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5月模考文言文阅读汇编_第1页
2024届高考5月模考文言文阅读汇编_第2页
2024届高考5月模考文言文阅读汇编_第3页
2024届高考5月模考文言文阅读汇编_第4页
2024届高考5月模考文言文阅读汇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名校5月模考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今之琼林、大盈①,自古悉无其制。传诸耆旧之说,皆云创自开元。贵臣贪权,饰巧

求媚,乃言郡邑贡赋所用盍各区分,税赋当委之有司,以给经用;贡献宜归乎天子以

奉私求玄宗悦之新是二库。臣昨奉使军营,出由行殿,忽睹右廊之下,榜列二库之名,

懵然若惊,不识所以。何则?夫国家作事,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以私奉为

心者,人必佛而叛之。故燕昭筑金台,天下称其贤;殷纣作玉杯,百代传其恶。盖为

人与为已殊也。周文之囿百里,

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囿四十里,时病其太大。盖同利与专利异也。为人上者,当辨察

兹理,洒濯其心,奉三无私,以一有众。人或不率,于是用刑。然则宣其利而禁其私,

天子所恃以理天下之具也。舍此不务,而壅利行私,欲人无贪,不可得已。今兹二库,

珍币所归,不领度支,是行私也;不给经费,非宣利也;物情离怨,不亦宜乎!智者

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以陛下天姿英圣,倘加见善必迁,是将化蓄怨为衔恩,

反过差为至当,但在陛下行与否耳。能则安,否则危;能则成德,否则失道。此乃必

定之理也,愿陛下慎之惜之!陛下诚能近想重围之殷忧,追戒平居之专欲。器用取给,

不在过丰。衣食所安,必以分下。凡在二库货贿,尽令出赐有功。坦然布怀,与众同

欲。将卒慕陛下必信之赏,人思建功;兆庶悦陛下改过之诚,孰不归德2如此,则乱

必靖,贼必平。是乃散其小储,而成其大储也;损其小宝,而固其大宝也。举一事而

众美具,行之又何疑焉!

(节选自《唐文粹•请不置琼林大盈二库状》)

【注】①琼林、大盈:府库名。玄宗时设,所藏财物主要供其私用,后德宗时复设此

二库。②金台:指黄金台。燕昭王曾在易水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招延贤士。10.文

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贡献宜A归乎B天子C以奉D私E求F玄宗G悦H之I新是二库。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福的一项是(3分)

A.委,意为托付,与《过秦论》"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中的"委"含义相同。

B.殊,意为差异、不同,与《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中的"殊"含义相同。

C.珍币,指珍宝,其中"币”与《苏武传》"置币遗单于"的"币"含义不同。

D.衣食,泛指衣服与食物等,与《曹判论战》中“衣食所安"的"衣食"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对于朝廷重新设置琼林、大盈二库的做法感到非常震惊,他指出开设二库源于

开元年间权贵对君王的迎合取悦,并不符合古制。

B.周文王的苑囿方圆百里,他认为尚且太小,齐宣王的苑囿方圆四十里,他认为已经

太大了,这就是与百姓同利和个人专利的区别。

C.作者认为,凭借皇帝的天生资质,英明圣德,改过错为正确得宜的关键不在于皇帝

能否认清其中的利弊,而在于皇帝是否愿意实行。

D.作者指出,如果皇帝将二库中的财物都拿出来赏赐功臣有多重好处,这样既可以令

将士们争相建立功勋,也会得到百姓的感激拥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则宣其利而禁其私,天子所恃以理天下之具也。(5分)

(2)智者因危而建安,明者矫失而成德。(5分)

【答案】10.(3分)【参考答案】CFI(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级。

【命题解析】画线句子大意为:贡献应当上交给天子,以满足皇帝个人的需求。玄宗

对此很高兴,新设了这两个府库。

11.(3分)【参考答案】C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语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

解B级。【命题解析】这两处的“币”都有财物的意思,二者含义相同。

12.(3分)【参考答案】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级和分析综合C

级。

【命题解析】B项“他认为尚且太小”“他认为已经太大了"理解错误。文中“周文

之囿百里,时患其尚小;齐宣之囿四十里,时病其太大”是指当时人对周文王、齐宣

王苑囿的看法,不是他们本人。

利;不纳入国家的正常用度,这不是与大家共同受益;人心离散怨恨,不也是理所当

然吗?有智慧的人能够通过艰危来建立安泰,聪明的人能够纠正过失而成就德行。以

陛下英明圣德的天生资质,如果再加上见到善行就去追求,如此将变人民的积怨为感

恩,改过错失误为正确得宜,只看陛下是否愿意实行罢了。实行就会安泰,不实行就

有危险;实行就成就德行,不实行就失去道义。这是不可改变的规律,愿陛下谨慎对

待,珍惜自己。陛下如果能想一想近前被围困的深重忧患,警惕平时专利的贪欲。生

活器具,不必过于丰美。衣食等安身之物,一定拿来分给下属。凡是二库中的财货,

都拿出来赏赐有功之臣。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意,与众人追求一致。将士感念陛下许

诺后一定会兑现的赏赐,人人都争着建立功勋;百姓们悦服陛下改正错误的诚心,谁

会不全心拥护?这样的话,叛乱一定会平息,叛军一定会灭亡。这就是散了您的小库,

成全了国家的大库;损失了小宝,巩固君位的大宝。做一件事而得到众多好处,实行

还有什么犹疑的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

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吴子曰:“夫道者,所以反本复始;义者,所以行事立功;谋者,所以违害就利;要

①者,所以保业守成.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

(节选自《吴起兵法•图国》)

材料二:

时王浚③置置百官,奢纵淫虐,勒③有吞并之意。时张宾有疾,勒就而谋之。宾日:

“王浚称制南面,怀逆之志。”勒将图浚,引子春问之。子春日:“幽州自去岁大水,

人不粒食,浚积粟百万,不能赡恤,刑政苛酷,赋役殷烦,贼害贤良,诛斥谏士,枣

嵩、田蟒贪暴于内,而浚自言汉高、魏武不足并也。”勒抚几笑曰:“王彭祖真可擒

也。”

勒将袭浚,而惧刘琨及鲜卑、乌丸为其后患,沉吟未发。宾曰:“彭祖之据幽州,唯

仗三部,今皆离叛,此则外无声援以抗我也。幽州饥俭,众翔亲离,此则内无强兵以御

我也。宜应机电发,勿后时也。且刘琨、王浚虽同名晋藩,其实仇敌。若修笺于琨,

琨必喜于浚灭。”勒日:“吾所不了,右侯已了,复何疑哉!”

于是轻骑袭幽州,以火宵行。于张虑奉笺于刘琨陈已过深重求讨浚以自效琨乃檄诸州郡

听所请。军达易水,浚督护孙纬将引军距勒,游统禁之。勒晨至蓟,叱门者开门。疑

有伏兵,先驱牛羊数千头,声言上礼,实欲填诸街巷,使兵不得发。勒升其厅事,命

甲士执浚,立之于前,使徐光让浚日:“君位冠元台,而欲自尊,又专任奸暴,杀害

忠良,自贻于此,非为天也。”使其将王洛生斩之。分遣流人各还桑梓。数枣嵩、田

娇等以贿乱政,皆斩之。置守宰而还。封王浚首,献捷于刘聪。刘聪以平幽州之勋,

署勒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增封十二郡。勒固辞,受二郡而已。

(节选自《晋书・载记・第四章》)

【注】①要:权柄。②王浚:字彭祖,晋将领,都督幽州诸军事。③勒:石勒,晋亡

后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遣张虑A奉笺于刘琨B陈己过C深重D求讨浚E以自效F琨乃檄G诸州郡听H所请。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用来……的,与《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含义相同。

B.署,布置,安排,与《陈情表》"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中的"署"含义不同。

C.几,古人席地而坐时有靠背的坐具,与《登泰山记》"磴几不可登"中的"几”含义不

同。

D.沉吟,犹豫,迟疑,与《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中的"沉吟”含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勒想吞并王浚,但他并未轻举妄动,而是充分了解王浚的志向脾性、治政、用人、

外交

等各方面的情况后,才开始组织进攻,以谋算避害趋利。

B.石勒率领轻骑兵袭击幽州,用火把照路在夜间行军,并且争取到了刘琨的支持;到

达易

水后,王浚的督护孙纬要率军队阻击石勒,游统制止了他。

C.石勒早晨到达蓟城,呵斥守门者开门;因为怀疑有伏兵,于是预先驱赶了几千头牛

羊,声称献礼,实际是想堵住各街巷,使王浚的兵士不能出动。

D.石勒袭击王浚及获胜后的做法与吴起的主张相合,斩杀王浚后,他遣散流氓,杀掉

奸臣,安排幽州官吏;刘聪增封他十二个郡,他只接受了两个郡。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若行不合道,举不合义,

而处大居贵,患必及之。(4分)

(2)彭祖之据幽州,唯仗三部,今皆离叛,此则外无声援以抗我也。(4分)

14.王浚有谋划,有权柄,为何最终招来祸患?请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3分)

10.【答案】BDF(每处1分。涂黑超过三处,整题不给分)【解析】正确标点:遣

张虑奉笺于刘现,陈已过深重,求讨浚以自效。琨乃檄诸州郡听所请。

11.【答案】D【解析】“含义相同”说法错误,《短歌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中的“沉吟”,原指小声明念和思索,诗中指对贤人的思念和倾慕。

12.【答案】D【解析】“遗散流氓”说法错误,“流人”不是现代所指的流氓,而是

流亡的人。

13.【答案】(1)如果行为不合乎天道,举动不合乎正义,却掌握大权、居于要职,

祸患一定会到来。(4分。"举""居""患"各1分,句意1分)(2)王彭祖据守幽州,

只能依赖三股力量,现在他们都已经叛离,这样外部就没有支援的力量来与我们对抗

了。(4分。“据”“唯”“声报”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①有辅君之力却有叛逆之心,奢侈放纵,淫乱暴虐,自高自大;②不恤

灾民,刑政苛残,横征暴敛,不善用人。(3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3分:

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关子说:“天道,是用来回归万物本源、恢复人们本性的;正义,是用来建功立业的;

计谋,是用来避害趋利的;权柄,是用来保卫、守护事业成果的。如果行为不合乎天

道,举动不合乎正义,却掌握大权、居于要职,祸患一定会到来。”

材料二:

当时王浚设置百官,奢侈放纵、淫乱暴虐,石勒有吞并他的想法。当时张宾正在生病,

石勒前往他的住处并与他商议此事。张宾说:“王浚执政一方,怀有借位叛逆的心志。”

石勒将要对付王浚,延请王子春来询问情况。王子春说:“幽州自从去年发洪水以来,

百姓颗粒未收,王浚园积百万粮食,不去班养救济百姓,刑法政令苛刻残酷,赋税徭

役繁杂,杀害贤能忠良之人,诛杀贬斥劝谏之士,在幽州境内枣嵩、田贪婪残暴,然

而王浚自称汉高祖、魏武帝不足以与他相比。”石勒握着坐几笑着道:“王彭祖确实

可以擒获了。“

石勒将要袭击王浚,但担心刘琨以及鲜卑、乌九会成为他以后的祸患,迟疑不决没有

发兵。张宾说:“王彭祖据守幽州,只能依赖三股力量,现在他们都已经叛离,这样

外部就没有支援的力量来与我们对抗了。出州饥荒歉收,民众背叛亲人离去,这样内

部就没有强大的兵力来抵御我们了。应该选择时机迅速出击,不要错过了时机。况且

刘琨、王浚虽然名义上同是晋朝藩臣,但他们实际上是仇敌。如果修封书信送给刘琨,

刘琨一定会对王浚的灭亡感到欣喜。”石勒说;“我不能解决的,右侯已经替我解决

了,还有什么可迟疑的呢!”

于是(石勒)率领装备轻便的骑兵袭击幽州,用火把照路在夜间行军。(石勒)派遣

张虑给刘琨送信,陈述自己罪过深重,请求讨伐王浚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刘琨于是给

各州郡发檄文让他们听从石勒的请求。石勒的军队到达易水,王浚的督护孙纬要率军

阻击石勒,游统制止了他。石勒早晨到达蓟城,呵斥守门者打开城门。(因为)怀疑

有理伏的军队,(石勒)于是预先驱赶了几千头牛羊,声称献礼,实际是想堵住各街

巷,使王浚的兵士不能出动。石勒登上议事厅,命令兵士捉住王浚,使他站在面前,

让徐光责备王浚道:“您位为首辅大臣,却想自立为王,又一心信任奸恶凶暴之人,

杀害忠诚贤良之士,自招祸端到这个地步,并非因为天意。”让他的将领王洛生斩杀

了他。分别遣散流亡的人各自回归故里。又一一列举枣嵩、田娇等人因贪婪扰乱政事

的罪过,将他们全都杀掉。设置了地方长官才田去。石勒封装了王浚的首级,献给刘

聪以报捷。因为石勒有平定纳州的功绩,刘聪让石勒暂任大都督陕东诸军事,增加十

二郡的封地。石勒坚决推辞,只接受其中的两郡。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凡用兵之道,以计为首。未战之时,先料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兵之众寡,地之险易,粮之

虚实。计料已审,然后出兵,无有不胜。法曰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计战》)

材料二:

八月,操至潼关,与超等汨夹关而军。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请和,操不许。九月,

操进军,悉渡渭。超等数挑战,又不许;固请割地,求送任子。贾诩以为可伪许之。操复问

计策,诩日:“离之而已。”操日:“解!”韩遂请与操相见,操与遂有旧,于是交马语移

时,不及军事,但说京都旧故,拊手欢笑。时秦、胡观者,前后重沓,操笑谓之曰:“尔欲

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既罢,超等问遂:“公何言!“遂日:

“无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操又与遂书,多所点窜,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操乃

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遂、超奔

凉州,杨秋奔安定。

诸将问操日:“初,贼守潼关,渭北道缺,不从河东击冯翊而反守潼关,引日而后北渡,何

也?”操日:“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岳向潼关;

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二

将之军也0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

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

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

始,关中诸将每一部到,操辄有喜色。诸将问其故,操日:“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

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未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

吾是以喜。”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六》)

【注】超等,指马超及其关中联军。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法A曰B料敌C制胜D计E险厄F远近G上H将之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指平坦,与《烛之武退秦师》“以乱易整,不武''中的“易”词义相同。

B.信,指使者,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中的“信”词义不同。

C.任子,人质,为取信对方用作抵押的人;也指因父兄功绩而得保任授予官职。

D.河东,指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与现在所说的指河流的东边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战争的首要问题是谋略,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否贤明,敌人

的力量是否强大,士兵数量多少,地势如何,粮草供应是否充足。

B.在曹操与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战争中,马超先请求割地求和、后又多次挑战,曹操都不答

应,后在贾诩的谋划下,曹操假装议和,使得关中联军互相怀疑。

C.在战场上,曹操首先集中兵力攻打潼关,等到把敌人吸引到潼关后,再派两位将军渡过

西河,然后再率领大军北渡黄河,敌军不敢抗争而只能割地求和。

D.战争开始时,曹操看到关中联军的军队不断到来就面露喜色,是因为联军的战斗力很弱,

容易集中剿灭,如果他们依据险阻,要剿灭就会多花很多时间。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非有四目两口,但多智耳!

(2)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

14.曹操在与马超联军的斗争中,采用了哪些计策?(3分)

【答案及解析】

10.【答案】BDG

【评分细则】(每涂对一处给1分,共3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解析】"曰”是“说”的意思,是提顿下文的标志,故应在“日”后断开;“料敌制胜”

是“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的意思,结构完整,故应在“胜”后断开;“计”是“考

虑”的意思,在句中充当谓语,“险厄远近”是“地形险易、道路远近”的意思,是“计”

的宾语,故应在“近”后面断开。

11.【答案】A

【解析】“词义相同”错误。“地之险易”中的“易”指地势平坦,“以乱易整,不武”中

的“易”指替换,二者词义并不相同。

12.【答案】D

【解析】“是因为联军的战斗力很弱”错误。依据原文“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适主,

一举可灭”可知,曹操“一举可灭”关中联军的原因,是联军没有主帅,互不相属,而不是

“联军的战斗力很弱”。

13.【答案】(1)你们是想来看曹操吗?我也是一个人,并没有四只眼两张嘴,只是智谋

多一些罢了。

【评分细则】(“犹人”,如同别人;“非有”,并没有;“但”,只,只是。关键点各1

分,句意1分。)

(2)我连接车辆树立栅栏,向南修建甬道,既是为了安全,也是向敌军示弱。

【评分细则】(“树”,树立;“为”,修建;“南”,向南。关键点各1分,句意1分。)

14.【答案】

①离间之计。普操用计离间了马超等与韩遂的同盟关系。

②声东击西之计。想渡西河却故意以重兵集中在潼关以吸引敌军主力。

③示弱之计。修营垒、建甬道向敌军示弱,以骄敌。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都是把战略谋划放在首位。没有开战之前,先要判明将帅是贤明还是

愚钝,敌人力量是强大还是弱小,兵员数量是众多还是寡少,战区地形是险峻还是平坦,粮

草供应是困乏还是充足。把敌我双方这些情况都判断清楚了,然后再出兵攻战,便没有不胜

利的。诚如兵法所说:“判断敌情实际,研究制胜计划,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

是高明将帅指导战争所必须掌握的法则。”

材料二:

八月,曹操来到潼关,与马超等隔着潼关扎营。马超等在渭南驻军,派遣使者请求割让黄河

以西土地,请求和解。曹操不答应。九月,曹操进军,全部渡过渭水。马超等几次挑战,但

曹操仍然不许应战。马超等一再请求割让土地,并请求送儿子去作人质。贾诩认为可以假装

同意,曹操再问他下一步的策略,贾诩说:“离间他们的轶盟而已曹操说:“我明白了。''

韩遂请求与曹操相见,曹操与韩遂本来是老朋友,于是,他们两人来到阵前,马头相交,在

一起说了很长时间,没有说到军事,只是谈论京都的往事与老朋友们,高兴时拍手欢笑。当

时,马超等部队中的关中人与胡人都来围观,前后重重叠叠,曹操笑着对他们说:“你们是

想来看曹操吗?我也是一个人,并没有四只眼两张嘴,只是智谋多一些罢了。”会面结束后,

马超等人问韩遂说:“曹操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有说什么。”马超等有了疑心。另

一天,曹操又给韩遂写了一封信,信中圈改涂抹了许多地方,好象是韩遂所改的,马超等更

加怀疑韩遂。曹操于是与马超等约定日期,进行会战。曹操先派轻装部队进行挑战,与马超

等大战多时,才派遣精锐蔚兵进行夹击,大破马超等,斩杀成宜、李堪等。韩遂、马超逃奔

凉州,杨秋逃奔安定。

将领们问曹操说:“开始,敌军主力据守潼关,渭水以北的道路都空虚无备。但您不从河东

进攻冯翊,反而屯兵在潼关之下,过了些日子再北渡黄河,是为什么?”曹操说:“敌军据

守潼关,如果我军进入河东,敌军就会分兵把守各处渡口,我们便不能渡过西河。我故意以

重兵集中在潼关,敌军就集中力量在南防守潼关,西河的戒备空虚,所以徐晃、朱灵两位将

军能轻易取得西河。然后,我率大军北渡黄河,敌军无法与我争夺西河的原因,就在于两位

将军已先驻军在那里了。我连接车辆树立栅栏,向南修建甬道,既是为了安全,也是向敌军

示弱。渡过渭水后修筑营垒,敌人挑战而坚守不出,是使敌军骄傲自大;因此,敌军未修营

垒,而请求割地。我答应了要求,所以顺从他们的意思是为了使他们自以为安全而不加防备。

同时,我们养精蓄锐,一旦发起攻击.好比是迅雷不及掩耳。军机变化莫测,不能执着于一

种方法。”

开始时,关中联军的每一部将领率军来到,曹操都面有喜色,部下将领们询问缘故,曹操说:

“关中地区辽阔广大,如果他们各自据险坚守,我们征讨他们,没有一两年平定不了。现在,

他们全都集中在一起,人数虽多,但互不相下,军队没主帅,可以一举消灭,比逐一征讨要

容易,所以我心中喜悦。”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①一足,信乎?"孔子曰:

“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

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

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是',

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

并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

之于丁氏。丁氏对日:“得一人之便,非得一人于井中乜。“求能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

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日:“非也,是己亥也。夫'己'

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狸:狸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

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百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

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直否,智伯闻赵

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

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注】①乐正:乐官。夔(kuD:古代音乐家,生活在荒僻边远的地方,具有非凡的音乐

才能,后受到舜的赏识而被提拔为乐官,主理乐舞之事。②獴(jue):古书上说的一种大

猴子,形似瑞猴。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齐桓公A闻管子B于鲍叔C楚庄D闻孙叔敖E于沈尹筮F审之也G故国H霸诸侯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指言语真实,与王羲之《兰亭集序》中“信可乐也”的“信”含义不同。

B.和,“使……和谐”,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中的“和”词义不同。

C.涉,指渡水,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的“涉”意思不同。

D.“己亥”在文中是干支纪日,《登泰山记》中“戊申晦”的“戊申”是干支纪月。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认为舜重用夔后,通过礼乐使教化传布于天下,从而让天下归服。

B.第二段具有现实意义,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君王使天下兴盛的原因。

C.文中穿井得一人的故事:最终的传言是因凿井而从地面挖到一个人。

D.本文以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

(2)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14.对待传言的正确态度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0.crG11.B12.A

13.(1)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2)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

14.①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②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

了。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

家称霸于诸侯。

第一个“闻”的主语为“齐桓公”,宾语为“管子”,状语为“于鲍叔”,中间都不应断开,

应在“叔”后面断开,即在c处断开;

第二个“闻”的主语为“楚庄”,宾语为“孙叔敖”,状语为“于沈尹筮”,中间都不应断

开,应在“筮”后面断开,即在F处断开;

“也”为句末语气词,所以应在第一个“也”后面断开,即在G处断开;

“国”的谓语为“霸”,中间不应断开。

所以,应CFG处断开。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言语真实/确实”;句意:可信吗?/确实很快乐。

B.“词义不同”错误。均为“使……和谐”;句意: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安定。/立

刻就答应这门亲事吧。

C.正确。“渡水/涉足,走到";句意: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天天到园里行走,

自成一种乐趣。

D.正确。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通过礼乐使教化传布于天下,从而让天下归服”错误。由原文“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

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

天下大服”可知,孔子认为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了

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也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阳之气。因而

天下归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熟论”,深透审察;“验之以理”,介词结构后置句,用理进行检验。

(2)“审”,审察;“若”,如。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可知,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

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

由原文“缘物之情及人之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可知,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用

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参考译文:

凡是听到传闻,都必须深透审察,对于人都必须用理进行检验。鲁哀公问孔子说:“听说乐

正夔只有一只脚,可信吗?”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老百姓传播教化,就让重黎

从民间举荐了夔而且起用了他,舜任命他做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谐和五声,用来调和阴

阳之气。因而天下归顺。重黎还想多找些象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间的精华,国

家治乱的关键。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和谐,而和谐是音乐的根本。夔能调和音律,从而使天下

安定,像夔这样的人一个就够了。'所以说‘一个夔就足够了‘,不是‘夔只有一只足‘。”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

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

挖到了一个人。”都城的人纷纷传说这件事,被宋君听到了。宋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

姓丁的答道,“现在家里有了井,无需转派一人住在外面打水,等于多得到一人使用,并不

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像这样听信传闻,不如不听。子夏到晋国去,经过卫国,有个读史

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黄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过黄河。古文‘己‘字与'三'

字字形相近,'豕'字和'亥'字相似。”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

那天渡过黄河。

传闻不可以不审察,经过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狸,狸似冻猴,

舜猴似人,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听到什么如果加以审察,

就有好处;听到什么如果不加审察,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楚庄王从沈

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审察他们,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直否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

的话,智伯从张武那里听信了赵襄子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

命。

言辞有很多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是非的界限,不可不分辨清楚,这是圣人需要特别慎重

对待的问题。虽然这样,那么靠什么方法才能做到慎重呢?遵循着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

用这种方法来审察所听到的传闻,就可以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74题。

材料一:

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举三代全盛之法,以治侥幸苟且之风,而归之于至正而已矣。三

代之盛时,天子秉至公之义,而制诸侯之予夺,故勇者无所加乎怯,弱者无所畏乎强,匹夫

怀璧而千乘之君莫之最取焉。此王道之所由兴也。周衰,诸侯相关,而强有力者制其予夺,

郑'莒、滕、薛之君,惴惴焉保其首领之不暇,而齐、晋、秦、楚有吞诸侯之心。孔子慨然

叹日:“久矣,诸侯之恣行也,后世将有王者作而不遇焉,命也。”故《春秋》之法,皆所

以待后世王者之作而举行之也。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桓•二年》:“取部大鼎于宋。戊曳,纳于太庙。”且夫鼎也,不幸使齐挈而有之,是齐

鼎也,是百传而不易,未可知也。仲尼日不然。是鼎也,何为而在鲁之太庙?曰,取之宋。

宋安得之?日,取之部,故书曰部鼎。部之得是鼎也,得之天子。宋以不义取之,而又以与

鲁也。后世有王者作,举《春秋》之法而行之,鲁将归之宋,宋将归之部,而后已也。昔者

子路问孔子所以为政之先?子曰:“必也,正名乎!”故《春秋》之法尤谨于正名至于一

鼎之微而不敢忽焉圣人之用意盖深如此。

夫以区区之鲁无故而得器,是召天下之争也。楚王求鼎于周,王日:“周不爱鼎,恐天下以

器仇楚也。”鼎入宋而为宋,入鲁而为鲁,安知夫秦、晋、齐、楚之不动其心哉!故书日部

鼎,明鲁之不得有以塞天下之争也。

(节选自苏轼《论取部大鼎于宋》)

材料二: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

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

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日:“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日:“余闻董生日:'周道衰废,孔子

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

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

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节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故A《春秋》之法B尤谨C于正名D至

于一鼎之微E而不敢忽焉F圣人之用G意盖深H如此。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归,指使回归,”却匈奴七百余里”的“却”指使退却,两者用法相同。

B.戊申,是干支纪日,与《登泰山记》“戊申晦”中的“戊申”纪法相同。

C.让,指责备,与《论语•侍坐》“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中的“让”词义不同。

D.仪表,指准则、法式,与现在说的“仪表堂堂”中的“仪表”不一样。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代兴盛之时,天子秉持道义,控制给予和剥夺;周衰弱后,强大有实力的诸侯控制了给

予和剥夺,于是小国惴惴而大国有吞并之心。

B.苏轼认为,《春秋》记载“取部大鼎于宋”,除记述历史事件外,还包含对宋、鲁等国行

为的批判和对后世君王按《春秋》规则行事的期待。

C.小小的鲁国无故得到重器,可能会招来别人的争夺,当年楚王要求周天子赐鼎,周天子就

是以“恐天下以器仇楚”为理由拒绝的。

D.司马迁创作《史记》,是继承先人遗志,对《易》和《春秋》的内容进一步阐发,同时推

究《诗》《书》《礼》《乐》中的规律。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驿成现代汉语。(8分)

(1)钟鼎龟玉,夫子之所以分诸侯,使诸侯相传而世守也。

(2)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14.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编撰《春秋》的背景。(3分)

【答案】10.BDF11.C让,辞让、拒绝12.D

13.(1)钟鼎和龟玉(之类的器物),是孔夫子用来划分诸侯级别,使诸侯传承并且世代坚

守的国家重器啊。(夫子、所以、相传世守各1分,语意通顺1分)(2)孔子说:“我与

其用空洞的说教记载我的主张,不如在叙述历史事件中显现得深刻、透彻、明显。”(空言、

见、深切著明各1分,语意通顺1分)

14.周道衰废;诸侯相争(恣行);已道不行。

【译文】

材料一:

《春秋》这部著作呢?是为了举用三代最昌盛时期的治国方略,以治理当时的侥幸苟且的社

会风气,最后让国家归附于正道上来。三代最昌盛的时期,因为天子秉持最公道的正义,而

能够控制诸侯的给予和剥夺,所以强势的人不敢凌驾天子的怯懦,弱势的人也不会畏惧天子

的强大,老百姓怀揣宝玉而有一千乘战车的国君也不敢强取,这都是治理国家正确方法的原

由而兴起来的。周朝衰败的时候,和诸侯有很大的关系,让那些强势有实力的诸侯控制了给

予和剥夺,郑、莒、滕、薛这些国家的国君,整天惴惴不安忙着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没有闲暇,

而齐、晋、秦、楚这些大国却都有吞并这些诸侯国的野心。所以孔子感慨叹息道:“时间太

久了,这些诸侯任意的行为,后世即便有君王兴起出现也是没有机会的,这都是命数啊。”

所以《春秋》里的法则,都是期待后世的君王有所作为而施行的啊。这些钟鼎龟玉,是孔夫

子用来划分诸侯级别,使诸侯传承并且世代遵守的国家重器啊。

《鲁桓公•二年》:“鲁桓公从宋国取得原属部国的传国大鼎,在戊申日,放进了太庙。”

像传国大鼎这样的国家重器,如果很不幸让齐国举起来并拥有它,就叫做齐鼎了,后世传百

代也不会更改的,是可想而知的。孔子却说不是这样的。这个传国大鼎,为何会在鲁国的太

庙?回答说,从宋国取得的。宋国哪里来的,是从部国取来的,所以鼎上文字是部鼎。部国

是怎么得来这个鼎的呢?是来自周天子赐给的。宋国采取不义的手段取得的,而后又给了鲁

国。后世如果有君王兴起出现,按照《春秋》的规则而施行法令,那么鲁国要归属于宋国,

宋国将要归属于部国,最后只有这样的结果。以前的人子路曾经问孔子什么是执政的首要?

孔子说:“必定是先正名分啊!”所以《春秋》里的倡导的规则,在正名分方面特别的谨慎,,

即便是对于一个鼎这样的小事也是不敢忽略的,圣人就是这样用意深刻的.

以小小鲁国的实力无故而得到传国的重器,这是要招来天下的争抢啊。楚王曾经向周天子要

求赐鼎,周天子告诉他说:“周王室并不是爱惜鼎,而是恐怕天下人因为鼎为重器而仇视楚

啊。”鼎到了宋国就是宋国的,到了鲁国就是鲁国的,怎么就知道秦、晋、齐、楚等国就不

会动心呢!因此写部鼎,表明鲁国不拥有此鼎来阻止天下人争夺。

材料二:

太史公说:“先父曾说过这样的话:'自从周从去世后,经历了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去世

后,到现在又是五百年了,有人能够继承清明之世,整理《易传》,接续《春秋》,推考《诗》

《书》《礼》《乐》的精义吗?'他的用意在这里吧!用意就在这里吧!小子我怎么敢辞让

呢。”上大夫壶遂曾问道:“过去孔子为什么要述作《春秋》呢?"太史公回答说:“我听

董仲舒先生说过:'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大夫排斥他。孔

子知道自己的主张没有人采用,自己提倡的王道没有人施行,于是将自己对人、事的褒贬寄

寓于《春秋》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记述中,想以此作为天下人的是非标准。孔子贬斥昏庸无

道的天子,斥责胡作非为的诸侯,声讨祸国乱政的大夫,是要达成王事而已J孔子说:'我

与其用空洞的说教记载我的主张,不如在叙述历史事件中显现得深刻、透彻、明显。'”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痒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

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日:“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

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占人。卿可撰录进来。”

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太宗见六月四日

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启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

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真书其

事。”侍中魏征奏曰:"臣闻人主位居尊极,无所忌惮。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

不以实,后嗣何观?陛下今遣史官正其辞.雅合至公之道。”(吴兢《贞观政要•卷六》)

材料二:

余读《唐史》至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喟然太息。嗟乎!以太宗之英武好名,而卒定

计于秦府群小,惜哉!太宗首倡非常之谋以哉定海宇,则高祖之有天下,诚太宗之功

也。虽然,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而太宗之屡辞不受者,

岂亦有见于此乎?由是而观,则太宗之心,固已灼知大义之所在矣.其后卒至喋而禁

门、贻讥万世而不顾者,亦由房、杜二人陷之而然耳。岂独房、杜哉?当是时,太宗

既诛巢隐,一二近臣惟劝其释甲以就刑,可也;若高祖念其事非得已而原之,然后辅

之以图后功,亦可也;竟乃释此不为。而尉迟敬德者,乃摞甲持矛直至上前,借曰恐

其惊动上意,亦何事于矛甲哉?敬德此举直恐高祖之怒心一发,且将不利于太宗,故

特假此以迫胁之。使高祖不幸如其所料,则敬德之矛宁无所施乎?秦府群小之不忠于

所事,乃至此也。噫!此辈未足深恨;太宗为一代贤君,亦从之而不疑,何其悲哉!(戴

良《论唐太宗六月四日事》)

【注】①六月四日事,即玄武门之变,指唐太宗李世民发动政变杀死兄弟,终被高祖

李渊立为皇太子。②巢隐,指隐匿的敌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

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史官执笔A何B烦C有隐D宜E即F改削G浮词H直I书其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微,指隐蔽、含蓄,与《陈情表》"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中的"微"词义不相同。

B.正,指使端正「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指"使活着",两者用法相同。

C.非常,文中指不同寻常,与现代所说的“非常时期’中的"非常”含义一样。

D.上,与"借日恐其惊动上意“中的"上"一样特指君主、帝王,文中指李世民。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身为帝王却不能查看当朝国史,结果这些国史不能起到规劝警戒自己的作用,令李

世民感到十分遗憾。

B.李世民认为通过政变诛杀兄弟,和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和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

两件事一样,利于国家稳定。

C.材料二记载了玄武门之变中高祖、太宗、秦府群小等历史人物的种种表现,戴良对

他们抱以惋惜之感。

D.在戴良看来,李世民平定天下,心中持有家国大义,多次辞任太子,他是一位英武

且珍惜名誉的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惟有国史,用为惩恶劝善,书不以实,后嗣何观?

(2)立子以长不以功,高祖之欲传位于太宗,固义有不可。

14.戴良称李世民的部下为“小人",原因有哪些?(3分)

【答案】10.(3分)ADH(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给分。)

11.(3分)D(上指唐高祖李渊)

12.(3分)C(玄武门之变中的高祖仅出现在戴良的假设中,并没有实录其事迹,

且戴良对高祖无惋惜之情)

13.(8分)(1)(4分)只有国史,用处是惩处恶人褒扬善人,不按实际情况记

载,那么让后人看什么呢?("用","书不以实"倒装句式,"后嗣","何观",每译对一

处给1分。)

(2)(4分)立太子是按照年长不按照功绩(的原则),高祖想传位给太宗,本来按

照道义就是不可以的。(“以”“长”“固”“义”,每译对一处给1分)

14.(3分)(1)部下定计发动政变,让李世民陷于不义之中;(2)部下政变之后

胁迫高祖,不忠于所事。(评分参考: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每看前朝的史书,惩恶扬善,足以规劝警戒

后人。但我不知道,自古以来当朝的国史,为什么不让帝王亲自看到呢?”房玄龄回

答说:“国史既然善恶必到。”太宗说:“我的想法不同于古人。你们把撰写抄录好

的国史送过来吧。于是,房玄^等人就把国史加以删减整理,成为按照年月顺序记事

的编年体,撰写成高祖和太宗的《实录》各二十卷,上表呈献。太宗看到六月四日所

记玄武门之变说得很含蓄,就对房玄龄说:“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

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的所作所为,和古人

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

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事后,侍中魏徵上奏说:“我听说,君主身

居至尊之位,无所顾忌惧怕。只有国史,用处是惩处恶人褒扬善人,不按实际情况记

载,那么让后代人看什么呢?陛下如今叫史言修正那些话,很符合公正的道理。

材料二:

我读《唐史》,读到太宗六月四日事,为之长叹一声。唉!凭借唐太宗英俊勇武、爱

好名誉(的特点),却最终被秦府一众小人算计定策,可惜啊!唐太宗首先倡议非同

寻常的计谋来平定天下,那么(说明)高祖拥有天下,确实是太宗的功绩。虽然如此,

但立太子要按照年长不按照功绩(来实施),高祖想传位给太宗,按照道义本来就是

不可以的;而且太宗多次推辞不接受任太子,怎么可以从那些历史记载中看到?由是

观之,那么太宗的想法,本来已经明白了解(谁可以担任太子的)大义所在。后来最

终(发生)宫门喋血、招致天下万世讥责也不顾虑的事情,也是靠房、杜两人设计陷

害导致的。何止房、杜两人呢?在那时,太宗已经杀了隐匿的敌人,对数量不多的近

臣,只劝告他们放下兵器受刑就可以了;如果高祖想到这件事不得已而原谅他,这样

以后辅佐他来谋取以后的功绩,也是可以的。竟然放下不做。尉迟敬德这个人,才堆

放好盔甲手持长矛,就径直到高祖面前,借口说恐怕惊动高祖的内心,这跟堆放好盔

甲手持长矛有什么关系呢?尉迟敬德这一行动只是担心高祖突发怒气,就会对太宗不

利,所以借此胁迫他。假如高祖对这种情况不幸偶然像尉迟敬德所料的那样发怒,那

么尉迟敬德的长矛难道不会针对高祖吗?秦府一众小人对所办理的事,居然(卑劣)

到这种程度。唉!这批人不值得深深仇视;太宗作为一代贤君,也跟着这批人(发动

政变)却不怀疑,多么伤心啊!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韩破,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

韩故。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

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圮下,顾谓良日:“孺

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

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日:

“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

往。父已先在,怒日:“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日:“后五日早会。”五日鸣

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日:“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

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

矣。”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后十年,(艮)数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艮日:“沛

公殆天授。”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