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小说阅读7第六节准确解答选择题-明确类型遵循步骤课件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小说阅读7第六节准确解答选择题-明确类型遵循步骤课件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小说阅读7第六节准确解答选择题-明确类型遵循步骤课件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小说阅读7第六节准确解答选择题-明确类型遵循步骤课件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2章小说阅读7第六节准确解答选择题-明确类型遵循步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节准确解答选择题——明确类型,遵循步骤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什么)和艺术特色(怎么写)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艺术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4选1”的设题模式与选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的题目要求,降低了该题的难度,更有利于考生以题读文,为全面理解文本打开了一扇大门。学习任务一识破五种设误类型类型一情节设误情节设误是指选项曲解某一情节的作用,颠倒情节顺序或夸大某个情节,甚至无中生有。〔典例剖析〕(2020•江苏卷《少男》T12—C)在看到“那个人”逮到黑鱼后,河生躲了起来,这是因为河生不喜欢“那个人”,也因为自己没有逮到鱼而感到自卑。[原文信息]夏天的一个午后,河生跟同村的一帮人去河里摸鱼。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不知为什么,他总是有些担心,担心那个人会突然从逮鱼的队伍里冒出来。真是怕鬼有鬼,他听到了有人喊那个人的名字。那个人果然出现了!不仅出现了,还捕到了一条很大的黑鱼。河生赶紧躲到一丛蓖麻下面的阴影里去了,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说实在话,那个人个头不低,身体结实,可是他就是接受不了。他没想过姐姐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定亲,也许配得上姐姐的人还不存在,反正不是像捉黑鱼的人这样的。[比对分析]从文中“到了河边,河生犹犹豫豫,没有下水”“河生赶紧躲到一丛蓖麻下面”可知,他根本没有摸鱼。由“他害怕有人看到他,对他说:‘河生,你看,那个捉到黑鱼的人就是你姐夫。’那样他会无地自容的”可见,主要是他不愿意当众承认有这样一个姐夫。所以选项中“也因为自己没有逮到鱼而感到自卑”错误。类型二人物形象设误人物形象设误是指对人物的性格特点的错误解说,考生在解题时要特别注意概述人物形象的词语。〔典例剖析〕[2020•新课标全国Ⅱ卷《书匠(节选)》T7—C]小松鼠跳到地上,“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渲染了此处的生机与野趣,烘托了老董的童心与快乐。[原文信息]老董用大拇指,在手里揉捏一下,说,你瞧,橡树结的橡子,熟透了,就掉到地上,壳也爆开了。这壳子就是橡碗。这时候,忽然从树上跳下来个毛茸茸的东西。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只松鼠。它落到了地上,竟像人一样站起了身,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看到我们,便慌慌张张地跑远了。老董说,它也识得宝呢。[比对分析]小说并未表现出老董的童心,选项对形象特点的判断错误。另外,此处写小松鼠“前爪紧紧擒着一颗橡子”,主要是为了表现松鼠识宝,突出橡碗的珍贵,也有引出下文用橡碗做染料的作用。类型三环境设误环境设误是指选项对环境特点、作用及描写的特点进行错误理解分析。〔典例剖析〕(2014•湖北卷《六指猴》T16—A)小说中有关“凤凰墩”的一段环境描写,寥寥数语,却细腻鲜活,生动传神,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原文信息]东家江大佬有钱,有钱的东家不住在泗州城。东家喜欢住在五里坡的凤凰墩。凤凰墩背靠九座梅花山,西临拦山河,东边一条大道直通南边的泗州城。[比对分析]原文用“背靠”“西临”等词描述凤凰墩,可谓生动传神,但“充分地体现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真实性的追求”错,应该是体现了小说语言的凝练传神。类型四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艺术技巧和语言设误是指选项对塑造人物、设置情节、描写环境等方面所用手法或技巧的判定或解说错误;对小说叙述语言、人物语言的特点等判定或解说错误。〔典例剖析〕[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峡谷》T11(1)—D]小说擅长人物性格描写,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经常在人与人、人与景的对比与衬托中,凸显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原文信息]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比对分析]从原文看,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主要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没有心理描写。选项说“尤其重视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属于技巧解说错误。类型五主旨(情感)设误主旨(情感)设误是指选项对小说的主旨(情感)曲解或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典例剖析〕[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锄》T11(1)—C]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原文信息]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比对分析]解读错误,主题不是选项中所说“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本文的主题应是表现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表达出土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不断沦陷的命运,反映农耕文明与现代工业文明的冲突。[特别提示]在浏览选项时,还需注意表频率、程度、性质之类的词语,如“均”“分别”“都”“直接”“多层次”“反复”“丰厚”等等。命题人也常常在这方面设置错误选项。学习任务二掌握方法、步骤考向一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选择题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两个层面相互作用。对所有“微观”的理解和领悟,构成了“宏观”理解和领悟的基础;反过来,对“宏观”的理解和领悟又印证着“微观”的理解和领悟。理解小说思想内容的选择题,多数情况下是“微观”视角,是对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细节、一个情节所表达意思的理解和领悟;少数情况下是“宏观”视角,是对小说整体意蕴的理解和领悟。1.方法。综合比较辨析,注意选项误区——把选项的分析鉴赏与自己的解读进行综合比较辨析,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综合比较辨析时,重在两看:一看选项的表述是否有文本依据,二看选项的表述和自己的解读是否对应。不恰当项的设题类型:①主旨理解不恰当处,或过于狭隘,或过于拔高;②人物形象分析有误处,或贬损,或夸大;③内容理解不符合文本,曲解文意,张冠李戴,表述不准确,原因分析牵强附会,结论想当然等。2.步骤。(1)通读全文,理解文意。“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的前提条件是读懂全文。通读小说,要从标题入手,抓住小说的基本要素,准确捕捉小说中刻画的人物、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和脉络、小说的基本内容和主题等关键信息。(2)审读选项,找到区间。根据选项表述的内容,回归文本,锁定选项表述的内容对应的文本范围,然后联系上下文,结合全文,准确解读这些情节片段的思想内容。(3)比对信息,筛选答案。在以上两步的基础上,将选项的表述与文本逐字逐句一一比对,甄别正误,发现表述错误之处,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考向二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选择题小说的艺术特色,一定与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联系在一起。考查鉴赏艺术特色与理解思想内容的区别在于侧重点,思想内容是考“写了什么”,艺术特色是考“怎么写的”。1.方法。抓住概念表述与分析表述的适配性——说到手法或特色,一定少不了对概念的表述,而概念又是由对文本的分析而来,这二者之间就有一个适配性的问题,任何一点表述不对,适配性就会出现问题。2.步骤。(1)阅读文本,整体把握。对小说的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整体的把握与分析。(2)对应选项,比对文本。将选项关于概念和文本分析的表述与文本逐字逐句一一比对。(3)甄别正误,准确判断。查找表述错误之处,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典例剖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卖馄饨的夫妻张子影三十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女人的手极快,包好的馄饨在一个小圆盘里一个个站得整齐又精神。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一碗馄饨九只,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男人的个子不高,背有点驼。女人的个子更矮,大约只到男人胸口,听说是幼年时患病,之后就再也没有长高。但这些都不影响他们的营生。他们的馄饨,永远是那么鲜香、热乎。馄饨里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男人因此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要去菜场采购,女人留在家里和面、擀皮,等男人回来后,他们一起洗菜、做馅料。大约五点半后,他们的摊子就出现在路边了。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热乎乎、香喷喷的馄饨,再上班或者上学去。在寒暑假期间,大人上班去了,孩子们没人带,每天都有小孩子围着他们的摊子打闹。男人也不恼,笑嘻嘻地看孩子们玩。半晌午的时候,谁家的孩子捏着大人给的钱来吃馄饨,递上来的钱差了一角五分的,男人也不计较,还是那样配料,煮馄饨,冲汤。鲜香的一碗,九只馄饨一只不少地上下起伏。女人摸着汤碗温热又不烫手了,再端给孩子。男人对女人永远是和气的,声音很轻地说:“阿宝,来。”女人总是笑嘻嘻地说:“好哩。”大约上午十点半钟的时候,他们收摊,男人挑着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挂着男人的胳膊,跟着他往回走。他们没有孩子,大概是女人小时生病的缘故。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馄饨还是那样的馄饨。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出了什么事?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伤得厉害吗?”我问。母亲迟疑了一下,说:“反正以后过马路也只能慢慢走了。”听了这话,我的心挺沉重。但是那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胖乎乎的九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下高铁后,我对孩子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还是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路口添了大广告牌,那个摊车变成了小食铺。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明天早上来吧。”我说。“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孩子问我。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正在这时,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女人也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只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我仿佛听见男人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男人轻声对女人说:“阿宝,来。”女人笑嘻嘻地说:“好哩。”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说明这是两个相亲相爱、性情温和的人。B.附近的大人和孩子们,哪怕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馄饨,主要的原因是这对夫妻做事认真,对顾客以诚相待。C.“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这既暗示了车祸对他们身心的影响,也表达了“我”对他们不幸遭遇的同情。D.小说写的是一个小馄饨摊,但高楼、大广告牌、高铁等新事物的出现,却构成了社会大背景,从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B[解析]A.这样的情景在小说中共出现3次,2次为实写,1次为虚写;体现出两人之间的亲密、相亲相爱。该项概括与分析准确。B.“这对夫妻做事认真,对顾客以诚相待”只是原因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的“馄饨里的肉是新鲜的,煮汤的棒骨是新鲜的,姜丝、西红柿和小葱也是新鲜的”,而且“热乎乎、香喷喷”。该项概括与分析不正确。C.“白发”不仅仅表示年老了,还表现了车祸的直接影响,也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该项概括与分析准确。D.内容概括准确,“构成了社会大背景”“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的分析恰当,所以该项准确。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人年轻时“挂着男人的胳膊”往回走,后来“挽住男人的胳膊”往回走,用语细腻,“挂”与“挽”的变化背后,有不幸的遭遇,也有温暖的爱情。B.车祸是夫妻二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但小说并未详写,仅仅通过“我”与母亲的对话透露出来,这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有关。C.夫妻卖馄饨的小食铺早上开,文中却说“我”带孩子去时,只见他们“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有意让叙述不严密,使得结尾有种诗意美。D.“我”是小说中的叙述人,既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又是小说中的价值判断的窗口,“我”的所思所感,引发了读者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尊严的思考。C[解析]A.“挂”表现出二人的亲密以及女人对男人的依靠,但“挽”是“拉”的意思,虽然体现出亲密依旧,但更说明男人受车祸的影响,走路也困难。语言鉴赏准确。B.男人车祸情况是通过妈妈来转述的,因为小说是用“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我”没有看见和了解的事情当然也就无法陈述了。鉴赏分析准确。C.“文中却说‘我’带孩子去时,只见他们……”概括错误,文中用的是“仿佛”,是“我”的想象,也并不是“有意让叙述不严密”。该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D.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的,概括准确;对“我”的作用的分析也是准确的,所以该选项正确。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新娘(节选)[俄]契诃夫这时候已经是晚上十点钟,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娜佳看见大厅里饭桌上正在摆小吃,祖母穿着华丽的绸衫在忙这忙那。隔着窗子望过去,母亲在傍晚的灯光下,显得很年轻。花园里安静,凉快,宁静的黑影躺在地上。人可以听见远处有些青蛙呱呱的叫声。现在有五月的气息了,可爱的五月啊!你深深地呼吸着,热切地想着:眼下,不是在这儿,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在天空底下,在树木上方,远在城外,在田野上,在树林里,春天的生活正在展开,神秘、美丽、丰富、神圣。娜佳,已经二十三岁了。她从十六岁起就热切地盼望着出嫁,现在总算做了安德烈•安德烈伊奇的未婚妻,这个青年现在正站在窗子里面。她喜欢他,婚期已经定在七月七日,可是她并不高兴,夜里也睡不好,兴致提不起来……不知什么缘故,她觉得整个生活似乎会永远像现在这样过下去,没有变化,没有尽头!有一个人从正房走出来,在门廊上站住。这人是萨沙。他是从莫斯科来到她们家里做客的。很久以前,祖母的一个远亲,常到她们家来请求周济。她有个儿子名叫萨沙。不知什么缘故,大家都说他是出色的画家。“我正坐在这儿,瞧着妈妈,”娜佳说,“从这儿看过去,她显得那么年轻!”“是的,她很好……”萨沙同意道,“可是……怎么跟您说好呢?这儿的人什么事都不做。您母亲一天到晚走来走去,奶奶也什么事都不做,您也一样。您的未婚夫也是什么事都不做。”等他们走进大厅,大家已经坐下来吃晚饭了。祖母长得很胖,相貌难看,说话很响,凭她说话的声音和口气可以看出她是一家之长。她的财产包括集市上好几排的商店和这所有圆柱和花园的旧式房子,可是她每天早晨祷告,保佑她别受穷。娜佳的母亲,尼娜•伊万诺芙娜,生着金黄色头发,腰身束得很紧,戴着夹鼻眼镜,每个手指头上都戴着钻石戒指。安德烈•安德烈伊奇,娜佳的未婚夫,是一个丰满而漂亮的青年。他们三个人正在谈催眠术。晚饭以后,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拉小提琴,尼娜•伊万诺芙娜弹钢琴为他伴奏。十年以前,他从大学毕业,可是从来没在任何地方做过事,也没有固定的工作。后来,钟敲十二下,大家开始告辞。娜佳醒来的时候,大概是两点钟。娜佳在床上坐起来,想心事。“滴克搭克,滴克搭克……”守夜人懒洋洋地敲着,“滴克搭克……”“为什么我这样苦恼!”也许每个新娘在婚前都有这样的感觉吧。谁知道呢!要不然这是萨沙的影响?时间过得很慢。下午两点钟,他们坐下来吃午饭。萨沙说:“您要出去念书才好!只有受过教育的、神圣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你们这种游手好闲的生活是多么不干净,多么不道德。您的母亲,您的祖母,什么事也不做,那就是说别人在为你们工作,你们在吞吃别人的生命,难道这样干净吗,不肮脏吗?”娜佳想说:“不错,这话是实在的。”她还想说她自己也明白,可是眼泪涌上她的眼眶,她就回到自己房间里去了。将近傍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来了,照例拉了很久的小提琴。如同前一天夜里一样,天刚刚亮,娜佳就醒了。她睡不着,心神不宁。她坐起来,把头抵在膝盖上,想到她的未婚夫,想到她的婚礼……她想起母亲并不爱她那已经去世的丈夫,现在她一无所有,完全靠她婆婆,也就是奶奶过活。她其实是个普通的、平凡的、不幸的女人。“不过,还是不想的好,还是不想的好……”她小声说,“我不应该想这些。”“滴克搭克……”守夜人在远远的什么地方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时间过得很快。“昨天萨沙责备我什么事也不做,”安德烈•安德烈伊奇说,“他的话对极了!我什么事也不做,而且也做不了。这是什么缘故?就联想到将来有一天,我也许会在额头上戴一枚帽章,去办公,我都会觉着那么厌恶,这是为什么?啊,俄罗斯母亲!啊,俄罗斯母亲,你至今还驮着多少游手好闲的、毫无益处的人啊!”他对他什么事不做这一点,得出一个概括的结论,认为这是时代的特征。娜佳心里觉着气愤,身子也不舒服。早晨喝完茶以后,娜佳走进萨沙的房间。“我忍不下去……”她说,“以前我怎么能一直在这儿生活下来的,我真不懂!我在这儿连一天也过不下去了。明天我就离开这儿。”等到她在车厢里坐定,火车开动,过去就缩成了一小团,同时以前她不大留意的广阔未来,却铺展开来。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去念书,这就跟许多年前大家所说的“出外做自由的哥萨克”一样。一时间,她又笑,又哭。五月间,考试完结以后,娜佳动身回家去,身体很好,兴致很高。她从车站坐着马车回家,觉着房子又小又扁,街上没有人。所有的房子都好像盖满了灰尘。祖母已经十分苍老,仍旧肥胖、相貌难看。尼娜•伊万诺芙娜也老多了,丑多了,可是仍旧像以前那样束紧腰身,钻石戒指仍在她手指头上发亮。娜佳走上楼去,看见先前那张床,先前那些挂着素白窗帘的窗子,窗外也仍旧是那个花园。傍晚,她上床睡觉,盖好被子,不知什么缘故,她觉着躺在这暖和的、很软的床上有点可笑。“滴克搭克……”守夜人打更,“滴克搭克,滴克搭克……”五月过去,六月来了。娜佳在家里已经住惯,她在花园里和街道上溜达,瞧那些房屋和灰色的围墙,她觉得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过时了,只不过在等着结束,或者在等着一种年轻的、新鲜的东西开始罢了。眼前,虽然奶奶的家里搞成这样:四个女仆挤在一个房间里,住在地下室里,住在肮脏的地方。……这时在她面前现出一种宽广辽阔的新生活,那种生活虽然还朦朦胧胧,充满神秘,却在吸引她,召唤她。她走上楼去,回到自己的房间里收拾行李,第二天早晨向家人告辞,生气蓬勃、满心快活地离开了这个城,她觉得,她从此再也不会回来了。1903年(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萨沙这一人物虽着笔不多却至关重要,他的感慨震撼了娜佳的心灵,他是娜佳的亲戚,也是娜佳的精神导师。B.娜佳十六岁起盼望出嫁,七年后正式订婚,婚期临近时却对未婚夫安德烈非常失望,于是她选择离家出走,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C.吃晚饭时,祖母、母亲和娜佳的未婚夫安德烈讨论催眠术;晚饭后,安德烈拉小提琴,母亲弹钢琴伴奏。生活看似丰富,实际上单调、空虚、无聊。D.娜佳乘坐火车离家,直到五月考试结束才回到家乡,她在外地的生活文章虽未描绘,但应该是她所向往的崭新生活。B【解析】“借读书之名来逃避这桩婚事”理解错误,由文中“欢乐忽然使她透不出气来:她想起她在走向自由……她又笑,又哭”可知,她是去追寻有意义的生活。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塑造了祖母、母亲、安德烈等一系列人物形象,为我们描绘了20世纪初期俄国社会的人物风貌,展现了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B.小说结尾“灰色的围墙”“这城里样样东西都早已老了”与开篇“一轮明月照着花园”形成鲜明对比,以人物对环境的不同感受,反映人物思想的转变。C.小说几次写到守夜人懒洋洋的打更声,既暗示了家乡生活的一成不变、枯燥乏味,同时也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D.小说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场景变换,推进娜佳思想情感裂变的演进过程,留下足够的空白,让读者想象。C【解析】“反衬出主人公在不同的场合下不变的心情”分析错误,由文中“为什么我这样苦恼!”可知,在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生活状态下,娜佳的内心十分苦恼,烦躁不安;由最后两段可知,在奔向新生活时娜佳内心是快活的。主人公前后的心情是有变化的。3.请简要概括娜佳的心理变化过程。【答案】①对生活感到乏味,没有兴致。②怀疑人生,反思生活。③对无所事事、浮华的生活深感憎恶。④奔向新生活,满心快活。4.安德烈和娜佳都对现有生活感到不满,二者之间有何不同?娜佳向往的“宽广辽阔的新生活”的内涵是什么?【答案】不同:安德烈把对无意义生活的不满归结为大时代和俄罗斯的问题,与他本人无关;而娜佳则反思人生,改变自我,追求自我,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内涵:人要过有意义的、自由的、充实的生活,而不是碌碌无为、不劳而获的生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粮食的故事(节选)王愿坚“一天晚上,交通员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员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个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庄,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子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强调支队长、政委在书面指示上亲笔签字的细节,为下文主人公冒生命危险坚决把粮食送上山做铺垫。B.红七得知要陪父亲上山送粮后非常开心,这为后文他听从父亲的话引开白鬼子、为父亲制造机会完成任务埋下伏笔。C.被白鬼子的巡逻队发现后,主人公为了完成任务,毫不犹豫地选择让儿子引开白鬼子,体现了主人公为革命奉献的精神。D.红七为引开白鬼子,在跑去的山坡上发出唰唰的声响,那声音“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悲伤。C【解析】“毫不犹豫”错误,由“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想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等内容可知,主人公有过犹豫,但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忍痛抉择。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采撷了小人物、小故事,由小见大,展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图景,极其悲壮感人,可歌可泣。B.小说情节很简单,笔墨都用在人物描写上,大量生动细致的形象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塑造了勇敢机智、临危不惧的父子形象。C.“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前后细节的照应,令人心酸而又感人肺腑。D.“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小说写红七年幼、矮小,更反衬出追杀他的白鬼子的残暴,使红七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B【解析】“大量……形象描写”错误,文中并没有对父子二人进行形象描写,而是使用语言描写,如父子的对话;使用动作描写,如遇到白鬼子时,“撒腿就跑。跑哇,跑哇”“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使用心理描写,如“我一边跑一边想……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3.小说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答案】①真实可信,有现场感: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讲述,凸显出革命的艰难,赞扬先辈们的奉献精神。②有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情:主人公的亲述,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同身受,对主人公为革命事业忍痛割爱的行为而悲伤、钦佩。4.小说结尾的画线句子有丰富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①“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表现了主人公不畏困难、砥砺前行的精神。②“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表现了主人公深知责任重大、勇挑中国革命重担的精神。③“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表现了一位父亲强忍儿子遇难后的痛苦与悲伤、坚持革命的决心。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文本一:天音郭雪波老孛爷那浑厚低沉的嗓音开始回响起来。第一首是叙事民歌《嘎达梅林》,唱的是一位反对东北军阀草原开荒、屯垦使草原沙漠化的民族英雄。唱来和听来都回肠荡气。接着唱的是哀婉牧歌,有长调有短歌,也有些诙谐幽默冷嘲热骂的情歌、宴歌、古歌、今歌。渐渐地,这间土房被浓浓郁郁、悠扬哀婉的蒙古民歌旋律所淹没。两个老者的眼角,都挂出些许泪水来。外边吹着飒飒的风沙,夹杂着那条孤狼的低嗥,都令人断肠。说来奇怪,流传很广的蒙古民歌,以曲调忧伤、叙事哀婉、令人心酸惆怅的为多,而节奏欢快喜庆的少。这大概跟土地有关,100多年来蒙古草原开荒后沙化严重,大多草地沦为荒漠,失去牧场故土的蒙古人流离失所,唯有通过一首首伤感的民歌来抒发胸臆。当然,蒙古长调的形成,跟草原的辽阔和马背民族的胸怀也密不可分。古琴胡古尔奏出的音响,浑厚洪亮。低沉中透着悠扬,加上民歌旋律的迷人醉人,尤其演奏古曲八谱时达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老奶奶达日玛已经沉醉,如睡了般无声无息。老孛爷轻轻停下弓弦。“老孛爷天风也有累手的时候,喘口气歇歇吧。”黑暗中达日玛老奶奶的声音很突然又清晰。老孛爷天风的手无意中抖了一下,他以为老大姐听累睡过去了呢。“对不起,中断了大姐的听兴,我不该收弓的。”“无妨,你也该喝口水润润嗓子。”“老大姐,还想听啥,您还没告诉我最想听的曲子呢。”“难道你不知道我最想听啥曲子吗?”“不知道,小弟还真不知道。”“嘿嘿嘿,这也不好怪你。我问你,你老孛天风,为啥名号叫天风?”老孛爷身上战栗了一下。静默片刻后说:“小弟对古曲《天之风》略知一二,年轻时性狂,不知天高地厚,喊出了‘天风’的名号,收都收不回来了。”黑暗中达日玛老奶奶看不清老孛爷微红的脸色,却可能听得出他话音中的羞愧之意。“那你给我拉一段《天之风》古曲吧。”达日玛奶奶并不在意他的名号,她一心想听曲子。“可……我……”老孛爷天风也许有生以来头一回支吾起来。“怎么啦,刚才还称略知一二呢。”达日玛老奶奶问。“不瞒老大姐说,小弟只会上阕《孛尔帖•赤那》部分,师傅没传我下阕《豁埃•马阑勒》,不好意思。”“可惜!”老奶奶低叹后又说,“那就拉你会的上阕《孛尔帖•赤那》吧。”老孛爷天风这会儿真正地另眼看待这位八十岁老太太了。倘若在此之前只是拿她当一位酷爱民歌的普通老歌迷的话,现在他已改变了看法,觉得这老大姐肯定有些来历并深通音律,他更不敢怠慢了,甚至有一丝激动和兴奋。这么多年,背着胡琴闯荡大漠沙原一辈子,很少遇到听众提出听《天之风》,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还有这么一首古老曲谱《天之风》,今天他是遇上行家了。老孛爷天风重新调琴弦,抖擞精神,脸色凝重而十分投入地奏起古曲《天之风》来。《蒙古秘史》开篇就讲蒙古人的祖先成吉思汗之根源,“奉天命而生之孛尔帖•赤那,其妻豁埃•马阑勒,渡腾汲思而来”。这“孛尔帖•赤那”和“豁埃•马阑勒”,有人译为苍狼和牝鹿,古曲《天之风》歌唱的就是苍狼和牝鹿。老孛爷天风引吭高歌曰:“如天之风般飞腾,如天之风般狂猛;如天之风般自由,如天之风般伟雄;啊——哈——咴!我的天之风!我的孛尔帖•赤那!”古老的民间曲谱《天之风》旋律在低矮的土房里回响,又在夜的高空中传荡,世间万物似是被这古曲打动而陶醉,一时间万籁俱寂。此时,一声浑厚的女中音接着和曰:“如天之风般温柔,如天之风般和睦;如天之风般慈怀;如天之风般长久;啊——哈——咴!我的天之风!我的豁埃•马阑勒!”是80岁的老奶奶达日玛在和下阕。嗓音略显沙哑,但高亢而悠远,韵味十足,长调绵绵而气不绝,蒙古民歌特有的技法“诺古拉”表现得自如而浓郁。老孛爷天风失声惊呼,“老大姐,你会唱下阕,你唱的是《天之风》的下阕!”老孛爷情不自禁地抓住老奶奶达日玛的双肩,摇晃起来。他的眼角已流下两行老泪,洒落在胸前白胡子上。小时候只听过一次师傅低哼,如今聆听这惊天古曲的下阕,他如醍醐灌顶,如醉如痴,情不自禁。其时,达日玛老奶奶也已泪落如雨。她是另一支脉列钦•幻顿的唯一传人,她的师傅只会《天之风》下阕,她从未听过上阕,今天耄耋之年能够聆听到心仪已久的《天之风》上阕,完成了她心中的整阕《天之风》,也实现了终生所愿,老奶奶显得十分知足,暗中变红的脸上显出婴孩般纯真的笑容。“好啦,”老奶奶说,“咱们再和一遍。”他们就又和唱了一遍。这回他们二人采用了蒙古民歌手们很少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