产或只有施加扣押、拘束或者其他相应措施的合法行为

答案:紧急避险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若危险是属于自然原因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

第五章单元测试

甲住在山区,其耕作的田地里野猪危害庄稼的情况极其严重,于是甲在野猪可能出没的田边拉上裸电线,距离地面40厘米,并竖立一个警示牌“小心触电!”。4岁的乙经过该片田地时,伸手摘田里的野草,导致触电身亡,则甲对死亡结果发生的主观心态是()

A:疏忽大意的过失B:过于自信的过失C:间接故意D:意外事件

答案:过于自信的过失关于刑事责任年龄,下列哪项情形是正确的()

A:15周岁的丙教唆13周岁的李某奸淫幼女,对于丙能追究刑事责任。B:76周岁的丁过失致人死亡,对丁应从轻或减轻处罚。C:乙在16周岁生日当天绑架他人并杀害人质,应当以绑架罪追究其刑事责任。D:13周岁的甲实施了杀人行为,但其智商远远高于同龄人,相当于16周岁人的智商,则对甲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答案:76周岁的丁过失致人死亡,对丁应从轻或减轻处罚。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A: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B: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C: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D: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答案: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关于犯罪故意、过失与认识错误的认定,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见楼下没人,将家中一块木板扔下,不料砸死躲在楼下玩耍的小孩乙。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B: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甲的错误属于方法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C:甲、乙是马戏团演员,甲表演飞刀精准,从未出错。某日甲表演时,乙突然移动身体位置,飞刀掷进乙胸部致其死亡。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D:甲、乙在路边争执,甲推乙一掌,致其被路过车辆轧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

答案:甲见楼下没人,将家中一块木板扔下,不料砸死躲在楼下玩耍的小孩乙。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甲的错误属于方法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应认定为故意杀人既遂;甲、乙在路边争执,甲推乙一掌,致其被路过车辆轧死。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关于事实认识错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事前的故意属于抽象的事实认识错误,按照法定符合说,应按犯罪既遂处理B:甲本欲枪杀乙,但由于未能瞄准,将乙身旁的丙杀死。无论根据什么学说,甲的行为都成立故意杀人既遂C:甲将吴某的照片交给乙,让乙杀吴,但乙误将王某当成吴某予以杀害。乙是对象错误,按照教唆犯从属于实行犯的原理,甲也是对象错误D: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

答案:甲本欲电话诈骗乙,但拨错了号码,对接听电话的丙实施了诈骗,骗取丙大量财物。甲的行为属于对象错误,成立诈骗既遂甲欲杀乙,便向乙开枪,但开枪的结果是将乙和丙都打死。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A: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B: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C: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D:不管是根据具体符合说,还是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答案:根据法定符合说,甲对乙与丙均成立故意杀人既遂;根据具体符合说,甲对乙成立故意杀人既遂,对丙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因乙移情别恋,甲将硫酸倒入水杯带到学校欲报复乙。课间,甲、乙激烈争吵,甲欲以硫酸泼乙,但情急之下未能拧开杯盖,后甲因追乙离开教室。丙到教室,误将甲的水杯当作自己的杯子,拧开杯盖时硫酸淋洒一身,灼成重伤。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

A:甲对丙的重伤没有故意、过失,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B:对丙的重伤,甲构成过失致人重伤罪C:甲的行为和丙的重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甲未能拧开杯盖,其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

答案:甲对丙的重伤没有故意、过失,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甲的行为和丙的重伤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甲未能拧开杯盖,其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不能犯关于过失犯的论述,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只有实际发生危害结果时,才成立过失犯B: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C:过失犯的刑事责任一般轻于与之对应的故意犯的刑事责任D:认识到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但结果的发生违背行为人意志的,成立过失犯

答案: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这里的“法律”不限于刑事法律

第六章单元测试

陈某、张某和赵女是同学。三人看完电影后回家。陈张二人突起歹意,试图奸淫赵某。遂邀请赵去张某家。在张家中,两人欲强行奸淫。赵女极力反抗。并称,如果被强奸便自杀,她的母亲也会报警。陈某张某闻言后便停手,并将赵女送回家中。对于陈某和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

A:犯罪中止B:犯罪预备C:犯罪未遂D:犯罪既遂

答案:犯罪中止甲教唆乙去伤害丙,结果乙将丁误认为丙,而将丁杀害,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故意伤害罪的教唆犯,为犯罪未遂。B:依照法定符合说已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C:甲是故意杀人罪的教唆犯,是犯罪既遂。D:甲是故意伤害罪的教唆犯,为犯罪既遂。

答案:甲是故意伤害罪的教唆犯,为犯罪既遂。以下关于罪数形态的说法正确的有()

A:对于结果加重犯,如果加重结果不是由基本犯罪构成的行为造成的,则不成立结果加重犯。B:甲见乙丙二人走过来,以伤害的意图向乙的大腿开一枪,致乙重伤。接着又以杀害的意图向丙的胸部开一枪,丙侥幸生还,但仍受重伤。此情况系想象竞合犯,对甲应当以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择一重罪论处。C:甲拾得一把手枪收藏一年有余。某日,甲与乙偶然发生口角,甲取出藏匿的手枪将以杀死。此情况系牵连犯,对甲应当以非法持有枪支罪故意杀人罪择一重罪论处。D:甲以剥夺人身自由为意图将乙非法拘禁3天,在拘禁期间又临时有了绑架的故意,向乙的家属勒索。此情况属继续犯,对甲只能以重罪绑架罪一罪论处。

答案:对于结果加重犯,如果加重结果不是由基本犯罪构成的行为造成的,则不成立结果加重犯。甲、乙二人勾搭成奸,预谋杀死乙的丈夫丙某后两人结婚。甲买来毒药交给乙,乙将毒药投入丙的酒中,并为丙炒了菜,让丙喝酒。丙将酒喝了后,安然无恙。后得知毒药存放时间太长,已经失效。乙对甲说,丙如此命大,不能再害他了,甲也表示同意。但是二人继续保持通奸关系。甲、乙二人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

A:能犯的未遂B:中止C:对象不能犯的未遂D:手段不能犯的未遂

答案:中止甲某邀乙某共谋抢劫,并准备了杀猪刀、绳子、地图册等作案工具。某晚7时许,2人以100元的价钱租乘一辆出租车前往某县,准备在僻静处抢劫司机吴某夫妇驾驶的出租车。当车行至该地后,二人仍感到没有机会下手,又以50元的价钱要求司机前往某镇。当车行至该镇时,由于司机夫妇的警觉,向该镇政府报案,被抓获。甲、乙的行为属于:()

A:既遂B:未遂C:中止D:预备

答案:预备甲骑自行车于某晚8时许在郊外故意将骑车行进的乙女撞倒,拖至河边的水泥柱上,进行猥亵,并撩起乙女的短裙欲实施强奸,乙女挣扎不从、叫喊。正在此时,从后面驶来一辆面包车在二人前方停下,甲心生怯意,遂放开乙女。甲的行为:()

A:强制猥亵妇女罪B:中止C:未遂D:强奸罪

答案:未遂

第七章单元测试

甲与乙不认真操纵机器,使机器受到损坏,构成了重大责任事故罪。甲、乙二人的犯罪()。

A:不是共同犯罪B:是共同犯罪C:如果甲乙二人是由于过于自信的过失造成的,那么是共同犯罪D:如果甲乙二人由于疏忽大意的过失造成的,那么是共同犯罪

答案:不是共同犯罪根据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无犯罪分工,可以把共同犯罪分为()。

A:任意共犯与必要共犯B:一般共犯与特殊共犯C: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D:事前共犯与事中共犯

答案:简单共犯与复杂共犯甲乙共同盗窃,乙在现场望风,甲窃取丙的现金3000元。丙发现后立即追赶甲和乙。甲逃脱,乙被丙抓住后对丙使用暴力,致丙轻伤。甲与乙的行为构成何罪?()

A:甲与乙只构成盗窃罪B:甲与乙均构成抢劫罪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D: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伤害罪

答案: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甲、乙两人合谋抢劫,经过事先调查,趁被害人丙的丈夫外出之机,晚间闯入丙家。进屋后,由乙将丙押至一间空屋看守,甲到其他房间搜劫钱财。乙在看守丙的时候,见屋内无人,突起歹念,遂将丙强奸。对强奸行为()。

A:由乙一个人负责B:甲、乙两人共同负责,但对乙应从重处分C:甲、乙两人共同负责D:甲、乙两人共同负责,但对甲应从轻处分

答案:甲、乙两人共同负责,但对甲应从轻处分甲、乙共谋伤害丙,进而共同对丙实施伤害行为,导致丙身受一处重伤,但不能查明该重伤由谁的行为引起。对此,下列聊些说法是错误的?()

A: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较为合适B:甲、乙成立害(重伤)罪的共犯C: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D: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

答案:由于证据不足,认定甲、乙成立过失致人重伤罪较为合适;由于证据不足,甲、乙均无罪;由于证据不足,甲、乙成立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共犯,但都不对丙的重伤负责甲爱好游泳,且技术高超,一日,甲声称愿帮助乙学会游泳,乙欣然答应。甲遂将乙带到河流深水处去游,在乙刚学会游时,甲即弃之不顾,独自游回河岸,乙无力游回,面临被淹死的危险状态,甲能够援救却不援救,致使乙被淹死。此时,站在河岸上旁观的丙,游泳技术很好,完全能够及时援救乙,但丙不认识甲乙两人,不愿跳入河中救人。本案中,甲和丙的行为()。

A: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B:均不构成犯罪C:应分别以故意杀人罪论处D:构成共同犯罪

答案:甲的行为构成犯罪,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

第八章单元测试

首要分子甲通过手机指令所有参与者“和对方打斗时,下手重一点”。在聚众斗殴过程中,被害人被谁的行为重伤致死这一关键事实已无法查明。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对积极参加者按故意杀人罪定罪,对其他参加者按聚众斗殴罪定罪B:所有在现场斗殴者都构成故意杀人罪C:甲是教唆犯,未参与打斗,应认定为从犯D: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

答案:对甲应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量刑甲以伤害故意砍乙两刀,随即心生杀意又砍两刀,但四刀中只有一刀砍中乙并致其死亡,且无法查明由前后四刀中的哪一刀造成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应推定是后两刀中的一刀造成致命伤,故应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既遂B: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但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C: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只能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既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D:不管是哪一刀造成致命伤,都应认定为一个故意杀人罪既遂

答案: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虽可分别认定为故意伤害罪未遂与故意杀人罪未遂,但杀人与伤害不是对立关系,故可按故意伤害(致死)罪处理本案盛某通过网上聊天认识了被害人曹某,盛某提出愿意出人民币1500元与曹某开房间发生性关系,曹某应允。次日,二人在事先约定的地点见面。盛某为达到少付钱款的目的,先将曹某骗至一小区楼道内时,提出要与曹某发生性关系,曹某不允,盛某对曹某扇了一耳光,见其未反抗,就与曹某发生了性关系。对于盛某的行为认定,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强奸罪不能以被害人事前同意为要件,应当具体到发生性行为的当场进行考虑B:盛某强制发生性关系是在公共场合发生的,情节比较恶劣C: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盛某强迫曹某发生性关系,违背妇女意志,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D:盛某是来进行性交易的,主观上没有强奸罪的故意

答案: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盛某强迫曹某发生性关系,违背妇女意志,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下列选项中,构成非法拘禁罪的有()

A:甲(警察)因私怨与刘某发生口角,用手铐将刘某铐在警车内B:丁为了追索高利贷,扣留债务人钱某C:乙为索取合法债务,非法扣押债务人涂某的妻子D:丙为了索要劳务报酬,偷走龙某出生不久的儿子

答案:甲(警察)因私怨与刘某发生口角,用手铐将刘某铐在警车内;丁为了追索高利贷,扣留债务人钱某;乙为索取合法债务,非法扣押债务人涂某的妻子根据《刑法》有关规定,下列情形按绑架罪定罪处罚的是()。

A:丁为了索取债务,将债务人扣押在自己家中,要求其家人还钱赎人B:丙以没收押金为要挟,长达半年时间里强迫工人周末在工厂内加班,不允许请假回家C:为了勒索财物,乙偷盗了某富商不满周岁的儿子D:甲以出卖为目的,使用暴力绑架了一名妇女

答案:为了勒索财物,乙偷盗了某富商不满周岁的儿子某孤儿院为谋取单位福利,分两次将38名孤儿交给国外从事孤儿收养的中介组织,共收取30余万美元的“中介费”、“劳务费”。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符合依法治国的要求?()

A: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核准后,本案可作为单位拐卖儿童犯罪处理,以利于进一步发挥法律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B:本案可追究孤儿院及其主管人员、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C:因《刑法》未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便不能由于本案社会影响重大,就以刑事案件查处D: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答案:可追究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的刑事责任,以利于促进法律效果、政治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甲深夜进入小超市,持枪胁迫正在椅子上睡觉的店员乙交出现金,乙说“钱在收款机里,只有购买商品才能打开收款机”。甲掏出100元钱给乙说“给你,随便买什么”。乙打开收款机,交出所有现金,甲一把抓跑。事实上,乙给甲的现金只有88元,甲“亏了”12元。关于本案,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

A:只要持枪抢劫,即使分文未取,也构成抢劫既遂B:甲虽“亏了”12元,未能获利,但不属于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构成抢劫罪既遂C:甲进入的虽是小超市,但乙已在椅子上睡觉,甲属于入户抢劫D:对于持枪抢劫,不需要区分既遂与未遂,直接依照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量刑即可

答案:甲虽“亏了”12元,未能获利,但不属于因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构成抢劫罪既遂乙女听说甲男能够将10元变成100元,便将家中的2000元现金交给甲,让甲当场将2000元变成2万元。甲用红纸包着2000元,随后变来变去,趁机调换了红纸包,然后将调换过的红纸包交给乙,让乙2小时后再打开看。乙两小时后打开,发现红纸包内是餐巾纸。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A:抢夺罪B:盗窃罪C:侵占罪D:诈骗罪

答案:盗窃罪乙购物后,将购物小票随手扔在超市门口。甲捡到小票,立即拦住乙说:“你怎么把我购买的东西拿走?”乙莫名其妙,甲便向乙出示小票,两人发生争执。适逢交警丙路过,乙请丙判断是非,丙让乙将商品还给甲,有口难辩的乙只好照办。关于本案的分析(不考虑数额),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甲虽未实施恐吓行为,但如乙心生恐惧而交出商品的,甲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B:如认为交警丙没有处分权限,则甲的行为不成立诈骗罪C:如认为抢夺必须表现为乘人不备公然夺取,则甲的行为不成立抢夺罪D:如认为盗窃必须表现为秘密窃取,则甲的行为不成立盗窃罪

答案:甲虽未实施恐吓行为,但如乙心生恐惧而交出商品的,甲的行为构成敲诈勒索罪关于毒品犯罪,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