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李舫①任何一个时期,文艺批评都须恪守客观公正的最高原则。作家张炜曾说:“我们对一部作品可以不谈,但不能把糟糕的作品说成好的作品,这是我们的基本底线。”然而今天,最高原则的退据失守一定令他失望,准确地说,文艺批评也许忘记用最后的沉默来表达拒绝的尊严。②当下的文艺界,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一出剧作问世,一些观摩会、座谈会便接踵而至,“大师”“绝唱”“高山仰止”“辉煌史诗”的溢美之词扑面而来。对文艺家,这样的景象几乎见怪不怪:一部新作出炉,一批充满阿谀、奉承的评论文章便蜂拥而上,“力作”“经典”“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的重磅评语数不胜数。③创作与批评俨然成为孪生兄弟、双子星座。在新书的腰封上,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深度阐释;在新片的花絮里,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卖力唱和;在新剧的发布会中,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躲闪腾挪;在新戏的研讨会上,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巧舌如簧——在大大小小的文艺创作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文艺批评如影随形般地鼓噪喧嚣,从难点答疑到热点聚焦,从审美感悟到学科建设,文艺批评无所不能、无孔不入,“走穴”的文艺批评越来越多,“赶场”的文艺批评越来越滥,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溢美现象汹涌成灾。不知从何时开始,文艺批评演变为文艺表扬,文艺表扬退化为文艺吆喝,文艺吆喝沦落为文艺交易。④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答案也许并不复杂,人情的传统、权力的寻租、利益的绑架、原创的不足……这些造就了文化建设的好大喜功,也造就了文艺批评的虚假繁荣。文艺批评,不再是在相互辩诘中彼此促进,而是借助肉麻吹捧,自说自话;不再是在相互交锋中认识真理,而是捞取名声资本,哗众取宠;不再是在相互砥砺中辨别是非,而是变得顾影自怜,故步自封。文艺批评的时尚化、边缘化、口语化、低俗化,批评家对于重大文化现象的缺席、缺位、失语、乱语,使批评载体滑向媒体化、口号化、红包化、核心刊物化,这些是文艺批评丧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大大小小的文艺圈子不仅在分割领地,更在瓜分利益;愈来愈狭隘的文艺批评正在变成少数人的交易专利和交际工具。⑤文艺批评本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批评”包含着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批”与“评”。创作与批评,归根结底是一种架构于相互信任之上的价值判断,文艺家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批评家的阐释关系,受众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文艺家和批评家的鉴赏关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艺批评已经丧失了这种基本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从狭隘的个人需要和利益驱动出发,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肤浅,创作、受众、批评之间由此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⑥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批评的繁荣会将社会引向光明,批评的萧条则会让社会滑向黑暗。曾有学者反思,何以20世纪早期文艺界出现了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应归功于当时尖锐的文艺批评、激烈的文艺争鸣。正是在这种批评和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学说纷纷涌现,一个又一个文艺家亮丽登场。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拾遗补缺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幽的洞彻、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⑦其实,文艺批评不仅是一种人文学科,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于天地生死的追问和呈现,关乎命运,关乎心灵,关乎希望,更关乎民族和未来。2013年秋天,93岁的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辞别尘世。他的离去让整个德国唏嘘不已,包括德国总统在内的数百名社会政要、文化名流自发为他送行。这位挂满勋章的批评家是德国文化的“孤本”,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面孔众所周知,一位小说家甚至用一句笛卡尔式的话来赞誉他的地位:“他评论我,所以我存在。”可以说,对于德国来说,赖希—拉尼茨基的存在,不仅是文学的一面旗帜,更是文化的一颗良心。⑧期待我们的文艺批评,葆有更多这样的旗帜和良心。(2013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第③段中的“孪生兄弟、双子星座”是指。(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前文艺批评的乱象与文艺批评者的不尽责是有关系的。B.“表扬”不属于文艺批评,因“表扬”会造成虚假繁荣。C.当前文艺批评沦为文艺赞美,其原因看似简单,实则复杂。D.文艺批评是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3)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当下文艺批评界乱象丛生,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B.文艺批评只要不再是“肉麻吹捧”就会走向繁荣。C.创作者与批评者相互共生,没有批评就没有创作。D.尖锐的文学批评和争鸣是有利于文艺大师出现的。(4)第⑥⑦两段中的两个事例能否相互替换?请加以分析.(5)《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在探春的倡议下,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宝玉、李纨等七人成立了“海棠社”。他们各自起了雅号,然后黛玉、探春、宝钗、黛玉开始写诗,李纨对四人的诗作进行评价。从此,一群富有才气的红楼儿女写诗评诗、吟咏唱酬,成为红楼中的一抹亮色。书中写道——宝玉道:“稻香老农(李纨)虽不善做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众人都道:“自然。”依据全文信息,判断以上有关《红楼梦》“海棠社”的简介及“书中写道”的内容,是否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大树对泥土的情谊﹣﹣记解放军总医院百岁军医、老年医学专家牟善初卢晓琳1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农耕家庭。1943年,牟善初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毕业生有“军用”和“民用”两个去向,由自己抓阄选择其中一个。牟善初抓到了“民用”,这让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志向的牟善初非常失望,恰好一位抓到“军用”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不能从军,于是二人私下进行了调换。第二年,牟善初如愿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当上了手术队上尉军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抗日军人的生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74年,牟善初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该院老年心内科名誉主任叶平深感牟老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人才的赤诚之心,“牟老指导过无数学生的论文,无论多忙都对论文仔细修改和把关,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第一作者,他说要多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这样描述牟善初对学生的指导:“实验数据若有不准确,必须重算;实验动物缺失一只,必得补齐;论文中的每一个英文单词他都细心校正。”“病人有事,随时叫我”我国隋唐名医孙思邈曾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牟善初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永远忘不了1992年春节前的一次抢救。患者因肺心病心力衰竭,憋喘明显,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明显起色。血生化和动脉血气报告提示,复杂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是重要诱因。心中没有把握的李小鹰拨通了牟善初家的电话,时已深夜两点钟,窗外大风卷着漫天雪花肆虐。“我马上就来。”牟善初在电话里说。当病区的电梯门打开时,李小鹰仿佛看到了“圣诞老人”:75岁的牟善初大步跨出电梯,羽绒服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花,急切出门都没来得及换上棉鞋的牟善初,脚上的一双布鞋已然湿透。“老师见我第一句话是,‘病人怎么样了?’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后就指导我们抢救,直到病情稳定下来,就这样在病房守了一夜。”令老年肾内科护士长张瑞芹非常震撼的是,牟善初一直到95岁,每天8点准时上班,每周周三、周五去病区查房、会诊,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每两周还去一次药房了解新药。“我和患者就像大树对泥土的情谊。”在牟善初90岁生日上,老人说的这句话让秘书周桂芳感慨不已。在临床,时间全给病人“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识和技能是人民培养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应尽的职责。”牟善初在回忆文章《暮年忆旧》里的话语铿锵有力,“我的座右铭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牟善初的二女儿牟小芬眼里,双休日里爸爸极少在家,更别提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了,她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爸爸被急救电话叫到病房抢救病患。当记者想看看近期的“全家福”照片时,牟小芬有些无奈地笑着拿出一张20世纪60年代初期拍下的“全家福”。面对记者的不解,牟小芬说:“爸爸除了忙临床的事,还要带研究生,好不容易有点空闲,也都用在了图书馆和他的书房。记得有次我生病了,希望爸爸带我到医院看病,他说病房刚刚收治了一位病危患者,要去抢救,让我自己到门诊找某某医生。”生活上极尽简朴的牟善初至今还穿着带补丁的衬衣和袜子,但他对待群众从不吝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5万元钱为家乡建希望小学。中国工程院颁发给牟善初15万元的奖金,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给医院设立了“牟善初医疗保健科研奖励基金”,为年轻人的成长进步铺路架桥……(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①牟善初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40余年,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选院士的机会也不在意。②20世纪70年代末,牟善初组建了全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众多,享誉军内外、国内外。他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涉及的老年疾病有几十种。这些著作和论文,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牟善初早就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的志向,后如愿以偿赶赴抗日前线。B.牟善初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把关从不马虎。C.牟善初75岁那年,在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后,不顾深夜漫天飘雪,连忙赶到医院指导抢救。D.牟善初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在医院,极少在家,更别提陪家人了,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牟善初有着赤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医者本色,也有大爱精神,如拿出资金建希望小学等。B.牟善初一直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组建了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累累,享誉国内外。C.牟善初编写医学著作,发表论文,涉及几十种老年疾病,因此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D.这则通讯大量引用牟善初周边人对他的描述,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文学性。(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树对泥土的情谊”的内涵的理解。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菊与城雷抒雁①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②那些黄的、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千姿百态。扭缠着的,结成一座座径可一米的圆柱、方柱,使你想起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石柱的庄严与神圣;攀缘着的,则依势建筑起一座高可乱真的“岳阳楼”“滕王阁”;飞腾的,成龙成凤;倾泻的,为流为瀑;站立的,单株绽开数以百计的花朵,有的矜持,有的阔笑!③那些名贵的品类,亭亭玉立,碗大的花朵,有的澄黄如冠,有的粉丝轻垂,有的羞颜半露,实在像一群天仙落凡,或者如一队超女待选。④时在冬日,北方已是寒霜白雪交加;而南方,则艳阳高照,稍动腿脚,就会冒汗。菊花,怎么会选择了这样时日,欢聚在这南方小镇呢?⑤镇名小榄,坐落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这小榄镇地势如一枚橄榄,历史上就有养菊的风习,年年都办菊展,小镇人自称家乡为“菊城”,足见爱菊之深。此刻,举办的却是第九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万菊竞汇,从全国各地齐聚在这小镇。⑥自从陶渊明先生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这菊花历来就是清高、归隐的象征。“东篱”,自然是成了菊花的雅号。文人雅士总爱咏菊喻志,表明自己的品格与志向。宋人卞伯玉写下《菊赋》,以为菊“不履苦而沦操,不在同而表淑”,故而“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赞扬菊花“振劲朔以扬渌,含凝露而吐英”。清人王韬在《招陈生赏菊》文中,说花有三品,为神品、逸品、艳品,惟菊兼而有之。神在“高尚其志,淡然不厌”;逸在“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艳在“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真可为菊花知己。⑦不过说来说去,自古以来,都唱的是菊的清高、隐逸以及履严冬而不凋。可这小榄镇,是一座南方闹市,虽说人口不多,只15万余,常住外来人口却多达16万,还不计往来暂住者。只菊花节开幕当天,说万人空巷,已不足以表达其热闹,一条宽阔大街,塞得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但见人头攒动,红男绿女,青壮长幼,倾家而出。那时,心中直呼,菊啊菊啊,你何以诱人如此!是你坠雅入俗,还是世人脱俗入雅!此情此景,让人难免不想起那两句述说世态变化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⑧赏花兼有食花,小榄人把那艳艳黄花,入了各色菜肴,布起一道菊花宴;又以之入茶入饼,做成各类精细小吃,成了送礼待宾的佳物。菊之体,入俗而为食品;菊之魂,升雅而为神品。小镇人之聪明,令人钦佩。⑨小榄镇先前也曾是一个偏僻乡镇,从褪色的旧照片里目睹它的前身,让人难止唏嘘,如今却成了另一种景象,2006年,人均GDP达到7.5万元,人均纳税近1.3万元。走在小镇大街上,一幢幢干净、明亮、高大的楼宇建筑,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富庶与先进程度,比起欧洲一些城市,可以说毫不逊色。小榄镇有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种种闪光的桂冠。⑩这又让我想到菊,想到关于菊的另一类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常是文人雅士看重的菊品。当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竟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取菊之不与俗花为伍,一派肃杀之气。千年来,菊之卓然独立,落落不群,成了残酷社会生活的逃避者、抗争者所崇尚的植物偶像。⑪今天,在小榄,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紫荆花艳艳地纷开在枝头;三角梅,繁盛地绽放在叶间;玫瑰依然随时展姿;装饰林带路边的太阳花,鲜鲜艳艳地像丝带锦帛七色交并;而这一刻又凸显着菊花。万菊之园,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百花共处,交相辉映,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竟改写了傲菊独放的景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⑫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小榄镇人说他们努力实现的这种社会目标叫“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高尚其志,淡然不厌”。菊之神,不正是小榄人倾心以求的志向么!小榄镇,花之天堂,人之天堂!⑬小镇的秀发,簪一朵菊花,如此美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开篇便呈上了一幅百菊争艳图,它们千姿百态,给小镇带来了百般灵性。B.第8段详细叙述小镇人待菊之聪慧,展现其聪敏,间接回答了菊至小城的俗雅之思。C.第11段由小城之菊的现实存在反观古今菊之生存状况,凸现小镇菊花丰富的文学意蕴。D.在菊与城之间,菊成就了城,城重塑了菊。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美好生活。(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第二人称“你”起笔,概括抒发菊在小城中的风采和灵性。领起后文的“菊”之美。B.第四段引出小镇,以菊落南方小镇来设置悬念,为后文写菊花与小镇的相得益彰张本。C.第九段将小镇的前身与现状作对比,暗示菊为小城带来了富庶的生活和荣光。D.文章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菊花与小城相得益彰、和谐美好的生活的欣喜。(3)文中倒数第三段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新意”的理解。(4)文本第⑥⑩段引用了多则关于菊的诗文,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文章这样写有何效果。四、文言文阅读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戴名世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⑤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搬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B.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C.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D.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的之掇拾/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足下,称对方的敬辞,意为“您”;古代用以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多用于书信。B.浮屠亦作浮图,原指佛教创始者“佛陀”,古人有时亦以此来称呼佛教徒或佛塔。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D.翰林院是古代以文学供奉朝廷的官署,宋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清沿袭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外,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结尾明确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来实现与犁支面对面地核实相关史实的愿望,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②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五、古代诗歌阅读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慈湖夹阻风(五首)①苏轼其二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其五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②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注释】①这组诗为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坐舶经过安徽当涂的慈湖夹时所写。阻风,为风所阻。②并,傍。(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首诗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于路途所见所感中寄寓哲理思考。B.诗中描写的江水接天和月光平铺江面的情景,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C.山前墟落可供落脚,水路狭窄客船难行,写出诗人慈湖夹之行的不同际遇。D.第二首诗与《赤壁赋》都写到清风与明月,但它们所营造的意境有所不同。(2)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六、选择题组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汉族民间歌舞,因关中地区曾被称为“秦”而得名。秦腔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江南无名氏所作的《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唱词注明通过“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那以前形成,而且当时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江南远离陕西,传播需要时间,,秦腔在明中叶当已形成。秦腔艺术源远流长,相传唐玄宗曾专门设立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演唱宫廷乐曲,演唱民间歌曲。梨园乐师李龟年所作的《秦王破阵乐》被称为秦王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秦腔。可以说秦腔是戏曲音乐文化发展的根基,它深刻诠释了汉文化的发展,为研究汉族文化、追踪古老艺术形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性和现实功能。(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有一段唱词注明通过“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不但秦腔在当时或那以前已经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B.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不但在当时已经形成,而且在那以前就外传到其他地方了。C.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D.有一段唱词注明通过“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说明秦腔在那以前不但已经形成,而且在当时已经外传到其他地方了。(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可见不仅还日臻B.因此不仅还日臻C.可见不但更日益D.因此不但更日益(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精神寄托的秦腔,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B.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秦腔是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C.秦腔作为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D.秦腔承载着广大西部地区人民的精神寄托,是人们互相交流情感的一种方式七、选择简答7.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红色是喜庆之色。人有喜事喝了酒,脸色发红,会有一种按捺不住的激动。现在的院子正是这种气氛。远处看,柿子树和枫树的叶子着了红妆,柿子树的叶片本就厚实,这时红得像浸过红颜料的布头,裹着黄柿子,露出一脸的憨厚;枫树,正庆幸他们一年中最露脸的时刻,不管是元宝枫还是鸡爪枫,都尽力伸展开他们的尖叶,鲜红欲滴。走近看,①,爬山虎的蔓本是怯怯地匍匐在墙角、墙头,用它的墨绿去勾线填缝,这时它的蔓却喷出耀眼的红光,一时墙头便舞着蜿蜒的红飘带,墙角则像是谁刚泼了一桶红油漆,而高楼整面的山墙,则满墙鲜艳,火辣辣地呼喊着大地的浪漫。我们常说秋天是金色的季节,其实,②:松柏、翠竹、没来得及落叶的杨柳和地上绿油油的草坪做了秋的深色背景;也有许多中间的过渡,马褂木因为硕大的叶片特别像古人穿的马褂而得名,这时呈现出深褐色;而白蜡树则刚刚染上一点淡黄;更有那玉兰,白绒绒的花苞,已经准备好了来年春天的绽放;地上的落叶,因时间的先后分出了水分的干湿和颜色的浓淡。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就像暗夜里的灯笼;一片鲜红的新叶正被风吹到枯叶堆上,像正要去点燃它的火苗。阳光从未落的绿叶上反射着粼粼的光,秋风还是突然地来去,搅动一团落叶,扬起又落下。(1)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A.比拟夸张互文B.比喻借代夸张C.比拟比喻夸张D.比喻互文借代(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偶有一串红叶,单挂在一色青灰的墙上;枯叶堆上一片鲜红的新叶刚被风吹落下,鲜明的颜色对比中,更显秋色的美好。”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①②八、材料作文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美国一位活了101岁的老奶奶,叫“摩西奶奶”,76岁开始绘画,80岁举办画展,轰动美国,享誉全球。摩西奶奶说:“现在就是最好的时光。对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这三个人说的话,你认为哪一句更有道理?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判断与选择。
2023年云南省丽江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李舫①任何一个时期,文艺批评都须恪守客观公正的最高原则。作家张炜曾说:“我们对一部作品可以不谈,但不能把糟糕的作品说成好的作品,这是我们的基本底线。”然而今天,最高原则的退据失守一定令他失望,准确地说,文艺批评也许忘记用最后的沉默来表达拒绝的尊严。②当下的文艺界,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一出剧作问世,一些观摩会、座谈会便接踵而至,“大师”“绝唱”“高山仰止”“辉煌史诗”的溢美之词扑面而来。对文艺家,这样的景象几乎见怪不怪:一部新作出炉,一批充满阿谀、奉承的评论文章便蜂拥而上,“力作”“经典”“流芳百世”“名垂青史”的重磅评语数不胜数。③创作与批评俨然成为孪生兄弟、双子星座。在新书的腰封上,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深度阐释;在新片的花絮里,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卖力唱和;在新剧的发布会中,我们看得到文艺批评的躲闪腾挪;在新戏的研讨会上,我们听得到文艺批评的巧舌如簧——在大大小小的文艺创作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文艺批评如影随形般地鼓噪喧嚣,从难点答疑到热点聚焦,从审美感悟到学科建设,文艺批评无所不能、无孔不入,“走穴”的文艺批评越来越多,“赶场”的文艺批评越来越滥,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溢美现象汹涌成灾。不知从何时开始,文艺批评演变为文艺表扬,文艺表扬退化为文艺吆喝,文艺吆喝沦落为文艺交易。④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答案也许并不复杂,人情的传统、权力的寻租、利益的绑架、原创的不足……这些造就了文化建设的好大喜功,也造就了文艺批评的虚假繁荣。文艺批评,不再是在相互辩诘中彼此促进,而是借助肉麻吹捧,自说自话;不再是在相互交锋中认识真理,而是捞取名声资本,哗众取宠;不再是在相互砥砺中辨别是非,而是变得顾影自怜,故步自封。文艺批评的时尚化、边缘化、口语化、低俗化,批评家对于重大文化现象的缺席、缺位、失语、乱语,使批评载体滑向媒体化、口号化、红包化、核心刊物化,这些是文艺批评丧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大大小小的文艺圈子不仅在分割领地,更在瓜分利益;愈来愈狭隘的文艺批评正在变成少数人的交易专利和交际工具。⑤文艺批评本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批评”包含着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批”与“评”。创作与批评,归根结底是一种架构于相互信任之上的价值判断,文艺家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批评家的阐释关系,受众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文艺家和批评家的鉴赏关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艺批评已经丧失了这种基本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从狭隘的个人需要和利益驱动出发,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肤浅,创作、受众、批评之间由此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⑥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批评的繁荣会将社会引向光明,批评的萧条则会让社会滑向黑暗。曾有学者反思,何以20世纪早期文艺界出现了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应归功于当时尖锐的文艺批评、激烈的文艺争鸣。正是在这种批评和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学说纷纷涌现,一个又一个文艺家亮丽登场。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拾遗补缺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幽的洞彻、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⑦其实,文艺批评不仅是一种人文学科,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于天地生死的追问和呈现,关乎命运,关乎心灵,关乎希望,更关乎民族和未来。2013年秋天,93岁的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辞别尘世。他的离去让整个德国唏嘘不已,包括德国总统在内的数百名社会政要、文化名流自发为他送行。这位挂满勋章的批评家是德国文化的“孤本”,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的面孔众所周知,一位小说家甚至用一句笛卡尔式的话来赞誉他的地位:“他评论我,所以我存在。”可以说,对于德国来说,赖希—拉尼茨基的存在,不仅是文学的一面旗帜,更是文化的一颗良心。⑧期待我们的文艺批评,葆有更多这样的旗帜和良心。(2013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1)第③段中的“孪生兄弟、双子星座”是指低劣的文艺作品与奉承的文艺评论(文艺表扬)。(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当前文艺批评的乱象与文艺批评者的不尽责是有关系的。B.“表扬”不属于文艺批评,因“表扬”会造成虚假繁荣。C.当前文艺批评沦为文艺赞美,其原因看似简单,实则复杂。D.文艺批评是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3)能够根据本文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D。A.当下文艺批评界乱象丛生,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B.文艺批评只要不再是“肉麻吹捧”就会走向繁荣。C.创作者与批评者相互共生,没有批评就没有创作。D.尖锐的文学批评和争鸣是有利于文艺大师出现的。(4)第⑥⑦两段中的两个事例能否相互替换?请加以分析.(5)《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在探春的倡议下,宝钗、黛玉、迎春、惜春、宝玉、李纨等七人成立了“海棠社”。他们各自起了雅号,然后黛玉、探春、宝钗、黛玉开始写诗,李纨对四人的诗作进行评价。从此,一群富有才气的红楼儿女写诗评诗、吟咏唱酬,成为红楼中的一抹亮色。书中写道——宝玉道:“稻香老农(李纨)虽不善做却善看,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众人都道:“自然。”依据全文信息,判断以上有关《红楼梦》“海棠社”的简介及“书中写道”的内容,是否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时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还要理解词语的语境义。(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注意联系文本内容理解。(3)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分析和推理的能力,作答时将选项内容在文中对应的信息找出,比较得出答案。(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此题并非开放式,必须回答“不能替换”。(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取信息并结合文意作创新性解读个性化思考的能力。注意联系文本内容分析。【解答】(1)“创作与批评俨然成为孪生兄弟、双子星座”中“孪生兄弟、双子星座”属于比喻修辞,找到本体即答案要点,首先结合“孪生”和“双子”有个大概判断,即如影随形相伴而生,再结合句中“俨然”一词判断,它具有连接本体喻体的作用,可见“孪生兄弟、双子星座”宏观而言指的是创作与批评,再具体一些可以细化到微观含义,可以结合下文“从审美感悟到学科建设,文艺批评无所不能、无孔不入,“走穴”的文艺批评越来越多,“赶场”的文艺批评越来越滥,夸夸其谈、言之无物的溢美现象汹涌成灾。不知从何时开始,文艺批评演变为文艺表扬,文艺表扬退化为文艺吆喝,文艺吆喝沦落为文艺交易”分析,进而得出答案:低劣的文艺作品与奉承的文艺评论(文艺表扬)。(2)B.““不属于文艺批评,因……会造成虚假繁荣”错,原文信息是“文艺批评缘何变成文艺表扬?答案也许并不复杂,……这些造就了文化建设的好大喜功,也造就了文艺批评的虚假繁荣”,可见选项曲解文意,因果逻辑失当,“不属于”表达绝对。故选B。(3)A.“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错,原文信息是“当下的文艺界,这样的场景似乎并不陌生”“对文艺家,这样的景象几乎见怪不怪”“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文艺批评已经丧失了这种基本的文化自觉和道德自律,从狭隘的个人需要和利益驱动出发,表现为一种热热闹闹的肤浅,创作、受众、批评之间由此出现严重的信任危机”“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拾遗补缺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幽的洞彻、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可见选项表述“当下文艺批评界乱象丛生,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过于绝对。B.“文艺批评只要不再是……就会走向繁荣”错,原文信息是“人情的传统、权力的寻租、利益的绑架、原创的不足……这些造就了文化建设的好大喜功,也造就了文艺批评的虚假繁荣。文艺批评,不再是在相互辩诘中彼此促进,而是借助肉麻吹捧,自说自话;不再是在相互交锋中认识真理,而是捞取名声资本,哗众取宠;不再是在相互砥砺中辨别是非,而是变得顾影自怜,故步自封。文艺批评的时尚化、边缘化、口语化、低俗化,批评家对于重大文化现象的缺席、缺位、失语、乱语,使批评载体滑向媒体化、口号化、红包化、核心刊物化,这些是文艺批评丧失生命力、降低文化品位的重要原因”,可见并非只要文艺批评不再是“肉麻吹捧”就会走向繁荣,还需要很多条件,比如提升文化品位、坚守原则底线,相互砥砺中辨别是非,相互交锋中认识真理等等。C.“相互共生,没有批评就没有创作”错,原文说“创作与批评俨然成为孪生兄弟、双子星座”,这是一种批评,相关信息还有“创作与批评,归根结底是一种架构于相互信任之上的价值判断”“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拾遗补缺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幽的洞彻、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可见并非相互共生,也不是没有批评就没有创作,只能说批评有利于创作水平的提升。故选D。(4)第⑥段先亮明观点“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批评的繁荣会将社会引向光明,批评的萧条则会让社会滑向黑暗”,然后列举事例“曾有学者反思,何以20世纪早期文艺界出现了大师辈出、群星璀璨的生动局面?应归功于当时尖锐的文艺批评、激烈的文艺争鸣。正是在这种批评和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学说纷纷涌现,一个又一个文艺家亮丽登场”来证明观点,并阐明作用“正是在这种批评和争鸣中,一个又一个新学说纷纷涌现,一个又一个文艺家亮丽登场”,进而形成正反对比,“然而今天,我们的文艺批评,不再有循循善诱的耐心、拾遗补缺的宽厚,更不再有秉烛观幽的洞彻、怒剑出鞘的锋芒,文艺创作的勇气和风骨,正在文艺表扬的温柔乡里慢慢消融”。第⑦段承接上文,与第⑥段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其实,文艺批评不仅是一种人文学科,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于天地生死的追问和呈现,关乎命运,关乎心灵,关乎希望,更关乎民族和未来”,列举德国文学批评家拉尼茨基去世后对德国的震动,“2013年秋天,93岁的文学批评家马塞尔•赖希—拉尼茨基辞别尘世。他的离去让整个德国唏嘘不已,包括德国总统在内的数百名社会政要、文化名流自发为他送行”,可见意在强调(优秀的)文艺批评更关乎民族和未来,“这位挂满勋章的批评家是德国文化的‘孤本’”“可以说,对于德国来说,赖希—拉尼茨基的存在,不仅是文学的一面旗帜,更是文化的一颗良心”。综合以上内容,可见这两个例子,从论证过程来说,是逐层深入的,各自对应分观点,内容有异,现象不同,角度有别,不可替换。(5)第一问答案也是唯一的,即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然后理解分析“书中写道”的内容,宝玉所言稻香老农(李纨)虽不善做指的是不擅长写诗,却“善看”,这里的“看”是欣赏作品,并对诗歌内容、手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点评,契合了本文所言的文学批评,“又最公道,你就评阅优劣,我们都服的”,暗含着本文所说的文艺批评与创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又最公道”,契合本文所说的文艺批评要恪守客观公正的最高原则,“任何一个时期,文艺批评都须恪守客观公正的最高原则。作家张炜曾说:‘我们对一部作品可以不谈,但不能把糟糕的作品说成好的作品,这是我们的基本底线’”。“你就评阅优劣”,与本文中所说的要批评、表扬兼具,要敢于分出优劣的观点一致,“文艺批评本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借助文艺学剖析文艺或借助文本探讨文艺的研究方法。‘批评’包含着最基本的两个要素:‘批’与‘评’”。“我们都服的”契合了本文“创作与批评,归根结底是一种架构于相互信任之上的价值判断,文艺家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批评家的阐释关系,受众因为信任建立了与文艺家和批评家的鉴赏关系”。“历史上文化的昌盛也总是伴随着批评的活跃。批评的繁荣会将社会引向光明”“其实,文艺批评不仅是一种人文学科,更是一种人生哲学,是对于天地生死的追问和呈现,关乎命运,关乎心灵,关乎希望,更关乎民族和未来”,一群富有才气的红楼儿女写诗评诗,成为红楼中的一抹亮色,预示着文艺批评关乎心灵和希望,将人生引向美好。答案:(1)低劣的文艺作品与奉承的文艺评论(文艺表扬)。(2)B(3)D(4)不能。第⑥段列举我国20世纪早期文艺界大师辈出、群星璀璨,意在强调(活跃的)文艺批评对文化昌盛的影响。第⑦段列举德国文学批评家拉尼茨基去世后整个德国的嘘唏不已,意在强调(优秀的)文艺批评更关乎民族和未来。这两个例子,从论证过程来说,是逐层深入的。(5)答案示例:属于“文艺批评”的范畴。稻香老农(李纨)虽不善做(诗)却“善看”(诗),暗含着本文所说的文艺批评与创作相互促进的关系。“又最公道”,契合本文所说的文艺批评要恪守客观公正的最高原则。“你就评阅优劣”,与本文中所说的要批评、表扬兼具,要敢于分出优劣的观点一致。一群富有才气的红楼儿女写诗评诗,成为红楼中的一抹亮色,预示着文艺批评关乎心灵和希望,将人生引向美好。二、实用类文本阅读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大树对泥土的情谊﹣﹣记解放军总医院百岁军医、老年医学专家牟善初卢晓琳1917年,牟善初出生在山东日照一个农耕家庭。1943年,牟善初从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毕业,当时毕业生有“军用”和“民用”两个去向,由自己抓阄选择其中一个。牟善初抓到了“民用”,这让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志向的牟善初非常失望,恰好一位抓到“军用”的同学因种种原因不能从军,于是二人私下进行了调换。第二年,牟善初如愿奔赴云南腾冲抗日前线,当上了手术队上尉军医。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他和战友们抢救了一个又一个抗日军人的生命。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974年,牟善初调入解放军总医院工作。该院老年心内科名誉主任叶平深感牟老为祖国医学事业培育人才的赤诚之心,“牟老指导过无数学生的论文,无论多忙都对论文仔细修改和把关,但从不在文章中署名第一作者,他说要多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健康管理研究院主任曾强这样描述牟善初对学生的指导:“实验数据若有不准确,必须重算;实验动物缺失一只,必得补齐;论文中的每一个英文单词他都细心校正。”“病人有事,随时叫我”我国隋唐名医孙思邈曾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牟善初的学生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主任医师李小鹰永远忘不了1992年春节前的一次抢救。患者因肺心病心力衰竭,憋喘明显,经过几个小时的抢救仍无明显起色。血生化和动脉血气报告提示,复杂的酸碱平衡紊乱可能是重要诱因。心中没有把握的李小鹰拨通了牟善初家的电话,时已深夜两点钟,窗外大风卷着漫天雪花肆虐。“我马上就来。”牟善初在电话里说。当病区的电梯门打开时,李小鹰仿佛看到了“圣诞老人”:75岁的牟善初大步跨出电梯,羽绒服上落了一层厚厚的雪花,急切出门都没来得及换上棉鞋的牟善初,脚上的一双布鞋已然湿透。“老师见我第一句话是,‘病人怎么样了?’他仔细检查完病人后就指导我们抢救,直到病情稳定下来,就这样在病房守了一夜。”令老年肾内科护士长张瑞芹非常震撼的是,牟善初一直到95岁,每天8点准时上班,每周周三、周五去病区查房、会诊,每次在病房里一站就是两三个小时,每两周还去一次药房了解新药。“我和患者就像大树对泥土的情谊。”在牟善初90岁生日上,老人说的这句话让秘书周桂芳感慨不已。在临床,时间全给病人“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识和技能是人民培养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应尽的职责。”牟善初在回忆文章《暮年忆旧》里的话语铿锵有力,“我的座右铭是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牟善初的二女儿牟小芬眼里,双休日里爸爸极少在家,更别提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了,她数不清有多少个深夜爸爸被急救电话叫到病房抢救病患。当记者想看看近期的“全家福”照片时,牟小芬有些无奈地笑着拿出一张20世纪60年代初期拍下的“全家福”。面对记者的不解,牟小芬说:“爸爸除了忙临床的事,还要带研究生,好不容易有点空闲,也都用在了图书馆和他的书房。记得有次我生病了,希望爸爸带我到医院看病,他说病房刚刚收治了一位病危患者,要去抢救,让我自己到门诊找某某医生。”生活上极尽简朴的牟善初至今还穿着带补丁的衬衣和袜子,但他对待群众从不吝啬。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5万元钱为家乡建希望小学。中国工程院颁发给牟善初15万元的奖金,他分文未取,全部捐给医院设立了“牟善初医疗保健科研奖励基金”,为年轻人的成长进步铺路架桥……(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相关链接:①牟善初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40余年,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选院士的机会也不在意。②20世纪70年代末,牟善初组建了全军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众多,享誉军内外、国内外。他主编、参编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涉及的老年疾病有几十种。这些著作和论文,对预防和治疗老年疾病有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A.牟善初早就立下“奔赴战场,驱赶日寇,还我河山”的志向,后如愿以偿赶赴抗日前线。B.牟善初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对学生论文的修改和把关从不马虎。C.牟善初75岁那年,在接到医院的求助电话后,不顾深夜漫天飘雪,连忙赶到医院指导抢救。D.牟善初一心扑在工作上,多在医院,极少在家,更别提陪家人了,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A.牟善初有着赤诚报国的坚定信念和医者本色,也有大爱精神,如拿出资金建希望小学等。B.牟善初一直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组建了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成果累累,享誉国内外。C.牟善初编写医学著作,发表论文,涉及几十种老年疾病,因此获得多个国家级奖项。D.这则通讯大量引用牟善初周边人对他的描述,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文学性。(3)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树对泥土的情谊”的内涵的理解。【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解答】(1)D.“面对家人的埋怨他毫不在意”无中生有。(2)B.“一直关注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文中无明确信息,且应是组建军中第一个老年医学研究室。C.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牟善初在解放军总医院工作40余年,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但他对此看得很淡,不仅‘支持’家人当旧物处理掉自己多年获得的荣誉证书,就连评选院士的机会也不在意”。D.大量引用周边人的描述,并未增强文章的文学性。(3)作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中的“大树”指谁,“泥土”指谁。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要抓住牟善初与人民像大树与泥土那样互相依存的关系的关键点来解答本题。牟善初离不开人民,就像大树离不开泥土一样,是人民给了牟善初水分和养料,培养了他知识和技能,牟善初又用自己的医术医德来回馈患者,给患者以生的希望。答案:(1)D(2)A(3)①这是牟善初形容自己与患者的关系的句子,他说他离不开病人,他也是这样做的。牟善初是医林中的参天大树,患者就是泥土。②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患者供给牟善初水分和养料,成就了他,牟善初也用自己的医术医德来回馈患者,捧着一颗心,解除病人的痛苦。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菊与城雷抒雁①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小小的菊花,在这座南方小镇里会显现出如此神奇的风采和灵性。②那些黄的、白的菊,红的、紫的菊在这里展现出千姿百态。扭缠着的,结成一座座径可一米的圆柱、方柱,使你想起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前石柱的庄严与神圣;攀缘着的,则依势建筑起一座高可乱真的“岳阳楼”“滕王阁”;飞腾的,成龙成凤;倾泻的,为流为瀑;站立的,单株绽开数以百计的花朵,有的矜持,有的阔笑!③那些名贵的品类,亭亭玉立,碗大的花朵,有的澄黄如冠,有的粉丝轻垂,有的羞颜半露,实在像一群天仙落凡,或者如一队超女待选。④时在冬日,北方已是寒霜白雪交加;而南方,则艳阳高照,稍动腿脚,就会冒汗。菊花,怎么会选择了这样时日,欢聚在这南方小镇呢?⑤镇名小榄,坐落在孙中山先生的故里中山市。这小榄镇地势如一枚橄榄,历史上就有养菊的风习,年年都办菊展,小镇人自称家乡为“菊城”,足见爱菊之深。此刻,举办的却是第九届中国菊花展览会,万菊竞汇,从全国各地齐聚在这小镇。⑥自从陶渊明先生写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后,这菊花历来就是清高、归隐的象征。“东篱”,自然是成了菊花的雅号。文人雅士总爱咏菊喻志,表明自己的品格与志向。宋人卞伯玉写下《菊赋》,以为菊“不履苦而沦操,不在同而表淑”,故而“伤众花之飘落,嘉兹卉之能灵”,赞扬菊花“振劲朔以扬渌,含凝露而吐英”。清人王韬在《招陈生赏菊》文中,说花有三品,为神品、逸品、艳品,惟菊兼而有之。神在“高尚其志,淡然不厌”;逸在“傲霜有劲心,近竹无俗态”;艳在“如处女幽人,抱贞含素”,真可为菊花知己。⑦不过说来说去,自古以来,都唱的是菊的清高、隐逸以及履严冬而不凋。可这小榄镇,是一座南方闹市,虽说人口不多,只15万余,常住外来人口却多达16万,还不计往来暂住者。只菊花节开幕当天,说万人空巷,已不足以表达其热闹,一条宽阔大街,塞得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但见人头攒动,红男绿女,青壮长幼,倾家而出。那时,心中直呼,菊啊菊啊,你何以诱人如此!是你坠雅入俗,还是世人脱俗入雅!此情此景,让人难免不想起那两句述说世态变化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⑧赏花兼有食花,小榄人把那艳艳黄花,入了各色菜肴,布起一道菊花宴;又以之入茶入饼,做成各类精细小吃,成了送礼待宾的佳物。菊之体,入俗而为食品;菊之魂,升雅而为神品。小镇人之聪明,令人钦佩。⑨小榄镇先前也曾是一个偏僻乡镇,从褪色的旧照片里目睹它的前身,让人难止唏嘘,如今却成了另一种景象,2006年,人均GDP达到7.5万元,人均纳税近1.3万元。走在小镇大街上,一幢幢干净、明亮、高大的楼宇建筑,让人目不暇接。这里的富庶与先进程度,比起欧洲一些城市,可以说毫不逊色。小榄镇有着“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广东省教育强镇”种种闪光的桂冠。⑩这又让我想到菊,想到关于菊的另一类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常是文人雅士看重的菊品。当年,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竟以“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取菊之不与俗花为伍,一派肃杀之气。千年来,菊之卓然独立,落落不群,成了残酷社会生活的逃避者、抗争者所崇尚的植物偶像。⑪今天,在小榄,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紫荆花艳艳地纷开在枝头;三角梅,繁盛地绽放在叶间;玫瑰依然随时展姿;装饰林带路边的太阳花,鲜鲜艳艳地像丝带锦帛七色交并;而这一刻又凸显着菊花。万菊之园,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百花共处,交相辉映,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竟改写了傲菊独放的景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⑫花与花同时而放,人与人和睦相处。小榄镇人说他们努力实现的这种社会目标叫“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安康”。“高尚其志,淡然不厌”。菊之神,不正是小榄人倾心以求的志向么!小榄镇,花之天堂,人之天堂!⑬小镇的秀发,簪一朵菊花,如此美丽,让人心里怦然一动!(1)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作者开篇便呈上了一幅百菊争艳图,它们千姿百态,给小镇带来了百般灵性。B.第8段详细叙述小镇人待菊之聪慧,展现其聪敏,间接回答了菊至小城的俗雅之思。C.第11段由小城之菊的现实存在反观古今菊之生存状况,凸现小镇菊花丰富的文学意蕴。D.在菊与城之间,菊成就了城,城重塑了菊。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美好生活。(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DA.文章以第二人称“你”起笔,概括抒发菊在小城中的风采和灵性。领起后文的“菊”之美。B.第四段引出小镇,以菊落南方小镇来设置悬念,为后文写菊花与小镇的相得益彰张本。C.第九段将小镇的前身与现状作对比,暗示菊为小城带来了富庶的生活和荣光。D.文章结尾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菊花与小城相得益彰、和谐美好的生活的欣喜。(3)文中倒数第三段说“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新意”的理解。(4)文本第⑥⑩段引用了多则关于菊的诗文,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并说明文章这样写有何效果。【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本,然后将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进行比对,从而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2)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主旨内容和结构特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3)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4)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引用诗文效果的分析能力。引用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点:可使所表达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活泼,增添感染力;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5、引用对说理表情达意都很有帮助,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解答】(1)C.“凸现小镇菊花丰富的文学意蕴”分析错误,这一段由小城之菊的现实存在反观古今菊之生存状况,凸现小镇赋予了菊花新的历史内涵。(2)D.“文章结尾直抒胸臆”分析错误,结尾把小镇比作一个头簪菊花、让人怦然心动的美丽女子,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对与菊和谐相处的小镇的喜爱。(3)“小镇,赋予了菊花一种新意”一句在段落的结尾,从内容上看,通过本段前面的内容“今天,在小榄,气候温和,空气湿润,紫荆花艳艳地纷开在枝头;三角梅,繁盛地綻放在叶间;玫瑰依然随时展姿;装饰林带路边的太阳花,鲜鲜艳艳地像丝带锦帛七色交并;而这一刻又凸显着菊花”“万菊之园,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百花共处,交相辉映,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竟改写了傲菊独放的景致”可知这里的“新意”是相对于菊花的历史品格而言的,“新意”指菊的盛放不是百花凋零和一花独占,而是与百花共处,交相辉映;从情感上看,从本句的下一段可知“新意”也表达了小镇和菊的一种新的关系:人与自然和睦相处;表达了作者对新社会的赞美和讴歌。(4)“可这小榄镇,是一座南方闹市,虽说人口不多,只15万余,常住外来人口却多达16万,还不计往来暂住者。只菊花节开幕当天,说万人空巷,已不足以表达其热闹,一条宽阔大街,塞得水泄不通,站在高处一望,但见人头攒动,红男绿女,青壮长幼,倾家而出。那时,心中直呼,菊啊菊啊,你何以诱人如此!是你坠雅入俗,还是世人脱俗入雅”的描写可知第⑤段的引用与下文中写“小榄镇的菊”形成比较、对应。文本第四段引用关于菊的诗文,突出“千年来,菊之卓然独立,落落不群,成了残酷社会生活的逃避者、抗争者所崇尚的植物偶像”,与后文小镇菊的“新意”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其“新意”,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从内容上看,文本对菊的诗文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菊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引用诗文有增添文采和内涵的作用,同时还能深化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第六段的隐逸清高到第十段的凌霜傲寒,从不同方面展现了菊花的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主题。答案:(1)C。(2)D。(3)①“新意”是相对于菊花的历史品格﹣﹣不畏严霜,敢于独艳﹣﹣而言的,“新意”实际指的是菊的盛放不再是百花凋零的象征,更不是一花独占的酷景,而是与百花共处,交相辉映,造就了自然界里的和谐景象。②“新意”在此也委婉地表达了小镇和菊的一种新的关系,二者和谐共处,人与自然和睦相处;也表达了对新社会的赞美和讴歌。(4)①文本第⑥段引用关于菊的诗文,突出赏菊的历史,凸显人们对菊的喜爱;引用大量关于菊的古诗文,与下文中写“小榄镇的菊”形成比较、对应。②文本第⑩段引用关于菊的诗文,与后文小镇菊的“新意”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其“新意”,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③文本对菊的诗文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使读者对菊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突出了主题,增添了文采和文化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四、文言文阅读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戴名世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戴名世的学生。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即帝位于关外,国号金,明清之间的战争此后愈演愈烈。⑤潜德幽光: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搬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B.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C.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D.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的之掇拾/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足下,称对方的敬辞,意为“您”;古代用以下称谓上或同辈相称,多用于书信。B.浮屠亦作浮图,原指佛教创始者“佛陀”,古人有时亦以此来称呼佛教徒或佛塔。C.金匮石室即藏书之室,收藏国家史料、档案等,后泛指国家收藏图书档案的地方。D.翰林院是古代以文学供奉朝廷的官署,宋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清沿袭之。(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外,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结尾明确表达了作者希望通过余生来实现与犁支面对面地核实相关史实的愿望,表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②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2)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解答】(1)“有廑廑志其梗概”的意思是“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中间不能断开,排除选项AC,;“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的意思是“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中间不能断开,“传”后断句,排除选项D;译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灰烬。故选:B。(2)D.“宋设翰林待诏明改称翰林院”错误,翰林待诏是“玄宗”所设,而不是“宋设”。(3)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原文“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惭以灭没。”和“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可知,宋朝和明朝都有一段时间的历史没有史书记载,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4)①以:凭着;地方:土地方圆;揆:衡量;岂遽:难道竟;译文:现在凭着永历帝在西粤、滇黔称帝,土地方圆达数千里(的情况),如果用春秋大义来衡量,难道竟比不上宋朝帝昺在崖山抗元的往事吗?②鄙:我;窃:私下;日:每天;惧:担心;译文:我没有什么成就,私下却有志于(明末历史的整理),但是无法广泛搜集购买书籍,每日的衣食都不能及时供应,担心此事最终要废弃。答案:(1)B;(2)D;(3)B;(4)①现在凭着永历帝在西粤、滇黔称帝,土地方圆达数千里(的情况),如果用春秋大义来衡量,难道竟比不上宋朝帝昺在崖山抗元的往事吗?②我没有什么成就,私下却有志于(明末历史的整理),但是无法广泛搜集购买书籍,每日的衣食都不能及时供应,担心此事最终要废弃。译文:余生足下:前些时候和尚犁支说他自己是永历时的宦官,曾给您讲述在滇、黔时期的事情,我听说后,携带着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弘光称帝于南京,隆武称帝于闽越,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地方数千里,前后十七八年。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昭烈称帝于巴蜀,帝昺残喘于崖州?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这些史书并没有流传于世,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又被饥寒交迫所困扰,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五、古代诗歌阅读5.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慈湖夹阻风(五首)①苏轼其二此生归路愈茫然,无数青山水拍天。犹有小船来卖饼,喜闻墟落在山前。其五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②水村欹侧过,人间何处不巉岩。【注释】①这组诗为苏轼被贬岭南惠州、坐舶经过安徽当涂的慈湖夹时所写。阻风,为风所阻。②并,傍。(1)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两首诗运用叙述、描写等多种表达方式,于路途所见所感中寄寓哲理思考。B.诗中描写的江水接天和月光平铺江面的情景,都体现诗人豪迈旷达的情怀。C.山前墟落可供落脚,水路狭窄客船难行,写出诗人慈湖夹之行的不同际遇。D.第二首诗与《赤壁赋》都写到清风与明月,但它们所营造的意境有所不同。(2)两首诗都表现了诗人情感的变化,请简要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分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Unit 1 Friendship-Section 2 说课稿 2024-2025学年沪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Unit 2 Making a difference Understanding ideas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外研版(2019)必修第三册001
- 2025年度技术咨询服务合同范本4篇
- Unit 3 Food Part A(说课稿)2023-2024学年闽教版英语三年级下册
- 《第二单元 文字处理 12 认识WPS》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信息技术(三起)四年级上册
- 2025年度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范本4篇
- 三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汇编及答案
- 二零二五版教务主任任期教学质量聘用合同6篇
- 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 江苏省汽车买卖合同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
- GB/T 12723-2024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编制通则
- 2024年广东省深圳市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GB/T 16288-2024塑料制品的标志
- 麻风病防治知识课件
- 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办法
- 干部职级晋升积分制管理办法
- 培训机构应急预案6篇
-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口算专项练习
- 应急物资智能调配系统解决方案
- 2025年公务员考试时政专项测验100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