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谁先走(3)北师大版在课堂上,我总是力求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1谁先走(3)北师大版。一、课题名称教材章节:第七单元,第1课时详细内容: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时间的推算和比较。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时间的推算方法,能够比较两个时间点的大小。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生活的意识。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时间的推算和比较。重点:掌握时间的推算方法,能够准确比较两个时间点的大小。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时间的推算和比较。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3.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时间的流逝。五: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钟表、图片、课件学具:笔、纸六、教学过程1.导入(1)情境引入:播放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宝贵。(2)提问:我们如何记录时间?如何比较两个时间点?2.新课讲授(1)课本原文内容:①早晨7:30,小明起床,7:50去上学。②早晨8:00,小红起床,8:10去上学。③上午9:00,小华起床,9:20去上学。(2)分析:①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小明、小红、小华起床的时间不同,去上学的时间也不同。②比较他们的起床时间和上学时间,我们可以发现:小华起床时间最早,上学时间最晚;小红起床时间次之,上学时间也次之;小明起床时间最晚,上学时间最早。3.小组讨论(1)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推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相差的时间。(2)提问问答步骤:①提问:如何计算小明和小红起床时间相差多少?②引导学生观察钟表,计算时间差。③提问:如何计算小红和小华起床时间相差多少?④引导学生观察钟表,计算时间差。4.实践情景引入(1)例题讲解:小明7:30起床,8:00去上学,小红8:00起床,8:30去上学,谁先到学校?(2)随堂练习:小红7:50起床,8:20去上学,小明8:00起床,8:40去上学,谁先到学校?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中掌握时间的推算和比较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推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相差的时间。提问问答步骤:①提问:如何计算小明和小红起床时间相差多少?②引导学生观察钟表,计算时间差。③提问:如何计算小红和小华起床时间相差多少?④引导学生观察钟表,计算时间差。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小明7:30起床,8:00去上学,小红8:00起床,8:30去上学,谁先到学校?(2)小红7:50起床,8:20去上学,小明8:00起床,8:40去上学,谁先到学校?2.作业答案:(1)小明先到学校。(2)小红先到学校。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时间的推算和比较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努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时间,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重点和难点解析1.情境引入:情境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特别注重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例如,在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一段关于时间流逝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时间的宝贵。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2.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是教学的核心,我始终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在讲解时间的推算和比较时,我呈现了课本原文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例如,通过观察小明、小红、小华的起床和上学时间,让学生自己发现他们之间的时间差异。我认为,这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重要环节。在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推算两个时间点之间相差的时间。我认为,这种互动式学习方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4.实践情景引入:实践情景引入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关键。在讲解完例题后,我设计了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例如,让学生比较小明和小红、小红和小华谁先到学校。我认为,这种练习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时间推算和比较方法的理解。5.作业设计:作业是巩固学生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设计作业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题目。例如,作业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分别对应了基础和进阶知识,既能满足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挑战优秀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通过呈现课本原文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时间数据。例如,我会让学生观察小明、小红、小华的起床和上学时间,然后提问:“你们注意到什么?”这样的提问旨在让学生主动发现时间差异。接着,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例如,我会提问:“你们认为谁先到学校?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和判断。然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时间推算。例如,我会让学生计算小明和小红起床时间相差多少分钟,以及小红和小华起床时间相差多少分钟。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动手操作钟表,加深他们对时间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完成时间推算后,我会进一步引导他们比较两个时间点的大小。例如,我会提问:“通过计算,你们发现谁先到学校?”这样的提问旨在让学生巩固时间比较的方法。在整个新课讲授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如果发现有学生难以理解,我会耐心地进行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还会在讲解过程中穿插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我们知道某个活动开始的时间和持续时间,我们如何计算活动结束的时间?”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一、课题名称教材章节:第八单元,第2课时详细内容: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加减法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运算。2.操作法:利用分数条、分数圈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分数加减法。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五: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分数条、分数圈、课件学具:笔、纸、直尺六、教学过程1.导入(1)情境引入:展示一幅学生分蛋糕的图片,提出问题:“如果一块蛋糕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2)提问:如何用分数来表示这块蛋糕的每一份?2.新课讲授(1)课本原文内容:①一块蛋糕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块蛋糕的1/4。②同分母分数相加:分母相同的分数相加,分子相加,分母保持不变。③异分母分数相加: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加,先通分,再相加。(2)分析:①通过蛋糕分成的例子,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意义。②同分母分数相加的规则,让学生通过操作分数条来理解。③异分母分数相加的规则,通过分数圈的操作,让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3.小组讨论(1)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2)提问问答步骤:①提问:如果我们要计算1/3+1/4,我们应该先做什么?②引导学生思考通分的过程。③提问:通分后,我们如何进行加法运算?④引导学生计算通分后的分数加法。4.实践情景引入(1)例题讲解:计算2/5+3/10的结果。(2)随堂练习:计算3/8+1/4的结果。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教具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加减法运算规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提问问答步骤:①提问:如果我们要计算1/3+1/4,我们应该先做什么?②引导学生思考通分的过程。③提问:通分后,我们如何进行加法运算?④引导学生计算通分后的分数加法。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计算2/3+1/6的结果。(2)计算3/41/8的结果。2.作业答案:(1)2/3+1/6=5/6(2)3/41/8=5/8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效果,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拓展延伸:1.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分数加减法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探究分数的乘除法运算,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重点和难点解析1.情境引入的有效性:情境引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我特别关注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引起他们的共鸣。例如,我在导入环节使用了学生分蛋糕的图片,这样的场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2.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分数的意义是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加减法的基础。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实例,如蛋糕分成的例子,来直观地理解分数的概念。3.操作法的应用:操作法是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手段。我使用分数条、分数圈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分数的加减过程,这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对分数加减法直观的认识。4.小组讨论的引导:小组讨论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在讨论环节,我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提问和回答来深化他们对分数加减法规则的理解。5.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特别关注如何帮助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以及如何进行加减法运算。我通过分数圈的操作,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母相同和不同时的分数如何变化,从而理解通分的必要性。我深知情境引入的有效性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至关重要。因此,我总是精心挑选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例如分蛋糕、分糖果等,通过这些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思考。我会提问:“如果一块蛋糕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这样的问题既简单又直观,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进入数学学习的状态。在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时,我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解定义,而是通过具体的操作来让他们亲身体验。我会拿出分数条,让学生实际操作,将一块蛋糕分成若干份,然后让学生指出每一份代表的是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这种直观的操作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分数的本质。对于操作法的应用,我非常注重教具的选择和操作步骤的引导。我会让学生使用分数圈来比较分数的大小,通过移动分数圈上的部分,让他们看到如何通过相同的操作得到相同的分数。这样的操作不仅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分数的加减法,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小组讨论的引导上,我设计了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中逐步深入。例如,在讨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会先提出基础问题:“如果我们要计算1/3+1/4,我们应该先做什么?”然后逐步引导他们思考:“为什么需要通分?通分后我们应该如何进行加法运算?”通过这样的问题链,学生能够在讨论中逐步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解题思路。对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我特别注重让学生理解通分的过程。我会使用分数圈来展示通分的过程,让学生看到如何通过乘以适当的数来使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我会强调,通分是为了方便进行加减法运算,而不是改变分数的实际大小。通过这样的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分数加减法的正确理解。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的加减法”这一课时,我会持续关注情境引入的有效性、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操作法的应用、小组讨论的引导以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这些细节的把握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会全力以赴,确保每一环节都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一、课题名称教材章节:第五单元,第3课时详细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四、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2.操作法: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表面积的计算。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五: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课件学具:纸、剪刀、胶水六、教学过程1.导入(1)情境引入:展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吗?”(2)提问:什么是物体的表面积?2.新课讲授(1)课本原文内容:①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它的六个面的总面积。②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它的六个面的总面积。(2)分析:①通过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表面积的概念。②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小组讨论(1)讨论环节: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提问问答步骤:①提问:如何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②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③提问:如何计算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④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4.实践情景引入(1)例题讲解: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分别为10cm、6cm、4cm。(2)随堂练习:计算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为8cm。七、教材分析本节课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掌握计算表面积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八、互动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提问问答步骤:①提问:如何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②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的特征,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③提问:如何计算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④引导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九、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分别为12cm、5cm、3cm。(2)计算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为10cm。2.作业答案:(1)长方体的表面积=2×(12×5+5×3+12×3)=222cm²(2)正方体的表面积=6×10×10=600cm²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学生较好地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拓展延伸:1.设计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问题,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2.引导学生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重点和难点解析1.学生对表面积概念的理解:这是本节课的核心,我必须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表面积的概念,包括其定义和计算方法。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过程:这是教学的重点,学生需要掌握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包括理解公式和进行实际计算。3.操作法的应用: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这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我对学生理解表面积概念的过程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我会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或模型,来帮助学生建立表面积的概念。我会问:“你们能看出这个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吗?这些面加起来就是它的表面积。”通过这样的提问,我希望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表面积是由物体的所有面组成的。在讲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过程时,我特别注重公式和计算步骤的讲解。我会先展示课本原文内容,然后详细解释公式背后的原理。例如,我会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由长、宽、高决定的,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每个面的面积然后将它们相加来得到总表面积。”我会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从计算每个面的面积到将它们相加,确保他们理解每一步的意义。操作法在我教学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婚庆行业前台工作总结
- 定制家具设计师工作要点
- 《美丽的海洋世界》课件
- 购物服务员工作总结
- 前台文员情绪智力提升方案计划
- 《苗木霜害怎么预防》课件
- 2024年广东省汕尾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1年甘肃省嘉峪关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3年四川省雅安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1年云南省楚雄自治州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甘肃科技重大专项计划申报书模版
- 35kV线路工程电杆组立工程施工组织方案
- 毕业论文材料分拣装置PLC控制系统方案
- 刑法涉及安全生产的16宗罪解读
- 京东五力模型分析
- 电大《电气传动与调速系统》网络课形考任务1-4作业及答案
- 铜精矿加工费简析
- 机电拆除专项施工方案
- 变电站电气一次工程监理要点重点
- 足球专项体育课教学大纲、教学计划
- ASTMA153∕A153M-05钢铁制金属构件上镀锌层(热浸)标准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