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_第1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_第2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_第3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_第4页
16.2《登泰山记》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泰山,以其通天拔地之势,擎天捧地之姿,雄踞于齐鲁大地,历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他挥毫泼墨,倾倒折腰。泰山岩岩,鲁邦所詹。——《诗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晋•陆机《泰山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唐•李白《游泰山》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元•张志纯《泰山喜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唐•李斯《谏逐客书》姚鼐

又名岱山、岱宗(岱者,始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交代。)、岱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山”之称。

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古代文人雅士更是仰慕备至,前来游历作诗记文。

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一般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文体知识泰山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事、记人、记物、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即景抒情,托物言志。文体知识

小石潭记

唐朝柳宗元

醉翁亭记

宋朝欧阳修包括碑记(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和杂记(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本文属于山水游记。“泰山”点明浏览地点,“登”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经过和所见所感。记

岳阳楼记

宋朝范仲淹

核舟记

明朝魏学洢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今属安徽)人,因书斋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曾任刑部郎中、《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乾隆三十九(1774)辞官,就在这一年辞别京师南下途中登上泰山,写了《登泰山记》。其后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歙(shè)县紫阳、南京钟山等书院四十年。

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作品多为诗序、碑传之类。他的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是桐城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了解作者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创始人是康熙年间的方苞,刘大櫆、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他们对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即“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就是要以“辞章(讲究文采)”为手段,以“考据(用事实说话)”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思想观点)”。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因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桐城人,故人称桐城派。听朗读,正字音:姚鼐:nài

汶水:wèn

济水:jǐ子颍:yǐng

砌石:qì为磴:dèng

徂徕:cúlái

戊申:wù

樗蒲:chūpú绛皓:jiàng

hào

少圜:yuán石罅:xià

若偻:lǚ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南面名作状,向西北面名作状,向东南面山谷的水北面山谷的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在分界判断句的泰山方位图北南西东根据第一段,画出泰山的地理位置与环境:南北分流——汶水、济水南北分界——古长城最高之处——日观峰面→线→点作用:为下文叙述登山路线和观日出作铺垫汶水济水日观峰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在从经过界限古义:到达;今义:重提另一件事这从山脚岳麓山:南北朝刘宋时《南岳记》“南岳周围八百里,回雁为首,岳麓为足”而得名。台阶判断句沿着走就山顶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定后,者为标志称判断句名作状,像门槛一样横,挡几乎已经背名作动,照亮助词,无实义停留

“乘、历、穿、越、至”蝉联而下,告诉了哪些内容?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形象特点和心情?①交代了季节、路程和地形。②表现了旅途的艰苦。“乘”字,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③体现了作者风尘仆仆,不辞辛苦想登山的心情迫切。仔细阅读第二段,作者行迹可疑,请找出可疑之处。十二月丁未(农历二十八)——戊申晦(农历二十九)

【除夕】顶风冒雪

迷雾冰滑

至泰安: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山:由南麓登,循中谷,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迂回曲折

历尽艰辛】泰山【精神家园和文化符号】特殊时间特殊天气特殊路线特殊目的地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月底等待弥漫依稀称判断句天边尽头一会儿五颜六色升起承托有的人判断句有的大红;白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这模糊或缺失偏僻面对赶不上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yuán)。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青黑色平形的、方形的圆形的缝隙声音和踪迹到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姚鼐把自己完全隐藏在泰山的雪色和朝暾之中,请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揭开他情感的神秘面纱。D2:山巅所见①苍山负雪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由被动变为主动,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明烛天南照,名词活用为动词,晴日直射雪山,雪山又把吸收的光能反射天南,绘出积雪映照南面天空的夺目光彩,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以上都是外化的解释,内在的精神隐喻是什么?材料1:“顾遭家不幸,始反一年,仲弟先殒,今又丧妇。老母七十,诸稚在抱。”乾隆三十九年,姚鼐“

以病羸、养双亲

”为由上书致仕(辞官)。——姚鼐《复张君书》材料2: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总纂官为纪晓岚,“去秋始得《四库全书》一部,阅之,其持论大不公平。鼐在京时,

尚未见纪晓岚猖獗若此之甚,今观此,则略无忌惮矣。

岂不为世道忧邪?”——姚鼐《与胡雒君书》材料3:余驽怯(愚钝懦弱)无状,又方以疾退,浮览山川景物,

以消其沉忧(深沉的忧虑)。——姚鼐《晴雪楼记》1750年,姚鼐考中举人,应会试落第。1752年,姚鼐二次应礼部试又落第。1754年,姚鼐三次应礼部会试仍落第。1757年,姚鼐四次应礼部会试又不第。1763年,姚鼐五次应礼部试,姚鼐中试,殿试名列二甲,授庶吉士。1766年,姚鼐被分配为兵部主事,不久又改任补礼部仪制司主事。1767年,姚鼐充任山东乡试副考官。1770年,姚鼐充任湖南乡试副考官。1772年,姚鼐升任刑部郎中。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1774年秋,《四库全书》修成后,时年四十四岁的姚鼐辞官。少怀壮志

科举不顺沉浮部曹

久不升迁观点分歧

作别官场以上都是外化的解释,内在的精神隐喻是什么?负:背负了做官的不开心,为了排解深沉的忧虑直奔泰山,而辞官是一瞬间,之后的日子如何度过?烛:在一个阖家团圆日,历一种风雪迷雾天,走一条迂回曲折路,登一座冰滑险峻山,这由诸多可疑构成的旅途之中,他找到了生命中新的“光”,一片凄冷黯淡之中,出现了一点暖色。“古之君子,仕非苟焉而已,将度其志可行于时,其道可济于众”,当他认识到道不“可济于众”时,他选择了辞官,寻找一种新的方式去“济众”开启了持续后半生整整四十年的著书、授徒、讲学的生涯。②居雾:停留,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静谧,而且增强了山间云雾缭绕不绝的高峻之感,创造出云雾全然凝滞不动的静穆而奇妙的境界若带: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比喻,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画面阔大、苍茫。心境开阔澄明。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姚鼐把自己完全隐藏在泰山的雪色和朝暾之中,请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揭开他情感的神秘面纱。D3:山顶观日时间顺序:待日出——稍见——须臾——日上——回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白若摴蒱……五彩”“正赤如丹……承之”“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日出的景象瞬时变幻,难以描摹,以拟人手法烘托出日观峰凌驾于群峰之上的雄伟气势。

以色彩点染,创造绚丽壮美之景。

刚辞官的姚鼐,不远千里,冒着严寒,特意来到泰山看这新年的第一轮日出,这日出也是姚鼐人生道路上的辞旧迎新。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姚鼐把自己完全隐藏在泰山的雪色和朝暾之中,请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揭开他情感的神秘面纱。D4:人文景观姚鼐来到最具文化意义的泰山,迎接了与众不同的日出,这新生的红日,化作他心中的“光明暾”,这是开启新生命的信念和希望。岁除日与子颍登日观观日出作歌男儿自负乔岳身,胸有大海光明暾。即今同立岱宗顶,岂复犹如世上人。大地川原纷四下,中天日月环双循。山海微茫一卷石,云烟变灭千朝昏。驭气终超万物表,东岱西峨何复论。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可姚鼐把自己完全隐藏在泰山的雪色和朝暾之中,请根据文中的景物描写,揭开他情感的神秘面纱。D5:自然景观“三多”是:多石

、石多平方、多松;“三少”是:少土、石少圆、少杂树;“三无”是: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

对景物进行白描对比,写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泰山之冬的肃杀和静美。

多用短句,语言简练,准确生动,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为什么中国古代文人都不约而同地在山水中寻求生命困境的突围?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2、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清)张潮《幽梦影》3、我发现自己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

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余秋雨《文化苦旅》

春秋战国有意识,魏晋南北朝更具像化,宗白华“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隋唐时期,进则儒家,进入仕途,退则道家,回归自然,若进退不得,就佛家看空一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