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乘与除第1节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年秋)一、课题名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乘与除第1节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年秋)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精神。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3.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精神。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树模型、计数器等。2.学具:彩笔、纸张、计算器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小树模型,提问:“这棵小树有多少棵树枝?”(2)学生回答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棵小树有5棵树枝,那么它有多少个树枝?”(3)引出课题:小树有多少棵。2.新课导入(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小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树的树枝数量。(2)提问:“如果这棵小树有5棵树枝,那么它有多少个树枝?”3.案例分析(1)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计算过程,教师点评。4.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展示计算过程,教师点评。5.小组合作探究(1)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可以卖多少钱?”(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3)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点评。(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小树模型和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1)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乘法的例子?”2.提问问答(1)提问:“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计算这个问题的?”(3)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点评。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2.答案:8个苹果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反思:本节课通过小树模型和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精神。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如购物、旅游等,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我注重导入环节的设计。通过出示小树模型,我提问:“这棵小树有多少棵树枝?”这样的问题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随后,我引导他们思考:“如果这棵小树有5棵树枝,那么它有多少个树枝?”这样的问题有助于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地理解乘法的概念。在案例分析环节,我出示了例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我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在巡视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学生展示计算过程后,我进行了点评,这样的步骤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也让他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成就感。随堂练习环节,我出示了类似的练习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我再次巡视指导,并让学生展示计算过程,这样做既检查了他们的计算结果,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我提出问题:“如果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可以卖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更加贴近实际生活,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巡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中。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后,我进行了点评,既肯定了他们的合作成果,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意识到导入环节的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因此,我决定在未来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导入环节,例如,可以加入更多的趣味性元素,如游戏、故事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通过实物操作和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乘法的概念。2.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的应用。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共同解决难题。4.通过随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一、课题名称《分数的加减法》——第二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第1节分数的加减法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培养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精神。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2.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3.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精神。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计数器等。2.学具:彩笔、纸张、计算器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分数卡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分数表示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分数的加减法。”2.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分数加减法的例题,提问:“如何计算这个分数加减法题目?”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例题:“计算1/4+3/4=?”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4.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计算2/51/5=?”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5.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计算1/3+2/6=?”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分数卡片和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分数加减法的例子?”2.提问问答提问:“如何计算1/2+1/3?”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计算这个问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点评。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计算3/4+1/4=?2.答案:1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对分数加减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我将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烹饪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导入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我通过展示分数卡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分数表示的是什么吗?”这样的问题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在引入课题时,我强调了“分数的加减法”,这有助于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例题:“计算1/4+3/4=?”我注意到,这个例题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具有挑战性,因为它直接关联到之前学过的分数概念。我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在巡视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这个过程让我能够及时发现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在随堂练习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题目:“计算2/51/5=?”这个题目相对简单,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刚刚学到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我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巡视指导,确保他们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何计算1/3+2/6=?”这个问题的难度适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巡视指导,这样的互动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也让我能够观察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我在讲解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计算步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2.在提问环节,我使用了开放式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分数加减法的例子?”这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分享自己的经验。3.在点评环节,我注重了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努力,即使是错误的答案,我也会引导学生如何从错误中学习,这样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4.在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部分,我计划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购物、烹饪等,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分数加减法,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总的来说,我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问、讨论、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我也关注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知识。一、课题名称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乘与除第1节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年秋)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精神。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理解乘法的意义,能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2.教学重点: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3.小组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精神。五、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树模型、计数器等。2.学具:彩笔、纸张、计算器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小树模型,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棵小树有多少棵树枝?”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看看如何计算小树有多少棵。”2.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小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小树的树枝数量。提问:“如果这棵小树有5棵树枝,那么它有多少个树枝?”3.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例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4.随堂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巡视指导。5.小组合作探究教师提出问题:“如果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可以卖多少钱?”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小树模型和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教材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八、互动交流1.讨论环节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乘法的例子?”2.提问问答提问:“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学生回答后,教师提问:“你们是如何计算这个问题的?”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教师点评。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计算小明和小红一共有多少个苹果?如果每个苹果卖2元,他们一共可以卖多少钱?2.答案:小明和小红一共有10个苹果,一共可以卖20元。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我将拓展延伸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乘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旅游等。通过这样的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1.导入环节的有效性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引出课题的关键。我强调在导入时,要确保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通过展示小树模型,提出“这棵小树有多少棵树枝?”这样的问题,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还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2.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讲解乘法时,我注重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本质,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小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如果这棵小树有5棵树枝,那么它有多少个树枝?”通过这样的问题,我希望学生能够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出乘法的概念。3.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案例分析环节,我选择了“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个例子,因为它直接关联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我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并在巡视过程中给予个别指导,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乘法的计算方法。4.小组合作探究的引导在小组合作探究环节,我提出了“如果小明有5个苹果,小红有3个苹果,他们一共可以卖多少钱?”这样的问题,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巡视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1.导入环节的有效性我在导入环节会特别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活动,比如使用小树模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感受乘法的概念。我会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确保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2.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在讲解乘法时,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修行业安全操作规范
- 推动管理培训
- 机械制造行业工艺创新培训心得
- 《护士条例解析周红》课件
- 2024年河南省濮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4年安徽省宿州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河南省焦作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湖北省宜昌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陕西省渭南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房屋无偿使用协议书(8篇)
- 中央银行理论与实务期末复习题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国际私法》案例题题库及答案(b试卷号:1020)
- 喜庆中国节春节习俗文化PPT模板
- 测井仪器设计规范--电子设计
-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组合图形的面积》单元测评培优试卷
- 用特征方程求数列的通项
- 四年级奥数题(一)找规律
- 素材库管理系统架构(共13页)
- 监理平行检验记录表
- 县领导在新录用公务员培训班开班典礼上的讲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