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教案【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重点了解和掌握中国党和政府观察和认识冷战结束以来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后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和结论。学生应该牢记这些基本认识和结论,并以之作为我们分析、认识当前具体国际政治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出发点之一。学生在分析有关具体国际政治的材料题和辨析题时,不能偏离这些基本观点和结论。使学生重点理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意义、原因,并注意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发展这一过程的逻辑联系。让学生学会不仅要从总体上认识当前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进程和意义,而且更要弄清各个具体的大国之间关系同以前(特别是冷战时期)的变化。不要将眼光仅局限于当前,而应结合过去大国间的具体关系来认识当前它们间关系的变化,离开对过去大国间关系的了解,就不能很好了解当前大国关系发生了哪些调整?是什么样的调整?是良性调整,还是恶性调整?对日本、美国、欧洲、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调整要重点认识和掌握。还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些基本观点和结论的真正内涵;并将之应用在对当今世界政治问题的观察和分析上。[本章主要教学内容]:战后各大国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苏、美、英划分势力范围,雅尔塔体制确立。50年代中期,两大集团和两大阵营对抗,美苏两大国争夺的两大格局形成。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第三世界兴起、西欧走上了联合自强的道路,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解体,标志着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下出现动荡、分化和组合。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美苏激烈争夺,苏联在争夺过程中逐渐衰败。于是,到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缓和,苏联东欧巨变,“华沙条约组织”解散,两极格局终结。90年代以来,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当今世界的五大特点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大国关系进行着深刻的调整;以联合国为主的全球性、区域性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国际形势总体缓和,地区动荡因素仍然很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有时表现还很突出;经济的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冷战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世界的多极化趋势上。其原因在于:苏联解体,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的实力相对下降;欧洲正在走向一体化;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第三世界走上了联合的道路;科技和经济实力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国政治地位与作用发生变化。从9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发展,大国关系出现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表现为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大国之间的首脑外交空前活跃;二是大国之间纷纷建立和加强战略伙伴关系。大国关系的调整,既是国际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产物,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大国关系的调整反映了当今世界正在走向以平等、互利、协调、合作与对话为主要特征的多极化时代。冷战后,国际形势另一重大变化是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其原因在于: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直接导致各国综合国力强弱和升降,从而影响到世界政治的发展;各国都把加速发展本国经济作为首要的任务,外交工作和对外交流都成为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利益成为发展各国关系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这一目标的实现结果往往导致政府的更迭,从而影响世界的政治发展;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密切了各国与各地区的联系,也使世界政治关系更加复杂化;国家之间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和对立越来越被淡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投资、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转向非意识形态化,集团利益被国家利益所取代,经济安全成为国家安全首要考虑的问题。【本章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既从历史角度把握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演变和崩溃(其内容基本上是史实的堆砌,但涉及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总体变化、各个大国关系变化的内容要重点掌握);又从现实着眼分析了当今世界政治的特点和问题,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了简单分析。从整体上看,本章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现实分析方面。基本重点实际上是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观察和认识冷战结束以来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后所得出的基本认识和结论。其他的重点还有:“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稳定,局部战争、紧张、动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本章的难点在于:1、理解多极化趋势发展的原因和意义,并注意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与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发展这一过程之间的逻辑联系。2、在理解和掌握大国关系深刻调整这一重点时,不仅要从总体上认识当前大国关系深刻调整的原因、进程和意义,而且更要弄清各个具体的大国之间关系同以前,特别是冷战时期的变化。如中美关系当前的调整与变化、同冷战时期的差异及原因;中俄、中欧、中日当前关系的调整及其同冷战时期的差异,并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不要将眼光仅局限于当前,而应该结合过去大国之间的具体关系来认识当前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离开对过去大国之间关系的了解,就不能很好地了解当前大国关系发生了哪些调整?是什么样的调整?是良性的调整,还是恶性的调整?对日本、美国、欧洲、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调整要重点认识和掌握。【本章教学时间】:4课时(第一、二周)第一周:前三节(一、影响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三、世界政治格局开始从两极向多极转变)第二周:后两节(四、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基本特点;五、当今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教具】:多媒体课件;录像(课间放五分钟录像短片);多媒体教室【阅读文献】:(分组任选)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争取权力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2.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美):权力与相互依赖,门洪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3.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4.罗伯特·基欧汉:《跨国关系与世界政治》,哈佛大学出版社,1972年版5.基欧汉(美):《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6.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美):《世界政治》(第五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7.哈特(英):《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8.梅尔·格托夫(美):《人类关注的全球政治》,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9.刘金质:《冷战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10.张蕴岭:《21世纪:世界格局与大国关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11.陈启懋.金应忠:《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2.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李铁城:《世纪之交的联合国》,人民出版社,2002版14.朱锋:《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与国际安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15.冯特君:《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学习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6.王铁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17.李铁诚:《联合国五十年》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618.张季良:《国际关系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19.布鲁斯.拉西特哈维.斯塔尔(美):《世界政治》(第五版),王玉珍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20.麦克尔.哈特(英):《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畲江涛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作业和思考题】:(分组任选)对二战前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和秩序做出比较2、“缓和”的概念、原因、标志及其影响3、经济因素是如何影响当今世界政治的4、两极格局的起源及其形成过程5、当前的这次新旧世界政治格局的交替转换有何独特之处6、雅尔塔格局崩溃的原因、标志及其影响,并对该格局作出评价7、当今世界政治的发展呈现出何种特点和趋势8、简述1945-89年间各个时期美苏双方的力量对比状态及其争霸的形式和态势9、三世界兴起的背景、特点、主要标志及其重大意义10、对五十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和六十年代的世界政治格局做出比较11、简述美苏双方的冷战对抗在各个领域的主要表现12、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支柱13、论述世界政治、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秩序和世界政治体系之间的关系14、“尼克松主义”的产生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后果15、何为“冷战”?并分析其原因和结果16、“东欧剧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17、何以见得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将是个曲折、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18、联合国的主要权责更适合赋予安理会还是联大19、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否决权是应该取消还是应该保留20、当前,大国关系的调整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原因;其中,各大国与中国关系的现状又如何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教案【本章知识结构图如下】:二战期间、四大国四次首脑会晤、当战两战后世界(开罗、德黑兰、雅尔塔、波茨坦)政治秩序一系列协定、公告、及联合国宣言等后极雅尔塔体制的内容1、势力范围的划分世格(五部分、两方面)2、联合国的成立代界局 罗斯福去世、意识形态分歧、国家利益不同、共同敌人消失冷政的理论:凯南的遏制论舆论:丘吉尔的铁幕演说世美国政治:杜鲁门主义军事:北约、日美安保治形经济:马歇尔计划、道奇计划、第四点计划等格成战理论:世界革命论政治:欧洲九国情报局界苏联经济:莫洛托夫计划、经互会局军事:中苏同盟、华约、与朝鲜、越南联手的两大阵营政治:两面旗帜的斗争军事: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政两极对峙经济:封锁与反封锁意识形态:和平演变与反演变形两极西方分化:法国戴高乐主义、西德新东方政策、日多边自主外交成格局东方分裂:苏南冲突、波匈事件、苏阿破裂、中苏分裂和较量治、松动国际力量重组:美国衰、苏联追、欧日升、第三世界和中国崛起演美苏头十年美国企图独霸、苏联反霸;次十年苏攻美守、美占上风;变争霸次十五年苏攻美守、苏占便宜;后十年美攻苏守、美占上风。与、崩两极戈氏上台、改革与新思维、美苏首脑会晤、裁军限武、热点降温、终结东欧巨变、两德统一、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溃 政格局转换时期:旧格局已破、新格局未成,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当今世界1、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政治发展2、国际形势总体和平、缓和,局部紧张、动荡治的3、大国关系正在进行重大而深刻的调整主要特点4、以联合国为主的国际组织作用日益重要5、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日益增大格当今世界1、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政治面临2、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单边主义还很严重的3、非传统安全因素对世界政治局势的影响日益加深,恐怖主义主要问题危害有所上升;4、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南北矛盾时有激化局5、局部冲突与地区战争仍然威胁着世界和平6、经济全球化给世界政治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第二章当代世界政治的发展变化与基本趋势:教案当代世界政治的构成和运行机制世界政治是世界政治行为主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以及相互间形成的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它主要涉及各国对外政策及其发展演变,国家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国际政治力量的对比及其变化,国家集团的形成、分化和改组,世界秩序的形成、发展与变革等。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包括主权国家行为主体和非主权国家行为主体。二战结束前,世界政治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国家。当时,外交、国际贸易、相互宣战等基本上都在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进行。二战后,由于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的不断增加、国际秩序的重新确立与演变,世界政治变得越来越复杂。国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的主要行为主体,但行为主体的多样化和多样性的特点越来越明显。世界政治的参与者不仅只是国家和政府,还有众多非国家行为主体。国家是国际事务的主要参与者,是一国对外活动的责任承担者,是世界政治中惟一享有对外主权的行为主体。二战结束时,主权国家仅有50多个。二战后,随着大批亚非拉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走向独立,先后出现了100多个新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南斯拉夫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多民族联邦制国家相继瓦解,分解出近20个新国家。当今,全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在这些国家中,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有资本主义国家,又有社会主义国家;有美国、法国、俄罗斯和中国等这些大国,也有圣马力诺、斐济和文莱等这样的小国。非国家行为主体指除主权国家以外的、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的政治实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各种利益集团、宗教组织等超国家和跨国界的集团与势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跨国界的联合机构,有其自身的宗旨、目标、行为规范和组织机构,是联系国家和国际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对国际组织,从不同的角度,大致有四种分类方法:一是按宗旨、目标和职能划分,可分为一般性(或称综合性)和专业性国际组织;二是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世界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三是按活动性质划分,可分为政治、经济和军事性国际组织;四是按组织主体构成情况划分,可分为政府间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政府间组织是指两个以上国家的政府,经一定的协议而创立的机构,其成员构成仅限于主权国家。据国际协会联盟编写的《国际组织年鉴2000—01》提供的数字,1954年政府间组织有118个,到2000年达到6556个。非政府间组织是非官方的社会团体或个人以一定的民间协议的形式设立的机构。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族、宗教、体育、卫生等各个领域,比较著名的有国际红十字会、国际奥委会、大赦国际、核裁军委员会、绿色和平组织等。据国际协会联盟2000年度报告,1954年非政府间组织为1008个,到2000年非政府间组织总数达45647个,其中与联合国建立正式关系的各类非政府组织共有1672个。虽然它们不能直接承受国际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但由于非政府间组织的主要目的是在特定的功能性问题领域共同追求跨国利益和促进跨国合作,非政府组织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压力集团,对跨国事务正在发挥日益增长的影响。国际竞争、国际合作和国际冲突是世界政治的三种基本状态。国际竞争,是指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主体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利益与价值,在世界政治的各领域,通过各种比赛来夺取优胜的一种状态。国际竞争是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在国际社会里相互协调关系的形式之一。国际竞争有利于一国的经济、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繁荣。国际合作,是指为达到共同的目的,在一定领域内利益和目标一致或部分一致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间所进行的全面或局部的相互配合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进程,世界政治行为主体间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发展,共同利益范围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单个行为主体难以解决的问题,国际合作已成为国际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和各个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的自觉行为。战后国际合作越来越具有全球性、普遍性、超越意识形态性、机制性等特点。国际合作成为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行为方式。国际冲突,是指各世界政治行为主体由于所谋求的利益、目标和价值的不同或相悖,或由于国际社会结构性差异等原因引发的矛盾,而处于一种自觉的抵制、磨擦、对立和对抗状态。由于世界政治行为众多主体所确认的各自利益和目标的不同,国际冲突遍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环境以及其它社会问题等领域。战后美国与苏联、中国,苏联与中国,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国家,第三世界内部,都曾发生了一系列的武装干涉、边界磨擦、封锁以及各种国际危机和地区性战争。随着冷战的结束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源于经济、文化包括价值标准、法制与文明等为主要内容的“软权力”之间的冲突在国际关系中凸现。国际法的不断完善,为世界各国及其它行为主体提供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权平等原则、互不侵犯原则、互不干涉内政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和平共处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原则等七大原则是国际社会公认的、适用于国际关系的、具有法律性的普遍原则。2.1(第一节)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什幺是世界政治格局?世界政治格局就是国际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政治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的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2.11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美苏两国的变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使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力量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意、德、日三个法西斯国家相继投降,被彻底打败;英、法两个世界强国极大的被削弱,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美国在经济、军事、科技诸多方面都居世界领先地位,成了“全球性”强国;苏联经受了战争的严酷考验,成为拥有巨大实力、享有崇高威望的社会主义强国;欧洲和亚洲相继建立一批人民民主国家,从二战临近结束的1944年到1949年10月,社会主义越出—国范围、在欧亚大陆先后以现了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使国际舞台上力量对比发生了极有利于苏联的新变化。正是这种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后政治格局形成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个力量中心,这是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形成的力量基础。二、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雅尔塔体制,也称雅尔塔体系,是指美、苏、英三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及战后世界秩序安排等问题,通过德黑兰、雅尔塔和波茨坦等国际会议达成的一系列协议而建立的战后国际体制。雅尔塔体制确定美、苏两国在欧洲及远东的势力范围和保持均势的各项措施,从而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雅尔塔体制的最终形成对于迅速结束“二战”,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消除德、日军国主义势力起了重大作用,雅尔塔体制还力图实现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的合作和和平共处,因此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谈到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却是从它的性质来看的,雅尔塔体制具有美、英、苏三国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从二战中后期的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一系列会议的内容来看,三大国首脑经过讨价还价达成的谅解和协议,概括起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关于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制定盟国在反法西斯战争最后阶段中协同作战的军事计划。第二类是关于确定对战败国的处置原则及势力范围的划分。第三类是关于确定维护战后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的机制。第二、三类主要表现为战后美苏英三大国(主要是美苏两大国)按照政治、军事的实力对比重新安排和划分势力范围,确立了大国控制世界,实际上主要是由美苏两个大国控制世界的原则和组织形式。大国根据各自利益划分战后的势力范围,实质上是一种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行为。大国力量对比框架下的势力范围的划分,确定了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三、美国独霸世界战略与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一)美国对外战略的转变1945年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后反复强调“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大大加快了谋取世界霸权的战略部署,不断强化反苏政策。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于提出了一整套“遏制”苏联的理论和政策。他认为,由于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苏联是政治上的“敌手”,美苏不可能建立“合作”关系;应以武力为后盾,用“消除非共产主义世界中所存在的大片软弱地区的方法,来遏制苏联”1946年3月5日,丘吉尔应杜鲁门邀请,在美国富尔敦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攻击苏联威胁欧洲和世界和平,鼓吹西方国家“联合起来”,英美“建立特殊关系”,共同对付苏联。“铁幕演说”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作了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声称希腊受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威胁,如果希腊陷落,将严重影响土耳其,从而直接影响欧洲、中东和整个“自由世界”。他要求国会批准拨款几亿美元,援助希、土重建经济生活,抵制共产主义的扩张,“杜鲁门主义”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复兴欧洲经济的马歇尔计划。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帮助西欧各国恢复和发展了经济,稳定了政局,推动了西欧各国的联合,同时也加强了美国对西欧各国的控制,为西方内部建立稳固的政治军事联盟奠定了经济基础。继马歇尔计划之后,1949年4月,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葡萄牙、意大利和冰岛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正式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条约规定,缔约国实行协商共同行动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的建立是资本主义世界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正式形成的标志。(二)两大阵营的对峙和两极政治格局的形成美国杜鲁门政府咄咄逼人的攻势,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构成了对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严重威胁。苏联采取相应的措施,把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组织起来,逐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相抗衡。从1947年夏天开始,苏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与美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上,为了稳定东欧政局,苏联帮助东欧各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针对美国的杜鲁门主义,1947年9月,苏联推动成立了欧洲九国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号召各国共产党团结起来,经常交流经验,互通情报,协同行动。朝鲜、中国、越南等人民民主国家成立后,立即得到了苏联、东欧国家的承认和支持。在经济上,针对“马歇尔计划”,苏联加强与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联系,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经贸协定,帮助东欧国家恢复和发展经济。1949年1月,苏联同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1950年与中国签订了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把社会主义国家从经济上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东欧国家的经济发展某种程度上被纳入苏联对外战略的轨道上。在军事上苏联加强自身军事实力,积极研制核武器。1949年,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1947年-1949年苏联与东欧国家之间先后签署了多个双边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大批苏军进驻东欧。针对西方国家重新武装联邦德国并把它拉入北约这冷战行为,苏联全面实施了自己的军事安全计划。1955年(三)两极政治格局的特点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标志着战后两极政治格局的确立。以美国为首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当时世界政治中全球层面的最重要的战略力量。尽管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但这些国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有限。两极对峙的世界政治格局对战后世界时局发展有有利的一面,也有很大的弊端。两极格局使两大政治力量相对处于平衡状态,维持了世界近40年的和平,为战后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和平的国际大环境。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不同阵营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渠道被人为割断,不利于世界各国人民的相互联系交流与合作。由于两大集团的竞争对抗,不断引发局部战争与冲突,使世界和平长期面临战争的威胁。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以地域为基础、以地缘政治为核心所形成的板块式政治、经济和军事格局,在欧洲以一道具有象征意义的柏林墙为界,在亚洲以“三八线”为界,全球被分割为以美苏两大国为核心的两大政治板块、东西方两个世界。美、苏作为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两极,地位非常突出,也相对稳固。板块以条约和政治、军事、经济集团等形式固定化,几十年来虽有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总体上相对稳定,一直延续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具体表现为以下特点:政治上两面旗帜针锋相对。帝国主义阵营以防止共产主义扩张为幌子,打着反苏、反共的旗号,在全世界推行侵略和战争政策,镇压人民革命斗争和民族民主运动。社会主义阵营高举和平民主的大旗,开展声势浩大的和平运动,同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政策进行坚决斗争,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经济上封锁与反封锁。早在1947年,美国就宣布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战略物资禁运。为此,以美国为首的15个西方国家于1949年成立了“巴黎统筹委员会”。在美国控制下,“巴统”长期对社会主义各国实行封锁禁运。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社会主义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加强彼此的合作,同时通过各种途径开展与西方的民间贸易。军事上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美国加强“北约”力量,重新武装日本、德国,在军事上援助各反共政府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包围社会主义国家,不断加剧紧张局势,制造冷战“气氛”。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加强“华约”及亚欧国家间的联系,援助各国革命斗争来反击帝国主义的挑衅。在这种情况下,爆发了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意识形态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50年代初,西方国家在军事取胜无望的情况下,提出了和平演变的战略思想,妄图在社会主义国家复辟资本主义。从艾森豪威尔开始的美国历届总统都卖力地推行这一战略,企图用和平渗透的手段来瓦解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家则采取措施反对和防止和平演变。
2.1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苏联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在支持欧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推动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和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早在确立雅尔塔体系时就已显露出来的大国主义倾向,苏南冲突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到赫鲁晓夫时期,大国主义进一步发展为霸权主义。1956年接连出现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苏联干涉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把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要求这些国家的内政、外交都要服从于苏联的路线和战略目标。苏联的这种行径遭到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反对。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关系由政治观点上的不同逐渐发展到国家关系的恶化;由内部分歧到公开争吵,直至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在对外政策上公开孤立和反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苏联和阿尔巴尼亚关系破裂。社会主义阵营此时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濒临解体的边缘。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更加肆无忌惮地推行霸权主义政策。1968年8月,苏联悍然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干涉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1969年3月,苏联又出兵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打死中国边防军民,严重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同年8月,苏联两次出动武装力量,侵入中国新疆,制造新的流血事件。这种严重践踏中国主权,侵犯中国领土的行径,必然遭到中国的反击。至此,中苏两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关系彻底破裂,社会主义阵营完全解体。
二、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导致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发生分化。60年代以前,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到了20世纪60年代,帝国主义阵营内部各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美国的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美元危机日趋严重。与此相反,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却得到了迅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实力对比的变化,导致美、日、欧之间政治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对西欧、日本的政治、经济控制能力下降,西欧和日本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倾向日益发展。它们不愿再充当美国的“小伙计”,力图进一步发挥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欧洲共同体的建立,西欧联合自强趋势的加强,法国戴高乐主义的提出,联邦德国“新东方政策”的出笼,以及日本在推行“经济外交”的同时要求在对外关系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利,如此等等,都表明帝国主义阵营内部政治关系日益分化,再也不是铁板一块。当然,日本和西欧政治独立发展,并没有突破西方集团整体利益的框架,它们同美国在共同对付苏联方面利益还是一致的,也继续受美国的“保护”和控制。三、第三世界的崛起民族独立国家的大批涌现和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着两极政治格局。在“二战”胜利的鼓舞下,亚非拉地区战后掀起了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独立的亚非国家有13个,加上战前已经独立的国家,亚非地区一共有30多个国家获得了民族独立。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这次会议表明亚非人民要自己掌握历史命运的意志和力量,加强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成为了战后民族民主解放运动的重大转折点,也是第三世界开始兴起的标志之一。万隆会议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解放运动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涌现了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到60年代末已有104个,1961年9月25个中小国家首脑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会议通过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要求撤出一切设在别国领土上的军事基地,消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全力支持各国人民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这次会议标志着以独立自主、不结盟和非集团为原则的不结盟运动诞生,从而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在不结盟运动的倡议和推动下,1964年3月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决定在每次贸发会议之前,七十七国集团都要开会协调立场、研究对策,以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在联合国系统内第一次形成了以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为目的的国家集团。77国集团在1974年4-5月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期间起草了《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并获得了特别会议的通过,从而使第三世界国家斗争的重点逐渐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第三世界成为世界政治经济生活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表明世界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一股独立于两大阵营之外的新兴力量。这些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逐步地团结起来,成为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论在缓和世界紧张局势、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方面,还是参加联合国、改变联合国面貌方面,都在发挥重要作用。这些独立国家还纷纷建立各种地区性国际组织,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开展和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标志着第三世界已经成为撼动两极格局的重要力量,对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两极格局起了巨大的冲击作用,推动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2.13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
一、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经过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力量的分化与改组,美国和苏联对各自阵营的控制力明显下降。70年代后虽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和两大意识形态的斗争仍然存在,但美苏两大国的对抗和争霸上升为世界政治的核心问题。1964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重大变化。在经济上,苏联的国民收入1950年仅相当于美国的31%,1970年上升到65%。在军事上,苏联在常规力量方面保持和扩大了对美优势,在战略核力量方面取得了与美国的大体均衡。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美国陷入越战泥潭不得不采取全球收缩战略之时,与美国展开了全面的战略争夺。在欧洲地区部署其4/5的地面部队、3/4的空中力量以及3/4的中程导弹,在拉丁美洲加强在加勒比海的活动。在亚非地区大肆向南亚、西亚、中东、北非地区扩展,企图从非洲和亚洲两翼包抄欧洲。1975年苏联介入安哥拉内战,1978年12月苏联支持越南发动侵略柬埔寨的战争,1979年12月,苏联悍然出兵入侵阿富汗,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但是,苏联由于在70年代大肆扩张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加上国内经济增长缓慢,80年代后与美国对抗力不从心。而美国在里根上台后,则力图加强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军备战,重振国威,扭转了在同苏联争夺中的被动局面。这一时期,出现了美攻苏守的态势。80年代以后。由于双方的需要,也由于苏联领导的更换,这种对抗逐步走向缓和。从1985年到1991年,美苏两国首脑会晤达11次,双方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两国关系也日趋缓和。美苏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有着深刻原因。战后几十年中,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激烈对抗,特别是它们之间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不但没有打败对方,反而给各自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极大地妨碍了本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日本、西欧以及其它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实力急剧增长的情况下,美苏两国的经济实力则相对下降,超级大国的地位开始动摇。因此,美苏两国都迫切需要调整战略,把注意力放到国内,努力发展本国经济。另外,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国际关系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各国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对美苏争霸起了重要的制约作用,客观上促进了美苏走向缓和。由于美苏关系的缓和,使战后几十年来紧张的国际局势趋于缓和,有利于国际局势的稳定。美苏开始对话,使全球出现了一股对话潮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以及持不同政见的国家也通过对话来解决矛盾和争端,国际上许多热点问题由此得到缓解。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南、北也门统一,都是缓和的产物。
三、苏东剧变和两极政治格局的终结苏联东欧各国自从建立人民民主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之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方面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这些国家存在的经济困难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到了80年代末各国经济形势恶化,最终酿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各国共产党普遍束手无策。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则趁机加紧对这些国家发动和平演变的攻势,苏共戈尔巴乔夫推行的“国际政治新思维”又为此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不久,他在苏联全面倡导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搞政治多元化,搞乱了苏联人民的思想,引起了苏联全面的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民族危机。对外政策主动放弃对东欧和苏联国家的监管权,使得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攻势奏效,搞乱了东欧国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国家纷纷倒向资本主义,华沙条约组织终止活动。1989年下半年,东欧发生了战后40多年来空前急剧的变化,苏联严重的政治、经济、民族和社会危机使民族分裂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1991年苏联“八一九”事件之后,苏共解散,苏联国家分裂。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不仅结束了列宁缔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而且标志着存在40多年的两极政治格局的彻底终结,世界进入重新确立政治新格局的过渡时期。2.2(第二节)当前2·21世界政治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一、政治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基本趋势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是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一种反映。世界政治多极化是建立在经济多极化基础上、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第一,未来的世界不可能是美国一家独霸的局面。两极格局解体后,美国成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仍然处于优势位置,但国家实力占世界的比重比起二战后的一段时期已经下降了很多。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经济出现明显的衰退征候。到2001年第二季度,美国的GDP增长率已降到0.3%,经济濒临衰退的边缘。而“9·11”事件最终使美国经济陷于衰退。许多专家认为,即使美国经济在未来几年不出现衰退,其总产值占全球经济总量的比重,也不会再有大的增加;而且,美国的实力与其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相比,也是力所难及,由于美国在国际上四处插手,它的力量配置比过去更加分散。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著名战略家都认为,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最多只能再维持25年。同时,随着美国实力的下降和国际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也将力不从心。虽然美国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实力不均衡不等于没有牵制力,当前美俄关系的改善并没有消除两国战略结构上的深层矛盾和对抗,加之俄同中国确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形成了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抗衡美国的大国组合,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美国的行动。美国弱化、分化第三世界、维持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做法,加剧了第三世界的动荡,使得南方国家的处境更加困难,激起了它们强烈的不满与反抗。还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既更加重视发展对外经济联系,又更加警惕和反感可能出现的所谓“美国化”,更加重视本国的国家安全,反对单极世界的主张。在此背景下,美国建立“单极世界”和建立以它为主导的“世界新秩序”的图谋难以成为现实。可以说,目前这种“一超多强”,“一超”凌驾于“多强”之上的局面,只是一种过渡时期的暂时现象。第二,其它国际力量中心成长壮大。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的深层原因,还在于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冷战时期,美苏之所以能成为世界霸主,归根到底是因为两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其它国家与它们之间的经济实力悬殊过大。在此背景下,美苏称霸的局面得以长期维持。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作用,各大战略力量的经济实力已逐渐趋向平衡,其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上升。针对这个情况,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美苏垄断一切的情况正在变化。世界格局将来是三极也好,四极也好,五极也好,苏联总还是多极中的一个,不管它怎幺削弱,甚至有几个加盟共和国退出去。所谓多极,中国算一极。中国不要贬低自己,怎幺样也算一极。”世界多极化趋势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综合起来看,多极力量主要包括中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以及目前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虽然日本和欧盟的经济目前仍处在困难时期,但无论如何,日本仍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人均国民产值仍超过美国。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日本经济仍将走在世界的前列。与此同时,日本正加速走向政治大国,其国际影响力会不断扩大。欧盟的经济在过去数年中并未出现美国式的泡沫,经济、金融形势都较为稳定。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经济学家认为,欧盟经济目前有陷于衰退的危险。随着欧盟经济政治一体化的加深,它的综合实力还会进一步增长,未来欧盟将可能成为国际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极。欧、日力图摆脱美国控制,寻求独立定位的倾向日益突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国内形势不稳,金融危机严重、生产停滞、经济滑坡,大国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但它毕竟拥有良好的工业和科技基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在军事上,它仍然是唯一能够和美国相抗衡的核大国。普京政府上台后,俄罗斯社会趋向稳定,经济开始恢复和增长,2000年的增长率达到了8.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至2010年,俄经济可维持5—6%的年均增长率。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国家综合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由1988年相差13倍缩小到1999年的9倍。2001年,在世界经济愁云密布、国际政治跌宕起伏的复杂形势下,中国经济以7.4%的增长速度保持了稳健前行的态势,GDP总量超过96000亿元人民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发展并不仅仅表现为大国之间的力量消长变化,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和他们的团结合作也是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往往既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有对付美国霸权主义扩张的意图。比如中美洲经济合作委员会,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都把美国排除在外。这些都是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障碍因素。同时,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难以再维持一枝独秀局面。21世纪不可能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种国家、各个地区共处、合作与竞争的多极化世纪。第三,多极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反映了大多数国家的意愿。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格局是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主要表现,不仅与刚刚结束的两极格局有着本质的不同,而且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多极均势格局相比也具有许多时代进步意义。它的进步性表现在: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是美、欧、日、俄、中等国际力量相互制衡、没有哪种力量能够控制世界为所欲为的多极化;是摒弃强权政治、遏制霸权主义、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权益和谋求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是承认世界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多样化、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多极化。正在形成的多极世界格局具有的历史进步性还表现在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冷战结束后的多极化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大国之间。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增长和他们的团结合作也是多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江泽民对此十分看重。他说:“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幺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第四,世界的多样性特征客观上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极格局。当今世界200多个国家和上千个民族中,有着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不同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这种多样性决定了世界不可能由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信仰、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发展模式和一种社会制度来主导和统治,决定了世界的发展应是多样的。世界的多极化而不是单极化恰恰符合世界多样性的客观规律。在未来构成多极结构的各种战略力量中,不仅有全球性大国,也有地区性大国;不仅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发展中大国;不仅有单一国家行为主体,也有国家行为主体之间的联盟或由主权国家构成的重要的国际组织;不仅有以信仰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也有以信仰佛教或伊斯兰教为主的国家;不仅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也有上百年文明史的国家;不仅主权国家在多极化发展中充当主角,日益壮大的NGO(非政府组织)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多极化的发展必须以多样性为基础,而多样性的特征又为多极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第五,“9·11”事件没有改变多极化的总体发展趋势。冷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发展往往表现出两种趋势并存的复杂情况,“一超”与多强、“单极”与多极、合作与冲突、对话与对抗同时存在,有时斗争非常激烈。但多极化的总趋势没有改变。面对多极化的日益发展,妄图建立单极世界的美国千方百计地进行阻挠。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也好,世纪之交的科索沃战争也罢,都是单极与多极深刻矛盾的反映。“9·11”事件既是国际恐怖主义对美国的侵害,也是对人类的犯罪,国际社会有义务有责任团结一致,共同携手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这一人类的公害。所以,美国所发动的旨在打击阿富汗塔利班和本·拉丹恐怖组织的军事战争,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同程度的理解和支持,得到了广泛支持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9·11”事件后,美国“一超但是,这并不表明世界多数国家认同美国的单极世界主张,更不意味着美国能够凭借反恐实现其霸权野心。美国的《华盛顿邮报》承认,美国在反恐问题上坚持非此即彼的“布什教条”,即任何国家如果不支持美国,就是支持“恐怖主义”,令欧洲盟国十分不安。更加剧普通伊斯兰教民众的反美反西方情绪。所以,美国在反恐联盟中的主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必然导致单极格局的建立,大国关系的改善和合作的加强,不仅不意味着他们将听命于美国的摆布,反而说明多极化潮流不可抗拒。
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发展过程由于两极格局终结是在和平条件下发生的,没有爆发战争,除苏联解体外,其它力量之间的对比没有发生急剧变化,这就决定了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不可能通过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绘制政治地图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世界并不太平,大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对地区事务和国际事务主导权的斗争依然激烈,各大力量都在增强实力,以使自己在新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或按自己愿望建立新格局。目前,美国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与其它主要国际力量相比仍占有较大优势,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使“单极”与“多极”的较量与斗争日益激烈。多极格局的实现有赖于国际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进一步变化与发展,多极格局的最终形成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第一,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严重迟滞了多极化的发展冷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领导人一再宣称“要领导全世界”,谋求建立属于美国的单极世界和所谓“新型霸权”。美国这种霸权的膨胀首先是建立在经济实力增长的基础之上的。自1991年以来,美国经济实现了连续10年的增长,GDP占世界总值的比例也从23%又升至近30%。美国的军事开支在全球总军事开支中占60%。美国的国防信息技术开支可能占全球总额的80%左右。目前美国对任何对手或敌对联盟所具有的军事优势不仅会保持下去,而且几乎肯定会在未来几年中进一步扩大。从冷战结束至今已经10年。根据美国自己的统计,10年中,美国对外使用军事力量61次,并打了三场较大规模的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美军在作战中的优势越来越大。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大肆推行全球霸权战略,企图长久地维持其“全球领导地位”。布什上台后,更加强调军事利益优先,主要通过加速发展导弹防御系统和增强军备,推行“布什主义”的单边政策。在21世纪初,美国必然会倚仗其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和国际影响力,利用它同许多国家所签订的条约和结成的联盟,竭力保持其“一超”的主导地位,阻碍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强化单极世界的行径对当今世界的多极化趋势构成了严重障碍,多极和单极的斗争,将是一个反复较量的长期过程。第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的平衡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决定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当今世界,国际格局中形成相对均衡的多个力量中心是多极化格局的标志。这样的“力量中心”应具备以下条件:一是具有较强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科技实力;二是具有较强的运用国家实力的意志和能力;三是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和凝聚力,能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就当前美国与其它力量中心实力对比而言,虽然美国经济目前进入衰退,但除中国之外的其它一些重要战略力量的经济也萎靡不振。在直接组成多极框架的五大力量中心中,俄罗斯经济、政治动荡局面不会很快结束,短期内难以恢复实力;日本经济实力弱点暴露无遗,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不可能重新大幅度增长;欧盟政治整合远未完成,尚不完全具备大国的行为特征,最少在近期难以摆脱对美依赖;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硬国力一时难与美欧日相提并论,“软国力”也有待进一步发展。美国在未来5-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仍将保持“一超独强”的基础。就大国与中小国家而言,大国实力继续走高。目前,西方七大国的GDP约为全球GDP的2/3,相当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3倍;就西方与非西方而言,西方优势进一步加强,西方发达国家的GDP总量超过全球3/4,约为非西方国家的4倍。因此,当前多极化趋势中,“一超多强”的结构,还将维持一个较长时期。建立在各大战略力量对比均衡结构基础上的多极格局,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第三、和平条件下新旧格局的转换会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历史上的国际格局转换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战争方式来实现的,在战胜国和战败国的基础上构筑了新的格局和国际秩序具有残留因素较少、时间较短的特点。但是,两极格局是在相对和平的条件下瓦解的,由于原有的力量结构和平衡机制被打破,而新的力量结构和平衡机制尚未建立,这就决定了冷战后新格局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期,几大战略力量才有可能实现与美国的相对均衡。同样,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也需要有稳定的机制来保障。从长远来讲,或许只有联合国及其安理会,才能在这方面发挥最积极的作用,但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却一直在受到美国的挑战与冲击,而其它的国际组织与国际协调机构更难担此重任。到底多极化格局的机制应当如何建立,有待于国际社会探索。总之,多极格局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它既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客观趋势,也需要世界各国合力推动才能实现。不仅大国和大国集团,而且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同样担负着这一历史重任。从长远看,美国的单极世界之路是行不通的,多极化是必然的趋势。但是由于国际战略力量难以在短期内趋向均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对多极格局的形成进行种种阻挠,多极化的趋势不会一帆风顺,其间仍将经历重大甚至激烈的斗争。三、世界多极化与国际关系民主化相辅相成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一个从以统治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向以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为特征的民主型国际关系转化的过程。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就要在国际事务中贯彻民主原则。在国际事务中贯彻民主原则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是国际社会中平等的一员,都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处理,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多极世界体系下的国际关系有利于更多的国家参与国际事务,共同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体现各国的共同利益,在国际事务中贯彻民主原则。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多极化顺利发展的基本保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助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2.22国际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其走向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一、地区性军事冲突与战争趋于缓和,世界总体维持和平冷战结束后,在两极格局下导致直接对抗的许多地区性军事冲突和紧张状态多数通过和平方式加以解决。前一阶段对国际和平与地区安全威胁较大的一些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柬埔寨内战以及俄罗斯中亚地区的民族冲突已基本结束。朝鲜、韩国、中、美四方关于朝鲜半岛问题的会谈取得一定成果,朝鲜半岛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进一步得到保障。南联盟科索沃危机,在各方的紧急斡旋下得以缓解,避免了大规模军事冲突。新的地区冲突规模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局部武装冲突高技术的含量明显增强,大国发动局部战争的规模能够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二、大国关系进行了深刻调整冷战结束后,随着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集团利益的地位急剧下降,国家利益越来越成为大国制定对外战略、调整彼此关系的根本依据。在冷战后大国关系调整中,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军事为后盾的综合国力竞争成为主要内容,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成为推动大国关系中首要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因素。大国之间建立起了各个层次的对话机制、协调机制和沟通机制。如首脑、外长定期会晤制度等。形成了多重三角和多角的立体网络。这些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反过来又明显强化了大国间的相互关系,增强了大国间的互动和制衡。目前各大国力求建立一种面向2l世纪的新型关系,这种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相互尊重,平等互利,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不相互敌对、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这种关系是对冷战时期大国间相互对抗的不正常国家间关系的否定。大国关系向机制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国家间关系的稳定,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对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由于目前大国关系的调整还是初步的,大国之间还存在诸多分歧和矛盾,特别是霸权主义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还会阻碍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和国际新秩序的形成。处在世界格局转换历史时期的大国关系调整,明显带有新旧两个历史阶段过渡时期的两重性特征。一方面,适应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适应各国人民共同利益日益增长的现实,和平、合作、协商、对话成为大国关系改善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坚持旧的冷战思维模式,以损害他国利益来获取本国利益,强化军事同盟、谋求绝对安全、继续维护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霸权强权主义色彩也在发展。美日重新确立安保体制、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实行东扩并推出北约“战略新概念”,以及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导条约等就是最为典型的表现。但可以预见,这种大国关系的调整将形成未来多极格局的框架,也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的表现。三、联合国为代表的全球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作用在加强国际组织是世界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国际社会独立的国际事务行为体。国际组织具有组织宗旨、行为规范和组织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组织迅速崛起,国际组织的作用在世界经济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不断加强。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和最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联合国在成立初期,受美国等少数西方大国的控制,成了它们的表决机器。随着美苏两国争夺世界霸权斗争的展开,在冷战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联合国又成为美苏争霸的一个战场,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尤其是第三世界纷纷加入,联合国联合国的性质才逐渐恢复,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冷战结束后,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各国力量相对上升,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加速发展,联合国地位与作用得以恢复和加强。美国等西方大国解决国际争端,干预地区和他国事务都不得不争取得到联合国的赞同。同时,联合国也成为大国间调整相互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结纳朋友、维护权益、交换意见、共同推动建立和平、公正、民主的国际新秩序的最重要场所。冷战结束以来联合国维和行动空前活跃,进入了“第二代维和行动”时期。对改善纳米比亚、莫桑比克、萨尔瓦多以及柬埔寨等国的局势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赞扬。但联合国在机制、结构、运作、管理、功能、作用和使命方面也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由于维和行动的不断增加、某些国家拖欠会费以及联合国机构膨胀,致使联合国的财政负担不堪忍受。某些大国无视联合国的存在,严重损害了联合国的权威,联合国有某种程度的“边缘化”的危险。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巨大变化和迎接严峻挑战,联合国机构面临新的调整和改革。2.3(第三节)当前世界政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一、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要障碍和阻力,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当前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在政治上,少数大国凭借自己的实力优势垄断国际事务,肆意干涉他国内政,存在着严重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现象。冷战虽已结束,冷战思维仍然存在,在国际关系中造成紧张和动荡的因素还在起作用。在经济上,以不合理分工为基础的国际生产体系,以不等价交换为特征的国际贸易体系,以国际垄断资本占据支配地位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及受少数发达国家控制的一些国际经济和货币机构,继续从多方面限制和阻碍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国际经济关系严重失衡,导致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南北差距越拉越大。在军事上,使用武力侵略和威胁的现象仍旧存在,军事竞赛并没有完全停止,军事集团政治仍在推行,这不仅造成了人力物力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形成了人们精神和心理上的巨大压力,尤其是核武器的存在和超级大国的绝对的核优势,仍使人们处在核恐怖之中。在思想文化上,一些发达国家极力推行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经济模式,强迫一些发展中国家接受他们的一套,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动荡甚至流血事件的发生。
二、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在当今世界依然存在当今世界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对立的社会制度以及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一个国家建立什幺样的政治制度,信奉什幺样的价值观念,崇尚什幺样的意识形态,任何国家都无权干涉,更不能把本国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政治制度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不妨碍国家间建立并发展正常关系。国与国之间应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相互尊重,友好相处。因为国家间大量存在的是非意识形态的、涉及实际利益的交往,而这种交往则是互利互惠、各国所必需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这种交往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大国强国在贸易谈判中加入政治条款,或把经贸当作推销本国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干涉别国内政的筹码,将其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实际上是霸权主义的行为,只会破坏正常的国际交往与国家间关系。美国新霸权主义是冷战后美国利用经济全球化趋势推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输出西方民主价值观和干涉别国内政建立全球霸权体系的政策综合体。美国新霸权主义是两极格局终结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背景下美国全球战略由争霸转为称霸的政策体现,也是美国为适应信息时代国际战略形势变化而调整其国内经济、政治和军事的深刻反映。冷战后美国最担心的是谁可能接替苏联成为美国霸权的最大挑战者,为了预防和阻止这种情况的发生,美国强调要运用新的方式来管理世界。借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推进资本主义制度,以实现全球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的垄断资本征服整个世界的现象和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的新霸权主义具有资本主义垄断资本的对外扩张性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争霸的强权属性。“9·11”事件后美国没有改变独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反而更加重视依靠军事实力和实施对外干涉来确立其霸主地位,美国新霸权主义已经成为冷战后影响世界政治的重要因素。三、“霸权主义是当代战争的总根源”海湾战争以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到处插手世界和地区事务,动辄对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制裁,恣意侵犯别国主权,甚至公开推行军事干预主义,这些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过去,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利用宗教和民族问题奴役殖民地国家。今天,他们仍然利用宗教和民族问题在第三世界国家进行渗透、干涉和分裂活动,干涉别国内政,破坏别国的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以中国为例,我国的安全环境,不论是外部军事威胁,还是完成祖国统一的障碍问题和国内不稳定因素,大都直接或间接地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关。如果没有霸权主义者的支持,台湾问题、香港问题,以及有些周边国家同我们的领土争端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受资助学生典型事迹材料范文(14篇)
- 《天体物理学时间》课件
- 文物数字化与5G技术应用-洞察分析
- 微笑线与年龄相关性-洞察分析
- 栓子催化技术进展-洞察分析
- 勤俭节约先进事迹材料(范文8篇)
- 网络拓扑演化分析-洞察分析
- 消费者价值共创研究-洞察分析
- 营销组合策略在批发零售中的应用-洞察分析
- 医疗保险个人工作总结(5篇)
- 青年应有鸿鹄志当骑骏马踏平川课件高三上学期励志主题班会
- 河北省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华电甘肃能源有限公司华电系统内外招聘真题
- 员工宿舍管理条例
- 2024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抽测试题 生物 含解析
- Unit 1 You and Me Section B (1a~1d)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数值分析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跨文化沟通心理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高效全自动净水器操作使用说明
- 伯努利方程逐段试算法求水库回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