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性善论既然是以善为性论,那么他首先要说明人有善性。对于这个问题,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在超越层面,孟子肯定人的善性来自天的赋予。他曾引《诗》曰:“天生然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此诗的本意并不是讲性善,但孟子既引用此《诗》说明性善,自然就不应从《诗》的本意去理解,而应从孟子的引用意去理解,按照孟子的理解,以上四句是说,天降生众民,赋予其善性,有一事必有一事之法则;民既然乘持其善性必喜好这美德。故在孟子看来,善性来自天,是天的赋予。孟子的时代,人们认为天具有道德属性,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而人的性又是天的赋予,所谓“天命之谓性”,这样人人便生而具有善性了。不过今天人们眼里的天、往往是自然之天,是牛顿物理学意义上的天,与孟子的时代大不相同,故对于天赋予人善性会感到不好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因为孟子强调天赋予人善性是一个超越的命题,而不是知识的命题:其所反映的是理性的事实,而不是经验的事实。而且孟子在溯源于天,肯定善有形上、超越的源头之后,又强调人有善性亦有事实的根据,可以在经验世界中得到显现与证明。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段文字常常被学者看作是孟子对性善的证明,此乃大误。人性善是对人性的全称判断,是说人性的全部内容及表现都是善的,这显然是不能靠有限的举例来证明的,若要举人性可以为善之例来证明性善,同样也可举人性可以为不善之例来证明性恶。你若举雷锋助人为乐证明人性为善,别人也可举盗贼偷人财物证明人性为恶;你若举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忠贞不渝、别人也可举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毒害亲夫证明人性为恶。这样的举例可以是无限的,对于证明性善实际没有任何意义。其实,孟子以上论述只是要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人皆有善性,而人皆有善性与人性是善虽有联系,但所指显然是不同的。人皆有善性是说人性中皆有善的品质和禀赋,皆有为善的能力,但不排除人性中还有其他的内容,所以即使为不善,也不能否认善性的存在。人皆有善性当然也不可以通过有限的举例来证明,但由于它近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孟子只需要举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特殊事例,就可以说明人确有本心或善性的存在。大凡一个人的善行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发自于内,是本心的呈现;二是来自于外,是为了达到某种世俗、现实的目的。前者是真正的善,由这种具体的善行可以反推它一定有内在的根源,也就是善性存在;后者虽符合一般人们对善的理解,但道德力量却大打折扣,不属于孟子所理解的善。孟子上文所说的“怵惕恻隐之心”,是在“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目的和预期的心理状态下突然发生的。它显然是发自于内,而不是来自于外:它是发自“不忍人之心”即内在善性,而不是出于外在的世俗目的,如讨好孩子父母、邀取乡党美誉或讨厌孩子啼哭。所以,从“怵惕恻隐之心”的显露,最足以说明人确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内在善性的存在。而孟子举出此例,其用意在于使每个人都可以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反省到自己亦必生“怵惕恻隐之心”,并援之以手,更进一步反省到自己以往的生活中亦有过众多类似的经历,从而洞见内在善性的存在。的确,任何人在其生活中都会有本心的呈现,这恐怕是谁也否定不了的。既然否定不了,那就应该承认,人确实皆有善性存在。假如有人认为自己确实从未产生过同情心、羞恶心、是非心、恭敬心,那么孟子的回答是“非人也”,认为他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了,故不在讨论范围内。(摘编自梁涛《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材料二:孟子将爵位分为“人爵”和“天爵”,前者指权势和地位,后者指内在的善性。每个人都想变得尊贵,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比生命还尊贵的善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中,人的服从天爵,只要人们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便会获得相应的地位,赢得他人尊重,可见,在孟子那里,性善不仅是人生信念,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现实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但人们一直没放弃过对平等的追求。在儒家内部,首先对平等问题作思考的是孟子,而孟子肯定人格平等,又是建立在性善论的信仰上的。孟子将善性看作人的价值所在,而善性又是上天平等地赋予每个人的,只要培养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便从根本上保障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不仅如此,性善论还使人们获得了人生之乐。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积极行善时,总能感到一种“乐”,当很多人有这种“乐”的时候,社会就和谐了。这说明善才是人真正的性,虽然成为君子,善人还需经过后天努力,但成为君子、善人是符合人本性的,是人扩充、实现善性的结果。(摘编自关全《浅议孟子性善论及其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的一个重要判断,所谓“性善”即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说人性的底色原本就是善的。B.性善论可以从“人皆有善性”的角度来理解,即人性中都有善的品质和禀赋,也有为善的能力,当然也可能存在着不善的元素。C.孟子所谓的“不忍人之心”,来源于“怵惕恻隐之心”,也就是内在的善性,它发自于内,而不是来自于外,因而是真正的善。D.孟子将内在的善性视作“天爵”,并赋予其等于人爵的地位,即在引导人们去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从而营建合理的社会秩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举一个人性可为善的例子不能证明人性善,但举十个人性可为善的例子就可证明人性善。B.今人眼里的“天”与孟子时代的“天”虽然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C.作者梁涛认为,既然不能否定生活中有本心的呈现,那就应该承认人皆有善性的存在。D.由发自本心的善行,可以反证出善性的存在,这是对“人有善性”论的绝佳证明。(3)下列对材料一论说技巧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善于从常人的误解中抽丝剥茧,层层辨析,然后导出自己的见解,这样说理既拓展了行文的容量,也增强了说服力。B.说理时注意对“道德之天”与“物理之天”、“人有善性”与“人性是善”等概念的区分,这使论述更趋严谨合理。C.以孟子所引用的《诗》为论说的抓手,巧妙地将《诗》的本意和孟子的引用意统一为“性善”的意思,颇见创意。D.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要论证的观点,再将论据切分成两个层面,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思路清晰,行文饱满有力。(4)从材料一看,孟子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人有善性”的?(5)根据材料二,概括“性善论”的社会价值。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海明威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牛一动不动。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他用胳臂搂着他。“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D.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2)“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3)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二、古代诗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鹤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城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1)下列对上面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转入梦境之迷离恍惚,结尾三句抒写了梦醒后的感慨。B.苏词“尘满面,粪如霜”一句,将夫妻死别后个人的遭际忧愤倾注于容颜苍老、形体衰败之中来描写,形象更加深刻。C.贺词是重游故地,想起亡妻,物是人非,以寄哀思之作。“旧栖新龙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糅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D.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借景抒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2)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有人认为,就艺术性而言,苏词略胜,而就思想性论,贺词稍优,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两首词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就不能实行礼,就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因为士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相本的句子是“,”。(3)李白《将进酒》一诗中,最能表达其怀才不遇的郁愤和豪迈乐观的自信的诗句是“,”。(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年年望相似。(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三、语言文字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刷屏”时代,“读书”何为?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①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②,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这种魅力,正是③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B.在信息浪潮中以思考的力量涵养情怀与气质,在笔墨世界中保持专注与笃定C.在信息浪潮中以思考的力量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D.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4)请指出老人回答中存在的两个逻辑问题并进行说明。《庄子》中有一个抱瓮老人的故事。子贡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给菜园里的蔬菜浇水,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子贡走过去对老人说;“老人家,现在有一种机械名字叫做槔,既省力又快,你为什么不用呢?”老人回答说:“我并非不知道这种工具,而是一旦用了这种取巧的机械,就一定有投机取巧的事情。有了投机取巧的事情,就有了投机取巧的思想。有了投机取巧的思想,就会丧失优良的美德。”四、写作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③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④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古代先贤有很多关于幸福的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读了上面五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任意一两句为基础,结合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向校文学社社刊《白帆》的“幸福大家谈”栏目投稿。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四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孟子性善论既然是以善为性论,那么他首先要说明人有善性。对于这个问题,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在超越层面,孟子肯定人的善性来自天的赋予。他曾引《诗》曰:“天生然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此诗的本意并不是讲性善,但孟子既引用此《诗》说明性善,自然就不应从《诗》的本意去理解,而应从孟子的引用意去理解,按照孟子的理解,以上四句是说,天降生众民,赋予其善性,有一事必有一事之法则;民既然乘持其善性必喜好这美德。故在孟子看来,善性来自天,是天的赋予。孟子的时代,人们认为天具有道德属性,所谓“诚者,天之道也”,而人的性又是天的赋予,所谓“天命之谓性”,这样人人便生而具有善性了。不过今天人们眼里的天、往往是自然之天,是牛顿物理学意义上的天,与孟子的时代大不相同,故对于天赋予人善性会感到不好理解,但这并不影响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因为孟子强调天赋予人善性是一个超越的命题,而不是知识的命题:其所反映的是理性的事实,而不是经验的事实。而且孟子在溯源于天,肯定善有形上、超越的源头之后,又强调人有善性亦有事实的根据,可以在经验世界中得到显现与证明。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段文字常常被学者看作是孟子对性善的证明,此乃大误。人性善是对人性的全称判断,是说人性的全部内容及表现都是善的,这显然是不能靠有限的举例来证明的,若要举人性可以为善之例来证明性善,同样也可举人性可以为不善之例来证明性恶。你若举雷锋助人为乐证明人性为善,别人也可举盗贼偷人财物证明人性为恶;你若举梁山伯与祝英台对爱情忠贞不渝、别人也可举潘金莲与西门庆勾搭成奸、毒害亲夫证明人性为恶。这样的举例可以是无限的,对于证明性善实际没有任何意义。其实,孟子以上论述只是要证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人皆有善性,而人皆有善性与人性是善虽有联系,但所指显然是不同的。人皆有善性是说人性中皆有善的品质和禀赋,皆有为善的能力,但不排除人性中还有其他的内容,所以即使为不善,也不能否认善性的存在。人皆有善性当然也不可以通过有限的举例来证明,但由于它近乎一种事实,实际上是任何人都难以否认的,孟子只需要举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特殊事例,就可以说明人确有本心或善性的存在。大凡一个人的善行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发自于内,是本心的呈现;二是来自于外,是为了达到某种世俗、现实的目的。前者是真正的善,由这种具体的善行可以反推它一定有内在的根源,也就是善性存在;后者虽符合一般人们对善的理解,但道德力量却大打折扣,不属于孟子所理解的善。孟子上文所说的“怵惕恻隐之心”,是在“乍见孺子将入于井”也就是在没有任何目的和预期的心理状态下突然发生的。它显然是发自于内,而不是来自于外:它是发自“不忍人之心”即内在善性,而不是出于外在的世俗目的,如讨好孩子父母、邀取乡党美誉或讨厌孩子啼哭。所以,从“怵惕恻隐之心”的显露,最足以说明人确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内在善性的存在。而孟子举出此例,其用意在于使每个人都可以置身其中,设身处地,反省到自己亦必生“怵惕恻隐之心”,并援之以手,更进一步反省到自己以往的生活中亦有过众多类似的经历,从而洞见内在善性的存在。的确,任何人在其生活中都会有本心的呈现,这恐怕是谁也否定不了的。既然否定不了,那就应该承认,人确实皆有善性存在。假如有人认为自己确实从未产生过同情心、羞恶心、是非心、恭敬心,那么孟子的回答是“非人也”,认为他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了,故不在讨论范围内。(摘编自梁涛《如何理解孟子的性善论》)材料二:孟子将爵位分为“人爵”和“天爵”,前者指权势和地位,后者指内在的善性。每个人都想变得尊贵,却往往忽略了自己本来就具有的比生命还尊贵的善性。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中,人的服从天爵,只要人们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便会获得相应的地位,赢得他人尊重,可见,在孟子那里,性善不仅是人生信念,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现实中人与人是不平等的,但人们一直没放弃过对平等的追求。在儒家内部,首先对平等问题作思考的是孟子,而孟子肯定人格平等,又是建立在性善论的信仰上的。孟子将善性看作人的价值所在,而善性又是上天平等地赋予每个人的,只要培养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便从根本上保障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不仅如此,性善论还使人们获得了人生之乐。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积极行善时,总能感到一种“乐”,当很多人有这种“乐”的时候,社会就和谐了。这说明善才是人真正的性,虽然成为君子,善人还需经过后天努力,但成为君子、善人是符合人本性的,是人扩充、实现善性的结果。(摘编自关全《浅议孟子性善论及其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的一个重要判断,所谓“性善”即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说人性的底色原本就是善的。B.性善论可以从“人皆有善性”的角度来理解,即人性中都有善的品质和禀赋,也有为善的能力,当然也可能存在着不善的元素。C.孟子所谓的“不忍人之心”,来源于“怵惕恻隐之心”,也就是内在的善性,它发自于内,而不是来自于外,因而是真正的善。D.孟子将内在的善性视作“天爵”,并赋予其等于人爵的地位,即在引导人们去尊崇仁义,培养善性,从而营建合理的社会秩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A.举一个人性可为善的例子不能证明人性善,但举十个人性可为善的例子就可证明人性善。B.今人眼里的“天”与孟子时代的“天”虽然有所不同,但这并不影响对孟子性善论的理解。C.作者梁涛认为,既然不能否定生活中有本心的呈现,那就应该承认人皆有善性的存在。D.由发自本心的善行,可以反证出善性的存在,这是对“人有善性”论的绝佳证明。(3)下列对材料一论说技巧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A.善于从常人的误解中抽丝剥茧,层层辨析,然后导出自己的见解,这样说理既拓展了行文的容量,也增强了说服力。B.说理时注意对“道德之天”与“物理之天”、“人有善性”与“人性是善”等概念的区分,这使论述更趋严谨合理。C.以孟子所引用的《诗》为论说的抓手,巧妙地将《诗》的本意和孟子的引用意统一为“性善”的意思,颇见创意。D.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要论证的观点,再将论据切分成两个层面,条分缕析,层层深入,思路清晰,行文饱满有力。(4)从材料一看,孟子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论证“人有善性”的?(5)根据材料二,概括“性善论”的社会价值。【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相关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对,确认正确选项。(3)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4)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进行筛选、归纳、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通读所有材料,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5)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解答】(1)A.“所谓‘性善’即孟子所说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错误,材料一原文说的是“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段文字常常被学者看作是孟子对性善的证明,此乃大误。人性善是对人性的全称判断,是说人性的全部内容及表现都是善的,这显然是不能靠有限的举例来证明的”,可见选项“所谓‘性善’即……”以偏概全。C.“‘不忍人之心,来源于‘怵锡恻隐之心’”错误,逻辑关系反了,材料一原文说的是“‘怵惕恻隐之心’……它是发自‘不忍人之心’即内在善性”。D.“并赋予其等于人爵的地位”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人的服从天爵”,故应为“并赋予其高于人爵的地位”。故选:B。(2)A.“但举十个人性可为善的例子就可充分证明人性善”错误,由材料一“人性善是对人性的全称判断,是说人性的全部内容及表现都是善的,这显然是不能靠有限的举例来证明的”可知,举十个例子同样不能证明。(3)C.“统一为‘性善’的意思”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将《诗》的本意和孟子的引用意统一,只是顺着孟子的引用意去理解《诗》。(4)由第一段“那么他首先要说明人有善性。对于这个问题,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可知,答案即在下面。如第一段紧跟着说“在超越层面,孟子肯定人的善性来自天的赋予……孟子强调天赋予人善性是一个超越的命题,而不是知识的命题:其所反映的是理性的事实,而不是经验的事实”,这是第一个层面,即超越层面。如第一段最后“而且孟子在溯源于天,肯定善有形上、超越的源头之后,又强调人有善性亦有事实的根据,可以在经验世界中得到显现与证明”,这里显然提出了第二个层面,即“经验层面”,第二段就列举“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并”这一事例,肯定“怵惕恻隐之心”的普遍性,如“孟子只需要举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这一特殊事例,就可以说明人确有本心或善性的存在”。(5)由“性善不仅是人生信念,还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可知,性善论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由“将善性看作人的价值所在,而善性又是上天平等地赋予每个人的,只要培养善性,‘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便从根本上保障了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可知,性善论可以从根本上保障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由“不仅如此,性善论还使人们获得了人生之乐。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积极行善时,总能感到一种‘乐’,当很多人有这种‘乐’的时候,社会就和谐了”可知,性善论可以让人们获得人生之乐,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答案:(1)B(2)A(3)C(4)①在超越层面,孟子肯定人的善性来自天的赋予,它是一个超越的命题和一种理性的事实。②在经验层面,孟子以“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并”为例,肯定“怵惕恻隐之心”的普遍性。(5)①性善论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价值基础。②性善论可从根本上保障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可能。③性善论可使人们获得人生之乐,促进社会和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有被斗败的人(节选)海明威公牛追着帆布,刚冲了一半,就停了下来。它又采取守势。曼纽尔拿着剑和红巾,朝它走去。曼纽尔在它面前挥动红巾。公牛就是不冲。曼纽尔侧身朝着公牛,顺着下垂的剑锋瞄准地方。公牛一动不动。仿佛站在那儿死掉了,再也不能向前冲似的。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又是一下冲撞,他只觉得自己给猛的一下顶了回来,重重地摔倒在沙地上。牛在他上面。曼纽尔躺在那儿,像死了似的,头伏在胳臂上,牛在抵他。抵他的背,抵他那埋在沙土里的脸。牛角抵穿他的一个袖子,牛把袖子扯了下来。曼纽尔把袖子给挑了起来甩掉了,牛便去追披风。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跑到围栏那儿去换一把剑。牛站在那儿,在一场搏斗以后,又变得迟钝和发呆了。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牛没有反应。他在牛嘴跟前把红巾从右到左,从左到右地摆动。牛用眼睛盯着红巾,身子跟着红巾转动,可是它不冲。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公牛打他身边冲过去,剑飞到了空中,在弧光灯下闪闪发光,带着红把儿掉在了沙地上。曼纽尔跑过去,捡起剑。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他朝牛奔过去。他从手里拿着披风站在那儿的埃尔南德斯面前经过。“它全身都是骨头。”那小伙子说。曼纽尔点点头,一边擦擦脸。他把血污的手帕放进口袋。公牛就在那儿。它现在离围栏很近。该死的牛。也许它真的全身都是骨头。也许没什么地方可以让剑扎进去。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他挥动着红巾试了试,公牛不动。曼纽尔像剁肉似的把红巾在公牛面前一前一后地挥动着。还是一动不动。他收起红巾,拔出剑,侧身往牛身上扎下去。他感到他把剑插进去的时候,剑弯了,他用全身力量压在上面,剑飞到了空中,翻了个身掉进观众当中。剑弹出去的时候,曼纽尔身子一闪,躲开了牛角。黑地里扔来的第一批坐垫没打中他。接着,有一个打中他的脸,他那血污的脸朝观众看看。坐垫纷纷扔下来,散落在沙地上。有人从附近扔来一个空的香槟酒瓶。它打在曼纽尔的脚上。他站在那儿望着扔东西来的暗处。接着从空中呼的一声飞来一样东西,擦过他身边,曼纽尔俯身把它捡起来。那是他的剑。他把剑放在膝头上扳扳直,然后拿着它向观众挥了挥。“谢谢你们,”他说,“谢谢你们。”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他跑的时候,脚底下给一个坐垫绊了一下。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曼纽尔把红巾在公牛的黑嘴跟前挥动着。牛一动不动。你不动!好!他跨前一步把杆子的尖头塞进公牛的潮湿的嘴。他往回跳的时候,公牛扑到他身上,他在一个坐垫上绊了一下,就在这时候,他感到牛角抵进了他的身子,抵进了他的腰部。他双手抓住牛角,像骑马似的往后退,紧紧抓住那个地方。牛把他甩开,他脱身了。他就一动不动地躺着。这没关系。牛走开了。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把剑给我,”他大声叫道,“把那东西给我。”埃尔南德斯拿着红巾和剑过来。他用胳臂搂着他。“上医务所去吧,老兄,”他说,“别做傻瓜了。”“走开,”曼纽尔说,“该死的,给我走开。”他挣脱了身子。埃尔南德斯耸耸肩膀。曼纽尔朝公牛奔去。公牛站在那儿,庞大而且站得很稳。好吧,你这杂种!曼纽尔把剑从红巾中抽出来,用同样的动作瞄准,扑到牛身上去。他觉得剑一路扎下去。一直扎到其护圈。四个手指和他的拇指都伸进了牛的身子,鲜血热乎乎地涌到他的指关节上。牛踉踉跄跄似乎要倒下,接着他站到了地上。他望着,公牛先是慢慢地向一边倒翻在地;接着突然就四脚朝天了。然后他向观众挥手,他的手刚给牛血暖得热乎乎的。好吧,你们这些杂种!他要说些什么,可是他咳嗽起来。又热又闷。他低头望望红巾。他得过去向主席行礼。该死的主席!他坐了下来,望着什么。那是公牛。它四脚朝天,粗大的舌头伸了出来。他挣扎着站起来,又开始咳嗽了。有人过来,扶他站直。他们抬着他,穿过场子到医务所去。医生和两个穿白衣服的人正等着他。他们把他放在手术台上,给他剪开衬衣。曼纽尔觉得很疲乏。他整个胸腔感到发烧。他咳嗽起来,他们把一样东西放在他嘴跟前。人人都十分忙碌。一道电灯光照着他的眼睛。他把眼睛闭上了。(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DA.小说线索清晰、情节集中,以曼纽尔多次对牛的进攻为线索,集中选取典型的决斗情节,在多次失败与最后成功的情节中凸显出了曼纽尔对斗牛活动的热爱。B.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从曼纽尔一次次的失败到最后的成功,从观众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鼓励欢呼,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突显了勇者的力量和人性的张力。D.小说使用多种叙述人称,第三人称与第二人称交替,将写作者的客观叙述与主人公的主观情感相融合,既客观冷静地再现了故事,又拉近读者与文本的距离。(2)“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理论”。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3)本文和《老人与海》均塑造了硬汉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的异同。【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语段,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小说情节构思技巧及其效果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冰山理论,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文章情节是如何使用该创作手法的,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对比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分别分析这两个“硬汉”形象,然后分析比较其异同点。【解答】(1)A.“对斗牛活动的热爱”错误,偏离了文章的主旨,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塑造曼纽尔的硬汉形象。B.“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侧面烘托,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正面塑造曼纽尔的形象”错误,应是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正面塑造,通过埃尔南德斯的言行侧面烘托。C.“最后的鼓励欢呼”错误,观众最后并没有鼓励欢呼,小说塑造的观众群体对曼纽尔是不友好的,他们侮辱、嘲笑、蔑视曼纽尔,并不能说是鼓励欢呼。故选D。(2)首先理解“冰山理论”这一概念。所谓“冰山理论”就是用简洁的文字塑造出鲜明的形象,把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绪最大限度的埋藏在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却含而不露、思想深沉而隐而不晦,从而将文学的可感性与可思性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对鲜明形象的感受去挖掘作品的思想意义。“塑造出的鲜明形象”属于露出冰山之上的部分,而“含而不露”的情感思想是冰山之下的部分。然后结合文章分析冰山之上的形象和冰山之下的情感。文中主要写了曼纽尔和公牛的几次决斗,在这决斗中突出了曼纽尔的表现,如“曼纽尔踮起脚尖,顺着钢剑瞄准,猛扎下去”“曼纽尔爬起身,找到剑和红巾,用拇指试了试剑头”“曼纽尔拿着红巾朝它走去,挥动红巾”“曼纽尔着急了。除了走过去,没别的办法。又快又准。他侧着身子挨近公牛,把红巾横在身前猛地一扑。他把剑扎下去的时候,身子往左一闪避开牛角”“剑折弯了,他把它放在膝头上扳扳直”“没地方?他偏要扎进去让他们瞧瞧”,这些表现可以看出曼纽尔的倔强执着,这些都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在决斗的过程中还能通过曼纽尔的心理活动推测出更为丰富的内容,如“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他站起身来,咳嗽着,感到好像粉身碎骨,死掉了似的。这些讨厌的杂种!”“好吧,你们这些杂种!”间隔反复的“杂种”一词,是对公牛的愤怒,也是对侮辱他、嘲笑他的观众进行愤怒地反击和无比的蔑视,无论是对不够善意的观众还是公牛的愤怒和蔑视,都体现了曼纽尔的反抗意识,这些就是冰山之下的八分之七。这样的安排就让小说出现了大量的留白,就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3)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多数都充斥着悲剧的色彩,这与海明威一生的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时也是海明威硬汉形象创作中的一个独特之处,代表了海明威创作的硬汉形象的不可替代性,都凸显了人物的倔强执着,不服输,对一时的失败毫不在意,都有一种坚韧的精神特质,如老人,面对一波一波鲨鱼的进攻,即使武器匮乏、体力不支,他依然没有放弃,即使最后只带回大马林鱼的骸骨,他依然毫不在意;如本文的曼纽尔,在斗牛的过程中有多次失利,但他对一时的失败毫不在意,只是站在那儿望着,并没有沮丧,表现了他的硬气和坚韧。这些都是二者的相同之处。但本文塑造的硬汉形象和《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形象还是有区别的。先看《老人与海》中的老人,他一个人漂泊在海上,他是在海上与鲨鱼抗争,是人和自然的抗争,是弱和强的抗争,也是与不幸、厄运、困境的抗争,虽然从实际意义上来说,抗争的结果是失败了,但从精神层面来说,老人是胜利的,也就是说老人的抗争具有了象征意义;再看老人与鲨鱼抗争中的表现,他有过沮丧,如遭到鲨鱼袭击后,他“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他也有过疲倦和伤痛,如“双手疼得不听使唤了”,这些内容真实地展现了人物的形象。再看本文中的曼纽尔。相较于老人抗争的战场,曼纽尔抗争的战场在斗牛场,周围有众多的观众,这些观众是曼纽尔硬汉形象的见证者;同时,文章在展现曼纽尔的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同时,还展现出他对观众的反击和对公牛的蔑视,如“呸,这些讨厌的杂种!讨厌的杂种”“公牛就在那儿。跟以前一样。好吧,你这讨厌的、可恶的杂种!”等,这些都展现出他身上的反抗意识。答案:(1)D(2)①小说的情节是曼纽尔与公牛的几次决斗,通过这几次决斗烘托了人物倔强执着、自信不服输的形象特征,这只是小说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②通过这些情节可以推测出其背后隐藏着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曼纽尔对观众、公牛的蔑视,体现了曼纽尔的反抗意识。③这种情节安排使小说大量留白,引人遐思。(3)同:两者都倔强执着、自信不服输,面对一时的失败毫不在意,突显出内心的硬气和坚韧(勇敢、倔强、不屈不挠的精神特质)。异:①桑地亚哥始终是孤零零地漂泊在浩瀚无际的大海上,他的抗争具有某种象征意义:他与鱼的较量成了一曲人与自然、人与命运抗争的颂歌,老人的失败转化为寓言意义上的胜利,从而突显出桑地亚哥豪迈的人格;桑地亚哥的内心活动以摇摆的方式推进,他是一个有血有肉、能感受到疲倦与伤痛的真实的人,而不是一个概念化、抽象化的硬汉符号。②曼纽尔在真实的场景中具体的时空里与牛搏斗,有更多的人观看与见证他的硬汉形象,所以他的形象更具有真实感,其人格也更显得有普适性;曼纽尔身上还体现出了一定的反抗意识,这是桑地亚哥所没有的,他对侮辱他、嘲笑他的观众的愤怒的反击和蔑视以及他对狡黠而又顽强的公牛的愤怒和蔑视都能体现出他身上的反抗意识。二、古代诗文阅读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文本一:女子必自择丝麻,良工必自择完材,贤君必自择左右。劳于取人,佚于治事,君子欲誉,则必谨其左右。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六马之乖离,必于四达之交衢;万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失政。爱之则存,恶之则亡,长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以身本者也。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若责民所不为,强民所不能,则民疾;疾则僻矣。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政不和,则民不从其教矣;不从教,则民不习;不习,则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见信也,莫善乎先虚其内;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则无可以取亲于百姓者矣;内外不相应,则无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节选自《孔子家语•入官》)文本二: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节选自《孟子》)(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A.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B.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C.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D.故南面/临官贵而不骄/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久居而不滞/情近而畅乎远/察一物而贯乎多/治一物而万物不能乱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丝麻,丝指蚕丝,是绸缎的原料;麻指麻类植物的茎皮纤维,可制绳索、织布。B.左右,左边和右边,意思是“身旁,身边”,代指在身边侍候的人,有时指近臣。C.百姓,这个词语有“庶民,平民”和“百官”等义项,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D.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A.“为上者,譬如缘木焉,务高而畏下兹甚”,以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担心有灾患,这就为后文不要失政的论述提供了依据。B.“水至清即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在提醒君子进行统治的时候千万不要苛刻,而要本着宽容、与人为善的原则处理事务,这两句颇有哲理意义,已成名句。C.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确道理进行教化、忠诚而有信义,都是在上位者应该做到的,这样才会有良好的政局。D.“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数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恻隐心、羞恶心、辞让心、是非心”是人的基本属性,读来气势酣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②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5)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解答】(1)“故南面临官”,“南面”作“临官”的状语,不可断开;“贵而不骄”“富而能供”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有本而能图末”“修事而能建业”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BCD。译文: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故选:A。(2)C.“在文中的意思是第二个”错误,原句意思是“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故应是第一个“百姓”之意。故选:C。(3)C.“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错误。原文所说的“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意思是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并非指“无论天下的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故选:C。(4)①“莅”,统治、管理、治理;“责”,要求;“为”,做。译文: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②“苟”,如果,假如;“充”,扩充;“事”,侍奉。译文: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5)由“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达诸民之情。君子莅民,不责民之所不为,不强民之所不能”“民有小过,必求其善,以赦其过;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辅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则善也”可知,作者认为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由“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可知,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由此可见,两篇文本的共同观点是: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君子莅民”“以仁辅化”与“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答案:(1)A(2)C(3)C(4)①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②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5)①统治者要实行仁政。②文本一主张“君子莅民”“以仁辅化”,这与文本二所说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意思基本相同。参考译文:文本一:女子(织布)一定亲自挑选丝麻,优秀的工匠一定亲自挑选完美的材料,贤明的君主一定亲自挑选身边的大臣。在选拔人才上辛苦,在治理政事时就轻松,君子要想得到美誉,就一定谨慎身边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树一样,致力于高处却更加害怕掉下来。拉车的六匹马分散乱跑,定是在四通八达的交叉路口;百姓背叛正道,必定是因为君王政治措施的错误。民众热爱你,你就能存在,民众厌恶你,你就要灭亡,治理民众的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的重要。因此面向南从政做官,地位高贵却不骄横,富有了却能恭敬,有了根本却能考虑末节,治理政事却能建立功业,长时间居于官位却不停地努力,近处的感情沟通了却畅达到远方,观察一件事物却联想到多种事物,处理件事却万事都能不乱的,因为做好了自己。君子治理民众,不可以不了解民众的性情,进而通晓民众的感情。君子治理民众,不要求民众做不愿做的事,不强求民众做不能完成的事。如果要求民众做他们不愿做的事,强迫他们做不能完成的事,民众就会痛恨;痛恨就会做一些邪僻之事。水太清就没有鱼了,人极其明察就没有追随者了。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们的长处,赦免他们的过错;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爱的思想教育他们,使他们改过从善。如果犯了死罪,惩治后使他们得到新生,那就好了。政令不和谐,民众就不会服从教导;不服从教导,民众就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不习惯遵守法令法规,就不可能命令他们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话被别人相信,最好的办法是先要虚心听取意见;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做表率;要想使民众迅速服从,最好的办法是以正确的道理来管理他们。所以如果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亲近和信任;朝廷和民众不能相互了解沟通,就不能取信于平民百姓。文本二: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运转小物件于手掌上一样容易……(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像他有四肢一样。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所有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4.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鹤鸪天贺铸重过阊门①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②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城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注】①阊门:苏州西门,词人旧居。②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梧桐,其根半生半死。(1)下列对上面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苏词上片写梦前对亡妻的思念之情,下片转入梦境之迷离恍惚,结尾三句抒写了梦醒后的感慨。B.苏词“尘满面,粪如霜”一句,将夫妻死别后个人的遭际忧愤倾注于容颜苍老、形体衰败之中来描写,形象更加深刻。C.贺词是重游故地,想起亡妻,物是人非,以寄哀思之作。“旧栖新龙两依依”,这一“旧”一“新”,将自己和亡妻糅合在一起,表达了对妻子的深切怀念。D.贺词“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一句借景抒情,将丧偶之痛和孤独之境表现得分外悲凉。(2)苏轼、贺铸的这两首词,堪称古代悼亡诗之双绝。有人认为,就艺术性而言,苏词略胜,而就思想性论,贺词稍优,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两首词各自的最后两句分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性和思想感情的比较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歌中的相关诗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和分析。【解答】(1)D.“借景抒情”错,“梧桐半死”是用典,“头白鸳鸯失伴飞”是比喻,不是真实描写景物。故选:D。(2)“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是诗人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意深,痛巨,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从情感抒发上来说,更加感性动人。“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两句,前一句写自己,后一句写妻子,以夫妻间体贴关怀、情感交融的温馨生活为基础写成,用平实的细节与意象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显得一往情深,令人感慨万千。在情感抒发上,贺铸比苏轼的肝肠寸断更加理性,也更加细腻,需要细细品味。但贺铸的词中所写夫妻感情已经超越时间,超越生死,将生者与死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词笔始终关合自己与妻子双方,其情之深已侵入文章构思当中,思想性上略胜一筹。答案:(1)D(2)①苏词通过想象(虚写)长眠地下的妻子,因为难舍爱人而柔肠寸断,通过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情感抒写比较直接感性。②贺词通过细节,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沉痛地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比较理性细腻。两首悼念之词,就艺术性将难分伯仲,但就思想性而言,贺诗的确略胜一筹。译文:第一首: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昨夜在梦中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第二首: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物是人非。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什么不能与我同归呢?自己如同霜打的梧桐半死半生,又像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原野里绿草嫩叶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我流连于旧日同住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从今以后还有谁替我在深夜挑灯缝补衣衫呢?赏析:第一首: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两茫茫”生死相隔,死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也是同样的。恩爱夫妻,撒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不思量,自难忘”,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怀。因为作者时至中年,那种共担忧患的夫妻感情,久而弥笃,是一时一刻都不能消除的。作者将“不思量”与“自难忘”并举,利用这两组看似矛盾的心态之间的张力,真实而深刻地揭示自己内心的情感。十年忌辰,触动人心的日子里,他不能“不思量”那聪慧明理的贤内助。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难以遏止。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想到爱妻华年早逝,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凄凉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个长短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悲痛,而又无奈的,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苏东坡曾在《亡妻王氏墓志铭》记述了“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的父训。而此词写得如梦如幻,似真非真,其间真情恐怕不是仅仅依从父命,感于身世吧。作者索于心,托于梦的确实是一份“不思量,自难忘”的患难深情。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开始“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写自己在梦中忽然回到了时常怀念的故乡,在那个两人曾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相聚、重逢。“小轩窗,正梳妆。”那小室,亲切而又熟悉,她情态容貌,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妇,形象很美,带出苏轼当年的闺房之乐。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之胜,全在于此。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落。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也令人感到无限凄凉。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而柔肠寸断。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作者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清幽独,黯然魂销。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这首词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挚着,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哀惋。第二首: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全词写得很沉痛,十分感人,成为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上片开头两句用赋,直抒胸臆,写作者这次重回苏州经过阊门,一想起和自己相濡以沫的妻子已长眠地下,不禁悲从中来,只觉得一切都不顺心,遂脱口而出道:“同来何事不同归?”接以“同来何事不同归”一问,问得十分无理,实则文学往往是讲“情”而不讲“理”的,极“无理”之辞,正是极“有情”之语。“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借用典故,用半死梧桐和失伴鸳鸯比喻自己知天命之年却成为鳏夫,孑身独存的苦状,寂寞之情,溢于言表。“清霜”二字,以秋天霜降后梧桐枝叶凋零,生意索然,比喻妻子死后自己也垂垂老矣。“头白”二字一语双关,鸳鸯头上有白毛,而词人此时已年届五十,也到了满头青丝渐成雪的年龄。这两句形象地刻画出了作者的孤独的凄凉。过片“原上草,露初晞“承上启下,亦比亦兴,既是对亡妻坟前景物的描写,又借露水哀叹妻子生命的短暂。同时这里也是用典,汉乐府丧歌《薤露》:“薤上露,何易晞!”用原草之露初晞暗指夫人的新殁,是为比,紧接上片,与“梧桐半死”共同构成“博喻”;同时,原草晞露又是荒郊坟场应有的景象,是为兴,有它寻夫先路,下文“新垅”二字的出现就不显得突兀。下片最后三句复用赋体。“旧栖新垅两依依。”因言“新垅”,顺势化用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诗意,牵出“旧栖”。居所依依,却天人永隔。下文即很自然地转入到自己“旧栖”中的长夜不眠之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夜间辗转难眠中,昔日妻子挑灯补衣的情景历历在目,却再难重见。这既是抒情最高潮,也是全词中最感人的两句。这两句,平实的细节与意象中表现妻子的贤慧,勤劳与恩爱,以及伉俪间的相濡以沫,一往情深,读来令人哀惋凄绝,感慨万千。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人而不仁”,就不能实行礼,就不能运用乐:而曾子则告诉士人“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士人责任重大,路途遥远。(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相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3)李白《将进酒》一诗中,最能表达其怀才不遇的郁愤和豪迈乐观的自信的诗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人而不仁士不可以不弘毅(重点字:弘、毅)(2)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重点字:壹)(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重点字:材)(4)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重点字:初)(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重点字:胜)三、语言文字运用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刷屏”时代,“读书”何为?一方面,阅读的重要目的在于求知。阅读形式的进阶,以①的程度丰富了知识内容的打开方式。在阅读体验上,“听书”“快读”等方便快捷的选择,让随时随地随心获取知识成为可能;融合多重形态的视听内容,更让阅读由平面式的“纸上得来”升级为立体式的“尽观天下事”。在信息储备上,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突破了有限内容与无限信息之间的界线。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求知的方式各异,但无论是看画面、听声音还是浏览文字,摄取知识和信息之后,在化零为整、沉潜往复中使之沉淀为思考和智慧都是必不可少的过程。文字留白处的掩卷长思、声画落幕后的②,都在一次次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中充盈着读者的精神家园。()。这种魅力,正是③的快餐式阅读、蜂拥而至的流量化内容所不能给予读者的独特馈赠。(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DA.以思考的力量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B.在信息浪潮中以思考的力量涵养情怀与气质,在笔墨世界中保持专注与笃定C.在信息浪潮中以思考的力量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D.以思考的力量在信息浪潮中保持专注与笃定,在笔墨世界中涵养情怀与气质(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以进一步强调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重要价值。要求:使用设问、反问两种修辞,可适当增删词语,但改后句子要保持连贯,不得改变原意。(4)请指出老人回答中存在的两个逻辑问题并进行说明。《庄子》中有一个抱瓮老人的故事。子贡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给菜园里的蔬菜浇水,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子贡走过去对老人说;“老人家,现在有一种机械名字叫做槔,既省力又快,你为什么不用呢?”老人回答说:“我并非不知道这种工具,而是一旦用了这种取巧的机械,就一定有投机取巧的事情。有了投机取巧的事情,就有了投机取巧的思想。有了投机取巧的思想,就会丧失优良的美德。”【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2)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专业融资个人住房抵押担保协议格式范本版A版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娱乐场所KTV租赁协议3篇
- 2024米东区建设局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合同3篇
- 2025年度场监管应急预案合作协议4篇
- 二零二五年防盗门新材料研发与应用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农产品区域代理销售及品牌推广合同3篇
- 2025年水库合作承包协议-水库水环境监测与治理3篇
- 二零二五版新型落水管材料研发与应用合作协议4篇
- 二零二五版电子商务公司与快递物流企业全面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高科技厂房租赁及研发支持服务协议4篇
- 《流感科普宣教》课件
- 离职分析报告
- 春节家庭用电安全提示
- 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通用课件
- 厨邦酱油推广方案
- 乳腺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
- 高三数学寒假作业1
- 保险产品创新与市场定位培训课件
- (完整文本版)体检报告单模版
- 1例左舌鳞癌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 钢结构牛腿计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